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通論考試複習

大三上期的課,我大四上的。論述題是老師給的,此部分由陸同學整理。夏商周考古是選修課,考題很多也會在考古學通論中出現,我就整理了一下

論述題

二、简答

1.简论男性王(帝)权与女性后权

2.简论昭穆制度在考古学材料中的反映

三、论述

试论秦汉帝后陵墓制度

男性王权与女性后权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女性负责采集,生产较为稳定,且族外婚制形成,氏族世袭以母系计算,因而称母系氏族。仰韶文化后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体力占据优势的男性地位日渐提升,社会也向父系氏族社会迈进。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化过程产生了女性后权与男性王权的对立与合作。

原始社会女性较为崇高的社会地位,在陕西元君庙发现了几十个母系氏族的迁移合葬墓,地位较高的女性死亡后,将与她同氏族的早死者迁来,同墓合葬。表明高等级女性在氏族中有重要地位。

进入到古国与王国时期,后族是主要的政治基础,但王后的地位已经明显低于王。良渚古国反山王陵王后墓遠少於男性王墓,王后很多时候不能与王合葬。体现出高等级女性地位的下降。

周代开始,“后”由君主代称转为君主正配的称号。周王娶于后族,是一種单向的姻亲关系,并不是双向通婚。女子逝后遵夫家葬俗,反映出男权的权威。

后权源于皇权,是皇权的附属物,可以被皇权剥夺;但后权的地位一直很重要,具有相对独立性。西汉陵寝制度,帝陵的封土面积远大于后陵,皇帝、皇后皆可有四墓道,但后权的这一权利是可被剥夺的,而皇权則不可剥夺。汉高祖与吕后实为两座陵墓,刘邦死后,吕后实际掌控朝政,因而其墓葬也呈现出与西汉其他后陵不同的特点。

辽皇族耶律氏由于后族萧氏相互通婚,皇族和后族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后权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明代后权较为软弱,卽使幼帝继位,皇后也极少有干涉朝政的。相比之下,淸后权盛于明代且独立性更为明显。明代帝后一般同茔同穴,而淸代帝陵一般待皇帝下葬后便封陵。东陵首开为皇后单独建陵之制,体现出后权相对于王权的独立性大大增强。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从诞生之日起,基本上是男权社会。卽使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男性为部落首领的也不在少数。进入国家和文明发展阶段后,男权更为突出,后权依附于王权,随着帝权的完善,后权也日渐衰微。但王权与后权在合作与依附中也时常存在分裂与反复,无论是辽代的后权兴盛、武则天与慈禧的出现都是例证。但武则天被剥去帝号,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乾陵。后权只有王权弱势时才能占据上风,多数情况下,后权配合王权。

简论昭穆制度在考古学材料中的反映

昭穆是宗庙制度的重要组成,源于氏族制下的异族通婚制度,指祠堂神主牌的擺放次序。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降,高级贵族墓地的规划以昭穆制度为基本原则,包括一祖一昭一穆三墓制、一祖二昭二穆五墓制、一祖三昭三穆七墓制,又有排列方式之差。

西汉渭北九陵排列属于一祖一昭一穆三墓制。长陵居中为祖墓,安陵和阳陵分别左昭右穆;武帝茂陵居中为祖墓,昭帝平陵居左为昭,但由于继位的宣帝是武帝曾孙,因此另建陵园,不在穆位。渭南二陵不参与渭北九陵的布局,属于特例。

五墓制则以良渚文化反山墓地为典例。七墓制于凌家滩祭坛墓地出现端倪,良渚瑶山墓地、殷墟西北岗王陵西区都有体现。明十三陵也遵循七墓制,以明成祖长陵作为祖穴。

排列方式上,有昭穆左右交替式排列与线性排列。牛河梁遗址羣主要依凭西南–东北中轴线进行总体布局,反映出先人对遗址羣落的通盘考虑,对后来直线排列的形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商朝始祖墓位于墓地西侧居中,後代墓穴在始祖墓东面分昭穆居南北两排。西汉以左右昭穆为主,帝陵可分为四组。北宋皇陵是从南至北直线顺排,神宗、哲宗的陵墓折而居南。同时,明十三陵旣有围绕长陵的左右昭穆排列,也有穆宗、神宗等的直线排列,可见两个规划原则可同時出現。

