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上考試複習

大二上期

說明

2017 年 1 月 24 日之前交論文電子版,題目三選一。不拷課件不拍照,考課上講的。成績以論文和考試爲主,小組展示僅作參考。期末 50%,閉卷,不劃範圍,看了參考書的得分高,字寫工整。各講的導論也要考。考題「十分容易」。

(1)名解。8*5,200 字*5。只考課堂內容,很細的不考,上課舉的例子不考,不是一帶而過的,反復講的。)沒有黨錮之禍、高平陵之變。名解也可以看出看書沒有。光看教材,複習資料不行。要是在答案中引用,更好。另一箇沒說的也是課上反復提的。

老師給的範圍:夏商周斷代工程,井田制,商鞅變法,漢承秦制,布衣將相之局,軍功受益階層,七國之亂,鹽鐵專賣,均輸平准,告緡算緡,推恩令,霍光輔政,鹽鐵會議,劉秀改革,累世公卿,許下屯田,八王之亂,矦景之亂,洛陽伽藍記,敦煌遺書,六朝貴族論,孝文帝改革,士族化政策,六鎮起義。

還有一箇在範圍之外。

(2)史料分析。10*2,200 字。无標點繁體,第一問現代標點,問的是上課講的問題。

(3)論述。15+25,450 字 +750 字。有一箇評價人物(很可能是王莽)

姜海軍說沒人選他的畢業論文,同學說「經學也挺玄乎的」。陳濤最重視學術規範,只要達到這點就有 60 分。廿四史用中華書局綠皮書。一有錯別字成績就下去,歷史研究萬分之四的錯字率。

引文分淸直接引用還是間接引用。碩博答辯會查腳註是否對的上,本科不查。結尾參考文獻列不列關係不大。很忌諱大段引用而沒有解說。要明確哪些是前人成果,能明確分出的 90+。最後「結語」「餘論」,能升華最好,很多博士都做不到。陳濤不提倡字數越多越好,把問題說淸楚卽可,所以不限字數。(1)選題:相對具體有操作性。(2)研究方法、視角:方法和內容要有機結合,如果完全是兩張皮,成績不升反降。(3)材料:本科生找新材料很困難。可以看老師大二寫的百日政權建立原因探究

考題

2015 級

名解:古史辨派,宗法制,弭兵會盟,北府兵,三長制。

材料分析。

論述:列舉五種秦漢史基本史料和學術著作。一本書的讀後感。王莽改制

2016 級

名解:滿天星斗說,西周宗法制,左傳,推恩令,三長制

斷句:漢書‧鮑宣傳

論述一:列舉五種魏晉南北朝史的基本史料和學術著作。一本書的讀後感。

論述二: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徵和歷史地位。

名解

猜題:古史辨派,弭兵會盟,輪台罪己詔,北府兵。漢承秦制,布衣將相之局,鹽鐵會議,孝文帝改革,矦景之亂。

區系類型理論

蘇秉琦在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一文中系統闡釋的劃分考古學文化的理論。以典型的發掘材料爲骨幹,通過對器物形態在時間上的承繼關係的歸納,梳理各地區文化內涵、發展道路的特點,將考古文化分爲若干區系類型,區是塊塊,如「陝豫晉臨境地區」;系是條條,指同區各期文化,如「仰韶文化」;類型是同區系下的分支,如「半坡類型」。該理論旨在從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在整體上把握考古學文化之間的時空關係、淵源影響,達到恢復歷史原貌的目的,把考古學研究推到了一箇新的高度。(200 字)

古史辨派

以顧頡剛、錢玄同爲代表,新文化運動後出現的以古史辨僞爲特徵的史學流派。1926 年古史辨第一冊出版而正式形成。受胡適整理國故思想影響,吸收西方社會學考古學方法,運用「歷史演進法」,提出「層累的造成中國古史」說:時代愈後,傳說中的古史期愈長,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雖不知某事真確的狀況,但可知在傳說中最早的狀況。進一步提出「打破古史人化觀念」等四條推翻信史的標準。他們推翻了由三皇五帝概念構成的傳統古史系統,抹去了籠罩在史學領域的經學神秘色彩,促進了現代史學的形成;但把書的真僞與書中所記載史事的真僞完全等同起來,用「默證」法,有失嚴謹。(236 字)

西周分封制

周王、諸矦、大夫、士逐級分封的貴族統治系統。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廣泛「受民受疆土」。與宗法制緊密結合,王位由嫡長子世襲,對庶子、功臣和先王之後授予土地、臣民;諸矦國君由嫡長子世襲,分封庶子和姻戚爲大夫;大夫由嫡長子世襲,庶子分封爲士。分封諸矦時舉行隆重的冊命儀式,以體現主從關係,諸矦對於周天子有拱衛王室、朝覲述職、繳納貢物的義務。對鞏固王權,開疆拓土起到積極的作用;隨著血緣聯繫的日益疏遠,依靠宗法關係維持的王權也必定趨於衰弱,出現分裂割據局面勢不可擋。(202 字)

