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論文80%+平時表現20%
阿特巴赫
塞繆爾亨廷頓
梁漱溟
辜鴻銘
基辛格
- 聰明人太多,但聰明人不一定成功。認真,執著
靑少年痛苦的原因:知道不想成为什么,却不知道能成为什么
大学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若统考,西部比东部分低,更不公平
若开自己专业以外的课,能教什么?学中文的教历史能比得过历史系的?
独生子女若父母忙,不玩游戏都不行——时代的空虚
游戏参与其中,能卽时反馈,成就感,更直观——老师如何呈现知识。
老大成绩好,老二为何不好?教育中以老大为榜样——与亲近的人比较只会产生嫉妒。老师可以把毕业生作为榜样
多子家庭:老大:父母的寄托;老二:平衡情绪、父母的矛盾;老三:调节人际关系;老幺:维系家庭,讨巧。
“都是对你好”——羞愧感——易对某物产生依赖
老舍she24
交大學術排名 師大中國第八,14箇學科排名全球前1%。近年來各方面發展都很好。華中師大來的覺得我們很好。
如果統治者想在大學中誤導學生,那最終受害的一定是這箇國家
知识传播受什么影响?中国为何没出现大学?
马克思说太平天国使中国倒退数世纪
最反映胸襟:怎样对待竞争者
西方的大学教授、牧师是社会的一个精英阶级。
如何解決受教育人口的就業?
科舉讓底層可以晉升頂層。每一代人有每代人的機遇、困難。
中國高等教育:弊端:不靈活——優點:培養的合格學生很多
中國老師對工作私人生活界限不淸
中國培養不出高精尖人才不是大學的錯
基礎教育培養很多會讀書的學生,卻不知道想幹什麼
老師打賭:十年後,不管政府採取何種措施,受過高等教育和沒有的,收入差距會越來越大
「網絡維護了四年」只有白癡才會這麼說,可那箇人寫那麼多不是白癡能寫的啊
大學毛入學率15%。1998年擴招。2030年要從40%到70%
按高中畢業人數、經濟結構制定招生計劃
逆向歧視:爲保護弱者,損害優秀者的利益
準確數據:2010年以後女碩士博士比例高於男。
淸明上河圖有資本主義萌芽,但一直沒有資本主義。
中國多災多難,中央集權制能集中力量應對災難。
1978後才有人口流動,資本主義需要的人口要素不具備
大学产生的背景:中世纪,大學產生於政治精神知識都處於分裂的獨特文明中,是分裂社會的偶然產物。
(一)宗教背景:1.世俗與教廷的衝突 ,二者都在笼络大学,在缝隙中获得生存,因而大学得以自治。
2.宗教需要扩大自身影响力,因而使知识得以传播
3.大学与教堂都以人为对象
(二)經濟:1.封建領主之間的矛盾
2.自治市的興起。原因:戰爭、資源、地理環境
3.工商業發展,形成不同的職業階層,行會(univertas)。
(三)文化
1.聚眾講學的傳統
2.古典知識的復興。
(四)十字軍東征
(五)科技迅速发展,知识大量传播
意大利:1137薩萊諾大學 1158博洛尼亞大學
1150巴黎大學 (第一箇校院系三級結構,教授制度) 1167牛津大學 1209劍橋大學
巴黎大學是牛津的源頭
大學的特權:遷校的自由。免除賦役兵役。自治權。教授參政權
大學的特點:
遊學,國際性。大學沒有固定的註冊制度
自治(學術自由是19c初期才有的)
學位:碩士博士無程度差異
大學管理
學院:學術組織單位。作爲宿舍的學院
大學理念
大學自治
教、學自由
教學與科研統一
研究生教育制度
學術團體、學術刊物、學會產生
大学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教学,12c—1810
第二阶段:教学、科研,1810柏林大学—1904,讲授前沿成果
(1)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3)教育独立议事
第三阶段:为社会服务1904—1950s
(1)推广办公室,流动图书车,专家服务
(2)解决社会问题:退伍军人入学,工程教育
(3)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四阶段:国际化,知识产业化,世俗宗教。
- 赠地学院(1)研究型大学(2)改变了高等教育特色
大學成爲世俗教會:前提條件,可能與形態之變
世俗教會:凝聚人心
去權威化
國家發展面臨危機時,政治制度有漏洞,領導不可靠,中心只有大學。
高等教育的未来
为何要改?提高硬实力:经济军事科技;软实力:让中国有发言权,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値观;人才质量
奥巴马最后签订的法案:美国未来与中国的竞争大于合作
“这几届研究生特点非常明显:(1)不是发于热爱,而是从外在的标准评判某事。(2)想着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多的回报”
