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解

2016 級世界近代史老師給的名詞解釋笵圍。底本爲湯師妹及其室友整理的,有三分之二是陸師妹在此基礎上優化的,我又全部優化一徧

複習提示

世界近代史课程英文阅读材料目录

(2018-2019 学年秋季学期)

庞冠羣 1-4讲所发材料:

The New Monarchies p.73, p.75

The Grand Monarque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p.146-148

The Dutch Republic: Dutch Civilization and Government p.149, p.152 Coalition against France &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p.169

Internal Changes under Peter the Great p.220

江天岳 10-16****讲所发材料:

The Reform Bill of 1832 pp.473-474

Latin American Independence pp.464-466

Early Marxism pp.505-506

Bonapartism: the Second French Empire pp.512-515

Italian Unity pp.523-525

The German Empire after 1890: William II pp.597-598

The Russo-Japanese War and its consequences pp.672-775

Caus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pp.685-687

世界近代史课程西文名词复习提示

(2018-2019 学年秋季学期)

Sun King Balance of power Habsburg house absolute monarchy

Edict of Nantes Mercantilism Thirty Years’ War

War of Spanish Succession Peace of Utrecht Jean Bodin

Hugo Grotius Law of War and Peace Baroque English Civil War

Whigs and Tories Glorious Revolution Peace of Westphalia

Holy Roman Empire Brandenburg Prussia The Hohenzollerns Junkers Peter the Great Enlightened despotism Frederick the Great

Catherine II (Catherine the Great)

Ottoman Empire Mughal Empire Safavid Empir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enclosure acts 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 Seven Years’ War Robert Walpole Atlantic Revolutions stamp act

Battle of Saratoga Thomas Paine old regime the Jacobins

le Directoire Napoleonic codes Civil Code Battle of Austerlitz

Rheinbund continental system Battle of Waterloo the Congress of Vienna


Metternich Corn Law Peterloo Massacre Greek War of Independence Decembrist July Revolution November Uprising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Great Reform Act Chartism Les Misérables Frankful Assembly

Latin America Haitian Revolution Cry of Dolores Augustin Ier

Simón Bolívar José de San Martín Pedro I romanticism

conservatism Edmund Burke liberalism John Stuart Mill socialism nationalism Crystal Palace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 Crimean War

siege of Sevastopol Nation State Kingdom of Sardinia Red Shirts Ems Dispatch Austro-Hungarian Empir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 1884 Boulangism Dreyfus Affair Gilded Age muckraker

big stick policy Spanish-American War Boer War Russo-Japanese War

Triple Entente Balkan Wars Attentat von Sarajevo

近代早期

Edict of Nantes(南特敕令)

法王亨利四世为结束胡格诺战争,于 1598 年在南特颁布敕令,向新教妥協。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规定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新教徒在民事和担任公职方面与天主教徒享有同等权利,审判新教徒时采用混合法庭,允许胡格诺保畱军队等。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宗教宽容的文献,1685 年被路易十四废除。

Sun King(太阳王:路易十四)

法国波旁王朝国王。幼年继位,其母奥地利的安娜和马扎然联合执政。1648 年福隆德运动试图推翻马扎然政府,他三次随宫廷流亡各地。亲政后,由于福隆德运动的创伤,建立绝对君主制,废除宰相,压制高等法院,加强中央政府对外省的控制,确保对军队的控制;废除南特敕令,坚持宗教上的一致性;致力于扩张,引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经济上积极推行重商主义。法国古典主义文艺丰富多彩,凡尔赛宫是巴洛克风格的典型。其在位期间是绝对主义的顶峰,法国一度称霸欧洲。

Balance of power(均势原则)

欧洲各国在外交事务中普遍采取的原则之一,最基本的准则是联盟对抗任何企图称霸的国家,由於维持已初步形成的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需要而產生,尤以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最为出名。体现为三十年战争中欧洲各国反对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欧洲各国联合反对路易十四,拿破仑战争时期各国多次组成反法同盟等。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小国的利益,维护了一定的和平与稳定,但往往成为大国的借口和手段。

Habsburg house(哈布斯堡家族)

德意志封建家族,因维尔纳的哈布斯堡而得名。统治时期从 13 世纪一直延续到一战结束,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地位最为显赫的王室。长期统治奥地利并世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成为奥匈帝国统治者,直至奥匈帝国解体。也曾经是西班牙、捷克、匈牙利、葡萄牙等国的统治家族。三十年战争中,针对意图称霸的哈布斯堡家族,欧洲产生了以法国为中心的均势联盟。

Absolute monarchy(绝对君主制)

欧洲君主制从中世纪晚期发展到近代早期产生的一种新形态,又称绝对主义。首先在法、英和西班牙,17 世纪俄国、普鲁士发展出绝对君主制。国家权力垄断于国王手中,国王的决定和行动不受任何限制,但在具体问题上,要尊重王国的基本法和上帝的神圣律法。推行重商主义,通过国外市场和掠夺来积累财富。利於打破封建割据,促進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具有过渡性,有着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英法俄奥等国的绝对君主都因革命而走向覆亡。

Mercantilism(重商主义)

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学理論,代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这一理论假设世界财富是常量,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限制金银输出;发展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及其它限制保护国内市场;利用殖民地提供原料、市场。重商主义在绝对君主制国家普遍推行,是一种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对于早期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很大帮助。

Thirty Years’ War(三十年战争)

1618 到 1648 年间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直接起因是哈布斯堡王室镇压捷克新教徒,激起捷克人民起义。实质上是欧洲各国为反对哈布斯堡家族霸权而进行的战争。一方为罗马教皇支持下的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诸矦,另一方爲法国、丹麦、瑞典、德意志新教诸矦。天主教同盟失败,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战争重创了西班牙,加剧了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分裂,法国成为最大受益者。首创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一些国际法基本准则如国家独立、主权平等、领土不容侵犯等也从此确立,一个由众多主权国家组成的欧洲由此定型。

Peace of Westphali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 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後,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德意志新教诸矦签订一系列和约。法国确定了对于除斯特拉斯堡之外的阿尔萨斯地区和其他一些小领土的所有权;瑞典取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荷兰、瑞士的独立获得了缔约国的正式承认。还规定德意志各诸矦国享有内政外交的绝对主权,帝国内部的一切重要事务也必须由帝国议会决定。首创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一些国际法基本准则如国家独立、主权平等、领土不容侵犯等也从此确立,一个由众多主权国家组成的欧洲由此定型。法国、荷兰、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崛起。

