隋唐史課堂筆記

趙老師隋唐史筆記

講到隋唐五代。老師主要是敦煌,但隋唐也關注。

12、13 周,寫一篇論文進行學術匯報,課堂討論,給平時成績,再修改,期末交,給期末成績。考核:一篇成熟的論文。主題:武則天(對邊疆,科舉等等)。白居易新樂府詩,史詩互證。唐代傳奇李娃傳霍小玉鶯鶯傳反應的社會現象及其解釋。敦煌吐魯番文書(找感興趣的解讀)、墓誌(唐代墓誌匯編唐代墓誌匯編續編……從中挑出一方做整體釋讀)。淸流文化與唐帝國

*土貢:元和圖志,李 xx:唐代 xx 史稿,

如果論文結論太少,還不如刪掉放最後一部分。綜述選有代表性的,沒必要每篇都說。

關於「單身」一詞,也有好幾篇論文,關於唐代賦役的。

導論 隋唐史基本問題

參考文獻

唐代政治史論述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王仲犖隋唐五代史黃永年唐史史料學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中華書局 1992。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牟發松略倫唐代的南朝化傾向,陳垣史諱舉例,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胡戟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2006 年第 1 期。唐代官修史籍考雖很簡單但很重要,末尾附錄,舊唐書本紀的史料來源,沒提到創業起居注,是有問題的。

陸揚淸談文化與唐帝國

哈佛中國史背後的西文參考文獻很多。

二十世紀唐研究胡戟主編,2002 年。工具書,以問題爲導向,上世紀學術史。

21 世紀新進展未有學者關注。

隋唐:總結魏晉,開啓宋朝新局面。

定位

581─960,秦漢以後第二箇鼎盛時期,封建社會繁榮昌盛時期。(避免用封建一詞,用中古時期)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契丹的出場拉開近世序幕,五代宋元是一起。我們現在把五代納入唐,全唐文有很多五代官員奏章,五代是藩鎮割據的延續。

范文瀾中國通史把隋、唐、五代十國分開,已被學術界摒棄。

分期

隋 518─618、結束四百年分裂,實施重要改革。

唐前期 618─755(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開拓與奠基偉業

唐後期 755─907、各種矛盾總爆發。這一進程從高宗武后開始啓動。

五代十國,割據走向統一,

最早陳寅恪論韓愈「唐代之史可分爲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長相承之舊局面,後期開啓趙家以降之新局面,」

中古:魏晉南北長隋唐五代,間或上溯兩漢,下至宋初。源於「長時段」理論,一定時期內變化很少。

古典文學用四分法,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元和十五年 820 削藩成功,似乎中央重新確立權威,但只是表面。

三分法,唐前期唐中期唐晚期。

總體特征

全國統一(相對而言),制度先進,生產力發展水平高,對外開放

政治生活類型徹底改變。官制、科舉、律令格式、均田制、租庸調製、兩稅法、府兵制、募兵制。

承上啓下,極其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

史料問題

完整、準確

正史

黃永年唐史史料學

杜希德唐代官修史籍考

崔瑞德(跟杜希德是一箇人,杜希德準確)劍橋中國隋唐史

(劍橋中國史,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廣西師大出版社,語言通俗易懂,有很多注釋、名詞解釋非常重要

哈佛中國史,中信出版社,2016 年,要注意他們的視角、材料,野史筆記小說很多,從地理環境分析關隴集團

海外中國研究,九十年代出到現在,從古到今,視野開闊,動物食物藥物神話傳說謠言)

劍橋中國隋唐史史書是具有潛在政治意義的一種寫作形式……有時編寫受到極大的政治壓力(中書、皇帝、門閥)

大唐創業起居注唐代只有起居注貫穿始終,805 年以後纔每年被編成日曆(歷?)。唐代起步,宋代成立日曆所。時政記只在太宗時期、武后、796─862 斷斷續續有。最重要:實錄,以帝王爲中心,但現存很少。晚唐的實錄都燒了。實錄潤色改爲國史。舊唐書用實錄、私家修史成果,新唐書用了大量筆記小說,因爲當時史料不完整,安史之亂後進入長安把官方檔案焚燒了,黃巢起義也焚燒了。李唐王朝史料存在很大缺環。後唐到後晉都向民間徵書。

順宗的實錄只有一卷,傳了下來,現在僅存此。

武宗以後未編修實錄,舊唐書掌握的 847 以後的主要材料是日曆。

史料的問題:安史之亂、黃巢起義造成史料短缺。史官在國史編修中採取曲筆、刪改、修飾。

後世史家取材來源:傳世史料: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宋四大類書,保畱大量唐代史料)、宋人筆記小說、唐人文集、全唐文、全唐詩、兩唐書。墓誌石刻、考古發現、敦煌吐魯番文書、圖像資料。大唐西域記、高僧傳、大正大藏經、道藏。當今隋唐史研究,一切與唐代有關的都是史料,已經沒有劃分。

現在研究表明,玄武門之變史官爲太宗曲筆。

舊唐書今上、我軍、我師,秦王的軍隊用「我師」明顯是實錄的口吻,照理說後晉成書的舊唐書應該把這些扎眼的詞改了。今上講武於驪山,是玄宗,但沒改。顯得倉促粗糙,大量移錄實錄。

重要論題

(老師覺得重要的)

關隴集團放後面

唐代南朝化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唐代發生諸多變化,最重要的是東晉南朝的繼承。當然,不能把所有的變化都歸於南朝。然而歷史的出口在北方。他的很多提法都是重要線索。如學風不同。其學生牟發松略論唐代的南朝化傾向中國史研究1996 年第 2 期。唐代變化中的南朝化傾向,則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已越過北朝的迂迴二重新回到魏晉南朝以來的正常發展軌道。(北朝像一箇巨大的躍進)

士族中央化(毛漢光)

毛漢光從士族籍貫遷徙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史語所集刊52 本第 3 分,趙貞:中國中古社會史論。毛漢光中正大學元老,拜訪他的時候一堆複印本自己去拿。

洛陽邙山是世家大族墓地的集中之處,反映出他們想向中央靠攏的立場。而且風水也好,靠近河流。長安附近很多原(塬㟲),高而平,墓葬集中區。

陸揚淸流文化與唐帝國,陸揚提出淸流文化這一概念,旣包括傳統士族,也包括通過科舉上升的新興政治文化精英,他們構成政治文化精英。形成於 8 世紀中期,到五代十國依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影響北宋初期政治建構。國內著作用「帝國」很少。對西方唐史研究很熟悉。「希望大家重點來讀」。

武周革命(陳寅恪)

不限於女主稱帝、建立周朝,還牽涉托古改制、神道設教(現在已遠遠超出佛教,發現其對道教也很重視,也改造儒學,成功利用儒學)、符瑞政治(五色鳥、靑雲,石頭里挖出來「永稱帝業」,在民間製造天命的印象)。其核心不是評價武則天的攻功績(老一輩已經做過了),而是觀察其如何名正言順的「奉天承運」。爲何只是曇花一現。

舊唐書卷 22禮義志二大赦改元,用周正。

這箇改革材料很單薄,細節不淸楚。很多名不正言不順的上位都要用周禮,王莽,北周建立,武則天。肅宗和武則天很像,都沒讓人心悅誠服。武則天不管怎麼推崇佛家道家,最終都是想讓自己的舉措符合儒家德政觀念。

新唐書卷 26曆志二永昌元年十一月,改元載初,用周正,以十二月爲臘月,建寅月爲一月。

職官改革,天文曆法改革。

新字的含義很多,來源多樣,甚至有古文。會意字:國:圀,星:〇,照:曌,地:埊。年:千千萬萬。唐中宗後廢除。

古代冬至是一年的開端,唐代官員冬至放七天假。萬國來朝,在承天門皇帝登上城樓接受萬邦朝賀。

律令格式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仁井田陞唐令拾遺,霍存福唐氏輯佚

(仁井田陞)把唐代各種制度用律令格式作出歸納。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唐宋的內容。

式是具體辦事細則

以格破律。用格可以代替。皇帝「格後敕」,皇帝命令始終是第一位。

中日律令比較研究是熱門。

天聖令

開元七年、二十五年學令:諸學生,先讀經文通熟,然後授文講義。每旬放一日休假。

假寧令:官員放假。元日、冬至並給假七日,節前三日,節後三日。寒食通淸明,給假四日。八月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節前一日、節後一日。正月七日(人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及每旬,并給假一日。

中村不折藏唐人日課習字卷。敦煌文書有千字文習字,45 天,中間有缺。七月卅日假(律令裏面規定的假日),八月一日放(律令裏面沒有的假期,地方因地制宜)。「放假」一詞延續至今。縣令來了,學生也沒做作業。

藩鎮割據(張國剛)

近年來再次熱潮,二十一世紀以來各大院校都有專門史,與當地區域史研究相結合。寧波大學浙東文化研究中心。首師大北京史,聯合北京社科院滿淸史中心。

目前的研究很具體,是箇案的解剖,(1)藩鎮內部結構與類型的梳理。沒有官的進士走向幕府,爲節度使服務,孔目官等。(2)區域化藩鎮研究與地方社會聯繫起來,討論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出口。(3)以藩鎮爲核心的地緣政治、地方社會與區域經濟的研究。通鑒卷 237 憲宗元和二年:「西川乃宰相回翔之地。」、

藩鎮對周邊民族的懾服力要重新考慮。不要以爲藩鎮與中央對抗,不交稅等。實際上藩鎮很重視自己的內部建設,水利、教育等,對區域發展而言未必不是件好事。不能用以往非此卽彼的機械模式去考慮。沒有一箇藩鎮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主動冒犯中央權威。

新唐書有藩鎮的傳。還有兵志,可以看到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有科舉志。

日野開三郎中世支那的軍閥──唐代藩鎮的研究王壽南唐代藩鎭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矦唐代河北藩鎮研究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

如:觀察處置使有先斬後奏權。

財賦改革(李錦繡)

