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獻學考試複習

大三上期的課,我大四上期上的

文獻學五年考題匯總

將附錄二匯總而成,以洪同學的複習資料爲底本。

塡空

畧,融合在第二部分名解中,名解沒有的則單列。

名解、簡答

何爲「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掃一眼吧:

章学诚在他的校雠通义里也谈到通过图书进行科学分类来实践“辩章学术,考镜源流”,使读者能卽类求书,因书究学。系统分类著录,互著、别裁相辅。其三,编制专科目录和索引。

古籍檢索方法和你的認識

裝幀方式的發展

古籍裝幀形式: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梵夾裝、縫繢裝。

(1)卷轴装:也称卷子装。最早出现于汉代,盛行于魏晋至唐五代。将紙葉一张张粘连起来成为一长卷,用硬木等材料作轴粘于纸的左端,从左向右卷成一卷,用带子捆扎。贮存时外面裹上书帙,插架存放。不便于阅读书中的任意位置,因而五代以后退出装帧的主流。

(2)经折装:盛行于隋唐,大多应用于佛经的装帧。将长幅纸卷连续左右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首尾各加粘一张硬木板做封面与封底。是对卷轴装的改进,可以避免左右回卷的问题。不过折页的接连处容易断裂,南宋以后仅有佛经依然延续该形制。

(3)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最早出现于唐代。以長條厚紙爲底,在底纸上将写好的书葉自右向左先后错落叠粘,成为一轴。翻開後书葉状似龙鳞,翻阅时纸葉翻飞似旋风,故名。由卷軸裝演變而來,是卷轴装向册页装的过渡形态。

(4)蝴蝶装:出现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元明时亦有使用。将印好的書葉向内对折,版心向内,将每葉背面的中缝黏在一张裹背的纸上,另外三边切齐,再在封面、封底黏上硬纸板。展开时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葉,状似蝴蝶展翅,故名。这种形制使得书口不外露,但阅读时须连翻两葉方可继续阅读,且容易散落。是印本最初装订成册时的形制。

(5)包背装:出现于南宋后期,盛行于元明。是对蝴蝶装的改进,把版心向外对折,以版心为書口,以蝴蝶裝的書口爲書背,在書腦打眼,用纸捻订住,再用一整張紙作书衣绕裹书背,故名。克服了蝴蝶装读一葉须翻两葉的弊端,便于阅读。

(6)线装:盛行于明中叶以后,晚期古籍最常采用的装帧形制。在包背裝的基礎上,将封面裁成与书葉大小一致的两张,分别加于前后,打孔穿双根丝线订成一册。保存时与函套配合。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脱落,便于重装。是对包背装的改进,使得古籍装帧定型。

雕版印刷工序

雕版与印刷是两道工序(1)选材。選擇坚硬耐久的犁木、枣木、梓木。(2)制版。将木头刨成一块薄板,然后晒干。(3)写样。僱字匠寫,也有请名家写样,或者作者自己写样。(4)刻板。刻工将版样反贴在涂有浆糊的板片上,反复轻刷纸背,字迹畱在板片上,待干燥后卽可刻板。(5)印刷。在板片上刷上墨,将纸平铺上去,用软毛刷轻刷,使着墨均匀。揭下晾干,卽成一叶印张。(6)裝訂。将印好的散叶装订成册。

刻書中心

福建(建阳、麻沙),浙江,四川(成都、眉山)

文獻流通方式

一般:①借閱②買賣③贈送④頒賜⑤徵集⑥傳抄⑦租賃。特殊:①劫掠②偸盜③罰沒

四位藏書家及其藏書樓

陸心源「皕宋樓」,張金吾「愛日精廬」,黃丕烈「士禮居」,盧文弨「抱經堂」,傅增湘「雙鑑樓」,陳垣「勵耘書屋」,余嘉錫「讀已見書齋」。

圖書分類法的演進。四分法的演進

(1)最初的分类法:不同的王官执掌不同类型的典籍档案,大致可分为官守内的,如经传、诸子等,是非功用性的、学术的;官守外的,如兵书、数术、方技等,是功用性的,实用的。

(2)六分法汉书·艺文志吸收刘歆七略,正式确立了图书的六分法,将图书分爲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六大類三十八小类。是古代第一种系统的图书分类方法,大致确立了图书分类的基本框架。