War of Spanish Succession(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9.Peace of Utrecht(乌特勒支和约

1701–1714 秊,是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完全与宗教无关的战争。路易十四爲获得西班牙,背弃了不令其孙继承法国王位的承诺。欧洲各国結成反对法国称霸的联盟,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一方爲法、西、巴伐利亚,另一方爲英、荷、奥、普反法联盟。法国受到重挫,但也未完全战败。1713 双方签订乌特勒支和约,腓力五世继承西班牙王位,法西不得合并。是均势原则的又一次体现,未来是英法两国称霸的走向被确定下来。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之后,在 1713 年反法联盟同法国签订一系列双边和约。路易十四之孙可以继承西班牙王位,条件是法、西永远不能合并;法、西的一些殖民地转给英、奥,成为划定十八世纪西欧国家疆域的基础。对英国而言,加强了海上控制权;奥地利得到了在荷兰与意大利的西班牙领土;欧洲列强联合遏制了路易十四的霸权。和约重新整合殖民利益,但只是暂时缓和了矛盾,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埋下了隐患。

Jean Bodin(让·博丹)

16 丗紀法国政治哲学家,资产阶级主权学说创始人。隨著早期民族国家形成,讓博丹著六卷国家论,提出其主权理论,认为主权是“凌驾于所有臣民之上的最高的、绝对的和永恒的权力”。强调公民应服从了解民意的政府的决定,以避免无政府状态;强调君主应对有效政府具有必要的权力。让·博丹从法理的角度论证了绝对王权的重要性,为法国专制王权提供理论基础。

Hugo Grotius(雨果·格劳秀斯)12.Law of War and Peace(战争与和平法

17 世纪荷兰法学家,现代国际法和海洋法研究的鼻祖。在三十年戰爭的背景下,1625战争与和平法出版,是国际法的奠基之作。国际法的最高宗旨是寻求国际和平,尽可能减少战争的破坏,以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和幸福。这种高举和平大旗、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国际法理论,为现代欧洲国际社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原则大多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准则,并不断充实和完善。此外,他在神学方面提出了基督教救赎的政府论。

Baroque(巴洛克)

一種藝術風格,追求不规则形式,起伏的线条,以及情感热烈的天主教和宫廷室内装饰,使得宗教艺术拥有更直观的冲击力。产生于 16 世纪下半期的意大利,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盛期是 17 世纪,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发展到极盛,故又称路易十四风格。进入 18 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外,逐渐衰落。代表画家有鲁本斯等,代表建筑有凡尔赛宫等。

English Civil War(英国内战)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企图恢复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的贵族保皇派和拥护议会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市民之间的战争。以苏格兰人民起义为导火索,内战爆发。分为两阶段,第一次内战中,以克伦威尔为首的新贵族和市民资产阶级建立了由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模范军,于 1645 年击溃查理一世,取得第一次内战的胜利。1648 年查理一世在北部大封建贵族的支持下卷土重来,第二次内战爆发。同年新模范军在克伦威尔指挥下获胜,国王被俘。1649 处死查理一世,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内战中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原则的确立,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制度提供先例。

Whigs and Tories(辉格党和托利党)

17–19 世纪英国两大党派,议会因是否废除詹姆斯的继承权而分裂成两党。“辉格”指苏格兰长老会圣约派同盟者,代表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主张限制王权,提高议会权力。“托利”指爱尔兰天主教徒同情者,代表土地贵族和上层国教徒的利益,维护王权。1688 年辉格党主导发动“光荣革命”,权力转移到议会多数党手中,英国的政党政治初见端倪。19 世纪,两党逐渐演变成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

Glorious Revolution(光荣革命)

1688 年,英王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天主教,辉格党联合一部分托利党发动政变,决定废黜詹姆斯二世,迎立其女儿玛丽及女婿荷兰执政威廉为英国女王和国王,前提是两人必须接受议会提出的限制国王权力、加强议会地位的要求。1689 年 1 月,詹姆斯二世宣布退位并逃亡法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将革命成果确立下来。因该政变未发生流血冲突,故称之为光荣革命。此後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

Holy Roman Empire(神圣罗马帝国)

10–19 世纪初横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962 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从 1157 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早期为统一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政治联合体。中世纪后哈布斯堡家族丗代担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三十年战争后,帝国被其他国家分成 300 多个小国,成为无军队、无收入、无有效运行的帝国。因此伏尔泰称之为“旣不神圣,也不罗马,也不帝国。”

Brandenburg(勃兰登堡)

神圣罗马帝国七选矦之一。是在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反对斯拉夫人异教徒的多次战役中,作为帝国的“标记”和“边界”而建立起来的。1415 年起,由霍亨索伦家族统治。16 世纪新教改革时,成为新教国。利用地理优势与易北河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成为德意志地区对外通商的要地。1618 年,在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联结下,勃兰登堡权力和普鲁士合为一体,形成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勃兰登堡为普鲁士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Prussia(普鲁士)

德意志国家核心之一。最初为条顿骑士团领地的一部分,1415 年,霍亨索伦家族开始统治勃兰登堡。1618 年勃兰登堡选帝候又继承了普鲁士公国,合并成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国。1701 年,普鲁士公国升为王国,选帝矦腓特烈三世改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統治期間实行开明专制,使得普鲁士成为欧洲一大强邦。1871 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The Hohenzollerns(霍亨索伦家族)

勃兰登堡、普鲁士及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家族。1100 年领有索伦堡而受封为索伦伯爵。後在索伦前冠以“霍亨”字样,意为高贵。1415 年,开始统治勃兰登堡。1618 年勃兰登堡的选帝候又继承了仍然是波兰属国的普鲁士公国。1701 年,普鲁士公国升为王国,选帝矦腓特烈三世改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統治期間实行开明专制,使得普鲁士成为欧洲一大强邦。1871 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1918 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霍亨索伦家族在德国的统治被推翻。

Frederick the Great(腓特烈大帝)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 年在位,实行开明专制,进行改革。颁布全国教育法,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制定统一的法典,允许法官独立审判。重视经济发展,创办普鲁士银行,鼓励移民垦荒;改组中央政府,加强军队建设,减轻王室庄园上农民的劳役负担。四处扩张,参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七年战争。在他的倡导下,1772 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晚年发动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人口增长,领土急剧扩张,文化艺术事业繁榮。

Junkers(容克)