租庸調製向兩稅法的改革。度支、戶部、鹽鐵並稱財政三司。

財政史是經濟史研究重心。經濟史是唐史研究核心。從未降溫。史料:食貨志。稅制的變化牽涉到主導思想的變化,核心是收入支出的問題。兩稅法之前量入爲出。唐六典卷 3尙書戶部「每歲計其所出而支其所用」。

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討論財政收入與支出,材料非常豐富。國庫收入多種多樣,賦稅是大宗,鹽鐵,地方特產土貢。對經濟史感興趣則必讀。

鹽鐵使。遇到財政困難時設立的。第五琦創榷鹽法,把鹽價抬高十倍,主持幣制改革,導致市場上有三種銅錢,引起通貨膨脹。

劉晏。七歲舉正字,有一箇字正不得,「朋」,玄宗大吃一驚。六大經濟家:管仲商鞅桑弘羊劉晏王安石張居正。分段運輸法,江─淮─河─渭每段用當地水工,每段修大倉庫,用好船。建常平倉,低價收購滯銷產品,災荒時賣出。和王安石市易法有共通之處。廣東荔枝低價買入運到河南,再買河南特產運到其他地方,可獲利數倍。死於朋黨。

楊炎,兩稅法的設計師。量出制入,先預算開支再確定賦稅數額。戶稅:按戶等高低,「唯以資產爲宗」。「戶無主客,以見居爲簿(以居住地爲依據,擴大了征稅範圍);人無丁中,以貧富爲差。」唐末五代之後年齡都不登記,只登錄土地。地稅按畝征收穀物。對不定居的上古征稅三十分之一(後改爲十分之一),使與定居的人負擔均等。戶稅盡量交銅錢,地稅盡量交糧食,很多老百姓只能把糧食折算爲銅錢,無形中其次商品經濟發展。兩稅法稅丁(21─59 歲)→稅產。無形中放開了人身控制,是一箇大變化。很多外來人口在長安城從事各種行業,城鄕流動加強,商品經濟活躍,國家財政有盈餘

胡漢交融(榮新江)

中西交流、中外關係衍生出來的胡化、漢化問題,核心是中原與西域、南亞、歐洲北非的。近年來粟特(九姓胡)成爲熱點。是伊朗學的重要問題。有關粟特的人種、信仰,在絲綢之路。粟特考古藝術圖像。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面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馮承鈞唐代華化蕃胡考

論龜茲……

榮新江是現在研究絲路最成功的學者。圖像材料在絲路研究中越來越重要。

「驅羊亦著錦爲衣」,不知對錦重不重視。「火鳳聲沉多咽絕,春鶯囀罷長蕭索」:疏勒音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

長安城市社會

近年來長安城市的研究最矚目,今年陝西師大「紀念唐朝建立 1400 年學術會議」,幾大博物館聯合推出「長安學」,其實重要性遠超敦煌學,材料也遠遠豐富,未來主要的材料是墓誌,到底多少都無法估量。

唐宋變革

「不能從中古脫胎換骨變爲近世的,都不算唐宋變革。」

天寶元年改州爲郡,天寶三載改年爲載,天寶五載改路道爲路。天寶三載,十八以上爲中南,二十三以上成丁。廣德元年,二十五歲成丁。唐肅宗惡安祿山,避諱「安」。

古代文明2018 年第 1 期,提出應該翻過那一頁,不要再討論唐宋變革。

以往唐宋研究理論性有所欠缺,多是實證性的。

宋初的很多現象中唐以後就有端倪。很多東西變中有不變。唐後期史料的闕環需要從宋人筆記來尋找。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唐宋變革是從中古變爲近世的革命性轉變,唐是中古之末,宋是近世之始。(還是內藤湖南的說法)

內藤湖南 1922概括的唐宋時代觀過渡時期是短短的五十多年,唐和宋有質的不同,中古轉變爲近世發生在唐宋之交。

中古的概念用得最廣,

貴族政治下,皇帝是貴族(世家大族)推選出來的代言人,皇帝不能獨斷專行,受到貴族制約。宋以後皇帝權力加強,真正做到一言九鼎,專制集權的皇權真正形成。這種變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科舉。打破世家大族壟斷朝政的局面,下層寒族庶族也吸收過來,他們對下層的了解更加真切,更多關注社會下層,不會考慮貴族利益,他們直接聽令於皇帝。

如何理解科舉導致貴族政治崩潰?牽涉到科舉制本身的問題。唐代門蔭選官仍然佔相當大的比例,通過統計,通過科舉任高官三年以上,百分之二十多。更多是傳統門第、軍功。兩稅法在征稅時推崇貨幣銅錢,雖然仍有傳統的支付方式,但已不多。平民文化興起。

坊市制

唐前期

夜市甚至有商品經濟土地制度。唐代三年一造戶。

以歷史內容劃分時代。

唐宋變革期有三種觀點,中國接受發這種:中古──中唐 8 世紀──北宋初─南宋初(1)唐宋變革是否

(2)唐宋農民人身自由問題是否變

(3)大家大族門閥對社會主流影響很大。

豪族影響力甚至超過地主,

20 世紀唐研究序二第 11─12 頁,按時間線索梳理。中國史以唐宋變革爲契機,可劃分爲兩大時期,卽從貴族政治時代向君主獨裁時代的轉變。在貴族政治中,天子仍是貴族的一員,而在君主獨裁政治中,天子是超越于所有階層之上的。因而在前者,臣下還是貴族;在後者則只是天子的手足,是從是行政的非士族官僚階級。在貴族政治中,民眾是貴族的隸屬民;在君主獨裁政治之下,貴族階級沒落,民眾地位上升。從貴族政治向君主獨裁政治上的變化,不僅僅是政治形態的變化,其根本還在於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變化,……內藤將以君主獨裁政治爲主要「內容」的時代爲近世,并以此來與貴族政治的上古」中古相區別的。

貴族的力量逐漸減弱,他們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職業官僚所代替,這些職業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過科舉登仕,而成了統治王朝的代理人,而不是本社會集團的代表。這樣就擴大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使出身于小家族的人也能進入官場。……皇帝再也不僅僅是貴族精英中的第一號人物,這些貴族精英中的一些人(如在唐代)甚至藐視皇室,認爲它是社會的暴發戶。由於沒有貴族的挑戰,由於有了依靠王朝纔能取得官職、權力和勢力的官僚集團,皇族以一種嶄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會之上,同時皇帝開始逐漸擴大他的專制權力,在明代達到極點。

宋以後獨裁政治。

重點理解科舉制度的衝擊。

內藤湖南:部曲─佃農。閻步克在官制的影響很大。張澤咸:唐宋間佃農人身自由問題並沒有發生重大具有階段性的變化。

閻步克:北朝後期中古士族制度趨於衰微,使官僚政治恢復了活力,周隋王朝在皇權─官僚政治的復興與發展之上,有承前啓後的卓越成就。

吳宗國:唐初以來各級政府都是由官僚負責運轉;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學標準任命。唐代並非貴族政治體制。

胡如雷:唐宋兩代在社會性質上沒有發生什麼根本的變化。毋寧說是發生了量變過程中的局部質變,從而使兩朝顯示某些階段性變化。

老師在各種場合都要說的:宋承唐制,中晚唐政治與社會的諸多模糊面相在北宋變得淸晰而真切,故中晚唐以降,乃至五代宋初亦是「各種結構和結構羣穩定和很少變動的歷史」,對於這一「長時段」的考察,正是學界關注的「唐宋變革」。當代更多關注連續性。

第二章 桃李子與李氏將興

──有關李淵建唐的一則讖謠

這箇題目老師準備寫,所以只有些材料。

合法性正統性的努力

陳寅恪讀書札記‧舊唐書之部「大約周隋李賢、李穆族最盛,所以當時有李氏將興之說」

毛漢光:隋王朝命運未卜,關隴集團是政治社會的主導者,最有可能繼承隋朝者,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以李弼、李虎、李遠三家後裔最有可能。毛漢光李淵崛起之分析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61 本……

王氣所聚

趙翼廿二史札記「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武川鎮區區彈丸之地,豈非王氣所聚,碩大繁滋也哉?」周書卷 16矦莫陳崇轉「故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云」舊唐書卷 1高祖開篇,把世系說得很淸。

八柱國旣有漢族也有胡族支持。

大唐創業起居注記 357 日,卷 1「西北乾門有天子氣,連太原甚盛。」

老師一直沒找到望氣的理論依據。

面相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 1,8「突厥達官自相謂曰:唐公相貌有異,舉止不凡,智勇過人,天所與者。……我以唐公爲人,復得天意」不信天命的少數民族的這麼說,更有說服力。

李淵相貌:舊唐書‧高祖紀「公骨法非常,必爲人主,願自愛」新唐書‧高祖紀「體有三乳」新唐書卷 89唐儉傳「公日角龍廷,姓協圖讖」

童謠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 1,11,白旗以示突厥帝曰:誅紂之旗牧野臨時所仗未入西郊無容預執冝兼以絳雜半續之諸軍矟旛皆放此營壁城壘幡旗四合赤白相映若花園開皇初太原童謠云: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東海。常亦云白衣天子故隋主恒服白衣每向江都擬於東海常修律令筆削不停并以綵畫五級木壇自隨以事道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語,黃鵠繞山飛,宛轉花園裏。」案,李爲國姓,桃當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也有把桃理解爲逃亡的逃。)

  • 唐代禁止很多佛教法會,因爲很多高僧會預言占卜,民眾願意相信。

敦煌的張承奉建國,自稱白衣天子。

旧唐书卷 37五行志/1375:隋末,有谣云:「桃李子,洪水绕杨山。」炀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故诛李金才。后李密据洛口仓,以应其谶。

隋书卷 22五行志/639:大业中,童谣曰:「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莫浪语,谁道许。」……莫浪語,密也。(其實李密也是一呼百應,李淵建國後瓦崗義軍勢力依然強大)

资治通鉴卷183隋炀帝大业十二年/5817:「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与,谁道许。」

