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考試複習

大二下期

考題

2008-2009 学年下 A 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总计 30 分)

1.矮子丕平 2.封君封臣制 3.自由大宪章4.“七艺”5.伊凡雷帝 6.倭马亚王朝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总计 30 分)

1.西欧中古城市“自由与自治”的主要内容

2.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3.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总计 40 分)

1.你如何认识中古时期西欧天主教会的特殊地位?(第二章第四节)

2.结合 16 世纪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发展状况,分析“新航路开辟”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第六章)

2008–2009 下 B 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总计 30 分)

1、查理·马特 2.凡尔登条约3、“三级会议”4、经院哲学 5、基辅罗斯 6、阿拨斯王朝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总计 30 分)

1、什么是封君封臣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过程是什么?

3、人文主义思潮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局限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总计 40 分)

1、结合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分析商业资本的历史作用。(第六章)

2、试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第七章第二节)

估計是 2011 級

期中考试试题(开卷):

试析西欧封建社会(15 世纪以前)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主要特征。

2012–2013 下

一、名解

1、查理马特 2、封君封臣制度 3、三级会议 4、人文主义 5、民法大全6、选矦 7、阿拔斯王朝 8、伊凡雷帝

二、论述

1、西欧中世纪教会的特殊地位(第二章第四节)

2、试述都铎王朝与早期资产阶级的关系(第八章第一节)

2014–2015 下

一、名词解释(每个 5 分,共 30 分)

1、墨洛温王朝 2、封君封臣制度 3、大宪章 4、基辅罗斯 5、倭马亚王朝 6、预定论

二、论述题(每个 35 分,共 70 分)

1、从“授职权之争”和“阿维农之囚”看西欧中古时期教会的盛衰(第二章第四节)

2、试述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第七章第一节)

統計:

名解:(1)查理·马特2,矮子丕平,墨洛温王朝,凡尔登条约,(2)封君封臣制3,中古城市自由自治,大宪章2,三级会议2,选矦,经院哲学,七艺,(3)基辅罗斯2,民法大全,伊凡雷帝2,(4)倭马亚王朝2,阿巴斯王朝2,(7)预定论

论述: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会的特殊地位、盛衰*3,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产生的作用,都铎王朝与早期资产阶级的关系

名解

墨洛溫王朝

法兰克国家形成后的第一个王朝。486 年克洛维苏瓦松之战大胜罗马军团,奠定法兰克王国基础。产生中世纪习俗的汇总萨利克法典;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社会组织为公社(马克),土地为公社所有,公社成员称“自由人”。6c 末社会分化加剧,分封普遍化,大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自由人通过“委身”“恩赐”的方式获得贵族保护,依附性农民阶级产生。7c 后国王软弱,大权落入宫相手中,称为“懒王”。

查理马特

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宫相,掌握国家实权。他进行采邑改革,有条件的封赐土地,受封者要为封主尽服軍役的义务;土地终身占有,但不能世襲。平定內部叛亂,抵挡萨克森人、阿拉伯人進攻。他的改革强大了军事力量,促使阶梯式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后来加洛林王朝走向强盛的起点。

采邑制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一种封建土地占有制,8 世纪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首先实行。有条件的封赐土地,受封者要为封主尽服軍役的义务;土地终身占有,但不能世袭。促使骑士阶层和阶梯式封建等级制的形成。9 世纪后期随着中央权力的削弱和封建关系的发展,采邑逐渐为世袭封地所取代。

矮子丕平

卽丕平三世,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创建者。原为墨洛温王朝宫相,在教皇的支持下登基。754、756 年两度出兵意大利,擊退倫巴德人,把拉文那及羅馬城周邊土地獻給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标志着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凡尔登条约

843 年虔诚者路易死后,三个儿子在凡尔登签订瓜分领土的条约。将加洛林帝国三分,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王国,日耳曼路易分得东法兰克王国,长子洛塔尔继承皇帝称号,分得中法兰克王国。標誌加洛林帝國最終解體,基本奠定現代西歐主要國家的政治版圖;遺畱下洛林問題。

(加洛林帝國)

中世纪西欧封建帝国,亦称查理帝国。800 年圣诞节,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称“罗马人的皇帝”。基本行政单位为伯爵辖区,在边境设边防区。采邑制進一步推廣,在事實上日益世襲化,变为封土;農民依附性日益強化,與隸奴、奴隸融合爲農奴階級。843 年凡尔登条约,帝国一分为三。奠定現代西歐主要國家格局;狹義的封建制度是從其發展出來的,影響整箇西歐;加洛林文藝復興爲中世紀西歐文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骑士制度)

骑士廣義指整箇世俗貴族,狹義指以打仗为职业的低等貴族。骑士本为贵族的武装侍从,后逐漸加入封君封臣體系,擁有騎士領。騎士精神为勇敢、謙卑、忠誠、優雅,一整套培養訓練騎士的方法称骑士制度。成年后举行晋封礼,授予其武器和骑士称号。盛行於 12、13c,15c 後被步兵取代,走向衰落。