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从 16 世纪开始垄断国家军政要职,在政治上属于极端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尙武力;发展军事力量,推行领土扩张,代表人物是俾斯麦。1653 年,勃兰登堡选帝矦腓特烈·威廉赐予容克以“完全支配”农民的权力,并给予免税等大量经济特權。19 世纪以来,普鲁士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经济基础——封建庄园。为此普鲁士王国把重要军官职位和政府官位赐给容克作为补偿。1848 年德国革命后,容克的庄园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1871 年普鲁士“自上而下”统一德意志,标志容克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消亡。

Peter the Great(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1682 年–1725 在位。实行一系列西化改革,创建新式军队,实行义务征兵制;大力发展工商业;参照西方模式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并将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之下;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简化俄文字母,采用阿拉伯数字,创立科学院,兴办报纸,派遣畱学生;令贵族学习西方的礼仪与生活方式;建立新都圣彼得堡。为夺取出海口,发动北方战争,使俄国纳入欧洲的政治地图。俄国国力極大增強,但他的改革没有触动俄国的农奴制,因而是一次强制性、片面的现代化改革。

Enlightened despotism(开明专制)

18 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封建君主力行改革來维护自身统治。开明专制是世俗的,不谈“君权神授”,主张宗教宽容。国家不再是统治者的个人产业,国王变成国家的最高公职人员。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雷莎、皇帝约瑟夫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俄罗斯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开明专制受启蒙思想影响,力行改革,推行了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等新政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其最高权力始终维持在君主手中。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开明专制”的时代过去。

Catherine II/Catherine the Great(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大帝,继承彼得一世,通过政变上台。发动了与土耳其和瑞典的战争,扩大了俄国的疆土,从而使得俄国成为欧洲事务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强国。进行开明改革,引入西方思想,召集立法委员会制定法律,甚至要对国家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但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支持宗教宽容。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以后由开明转向保守,意识到巩固统治必须依靠贵族。

Ottoman Empire(奥斯曼帝国)

13 世纪末,由西突厥首领奥斯曼在小亚细亚建立的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建国后不断扩张。1453 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东罗马帝国,改名伊斯坦布尔,为帝国首都。15–16 世纪苏丹苏里曼一世统治时,继续发动对外战争,帝国达到鼎盛,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封建大帝国。17 世纪以后,在與奥地利、波兰等国的战争中耗费大量国力,由盛转衰。18 世纪发生伊斯坦布尔起義,在與俄国战争中版图日渐缩减。19 世纪成为列强瓜分目标,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Mughal Empire(莫卧儿帝国)

巴布尔于 1526 年建立,统治南亚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王朝。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是帖木儿的后裔。由于上层信奉伊斯兰教而基層民眾信奉印度教,国家根本冲突一直存在。阿克巴时期实行宗教宽容,缓和矛盾,莫卧儿帝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疆域扩展,经济、文化、艺术都有很大发展。第六任皇帝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帝国疆域扩至最大,但长年战争导致财政危机,加上他的宗教压迫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他死后,莫卧儿帝国分崩离析。1739 年,波斯人的入侵给了衰落的王朝致命一击。1857 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彻底毁灭已经衰弱的帝国,在印度独霸一方。

Safavid Empire(萨菲帝国)

1501 年至 1736 年间统治伊朗的穆斯林什叶派王朝,与基本是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相区别。1501 年,萨菲家族的伊斯梅尔率军进入伊朗古城大不里士,开始自称“沙”,建立萨菲帝国。1514 年,奥斯曼人和萨菲人在查尔德兰平原决战,最终拥有优良火器的近卫军战胜了以骑兵为主的红帽军。阿拔斯一世期间帝国强盛,他将首都迁至地理位置相对更居中的伊斯法罕,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改革行政和军事管理机构。

agricultural revolution(农业革命)

指 17、18 世纪欧洲农耕和畜牧技术的快速进步。18 世纪前,欧洲农耕技術落後,大部分地区 8、9 年就有一次歉收,甚至绝收。通过在同一块耕地上轮流种植谷物和储氮作物来限制休耕,消灭土地闲置。最早出现于低地国家,17 世纪的荷兰堪称典范。在英國,圈地运动带来农业技术革新,完成农业革命。采用播种机等新农具,引进玉米等新物种,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大提升,农业人口比例降低,释放出的劳动力为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enclosure acts(圈地法令)

英国国会通过的一系列法令,授权地主通过篱笆屏障占领公用土地和未被占有的土地,12 世纪就已开始,而在拿破仑战争年代达到高峰。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暴增,造成商品粮和原料的巨大需求,成为圈地运动的直接动因。圈地法令使大规模圈地运动合法化,剥夺农民土地,使农民和土地分离,从而进一步破坏封建关系,使英国贵族地主逐步资产阶级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是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但一定程度上给农民带来痛苦。

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奥皇查理六世死后无嗣,1740–1748 年,围绕着其长女玛利亚·特雷西亚继承权的合法性,奥地利、英、荷与普、法两大阵营因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及普奥对德意志的领导权发动战争,普鲁士向奥地利提出以奧割让西里西亚作为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的条件。此战虽以普奥矛盾为起因,但同时也是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斗争。1748 年签订亚琛和约,特雷西亚㝵到王位继承權,但是奥地利被普鲁士夺去了富庶的西里西亚,英法矛盾丝毫没有缓和,奥地利也力图夺回西里西亚,因此亚琛和约仅是短暂的休战协定,为七年战争的爆发埋下隐患。

Seven Years’ War(七年战争)

1756–1763 年,以英法为代表的两大集团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地区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又称帝国大战。一方主要是英国、葡萄牙、普鲁士;另一方是法国、俄国、奥地利和大多数德意志邦国。1756 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入侵萨克森,普、奥争夺德意志霸权。1763 年,双方签订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所有权得到最终确认,通过巴黎和约英国将法国的殖民势力逐出北美和印度。普鲁士从此崛起,成为欧洲列强。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英法之间长达近百年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

Robert Walpole(罗伯特·沃波尔)

英国辉格党政治家,英国内阁制政府第一任首相和设计师。1721 年因南海泡沫事件而取得实权,此后主导政局 20 年之久,历任乔治一世、乔治二世两朝首相。他提出,內閣中,阁员相互负有义务,阁员对首相负有义务,内阁有责任遵循同一政策和集体进退。促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沃波尔执政期间对内降低地税,取消或降低各种原料入口税,禁止同英货竞争的外货进口;对外则避免战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Atlantic Revolutions(大西洋革命)