毛漢光:有三支李氏影響力大,李密、李淵、李敏,先祖都是八柱國

舊唐書卷 55李軌傳與突厥保持良好關係,受其支持,「常聞圖讖云李氏當王,今軌在謀中,豈非天命也。」李軌政權曇花一現,很快滅亡,也利用了這一讖言。

冊府元龜卷 658舉劾「公五色光,見有金狗自衛。」(唐是土)「又娶陶氏之女,以應桃李之歌。」時代與李淵相近。卷 922妖妄二篇「白楊樹下一池水,決之則是劉,不決則是李。」要麼劉氏要麼李氏當興。說的李孝常。中古時期劉氏讖言綿延不絕。

北史卷 59李敏传/2110:时或言敏一名洪儿,帝疑「洪」字当谶,尝面告之,冀其引决。敏由是大惧,数与金才、善衡等屏人私语。宇文述知而奏之,竟与浑同诛。北史卷 59李浑传/2118:及帝讨辽东,有方士安伽陀谓帝曰:「李氏应为天子,宜尽诛天下李姓。」李宏也是因爲整兒讖謠被殺。北史卷 89耿詢傳「近觀人事,遠察天文,宇文必敗,李氏當王,吾知所歸矣。」

李氏當興的讖言並未特指太原李淵,他們都對李氏當興進行了改造利用。

李淵針對李氏當興進行了大量工作。以李氏當興爲線索,統合其他神意要素,如李淵面相、祥瑞(東海十八子)。這一過程大有文章,兩唐書由模糊到淸晰,最終聚焦到李淵身上,非常典型。

冊府元龜卷 766「聞圖讖李氏當王,今于第內有次禎祥……」

太平廣記卷 297神七‧丹求子「隋氏將絕,李氏將興」一步步對應到李淵。

  • 唐長孺史籍與道經中的所見的李弘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第 210 頁。李弘被視作太上老君的化身之一。
  • 所以說唐代的桃李子讖言是李弘信仰的延續和發展。「弘」應爲「洪」,爲避諱。

通鑒卷 165元帝承聖二年寶志詩讖有十八子,以爲李氏當王。

南朝,預言蕭氏滅亡,更多見於北朝。這是最早的一則李氏將興。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语类卷 116历代类三

李虎(西魏八柱国,可以和獨孤並稱,奠定核心的政治軍事地位,唐国公)─李昞(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渊(太原畱守、唐国公)

李渊是中国西北部的汉─鲜卑的混血儿,他同北周及隋两家皇室有着紧密的关系。毛漢光:當時地位顯赫的就是李穆家族,跟李虎李淵一系不同。李密不是八柱國。起居注可見李密李淵兩支。在國史修撰中,如何突顯李淵繼承天命的合理性。史書對這些記載的真實性。武則天杜撰了讖言,提前到了太宗時期的史書修撰中。李氏建唐是否也是如此,値得探討。

裴寂等又依光武长安同舍人强华奉赤伏符故事,乃奏:「神人太原慧化尼、蜀郡卫元嵩等歌谣诗谶。慧化尼歌词曰:「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手持双白雀,头上戴紫云。」……为君好思量,何□□禹汤。桃源花□□,李树起堂堂。只看寅卯岁,深水没黄杨。(温大雅(李淵的參謀,深受信任)大唐创业起居注卷3/1983 年上古版,56)

舊唐書‧高祖紀「李氏將興,天祚有應。」

李淵很好地利用了隋末唐初流行的谣谶。早期桃李子很模糊,充其量只是李氏將興,一步步走向淸晰。

起居注「獲白雀而獻之……有紫雲見於天」「隋主以李氏當王,又有桃李之歌,謂密應於符讖,故不敢西顧」由此觀之,不完全是爲李淵,時人認爲李密也是李氏將興所指。

起居注卷 2,31,「太原獲靑石……李治萬世……又有獲嘉禾而獻者,教曰……」卷 3,44,「冬十一月甲子,少帝以帝爲丞相,進封唐王,……改『教』稱『令』」。甲子日有特殊含義:吉日「甲子昧爽」「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卷 3,55「白雀呈祥,丹書授曆,名合天淵,姓符桃李」。此處把前面的全部匯集起來

卷 3,56「神人太原慧化尼,蜀郡衛元嵩等歌謠詩讖。……東海十八子,八井喚三軍」

卷一:李淵在太原,卷二:太原往長安,卷三:在長安一步步走向帝王。

學術界尙未對此進行系統梳理。涉及史書編纂、史料來源問題

初,高祖梦洪水没都城,意恶之,故迁都大兴。……帝卽位,(李)浑累官至右骁卫大将军,改封郕公,帝以其门族强盛,忌之。会有方士安伽陀言「李氏当为天子」,劝帝尽诛海内凡李姓者。浑从子将作监敏,小名洪儿,帝疑其名应谶,常面告之,冀其引决。……帝更遣述穷治之,述诱教敏妻宇文氏为表,诬告浑谋因渡辽,与其家子弟为将领者共袭取御营,立敏为天子。述持入,奏之,帝泣曰:「吾宗社几倾,赖公获全耳。」资治通鉴卷182隋炀帝大业十一年/5695)

会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贼,求访李密,云「斯人当代隋家。」人问其故,玄英言:「比来民间谣歌,有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谓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与后,皆君也;『宛转花园里』,谓天子在扬州无还日,将转于沟壑也;『莫浪语,谁道许』者,密也。」旣与密遇,遂委身事之。(通鉴卷 183 炀帝大业十二年(616)/5709)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劝改旗帜,彰特兴,又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文静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始毕大喜,卽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公喜曰:「非君何以致之?」(新唐书卷 88刘文静传

突厥

向突厥稱臣,謀求支持

評價:

盖唐室先世,出自武川,其自视原与鲜卑无疑,以中国而称臣于突厥,则可耻矣,鲜卑则何有焉!──吕思勉读史札记「唐高祖称臣于突厥」条

高祖起兵太原时,实称臣于突厥,而太宗又为此事谋主。(太宗与突利结香火之盟)故突厥可视太宗为其共一部落之人,是太宗虽为中国人,亦同时为突厥人矣!——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

士族支持

拉攏河东与关中士族,謀求支持,妥善地解决了突厥的问题(借兵)

過程

定太原爲北都,東都洛陽,西京長安。

617 年五月,李渊太原起兵(刘文静、裴寂、李世民)

武德元年(618),平薛举,得陇右。

武德二年,执李轨,定河西。

武德三年,败刘武周,占山西。

武德四年,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得河南、河北;平萧铣、

辅公祏,江南悉定。

武德五年,破刘黑闼。基本统一全国。

贞观二年(628),灭朔方梁师都。

(隋末割據及唐軍統一示意圖)

政治體制

高祖时代的中央文官体制、行政班子:密友、亲朋故旧、太原起事和攻占隋都中的他的老臣宿卫。高祖的 12 名宰相中,不少于 8 人都同隋室或唐室有姻亲关系。高祖的很多最高层文武官员都是他的太原军事幕僚中的旧部。用人謹慎,反映出開國皇帝制度建設中的困惑。

第一講 關隴集團的由來和發展

第一講的內容

(陳寅恪)以關中地域爲本位,融冶胡漢爲一體,形成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牽涉到鮮卑族早期軍事部落建制)爲核心的府兵組織系統。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以唐統治集團升降爲中心,三階段,高祖(是調和政策。其用人,宰相蕭瑀來自南朝,和蕭銑同一家族。陳叔達也是南朝士族。隋朝的也有相當一部分。關隴士族也用)、太宗繼續「關中本位政策」──武則天摧毀關隴集團勢力,推行科舉,選拔新興階級,取代西魏、北周、隋、唐初的將相舊家政權尊位。陳寅恪:意義甚至比唐代隋更重大──安史之亂後,出現黨派之爭、藩鎮割據。後來學者認爲關隴集團未在武周時期消亡。

陳寅恪奠定唐史研究框架,以詩證史,以小說證史,引史證詩,元白詩箋證稿是集大成。種族與文化史觀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 2004,404 頁:陳寅恪重視以不同的種族、家族、地域、文化爲背景的社會集團活動,從中發現歷史的聯繫和推移,並以之解釋各種紛繁的歷史現象。

緣:血緣,地緣(解讀墓誌應注重籍貫),學緣師緣(漢代淸議、牛李黨爭、宋代各種案)。

踐行二重證據法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我國之舊籍互相補證,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

北周宇文泰、楊堅之父楊忠、李淵祖父李虎都出身武川鎮,以宇文泰爲首入關的六鎮軍人集團,不但是西魏兵府核心,

改籍貫爲關隴,胡姓漢姓都平等。以關隴爲本文的政治利益共同體,具有強大凝聚力生命力。西魏北周與南朝的較量中脫穎而出,說明這一建構是成功的。建構於宇文泰,發展於隋唐。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三種來源:北魏北齊,梁陳(南朝化),西魏北周,又以北魏北齊爲主。

老師這幾天審天下長安2333,一天看十集眼睛都花了。講魏徵。很多史實錯誤。李建成謙和仁慈識大體的形象,可能是準確的。以前陳寅恪認爲李建成代表山東士族──李世民關隴士族。但現在發現,秦王李世民很多山東河北士族,有人調和說,陳寅恪只是一箇大概的說法,不能去摳。

關隴集團的由來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宇文泰以鮮卑部落舊制爲依歸,建立有貴族性質的府兵制,改易府兵將領的郡望與姓氏,并使之與土地相結合,建立一箇足以和東魏梁朝相抗衡的強有力的關隴集團。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改易西遷關隴漢人中之山東軍網爲關內郡望,以斷絕其鄕土之思,并附會其家世與六鎮有關,卽李熙畱家武川之例,以鞏固其六鎮團體之情感。「非獨物質上應出於同一利害之環境,卽精神上亦必具同一淵源之信仰,受同一淵源之薰習。」關隴集團卽北周、隋、唐前期三朝占主導的統治集團。