封君封臣制

西欧中世纪贵族内部的等级制度,典型期是 11–13c。缔结封君封臣关系须经臣服禮、效忠禮。双方互有权利和义务,国王或大贵族把土地分封给下级,下级应为上级服军役,封君要保證封臣的生活。是一种是私人關係,是行政制度極不完備的產物。对西欧中古政治产生双重影响,13 世纪后逐步解体。

領主制

封建貴族在其領地上建立統治、役使農民的制度,旣是农业生产组织和剥削组单位,也是政治权利单位。基本內容是莊園制、農奴制。莊園四要素为領主自營地、農奴份地、依附農民、領主行政管轄權。农奴依附于领主,人身不自由,領有土地的條件不自由,每週 3 天要到領主自營地无償勞動。中世纪晚期,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领主制经济逐渐遭到破坏。

(諾曼征服與王權的加強)

1066 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國,成爲國王。他把欧陆的封君封臣體系带入英格兰,也繼承英國君权神授等政治遺產。王領超過任何一箇總封臣。1086 舉行宣誓效忠大會,所有封臣向國王行臣服禮;對全國土地、收入、賦役進行严格的調查,编成「末日审判书」。英格兰形成西歐最強大的王權。

大憲章

1215 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与贵族签署的文件。是王權、貴族互相妥協的方案,旣肯定王權至尊地位,维护封君封臣制,又保障教俗貴族傳統特權,約束了國王權力。也承认了城市的权利和地位,要求国王保护商业。使政治危機暫告結束,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被再解释。

(模範議會)

1265 英國貴族孟福召開英國歷史上第一次國家會議,除貴族外每郡有兩名騎士代表,每市有兩名市民代表。1295 爲籌措費用,愛德華仿照 1265 的人員構成召開會議,規模空前。此後均仿照此模式,稱 1295 爲「模範會議」,是英國議會和議會君主制形成的標誌。

三級會議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菲利普四世统治期间财政发生困难而向教会征税,與羅馬教皇產生衝突,为获取支持,于 1302 年召开三级会议。会议由教士、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参加,每个等级各有一票表决权。会议标志着法国进入议会君主制阶段,此后国王为了增税而召开三级会议,但对法王的约束力有限。

七大选矦、“黄金诏书”

德国中世纪由诸矦选举皇帝的制度。13 世纪,诸矦力量渐强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諸矦介入王位繼承,各方利益冲突,甚至出現 1254─1274 国王无法选出的“大空位时期”。1356 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确认了选矦制度,规定德意志皇帝由七大诸矦选举产生(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矦爵、莱茵伯爵、波西米亚国王),成为神聖羅馬帝國的憲法,

(十二世纪文艺复兴)

指 11 世纪以后西欧文化进入一个繁荣期,与经济发展、城市兴起的社会情况相对应。伴随东西方交流,西欧人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手中获得大量的古希腊作品,并进行翻译。伴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出现了罗马法的复兴。还表现在文学的繁荣,大学的出现,经院哲学的兴起等等。

大学

11 世纪以后,城市发展,城市学校出现,大学就是在城市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学”在中世纪指学生和老师组成的社团。大学有不同程度的法律認可的自主自治权。设立四个学科。思想氛围相对宽松,有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大学的出现标志着学术文化中心的转移。

经院哲学

西欧中古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哲学。用形式逻辑论证上帝的存在等一系列神学问题。围绕共相问题,唯实论与唯名论存在长期争论,“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唯一的实在,“唯名论”认为只有实物才是真实的。经院哲学使人的理性在神學架構下得到進步,利于打破蒙昧主义;但脱离实践的方法决定它必然会走向没落。

查士丁尼

拜占庭帝国皇帝。

成立了以波尼安爲首的法学家团体,系统整理罗马法。先后编成了四部法典,合称民法大全。意图在于加强皇权,鼓吹君权神授。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前資本主義時代最完整的民法,罗马时代的法律由此系统地保存下来,近代除英国之外都受到罗马法的直接影响。

他以再现一个统一的帝国为己任,要求异教徒皈依基督教,对外鎮壓異教起義,如「尼卡起義」。消灭西欧日耳曼小王国,也导致国库空虚。查士丁尼在这些征服的地方倒行逆施,欲恢復奴隸制。查士丁尼死后,西部土地渐渐丢掉。

基辅罗斯

俄罗斯的早期国家。882 年畱里克王朝王公奥列格率部南下,占领基辅,建立基辅罗斯。與部落組織无嚴格界限,最高统治者称“大公”,小邦的首脑称「王公」,王公之下的贵族「波雅尔」。其统治方法为索贡巡行,10 世纪中叶大土地所有制形成。将东正教定为国教,从属于拜占庭教会。11 世纪后半期解体。

(伊凡一世)

13c 後俄羅斯有兩大公國,羅斯托夫、特維爾,在爭奪弗拉基米爾大公,伊凡在此二人中間游移,1328 獲弗拉基米爾大公稱號,将总主教的驻地迁到莫斯科,實現國家統一,擺脫蒙古統治。