(3)四分法:西晋荀勖根据中经修撰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收六艺、小学,乙部收诸子、兵书、数术,丙部收史书等,丁部收诗赋、图赞等。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大致沿袭四部的划分,并将原乙丙二部顺序互换。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正式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四部之下又分子目,从官方层面完善了四部分类法。此后官私书目大致均按照四分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只是对个别细目略有调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丛书难以归类,新书难以收入等,因此,有人对此做出改进,四部之末增加丛书类和新学类。

(4)新分类方法:①十进分类法: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由美国人杜威创制。把图书分为十部,每部又分十类,每类之下又有子目,目之下还可以十分。②中图法:卽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 A-Z 代表不同的大类,以下再用数字分成不同的小类。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现在普遍应用。

列舉四部目錄學著作

隋書經籍志崇文緫目,錢曾讀書敏求記明史藝文志天祿琳瑯書目

宋代私修書目

晁公武羣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尤袤遂初堂书目

版本

也作“板本”,版指用来刻书的木片;本指书本。引申含義包括各种印本、抄本、稿本等书籍的体式,包括书籍的装帧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版本形式。有书籍的出现,就有了版本,因为书籍都有其外在表现形式。刘向校书,搜求异本,是早期版本意识的体现,宋代出现了专门版本目录遂初堂书目

善本

善本卽好的本子,善本的标准因时因地而异。李致忠善本三性:古、用、美。①古,历史文物性是最重要的,越古老越好,唐、宋、元的任何书都是善本。②用,卽学术資料性,有研究价値。③美,艺术代表性,要求完整,刻工、用纸、版式等都要求美观。如明朝的官刻、殿刻的为善本,民间的要仔细鉴别。

以一本線裝書爲例,簡述版本學術語

书衣、书皮、封皮:保护書籍,往往在其面上贴上书签,上写书名。

封面、书名页:封皮内第一页。一般四周有边框,刻三行字,中间是书名,右一行刻著者名,左行刻藏版或雕版者名。是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

书口:书左侧、外側的横截面,其他三口称为切口。是所有版心中折线形成的,可以显示出黑白口。

书首:书上端的横截面。

书根:书下端的横截面。

书背、书脊:书右側的横截面,订线处的右端顶头。

书脑:钻孔订线處右侧至书背的空白处。

包角:保护书角之用。

衬页:保护书页,有的浸泡了万年红以防虫。

以一葉線裝書爲例,簡述版本學術語

板框:书版四周的边线围成的框。

栏线:有上下左右之分,有单双线之分。

板心:又称书口、版口。印黑线的为黑口,否则为白口。有上下黑口之分。又据线的大小有大小黑口之分。多刻有书名、卷数、页数。

鱼尾:形似名。有上下、黑白、单双之分,还有对鱼尾、顺鱼尾之分。

象鼻:形似名。有鱼尾的黑口。

天头:书页上端(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地脚:书页下端(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书耳:书页左上端,写有篇章名,比较少见。

行款:半葉的行数、字数。

辨伪

广义之辨伪,涵盖面很宽,举凡有真伪问题,具有考察鉴别价値的事和物,均在辨伪范围之内;而狭义之辨伪,专指考察、鉴别典籍文献的真伪。中国古代辨伪历史有两条線索交错发展,一条是关于书籍真伪的考辩,一条是关于书籍的内容诸如事实、论说真伪的考辩。

僞書

見論述題

校勘

又称校雠,校是校对,勘是核定。广泛搜集相关版本,廣泛取证相关资料,对同一古籍进行比较对照,校出篇章文字异同,审定其是非,以恢复古籍原貌。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目录、版本、辨僞、校勘、輯佚,如章学诚校雠通义則包括以上含義在內。狭义则单指校勘。校勘中書的錯誤類型:錯訛,衍文,脫文,倒置,其佗。校勘方法有陳垣校勘四法。

陳垣校勘四法

(1)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校,列出异文,主要目的在于校异同,不校是非。要廣泛搜集瞭解同书的各版本,选择适当的底本和参校本。這只是校勘的第一步,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方能完成校勘任务。

(2)本校法:比较一书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校勘本书,通过发现同类内容的前后矛盾、文意不通等问题,进行分析,订正讹误。局限性:越古的書往往越不出于一人之手,因而内容、语言上多有不同。