關隴集團的建構不僅是軍事,更是文化、情感的紐帶。關隴成爲共同故鄕。這樣的一箇由地域凝結成的共同的心理情感是很強大的。

代北有鮮卑、漢。爲調和衝突,……府兵制以鮮卑制度爲基礎,後來漢制分量加大,就好像是漢人的兵制。

隋書卷 41高熲傳「賜姓獨孤氏」。(高氏是北齊皇族,高熲後來是隋朝制度設計者)高士廉是長孫無忌的舅舅,山東士族,在關隴集團中也委以重任。

北史卷 73獨孤楷傳「因賜姓獨孤氏」漢人也賜了胡姓,沒有理由看不起鮮卑人。

隋書‧經籍志二(鮮卑人)「又以關內諸州爲其本望」。

消除了關中士族和代北士族郡望和虜姓的界限,加強了關隴地主內部的士族之團結。

關隴集團的發展

關隴集團的形成發展解體始終伴隨著與山東士族的矛盾鬥爭。

山東、河北、江南士族始終對關隴士族有所抵制。「魏孝文以來,文化之正統仍在山東,遙與江左南朝並爲衣冠禮樂之所萃」

伴隨隋統一南北,江南士族消失,這一說法有問題。士族更多指文化上的價値取向,其社會地位的反映。

隋末農民起義首先在山東開始,因爲是世家大族盤踞之地,隋煬帝的征伐開發很多取自山東,老百姓「福手福足」,爲免去徭役把手腳砍掉。隋煬帝偏愛山東士族,給予關注,營建東都洛陽。隋煬帝反對關隴士族,牽涉到繼位合理性,他繼位受到關隴士族的質疑,不想在長安待著。

楊堅廢太子楊勇,立次子陽廣爲太子,是山東士族與關隴士族鬥爭的反映。

高熲堅決支持楊勇的太子地位。隋朝統一江南時,楊廣參與。高熲和楊廣之間有了矛盾。

太子楊勇並稱隋文帝路線,按照關中本位政策一步一步推行。次子楊廣想脫離關中本位。

關中用重兵鎮守,四方折衝府集合起來也難以抵抗關中府兵。體現唐初對潛在對手的警示,隋唐小心翼翼,生怕關中根據地受到外來勢力衝擊。

玄武門之變

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間的矛盾。通常認爲太子是山東貴族的代表。魏徵河北人,是山東士族代表,其實出身寒門。王珪、封德彝(唐初是宰相)等都是太子黨。玄武門之變被我們理解爲關隴士族和山東士族的矛盾鬥爭。「深自封植,因結山東英俊。」和山東豪傑來往。秦王是關隴士族的代表。魏徵建議先下手爲強,除掉李世民,但太子沒做。

陳寅恪: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門是歷次成功的關鍵。太極宮爲核心。東北方建大明宮,政治中心轉移。

李世民成功因爲有心腹。張亮「陰引山東豪傑以俟變」雖是瓦崗義軍出身。秦王府這些核心將領中,山東豪傑爲數不少。常何非常重要,瓦崗義軍,隨太子李建成安撫河北,本是李建成心腹,被收買。P.2640 常何墓碑,這箇傳可以補充兩唐書失載的常何傳。李義府(庶族上升的官員)撰,「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這一天)令揔北門之寄」

對於玄武門之變,官方文書有大量隱諱。

S.2630唐太宗入冥記民間文學作品,性質:冥報記、感應錄,閻王問他爲何要殺哥哥軟禁父親,他沒法回答,戰戰兢兢,崔子玉替他答,但這六箇字殘缺,復原出來了。武后時期作品,因爲有「採訪使」等詞。老師感到武則天對太宗形象有顛覆。太宗殺李君羨,因爲當時有預言「五娘武娘」,而他掌玄武門。武后爲李君羨平反,老師認爲這則預言也是武后時期杜撰的,要確立她的合法性。

陳寅恪:「太宗雖同惡山東貴族,而特重用徵者,正以其非山東盛門,而爲山東武裝農民集團所謂山東豪傑之聯絡人耳。」太宗心裏很討厭山東士族,考慮到安撫山東士族的重要性,禮賢下士,重用魏徵。因爲他是剛上升的山東士族,根基尙淺,用他可以調和關隴貴族和山東士族的矛盾。

貞觀之治

王吉林列表,統計太宗時期官員的職位、諫言情況,認爲治世的形成和納諫風氣密不可分。

貞觀政要‧政體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連山東都這麼好(山東是關隴的對立面)。其實誇張了,因爲寄託了他的政治理想,現實是宗室殘殺,兵變頻繁。

最重要的是調和山東和關隴的矛盾,化干戈爲玉帛。

爲官擇人,唯才是與。用人不拘地域,關隴:長孫無忌,山東:李勣,代北:尉遲恭,江南:褚遂良。 不拘出身,貴族:長孫無忌,門客:馬周(本是常何門下,後爲宰相)。 不拘民族,突厥:阿史那社爾,鐵勒:契苾何力。 不拘敵我,魏徵、王珪本爲太子僚屬。

白居易七德舞: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淸,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卽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魏征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辰日不宜吊唁,但太宗沒理睬)。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今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撰修氏族志

是时,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士廉乃类其等第以进。太宗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旣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遂以崔干为第三等。及书成,凡一百卷,诏颁于天下。赐士廉物千段,寻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卷 65高士廉传

唐太宗修氏族志表面上看是继承魏晉南北朝的谱牒传统(选官和划分门第的根据),实则进一步打击了没落门阀士族,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从而保障了关中士族的地位。通过修氏族志,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对魏晋以来门阀士族的重新调整,旣崇重「今朝冠冕」,也兼顾历史积淀(魏晋以来的谱牒传统)

目的:提升關隴士族地位,打擊山東地位。扶持寒族。

關隴集團的解體

完善科舉,破格用人。打壓關隴。撰修姓氏錄。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關隴集團解體始於武則天,被「李武韋楊婚姻集團」取代,退出歷史舞臺。這箇集團始於廢王立武,結束於馬嵬之變。「自武瞾主持中央政權之後,逐漸破壞傳統之關中本位政策,……大崇文章之選,破格用人,於是進士之科爲全國干進者竟趨之鵠的。」

高宗卽位前,宰相集團:于志寧、張行成爲侍中,高季輔、長孫無忌、褚遂良爲中書令,李勣爲左僕射。貞觀二十三到永徽三年,宰相六人,于志寧、宇文傑、柳奭、韓瑗、崔敦禮等五人爲北周重臣後裔。永徽四年,張行成、高季輔去世後,宰相羣體形成關隴貴族一統天下的局面。

廢王立后

學界對武氏家族背景很模糊,陳寅恪

李勣雖然歸唐,但始終保持距離。他的政治眼光非常成熟,老奸巨猾,大是大非上不表態。「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 「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尙欲易婦;框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

有學者認爲高宗的軟弱在太宗時期便呈現出來,想立武昭儀爲后來打破關隴主持朝政的局面。

陳寅恪:此事非家事,實乃關隴與山東一決勝負的關鍵。

立武昭儀爲皇后詔

陳寅恪:此詔爲中古史一轉捩點。葢西魏宇文泰所創立之系統至此而改易,宇文氏當日之狹隘局面已不再適應大唐帝國之情勢。太宗以不世出之英傑,猶不免牽制于傳統之範圍,二有所拘忌,武瞾則以關隴集團外之山東寒族,一旦攫取政權,久居洛陽,轉移全國重心于山東,重進士詞科之選舉,拔取人才,破壞南北朝之貴族階級,運輸東南之財賦,以充實各方之力量。

武氏在山東士族心中是寒族,

建設東都,成爲足以和長安抗衡的政治中心。

武則天用人有問題,僞濫之嫌。但有一批官員很不錯。

陳寅恪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長孫無忌和李勣關係就是關隴和山東的博弈,而非李勣箇人道德污點。

姓氏錄完全以官員品級高下劃分等級,山東與關隴和平共處的局面。武后認爲需要突出通過科舉上升的寒族地位,鞏固她的統治基礎。損害了傳統士族利益。士族衰落庶族崛起。新唐書卷 95高士廉傳「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敘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元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敘所以然以四后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尙書僕射爲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爲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敘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爲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爲勳格」

汪籛論武則天武則天登上帝位,是通過種種辦法取得普通地主的支持和擁護的。

李武韋楊集團

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集團(下來務必要讀,對我們解讀史料幫助很大)金明館叢稿初編「創組于大帝之初,楊玉環結束于明皇之末者也。」始於永徽六年武則天立爲后,終於馬嵬驛之變,唐前期李武韋楊集團告一段落。外朝大臣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皆爲武瞾所拔用,故以皆是武氏之黨。……(高力士)實爲武氏政治勢力之維持者。」他們是締造開天盛世的重要人物。

「自武后以山東寒族加入李唐皇室系統後,李唐皇室之婚姻關係經武氏之牽混組織,遂成爲一牢固集團,宰制世局,大百餘年之久。」

這箇集團雖然很多內部矛盾,但大方向上(用人)一致。

老師:這箇集團是關隴集團的延變。

武則天母親楊氏,是隋室的楊氏。齊王李元吉──齊王妃,齊王妃轉侍秦王李世民,子李恪,太宗甚至想立李恪爲太子,長孫無忌聯合反對。

楊氏始終沒脫離政治核心。楊氏是高力士選拔的。背後有家族利益的考慮。到楊國忠。李林甫楊國忠主宰朝政,或多或少與高力士的穿針引線有關係。「武氏政治勢力自高宗初年至玄宗末年雖經神龍之復辟,二歷久不衰之主因,力士在玄宗朝地位重要亦可以推知矣。」

武則天建立周朝,又歸還大唐,耐人尋味。表面是兵變,vhyivi 進言,考慮到身後事,要傳位其子,實際上就是歸還于唐。

唐中宗皇后韋氏及其女安樂公主,之所以失敗,因爲用人失敗。韋氏始終是弱勢。

文學與吏治之爭

開元時科舉入仕,「以文章達」,但不會做官,缺乏政治才能,處理政事力不從心。開元七年 721 張說爲相,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爲中書令。

吏治:包括門蔭入仕、雜色入流(牛仙客、張知運、張守珪,吏干出身,饒于治世經驗。)兩類。前者:宇文融、李林甫、裴耀卿,善理政務,其利益和國家結合更緊密,在政治上構成強大勢力,反對科舉取仕,主張以經學選拔官吏。