(伊凡三世)

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者。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发展起来,成长起市民阶层;波雅尔身旁出现了新的服役贵族,这些人从大公手上接受封地,为大公服役。在两大新兴阶层的支持下对内基本实现统一,对外完全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并向东方扩张。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形成,沙皇掌握着国家最高的权力,下设贵族会议“杜马”。

伊凡四世

俄罗斯沙皇,卽伊凡雷帝。进行一系列改革,削弱大贵族势力,提高服役贵族地位,以加强皇权。他颁布新法典,限制总督权。向服役贵族分封土地,授予司法权。实行特辖区制度,把全国土地划分为由沙皇直接管辖的“特辖区”和由杜马管辖的“普通区”。以服役贵族为核心组建特辖区军团,对付大贵族的反抗。实行对外扩张,向东越过乌拉尔山,发动立沃尼亚战争。他的统治巩固了沙皇制度。

倭马亚王朝

阿拉伯第一个世袭王朝,661 年,叙利亚总督、倭马亚家族的摩阿维亚任哈里发,建立以大马士革为都城的倭马亚王朝。他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向西歐挺進,与法兰克王国进行普瓦提埃之战。经四任哈里发的扩张,阿拉伯成为横跨三洲的大帝国,也使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被阿拔斯王朝取代。

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国第二个世袭王朝,750 年伊拉克阿拔斯派推翻倭马亚王朝后建立。幸存下来的倭马亚王朝王子拉赫曼逃往西班牙,建立后倭马亚王朝。先以库法为首都,后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前期达到极盛,政教合一的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均有所发展,文化昌盛,国际贸易发达。9c 后開始走下坡路,1258 为蒙古人所灭。

(阇提)

种姓制度在中古时期日益严格化、固定化。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日益分化出内婚制、职业世袭化的小集团,这个集团就称作阇提。

(大化革新、班田制、庄园制)

646 年日本进行的著名改革。仿隋唐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部民制度开始全面的解体,日本由此进入封建社会。从 8 世纪末开始,大化革新所推行的基本制度开始瓦解。

武士集团崛起,贵族私有土地制度不断发展,庄园制开始形成,庄园成为司法行政独立的地区,必然導致割據。班田制(农民为政府承担赋税和徭役)开始瓦解。班田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解体表明隋唐的制度不能適應日本社會實際情況。

13、14 世纪以后日本生产力的发展相当显著,工商业繁榮,城市发展,一些城市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如堺市工商业发达,有相当的自治权。自治運動被很快被大名控制。与政治格局有关系,其也是政治割据的时代。日本市民的力量比较弱小,无法与西欧市民力量相比。

(幕府政治)

幕府政治的基础是貴族大土地所有制度以及武士集团的兴起。武士是莊園主的私人武裝,逐漸變成以地方豪強爲核心的軍事貴族集團。武士跟主人结成主从关系,叫「御家人」,將軍有责任保护武士的土地,武士的义务是随主人出征,缴纳贡物。武士道德观念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忠信为本。1192 镰仓幕府建立以后,国家的最高权力从天皇转移到了幕府将军手中,天皇在名义上依然是国家的最高权威。

“异端”思潮

“异端”指同一宗教内观念和行动上爲教会所不容的人。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世俗化而兴起。一种是反映下层人民利益的趋势,主张继承和发扬原始樸素的基督教精神,教徒平等,财产公有,反对教会聚敛财富;第二种趋势是以某些神学家为代表,反映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如威克里夫、胡斯。

玫瑰戰爭

1455-1485 年英国兰开斯特和约克家族为争夺王位进行的长达三十年的内战,因两大家族都用玫瑰作为族徽而得名。戰爭十分血腥,整箇英國貴族集團分裂,大貴族集團實力大量消耗,1485 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铎在战争中获胜,夺取王位,史称亨利七世。都铎王朝由此开始。

论述题

城市

城市的自由自治:城市居民拥有人身自由(4 分);城市有司法自由(3 分);城市有自我管理权(3 分)。

從城市興起的途徑來看,有爲滿足當地市場需要而興起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数量最多,规模小,居民未完全脫離農業,但主要以手工業謀生。生產經營專門產品的城市,如佛羅倫薩毛紡業。以经营国际贸易和中介贸易为主,如威尼斯,热那亚。可見中世紀城市從誕生開始就有濃厚的工商業色彩。

早期城市由領主管轄,要求居民承擔勞役,繳納賦税,对于某些重要的手工产品实行專賣權,領主派代表參與城市管理。在领主的观念里面,城市不过是又一处庄园。隨著城市發展,城市居民反对领主权,开展爭取自由自治的鬥爭。通过谈判,用金錢購得特許狀,獲得城市享有的權利。包括司法独立权,城市法庭有民事審判權,城市居民僅在城市法庭接受審判。城市的自我管理權,形成較完整的市政管理機構,如選舉產生的議事會、市長。一箇農奴到城市住滿 1 年 1 天,便成爲自由人,莊園主无權追回,城市居民由此獲得人身自由。也有通過武裝鬥爭爭取自由自治,又叫做城市公社运动,开始于 11 世纪的伦巴德地区,很快遍及英法德等地,高潮是 12 世纪法国城市斗争。各箇城市的自治權各不相同,自治權利最高的在意大利北部,相當於城市國家。

