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史學史考試複習

大三下期

生平著作結構不是很重要。史料選取、史學思想、特點等。重要的,一般限制在這些重要問題。不一定考一箇史學家,從一定時期內思想變遷上反映史學的時代特征。很多不好考,基督教會史學不好,只提了一箇。蠻族復興時期沒提。薩烏斯提烏斯等也沒提。

2014 級考題:希羅多德的史學特點。結合具體史著論述中世紀基督教史學。介紹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并論述其特點。年鑒學派第一代代表人物及史學特點。

2018 年 6 月 29 日 2015 級考題:修昔底德的求真与致用精神。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的史学特点。以马基雅维利为例,论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史学的特点。兰克的贡献与局限,并谈谈你对客观性的认识。

古希臘史學

人本與神本二元。人性。命運。求真。垂诸永久。对史料的搜集考证。实质主义

修昔底德幾乎不出現「我」,卽使有,也是說「修昔底德」,表明和自己沒關係,沒有偏見的瞭解歷史。希羅多德經常出現「我」,表明他調查研究的真實性,親眼見到的。

希羅多德

Herodotus,约 BC484-BC425,古希腊里程碑式史家,被西塞罗誉为“历史之父”,著有历史。小亚西南哈利卡纳苏斯人,曾参加推翻僭主的斗争。其广泛的游历为历史创作奠定了基础。

撰述方式:歷史敘事體,歷史前半部分风土民情,後半部分希波戰爭中如何抵禦波斯進攻,內容豐富。敘事主題、內容、方法等(希臘與異族人的衝突)來源於荷馬史詩、記事散文家。

史料收集與整理方法。書名 Historia 本義爲調查報告,將調查用於人類社會,歷史學之父。通過自己調查來收集史料:自然地理、銘文資料、文物史料(如金獅子)、遊歷四方得來的口述史料,也有神諭、文學作品:荷馬史詩、散文家。已有史料選擇、批判意識。

史料批判原則。他相信自己的耳聞、眼見,也應用邏輯、常識推理,如對荷馬史詩中有關海倫內容的批判。有聞必錄,卽使這些事情不一定可靠,因而疑以傳疑、信以傳信,不能做出明確判斷時把可能性都記載下來。

歷史撰述主體。歷史的權威性,不是來源於全知全能的繆斯,而是來源於其作者本人,書中「我」无處不在。

史學思想。歷史的目的是記載人類的事蹟,記載希臘人和異邦人的豐功偉績,探索發生衝突的原因。

命運觀上,脱胎于神话和史诗的命运观已向具有人文精神的命运观过渡,表现出人本为主、神本为辅的二元史观,傳統影響依然存在,對神的質疑也出現。命運具有必然性,「任何人都不能擺脫命運,甚至神也不例外。」人的意志受制于神,表现为神直接干涉人事、预言灾祥,「特洛伊亡於希臘人,是神意使然。」但人在命運中也體現了自由意志,雅典人在海戰中的能動性是取得勝利的關鍵。表明神意和必然性的命运对人类意志的禁锢已被打破,人文精神悄然滋長,人類意志已經有了廣闊空間,甚至神諭需要人纔能發揮作用。

進步史觀。在荷馬史詩中,古代和現代之前橫亙著一道界限,古代較之于現代更加偉大。而歷史中,現代並不遜于古代。

**評價。**真實性上,一部分學者堅持認爲希羅多德的記載並不可靠;也有學者認爲,古代史學要求記憶的真實,與大眾的記憶保持一致。尽管希罗多德的取材和史观存在时代局限,但其开创之功,“探询”精神、客观主义精神、对人本史观的尝试,无一不値得肯定。

修昔底德

Thucydides,约公元前 460-前 395 年,古希腊史学巨匠,著有伯战史。其著作透露出他出生雅典显贵,曾当选十将军之一,因驰援安菲波里失败而被流放。伯战史可谓他的政治军事经历的“现场记录”;普罗塔哥拉等人的哲学思想也对其创作有影响。

在體例上對希羅多德的發展。旣有編年體,也有敘事體,在時間上有序,在內容上主題集中,沒有過多離題萬里的插話。開創古代西方歷史撰述的政治軍事史傳統。

史料來源。親歷之事,強調自己在戰爭中生活,看見了雙方的一切行動。實地考察,對西西里戰役山丘、河流、工事等描述很具體;文獻史料:銘文(和約)、文獻(荷馬史詩);演說詞占全書篇幅的四分之一。

有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与方法。考證更加嚴謹,認爲比詩人和記事散文家都可靠,不是爲了引起聽眾興趣。考證原則的確立:以批判懷疑的眼光審視材料。考證的具體方法:材料考證,如希臘人的自我認知問題;邏輯分析,通過城市大小判斷死亡人數;以今推古,通過隨身攜帶武器的習慣,判斷爲古代海上劫掠風俗的遺畱。

史學思想。1、人本史觀的人性論,用人性來解釋一切歷史事件最終的原因。人性指人對權力、財富的欲望,對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的渴望等,人性要符合道德等普遍法則。人性是不變的,將來也會發生類似事件。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是人性使然。

2、在對神和命運的看法上,認爲命運的必然性意義已失去了獨立存在的價値。他排除了神意對命運、人類社會的影響,揭露了神谕的人为本质,人是第一重要的,一切都是人的成果,神的意志不能超越于人之上。神祇之所以保佑米洛斯人,是因爲他們是正義之師。

命運的偶然性在歷史中起了重要作用,相比于希羅多德,偶然性已具有較爲確切的含義:命運无常,往往出於人的理性判斷之外,人類不能把握歷史的變化,顯示了人類理性存在的局限性。

3、他展現了史學的求真與致用的張力。求真上,初步意識到歷史敘述中的主客觀問題,提出了演說詞的重構問題。史家難以完全重現客觀史事,但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再現客觀史事。致用上,人性不變,因此他想讓他的作品垂諸久遠,給後人警醒。