(3)他校法:从本书之外的其他书籍找到本书的异文和相关材料作为校勘的依据,包括与本书存在承袭关系、引用关系或记载相同内容。需要分淸引用中的直接引用与化用。

(4)理校法: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有本书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历史文化知识三方面。但个人因素起较大作用,容易造成臆断妄改或误改。

輯佚

辑是指搜集、编辑,佚是指散佚。将佚书现存的片断材料加以搜辑、整理,最大限度恢复佚书原貌。必须具备“还原性”与“可辑性”,力求全面真实地对原有文本進行恢复,而不是主观“创造”一种新模式。

古書散佚的原因

水、火、兵、虫,还有自然淘汰。天灾主要指水灾、火灾,人祸主要指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禁毁图书,战乱。战乱会导致书的流散,但并不必然代表书的消亡,只是书籍的重新分配。质量不高,文献价値不显著,成书后未能广泛流传、妥善保存的图书,往往会自然淘汰,例如宋初薛居正旧五代史在欧阳修新五代史流传后被淘汰。

淸代輯佚學發展階段

(1)学者的辑佚:康熙中叶至乾隆中叶。如李紱、全祖望從永樂大典輯出周官新義等,惠棟輯九經古義。爲治學的需要而輯佚,范围集中於漢代經注,體例欠完善。

(2)馆臣的辑佚:乾隆年間四库館臣从永乐大典中輯出 385 种文献收入四库全书。在皇帝監督下進行,工作認真負責,過程嚴格。問題:時間較緊,不甚精細;收錄範圍過窄,都是有關宏旨大義者;僅取材于永樂大典,疏漏較多;不注出處。

(3)辑佚家的辑佚:淸代辑佚的全盛时期,馆辑之后至 19 世纪中叶。列舉淸代四位輯佚家及其著作:王謨漢魏遺書鈔,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黃奭漢學堂叢書。特點:辑佚数量多,大輯佚家輯書數十百種;范围大,擴展到经史子集各部;专项辑佚开展,專輯一人所著的,袁鈞鄭玄佚書,專輯一類書的,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体例规范,各书前有序,道明书籍源流、资料来源等;各条佚文附有出处;必要时加以注释、考订。

輯佚理论方面取得成就,章学诚:对郑樵辑佚理论的批评,認爲辑佚起源於王应麟。焦循:辑佚为著书之一种。章宗源:輯佚只是治學的手段。

(4)补遗的辑佚:19 世纪中叶至淸末,補前人輯書的遺漏,補輯前人所未輯。汤球補辑有兩晋十六国史书 47 种,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补等。輯佚理論成就主要是對淸代輯佚之風的評價。

总结:(1)特點:輯佚成果淸代最豐富,湧現出一批著名輯佚家,輯佚門類廣泛,體例越來越規範。(2)辑佚难获得学者普遍的认同。从事辑佚的大多是一些不太有名,无甚建树的学者或藏书家,大学者的零星辑佚不能代表淸代辑佚的主流。(3)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分析,辑佚理论相对贫乏。(4)辑佚并不是治学的最终归宿,而是治学的基礎工作。

淸代輯佚原則

一、求用。一开始专指爲了做学问,如惠棟輯九經古義以治漢學。由全祖望、李绂导源,馆辑把“个人之用”扩展为“社会之用”,達到治世教化的“经世致用”。

二、求古。所輯絕大多數是唐以前佚書,以漢代㝡多。原因:越古的書散亡越多;淸人治學好古,認爲越古的文獻價値越大;越古的書越難搜輯,爭強好勝的輯佚家欲以此出人頭地。

三、求全。于每部辑佚书而言,尽可能多收集佚文;对前人所辑书进行补漏,淸人对淸朝以前的輯佚书基本上都重辑过。于所有佚书,尽可能多辑书,大輯佚家多輯書數十百種;范围由原来只重经、史扩展到四部。

四、求善。在体例上尽量依原书来编排,每条佚文都要考证淸楚,最大程度準確恢復原貌。就辑书的规范性而言,各书前有序,道明书籍源流、资料来源等;各条佚文附有出处;必要时加以注释、考订。

方志及其特點

(這學期沒講,先不看)

類書

(這學期沒講,先不看)

唐: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白氏六帖,宋: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朙:永樂大典,淸:古今圖書集成