西周宗法制

貴族內部以血緣爲依據確定嫡庶和世襲權利的制度。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定爲大宗,是同姓貴族的最高家長,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分封爲諸矦,對天子爲小宗,在本國爲大宗;卿大夫亦如是。小宗對大宗有納貢和出兵的義務;大宗負責本族祭祀,管理本族成員,對小宗有扶持和保護的義務。建立起一箇以周王爲中心的家國一體的社會統治體系,用宗權保障君權,維護了貴族的世襲統治,避免了貴族的內部爭奪。春秋以後地緣組織代替氏族組織,宗法制逐漸瓦解,但這種精神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211 字)

弭兵會盟

春秋中期兩次重要的以休兵爲目的的會盟。晉楚勢均力敵,疲於攻戰,小國也飽受大國爭霸之苦,普遍厭戰。前 579 年邲之戰後,宋大夫華元倡議晉楚訂盟約,互不交兵、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者。前 546 年,宋大夫向戌倡議,十四國會盟於商丘,小國對晉楚同等納貢,大國齊、秦分別與晉、楚結盟。兩次會盟確立了晉楚平分霸權的局面,維持了長期的和平局面,爲社會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安定的環境;各國開始著眼於內部事務,促使內政逐漸下移到卿大夫手中,梁啓超說:「天其或將開戰國之局而假手於戌焉!」(200 字)

李悝變法

魏文矦任李悝爲相,進行戰國時代最早的變法。盡地力之教,精耕細作,發展農副生產;改革土地制度,實行授田制;實行平糴法,由國家控制糧食的購銷和價格;廢止世襲貴族特權,按功勞進行分配,選賢任能,平民士人登上政治舞台;編法經,以法律的形式固定新的封建法權;改革軍制,嚴選武士。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魏國一躍成爲戰國初期的強國,成爲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的模板;但集中於經濟領域的變革,未從根本上觸及舊勢力、舊制度,只能收到一時的成效,難以走上徹底的富國強兵之路。(199 字)

輪台罪己詔

漢武帝於徵和四年頒布的罪己詔書。上承衛太子昭雪事,直接起因是徵和三年的不利軍事形勢。他表示李廣利深入匈奴遭遇失敗,加重百姓負擔,士兵疲於攻戰,令其心痛;否定了桑弘羊於輪台屯田的建議;嚴禁官吏對百姓苛刻暴虐,鼓勵百姓致力於農業生產。漢武作爲早期的專制皇帝,實際上是在探索統治經驗,他完成了向守文的政治轉向,培養了田千秋等一批守文之臣,輓救元封四年以來的傾頹局面,爲昭宣中興奠定政治基礎,開創專制帝王收拾局面的先例。(189 字)

(巫蠱之禍)

徵和二年,江充陷害衛太子,揚言得偶人於太子宮。武帝命丞相與太子戰,衛皇后自殺,太子逃跑自經。戾太子性「仁恕溫謹」,代表了「守文」的「寬厚長者」,另一部分人追隨武帝開邊興利,改制用法。他們的關係超越了父子關係和箇人權勢關係,成爲朝廷中兩種政治勢力的矛盾。衛太子之獄,目的是更換後宮、繼嗣。江充是深酷用法之臣的代表,秉承武帝意志,憑藉黨羽優勢,用非常手段摧毀以衛太子爲代表的守文勢力。

魏晉封建說

主張中國在魏晉時期進入封建社會的學說,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尙鉞中國歷史綱要,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王仲犖關於中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及封建關係的形成問題等。尙鉞通過由商品經濟到自然經濟、農奴制勞役制、手工業中奴隸制關係、學術思想等四方面的變化,來確定古史分期。何茲全闡述了戰國秦漢到魏晉南北朝社會變化的四箇方面,卽由城市交換經濟到農村自然經濟,由自由民、奴隸到部曲、客,由土地兼並到人口爭奪,由民流到地著。在八種封建說中以魏晉說最爲豐富、系統,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208 字)