城市通過行會、工會進行自我管理。行會是爲保護小生產不受外力破壞,不因競爭而破產,按行業組成的自我保護性的團體。由師傅–幫工–學徒三級構成,晉升由行會考察,只有師傅纔能入會,能当作坊主。行會詳細規定產品生產的數量、質量、作息,通過排斥競爭實現自我保護。简单小商品生产的不稳定性必然導致行会兴起,這種傳承模式在当时利於勞動技術的積累、傳播;但其平均主义思想在 15、16 世纪成为生产发展的障碍。工會是城市商人組織。少数商人利用高利贷从事银行业,积累起雄厚的商业资本(流通领域),組成商人工會,社會地位高於行會。少数富商成为城市的统治精英,他们先获取了自己的经济地位,接着获取了政治地位。(這樣的社會結構產生了城市內部的矛盾。一是行會與城市貴族的矛盾,如佛羅倫薩的支柱是毛紡業,但受工會控制。二是下層手工業者與上層行会的矛盾,師傅對下層手工業者有意設置晉升門檻)

隨著城市的發展,生產分工的精細化,商品交换活跃起来,促使了庄园制和農奴制的解体,人身依附关系逐漸松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士﹣貴族﹣农民的三等級制。

綜上所述,城市發展出了自由自治,逐漸成爲封建體制之外的力量,成爲了中世紀走向近代社會的突破口。我們必须看到自由与自治的相对性,城市的司法权固然可以摆脱某个领主的控制,但并不能摆脱整个国家权力的控制。(就英法的情况来讲,國王弱小時希望得到工商業者財力支持,因此發特許狀,中世纪后期伴随着王权的强化,国王收回了很多城市的自治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從意大利北部發源,但城市共和國並未率先進入近代文明的門檻,反而是英國成爲了近代資本主義最穩固的根據地。可見城市雖然發展出了相當程度的自由自治,但不能把它和近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完全等同起來,它們之間尙存在巨大的歷史鴻溝。

教会的特殊地位

教会的特殊地位:西欧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是当时绝对的精神权威,全面控制着精神生活(5 分);天主教会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进行经济剥削(5 分);天主教会一度广泛参与国家事务,握有世俗权(5 分);天主教会拥有自己的、跨国的、自成一体的组织体系(5 分)。

教會的特殊地位通過其自身組織體系、精神上的地位、經濟上的特權、政治上的權力來體現。

首先,教会有严密、庞大、自成一体的有关教务和神职人员管理的组织体系。教会的基本组织是大主教区和主教区,大主教区在地域上相当于行省,主教区相当于一个城市。在各级教区之外还有修道院、修会。大主教、主教等为教會貴族,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等特殊城市的主教又叫做宗主教,地位高于一般的大主教。羅馬主教自稱羅馬是聖彼得的殉道之地,擁有最高的宗教地位,教皇逐漸演化爲羅馬主教專稱,成为教会的最高精神权威。

其次,天主教会是当时绝对的精神权威,全面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经院哲学是占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旨在用形式逻辑论证上帝的存在等一系列神学问题,唯實派與唯名派就共相問題展開爭論。基督教认为人人带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主张「来世主义」,人在世必須拋棄享樂,對封建剝削逆來順受。中世紀宗教生活的基本內容为洗礼、圣餐等七项圣礼。還實行愚民政策,肆意破壞古典文化,宣稱「不學无術是信仰虔誠之母」。城市學校和大學興起以前教會學校壟斷了教育,文法、修辭、邏輯等七藝是主要的學習內容,目的是培養教士。其他一切學科都服務于神學。當時的人們只知道神學意識形態。

此外,教会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进行经济剥削。通过國王賞賜、貴族捐贈、強取豪奪等方式,教會廣佔地產,形成庄园,经营土地。规定俗人要繳纳什一税,還通過發放贖罪券等方式進行剝削。教會從開始便不是純潔的,社會各階層要求改革的呼聲從未停止。

教会一度广泛参与国家事务,拥有世俗权。丕平献土后罗马教皇建立教皇国,从此集宗教权和世俗权於一身。很多高级教士也是国王的封臣,拥有世俗权力。教皇英諾森三世時期中世紀教權達到鼎盛。他宣称教皇是基督的代表,教皇的權力好比太阳,國王的權力好比月亮,正如月亮的光輝來自太陽,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他直接干預德皇亨利六世的王位繼承問題,挑起法王菲利普二世和失土王約翰的矛盾,迫使約翰按他的意見辦事。他還發動第四次、第五次十字軍,創建宗教法庭鎮壓異端。