四庫全書

(新講的,重點複習)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年),安徽学政朱筠建议广搜民间遗书,进行编辑。乾隆皇帝采纳他的建议,于次年正式设四库全书馆,经十餘年始成。来源有采进本、通行本、敕撰本、内府本、大典本、家藏本。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收書 3461 種,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缮写七部,分藏于文渊、文津等七阁,其中有三部毁于战火。有一系列衍生書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共 200 卷,是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目錄。在四庫全書編修過程中,纂修官將相關書目寫出提要,合編在一起,經總纂官紀昀審訂,編爲此書。內容豐富,收錄四庫全書著錄書 3461 種、存目書 6793 種,對每書的作者、內容、體例、流傳情況均有詳細介紹、考證,也是一部學術批評巨著。分類科學,分經史子集四部,部下分類,類下分子目,萬餘種書構成有機整體,是古典目錄學的典範。體例嚴謹,書前有聖諭、凡例,四部各有緫序,小類各有小序,類後有跋,子目下有按語。

也有問題,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證等。

四庫全書衍生品

濃縮的古籍圖書館,史料價値非常高,方便利用。多孤本稿本底本,有助於版本學研究。全面展示四庫底本、存目書、禁毀書的情況,利於推進四庫學硏究。問題:重複,失收,誤收。

(1)季羡林主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補編。影印四庫全書存目書 4508 種,多善本、孤本。

列入存目的原因:有違礙;收入遭禁毀者之作品;俚淺、尋常、僞妄之作;異端;著作時代切近等。

(2)王鍾翰主編四库禁毁书丛刊補編。收書 634 種,均爲禁毀之餘,相當珍貴。和存目丛书有重复,因爲存目也有禁毀書。

禁毁原因:内容有违碍,有關南明的史書;著者有违碍,乾隆以錢謙益爲反復小人。

(3)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叢書。包括一部分四庫未收書及乾隆以後至民國元年的代表性著作。

(4)羅琳主編四库未收书辑刊,共 20 輯,收書 1328 種。收錄今人認爲四庫應收而未收的書,其一爲已徵入四庫館之書,但未被四庫收錄,亦未入存目和禁毀書;其二爲未徵入四庫館之書。

(5)四庫提要著錄叢書收書 3000 餘種。收錄範圍爲四庫收錄的,但均選擇未經館臣刪改的原本。

論述

就一本文獻學著作,談談對文獻學的認識

①早期含义:“文”,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材料;“献”,指的是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也包括其所见闻的东西卽文化记忆、口传议论以及自身的践行礼仪等。

文献通考中及其以后“文献”的含义:“文”指的是叙事之文,包括经史、会要、传记等;“献”指的是议事之文,包括臣僚奏疏、诸儒议论、名流燕谈等。实际上是将文献本原的范围扩大,几乎等同于典籍。明代以后,文献基本上指的是典籍资料。

③现代:广义上讲,文献指的是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狭义上指的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卽以图文形式记录知识的金石、绢帛、竹木、纸张等载体。

談談中國古代私人藏書的特點

(1)兴衰变化快,聚散较为无常,藏书家鲜有传及三世。原因:社會動蕩;他人覬覦;自身經濟情況、精力;後代的操守興趣,子孫不肖,靠賣書度日。

(2)藏书目录多。有的是自己編寫的,有的是請人編寫的,如富商大賈、官宦大員,或精力有限,或能力有限。淸代私家藏书目录㝡多,特點:其一、体裁品种多样化,有各种目录类型,如善本目錄、普通目錄,按藏書地編的目錄、按時間先後編的目錄,到淸代後期形成普通書目、善本藏書志、題跋記三種目錄並舉的局面。其二、著录项目丰富化,包括作者、版本、卷數、提要、存佚等各項內容。

(3)具有普遍性,藏書家數量多。藏書家來自各箇階層,有上層官吏,有下級文人,有皇室宗親,有布衣百姓,但主体还是士大夫阶层。原因:主觀,藏書是身份、財富、地位、學問的象徵,古人熱愛藏書,願意讓人知道自己有藏書;客觀,经济社会的发展、印刷术的推广、纸张墨的价格的降低。

(4)个人性,体现着藏主的个性特点。其一,藏书目的各异。洪亮吉将藏书家划分为考订家、校雠家、收藏家、赏鉴家、贩掠家五等,这是实际上代表了藏书的不同目的,卽学术研究,版本校勘,保存稀见典籍,爱好古书,换取钱财。其二,藏书的种类各异,體現箇人學術志趣。