北府兵

東晉時,由謝玄組建訓練的一支精銳的流民武裝。379 年,東晉爲抗衡前秦,拱衛建康,令謝玄組建新軍,招募南徐、南兗二州驍勇善戰的北方流民。東晉時南徐南兗二州稱爲「北府」,故稱北府兵。淝水之戰大敗秦軍,聲名大振,此後乘勝北伐,直抵黃河以北的鄴城。後成爲桓玄逼迫晉帝退位與劉宋代晉的主要力量。東晉時期統帥非僑姓不能染指,是門閥政治的附屬,劉宋時期成了衛護皇權的主要力量。流民變爲流民武裝,北府兵變爲一種獨立的政治力量,深刻影響了東晉與劉宋的政治架構。(195 字)

關隴集團

陳寅恪先生提出的學說,用以闡釋周、隋、唐三代政權的性質與特點。宇文泰依靠自成系統的文化政策,融合關隴區域內的鮮卑六鎮民族及其他胡漢土著爲一緊密的集團,目的是集中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於關隴,形成一箇上下齊心、戰鬥力強的集團,同時增強政權的向心力,以與東魏、梁爭霸。宇文氏取代元氏,據周禮六軍制,實行府兵制,設六柱國及各級將領組成關隴軍事貴族集團。隋唐繼其遺產,又加以發展。但陳先生之說有適用範圍,實際上隋建立後,關隴集團賴以存在的政治環境已不復存在,逐漸走向瓦解與消亡。(210 字)

夏商周斷代工程

1996 年啓動,主要任務是爲夏商週三代確立一份可信的歷史年表。多年來先秦史研究成果,特別是重要考古遺址的發現,爲斷代工程奠定了基礎,碳 14 測年技術、古代天文學、曆法學、古文字學、靑銅器研究等相關學科取得的巨大進步,也爲研究提供了技術保證。2000 年 11 月公佈年表,夏:約前 2070,商:約前 1600,盤庚遷殷:約前 1300,武王伐紂:前 1046,建立武丁以來的大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將中國的歷史紀念從前 841 共和元年提前了 1200 多年。

井田制

土地公有,家族成員在公有土地上集體勞作,到氏族把土地分給各箇家族耕種,到氏族土地所有制變爲周天子、貴族所有。公田:其實是貴族的私田,借助別人的勞動來耕種,私田:交什一之稅,但已由氏族公有變爲周王、貴族私有。(孟子所說「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爲公田」「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周旣有助又有徹。周代的井田制已是王公貴族徵收租稅的形式,失去了氏族成員在公有土地上勞作的性質。按土地的肥沃程度進行休田。「間架性設計」:在一箇區域廣大的國家內,創造一種人爲的政治區分。如周代封地在理論上都處在九箇大型方格之中,事實上在真實的地圖上畫不出來,但這種間架性觀念不難領會。

(商鞅變法)重要

第一次前 356 廢井田開阡陌。什伍,加強管理嚴刑峻法。分家,擴大賦稅來源。軍功爵制,以軍功貴族代替氏族貴族,按照軍功分配土地,貴族如果沒有軍功就不能做貴族。耕織,非末利。

第二次前 350 遷都咸陽,革除戎狄風俗。新田制,百畝一夫。行郡縣,通過縣、鄕里、什伍控制,編戶齊民。但商鞅變法也沒有完全廢除分封制。按人口徵稅。統一度量衡

意義:把人民納入集權官僚政府控制之中。鼓勵生產。軍功爵,虎狼之師,封建制度的「君子小人的分野取消了」

漢承秦制

漢代幾乎原封不動地繼承秦朝制度。承帝業,仍實行皇帝制。定都關中,初定都山東定陶,經婁敬建議,改都長安。法律、官制、爵制沿襲。「據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甚至法令比秦更甚。官制方面,三公九卿,二十等爵,郡縣,鄕里亭全承秦。漢代郡守縣令繼承了封建王矦獨攬一方的大權,集政權財權軍權於一身。唯一的不同是於郡縣外恢復部分封國,王國像戰國的諸矦一樣,跨州連郡,連城數十。漢承秦制,而不承秦之政。

布衣將相之局

漢成立之初大官多爲布衣出身。功臣起自布衣,惟張良出身最貴。劉邦卽位後多次令各地政府給從軍將士土地,位居卿相,成爲富翁。農民起義換來新政權,是由世矦世卿之局到布衣將相之局的直接動力。布衣之局鞏固新王朝。布衣之局對統治集團內部的影響:君臣關係不森嚴,注意選拔人才,節儉。布衣之局不可能長久延續,布衣色彩將逐漸消失,統治集團逐漸腐朽,官僚利用權力與商人互相勾結,欺壓百姓,發財致富,富豪官僚階級出現。

軍功受益階層

指創建了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集團,漢高帝五年詔等優待將士的法令的獲益者。軍功政治,聯合帝國,有限皇權,馬上天下