波利比烏斯

歷史體例:敘事體、政治軍事史。按照奧林匹亞紀年時間順序,敘事順序按照意大利半島、希臘、馬其頓、小亞和埃及,具有世界歷史的開闊視野。其內容涵葢西元前 264-146 年。在編纂體例上對修昔底德伯戰史的發展。

第 1、2 卷爲引言部分希臘城邦的情況及羅馬的早期擴張。第 3 卷至第 29 卷,主要敘述羅馬對地中海地區的四次大戰,第 30 卷至 39 卷敘述羅馬對地中海地區的統治。

史料來源(1)親歷之事。在第三次馬其頓戰爭期間任騎兵指揮官,當過西庇阿的家庭教師。(2)實地考察。曾翻越阿爾卑斯山,考查漢尼拔進攻意大利的路線。(3)銘文,根據碑文考訂迦太基軍隊。(4)口傳史料、演說詞

考證方法。(1)自我批判精神:若發現有歪曲事實或記載失實之處,就无情地批駁(2)史料的分類及研究方法,回憶錄、地理資料、其他文獻等(3)重視史事之間的聯繫,把握相似點與不同點,纔有可能認識歷史的全部。(4)注重史家的政治軍事經驗,關心政治、軍事事務的考察。

**史學思想。**1、重視歷史事件的原因,不能把原因、藉口、開端混淆起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原因是漢尼拔父親對羅馬的怨恨,開端是羅馬軍隊越過界限。分析原因時要从人自身寻找答案,分析历史人物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

2、對宗教本質的認識。宗教的意義是使箇人情感被宗教控制,以產生積極效果。由於眾人具有非理性、欲望、衝動,因而羅馬在公眾中引入對神的信仰,使之受到束縛。神意被限制在爲人所利用、控制的範圍之內。

3、命運觀(1)命運具有必然性,來自於人的理性。命運迫使所有的事件都朝一箇方向前進,羅馬征服地中海是命運的安排,是羅馬人依靠自己的民族精神、政治體制、智慧和力量取得的。(2)命運的偶然性。把理性难以解释的事件归之于偶然,自然災異對人事的影響不容易觀察到原因,只能歸於命運。

命運來自理性,但理性不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命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顯示出了他理論矛盾的一面。

4、求真與致用思想。批判詩歌價値高於歷史的說法,認爲詩歌追求一時的打動,歷史的價値在於通過求真來啓迪後人。看淸了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就可以獲得推測未來的方法和依據,也能使人遇事能採取正確的方法。

5、普世史觀念。羅馬征服地中海之前世界各部分獨立,並未形成整體統一的聯繫,之後形成普世史。

在史學思想上對修昔底德伯戰史的發展。對原因的考察,對史料的考證,演說詞的引用(自認爲演說詞的考證仔細),都在學修昔底德。很多方面又比他進步。宗教、命運、求真與致用。

古羅馬史學

当然,间或也有对神意的重视,李维、塔西佗都把神意释作历史变化的原因,约瑟夫斯更是提出了神本史观的宣言。

实质主义:道德。道德史觀。

与时代背景两者联系紧密。

元首制下,文网时开时禁,

堅守良知,並未刻意歪曲事實。

李維

古罗马书斋学者,著有建城以来史。他生于意大利北部,受过良好教育,与奥古斯都家族关系密切。

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羅馬人財富增加,社會風氣敗壞,道德衰落。奧古斯都奠定其統治,越來越穩定,蓬勃向上的時代使得李維有著爲羅馬復興而著史的願望。

建城以來史開創編年體通史,採用年代記的編年方式,將編年史與敘事相結合,加入自己的思想、主題、意義。

史料來源:口述史料;大年代記、元老院決議、公私檔案;古物研究;老加圖、波里比烏斯等過去史家的著作。大量演說詞,很多是他自己的想象,通過歷史人物之口說出來。

史料批判。李維對一手材料不甚重視,在一手材料與二手材料之間,一手材料並非優先選;並未對材料進行仔細甄別,對材料機械地運用,常自相矛盾,科林伍德稱其爲「剪刀加漿糊」。使用二手材料並非完全是史學能力低下的表現,而是受羅馬史學的傳統以及其治史需要的影響。不過他仍具有歷史學家的良知,並未因箇人好惡而黨同伐異,也並未肆意歪曲歷史。

行文風格上,他出于爱国主义的目的将史著打造地生动易读,常對人物心理神態刻畫的栩栩如生。

**史學思想。**1、垂訓思想與道德史觀。史學的作用是給人們提供經驗教訓,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培養愛國精神,求真不是最根本的問題,求真依附於道德致用。在他看來,道德與國家興衰密切相關,羅馬人應該效法祖先,保持優良傳統。費邊的虔誠讓羅馬勝利,漢尼拔的奢侈讓軍隊墮落。

2、實質主義、循環史觀。歷史上的兩次循環:第一次羅慕路斯─卡米盧斯,第二次卡米盧斯─奧古斯都,每次循環中,起到決定作用的是虔誠和諧等道德,兩箇人都是道德楷模。在道德史观下,羅馬的道德一開始就是完善的的不變的實質,把不變的道德凝結在變化的歷史之中。這種融合方式的考慮尙不成熟。

3、他的命運觀認爲命運是上天註定的,人无法控制,命運變化无常,羅馬人和迦太基人命運轉折。不過,他也未完全排除人的作用:人的道德影響人和國家的命運,「我們自己的勇氣將會使我們逃過這一劫。」

**歷史地位。**古代有部分人批評,卡里古拉認爲他言不足信。波里奧諷刺他的作品是「帕多瓦式的」。但也有部分人讚揚,塔西佗。近現代以來,讓博丹讚揚塔西佗、波利比烏斯,批評李維。對李維史料分析的學派,忽視了李維的史學價値,但 20 世紀中期以來,科林武德充分認可其地位。學界從修辭角度,認爲其文字風格獨特,「人文主義的史學家」。沃爾什認爲其相較於塔西佗、撒路斯提烏斯更加客觀,因爲他沒有政治人物的利害關係。更加承認其史學地位。保畱大量珍貴史料。李維是帝國時期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