以美国独立战争为开端,18 丗紀後期至 19 丗紀前期,革命浪潮席捲大西洋沿岸。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这推动了 1789 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掌权开辟了道路。它们又推动了爱尔兰人起义、海地革命。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也逐步兴起,在圣马丁、玻利瓦尔等人的领导下争取独立。拉美独立运动促进了西班牙、葡萄牙进行资产阶级革命。长期来看,大西洋革命多数成功。多以推翻贵族、国王、教会,争取独立为目标,宣传共和理想,追求新秩序,显示出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stamp act(印花税条例)

1765 年,英国国会为转嫁沉重的军费负担,向北美殖民地徵印花稅,一切公文、契约、执照、报纸、杂志、广告、单据和遗嘱等都必须贴上印花税票才能生效。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涌现“自由之子”等革命羣众团体,展开了抵制英货行動,捣毁税收机关,驱逐税吏。迫于压力,英国国会撤销印花税法。印花税法案加剧殖民地人民与英国政府的矛盾,推动了抗英斗争,㝡後發展爲美国独立战争。

Battle of Saratoga(萨拉托加战役/萨拉托加大捷)

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战役。独立战争初期,战争主动权掌握在英军手中。1776 年北美发表独立宣言,1777 年英国海上进军,占领费城。是年夏英军将领约翰·伯戈因由加拿大向南进攻,企图以钳形攻势切断华盛顿大陆军与新英格兰的联系,进而击溃华盛顿大陆军主力。10 月,伯戈因被包围于萨拉托加,被迫投降,签订萨拉托加协定,规定降军如在战争期间不再在北美服役,则可被释返回英国。萨拉托加战役成为独立战争中重要转折点,促使法国、西班牙、荷兰先后对英宣战,北美独立战争扩大为国际反英战争。

Thomas Paine(托马斯·潘恩)

18 世纪英裔美国思想家,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活动家、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776 年 1 月匿名出版小册子常识,号召北美殖民地立卽摆脱英国统治而宣布独立,极大鼓舞美国独立的士气,为独立宣言的通过铺平了道路。他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传建立“世界共和国”,提出公共教育、最低工资限额,提出国王与贵族不复存在,人人平等。潘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区分开来。

old regime(旧制度)

旧制度是法国史上的一个专门用语。据托克维尔,旧制度有两个层面,时间层面指大革命爆发前客观存在的制度,观念层面是革命者自以为反对和摧毁的制度,或人们相信大革命摧毁了的制度。“旧制度”与“封建制度”相比是一种新制度,它所以称“旧”是从大革命角度而言的。這一時期专制王权强盛,等级制度森严,教士与贵族拥有特权。旧制度后期,资本主义商业、工业、农业日趋发达,文化思想活跃,传统秩序开始松动,最终爆发法国大革命。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发表后,为旧制度恢复原貌的著作相继出现。

the Jacobins(雅各宾派)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激进派,主要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罗伯斯比尔为主要领袖。1789 年雅各宾俱乐部成立,初为资产阶级各代表集团的联合组织。后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山岳派在雅各宾俱乐部中占主导地位,山岳派成为雅各宾派的同義詞。1793 年执政,较彻底地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打退了国内外反动派的多次进攻,巩固和发展了大革命的成果。但同时,其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实行的恐怖政策,產生極大消极影响,大量无辜人士被送上断头台,雅各宾派逐渐失去大众支持。执政后期内部分裂,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丹东等派,自身也大大削弱。1794 热月政变后,其政治活动基本结束,1799 最终解散。

le Directoire(督政府)

督政府,热月政变后热月党人建立的新的政府机构,前承国民公会,后启执政府。1794 年热月政变,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市民革命阶段结束,后根据共和三年宪法建立督政府,取消了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各项革命政策。督政府希望实现局势稳定,但面临种种困境。后发动果月政变和花月政变分别打击王党与民主派,这种秋千政策说明了时局的动荡。1799 年英国集結第二次反法同盟,面臨内忧外患,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开始独裁统治。

Napoleonic codes(拿破仑法典)43.Civil Code(民法典

1804 年拿破仑颁布的法典,也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民法典。广义的拿破仑法典指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商法典等五部法典,狭义的仅指民法典。由拿破仑和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等人主持制定,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保证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巩固小农土地所有权;规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契约自由等原则。这些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自然法领域中的“天赋人权”理论在此民法典中的体现。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随着拿破仑的军事占领而广泛傳播,成爲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和拉美一些国家的立法典範。法典的资产阶级性质也表明,波拿巴政权是对大革命的延续。

Battle of Austerlitz(奥斯特里茨战役)

法兰西第一帝国与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战役,又称三皇会战。1805 年奧英俄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法军击败奥军,占领维也纳,俄军增员,在奥斯特里茨同俄奥联军进行会战。法军在拿破仑指挥下,以伤亡不到万人的代价使俄奥联军损失超过 27000 人,法军大获全胜。这场战役体现了拿破仑集中优势兵力克敌制胜的战术原则,是近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后签订普雷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

Rheinbund(莱茵邦联)

奥斯特里茨战役后,法国占领德意志国家的大部分领土。1806 秊,拿破侖在德意志南部、中部、西部成立莱茵邦聯,使其脫離神聖羅馬帝國,奥皇弗朗茨二世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在法兰克福设邦联议会,拿破仑兼任邦联元首,支配邦联外交和军事。邦聯为法国提供兵员,增强法国军事实力;对抗普鲁士、奥地利,使法国与二者有缓冲带。1813 秊,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被打败,各邦国很快就倒向反法同盟一方,邦联正式解体。

continental system(大陆封锁体系)

拿破仑执政后,因军事失利,遂以经济封锁孤立、削弱英国。陆续签署柏林敕令米兰敕令枫丹白露敕令,禁止英国商品进入法国,禁止法国及其附属国与英国进行贸易。一方面,促进了法国、萨克森、瑞士和意大利北部等地工商业发展,给英国带来困难。但英国也采取反封锁政策,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并在南美洲开辟新市场。由于法国工业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各国需求,许多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引起它们不满。1810 年 12 月 31 日俄国宣布退出大陆封锁体系,拿破仑出兵征讨惨败而归,法兰西第一帝国由盛转衰,随着拿破仑军事优势的丧事,这一体系逐渐废除。

Battle of Waterloo(滑铁卢战役)