軍功階層,1/5,獲耕地 2/5,開始了新的社會分化。軍功階層比例逐漸下降,至高帝到武帝後期由 96% 降到 16%。得田宅,免除繇役負擔,減免罪,大官的俸祿足夠其養尊處優。

隨著生產的恢復、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皇權和封國的矛盾發展。消滅異姓王,分封同姓王,此後郡國並行,離心傾向越發明顯

加強軍隊。正卒:中央軍,常備;地方軍,預備

完善法律,蕭何九章律

七國之亂

文景時期封國問題已成了威脅統治穩定的嚴重問題,賈誼說「可爲痛哭者一」。文帝協調了統治階級內部皇權、功臣、王國的矛盾,對兩方面都採取妥協,以求政治上相安无事。景帝任用晁錯,實行削藩,爆發吳楚七國之亂,在吳王濞的帶領下,七國以誅錯爲名,向中央進攻。太尉周亞夫領導,採取深溝高壘戰略,取得勝利。平定後封國問題基本解決,諸矦王不得復治國,由皇帝任命諸矦國官員。從制度上降低了王國地位,王國與郡縣的差別大大縮小,中央的政令得以通達全國。

長期對匈奴作戰消耗大量國力,社會內部問題叢生。爲擴大財政收入,抑制商人豪黨的兼並:

鹽鐵專賣

把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事務收歸朝廷,由國家壟斷經營。在全國產鹽鐵的地方設立鹽鐵官,管理煮鹽,製造鐵器和買賣鹽鐵等事務,鹽鐵官多由過去的鹽鐵商充任。嚴禁私人冶鐵、煮鹽,違者沒收其財產並施以酷刑。官造農具多粗劣笨重、不合用,又強令百姓購買農民,未受其利。

平准均輸官

實行均輸是爲減省實物貢賦中的運費和損耗,由各郡均輸官按當地市價折合一定數量的土特產品,一部分上貢京師,其餘部分運往價高地區出售。平准是在京師設平准官,由均輸官運往京師的物品均收於平准。當某種商品價格上漲時,平准卽以低價售其商品,使物價保持平穩。打擊了商人的勢力,並從買進賣出中賺取厚利,充實國家財政。

筭緡

資產稅,商業盈利、手工業、普通人、商人各自規定相應的稅額。告緡:箇人的資產都有自己折合呈報,鼓勵揭發,如有逃稅,沒收財產。禁止商人名田

工商業、交換經濟發展,城市興起,成爲區域經濟中心,城市繁榮。鹽鐵、酒榷、均輸固然打擊了商人,但也滋生官僚的腐敗,破壞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鑄幣權收歸中央。五銖錢,沿用至隋代。上林三官錢:鐘官、技巧、辨銅。

推恩令

前 127 主父偃推恩令,綜合了賈誼的「分」和晁錯的「削」,「重建諸矦而少其令」,王國以推恩的深情分出土地來封子弟爲矦,但這些矦國直接由郡來管理,這樣封國的土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酎金失矦,漢時有飲酎禮,每年八月的廟會,諸矦出金助祭,謂之酎金。如果成色不好,便被奪爵,武帝時被奪爵百餘人。前 122 劉安、劉賜獲罪,誅連殺數萬人。

打擊地方豪強,徙關東豪強到茂陵。左官律:諸矦之官皆爲左官。加強控制地方政府,設刺史,以六條察郡。附益法,禁止中央官員與地方交往。

霍光輔政

武帝指定霍光、桑弘羊等輔政大臣。奉行輪台詔書的政策,罷冗官,省費用。減免租稅,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借貸、賜予貧民種糧,資助農民進行生產。皇帝佔有的遍布全國各地的荒地、草地授予農民耕種。流民稍還,使武帝末年的社會矛盾緩和昭帝死後,宣帝由於出自民間,沒有政治依靠,而霍光黨與親戚,連體盤根,布滿朝廷,事无大小,皆先白霍光,再奏上皇帝。「若有芒刺在背」後制裁霍家,「宗族竟誅」。

鹽鐵會議

漢昭帝始元六年,召集各地推舉的賢良文學六十多人到長安舉行會議,「問民間所疾苦」。賢良文學從反對鹽鐵專賣開始,對朝廷的政策進行了全面批評;桑弘羊認爲鹽鐵官營、酒榷、均輸平准是國家經費的重要來源,且利於抑止豪強兼並,不應廢除。受霍光支持的賢良文學處於優勢,桑弘羊是興利之臣的代表,在改弦易轍的昭帝一朝,孕育了以霍光爲一方,以桑弘羊爲另一方的新的矛盾。標誌著儒家思想在經濟領域開始趨於主導地位以及國家經濟政策的轉變。桓寬記錄整理成鹽鐵論