綜上所述,教會嚴密的組織體系是其長期保持穩定的基礎;通過精神上的控制,教會取得了與世俗政權不同的權力,在信仰層面與王權分庭抗禮;通過經濟剝削,教會積累起大量財富;教會還參與到世俗政權中來,從諸多方面對王權構成挑戰。

教权的强盛与衰落

教權在中世紀經歷了一箇從產生到發展并達到鼎盛,再走向衰落的過程。

随着日耳曼人各个分支纷纷皈依基督教,罗马教会跟日耳曼人建立的各个王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教会由此成为精神权威的一种集中体现。756 年丕平献土后罗马教皇建立教皇国,教會開始集宗教权和世俗权於一身。查理帝国解体后,教会组织神学家伪造文献,宣扬教权高于王权,“君士坦丁的赠礼”成为罗马教会获取世俗权力的依据。11c 以前教权在根本上还不具备跟王权相抗衡的能力;一旦发生战乱,社会失去秩序,教会将成为被掠夺的对象,因此教会一直受到君主的庇护和控制。

(为防止教会的世俗化,提振教會,进行了克吕尼运动,这是天主教会内部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开端于 10 世纪初法国西南部的克吕尼修道院,其内部纪律森严,要求修士保持独身,反对圣职买卖。运动一开始只涉及道德层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涉及到政治层面,要求罗马教廷保持对整个西部教会的權威,反对国王干涉教会事务)

隨著教會的發展壯大,其勢力逐漸向世俗政權深化,德皇和罗马教皇围绕主教的授职权展开授职权之争。教皇格雷戈里七世上台后公开宣称教權高於俗權,教皇有权废黜违背基督教教义的君主。1075 年以買賣聖職爲罪名革除亨利授職的五名主教的教籍。1076 年亨利四世召开德國宗教会议要求教皇下台,随后格雷戈里七世随后宣布革除亨利四世教籍。此时德意志贵族要求亨利在一年之内恢复自己的教籍,迫于国内形势,亨利 1077 年 1 月前往意大利卡诺沙城堡向罗马教皇悔罪求恕。持续到 12 世纪亨利五世签订沃尔姆斯条约结束。授職權之爭表明教权和俗权的界限逐漸明晰。

英诺森三世1198─1216 时期,中世紀教權達到鼎盛。他宣称教皇是基督的代表,教皇的權力好比太阳,國王的權力好比月亮,正如月亮的光輝來自太陽,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他直接干預德皇亨利六世的王位繼承問題,挑起法王菲利普二世和失土王約翰的矛盾,迫使約翰按他的意見辦事。他還發動第四次、第五次十字軍,創建宗教法庭鎮壓異端。

13c 後期隨著英法王權強大和反教會鬥爭的開展,教權逐漸衰落,最典型的是**阿维农之囚。**法王菲利普四世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围绕着征税权展开斗争,法王胜利。1303 年在法王的直接安排之下,法国波尔多主教当选教皇,卽克莱门五世。1309 年法王把教廷从罗马城迁到法国南部的小城阿维农。此后 70 多年时间一共有七任教皇驻地都在阿维农,历史上叫做“阿维农之囚”。1378 年罗马又立新教皇,出现两教皇并立的局面,称作“教会大分裂”。

由此可見,教權的興衰旣有其內部自身的規律,也和外部世俗王權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日耳曼建國初期,其自身實力不夠強大,需要依附於世俗政權。隨著其勢力的擴大,與王權的矛盾加深,通過授職權之爭進行協調。到英諾森三世時期,教權達到頂峰。隨著王權的逐漸強大,教權重新受到王權的制約,阿維農之囚就是最明顯的體現。

資本主義

结合资本主义的产生分析商业资本的作用:西欧中古后期资本主义关系的发生(6 分);商业资本的活跃及对于资本主义关系产生的积极作用(8 分);商业资本的保守性(6 分)。

商业资本的活跃與壮大

西欧是一个开放性的地理环境,三面环海。而且中世纪开始后小国林立,所以西欧的商业资本很容易成为活躍的国际性的资本。新航路开辟前,西欧有两大贸易区——地中海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威尼斯、佛罗伦萨、熱那亞等城市的商人發揮重要作用,很早就積累了大量資本,產生很多划时代的经营技术和手段革新,如兑票、转账、提貨單等。佛羅倫薩出現數十家商人經營的銀行。

14、15 世纪商业资本活跃,達到新的規模。生產力的發展、生产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样性使社會分工向專業化發展,是商業資本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15 世纪一些城市行业的数目明显增加,还有农产品的生产中心。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产生

隨著農奴制、莊園制的解體,小農經濟發展,出现了一批有人身自由但失去了生产生活资料的人,不得不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爲早期手工工場提供大量勞動力。與此同時,出现的一批积累了大量货币的人,需要购买劳动力,从事商品生产,以实现资本增値。