塔西佗

Tacitus,约 56-120,罗马史学最后的高峰,著作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编年史历史等。多个王朝历任要职的不倒翁。「李維和塔西佗並肩而立,成爲羅馬歷史思想荒原上的兩大紀念碑。」出身于騎士家庭,靑年時期受過良好的教育。韋斯帕鄕時期進入仕途,曾擔任行省總督等。他的家族在弗拉維王朝時期是旣得利益者,他們不可能願意從事相關寫作。

歷史西元 68 年尼祿之死到西元 96 年圖密善之死的羅馬歷史,卽弗拉維王朝的歷史。編年體。全書共 12 卷。編年史,記載自西元 14 年至西元 68 年的歷史,卽克勞狄王朝的歷史。全書共 18 卷。開創編年體斷代體。

1、塔西佗很少提及他的史料來源,可能來自于史書、碑銘、傳記、著名人物臨終遺言錄、演說、書信、回憶錄及元老院的記錄。對其史料來源有爭論,他是否有經精力、能力、耐心進行資料收集整理,获取上层信息,値得懷疑。大段演說詞,把歷史人物的思想用演說的方式表達出來。

2、兼收並蓄的史料處理原則,有些問題不好辨析,就將多種說法均列舉出來。

3、文風簡潔、有力、古樸,甚至有些晦澀。經常運用警句,「國家越腐化,法律就越多。」非常注重心理描寫,因刻绘人物生动而受人赞扬,但通過人物形象的两极化、甚至脸谱化来营造著作的感染力,损害了历史的真实。

**史學思想。**1、客觀性。「我下筆的時候旣不會心懷憤懣,也不會意存偏袒。」但由於他本人的政治立場和條件,导致对皇帝的评价有所失实,這方面的材料收集也較爲片面,不大關心弄淸事實,但他仍希望秉筆直書,並未嚴重歪曲史料,不意味著醜化暴君的材料就是可信的。

2、道德史觀。他認爲道德與國家政治相聯繫,塔西佗眼中羅馬歷史在不斷沉淪,這是由於全社會普遍性的道德滑坡,奢侈之風盛行,渾厚淳樸的古風蕩然无存。軍隊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擁立皇帝,軍隊到邊境作戰時造反只爲得到軍費,這在奧古斯都時代不可想象。

他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在于教谕与惩恶扬善,希望通過批判皇帝揭露帝國體制本身。在他筆下,帝國時期的君主都具有暴君的形象,把暴君看作社會墮落的主因,政治上的平等已經遙不可及。他傾向于共和制度,特別是貴族制度。

3、循環史觀。萬事萬物對變遷就像季節一樣循環往復。羅馬自帝國時代開始墮落,但他認爲他的時代是復興的時代,認爲今並非完全不如古「我們自己的時代也產生了不少道德上和文學藝術上的典範可供後人摹仿。」

4、命運觀。承認偶然性的存在,很多事情都是偶然性的結果。很多偶然性因素也從人事來分析,火災是皇帝的罪行;耶路撒冷的地形地貌易守難攻。

早期基督教史學

攸西比烏斯

對基督教史學諸多體裁都有開創性貢獻,編年史、教會史、聖徒傳等文體。

編年史共兩部分,第一部分爲世界歷史摘要。第二部分,以年代列表形式,記錄時間和歷史。內容起于亞伯拉罕出生,止于 324 年。不同於羅馬編年史(世俗歷史)通過這箇表格,把人類歷史整合爲整體,完成了阿非利加努斯的工作。

教會史,記載 1 世紀以來早期基督教的發展史,全書共分 10 卷,爲編年體著作。教會重大事件,基督教的領袖,作家。異端,猶太人的命運,對殉道者的品質,上帝的仁慈。

**史料來源。**宗教資料爲主,聖經,教會文獻、殉道者書信、基督徒著作。世俗資料爲輔,皇家檔案、皇帝詔令。其他史家的作品。談到史實的時候會用到世俗作品,理論探討時用教會資料。

撰述主體、對象和目的產生巨大變化。古典史學強調作家的自我行爲,希羅多德:這是我調查研究的結果;而教會史學的作者喪失主體性,成爲了上帝的代言人。古典史學寫作的對象主要是政治軍事史,尤西比乌斯變爲教會自身的歷史、上帝意志的歷史。歷史撰述目的,傳統史家以探尋原因、爲社會提供現實關懷爲目的,而他要證明神意在歷史中的體現。

**史學思想。**線性時間觀念、世界史觀念。編年史從亞伯拉罕開始,按聖經的時間表,有淸晰的時間認識。而在教會史中,縱向線索是羅馬皇帝和主教的更替,把教會與皇帝更迭整合在一起;橫向線索是教會的事件。他克服阿非利加努斯的缺陷,使各部分構成有機聯繫,建立了橫向世界歷史觀念,世俗史是教史的陪襯。

歷史發展分三階段,是基督教真理展示給世人的過程,两个节点是摩西得到上帝的律法、基督的降臨。

歷史發展動因。宗教的歷史的上帝安排的,无論是人類的墮落、摩西獲得律法乃至基督徒受到迫害均是上帝的安排。世俗的歷史也是上帝的安排,希臘羅馬文明是爲基督誕生創造條件。不過,上帝也並非完全不受約束。

中世紀基督教史學

著作特点:形式:教会史、圣徒史、编年史、年代记、神迹、带有宗教色彩的世俗传记。题材:由政治军事转为教会史;传记中也是宗教而非政治活动占据主要位置。作者:由学者、政治家变为教会人士、宗教学者,学识不足,缺乏古典史学素养。

思想特点

著史目的

评价:罗马帝国衰亡分裂,蛮族政权需要合法性依靠,基督教本身为了争得正统,需要证明耶稣的历史性。至于西欧文化落后的环境。需要在神本史观之下对历史做出新的解释,办法是使目光脱离认了的行为以窥测上帝的计划,人类行为的细节较相对不重要了。