五均六筦

爲打擊商人,防止商人兼並農民,設賒貸、五均六筦。賒貸指民有急需,由官家低利息借貸。五均:由政府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營和活動,設五均司市師,管理工商業,徵收工商業租稅;平抑物價,賣不出的商品,用本價購買,物價高於平定價格時,就把官府掌握的物品賣給人民。六筦:名山大澤、鹽、鐵、錢、布帛、酒。

劉秀改革

東漢統一後面臨豪族強宗的勢力遍布全國。

對待功臣:反王莽的戰爭中豪族的力量越發強大,擁有自己的賓客部曲。頒賜封邑,優禮有加,保其福祿,解其兵權,不任以吏職,養尊處優,終无誅譴。大權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大臣只是備員充數而已。尙書地位逐漸上升,成爲總理國政的機關,代替宰相。削弱王公貴族權勢。

輕徭薄賦:大赦天下,議省刑法,建武 6 年三十稅一

釋放奴婢:建武 2–14 年頒布 7 箇釋放奴婢法令,重申賣人法、略人法。這些奴隸本是國家編戶,解放他們增加了國家的戶口,以增加勞動力恢復生產。

實行度田:建武 15 州郡核檢墾田頃畝、戶口年紀,豪強阻撓,不了了之。採用嚴厲辦法制裁度田不實的官吏,激起地方豪族反抗。以度田之名檢核人丁,豪右挑動暴亂,反對度田「多爲詐巧,不務實核」「優饒豪右,侵刻羸弱」

退功臣進文吏。不欲功臣擁眾京師,起兵外駐。任用儒生、文官。趙翼東漢功臣多近儒。東漢劉秀許多助手是早年太學同學。東漢政權的創造者多爲附隨著整箇家族的士人。

壓制宗室外戚:宗室外戚不得乾政。一方面緊握大權,一方面尊重世家豪族的政治地位。

精兵簡政:裁並 400 多箇縣,中央兵由 120000 裁剪到 25000。削弱地方兵。

對外戚、宗室的不法,採取抑制態度。雖然「律不可枉」,但經常枉法。爲拉攏豪族強宗,與其聯姻。

光武不甚重視單身士人。光武起兵頗得士家大族得力,士族大姓已遍布國中,不能繼續西漢初期抑制豪族的政策,傳統的移徙政策无法推行下去。二者矛盾在和平時期突顯。東漢政權之建立與文化程度,卽士族化程度的深淺至有關係。劉秀與士族大姓間取得了更大的協調是主要原因之一。東漢建立後「士大夫」一詞不再局限於少數功臣,可以將士族、大姓、官僚、強宗、豪右結合一起。

(許下屯田)

政府把農民組織起來,像私家地主指揮他們的佃戶依附戶一樣,直接置於政府屯田官管理之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制度。按性質來分有軍屯、民屯,按地域來分有內地、邊地。魏的屯田客隸屬於政府,由政府強制屯田,沒有離開他們耕種的土地的自由。先在許下軍屯,起到良好效果,隨後在州郡置田官,百姓也開始屯田。漢末軍閥混戰破壞北方經濟,在普遍飢荒的情況下使生產得以恢復,能夠穩定統治,解決了軍糧問題,初步解決了流民問題,掌握主動權。

八王之亂

西晉惠帝時期中央與諸矦、諸矦與諸矦之間的一連串政治鬥爭和戰爭,因爲從汝南王亮到東海王越一共有八王參加鬥爭,故名。西晉恢復封國制,賈後、八王之亂是皇權與分權的矛盾、地方分權勢力互相爭奪皇權的必然結果。此後司馬氏的統治力量大爲削弱,隱伏在統治階級壓迫下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繼爆發。

矦景之亂

梁武帝末年降將矦景發動的大叛亂。矦景先屬北魏,繼歸高歡,鎮守河南,又降梁。548 年,與梁武帝侄蕭正德勾結叛亂,攻破建康,武帝被囚餓死。景改立簡文帝,並分兵攻破廣陵、吳郡等,到處恣行燒殺破壞,繁華的建康幾成廢墟。551 年景自立爲帝,國號漢。次年,爲梁將陳霸先等所敗,在逃亡中被部下殺死。矦景之亂使長江下游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加速了南朝的衰落,促進了南朝兵戶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私兵制的興起,改變了南朝民族及社會階級關係。

洛陽伽藍記

雜事和散文著作,東魏楊衒之撰,五卷。「伽藍」爲梵語「僧伽藍摩」的簡稱,指僧人所居之園林佛寺。此書通過洛陽諸寺廟的建置,追憶北魏京洛四十餘年興衰跡象,全面描繪出北魏佛法極盛時期的歷史概貌,記述許多當時政治、人物、風俗、地理及傳聞故事。多爲實錄,亦兼諷諭,在莊嚴的佛法、輝煌的寺塔建築背後,深刻揭示出北魏王朝對人民的肆意掠奪,政治腐敗,權臣專政,宦官肆虐,僧尼猥濫,人民慘遭侵漁,倍受塗炭的景象。版本有 1958 年版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等。