(5)藏而不借。藏书界流行“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说法,藏書家自私自祕,甚至爲了得書無所不用其極。藏书具有壟斷性,導致书籍利用范围较小,发挥的作用有限,对古代学术起到负面作用。藏而不借還造成有多少藏書就有多少學問的現象,藏書是做學問的基礎,也促成了藏書之普遍。

(6)地域性强,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藏书之风为盛。历代均以京城为中心,近现代则以北京、上海、天津为中心。藏书家最多是江浙,吴晗两浙藏书家史略载浙江历代藏书家三百九十九家,江苏藏书家史略载江苏藏书家四百九十家。

僞書含義

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内容存在造假的古籍文献。作者不真:文献上标明的作者、编者、序跋作者并不真实。年代不实:文献中标记的年代并不真实,晚于其所标识的时间。内容造假: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文献有本不属于其书的内容。

分類:全部伪、部分伪,作者伪、时代伪,疑似伪等,所有的伪都是作者伪。伪书的范围太宽泛,不要疑心太重,以致將辨伪过度化。

眞正的僞書是有意识的造伪,以假充眞。非有意作伪的,不能算真伪书。(1)全书误题或妄题作者。因篇中有某人名而误题,如素问,今称黄帝素问。因书中某人行事和言论而得名,如孝经以爲曽子撰。不得作者名而臆断,如郑成功传。本有作者名,不察而妄题,如越绝书。(2)部分误编入或附入,如管子。注解与正文同列而混入正文。编辑者无识贪多。

作僞原因

主觀:

  1. 托古,包括尊古、借重。古人以古爲重,借古來宣揚自己的學說,如神农本草託名神農。李零認爲這種情況是依託,而非作僞。後代與此類似的是借重,如佚名撰杜詩故事而託名蘇東坡。與書商不同,竝沒有掙錢的目的。
  2. 射利,包括邀赏。朝廷徵書多有獎勵,引發投機取巧者造僞,如漢張霸僞造古文尙书。書商將一書葢頭換面,託名古人或有名望之人,以提高銷量。
  3. 嫁祸,包括诬善、诽谤。出於私憤,或政治目的,假託他人或以無名氏的方式作僞。如李德裕門人用牛僧孺姓名僞造周秦行纪来诽谤牛氏。
  4. 求名,包括炫名、自耻。唐代和凝年少時作香奩集,做高官後認爲有失莊重,就嫁名韓偓。四庫徵書規定不收生人著作,紀昀將自己的著作署名其父,送入四庫館。
  5. 好事,可能出於一時之快,也有目的不很明確的。如宋朝有不得志者託名辛棄疾撰南渡錄,以洩憤逞快。

僞書價値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保存古书;保存古代神话;保存古代制度;保存古代思想。這樣的認識有些狹隘,應該從更廣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伪书都是真书。书的价値有多少,伪书的价値就有多少。只要古书真伪已经大白,作者和成书年代已经确定,书中的附益條目釆析淸楚,伪书的价値就显示出来。

  1. 史料价値,伪书的史料价値,虽然多数不及真籍,但是也有大大超过真籍的。左传的作者有真伪问题,但是它的史料价値却在春秋公羊谷梁之上。
  2. 思想史价値,一些伪书,只要我们将其放回作伪者的时代去考察,仍有很高的价値,如庄子·内篇可以研究庄周思想,而外篇杂篇则是研究庄周以后、淮南子以前道家思想的上乘材料。也可作爲硏究同時代其他思想的重要參照。
  3. 考察学术源流的依据。先秦两汉时代,古人著书,常常不自出名;一些古书又非成于一时或一人之手,最后的署名,多为先师或学派创始人,这样就出现“误编”或“附益”等真伪问题,这些书业经辨识条别,就是反映学术源流、师承传授的难得史料。
  4. 辨伪是一门基础学问,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伪书和辨伪工作,就成了当然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値不言而喻。

爲何活字印刷沒有雕版印刷盛行?