格雷戈里

法蘭克人史的書名、內容與結構與史料價値。書名的變化反映人們對該書性質的認識,有些抄本更多保畱基督教會的部分,有些則剔除基督教會的部分。

1、著史目的:「不使邪惡的人與正直的人之間的鬥爭湮沒无聞。」強調正統與異端、基督教與異教的鬥爭,如對阿里烏斯派等異端的批判。

2、對事件、人物的描述注重細節,如心理。

3、過去批評其結構散亂,缺乏宏觀地和整體性地對歷史發展進程的把握能力,將重大事件與瑣事並舉。近年來更多學者主張其作品紛亂之中不乏整體性,如實直書的背後又別具深意。

1、將教會歷史與世俗史融爲一爐。他認爲戰爭的勝負由上帝決定,將戰爭納入基督教的框架之下,從而將古代戰爭史敘事改造爲新型的基督教戰爭史敘事。克洛維打仗中如何得到上帝的幫助。

2、他的書中出現大量神跡,如上帝親自指派克萊蒙主教。有人認爲其過於輕信,將神跡與歷史混爲一談,作爲歷史學家,對史料的批判分析能力很弱。但也有人從時代背景出發給予同情,指出當時迷信活動在法蘭克人中間十分盛行。

3、史實之真與觀念之真。目前學者們更願意將對神跡的描述視爲有意識的活動,以此確立正統宗教秩序,捍衛教會權威。很多作品站在後人看來很多不可信,但從捍衛基督教、批判異端的立場來看則有觀念之真與美。

歷史評價。「蠻族的希羅多德」在中世紀史學發展中有重要地位。湯普森說:他使「中世紀史學邁入大踏步前進的時期。」開創中古拉丁史學傳統。

彼得

英吉利教會史「英格蘭史學之父」

英吉利教會史可能寫作于 8 世紀 20 年代,完成于 731 年。全書共分爲 5 卷。從 597 年奥古斯丁前往不列顛傳教延續到比德生活的時代。

其著史缺乏有效的參考資料,史料來源主要有:前人的專著、口述史、書信等,主要是綜合前人的作品,因此有學者批評其作品缺乏原創性。

**史學特點。**1、以教會史爲主,政治史居於次要地位,主要包括羅馬在不列顛的統治,天主教在不列顛的傳播。涉及到教會的醜聞。

2、淡化教會內部的衝突:惠特比宗教會議上羅馬教會和愛爾蘭教會的衝突被有意的淡化了;一些宗教衝突被有意識地輕描淡寫了。這些內容與其對異端的描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神跡仍被不時提及。爲何提及神跡?便於時人理解。

4、對紀年方式的改進。此前,基督教世界最流行的是上帝創世紀年法,比德發展基督紀年法並推廣,奠定了西曆紀年的基礎。

5、史實之真與觀念之真:他認爲歷史的目的在於教育和啓迪,材料與事實的出入是爲了教誨後代。如果一部歷史記載了善人善事,人聽到這些故事後就會深受感動而去效仿他們;如果一部歷史著作記載了惡人惡行,那麼可使人避免對靈魂有害的事而去追求善事。注意到材料的重要性,但不重視對材料批判,這是中世紀史學家的普遍特點。

**評價。**丘吉爾稱讚其「成爲不列顛島那段模糊不淸的歷史時期中最有權威的、而且幾乎是唯一的發言人。」也有的學者稱讚其「在材料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寫作技巧方面,在所有中世紀早期文獻中,沒有任何其它作品可以比得上它。這是蠻族時期寫出的一部最偉大的著作。」

文藝復興史學

文艺复兴时期史学指欧洲 14-17 世纪早期的史学。这一时期的史学从中世纪的困顿中自发地突破,在保存了古典文化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意大利率先结果。

写作者:由教士变为从政从军经验、民间知识分子等,史家往往具有古典素养,文学、哲学、伦理等多方面才能。

方法上对古典史学的模仿: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校勘、传播(博学派对材料的整理);重视在著作中加入演讲,重视修辞,并且用拉丁文写作;著作上,如瓦拉的史料考据;

人本史观复归

发挥史学的致用性,著史目的是为政治提供借鉴。時代:强权政治,以历史分析融入政治反思。他受到政治危机和个人政治挫折的启发而进行写作,从历史中寻找解决方法

馬基雅維里

1469-1527,意大利史家,政治思想家。出身贫寒,自学而全才。他热衷从政,轮番在共和国政府与美第奇家族之间谋职。君主论是对意大利政治经验的总结;论李维则以罗马崛起的经过来为意大利提供借鉴。佛罗伦萨史同样是其政治思想具体化的工具。

佛羅倫斯史1525,该书共 8 卷,从古代羅馬人進攻佛羅倫薩写到洛伦佐逝世,分章敘述體。取材局限在前人作品和个人经验上,缺少档案材料。引證權威,經常提到李維、塔西佗、普魯塔克、修昔底德等古典學者的名字。

**史學思想。**1、在形式上向古典作家學習,大量使用演說詞,篇幅甚至比修昔底德還長。常常使用一些精闢的警句。但對古典史學家並非盲從,對李維的諸多觀點不同意。

2、人文主義,重視人的地位:將人而不是神放在歷史中心。「人類被同樣的欲望、感情所激發而行動。」

3、在道德觀上存在矛盾。一方面,他指責不道德的行爲,「屠殺市民、出賣朋友、缺乏信用,可以贏得統治權,但不能贏得光榮。」另一方面,道德和政治間存在兩難的對立,爲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能再考慮什麼義或不義,甚至可以採取極端計劃。

4、政治觀念上,對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兩難看法。他頌揚美第奇家族,但也不點名的批評其統治;而共和制也有其優勢,如正義性。希望有政治强人来建立政府、制定法律,调和君主制与共和制之间的两难困境。