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的一次战役,是拿破仑的最后一战。1815 年,拿破仑趁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争执不下,逃出流放地厄尔巴岛,收拾旧部重建政权。欧洲各国组织第七次反法同盟。6 月,拿破仑与反法同盟在比利时境内的滑铁卢决战,拿破仑寡不敌众,最终失败。联军攻入法国,给百日王朝以决定性打击。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第二次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法兰西第一帝国彻底倒台。这场战役是拿破仑势力最终彻底失败的标志,日后“滑铁卢”成为失败的代名词。

the Congress of Vienna(维也纳会议)

1814 至 1815 年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实际由俄、英、普、奥四个战胜国操纵。名义上是重建欧洲和平、确立欧洲均势,实际上主要是战胜国重新划定欧洲政治疆域和瓜分殖民地,他们无视各国人民由于法国革命所激起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作政治交易中的筹码。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国家基本都恢复了君主制;俄、普、奥三国与英国领土面积有所扩大。法国被削弱,但也保住了 1790 年以前的领土。会后形成了以欧洲五强维持“均势”和支配国际事务为核心的维也纳体系。奠定了 19 世纪上半期近代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是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来第二次通过全欧国际会议来安排欧洲的政治格局。

Metternich(梅特涅)

奥地利帝国保守主义政治家、外交家。作为核心人物主持了 1815 年维也纳会议,与俄国、普鲁士建立“神圣同盟”,力图恢复欧洲封建专制的统治和奥地利在中欧的大国地位。多次主持四国同盟会议,策划镇压欧洲各国革命。梅特涅信奉保守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传播,残酷镇压奥地利和德意志境内的民主运动,鼓吹对外干涉他国内政。1848 年 3 月奥地利革命爆发后被迫下台。1815 维也纳会议后的三十几年被称为“梅特涅时代”。

近代后期

Corn Law(谷物法)

英国议会于 1815 年頒布谷物法,以维护土地贵族利益为目的,限制外国小麦进口。此後谷物价格骤贵,导致人民羣众大量失业,生活水平低下,极大侵犯了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利益。成为工人阶级、农民与土地贵族冲突的根源。1838 年反谷物法同盟成立,在抗议浪潮中,该法被废除。废除谷物法有利于自由贸易体系的发展,是英国政治改革的象征,與 1832 年议会改革共同体现出英国工人阶级地位逐漸上升。

Peterloo Massacre(彼得卢屠杀)

英国於 1815 年谷物法实施之后,谷物价格骤升,极大侵犯工人和农民的利益。1819 年 8 月 16 日,8 万英国公民在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和平示威,要求议会和政府改革选举制度,废除谷物法。当局派軍隊武力镇压,造成大量傷亡。屠杀反映了英国不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引发英国国内外反思,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Greek War of Independence(希腊独立战争)

进入 19 世纪后,希腊民族解放意识增强,土耳其统治集团的昬庸无能和国内暴动也为希腊独立战争创造了良好的时机。1821 年 3 月,希腊民族主义秘密团体“友谊社”发动起义,希腊多地纷起响应。1822 年,起义者组成国民议会,宣布独立,制订宪法。土耳其统治者调来埃及军队进行镇压。基督教世界“亲希腊运动”兴起,同年,英、法、俄三国趁机出兵干预,土耳其政府被迫求和,于 1830 年承认希腊独立。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到來。

Decembrist(十二月党人)

19 世纪 20 年代俄国一批从事革命活动的贵族。成员主要是参加过 1812 年卫国战争的一些军官,代表人物有佩斯捷利、雷列耶夫等。他们因参加国外的远征,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国内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1825 年 11 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十二月党人支持康士坦丁卽位。但最终康士坦丁宣布放弃王位,尼古拉一世成为新沙皇。12 月,十二月黨人发动俄国第一次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尼古拉一世调集军队镇压,起义失败。他们反对农奴制,提出宪法要求,体现了进步思想,对旧制度造成了很大冲击。

July Revolution(七月革命)

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后,力图恢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830 年 7 月 26 日,查理十世颁布“七月敕令”,解散国会,进一步限制选举权和出版自由。7 月 27–29 日,八万多巴黎市民及部分国民军举行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查理十世流亡英国,史称“光荣的三天”。奥尔良家族的路易·菲利普被推举为国王,七月王朝开始。七月革命摧毁了封建贵族在法国重建封建专制统治的企图,打击了反动国际组织神圣同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November Uprising(波兰十一月起义)

1815 年维也纳会议对波兰进行再瓜分后,波兰人民卽处于俄、奥、普三国统治之下。受到法国七月革命影响。1830 年 11 月,正当俄国准备调兵西向,镇压比利时革命时,波兰贵族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次年 1 月,波兰议会宣布废黜兼任波兰国王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后者派兵镇压。9 月,华沙沦陷,波兰宪法被废除。十一月起义虽然失败,但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使维也纳体系出现裂口;大量波兰人移居西欧,参与欧洲革命,促进的欧洲革命运动的发展。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波兰作曲家。肖邦原为波兰人,20 岁时他怀着对艺术的追求和国运的忧虑前往巴黎。肖邦笔下的传世名作成为波兰革命精神的代表。他的英雄波罗乃兹 Polonaise、军队波罗乃兹、革命练习曲等作品反映出对民族文化的推崇和对波兰 1830 年革命的礼赞。肖邦跨越国界经久不衰的作品则反映了革命精神由内及外的传播。

Great Reform Act(1832 年议会改革法案)

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分布发生重大变化,“衰败选邑”现象尤为突出。1830 年,反对改革的托利党政府失利,辉格党组阁,最终于 1832 年 4 月通过了议会改革法案。增加选民,调整选区,重新分配选区议员名额。改变了下议院由保守派独占的状态,新兴工业城市和中产阶级获益,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避免了暴力革命。

Chartism(宪章运动)

由於不满 1832 年议会改革,伦敦工人协会于 1838 年公布人民宪章,要求平等划分选区,下院每年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男性公民享有普选权,取消当选议员的财产要求等,是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运动于 1838 年、1842 年、1848 年三次达到高潮,每次都有数百万人的联合签名请愿。由于没有革命政党领导和革命理论指导,运动最后失败。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羣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Les Misérables(悲惨世界)

1862 年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雨果完成这部小说时,十八世纪以来的法国已经经历了拿破仑战争、1830 年七月革命、1832 年巴黎起义、1848 年二月革命、六月起义、拿破仑三世称帝等重大事件。雨果对此进行了全方位地审视和反思,将小人物与大时代相结合,展现了 1815–1832 年的法国社会变迁。尤其在七月王朝建立后,路易·菲利普始终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日趋扩大,该书反映的就是那个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本书对社会不公平的论述对众多国家产生影响,成为十九世纪法律和社会改革运动的重大推动力。