“最基本的规范,操守都没有。就像毒瘤一样蔓延整个学校、社会”
如果高等教育改革像农业工业一样放权。
杰出人才的根本特征:创造性。——需要:心理自由,心理安全:表达观点不管对不对没有人嘲笑
在大学受什么影响:环境、学生投入、人际互动
我上大学以来的困惑
关于我上大学以来的困惑,有如下几个方面:生活上的;社团工作上的;学习上的。
一、
生活上最主要的自然是宿舍关系。我中学时便一直住校,只不过那时是上下铺四人间有独立厕所洗漱间阳台,而现在换成了七人间上下铺公共厕所洗漱间水房而已。我对生活条件从来没什么要求,因而来到学校也便很快习惯了。舍友打游戏都在12点之前,之后便早早睡了,没睡的也只是自己看着手机,因而也不会打扰我睡觉,反倒是我需要早点关灯。如果晚上图书馆闭馆回来想继续做点事,那么戴上耳塞,就基本不会被他们打游戏吵着了。总之,在生活作息上,我已经无比满足,并没有出现有些所谓打游戏到两点的情况。
而在室友关系上,因为是男生,所以都大大咧咧,没有女生之间的各种城府,因而不用费心思去斟酌“某人的话是什么意思”这类问题。大家也没怎么发生过冲突,都处的很愉快。虽然我没有能聊得来的室友,但至少都很和谐,这也让我很满足了。那三位物理系的舍友一般都一起去吃饭,一起上课,下课回来一起打打游戏,整天乐呵乐呵有说有笑的,看着他们,也觉得挺好,大学这么平平淡淡的过未尝不好。他们毕业后回到家乡当老师,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下去,也未尝不好。
二、
在没上大学之前,我就在网上看到了许多帖子说学生会纯粹是浪费时间,因而进大学后便没想过要报学生会,而选择了我院社团中学术性最强的春秋学社。大一是普通的干事,参加几次讲座,参加几次小型的讨论会,也就过去了,感觉没占用什么时间,一些讲座也能开阔开阔视野,觉得不错,大二便畱在了社团,任副社长。可大二后才发现任何社团工作都是有很多浪费时间的成分在里面,卽使是我们这种学术性社团。比如帮着学院办大型论坛,我们要当引导,一帮就是半天;各种莫名其妙的社团评比,要准备材料,参加答辩;各种活动前的中层准备会,一些很细碎的问题就要讨论很久,但实际上交由一个人就能很快的作出决定,甚至“给讲座老师准备什么水”这种问题都能讨论好一会儿。再想想学生会,也许我对他们的事务会更加不感冒。学生会办的都是服饰大赛、合唱比赛、趣味运动会、元旦晚会这类活动,这些活动我连参加都不想参加,更何况去操持呢。我对社团事务这种集体事务实在是没什么兴趣,社团取得什么荣誉我也并不觉得很自豪。
另有编辑
而我在另一个社团,松风琴社,也是任副社长,我在那里找到了归属感,我愿意为了这个社团而付出时间。这么一对比,可以发现,所谓社团工作有没有意义,是建立在自己的心态的基础上的。我对古琴事业有十分的热爱,因而愿意为此投入一切。而对学社的各种活动,我不很感兴趣,因而不愿付出太多。
三、
关于学习方面,最令我感到不习惯的就是大学的评价制度。保研成绩以考试成绩占绝大部分,也就是说大学仍然以考试来评价人。也许是因为中学的应试教育让我无比厌烦,本以为大学可以摆脱应试教育了,可实际上大学对考试的重视丝毫不减中学。保研就是高考,每门课的每次考试都和前途息息相关,因而对每次考试的重视程度就和高考一样。
在我的观念中,考试和学习是两码事。班上那几位考试前几名的“学霸”,在我看来并不会“学习”,他们只是考试很厉害而已。他们也许对专业并无十分的热爱,平时下课后整理整理笔记,期末时认真准备,把老师的PPT背得滚瓜烂熟;对思修毛概军理形政这类大水课也一视同仁,认真准备,再加上高超的考试技法,因而期末能得到令人羡慕的分数。至于课余时间,他们和学渣们没什么两样,改看剧的看剧,该淘宝的淘宝。这是一种很可取的学习方式,但万万不是我想要的。在我的观念中,这和高中没什么区别。大学应该是自己充分汲取养分的时间。老师讲的内容固然重要,可那只是众多知识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已,对于文科来说,更需要广泛的开拓视野。当然,这和个人的目的相关。如果为了拿奖学金,为了保研,为了找到好工作,那好的成绩无疑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未来的方向,那么一个好的成绩也无疑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只是为了混口饭吃,那么成绩怎样也不重要了,有毕业证就可以了。
我始终觉得,在大学,学习的态度不能和高中一样,因为那是大学。但为了适应目前的评价体系,我也不得不采取折中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