5、他重视历史的现实作用,著史目的不仅是记录功业,更重要的是寻找「佛罗伦萨变得孱弱」的原因,作为政治家的参考。

6、較獨特的歷史循環觀,「各地區常常由治到亂,然後由亂到治。」他的歷史循環不是簡單重複,與中世紀的線性歷史觀有所區別,通過幾箇有限的單元組合成无數新的形式。

**評價。**處在深深的矛盾之中,「他被視作是一箇滿懷激情的愛國者,一箇政治陰謀家,一箇地道的民主主義者和一箇吹捧暴君的无恥之徒」。需要放在具體的歷史中進行理解。他的政治经历形成了历史观的基础,其史学创作目的也是为政治学提出依据,政治上的现实主义、与和他个人的政治失意,乃至意大利战争都有密切关系。

圭恰迪尼

1483-1540,意大利史家、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的友人与后继者,有政治军事经历,与美第奇家族关系密切。意大利史編年體,20 卷,内容细致,效仿古典史家。按時間順序,涵盖了自 1494 年意大利战争爆发到保罗三世继位的政治、军事史。記載了包括意大利的和平繁榮、美第奇的功績、意大利的均勢和聯盟、佛羅倫斯投降與美第奇家族復辟等重大事情。

**史料來源。**軍政親身經歷。商貿活動興盛檔案齊全,史无前例地大量運用檔案資料、外交函件等一手資料,讓資料自己說話。也有批評,蘭克:多藉助當時已經存在的史書,卽使他親身經歷或有檔案,也不用。也有很多失實的,如演講內容。

**史學特點。**1、注重史學的致用價値,汲取對公共利益有益的教訓。但是他並不認爲過去的事情可以作爲對後世的有效借鑒,因爲過去與現在的事情不可能完全相同,只能是提醒而非指導。

2、整體史觀。從整體上考慮意大利形勢、內部政治派別的鬥爭,「卽使是完全獨立的城市,也不能爲歷史敘述提供完整框架。」也考慮外國力量,放在國際關係的視野下進行研究。這也對歷史學家提出更高的要求。

3、人文主義特點:重視歷史發展過程、歷史的動因。歷史是人的活動的產物,探討歷史的原因就涉及人的心理因素。法國人不可信,焦躁不安,西班牙人貪婪、无責任感,那不勒斯人渴望變化。把权要人物的利己主义视作历史发展的一大动力。

4、他重視政治制度,意大利史是一部政治軍事史,用历史为政治反思服务,寓政論于歷史之中。從佛羅倫斯的歷史中得出結論,贊成貴族共和制度,希望從不同的政府體制中廣泛借鑒,吸收優點,避免弱點,如威尼斯政府因此成爲最精良最好的政府。

5、文筆受到不少詬病,句子冗長,過分西塞羅化。也有學者認爲,這種文筆並不影響到閱讀其內容,不知不覺掠過了大片文字。

啓蒙史學

概述:

启蒙运动始于 17 世纪西欧的理性思潮,特点是尊重理性、尊重科学。在启蒙运动时代的史学中也有体现。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杰出史家:

题材:着眼于解释历史的总过程而非解释片段的历史;宏观史学下新的世界史与区域史;恢复了社会文化史题材(伏尔泰)

思辨的历史哲学:从哲学思辨与整体认识出发,力求从普遍的联系、从过去的历史中发现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史学成为“新科学”。

世界史:地理大发现后,学者开始关注地中海世界以外的历史,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历史进步观:启蒙史家把理性视作历史发展的动力,理性在本质上是人的属性,因此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改正错误,保证社会的不断进步。

历史批判观:批判和考据的对象从基督教史学扩大到古典史学,

研究课题过大,很难做到史实与一般原理的统一,甚至把史论置于史实之上,以论带史。

理性主義思想適應了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進步觀念、一致性、對未來樂觀體現資本主義在上升階段的需求。

伏爾泰

Voltaire,1694-1778 法国大思想家,著有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路易十四时代等。出身富裕,受民主思想和经验哲学影响大,勇于抨击封建和教会,因此常遭到迫害,曾到普鲁士进行社会改革。他是启蒙运动的旗手,百科全书派的成员。

风俗论的创作中,伏尔泰排斥古代史料,或由较少的史料得出大的结论。路易十四时代的创作中,他搜集了包括路易十四的回忆录、日記,在外交部等機構查閱檔案。與當事人的直接交流,獲得一手資料,內容充實。

风俗论全书 197 章,有世界性眼光,從主題上講很有創造性,不同於以往的政治軍事史。讨论了世界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路易十四时代39 章,大量描写社会经济文化,工商业、科技、文艺、社会风俗成就。試圖反映整箇時代的面貌,而不僅僅是國王。

**史學思想。**1、人文和理性的歷史。重视社会文化史,科學文化的進步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歷史在迷信與理性、愚昧和知識的鬥爭中發展。

富於理性主義成分,有明確的歷史進步觀,現代比古代更優越。「奧古斯都時代只有一箇國家,今天卻又好幾箇治理良好,文明開化,能征慣戰,風氣開朗的國家,掌握了許多希臘人羅馬人不懂的技藝。」

2、注重文采,描述生动富有情趣。重視歷史的教育作用,強調現代歷史較之於古代歷史更爲重要,培養年輕人對近代史的愛好。

3、批判和懷疑精神。歷史記載甚至實物都有可能作僞,實物只能用來證明經世人認可的謬誤。基督教史學中有不少不可信的,甚至聖經都有後人捏造的。不相信不合常理、傳說的東西,只接受業已證明的、人们所承认的事情。

4、世界史觀念。他是第一位把歷史作爲一箇整體進行觀察的學者,把世界各大文化中心的大事聯繫起來。在風俗論中,不僅包括歐洲史,也包括印度史、波斯史、阿拉伯史、中國史等等。

5、創作綜合性的歷史,尤爲重視文化史。把历史理解为人类一切活动,包括工商业、科技、文艺、社会风俗各方面。對事件細節和政治陰謀不感興趣,而是關注內政管理史、財政金融史、教會事務史和文化風俗史。