是在小商品生产者竞争和分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尽管行会的章程是限制竞争的,但是竞争和分化不可避免,少数行東日益壮大,脱离生产,变成了雇主。大多数手工业者(帮工、学徒)一步步加入雇佣的队伍。“包买商”通过带给生产者资金、工具和原料,并且预购产品,然后到市场上销售,实现货币的增値,將商业资本转化爲工业资本,带来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佛罗伦萨的毛纺业,从西班牙和英国进口羊毛,加工爲呢绒,销往欧洲各地。14c 前半叶,佛罗伦萨的手工工场达 200 家,以此为生的人达 3 萬人,占城市人口的 1/3 左右。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走向衰落,其他国家的手工工场发展。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关键在于西欧地区由于内外一系列条件的配合,萌芽不断发展壮大。

商业资本的历史作用

在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商业资本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因素。它为生产开辟广阔的市场,加速了货币的积累,推动了商品货币关系的成长。在有些地方还转化成工业资本,直接带来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但有时商业资本会成为非常保守的社会力量。商人滿足于通過贱买贵卖实现货币增値,并不关注技术的革新和生产组织的改善。从历史上来看,商业资本一旦面临不利的社会条件往往转向保守。比如说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商业资本纷纷转向农村,购置地产。商業資本雄厚活躍,但並未對生產方式帶來根本變革。相反,从 16 世纪以后,它便维护旣定社会条件和生产方式。

新航路開闢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8 分)。16 世纪以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逐渐衰落和英国的后来居上,生动地说明,外部的有利条件只有和内部诸条件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现实的积极作用(12 分)。

从 15 世纪后期开始,大西洋沿岸的君主、贵族、商人纷纷组织船队出海探险,尋找黃金白銀和東方商品供給地。葡萄牙的迪亞士到達好望角,達伽馬經好望角到達印度,西班牙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進行環球航行,英、法、尼德蘭的海外探險持續到 17c 初。航海家們到了以前所知甚少的海域,这个过程就是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教材有具体说明)貴金屬大量流入,貨幣貶値,物價飛漲①坐收固定地租的土地貴族②獲取固定工資的僱傭工人。獲益:西向經營的羣體(英:資本家、新貴族)壯大。對西歐資本主義是一劑強心劑,促進商業資本迅速發展。一系列探險成功,商業革命、價格革命,貿易範圍空前擴大,把非、美洲納入了市場,商品種類空前增加,非、美產品進入歐洲,土豆玉米。

歐洲商業中心開始轉移,歐洲內部的商品中心從地中海到大西洋沿岸,傳統中心衰落。

意大利、西班牙的衰落和英國的後來居上說明外因只有通過內因纔能起作用,前提:內部已經鬆動。例子:西班牙和英格蘭獲利最大,西班牙是最大的暴發戶,但大量貴金屬流入未給西班牙帶來根本性變化,只帶來了政府的窮兵黷武,貴族奢侈豪華,物價飛漲。西班牙政府未用這筆資金扶持本國羊毛紡織業,17c 積累揮霍完畢,生產卻未發展起來,因而走向衰落。英:內外因結合,羊毛紡織業大發展,以價格優勢取勝。

新舊大陸開始接觸,文明匯合,推动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进入新阶段。但給被殖民地區帶來深重災難。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内容:赞美人生,肯定现世,倡导新的人生观(5 分);肯定自我,强调个性,倡导新的价値观(5 分)。

简答:人文主义思潮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倡导新的人生观(3 分);倡导新的价値观(3 分)。历史局限主要表现在:极力调和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2 分);视野狭窄,脱离羣众(2)

人文主義是贯穿于文艺复兴中的新思想、新观念。人文主义思潮的萌发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人身依附关系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爲思想意識的變革創造條件,新興商人資本家關注現實,追求物质的享乐,追求具有世俗精神的新文化。古典文化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古典文化的主題是人而非神,爲人本觀提供思想基礎,古典文化在神學框架內獲得展開。意大利受古典文化影响最为深厚,研究古典文化的传统在意大利从未中断,率先在意大利開始。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说文艺复兴有两大发现,一是世界的发现,二是人的发现。人文主義者們鼓吹人本观,颂扬人的伟大,捍卫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个性与自由,与“神本观”对立。他们还强调人欲觀,肯定人欲和现世生活,認爲追求幸福是合理的,要敢於實現人生价値,挖苦諷刺基督教的禁慾主義。人文主义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羣体:伊拉斯謨愚人頌讚頌被神學扭曲的自然本性;蒙田強調獨立思考;皮科论人的尊严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顛覆神學家對人的位置的安排。人文主義者在不同風格中表現共同旨趣。

人文主义与上帝的关系也値得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新舊交織,基督教思想文化依然占绝对的支配地位,人文主义者是正统的基督徒,但又热衷于研究被教會視爲異教文化的古典文化,這就出现了矛盾,基督教文化怎樣与所谓“异教文化”协调起来。人文主义者试图将两者统一起来,在信仰上帝的基礎上重新詮釋上帝和人的關係,上帝一方面创造了人與世界,另一方面赋予人以自由意志和伟大力量,并且把世界交给人来主宰。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但绝不反对基督教信仰,他們依託上帝肯定人性。人文主義是中世紀的延續,是兩種文化結出的果實,不是一箇對另一箇簡單的否定。