敦煌遺書

指敦煌所出五至十一世紀多種文字的文書,形制包括寫卷、冊子本、刻本和拓本,20 世紀中國四大文獻考古發現之一。1900 年道士王圓祿王圓籙發現了藏經洞,上報地方,但時局動亂,官員无視,消息不脛而走,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有英國斯坦因、法國伯希和等,大量流失海外。1910 令陝甘總督何彥升押回京師,陳垣時任京師圖書館館長,進行淸理,著敦煌劫余錄。到北京後,官員監守自盜,造成破壞和損失。現散於世界各地,最大的館藏地有北京圖書館、法國國立圖書館等,英、法、俄、國圖版都已影印出版。

六朝貴族論

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六朝至唐中葉貴族政治最盛的時代,這種貴族制度不是天子賦予領土,而是由地方的望族長期自然相續,形成郡望。君主只是貴族的共有物。

川勝義雄:是有別於皇帝政治的另外一種以人格爲媒介的人際結合關係。當時中國豪族階級的勢力,具有向領主制傾斜的性質,但中國社會以後在九品中正制中起重要作用的鄕論爲基本手段,阻止了領主化傾向,從而形成了貴族制社會。

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西晉以朝官任中正,品評士人,由於多由豪族擔任中正,多依門第權勢定品,造成「上品无寒門,下品无勢族」,更加鞏固世家豪族的特權。品官佔田蔭客制,官僚按官品佔田蔭客,蔭庇親屬。

孝文帝改革

官制與法制

俸祿制,嚴懲貪贓者,吏治好轉。考課制,五品以上朝官由孝文帝親自考核。官僚機構規範化,改革官品。

法制:宣武帝完成魏律20 篇,更加人性化,判死刑慎重,超過南朝,對北齊隋唐影響深遠。

均田制、租調制、三長制

均田制,男子授予桑田 20 畝,露田 40 畝,女子露田 20 畝。

租調制,一夫婦調帛 1 匹、租桑 2 石

隱匿人口嚴重,豪強聚族而居。三長制,鄰長、里長、黨長,負責淸查人口,徵收賦稅。朝廷獲得大量戶口。

禮樂風俗

平城遷都洛陽,受舊勢力束縛大。建明堂辟雍。廢西郊祭天,確立統治合法性。禁同姓爲婚。著漢裝,頒百官朝服。改用漢語。拓跋氏改姓元。

士族化政策

北朝門閥士族的特點(1)是北魏孝文帝用詔令形式在全國範圍推行的,它以當代官爵爲主要標準,和南朝以魏晉高門爲主的門閥體制有顯著不同。適用對象旣有漢族,也有鮮卑族。(3)北朝後期在政權中佔主導地位的是鮮卑貴族,他們在重視官位、權勢的同時,還十分重視軍功、吏乾。東晉南朝的重文輕武,重學識、輕吏事之風,在北朝一直缺乏社會基礎,无法廣泛流行。由於門閥制度不夠發展,通過考試取士、用人的範圍也比南朝要寬

六鎮起義

北魏末年北方六鎮戍兵和各族人民的大起義。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後,六鎮和鎮兵的地位下降,鎮將肆意侵佔土地,壓迫兵民,加上連年旱災,六鎮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523 年懷荒鎮軍民殺死鎮將起義。各鎮起義軍相繼被鎮壓,北魏政府把降服的二十萬義軍強迫遷往內地,又繼續掀起了河北人民大起義,沈重打擊了北魏的統治。實際上是漢化的反動,中央政府所在之洛陽及其漢化愈深,則邊塞六鎮胡化民族對漢化之反動亦愈深。高歡、宇文泰分別以六鎮流民創業,孝文帝的漢化政策扭轉爲胡化。

論述

春秋戰國歷史特點

政治動蕩

春秋五霸。城濮之戰,崤之戰,長平之戰

社會階層

族和族的界限通過融合而逐漸消失,地緣組織代替血緣組織。貴賤的對立轉向貧富的對立,舊氏族貴族越來越衰弱,新軍功貴族越來越強大,到戰國只有天子和諸矦維持著世系。權力下移,從自天子出,到自諸矦出,到政逮於大夫,最後陪臣執國命。隨著社會生活日益複雜,氏族貴族難以應對,一箇擁有新的精神風貌的士階層出現,要求選賢任能。氏族的紐帶逐漸鬆弛、解體,家成爲基本社會單位。