(1)技术问题:活字模不易保存,使用次数多久会模糊、变形。與雕版一樣,一次印量多了會變形,因此依然不能大量印刷,而再次印刷需要再擺板,而雕版則不用。對於圖形、少數民族文字等特殊情況,活字都無法有效應對,只能用雕版。

(2)成本问题:一套活字模的制作成本太大。字多,多異體字、古字,字模製作成本高,武英殿聚珍版單字模達 25 萬箇。查取十分耗时耗力,摆字成本高,需要僱識字的工人,且需要幾人配合。緫之,活字印刷初次投入大,一般的書坊難以承受。雕版印刷一次性投入不大;板片可隨時用來印刷;雕版工作簡單,不識字也可,勞動力成本低。

(3)市场问题:當一次印數大,印數種書多時,活字印刷纔有效益。但古代沒有形成大规模图书市场,一般書坊出版圖書的印數、種數都不多,㝡多印幾百部,往往需要多次印刷,而雕版可以隨取隨用,能長期保存。

(4)质量问题:活字字模千篇一律,不能满足藏书家、文人学者的个人情趣。

附錄一 今年的重點

文献的概念、特性 第二章注意:载体、编纂方法、复制手段、形式 印刷术 装帧形制,包括符号都需要注意

第三章 图书流通,难以考察 流通方式 第一节 流通概要,影响因素(书价、消费阶层、交通、广告等) 第二节 流通方式 第三节四节,有印象就可(了解书船) 印刷

第四章 文献收藏(强调的部分) 淸代的宫廷藏书(主要是看淸代) 私家藏书(特点、藏书楼、藏书印、藏书观)更为重要

文献的整理 最主要 研究成书 目录与分类,演进,目录种类与内容

版本 复刻本,影刻本,影写本 版本概念、术语、类型、善本(版本系统归入重点) 善本的三个特性(九条不强调)

校勘学 概念的比对里看出校勘 校勘概念、方法 校勘记难考 校勘原则,探讨性质,讲淸楚 重要内容:错误的种类(校勘的对象)

辨伪学 辨伪、伪书概念(主要)及产生原因

辑佚资料来源 文献保存的另一种形式 估计散亡的原因 淸代的辑佚(分期、阶段——大致状况,普遍原则)

四库学 系列丛书 总目

附錄二 本篇來源:歷年考題

历史文献学

一、填空

1.古籍装帧形式

2.列举淸代四位辑佚家

3.列举古代四座藏书楼

4.善本的条件

5.淸代辑佚的指导原则

1、列举古代四位藏书家及其藏书楼;

2、汉书·艺文志中将书分为哪六类;

3、列举四部类书

4、列举四部目录学著作

5、淸代辑佚的基本原则

宋代著名的私修书目,有晁公武的( )、陈振孙的( )和尤袤的遂初堂书目

刻书中心:福建、( )、四川

校勘中书的错误类型

古籍的装帧形式

淸代著名辑佚家及其著作

1)写出四位藏书家及其藏书楼

2)善本的特点:——性、——性、——性

3)七略中将图书分为哪六类:

4)雕版印刷的工序有哪些:

1、書籍裝幀形式

2、雕版印刷工序

3、舉出四位藏書家及其藏書樓

4、文獻的流通方式:一般 7 種,特殊 3 種

5、漢書藝文志將圖書分爲六略

6、校勘的四種錯誤

**二、名词解释(五选四)**20

辑佚、校勘、伪书、类书、书口

类书、版本、辑佚、方志

善本、校勘、类书、方志

方志、辑佚、

校勘、善本、僞書、版本

三、简答题(四选三)

1.就一册线装书而言,谈谈版本的术语

2.简述图书分类法的演进

3.简述陈垣校勘四法

4.简述方志的特点

1、简述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制度的发展;

2、简述陈垣的校勘四法;

3、简述四分法的演进;

4、以一册线装书为例,简述版本学的术语。

什么是伪书

淸代辑佚学的发展阶段

雕版印刷的工序

方志的特点

1)陈垣的“四校法”

2)谈谈“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思

3)以一页线装书为例,谈谈版本学术语

4)谈谈伪书出现的原因

1、一一葉書的書版爲例,說朙版本學術語

2、淸代輯佚的基本原則

3、古書散佚的原因

4、結合實踐,談談古籍檢索的方法和你的認識

四、论述题(二选一)

1.就一本文献学著作,谈谈对文献学的认识

2.谈谈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特点

1.谈谈对伪书的内涵以及伪书的价値的认识

1.谈谈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特点

1.简述为什么活字印刷术没有雕版印刷术盛行?

古代私家藏書的特點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