同代继位、政变、早夭都可能打破昭穆制度。

论述:试论秦汉帝后陵墓制度

中国礼制的发展一以贯之,墓葬建制也一定存在基于礼制的总体规划。

其一,是秦汉帝后陵的整体规划。秦始皇陵园安置陵寝的小城在西,面向东方,按“事死如事生”的礼制,以都邑布局设计。西汉帝陵陵园亦模仿都城长安而建。西汉渭北九陵以三墓制,有一个大的昭穆制度指导下的整体选址的思想。长陵居中为祖墓,安陵和阳陵分别左昭右穆;武帝茂陵居中为祖墓,昭帝平陵居左为昭,但由于继位的汉宣帝是汉武帝曾孙,因此另建陵园,不在穆位。大体来说,渭北九陵中以三墓为一单元,每单元中有一祖一昭一穆,以祖墓为中心左右分列昭穆。东汉以汉高祖长陵遥祖,光武帝居北昭位,明帝居南穆位,大致按照南、北相对布置昭穆。

其二,秦汉帝后陵内部排列,亦有严谨规划,實行三重陵園制,有机结合成完整的陵寝。第一层为内陵园,葬天子;第二层为中陵园,葬皇后,包含地上建筑;第三层爲外陵园,葬外臣与妃子。秦始皇陵中三重陵园制已非常淸晰,以水系形成淸晰的内外陵园边界。到西汉时期,三重陵园更加完善。內中、中外陵園之閒以陵垣隔開。

地下建筑包含墓道与地宫。秦始皇陵地宫东、西各有一条墓道,且东墓道长度、规模大于西墓道,南北两侧未发现墓道迹象。汉景帝阳陵的帝后陵平面皆为“亚”字形,东南西北各有一条斜坡墓道,东墓道最长,为主墓道。西汉帝陵四墓道的帝陵有景帝阳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后陵为四处墓道的为孝景王皇后陵。东汉帝陵可能改四条墓道为单一墓道,同时,竖穴土圹木椁墓可能改为砖石结构的洞室墓。根据墓道,可以推测陵墓中遗体的头向问题,目前倾向于头西摆放。

地下陵墓之外,又有地上陵寝建筑,由便殿和寝殿构成,分别相当于前朝与后寝。分布在封土北部,以秦始皇陵最为典型,西汉帝后陵墓建置模仿秦始皇陵。惠帝时在渭北为高祖修建原庙,开启西汉陵旁立庙的制度。东汉时期的庙寝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确立“同堂异室”的“合庙”制度,形成了“陵崇庙杀”的格局。陵邑之设始于秦始皇陵之丽邑。汉承秦制,元帝以前均设陵邑,西汉陵邑基本位于陵墓的北部或东北。汉陵中的四条神道,可能以东神道为主。

其三、相對位置。秦始皇陵园不见后陵,西汉帝后同茔异穴,东汉帝后合葬于一陵。帝西后东为西汉帝后陵墓位置排列的主要模式,明确为帝西后东的有文帝霸陵、景帝阳陵、宣帝杜陵与哀帝义陵。而不能确定帝后陵墓相对位置的有高祖长陵,而吕后去世晚于刘邦,又曾为西汉王朝真正的统治者,其墓葬位于帝陵东南方向,又封土规模与帝陵相当,是可以说得通的。成帝之许皇后被杀,又无子女,自然不会在皇后之位。正常情况下,帝后都是按照帝西后东的位置埋葬,但是如果出现特殊情况,皇后或皇后家族出现问题,则皇后陵会在西边。西汉帝后陵墓方位实际上是对上古遗风和礼仪制度的延续,殷墟、北赵晋矦墓地都显示出男西女东是主流的合葬穴位安排原则。

综上所述,秦帝后陵制度承袭自战国,汉承秦制,秦汉帝后陵都体现对前人的继承,秦汉帝陵制度在帝、后的相对位置上体现出对夫妻合葬墓男西女东的主流继承,陵庙制度承袭自战国;东汉的遥祖现象也体现出继承性。继承中又有创制,陵寝制度则体现出继承中完善的特质。