Frankful Assembly(法兰克福议会)

19 世纪德意志共有 39 个邦国,他們拒绝向统一的德国让渡权力,普鲁士的容克贵族也不关心统一问题。三月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派希望走合法的议会道路,选举全德意志皇帝,以实现国家的统一。1848–1849 法兰克福议会召开,通过德意志联邦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也规定了君主立宪政体的联邦体制。但因参与者没有政治代表性和政治权力,资产者代表与民众对立,且新宪法将奥地利排除在联邦体制外,普鲁士国王也不接受有限制的皇冠,最终无果而终,6 月被解散。

Latin America(拉丁美洲)

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包括括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和西印度羣岛。原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自 15 世纪以来,长期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语系国家的殖民地。尤其在 18 世纪,整个拉丁美洲都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自 19 世纪初,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独立。受早期殖民的影响,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称“拉丁美洲”。

Haitian Revolution(海地革命)

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下,1791 年 8 月,海地黑人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奴隶主的武装起义。起义领袖杜桑·卢维杜尔领导建立革命军队,击败法国殖民军。1794–1801 年间,又先后击败趁火打劫的西班牙、英国殖民军。1801 年召开制宪会议,宣布自治,废除奴隶制,选举杜桑为总督。1802 年,拿破仑派法军前来镇压,失败,次年 10 月,法军被迫投降。11 月海地發表独立宣言。1804 年 1 月 1 日海地正式独立,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正式独立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极大鼓舞了全世界黑人争取解放的斗争。

Cry of Dolores(多洛雷斯的呼声)

1810 年,墨西哥多洛雷斯教区神甫伊达尔哥領導人民发动起义,因计划被泄露,提前于 9 月 16 日在多洛雷斯首发。他以神甫的身分,鼓动羣众争取自由,夺回西班牙人掠夺的土地。次年,伊达尔哥被俘,被宗教法庭处死。多洛雷斯的呼声是墨西哥独立运动爆发的导火索,9 月 16 日被定为墨西哥独立日。

Augustin Ier(阿古斯汀一世)

墨西哥独立运动领导人,本命伊图韦德,曾领导西班牙殖民军征伐起义军。在这一过程中,他对墨西哥独立事业产生同情,于 1820 年加入起义军,并在次年与农民起义军领袖格雷罗共同提出“伊瓜拉计划”,计划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独立的墨西哥。同年,在伊图韦德领导下,起义取得胜利,墨西哥赢得独立。1822 年国会宣布墨西哥为帝国,伊图韦德称阿古斯汀一世。次年,墨西哥发生反对帝制的斗争,伊图韦德被迫退位,流亡国外。1824 年秘密回国后被枪决。保守派把他视作墨西哥独立运动的伟大英雄。

Simón Bolívar(西蒙·玻利瓦尔)

南美独立战争灵魂人物。靑年时代在欧洲游学,深受启蒙思想和法国革命影响。1810 年起,他首先领导委内瑞拉独立战争,旣而转战哥伦比亚,于 1822 年建立了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统一共和国。1822 年,圣马丁和玻利瓦尔于瓜亚基尔秘密会晤。圣马丁退隐欧洲,玻利瓦尔进軍秘鲁。1825 年,西班牙最后一个据点上秘鲁宣布独立,改国名为玻利维亚。他广泛发动下层羣众,使革命烽火连成一体,在拉美各国享有崇高声誉。

José de San Martín(圣马丁)

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重要领袖,靑年时代在欧洲游学,并在西班牙军队中屡立战功。1810 年 5 月,阿根廷爆发五月革命。1812 年初,圣马丁返回祖国投身革命。在圣马丁的领导下,阿根廷国民议会于 1816 年通过独立宣言,起义军又分别于 1818 和 1821 年解放智利和秘鲁,基本瓦解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统治。1822 年,圣马丁和玻利瓦尔在瓜亚基尔举行秘密会晤,从此圣马丁退隐欧洲。圣马丁与玻利瓦尔一道被誉为美洲的解放者。

Pedro I(佩德罗一世)

巴西帝国第一任皇帝。1807 年,葡萄牙王室为躲避拿破仑的入侵,逃到巴西,建立流亡政府。1820 年葡萄牙发生革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被迫返葡继承,命王子佩德罗畱守巴西任摄政。1822 年佩德罗在克里奥精英的拥戴下宣布独立,成立巴西帝国,称佩德罗一世。统治后期,共和运动和黑奴起义日益增强。解散自由派内阁,引起全国反对,佩德罗一世不得不逊位给儿子佩德罗二世,回到葡萄牙。在英、法的支持下,于 1834 年击败其弟米格尔,扶植女儿玛丽亚二世恢复了葡萄牙王位。同年年底死于肺病。

romanticism(浪漫主义)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盛行于法国的全球性思潮,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强调感情先于理性、自然先于社会;强调个体,也重视民族和民众情感、文化、习俗;富有神秘感和历史感;重视创造性,拘束較少,自由奔放。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反抗,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还是观念上对启蒙运动的反动。(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涅,英国的华兹华斯、拜伦,法国的夏多布里昂、雨果,俄国的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匈牙利的裴多菲等。)

conservatism(保守主义)70.Edmund Burke(埃德蒙·伯克)

英国政治家、作家和哲学家,辉格党议员,19 世纪保守主义奠基人,法国革命论。他支持君主专制政体、贵族和教会等各种制度,强调代表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法律和秩序,维护传统社会纽带诸如家庭、伦理、宗教等,反对立宪制和代议制政府。认为社会改造不能从抽象的理论原则出发,只能从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和传统出发。他推崇英国式的渐进变革和英国政体,明确反对法国大革命,提出要理性对待传统体制,坚持改良而非革命。哲学上,批评启蒙理性和自然权利学说。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并称为 19 丗紀三大思潮。

Liberalism(自由主义)

产生于 19 世纪上半期的社会思潮,于拿破仑战争之后在欧洲迅速传播。基本原则是保护个人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政治上宣揚人权学说,特别是财产权,要求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政务公开,主张建立议会制或代议制政府。经济上要求国际贸易自由、降低或取消关税,反对政府干预工商业、工会组织。文化上要求普及宽容的心态、对国民的教育。约翰·密尔为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论自由提出了追求个人自由中的羣体权界。