陳寅恪把地域籍貫的線索發揮到極致。以小見大。關隴集團時還比較模糊,到李武韋楊,他的理論已非常淸晰環環相扣。學習他如何解讀運用史料。

第二講 唐長安城的政治禮儀空間

長安學依託大量墓誌石刻。洛陽學也在構建。唐詩有一半都和長安城相關。史料充分。意識形態方面長安城佈局的變化。中古時期神秘思想始終縈繞在長安城上空,兩唐書五行志、天文志、輿地志反映。

唐長安城的祭祀禮儀。從東西對稱到向東轉移,大明宮建成,政治中心東移,利益空間也隨之傾斜。

唐長安城整體佈局

傳世文獻大致淸楚。考古學界也進行復原。

設計理念

唐六典盛唐李林甫撰,唐前期官制模板。唐六典卷 7尙書工部「京城左河、華,右隴坻,前終南,後九嵕。……南直終南山子午谷,北據渭水,東臨滻川,西次灃水。」隋文帝開皇元年旣受周禪,都長安。詔曰:冊府元龜卷 12「龍首山川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帝嫌臺城制度迮小……」隋文帝開皇三年搬入大興城,后改名長安。這段詔書很重要。他遷都還有心理因素,以外戚身份奪權,想盡快擺脫過去的束縛。

「制度多出於熲」「高熲雖總大綱,凡所規畫,皆出於愷。」宇文愷爲鮮卑族,未完全按照周禮考工記記載去營建。

地勢敞闊平遠,東西走向六條土崗橫貫,俯視很像乾卦六爻。六條路自北向南九一、九二(宮城)、九三(皇城)、九四、九五(壓勝)、九六。高度層層升高,400─450 米。

唐長安在漢長安的東南。漢長安:人主皆居未央,而長樂常奉母后。考工記「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中央宮闕,左右民廛。」建章宮建仙山,到未央宮有一座橋,與漢武帝神仙思想分不開。

唐市在前,皇城、宮城在後,「買東西」最早源於此。理念與考工記背道而馳,論者以爲設計者非漢人。但也有共同點:一,外朝中朝內朝三朝制,二、皇城東到外郭城東墻的三坊,皇城西到外郭城西墻三坊,構成縱十三坊,三、皇城前橫四列,縱九列的坊,代表四季九軌,四、左祖右社(實際上是西社東祖??)。

唐會要卷 50876「宇文愷置都,以朱雀門街南北盡郭,有六條高坡……」

舊唐書卷 170裴度傳政敵誣陷他,理由一,圖讖,二,「『度名應圖讖,宅據岡原,不召自來,其心可見。』」

  • 裴炎: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裴炎多次規勸武則天要還政李氏,武則天不高興,xujkyt 叛亂,找裴炎,他不答應。這圖讖成了武則天誅殺裴炎的依據。

總結

宮城居北部正中。宮城南爲皇城,中央官署。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面拱衛皇城、宮城,百姓、官僚住宅區、商業區。朱雀大街中軸線東西對稱,棋盤式街道寬敞筆直。東西 9721m,南北 8651m。84km^2^,112 箇故宮那麼大,180─200 萬人口。亞洲中心。

  • 正殿:皇帝處理朝政之所。太極宮時代正殿爲兩儀殿(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常日聽政。中書省、門下省一左一右,長官稱「左相右相」。承天門廣場作用:冬至、元旦(元正),萬國來朝,新年賀正,凱旋獻俘。太極殿(宇宙混沌原初的狀態):每月朔望常朝,五品以上官員,以及地方的京兆尹等,御史臺等來監察其服裝、威儀是否合禮。也有偏殿,接見親信。太極殿:北極星爲紫微宮核心,是天帝居所,天子作爲天帝代行者君臨天下,太極殿意味著天子的居住地是與宇宙中心直接相連的場所。
  • 門下省東─中書省西,皇城之南:東朝堂─西朝堂(喊冤的,有登聞鼓)。左衛─右衛。東部萬年縣─西部長安縣。萬年縣禪林寺─長安縣寶國寺。大興善寺─玄都觀。
  • 東市,卽隋都會市。邊長 1km 正方形,兩箇坊的面積。井字形四條大街。靠近三大內,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多奢侈品,滿足貴族官僚需求。商品門類 220 行。有印刷店,因爲文人舉子歌妓多,文化發達。中晚唐以後交易時間邊長,甚至有夜市。常平倉:救濟,市署:市場管理,平準署:調控各地來的物價。邸:旅店、貨棧。行(門類)─肆、店(一家一家店),行的出現意味著市場的培育已經達到較成熟的程度。兇肆:喪葬服務,壟斷性的。
  • 西市,「金市」「胡市」,卽隋利人市,多社會下層民眾。更加繁榮,多生活日用品。胡商多在此聚集,曹家店就是粟特曹氏。東市貴西市富。也有管理機構,官民隔閡不大,距離近。

妹尾達彥長安的城市規劃142 頁:長安是圓形的天與方形的地的中心交叉點上,太極殿位於交叉點的中心,明確體現宇宙之都長安的意義所在。

  • 天圓地方葢天說是三種宇宙學說最早的,早已廢棄不用,但其政治意義一直沿用。渾天說影響很大,渾天儀是代表。

樂府雜錄康昆侖長安較勝負。「『我亦彈此曲,兼移在楓香調中。』及下撥,聲如雷,其妙入神。昆侖卽驚駭,乃拜請爲師。」琵琶行琵琶女就是曹善才的學生,出自長安教坊。

長安城主要是作爲國家禮儀的舞臺而被設計的,一年四季定期舉行禮儀。這箇舞臺包括皇帝與天地諸神交感場所的祭祀,以及太極殿各種國家禮儀。由此,長安城成了天地諸神共同守護的宇宙中心。

  • 圜丘─冬至,祈穀圜丘─正月上辛(上旬),雩祀圜丘─孟夏,大享明堂─季秋,祀靑帝─立春,祀赤帝─立夏,祀黃帝─季夏,祀白帝─立秋,祀黑帝─立冬,祭方丘──夏至,祭太社─仲春仲秋上戊。最重要的事冬至的圜丘祭祀,昊天上帝。天壇已復原,共四層,金字塔形。
  • 星官神位等級:昊天上帝─五方帝日月神座─五星十二辰河漢及內官五十五座─二十八宿及中官一百五十九座─外官一百五座及眾星官三百六十座。反映唐代天文學發展水平。

祭祀禮儀體現天子與宇宙天地諸神交感的權力職責義務。天子小心謹慎地經營維護。理論上要皇帝親力親爲,但實際上很多由宰相、親王代替。長安城被一套玄之又玄的禮儀包裹著。

中國科學技術史卷二科學思想史認爲皇帝失敗之後就有可怕的災禍隨之而來的這種新年不論如何荒誕,但皇帝的儀式卻是對於宇宙模式的一體性這一信念的最高表現。在他那明堂(這是他的住處,卻不亞於宇宙的神殿)的合于體統的廳室中。皇帝穿著顏色合季節的龍袍,面朝恰當的方向,下令走出合時令的樂音,並且進行象徵宇宙模式中天人合一的其他種種禮儀活動。

這種姿態可以鼓舞民眾,激勵百姓,在災難過後恢復生產。

傳統陰陽五行思想一直貫穿,很多禮儀設置按陰陽五行觀念設計。

妹尾達彥長安的都市規劃154 頁。屬於陽性的政務要在上午進行,陰性商業行爲要在下午進行。因此五品以上高官禁止進入市場。水害意味著陰氣過盛,要關閉市坊北門,禁止婦人進入;旱災要關閉市坊南門,或搬到其他地方。──是有根據的,並非憑空想象。

  • 閉坊門以唐代最爲典型。新唐書‧五行志一大曆四年四月,雨,至於九月,閉坊市北門,置土臺,臺上置壇,立黃幡以祈晴。舊唐書‧文宗紀下「開成二年秋七月乙亥,以久旱徙市,閉坊門。」冊府元龜卷 145「開坊市南門」。舊唐書‧五行志「遣閉坊市北門,葢井,禁婦人入街市」冊府元龜卷 145「大曆三年六月庚子,以大旱分遣左僕射裴冕等禱祝川瀆及徙市,閉諸房門,祀風伯雨師,是日乃雨。」全唐文卷 104祈雨勅
  • 坊市制度和夜禁是聯係在一起的。金吾衛巡查。唐律疏議有記載。

宰相的職責就是協/燮和陰陽,一旦出現水旱,意味著他出現差錯。

爲了祈雨,各種教都可以用。

相對地方,長安城對災害敏感性遠高於地方。因此地方往往延遲上報水旱,影響救災。

圓仁與晚唐官場聯繫很緊密,對武宗時期朝政十分熟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 1,72 頁「唐國之風,乞晴卽閉路北頭,乞雨卽閉路南頭。」唐顏師古:「若閉南門,禁舉火,及開北門,水灑人之類是也。」

出現災異,就要注重官員選拔,并要求「上封事」,提意見。

大明宮的轉折意義

龍朔二年 662 建成于太極宮東北的高崗上,成爲國家政務場所,取代太極宮成爲新的禮儀空間核心。開元二年 714 興慶宮建,長安城左右平衡的局面打破,軸線向東轉移,長安城的東部進入禮儀空間。含元殿取代承天門,是元正、冬至朝賀之所。

東內大明宮。含元殿─宣政殿,聽政之所─紫宸殿,便殿,比較靈活,禮儀不太嚴格,日常儀式。左邊延英殿,唐前期中樞決策,後期延英會議決定,宰相是核心,內廷翰林學士;陸贄蝗蟲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百寮奏事,并于延英處分。」麟德殿:徽間外國使節,臣下會見、宴會。出現災異皇帝要避正殿。