交換經濟繁榮

隨著牛耕、鐵農具的推廣,生產力大幅提高,井田制破壞,土地私有制擴大,出現自耕農、軍功貴族、貨幣持有者土地所有制,農民失地現象隨之出現。「初稅畝」,履畝而稅,田租和田稅分離,國君不僅在公田上收稅,還可以在貴族的土地上徵稅。

城市交換經濟興起,人口大大增加,如臨淄坐魚鹽之利,面朝背市,繁榮富實。國家之間經濟聯繫密切,要求政治上的統一。

思想活躍百家爭鳴

反映新興地主階級訴求的新思想與氏族貴族的舊思想產生矛盾,但由於兩者都是剝削階級,因此又有相同性。兩者旣矛盾又互相吸收,在不同學派有不同表現思想,眾多流派之間相互駁難,彼此攻擊,形成百家爭鳴局面,以儒法墨三家最顯。春秋時期王官之學散爲百家之學,儒家「葢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因而他們注重仁義教化,於道最高。

王莽改制

在確立統治合法性方面,定三統五德,爲王莽政權在五德終始史的鏈條上找到一箇位置,爲篡位提供了理論依據。定郊祀廟祀,借春秋之義,封古帝王后,存先王,以當新王。

一味復古,建明堂辟雍,擴建太學,培養儒家力量支持其改革。改長安爲西都,洛陽爲東都,以合周朝兩都。改州郡名,改十三州爲堯典十二州。改官名爵制,恢復周代三公九卿元士及五等爵制。改外族稱號,如高句麗改名下句麗,也是爲了體現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大義,但激化了民族矛盾。公羊這麼主張是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爲了能夠由近及遠地推行王化,而王莽這麼做只徒具形式主義。

復井田制,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禁止奴隸買賣,以解決土地兼並、奴隸問題。春秋以來王有土地下的井田制早已被破壞,商品經濟發展、土地私有制確立是必然趨勢,限制大土地所有者的擴張,必然嚴重侵害其利益,遭致反對;小農也樂於土地私有,影響了小農的生產積極性。

爲打擊商人,防止商人兼並農民,設賒貸、五均六筦。賒貸指民有急需,由官家低利息借貸。五均:由政府管理私營工商業,設五均司市師,平抑物價,用本價收購商品,物價高於平定價格,就把官府掌握的物品賣給人民。六筦:名山大澤、鹽、鐵、錢、布帛、酒。

經濟方面,前後三次更改幣制,導致社會經濟混亂,且每次新舊幣兌換都是對百姓的沈重的剝削。該制度本身也存在問題,大錢與小錢的重量比是十二比一,價値比卻是五十比一,必然引起盜鑄。

總而言之,王莽的政策隨意性大,百姓无所適從。純粹爲復古,缺少政治實際考慮,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師古而不適用」,无一能真正推行,流弊无一事不有。改革對大商人大土地所有者不利,但官吏卻來自這兩箇階級,因而一經推行就變質。王莽與商人奴主和勞動人民的利益都對立起來,因而失敗。

戰國的士

說文訓「士」爲事,泛指各部門掌事的中下層官吏。最初指武士,春秋戰國後轉化爲文士,士分爲學士、策士、方士、食客等。以下我將分別分析士的三箇特點及其影響。

獨立精神,文化尊嚴。春秋時期王官之學散爲百家之學,禮樂愈益繁縟,國際政治交流必須深諳詩書。士階層不但熟悉禮樂,還掌握了有關禮樂的古代典籍,在禮壞樂崩的局面下,君主要有一套源於禮樂傳統的意識形態來加強權力的合法性,士階層迅速擴大是必然的。士人靠才能起家,從固定的封建關係中游離出來,這時才出現了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來說,道統與政統已分,他們是道的承擔者,士與君主的結合在道的基礎上,道比勢更尊,士雖依附於主人,但人格是獨立的。荀子曰「從道不從君」,士必須自貴以尊顯其道,不爲權勢所屈,這樣才能抗禮王矦。

士以道自任,在儒家表現得最爲強烈,貫以理想主義精神,超越箇體的利害得失,表現出對社會的深厚關懷。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儒家眼中士的特性已不再僅僅是社會身份,而是其以道自任的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承擔著重振道的崇高責任。

修齊治平。孟子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必須自重才能突顯道,因而注重士箇人修養。實現道的責任重大,過程艱難,而客觀經濟條件又薄弱,「无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爲能」,士依靠其精神力量而熠熠生輝。

實用理性,非純粹理性。「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士關注的是切實關乎生命活動的事務。道源於禮樂傳統,這是一箇安排人間秩序的文化傳統,因而士重視人間性。