John Stuart Mill(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穆勒)

约翰·密尔是 19 世纪中期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自由功利主义等,继承和发展了边沁的思想,發明功利主义,认为当一个行为比其他行为能带来更大好处或更少坏处时,才是正确的。他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强调人们追求幸福时要平等地顾及一切人的利益,认为政府和整个社会都应当以保护个人自由为目的。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廣。

socialism(社会主义)

19 世纪,针对新型工业社会的弊端,许多人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的学说统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早期具有浓重的空想性,圣西门论实业体系用「无产阶级」来描述现代产业工人阶级,傅里叶主张工农结合,保畱私有财产,建立协作组织;欧文进行了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原则的新和谐公社,以失败告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nationalism(民族主义)

誕生於 18、19 世纪之交,以維護本民族利益爲宗旨。文化上主张发扬民族语言、历史文化,政治上主张建立各个民族统一的主权国家。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的民族国家形象,民族主义在东欧迅速扩展,兴起“斯拉夫复兴运动”。赫尔德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的思想,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是标志民族主义诞生的宣言。格林童话、兰克史学等,都是民族主义的产物。

Crystal Palace(水晶宫)

1851 年,英国为举办万国博博览会建造的展览馆,由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以高度先进的技术使用预制的玻璃和铁件装配而成,因建筑通体透明宽敞明亮得名。1936 年毁于火灾。1867 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人阶级的主体都获得了选举权,改革后二分之一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议会改革与其他各项社会立法为英国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19c 中期,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对外贸易能力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举办万国博览会,展示工业建设的成果。水晶宫是世博会的标志,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象征物。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乔治·欧仁·奥斯曼)

巴黎城市规划者。1851 年拿破仑三世上台后,下决心要将巴黎改造成为辉煌的欧洲帝都。1853 年,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被任命为塞纳省最高长官,负责改造巴黎。在此后的近 20 年,巴黎经历了西方城市史上最为剧烈的城市变革。主要包括:大批公共建筑、道路修建,绿化,修建广场、下水道系统。便利了巴黎市区的人羣和商业流通,极大改善了卫生状况。也遭受了很多批评,认为破坏了大量传统街区,廓淸道路障碍,从而杜绝革命者所热衷的街垒战。

Crimean War(克里木战争)

又称“东方战争”。19 世纪中期,沙俄为了控制黑海海峡,夺取巴尔干,加紧侵略土耳其帝国。英、法也在向中东扩张,俄英法矛盾日趋尖锐。1853 年,俄国借口土耳其拒绝保障东正教的特权,出兵占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土耳其对俄宣战。1854 年 3 月,英法对俄宣战。同年秋,英法土联军在克里木登陆,俄军被围困在塞瓦斯托波尔。一年后,联军攻陷塞瓦斯托波尔。1856 年,双方签订巴黎和约。战后,英法获得中近东的控制权,法国重获欧陆优势,沙俄转向亚洲地区。推动了 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

siege of Sevastopol(塞瓦斯托波尔海战)

1854 年 10 月,英法土联军开始包围俄国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基地塞瓦斯托波尔,竝连续炮击。8 月,双方进行黑河会战,军的攻势受挫。9 月,联军炸毁俄军全部工事后,法军占领南部制高点马拉霍夫岗。俄守军在进行了近一年的保卫战后,毁掉一切军事储备和城市建筑,退出城堡北撤。最终英法联军攻克塞瓦托斯波尔港,俄国黑海舰队受重创。此战是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的标志。

Nation State(民族国家)

相对单一的种族居住在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 1860 年以前,只有英国和法国是较大的民族国家。60–70 年代,民族国家体制盛行,大民族国家的统一成为其他民族效法的楷模。20 世纪更多的民族国家建立。民族国家的巩固有两条路径,其一是领土上的统一或独立,通过一系列战争完成;其二是道义和心理上,通过民主或宪政创造民族认同。民族国家的不断产生和巩固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Kingdom of Sardinia(撒丁王国)

1713 年萨伏依家族获得西西里岛及西西里国王称号,1720 年将西西里与奥地利交换撒丁岛,改称撒丁王国,在它的基础上后来实现意大利统一。18 世纪 50 年代首相加富尔倡导改革,站在英法一边,参加克里木战争。获胜后国力日强,成为意大利复兴运动的领导力量。1859–1860 年联合法国再次同奥地利作战,取胜,获得伦巴第。之后意大利中部各邦、两西西里王国先后并入,于 1861 年改为意大利王国。

Red Shirts(红衫军)

19 世纪意大利统一过程中由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的加里波第率领的志愿军队伍,穿着带有绿色镶边和白色带子的红衬衫,故称红衫军。1860 年 4 月西西里人民发动了起义,加里波第闻讯组织了一支志愿军队南下开赴西西里。解放了西西里岛之後,登陆意大利半岛,占领那不勒斯。并在胜利后交权给撒丁王国。为意大利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Ems Dispatch(埃姆斯密电)

普奥战争后,普鲁士在统一德意志进程中的最后一个障碍便是法国。1870 年春,流亡在巴黎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宣布退位,法皇拿破仑三世和普王威廉一世就西班牙继承问题产生矛盾。威廉一世本已决定妥协,法国驻普鲁士大使贝内德狄带着拿破仑三世的密函求见威廉一世,无礼态度令威廉一世感到惊愕。威廉一世就和法国大使交谈的内容,从埃姆斯发出急电给俾斯麦。俾斯麦在询问参谋总长毛奇对法战争的把握后,通过删改电文激怒拿破仑三世。1870 年 7 月 19 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埃姆斯密电事件成为普法开战的导火索。

Austro–Hungarian Empire(奥匈帝国)

1867 年在奥地利帝国基础上建立的二元制君主国。1866 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地利战败,被迫退出德意志。奥地利势力受到削弱,国内民族矛盾剧烈激化,为维护帝国统治,奥地利被迫与匈牙利贵族地主妥协,1867 年 6 月,帝國議會与匈牙利议会达成协议,奥匈协定生效。奥皇兼为匈牙利国王和帝国元首。奥匈同为主权国家,各设议会和政府。匈牙利对内享有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国防由帝国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国家支出按比例分摊,订有货币、关税盟约以保证两国经济上的协调。两国议会每年各派代表开会商定共同事务。奥匈帝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其地居水陆交通要冲,经济自成体系,在奥匈帝国存在的五十余年间,各領域均有长足发展。1918 年由于一战失败和国内 民族矛盾斗争此起彼伏,政治极不稳定而解体。在战后的帝国领土上分别建立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个国家。