當時人剛從封建枷鎖下走出,商人從抑制商業的規定中走出,工匠從行會中走出,人文主义思潮顺应了这一趋势,具有啓蒙意義。

但人文主義思潮僅在上層知識分子階層流行開來,並未對下層普通百姓的思想觀念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是其不足之處,到了宗教改革時期,知識分子的思想纔被普通百姓所了解。

綜上所述,人文主義思潮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表達人本觀和人欲觀。人文主義者們以對上帝的信仰爲前提,張揚自己的思想,具有啓蒙意義,但亦有一定的歷史局限。

宗教改革

比较路德和加尔文思想: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唯信称义”(8 分);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预定论”(8 分);加尔文对于路德思想的继承与突破(4 分)。

社会根源

宗教改革的发生源于各种矛盾,其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和世俗的矛盾。中世紀教会處於萬流歸宗的极特殊地位,15c 後西歐社會越來越世俗化,貨幣關係日趨發達,開始擺脫宗教控制,矛盾越發尖銳,這是整箇西歐的現象,但矛盾在德意志猶其特殊。德意志在政治上分崩離析,是由各自爲政的大小諸矦組成,未形成國內統一市場,缺乏強大的政治力量抵制教會的盤剝。教皇每年从德国攫取大量财富,成爲“罗马教皇的奶牛”。到 16 世纪初,摆脱罗马教廷的盘剥和严密控制成为在德意志具有相当民意基础的社会要求。羅馬教皇以維修聖彼得大教堂爲名,四處分發贖罪券,成爲宗教改革的導火索。

马丁‧路德

16 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第一人是马丁·路德。1517 年他貼出九十五条论纲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迅速引發整箇德意志反抗羅馬的風潮,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

他闡發聖保罗的“因信称义”学说,赋予其时代意义,也称为狭义的“因信称义”或“唯信称义”。他認爲真正的信仰是上帝對信徒內心的呼喚,人凭借内心虔诚的信仰和对上帝的体悟就能够与上帝直接沟通,从而稱義,與上帝同在。他認爲圣经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信仰的唯一源泉,聖經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应直接阅读圣经,体悟上帝启示。平信徒皆教士,教会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士都是多余的,真正的教会应当是基督教徒的结社。傳統的七項聖禮只應保畱洗禮和聖餐禮。資本主義世俗政權明確教會與國家的界限,教權與王權互不干涉,但世俗權力高於教權,已包含主權國家和民族意識的萌芽。

他在神學語境下表達人文主義的自由平等思想,否定了罗马教会及神权的合理性、必要性。如果说人文主义重新诠释了人,那么路德重新诠释了信仰。

加尔文

在德国的宗教改革开始后,加尔文在日內瓦主持改革。加爾文充分發揮聖奧古斯丁的預定論,强调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由上帝预先决定的,而非出于人们的善惡、意志,上帝在創造人时就把人分成两类,一类为上帝的选民,註定獲救,一类是上帝的弃民,註定下地獄。但他進一步表明,上帝会通过对人的感召透露出選民的征兆,如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人們在现实生活中通過積極的自我表现来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這擺脫了宿命论,具有积极的入世色彩。

加尔文的学说用神学语言表达了商品經濟蓬勃發展下西欧人的精神诉求,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一方面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力和教会教士的權威,另一方面把上帝的道德標準與鮮活的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提供了精神動力。在客觀上成爲新兴资产阶级強有力的精神武器,传播到英、法、尼德兰,產生深遠影響。

加尔文与路德的比较

加爾文繼承很多路德的觀點,強調聖經的絕對權威,強調在信仰面前人人平等。

加尔文走得更远,他突出實踐的重要性,將理論落實到實踐中來。如果说路德把宗教生活归结为个人内心跟上帝的交流,那么加尔文则把归结为内心体悟跟外在行动的统一。路德主张政教分离,加尔文認爲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沒有界限,政教合一的政治是最理想的。他自己也在日內瓦進行宗教實踐,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他旣是最高宗教领袖,也是最高政治首脑。

都鐸王朝

亨利七世

和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结亲,結合紅白玫瑰,消除對立。

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已形成早期工商业资产阶级。另一方面,贵族集团发生分化,產生一个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跟市场紧密相连的資產階級化的新贵族,成爲亨利七世推行一系列强化王权措施的社会基础。提拔一批「新贵族」,掌管地方行政和治安。

「超級臣屬」對亨利仍構成巨大威脅,他下令禁止貴族私養家丁,解散私人武裝,拆超級臣屬的堡壘。組建「星室法庭」,地位十分特殊,不受一般法律程式约束,不采用陪审团制度,重要职能是嚴厲鎮壓叛逆的大貴族。長期以來的權力中心是王廷:國王及周遍親信,旣是諮議機構,也是執行機構。王廷複雜化,變爲御前會議,性質與後來的樞密院相似。