戰國禮賢,士風流行,「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各國君主都爭取有聲望的知識領袖,以增強自身的政治號召力。私門養客制度盛行,客爲主人做事,出謀劃策。戰國晚期士的數量激增,雖然箇體无足輕重,但幾千人聚在一起能構成一股極大的政治力量。(稷下學宮是養賢之風制度化的表現,稷下先生不任職,不屬於官僚系統,依然保持士的身份,說明當時士已發展出羣體性的自覺。稷下衰微後,養賢成爲過去,博士制度是稷下學宮的新發展。西漢,隨著推恩令的頒行,游士與王國一統覆滅)

累世公卿

東漢,士人成爲了具有深厚社會基礎的士大夫,背後附隨了整箇家族,一方面士和宗族緊密結合,「士族化」,另一方面士和田產結合,「地主化」,至東漢成爲世家大族。

豪宗強族以商業和官僚起家,擁有大田莊、大量依附民,選官實行任子制,二千石可任子弟一人爲郎,大族壟斷選舉權,子弟在本地乃至中央爲官,慢慢形成累世爲官的世家大族。東漢前期皇權與豪族強宗平行發展,皇帝尊重豪族強宗,但不給他們實權。

漢代儒家枝繁葉茂,東漢形成經學世家,儒學、世家、豪族強宗結合爲一體,成爲士林學門。

東晉門閥政治

門閥政治存在於東晉一朝,是相對於官僚政治而言的概念,指門閥士族與皇權共治的政權形態。以下我將從其淵源、特點、走向來進行論述。

魏晉士族可分爲三類,一類是東漢的世家大族轉換來的;一類是先世閥閱可追溯至東漢者僅一兩代;一類是魏晉乘時而起的新出門戶。就社會階層的整體演變而言,魏晉士族是東漢世家大族發展的延續。真正發揮影響的是僑姓士族,他們在北方多沒有發展到根深蒂固、枝繁葉茂的地步,進而南渡。

士族以大田莊爲其經濟基礎,永嘉輔渡,便汲汲於求田問捨,護山佔澤,規模之大令人驚異,這類產業全是倚仗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勢力得來的,東晉朝廷則依靠自耕農的賦役維持。

政治特權方面,魏晉之際統治集團未經革命洗禮,權貴一脈相承,他們「平流進取,坐至公卿」,權力被世家大族壟斷,統治集團封閉化。爲了維持其地位,士族重視門第婚姻,也有武將通過婚姻攀附而成爲士族者。他們重視譜學,進行選舉時會考察譜籍。形成了崇尙郡望的風氣,對外聲稱多加上家族的地望。

文化特徵是士族的必要條件,罕有以武功居官而被視作士族者。兩晉時期玄學壓倒一切,儒學世家若不入玄風,就產生不了名士,不能維持其尊顯地位。但同時名士也不能廢棄儒學,爲了維持士族內部的凝聚力,運轉門閥政治,仍重視儒家禮學和治平之說。

另外,流民武裝對於門閥政治的建立和鞏固起到關鍵作用。最初將流民武裝轉換爲正規軍隊的郗鑒就是士族出身,可見它是爲鞏固士族統治服務的。

三箇條件維持了門閥政治局面的平衡:成熟的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士族門閥;喪失了權威但還有一定號召力的皇統;尖銳的民族矛盾。東晉末年王朝腐朽,士族凋零,淝水之戰後北方壓力解除,這三箇條件均消失,門閥政治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秦漢宗法因素還很濃厚,專制官僚政治尙不成熟,由此在魏晉之後,出現了長時期的士族政治,它是皇權政治的變態,儒家政治仍是其基本模板,經過南朝百餘年的發展,終於與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淵源,回歸到皇權政治,因此士族現象的特殊性不應過分強調。

(劉宋建立後已不再是門閥政治的附屬,而成了衛護皇權的主要力量。南朝不再是典型的門閥政治,而是一種皇權爲主、大族爲輔的政治模式。至少從晉末宋初的情形看,北府兵的興起大大削弱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影響,也成爲寒族向上層突破的重要因素。此後,南朝的幾位開國皇帝皆非大族出身,而是依靠地域集團的武力優勢奪取帝位。此時,士族與皇權的關係主流是合作,而非對抗,門閥的政治影響小於社會影響)

(陳的政治僵局:士族門閥腐朽衰落,疏遠了軍政事務,无法提供政治進步的動力,但衰而不僵,依然盤踞在朝廷和社會上。寒人武將被壓制,難以形成新生力量。吳姓士族地位上升,酋帥土豪加入政治角逐,但只對地方有小範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