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 1884(1884 年人民代表法令)

19 世纪后半叶,英国两党一度交替执政,两党都努力取悦选民,争取政治实力。自由党提出1884 年人民代表法令,获得议会通过,再次扩大选举权,包括 200 万农民在内的英国大部分成年男子都获得了选举权。次年通过“重新分配席位法案”,大体上每 5.4 万人选出一个议会代表。促使英国实现了从贵族寡头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变,推动了第三次议会改革。

Boulangism(布朗热主义)

19 世纪 80 年代,法国将军布朗热掀起民族沙文主义运动。布朗热任陆军部长时要求收复阿尔萨斯、洛林,燃起对德国复仇的沙文主义狂热。1888 年 2 月,布朗热派的军帽徽报积极宣传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崇拜布朗热浪潮。布朗热企图通过合法选举夺取政权,1889 年 1 月 27 日巴黎的补缺选举中,他以绝对多数票取胜。2 月,共和国政府决定以阴谋颠覆国家罪逮捕他。布朗热逃亡比利时,后在布鲁塞尔附近自杀。

Dreyfus Affair 德雷福斯案

1894 年,法国陆军参谋、犹太籍军官德雷福斯被诬陷犯有叛国罪,被革职并处终身流放。此后不久卽真相大白,真正的罪犯是一个赌徒,但法国政府和军方却坚持不愿承认错误。反犹主义者、正统派、军国主义者也反对重审,认为损害军队的名誉是不爱国的表现。同时攻击共和政体,企图推翻共和制度。相反,共和派、社会主义者多坚决支持德雷福斯。1899 年,瓦尔德克·卢梭出任总理,打击民族沙文主义者,德雷福斯得到赦免。標誌著知识分子第一次作为獨立的社会階層参与政治。

Gilded Age 镀金时代

得名于马克·吐温小说镀金时代。内战结束至 20 世纪初,美国经济大发展,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美国官方把这段繁荣时期称为“黄金时代”。但同時,共和党和民主党逐渐形成两党轮流执政的局面,由于党魁势力和分赃制的结合,政治腐败极度严重。资本過剩,贫富分化严重,社会问题叢生。各种针对时弊的改革要求和抗议活动出现,为 20 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作了铺垫。

Muckraker 扒粪主义

卽黑幕揭发运动,是指美国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掀起的一股新闻报道浪潮。一些记者和报刊致力于深入调查报道黑幕,揭发丑闻,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揭示。罗斯福将他們比作英国作家约翰·班扬小说天路历程中的一个手拿粪耙,埋头打扫地上秽物的人物。被批评的揭丑记者欣然接受这个称号。“扒粪者”是社会正义的代言人,是新闻正义的践行者,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社会空气净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big stick policy 大棒政策

羅斯福曾援引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其外交政策。罗斯福推崇马汉海权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實行战争讹诈,迫使拉美国家“循规蹈矩”。1903 年 11 月在巴拿马城策划了一次政变,使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并与美国签订条约,使美国获得了运河开凿权和管理权。“大棒政策”是美国扩张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其实质是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变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Spanish–American War(美西战争)

1898 年,美国发动的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1898 年 4 月,古巴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美国以支持古巴人民起义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在战争中获胜,西班牙战败求和后签订巴黎条约。西班牙把原属殖民地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古巴形式上独立,但据 1901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普拉特修正案,实则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美西战争为美国夺取了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标志着美国开始由大陆扩张转向海上扩张。。

Boer War(布尔战争)

1899–1902 年,英国同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自由邦发生战争,史称布尔战争,又称英布战争。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主要对象是非洲,且逐渐从非洲海岸转向内陆深处。1885 年柏林会议后,掀起了抢占非洲土地的狂潮。由于在南非发现钻石矿和金矿,欧洲殖民者展开激烈争夺,布尔人捷足先登霸占了矿区。英国为争夺矿区,调集 40 万军队同布尔人交战,在付出惨痛代价后获胜,将两个自由邦并入南非联邦,作为英国自治领,但布尔人可与英国人有同等剥削非洲人的权利。

战后,英国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本身的战略重点则转回欧洲。

Russo–Japanese War(日俄战争)

1904–1905 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利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以俄国战败告终。

1903 年 7 月,日俄就两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利益进行秘密会谈。日本提出以承认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支配权来换取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支配权,谈判尙未结束,日本于 1904 年 2 月突袭俄国在中国旅顺的舰队。2 月 10 日,日俄正式宣战后,日军攻陷旅顺,在沈阳附近击溃俄国陆军主力,又在对马海峡击败俄国增援舰队。后经美国斡旋,两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日本得到旅顺租界权以及在中国东北的优先地位,得到库页岛南半部;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仅保畱有名无实的独立。

日俄战争是 1870 年以来列强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在具备发达工业的条件下发生的第一次战争,也是现代史第一由非白人战胜白人的重大战争,对俄、日两国历史影响深远,加速了一战与十月革命。

Triple Entente(三国协约)

三国协约是 20 世纪初英、法、俄间的松散联盟。

19c 末 20c 初,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迅猛提升,开始寻求政治和世界事务中的同等地位,争夺阳光下的地盘,与英国矛盾日益加剧。

1897 年,德奥在维也纳签订秘密同盟条约,1882 年意大利加入,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同盟促使法俄接近,1892 年,两国签订秘密军事协定;1904 年,英国放弃光荣孤立,协调与法国的矛盾,形成三国协约,,构成了针对三国同盟的平衡物,英国在远东也和日本结成同盟。

在三国协约的基础上组成协约国集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大阵营之一。协约国与同盟国的竞争尤其是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

Balkan Wars 巴尔干战争

1912–1913 年间东南欧各国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1912 年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臘等结成巴尔干同盟,发动反土耳其战争。土耳其很快战败,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巴尔干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由于利益分配不均,1913 年 6 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土耳其向塞爾維亞、希臘两国發起進攻。结果保加利亚战败求和,失去马其顿大部。战争大大激化了东南欧各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有土耳其的加人,大大超出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成为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温床。

Attentat von Sarajevo 萨拉热窝暗杀事件

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奥匈帝国军队演习时,被塞尔维亚秘密民族主义组织“靑年波斯尼亚”成员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于 7 月 23 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并于 28 日正式宣战。成爲一战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