夏商周考古題目

名解

早期學習型社會

這是胡大師自己的概念吧……找不到資料。

玉籤筒

又是胡大师自己的槩念……

玉籤筒爲紅山文化的重要玉禮器類別,安徽中部的凌家灘文化也有所繼承。2007 年发掘的 07M23 号墓葬,随葬有 330 件器物。其中,1 件玉龟和 2 件玉龟状扁圆形器及其内置的玉签,都属于占卜工具,与玉龟配套使用。他与 87M4 号墓主人一样都属于宗教领袖,具有凌家滩祭坛墓地最高的丧葬礼仪地位。

昭穆制度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始祖居中,左为“昭”,右为“穆”。以周代宗庙制度为例,则后稷为始祖,其庙居中;后稷之子为“昭”,其庙居左;后稷之孙为“穆”,其庙居右。以后的第三、第五、第七代,以至下推于任何奇数代,皆为“昭”;第四、第六、第八代,以至下推于任何偶数代,皆为“穆”。区分昭穆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中十分重要,故礼祀·祭统称:“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用来区别父辈与子辈、远房与近亲的长幼亲疏秩序,使之不至紊乱。

后權與后族

還是看「男性王权与女性后权」吧。

秦始皇帝陵園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东下河村附近。为秦始皇嬴政的陵墓。经 1974–1978 年调查钻探,陵园有内外两城,在东侧 1500 米处,发现三个兵马俑坑,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0 年,在陵西约 500 米处,发现大量胥役墓坑,每坑 2 至 4 人,大都屈肢埋葬。1998 年 8 月,在陵东南 150 米处发现大型铠甲坑,出土了一批石质铠甲和石质兜鍪。1999 年 5 月,在铠甲坑南 40 米处出土了双耳蟠螭纹大铜鼎和百戏俑。

西漢帝后陵園的佈局原則

西汉帝后陵墓的营建在一开始就有全局规划。1、帝西后东的相对位置。正常情况下,帝后都是按照帝西后东的位置埋葬,但是如果出现特殊情况,皇后或皇后家族出现问题,如文帝、景帝、宣帝等,则皇后陵会在西边。2、整体布局。渭北九陵似在大的昭穆制度指导下進行整体选址。渭南的二陵,文帝与惠帝同昭穆,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二人的昭穆位都被占。所以,霸陵和杜陵并不参与渭北九陵的布局,属于特例。而渭北九陵中,首先,以三墓为一单元,每单元中有一祖一昭一穆,而当把以三墓制为一个单元。

簡答題

簡論王權在文明誕生及其早期發展中的作用

“王”的称谓,起源于作为军权象征的斧钺;无论是作为初始国家的邦国的君权还是作为王朝国家的王权,其权力来源和组成都是军权、神权和族权三者的合一,其中军权卽掌握武力是其权力的根本。这样,无论是邦君的称谓出现“王”还是天子称王,都是因为王的原始含义是掌握武力者。

凌家滩出土有玉签筒、玉龟等占卜工具,也有斧钺等军事工具,从安徽含山凌家滩墓地墓葬资料可知,在史前社会中,最高酋长的权力由三个方面构成:神权、军事统帅权和生产的组织管理的民事权。神权占主导。

夏代之前邦国林立,形成族邦联盟,尧舜禹具有双重身份:旣是本邦国君,又都担任过联盟的盟主。但由于族邦联盟只是各个邦国、酋邦、部落等政治实体的联合关系,而不是一个国家,所以盟主所具有的权力尙不能称为王朝国家的王权。在由尧舜禹族邦联盟盟主的霸权转化为夏王朝王权的过程中,夏禹是最关键的过渡性人物。禹杀防风氏所表现出的对于其他邦国或部族所具有的生杀专断之权,就是王权的雏形。

夏商西周王朝国家形态和结构并非单一制的中央集权的一元结构,而是多元一统的复合制结构,使得王权与王朝内的王国有联系,但其支配范围又不仅限于王国之内。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外服”的诸矦邦国,在王朝中央任职,旣是对王朝的国家事务的参与,亦是对中央王国这个天下共主的认可,并成为在复合制王朝结构中联结王与诸邦的纽带。从商代到西周,多元一统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又有进一步发展,其最具特征的就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结构:一方是周王直接掌控的周邦(王邦卽王国),另一方则是周王分封的、主权不完整(不具有独立主权)的诸矦邦国;二者在王权的统辖下构成多元一统(多元一体)的王朝国家。周代亦有内外服制度。王国及其内服的朝官体系与邦国及其外服的诸矦体系,这二者的空间合起来就是王权所支配的“天下”。