  • 赦四種形式:大赦:規模最大,曲赦、原赦,德音:規模最小。

甘露之變在金吾左杖。

帶動街東經濟文化商業、情報的發展。餐館、妓院、進奏院、邸店。開元天寶遺事卷 2「長安有平康坊者,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俠少,萃集于此。」形成政治、情報、精英文化中心。白行簡李娃傳,滎陽鄭生,反映長安城工商業租賃業成熟。類似還有霍小玉傳北里志寫平康坊的妓女生活。「循墻一曲……」妓女也有等級之分。「京中飲妓,籍屬教坊……其中諸妓,多能談吐,頗有知書言話者,自公卿以降,皆以表德呼之。其分別品流,衡尺人物,應對非次,良不可及。」

筆記小說平康坊很多。也稱「平康里」

進奏院。藩鎮割據時代進奏院設置達到頂峰,此後一直沒斷絕。張義朝去長安之後侄子張淮深掌管歸義軍,派遣使節。溝通宰相打通關節。進奏院提供了很多情報。

政治禮儀空間變化

唐前期:莊嚴肅穆,後期:活潑,給予民眾更多參與的可能性。希望沿途羣眾參與進來。坊市夜禁制度逐漸瓦解。

  • 唐代實行過道舉,仿照科舉。

天寶元年 742 太淸宮建于大明宮前的大寧坊。南郊路線:大明宮─太淸宮─太廟─圜丘─大赦。太淸宮、太廟編入圜丘禮儀。

  • 九宮貴神。「禮次昊天上帝,而在太淸宮太廟上」。是農業神。
  • 農業神附近都有河流。

街東神位多,佔據主導。

公共禮儀演出,傳世文獻較多的是科舉。鄕試─及第─含元殿朝見─拜國子監孔子廟─禮部試─公佈及第,新進士在城內行進─謝恩─期集院宴會─過堂(在大明宮政事堂與宰相會面)─知貢舉宅宴會(考試長官舉辦的招待宴會)櫻桃宴、打毬比賽、牡丹宴─拜觀佛牙─……曲江宴。科舉更是維持國都象徵性中心的禮儀,作爲統合長安城民眾的節日活動。

晚唐迎佛骨。行刑:生擒犯人─凱旋─告功(太廟、太社、太淸宮)─皇帝受俘、百寮稱賀、敕誅戮─徇市─棄市。官方鼓勵民眾觀看。刑場:東西二市,主要是東市西北角外十字街口高地狗脊嶺。西市東北角街口獨柳樹。罪大惡極的要告太廟。爲何要在市場?一般認爲人多。老師認爲市陰氣聚積。

舊唐書卷 169王涯傳「先赴郊廟,徇兩市」唐會要卷 15「……秦宗權並妻趙氏以獻,上御廷延喜門受俘,百寮稱賀于樓前,以之徇市,告社廟」P.2615黃帝推五姓陰陽等宅圖經很多都託於黃帝。

節慶。

從烏夜啼到烏鳴占

──唐代奉烏祈福蠡測。很恭敬地對待烏

目的是引起對唐詩的重視。打通文史。流傳廣的唐詩多由歌妓傳唱。

正史中動物材料少,要從文學宗教找材料。全唐詩的飛鳥,五行志的災異中的動植物。歷史研究已不能按以往文史哲的劃分,而是一切材料都是史料,佛經道經都可以。

老師的資料,學界對烏的解釋含糊不淸,其一烏鴉,其二烏雀,喜鵲。老師:烏鴉的可能性大。

收入教坊記,是有曲子的。以往認爲教坊記的是比較高的曲子,現在也有人說不是。

烏夜啼:通典卷 145樂五‧雜歌曲。烏夜啼,宋臨川王義慶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康於章郡,義慶時爲江州,至鎮,相見而哭,爲文帝所怪,徵還。義慶大懼,伎妾聞烏夜啼聲,叩齋閤云:「明日應有赦。」其年更爲兗州刺史,因作此歌。故其和云:「籠窻窻開,烏夜啼,夜夜憶郎來。」今所傳歌似非義慶本旨,辭曰:「歌舞諸年少,娉婷無種則。昌蒲花可憐,聞名不相識。」

此題材在唐五代非常流行,很多詩人包括白居易李白。

張籍烏夜啼引「秦烏啼啞啞,夜啼長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獄,傾家賣產將自贖。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

唐律八議:五刑十惡八議

「舊時王謝堂前燕」門閥士族的衰落。

吉慶祥和的徵兆,因此王公貴族願意飛鳥在自己家中築巢,期望帶來好運。李義府支持唐高宗立武則天爲后。小時跟太宗的對話,自比爲鳥。唐人習慣用飛鳥比擬自己的前景。這是此曲的背景。

三足烏、赤鳥

書大傳卷 3:「有火流於王屋,化爲赤烏,三足。周將興之時,有大赤烏銜穀之種而集王屋之上」周本紀「旣渡,有火自上復於下

春秋元命苞陽成於三,故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

歷代都有三足烏,太平御覽裏面最多。

赤烏、烏臺

吳國有箇年號是赤烏,用了 14 年。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赤烏元年春……麒麟者,太平之應,宜改年號。」

漢代開始御史臺也稱烏臺。烏臺詩案。

白居易白氏六帖詩類集(唐代爲數不多的類書)常有野烏數十棲其上,朝與暮集,因名烏臺,謂之朝夕鳥。

張良器烏臺賦門凌晨而豸蟲(獬豸)出,樹夕陽而烏來。

有人認爲早上是烏雀,傍晚是烏鴉,實際上根據不足。

法國茅甘敦煌寫本中的烏鳴占兇吉書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粹中華書局 1993,367─390「它的降臨就如同與之具有親緣關係的鳳凰的降臨一樣,是歡樂的象徵。

百鳥鳴鳳凰是王。

烏是神鳥,到了中古,烏一直有吉慶祥和的意義。上到改朝換代,下到日常生活。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烏是人才的象徵。

P4518 四臂菩薩,日月是三條腿烏鴉。達埃納女神、娜娜女神,火祆教,粟特人,宋代消亡。米芾先祖米國人。祆教在滅佛的時候也受到打擊,因爲時人對景教祆教摩尼教佛教分不淸。祆教取名,如「盤陀」,借佛來發展自身。敦煌寫本粟特人的取名很多和宗教相關,如安祿山是光明戰鬥之神。

五代第 35 窟。

文化交流是雙向的,西域傳到中原,中原也傳到西域。

慈烏

晉成公綏烏賦序:夫烏之爲瑞久矣,一起反哺識養,故爲吉烏。是以周書神其流變,詩人尋其所集。望富者瞻其爰止……斯乃鳳鳥之德,何以加焉?

愛屋及烏。

祭祀溝通天地,此後特權被逐漸分離出來。早期的王就是巫。

說文:烏,孝鳥也。藝文類聚卷 92 引元命苞何知孝鳥?陽精,陽天之意,烏在日中,從天,以昭孝也。老師不理解這因果。本草綱目禽部慈鳥「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本草綱目研究華夏出版社 2009。這六十日是虛指。

本草綱目有很多有意思的。很濃厚的人文氣息,品性好的動物可以作爲藥材,有儒家理念。並非是李時珍的發明,神農本草經成於東漢,三百六十五種本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提出君臣佐使。

元稹聽庾及之彈烏夜啼引「吳調哀絃聲楚楚。」對妻子的懷念。其妻在閑宵中祭拜烏鴉。賽烏人正是唐人敬奉烏鴉和祈福納祥的反映。「裝點烏盤邀女巫」在女巫的指點下擺設祭品。

任半塘教坊記箋訂「每見當時奉烏之迷信」「與唐時之流行此曲顯然有關」。

元稹大觜烏「陽烏有二類,觜白者名慈。求食哺慈母,因以此名之。……其一觜大著,攫搏性貪癡。有力強如鶻。「彈射不復施」小孩也不能打烏。大觜烏好吃懶做,在巫的授意下,主人將其供爲神靈,以爲能帶來吉祥財富,迷惑了主人及其兒子。反映唐代,烏鴉如同神龜一樣深受人們的尊崇。白居易的和大觜烏淺顯一些。烏鴉巫師沆瀣一氣。

白居易慈烏夜啼詩「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白居易集卷 1諷喻一慈烏反被主人打,大觜烏得其天年終。

藏文寫本,Pt1045烏鳴占「乌鸦本是人怙主,尊神派遣到地方。羌塘草原犛牛肉,天神使者好祭享。叫声传达尊神旨,八面上空九方向。三种叫声表神意,祭品多玛快奉上,神鸟乌鸦享用光,如祭尊神一个样。乌鸦并非尽前兆,吉凶尙需辨徵兆。占卜大师具神通,执行神意鸟帮忙。祈福禳灾有法术,叫声之中吉凶藏。乌鸦本是天神鸟,六种羽毛六翅膀。耳聪目明多灵光,了然天神在何方。传达神意唯鸣唱,虔诚相信莫彷徨。八面上空九方向,咙咙之声表吉祥; 嗒嗒之声应无恙。喳喳之声有急事; 啅啅之声示财旺; 依乌依乌危难降」

烏鴉被吐蕃人視爲「天神鳥」,尊爲「天神使者」。吐蕃對飛鳥的靈異性很敏感,根據飛向、鳴聲、食物來占吉凶。但需要巫師解說。吐蕃設立飛鳥使,傳達軍情政令,軍國大事。白居易新樂府‧城鹽州「金鳥飛傳讚普聞,建牙傳箭集羣臣」。

藏文大藏經丹珠爾關於烏鴉的叫聲:聽到烏鴉 kaka 時會發財。dada 叫,不幸。

漢文寫本 P3479烏占習要事法漢文的烏鳴占不完整,字跡潦草。「看之法,若烏鳴在百步之內卽占。」

P3988烏占臨決漢文寫本。

X6133祭烏伐

將烏鴉作爲申神明。

從「宿宵行道」到「夜聚曉散」

唐宋民間宗教活動中的夜晚聚會,劄記性質

選題盡量要小,卽使是劄記,要解決小問題,牽涉到很大的社會背景。小問題有沒有研究價値:是箇別現象還是普遍問題。對比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但材料要竭澤而漁。

敦煌文獻參考書目

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吐魯番出土文書文物出版社,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書目文獻出版社,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中華書局 1989

P3078+S4673神龍散頒刑部格殘卷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二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原本爲一卷,一件法國一件英國。格:法律體系的一種。