缺陷。

  • 對人物和時代的評價有失偏頗。因爲箇人好惡而評價一些人物或時代,如極端推崇路易十四,忽略了君主的另一面。
  • 非歷史主義的觀點,未認識到每箇時代的特點、價値。
  • 歐洲中心論。他在認識中國時有理想化,也是對遠方文化了解不全面造成的。
  • 是自然神論者,一方面與宗教迷信和宗教偏見作鬥爭,但另一方面,認爲宗教有維護統治的社會作用,對通过基督教拯救抱有希望。

吉本

1737-1794,英国卓越的理性主义史家,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他出身富家,有古典学基础,与伏尔泰、休谟等人交往。

羅馬帝國衰亡史全書共 6 卷,記載了自羅馬帝國衰落到 1453 年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的歷史。

  • 充分運用古典作家成果
  • 廣泛收集材料,史料來源多種多樣,尤其重視拉丁文原始史料,年代記、法典、地理著作、古物(銘文、錢幣)。
  • 深受博學派影響,注釋條目豐富,涉及對史實的補充,對史料的考證。

史學思想。

1、歷史學家的責任是揭示歷史真相,應該秉筆直書,阿諛奉承是在自取其辱,因而重視原始史料。

2、對基督教的批判思想。

  • 吉本將基督教視爲羅馬帝國衰落的重要原因,古代民眾渾厚質樸,講求實效,基督教興起之後傳統的英武精神喪失殆盡。基督教與異教的衝突、內部的派別衝突導致帝國分化。
  • 羅馬帝國衰亡也有內部原因。軍人干政,禁衛軍擁立皇帝,皇帝成爲待價而沽的商品。康茂德把權力交給親信,也造成皇權旁落。元老院、公民也有責任
  • 批判基督教的不寬容性,對明智高尙的異教徒治以重罪。批判教會的貪婪腐敗,揭露教士、主教生活的奢靡淫亂。
  • 基督教的盲目崇拜、迷信破壞了科學哲學之光,指出神跡是捏造的。對許多基督教作品持懷疑眼光,認爲沒有文字資料,未經嚴格考證,不足爲據。

吉本本人是教徒,其內心並不認爲基督教一无是處,也看到了基督教的積極影響,如讚揚君士坦丁堡主教。

3、批判專制制度,讓所有社會階層都處於帝制的奴役狀態之下;批判暴君,將羅馬皇帝批判得一无是處;支持共和,自由政體的成員基於箇人利益產生保護國家的強烈感情,因而使得羅馬軍團所向披靡。

4、進步主義史觀,現代能夠生產玻璃製品和亞麻布料,使得人們生活更爲舒適,遠遠超過羅馬議員的享受。」譴責野蠻人的行爲,如入城點火破壞建築毀滅文明。而各蠻族建立國家,是其文化進步的體現。堅信沒有一箇種族會回復到原始的野蠻狀態,中世紀的衰退只是暫時的。

總之,帶有強烈的理性主義色彩,受到了啓蒙思想的影響,如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的影響、洛克的自由平等觀念、伏爾泰的政治思想。客觀中立,能避免大多数理性主义史家所犯的用主观理性解釋历史、以论带史的弊病。

**缺陷。**受到 18 世紀史學的影響,主要重視政治史、軍事史,而對經濟史有所忽略。重視貴族、教皇等重要人物,而對一般社會情況的研究不足。否定了中世紀。總體來看,這些缺陷都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面世後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教會的反響也說明其影響力大。是理性主義史學傑出代表作。

古典史學的科學化

蘭克

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德国客观主义史学的一代宗师。生于萨克森,有古典学基础,任教后向历史学转向,弟子众多,对史学界有深远影响。论著有拉丁与条顿民族史近代史家批判等多种。早年最重要的 1824拉丁與條頓民族史,被授予「普魯士國家史官/歷史學家」16、17 世紀的南歐君主與人民塞爾維亞革命史16、17 世紀威尼斯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時期的德國史法國史英國史世界史

**史學思想。**1、追求客觀史學。認爲史學寫作中充滿了主觀性,如依據當前的情形來評判過去,也无法擺脫史家箇人的觀點、信仰。因此,在撰述歷史作品中,必須如實直書,將箇人的主觀傾向排除在歷史撰述之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對史學價値的認識。自古希臘以來,就有現實關懷和致用價値,作者的主觀性是題中之義。蘭克認爲著史只能傳達過去的事情,不能試圖獲得經驗教訓,或自己加以解釋,或用作現實目的。

2、重視檔案史料。一手資料如官方檔案、書信集等,可以最大限度排除主觀傾向,而之前經常使用的回憶錄、編年史則有偏見。他並不反對二手資料,經過考證批判,如果可信,可以彌補一手資料不足。

3、史料批判原則。卽使是第一手資料,也存在問題,有傾向性、利益訴求、箇人意圖,也要經過批判。兩種校勘法:外證法,多種資料相互參校,消除其中的主觀性。內證法,依據著作的內在矛盾去判斷史料價値和真僞。

4、蘭克給上帝保畱了一席之地,歷史研究除了說明事情的本來面貌之外,更要認識上帝。歷史由精神和肉體組成,精神高於肉體,上帝是精神之上的最高存在。歷史是由上帝創造的,只有上帝可以預知歷史。通過研究歷史,揭示真相,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認識真理、認識上帝。

方法論上,考證只能解決事件的真實性問題,而需要探尋歷史精神、歷史發展動因、歷史內在聯繫,需要依靠「直覺理解」,卽「感悟」「移情」。

5、箇別化的歷史。他是「歷史主義」的發展者,認爲歷史前後相繼,任何歷史階段都有獨特價値,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个别的。但並非進步,並非線性發展,沒有規律,人們不可能對歷史進行歸納、總結。確立箇體性,就是確立歷史學的獨特地位。

**史學貢獻。**建立了史料選擇、批判和理解的一整套標準。研討班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大批學生,對德國史學乃至世界史學影響深遠。建立了科學的歷史學,對历史学科的专业化功不可没。

缺陷:

  • 重視政治制度、國家歷史,但卻忽視了人民的生活、經濟制度。
  • 蘭克提倡不排除主觀的撰史原則,但在實踐中,他自己也難以做到。直覺理解依靠史家主觀的體悟,因此要完全排除主觀因素不可能。
  • 蘭克在撰寫國別史時,強調血統對於區分民族的重要作用,強調拉丁與條頓民族血統高貴。
  • 蘭克贊成君主制,順從君主意志,認爲君主制是有效的統治國家的方式。在歷史撰述中,也有爲政治服務的宣傳。
  • 兰克主观上希望取消曲解历史的最大动因——史学的社会功能,部分取消了史学的存在价値和科学属性。

現當代史學

湯因比

生於倫敦,幼年時接受過良好的古典教育,熟悉拉丁文、希臘文著作。「我這一代幾乎是最後一代在英國接受希臘文和拉丁語的語言和文學教育,而且依然忠實于最嚴格的 15 世紀的標準。」一生經歷了帝國主義發達階段,又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

歷史研究文明形態史觀。以文明而非國家、民族作爲歷史考察的單位。文明是一定時空中的人所組成的社會整體,包括若干同樣類型的國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三箇範疇。多數文明與其他文明之間有不同程度的關聯,文明之間的關係包括交流、碰撞、繼承等。26 種文明形態: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文明、中國文明等等。所有文明都是同時代的。

挑戰與應戰。所有文明都經歷了興起─成長─衰落─解體四箇階段,挑戰與應戰是變化的原因,挑戰─應戰─平衡─新應戰這箇過程,不斷重複。第一代文明興起在於與自然的挑戰和應戰,第二、三代文明的興起在於與社會環境的挑戰與应戰。五種挑戰:困難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擊的刺激、壓力的刺激、遭遇不幸的刺激。文明的解體:創造力的少數人變爲了統治的少數人,維持對羣眾的統治,而羣眾則會離心離德。

英雄史觀。所有社會性的創造行爲,都是箇別創造者的工作,絕大多數人被領導。退隱和復出的模式,退隱冥想,復出則發揮其影響,如佛陀。

湯因比以挑戰和回應的理論解釋人類社會歷史,爲反思歷史提供了獨特視角。在構建其哲學體系的過程中,湯因比試圖將歷史與理論框架相結合,但由於其體系龐雜,內部充滿矛盾。評價不一,不朽傑作─充滿錯誤。如果用歷史學的眼光來看,可能充滿錯誤,但哲學的眼光來看,歷史材料只是一箇註腳。最後一位思辨的歷史哲學家,在他之後的科林武德轉向歷史認識論。

年鑒第一代

Lucien Febvre,1876-1956,法国史学家,年鉴学派的第一代。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在巴黎高师就学时就尝试跨学科的史学研究,形成了代表作菲利普二世与弗朗什–孔泰。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期间与布洛赫结识,1929 年,两人合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1939 年改名为社会史年鉴。1947 年,费弗尔出任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主任。在学派的组织领导上做了很多工作。

Marc Bloch,1886-1944,法国史学家,年鉴学派的第一代。生于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在巴黎高师学习。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期间完成了国王与农奴,为封建社会奠定基础;期间运用社会学方法完成了国王的触摸法国农村史等著作。二战爆发之际,他发表额中世纪史学的巅峰之作封建社会,并以满腔忧思创作了历史学家的技艺为史学辩护1944 年被盖世太保杀害。

呂西安·費弗爾:菲力浦二世與弗朗什孔泰大地與人類演進:地理學視野下的史學導論馬丁路德:一箇命運拉伯雷的宗教爲歷史學而戰鬥等。

馬克·布洛赫:國王的奇跡法國農村史封建社會奇怪的潰敗爲歷史學辯護

1929 年,二人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合作創辦經濟與社會史年鑒

1、重視整體性的歷史研究。傳統的政治軍事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新史學關注全部的人類活動,研究的對象是屬於人類、表達人類的一切。

2、問題性的史學研究。傳統史學割裂了歷史和現實,是敘事史學,針對特定的歷史時期、事件進行敘述;年鑒:問題從現實中來,從對當下問題的關注轉向歷史研究,根據所研究的問題,進行歷史闡釋,以解決問題。優秀的歷史學家應具備現實感和歷史感。

3、對歷史主觀性的認識。蘭克史學極力消除主觀性,年鑒:承認歷史學的主觀烙印,歷史撰述過程就是滲透主觀性的過程。談到亨利四世被謀殺的事實,費弗爾認爲是史學家的創造。但不意味著放棄追求歷史的真實性。

4、跨學科的方法。年鑒雜誌歷史學者只佔一半,其他學科都發揮重要作用,因而年鑒學派一開始就受到其他學科影響,注重對多學科方法的綜合應用,如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巴黎高師規模小,文理兼備,便於學者間的相互交流。費弗爾大地與人類演進等體現對地理環境的重視。布洛赫國王的奇跡是最早的心態史學的著作,討論了宗教信仰中的「集體幻覺」問題。

5、重視比較研究。法國農村史封建社會,回溯法:利用現存的可觀察的現象,去探尋古老而又缺乏文獻記載的過去。運用這種方法注意歷史現象與現在現象的不同。對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以寬闊的視野提出重大問題,進行比較研究。

6、對研究材料提出新要求。傳統史學主要注重編年和檔案材料。新史學突破束縛,一切資料都可以成爲歷史研究的資料,如符號、圖像、書寫材料、考古化石、口頭資料、統計數字、價格曲線、工具乃至教堂的還願物。

年鑒第二代

地中海與菲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第一部分是最底層的歷史,卽人與環境的歷史,變遷最爲緩慢,包括高山、平原、海岸、島嶼、海陸交通、氣候等等。其變化无法被感知,不斷重複、再現。