由于王国并非王朝国家的全部,而是王朝国家的主体和核心,所以作为王朝的王权,强有力的王国是其根本性的依托,但又不能等同于王国的君权。因而从王国与诸矦邦国的关系上讲,是复合制国家结构产生了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王权。夏商周三代王权与其复合制国家结构具有互为依托的辩证关系:强大的王权使复合制国家结构中的「多元」得以「一统」,而合法的王权也需要众诸矦邦国的高度认同,这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华夏礼制中的王朝政治等级秩序。在先秦时期,王权首先是王国的最高统治权,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王国,它不但支配着王国(王邦),也支配着从属于王的其他诸矦邦国,是对「天下」的支配之权。也就是说,它是复合制王朝国家的最高统治之权。

王权是包括中央王国和周边诸矦邦国在内的多元一体的王朝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但中央王国却是其最重要的支撑、依靠和保障。到春秋时期,作为支撑王朝王权的周王国,其直接统辖的地域大为缩减,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还不如一个强盛的诸矦国,因而其王权大为衰落,复合制大国家结构也与其王权一样,名存实亡。

簡論西漢諸矦王及列矦陵墓制度

西汉诸矦王墓一般都有陵园。与帝陵陵园一样设有官吏进行管理。陵园内还应住有诸矦王生前的部分嫔妃或低等的服侍人员,部分死后亦葬在陵内。这点在梁王及楚王墓地等的陪葬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多以王的谥号为园名,而王后墓陵园基本无名,说明多数诸矦王有独立陵区且包含了王后墓。这与帝陵基本相同。

合葬形式主要有异坟合葬、同坟异穴合葬、同穴合葬等,较之帝陵皆为异坟异穴合葬更为多样。综合来看,诸矦王与王后墓多有相对独立的陵园,而后墓位于外陵园内的现象在早期居多,中期次之,晚期最少。西汉中后期,王、后墓之间距离缩短,墓外陪葬坑、陪葬墓减少或消失,外陵园规模也变小,而这也与西汉诸矦国的发展较为一致。

西汉帝陵陵园较为规整,内陵园以方形居多,中陵园为方形或长方形,外陵园则根据地形以不规则形状居多,西汉诸矦王墓与之相似。墓葬封土在夯筑之初均较为规整,内陵园围绕封土修建,因此应较为规整。

由于诸矦国国力不一,诸矦王始封、嗣封及地位的差异,墓葬时代、地理环境等的不同,诸矦王墓陵园之间还有差异。首先是陵园的规模,时代、地域等都存在诸多不同。其次是陵园内设施的设置,西汉中期的梁王墓还有陪葬坑,但多数诸矦王墓已不见这一设施。第三是不一定都使用两重陵园。一些大的或政治地位较高诸矦国的王墓使用较多,小国的诸矦王墓则使用较少。时代较早者使用两重陵园较多,时代稍晚者可能会减少,这与中央不断削弱诸矦国的权力有较大关系。

列矦墓的周围或以壕沟为界,或有夯筑园墙“垣”,形成相对封闭的区域,卽墓园。墓葬爲核心,地上部分爲封土。汉代法律对封土高度有明确规定。地下部分包括墓道与墓室。已发掘的列矦墓全为竖穴土圹结构,平面形状多呈“甲”字形,由斜坡(台阶)墓道与墓室两部分组成。多为木棺椁,结构多样。从宣帝时期开始,出现用砖结构替代木椁的趋势。早中期部分列矦墓地有外藏坑和园邑,晚期则已消失。列矦夫人墓一般位于列矦墓附近,二者位于同一墓园内。墓阙、祠堂出现于西汉中期,并迅速流行,成为中晚期列矦墓地的常见设施。

西汉列矦墓地设施受列矦政治地位影响最大。皇亲国戚、朝中权臣往往会得到朝廷赏赐的墓地、葬具及丧葬用品等,可以使用原本属于帝陵、诸矦王陵墓的外藏坑、园邑等设施,国家还会为其营建墓地设施。列矦的经济状况、地域、时代差别也会对墓地设施产生影响。

論述題

試論紅山古國

我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1935 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其基本特征为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及特有的掘土工具。年代约为公元前 3500 年。红山文化,与新乐文化、新开流文化、富河文化等的发现,证明北方地区普遍存在新石器文化,并居全国新石器文化之首,其发展进程与黄河流域大体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