唐長孺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書兩種跋中華文史論叢第五輯,1964,對「宿宵行道提到一句。

老師:〈神龍散頒刑部格殘卷〉所見「宿宵行道」考

一、「六時禮懺」:宿宵行道的內涵,二、「妖訛宿宵」:宿宵行道的演化,三、「夜聚曉散」:的延展,四、午夜不行:宿宵行道的整肅

在中古社會更加盛行,擴展到鄕間社會的每箇角落,愈演愈烈,和摩尼教扯上關係,兩宋以後夜聚曉散多指摩尼教。若午夜開展,等同於妖訛。

秘密宗教很多活動時間在晚上,觸犯底線,成爲異端邪說。傳世文獻沒有宿宵行道,但佛經道經有類似,宿宵行道本是佛教六時禮懺,原本是合法的,但隨著參與人數增多,具有很大煽動性,不利基層社會穩定。

佛經:在大正藏的檢索版中找。善導安樂行道轉經愿生淨土法事贊「奉請僧尼,宿宵行道」。善導,唐初淨土宗,佛祖統紀稱爲「蓮社七祖」。

正統道藏「宿宵行道,永得解脫」,贖罪的方式。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奉請道士,宿宵行道」。

云笈七箋卷 37六種齋「晝夜六時行道,轉經禮懺」。六時行道最早源於佛教,高僧傳:道安制定佛法憲章僧尼規範「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行到=禮懺,爲何是六時?佛教把晝夜分爲六時。

宿宵行道是僧尼在夜間舉行的以禮佛、懺悔爲核心的佛教法事活動。也指道教夜間舉行的消災避難和祈福納祥的齋醮法會。

李思順「多尙宿宵,好設齋戒」,通典卷 269刑法七‧守正,中華書局 1988,4378 頁。他根據大雲經中的一句話,認爲是在說自己,妖言惑眾。說明夜晚的禮懺齋戒活動往往流露出忘說災祥」預言休咎的異端邪說。

  • 不能僅根據唐律來判斷。
  • 「王言」大於律。
  • 汾州司馬李思順,司馬爲州府長官的上佐之一(別駕、長史、司馬、治中,治中在唐代取消,別駕在唐代六置五廢。這幾箇官都是輔佐長官刺史,是箇閒職)上佐的品級根據所在地的等級,五品以上稱「通貴」,四等官:長官─通判官─判官─主典官─勾官(唐律未列),上佐稱通判官,戶曹、參軍、倉曹爲判官。

白孔六帖卷 93妖訛「孔化爲男子」「蛇虎導軍」「金頭王」「非衣小兒」……說明妖言引發社會恐慌,已經引起時人重視。在科學落後、迷信盛行的中古社會,妖術謠言最易山東人心,製造混亂,常爲謀反者及農民起義利用爲輿論工具。

玄宗禁斷妖訛等敕表明官方已看到妖訛的產生流布可能與僧尼宗教活動有關。北朝以來彌勒教徒藉助宗教活動起事,歷歷在目。唐长孺有两篇关于北朝叛乱。

通鑒卷 100「唐縣人宋子賢善幻術,能變佛形,自稱彌勒出世,遠近信惑,遂謀因無遮大會舉兵襲乘輿」。卷 203 高宗弘道元年四月,「埋銅佛于地中……吾於此數見佛光……自稱光明聖皇帝」唐是土德,土生金,取代唐。

隋書卷 23五行志下也有詳細的宋子賢。舊唐書卷 55高開道傳「因縣令設齋,士女大集」

太平廣記卷 238詭詐‧白鐵余「卜日設齋,以出聖佛,及期,集數百人」

新唐書卷 109崔玄義傳「女子陳碩真舉兵反……能役使鬼物,轉相熒惑」陳碩真可能是摩尼教,因爲宋史卷 478方臘傳以摩尼教起兵的方臘引用陳碩真的典故。,也可能是民間鬼神信仰,也有佛教色彩。宋人認爲梁末的叛亂就是摩尼教。但近年來認爲,毋乙之亂與摩尼教無關。老師認爲是摩尼教

舊唐書卷 144韓游瑰傳李廣弘者,……自云見五嶽、四瀆神,己當爲人主。

冊府元龜卷 547諫爭部直諫十四「爲念佛會,因之妄有妖語」

通鑒「見閭里耆老作邑齋」。

玄宗頒布一系列整肅佛教綱紀的詔敕,誡勵僧尼敕「僧尼除講律之外,一切禁斷」「午夜不行,宜守俗制」四分律但開元天寶年間依然頻繁,沒起到根本作用。代宗條貫僧尼敕「道釋二教」「非本師教主……不得妄託事故,輒有往來,非時聚會」聚會一定要方丈有囑託,必須在寺觀內舉行。

「宵聚晝散」「晝伏夜聚」「宵集晝散」「夜聚明散」「夜聚曉散」大宋僧史略五代會要卷 12雜錄宋史刑法志一

秘密宗教不被官方認可,包括摩尼教,最終打上「左道亂正」的標籤。

舊五代史末帝紀「自立一法號曰上乘」

宵集晝散

大宋僧史略,收入大正藏,中華書局點校本。內容不多,唐代僧官制度。卷下,217,「畫一魔王踞座,佛爲其洗足,云佛止大乘,此乃上上乘也。」傳統認爲摩尼教依託佛教,打著佛教旗幟進行發展,近年來質疑。

後梁,夜聚明散。五代會要卷 12雜錄「或有多慕邪宗,妄稱聖教,或僧尼不辨,或男女混居,合黨連羣,夜聚明散,託宣傳於法會。」五代處罰更加重,但爲何更加頻繁?

寫入法典,續資治通鑒長編卷 117「夜聚曉散,…… 皆賞錢三千」

兩宋時期愈演愈烈。文字更爲狂熱。宋會要輯稿(估計是)「溫州等處狂悖之人自稱明教,號爲行者。今來明教行者,各于所居鄕村建立屋宇,號爲齋堂。如溫州共有四十餘處,并是私建無名額佛堂。」密日,星期天,來自密教,開元三大士。是中原與西域曆法交流的產物。今天,密日吉祥的含義完全褪去。

不僅摩尼教,卽使民間信仰,只要夜聚曉散,就算邪教。

整肅

四分律:只能在寺觀內舉行宗教活動,道場法會。佛教活動必須要有名正言順的理由。僧尼按照佛教內律的規定行道禮懺。

P6005釋門帖諸寺綱管

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145 冊,

BD16147,BD 是國圖。

①戶主索崇貞,年壹拾捌歲,中男,轉前籍年十九,開元十八年帳後㒵(傳世典籍用貌)減,下下戶,空,不課戶

②母氾年陸十陸歲,寡,空。(母字和上一行的主字對齊)

③妻氾,年壹十陸歲,中男妻,開元十八年帳後漏附,空。(敦煌標註中男妻的第一次發現)黃 0─3,─小 4─15,─中 16─20,─丁 20─59─老。20 以上未嫁者亦稱中女,16─20 女子稱中女。氾是姓,戶籍中婦女很少有完整姓名。

④弟(?)……

敦煌放妻書,看起來男女地位平等,但實際上表面現象,依然是從屬於男子,因爲戶主是男子。十八歲的男子是戶主而非母親。

計帳,手實每年造一次,戶籍每三年造一次,以計帳手實爲依據。「開元十八年帳後漏附」妻子剛從外地娶來,之前計帳沒有她。帳後附,新口著錄的方式。先入帳再入籍,先寫入計帳,再。

轉前籍:以前籍爲據,推算并登錄轉載三年後本籍的年齡。貌閱有沒有圖?可能會有。開元十八年,索崇貞實際年齡十七,但籍帳登錄爲十八。唐代貌閱:年齡;疾病。跛,殘疾廢疾 du 疾。

開元十九年沙洲輯,十七歲的他爲了早點得田。改成 18 能授田,但不用承擔徭役,很划算。

書上寫的是「開元十八年戶籍」,不準確。應是開元十九年。轉前籍目前 19 號,、開元十八年之後。60 以上老男,220)配備士兵保證雙層疼。很多父母爲逼婚跟年齡。

小孩具體年齡可能春只有父母淸楚。」的力役不用去了唐六典卷 3尙書戶部「造籍以季年」

開元十八年干支爲庚午,十九年辛未。

戶籍的書寫並不規範,拾十都有,不統一。

「空」以下空白,防止造價。

「不課戶」無課口之家,卽沒承擔賦役的人。中男受田一百畝,不承擔賦稅,但田和丁男一樣。中男、婦女不課口,婦女卽使給了田也不交稅。

這一家就是不課戶。

敦煌戶籍的標誌:轉前籍,

是修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背面的裱補紙。

以往是五九、三疾的討論。這條戶籍提供詐老詐小的信息。老人到 80 歲分配侍丁。籍帳術語很標準,卽使唐六典也未必是。「身亡」──籍帳用「身死」;若用「身亡」,含義有區別,已經包含了身死的事實,也包含國家的調查,人死後國家要調查核實,唐律中有詐死。步驟:確定死亡──身死──身亡,刪除戶籍。

墓誌的重要性

中古撰修墓誌成爲社會風尙。彌補了中下層傳世典籍之缺失。韓愈寫墓誌收入很高,寫墓誌最多的是翰林學士,爲何?中下層很多鄕貢進士寫,

唐六典,廣池本,三秦出版社,比中華書局的好。

墓誌葢上最多的用詞「府君」,府君和君有何區別?