第二部分是社會史,關注經濟體系、國家、社會文明以及戰爭方式等。這一部分比地理變遷快,但是較之于歷史事件更緩慢。基督教和穆斯林世界的比較,對「文明」的研究。

第三箇部分:事件的歷史。重心仍然在政治史、軍事史,刻畫了包括菲力浦二世等人物,對一些重要戰役也有敘述。將箇人與歷史事件放在歷史背景下予以理解。但是事件的歷史,在作者看來毫无意義。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將經濟史分爲三箇層次。第一箇層次是物質文明,「反復出現的動作、經驗的過程、老辦法與方案」,卽最基本的經濟生活。第二箇層次是「市場經濟」,卽生產和交換的機制、算計的規則體系。第三箇層次是「資本主義機制」,這是少數商人的壟斷經濟。

長時段理論。依照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性質,來區分歷史的時間。時間中有較快速的,有較長的,長時段對歷史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布羅代爾的歷史觀念的來源。(1)費弗爾已提出了歷史的因果關係可以分爲三類範疇:偶然、必然和邏輯的。這三箇層次可以對應箇別的歷史、社會的歷史和地理史三箇歷史層面。(2)人類地理學。(3)馬克思主義史學對長時段理論的啓發。(4)結構主義:歷史是很多領域組成的非連續性的結合體。將結構置於各別的歷史之上。

**批評。**他希望將三箇時段整合,但具體操作上不易實現。傳統史學家批評其放棄了對重要人物、事件的研究,稱其爲「沒有人的歷史。」馬克思主義者從唯物史觀出發,認爲其忽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忽視階級鬥爭。總的來看,布羅代爾對全域的把握,對時間的創造性處理,都値得學習,研究方法、研究思想極大的豐富了年鑒學派的模式。

同。對第一代開創的諸多範疇都進行了繼承與發揚。重視整體性研究,第一代關注全部人類活動,第二代進一步深化,對各種要素進行區分,如地理的、社會的、箇體的。都聯繫現實與歷史,從問題出發,地中海側重地理環境,十五至十八世紀側重經濟。都運用跨學科方法,地中海大地與人類演進都重視地理,十五至十八世紀借鑒了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都重視比較研究,法國農村史對法國與其他國家的狀況進行比較,地中海對基督教文明與穆斯林文明進行比較。也都重視綜合運用史料。

異。至少從形式來看,是對第一代的反動。第一代更注重心態、宗教信仰,布羅代爾更注重經濟社會問題,對宗教信仰缺乏興趣。

英國馬克思主義

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注重底层研究。

霍布斯鮑姆

主要研究領域爲經濟史,包括勞工史、農民史和資本主義發展史等。資本的年代,1848-1875革命的年代,1789-1848帝國的年代,1875-1914以及極端的年代等。

史學思想。

1、進步史觀。霍布斯鮑姆強調歷史的根本問題是有關進化論的問題。社會生產是歷史基本的動態因素。用經濟學方法考量經濟與社會的關係。

2、新社会史:是社会史和经济史的混合。其中,“经济部分占有绝对的优势。

3、總體史觀。在社會史的研究中,堅持總體史的思想,建立範圍廣泛的「社會歷史」,社會歷史的研究的領域就是歷史研究的整箇領域。社會不是由箇人構成,而是那些聯繫和關係的總和。在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中研究整箇社會的運動過程。

4、歷史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歷史學家可以從社會學家處獲益,不能將歷史學與其他學科隔絕起來。歷史學是主體,歷史學需要獨立的模式;歷史學對社會科學的借鑒主要來自于方法、技術以及所研究的問題。

社會史的研究模式:歷史學家應該從物質環境出發,研究生產力、生產技術,進而研究經濟結構,進而再研究制度、社會、活動等。

5、史料觀。堅決反對後現代主義傾向。一方面,重視傳統史料,如檔案、審判記錄等;不過,傳統資料浩如煙海,絕非任何一己之力所可窺其全貌。另一方面,積極挖掘新史料,如宗教資料、圖像資料等。如何選擇處理、史料極爲重要,其中需要歷史學家的搜尋和感悟。

5、批判繼承馬克思主義史學。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史學。迄今只有他一箇人試圖提出論述全部複雜歷史的方法論原理,並試圖概括和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整箇過程。反對蘇聯式庸俗的機械化的馬克思主義。

湯普森

1924-1993,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1946 年同希尔等建立共产主义史家小组。1956 年匈牙利事件后,脱离英国共产党。一生始终未背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收集劳工阶级日常生活史料,创作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典之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

1.阶级与文化史观

阶级不是结构或者范畴,而是实际存在的历史现象,阶级的形成以阶级意识出现为标志。在阶级意识形成中,文化的因素极为重要。Not important 从传统和现实来看,英国羣众有着长期自发反抗的传统。英国人对生而自由有强烈的认同。宗教传统的影响。欧文主义的影响。

一方面,不排斥生产关系对阶级形成的影响:生产活动地位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经验和对抗,产生了阶级斗争。

另一方面:阶级意识的形成:“它把一批各自相异、看来完全不相干的事结合在一起,它旣包括在原始的经历中,又包括在思想觉悟里。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

从物质生活与情感两方面对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探讨:

过去的讨论多集中于物质生活的统计数字:死亡率、失业率、住房条件、食物质量等。得出生活水平提高的结论。汤普森则将统计数据与情感作分别探讨:1790-1840,英国工人物质生活略有改善,但工人的痛苦感、不安全感略有增加。

2.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探讨

反对教条的、机械的马克思主义。机械的马克思主义之注重生产力、生产方式,而忽略了人。汤普森不反对客观规律,但强调重视人。特别重视工人阶级、下层民众的力量。

推崇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承认历史经验的间接的、不可重复的,承认历史知识的相对性。对阿尔都塞简单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批判。反对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模式机械运用。这个模式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严重不对等,经济基础占有绝对的优势。

机械的马克思主义之注重生产力、生产方式,而忽略了人。

对汤普森的评价

提倡“自上而下”地看待历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上而下”看待历史的缺陷。

提倡文化史研究,抛弃了狭隘的经济决定论,试图统一经济和文化。“从一种更全面的系统和更全面的社会领域来共同表达生产关系的特性,要比任何单纯强调经济是第一性的概念更好一些。”

某些概念含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