其統治爲都鐸王朝百餘年的統治奠定基礎。

亨利八世

把都铎王朝推向顶峰的是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

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英教會和世俗存在相當尖銳的矛盾,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对于教会占有广大的地产有强烈不满,要求夺取教会的土地。正在强化王权的都铎王朝也希望在宗教事务上摆脱罗马教廷的干涉。亨利八世以凱瑟琳的離婚案爲藉口,推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533 議會通過上訴法案,規定英國的最高主宰是國王,權利都由國王賜予,廢除教皇對英國教會的事務裁決權。1534 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宣告了英國教會的獨立。这标志着英国与罗马教廷的决裂、英国民族教会的开始。1534王位繼承法,要求所有英國人承認英王與安妮的婚姻。之后通过“叛逆法”:凡是抵触至尊法案的人,都要按叛国罪处理。

凱瑟琳女兒玛丽是狂熱的天主教徒,上台后下令全國恢复天主教信仰,用最残酷的方式对待新教徒,「血腥瑪麗」。

伊麗莎白一世

英國教會內部要求利用加爾文教進一步改造,肅淸殘存的天主教勢力,由此形成淸教運動。伊丽莎白上台,恢复宗教改革,重申至尊法案。1571 年女王授意议会通过三十九条信纲,一方面吸納亨利八世以来宗教改革有關英國教會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保畱天主教的主教制、仪式,英国国教会正式建立。忠於國君,君權神授。

都铎王朝时期议会与君主的关系

大貴族在議會中的勢力逐漸減弱,大量新貴族進入議會,給專制王權以巨大支持。都铎王朝一系列重大法令都由议会通過发布,其合法性由議會體現,是“议会认可”的專制。另一方面,議會不是常設機構,由國王召開,议会从属于王权。

重商主义

英國得地理之便,16c 後海外貿易發達,國家之間競爭激烈,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鼓励本国工商业发展。都铎王朝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雄厚的財力,獲得新贵族和工商業集團的支持。限制、禁止羊毛的出口,發展本國羊毛紡織業。鼓励海外贸易,鼓勵造艦、購船。成立海外貿易公司,亨利被稱爲「商人的國王」。1588 擊敗无敵艦隊,掌握海上霸權。

都铎王朝对于英国社会发展的两重作用

專制王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統一市场的形成,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客觀上推动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的迅速发展,促進早期資產階級關係產生,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又为专制王权提供了财政上的强有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專制王權不能真正代表英國社會發展方向,與早期資產階級存在根本性矛盾。如亨利七世打擊超級臣屬,在於消除其政治威脅,但並不剝奪經濟、社會特權。專制王權與早期資產階級的合作是暫時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的基础是“民族强大,国家丰裕,商人富有,称霸世界”。应当从“过渡”中认识英法专制王权的特点

法国专制王权

路易十一法蘭西斯王權不斷加強。路易合併勃艮第公國,把王領擴展到全國,基本奠定近代法蘭西王國基礎。突出御前會議職能,控制高級教職的任命權,進一步削弱貴族司法權(卽治權)。1589 亨利四世开创波旁王朝。路易十三权力掌握在首相黎塞畱手中,他具有非凡政治才能,意志堅定,手段果敢。兩箇目的:國王崇高,王國榮耀,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大大強化路易十三的王權。路易十四是法国专制王权得到顶峰,他废除首相一职,实行独裁。耗费巨资、人力建凡尔赛宫,以华丽和威严著称。

英法专制王权之比较

经济上,都推行重商主義,工商業、海外貿易迅速發展。政治上,爲與大貴族展開鬥爭,英法都重用一批有較強經濟實力的新人。傳統社會結構有所鬆動,貴族依然有力,大量農奴變爲自由的租佃農,工商業階級壯大,出現市民階層。

差異:地方權力明顯不同。英國的政治體系很淸晰,郡﹣百戶兩級,諾曼征服後威廉一世分封大批男爵,使佔地高度分散,加強了王權的控制力。法:地方權力各省有各省的三級會議、事議會,貴族教士的各種會議,中央難以控制地方。制度上,英国的专制王权是议会认可的,議會是重大法令合法性的體現。法国的三级会议在大革命前的相当一段时间都未召开,徒有其名。卽都铎王朝的专制更加具有集体的特征,法国的专制王权更加具有个人權力的特点。社会结构方面,英国早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比法国更加强大,政治上更加成熟。鄕紳向工商業集團靠攏,代表傳統力量的貴族力量在縮小,貴族資產階級化、工商業化。法国「佩劍貴族」是傳統貴族的中下層,「穿袍貴族」在海外貿易中掙錢,從破落貴族那裏購買爵位。1604 推行「皮萊特稅」,交了這箇稅就可以使職位世襲,這些表明法国资产阶级贵族化,日益向旧的集团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