不僅要研究墓誌內容,還有製作過程

墓誌參考文獻

周紹良唐代墓誌彙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使用率最高,沒影印拓片,也收錄了敦煌的碑銘讚,但不全,神道碑也收。毛漢光唐代墓志銘彙編附考史語所 1993,只收錄了他疏證的。吳鋼全唐文補遺錯誤較多,優選不選這箇。洛陽新獲墓誌文物出版社。新版唐代墓誌所在綜合目錄,汲古書院。邙洛碑誌三百種。洛陽新出土墓誌釋錄。隋代墓志銘彙考。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河洛墓刻拾零。洛陽新獲墓誌續編。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銘續編。洛陽新獲墓誌二〇一五。

全唐文全唐詩。出土:敦煌吐魯番;墓誌石刻。現在的墓誌還有一半沒公佈。也有很多假的墓誌,說「父」就是假的。

墓誌書寫也有時期的變化

大唐王君墓志銘並序君諱原,宣義郎、行太史監司辰。──籍貫,──曾祖開始的信息。但沒提到父,原因:父親平庸。──品性、仕宦經歷──婚姻、後代的官職一句話帶過──死亡時間下葬時間遷葬時間。──讚

爲何標題沒寫他的官職,値得玩味。唐代官員前綴:行、守、試、檢校、兼。散官,分文武,宣義郎,(唐六典:從七品下)。職事官。主要是看職事官。

老師認爲卒日不寫干支不是主流。十二月廿五日是陰曆,換算成公曆是 2 月 7 日。二十史朔閏表最準。

「有」寫作一橫一撇「𠂇」。「家代因官遷于𠂇扈」。「皇朝」卽唐朝,前空兩箇。

唐六典將縣分爲三等,畿、望、赤、緊等級高。

墓誌作者、刻工姓名

郡君、縣君

唐故趙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銘並序顏真卿最早的作品。

  • 縣令──長官,縣丞──通判官(可代行縣令),縣尉──判官

老師根據十來方天文官員的墓誌來寫一篇。從墓誌到墓誌,根據墓誌相互映證。

6 月 4 日

老師評:

老師未思考過藩鎮,重視唐詩筆記小說,這學期沒時間講。旣有熱點,也有……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要不斷雕琢,新意、準確、無歧義。可以把霍小玉設計成副標題

趙郡李氏,隴西李氏。修氏族志的目的是打壓山東貴族,提高李唐地位,潛意識,李氏不是門閥,因而要修氏族志,隴西李氏就變爲第一等。

子標題:一定要小於大標題,越小越好。

唐語林有中華書局點校本。

絹的折算,按正常情況來折算。貫和緡的關係。1 貫=1000 文銅錢,1 緡=1000 文/700/800/900 理論上貫=緡,但實際上經常不一樣。唐後期銅錢成色出問題,,官方 700 文=私家 1000 文。

洪英那篇,唐代過所研究現在看來很多材料沒用。漢到唐,從津關令到關市令,如果能梳理淸楚,就很有價値。「閱」,比較嚴格,要仔細對照,唐代就沒有閱。

「津並不負責過所的勘……」値得考慮。

龍同學那篇,標題加上唐高宗天皇晚年……。史料排列應該從前到後。標題「天皇晚年政局概述」,概述不行,審視透視復原考辨什麼的。

垂拱未必是無爲而治。內涵還需要思考。但選題很好,這短短三四年畱下很多話題。垂拱格、垂拱式。永徽唐律疏議,開元多次修訂律令。唐令拾遺開元七年令開元二十五年令。令和格、式什麼關係?現在看到的格、式都是不全的。武則天垂拱年還修訂過立法。

末日審判。

對於音樂的看法。高明的音樂反映政治,占卜,先秦典籍很多亡國之音。中古時期,音樂蛻去這樣的價値──理由:元白認爲這箇時代沒有真正能通曉音律的。唐代多俗樂,距離雅樂很大距離,雅樂地位下降。

藝術史中一直有通曉天地絕學的人物。

性靈表達元白對音樂與政治的看法。

從史學角度,對性靈的源流加以梳理就可以。

後面的,選取其中的一部樂曲,如秦王破陣樂,單獨討論就可以。如七德舞是立部伎。

立部伎七德舞地位不斷下降,爲什麼?分析其中的原因很有價値。

二三部分過於寬泛,要選取箇案,也可以反映雅俗樂關係。

第五琦,唐肅宗爲賺錢,什麼方式都用,第五琦就是在盤剝老百姓。

第五琦和劉晏能否代表興利?肅代宗時期也有很多興利方法。

經濟史是熱點,有很多學術史,要先進行評析。

高超那篇,要把自己的文章放在一箇很高的起點上,立意高遠,直接和最先進的學術成果對話。

要對陸揚的淸流文化進行交代,你所說的是否與他所說的相同。

對黃巢起義的認識不能就事論事,還要從黃巢之後進行分析。

長安在黃巢心中的神聖地位。晚唐的實錄都被唐官方燒光了。

唐哀帝禪位冊文「彗星三見」發微

舊唐書哀帝紀下

傳李淵的那箇冊文和這箇很像。

今則上察天文,下觀人願,

全唐文卷 94,禪位冊文,和舊唐書本紀幾乎相同。講天命時,先說唐是土,後梁是金。唐以隋之火德爲鑒,尙土。天寶,玄宗曰唐上承周漢,以周漢爲二王後。第二箇依據是彗星。再次作爲禪位梁王的天象依據。是哪三次彗星?現代天文學,彗星出現次數很多。

新唐書天文志,唐末最後一次彗星天佑二年,則前推,乾寧元年正月(新唐書天文志;李淳風乙巳占卷 3分野第十五(此篇按漢代版圖十二州來的,把二十八宿和十二州一一對應,對應春秋戰國古國的分野,「秦之分野」)。鶉首)──

  • 「孛」大部分指彗星,少數是客星。三河:洛陽。

分野理論春秋戰國就有,但把二十八宿與十二州對應,至少在漢以後。

陳卓的分野理論被廢棄,因爲和當時實際地理轄區難以對應。

因此這次在秦,在雍州(雍州卽大關中,包括京兆三輔,還包括巴蜀一些地區)

分野強調的是災禍,秦分,秦地要出災禍。再具體一點,是秦的雍州部分,但還是很大。新唐書天文志日食的預言:「京師分」,天文志日食東井、輿鬼……則秦分=京師分。分野的重點是看星區。晚唐天文官不敢直說,說成秦分,之前的說是京師分,有膽量。

東井指長安。

朱全忠紛紛上表,請求唐哀帝遷都洛陽,「玄象薦災于秦分」是昭宗取悅朱全忠的話。,因爲當時洛陽已是他控制。「言秦中有災,請車架遷都洛陽。」

熒惑:火星。

2、天佑元年 904,與第一次隔十年,

哪三次?老師選取三次有災禍意義的。

新唐書天文志二,「有星妝如人,首赤身黑……天衝抱極泣帝前,在北斗下……」

是指昭宗心腹被朱全忠殺。舊唐書昭帝紀:殺醫官閻祐之、……」其實此二人爲昭宗心腹,不得已殺之。通鑒卷 264,8630,「星氣有變,期在今秋,不利東行」──找藉口不去。正是出於司天監官員,朱纔迫使唐昭宗啥他心腹。昭宗在隨身絹帛上寫求救信,發求救信,但一直不積極。這一段材料反映昭宗和朱之間鬥爭激烈。

  • 「官家」指昭宗,是口語,「大家」也是皇帝

此後昭宗成了孤家寡人。

通鑒卷 264,「遣間使(秘密)以絹詔告急于王建、楊行密、李克用等」

胡注:「閻祐之、……」

唐後期皇后基本空缺,目前沒有很好的研究答案。「上屢遣宮人諭以皇后新產」昭宗有親自冊封的皇后,很少見。

3、天祐二年

這一年有兩次彗星,可看成一系列。舊唐書哀帝紀,「慧起北河,貫文昌,長三尺有餘,在西北方」剛剛卽位的哀帝誠惶誠恐,頒布德音。并對自己的衣食起居約束。

新唐书卷 223 柳粲传,「君臣皆不利,宜多殺以塞天變。」此事件之後唐心腹遺老被朱全忠剷除乾淨。這次彗星成爲誅殺唐室重要藉口。

不管怎麼說,這三次彗星都被朱全忠很好利用。是他肅淸政敵的絕好機會。

唐鑒卷 242,1937,213,「王欲圖大事,此曹皆朝廷之難制者也,不若盡去之。……縉紳爲之一空」老師考慮此段是否和淸流文化有關。

唐哀帝成爲一箇孤家寡人,朱全忠篡唐也就時日不遠。

舊唐書哀帝紀,哀帝恢復洛陽宮門名稱的初衷,和彗星的出現有關。彗星給雍州帶來災禍,京師長安是重災之地,與西京名稱相同的洛陽宮門,都應改名。

總結

彗星三見,是秦中有災的預言,李唐政治中心轉向洛陽,是禳災避禍的必然措施,是天命,不能忽視,這也是朱全忠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昭宗遷都洛陽,事後證明,是唐代京師最爲重大的災難。 意味著帝王處於朱全忠的監視之下,伴隨著遷都,唐室心腹頁喪失殆盡。劍橋中國隋唐史:唐代以後長安再也沒恢復其地位。

梁王受唐禪運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這面而看,彗星就有除舊佈新的象征意味。

那麼彗星的出現到底有什麼含義?

主要就是除舊佈新,革命之象。左傳昭公十七年:「慧所以除舊佈新也,天事恒象,今除于火,火出必布焉。」

通鑒卷 187。王世充。「昔歲長星出,乃除舊佈新之徵;今歲星在角、亢……若不亟順天道,恐王氣衰息。」

  • 歲星:木星,是好的形象。戰國時期有歲星紀年。熒惑是火星,災星

通鑒卷 210,「秋七月,彗星出西方,……傳德避災,吾志決矣」睿宗並非是因爲仁慈的父親而傳位。

中古時期是常識,都知道星宿的內涵。心前星是太子,心大星是天王,心後星是庶子。

通鑒卷 210,「太平公主使術者言於上曰:……皇太子當爲天子」

政治鬥爭關鍵時期,總有從天象角度尋找依據。

就兩唐書而言,彗星對於政治影響遠大於日食。日食越來越不神秘。

文苑英華卷 441 會昌元年彗星見避正殿德音

皇帝都會面臨一些問題,當出現彗星時,就要進行回應。

星變發生後就要修德。修省,修救,修禳。

帝王的這些措施看起來和救災無關,但是有其象徵意義。

帝王的言行舉止是被時局所裹挾的。對於帝王政治,要更深層次的體會,很多神秘色彩的材料要特別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