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考試複習

大二上期

名解 5 箇,125*5=625 字,簡答 2 箇,280*2=560 字。論述三選二,650*2=1300 字。

2015 級考題

名解:荷馬史詩,僭主政治,提洛同盟,前三頭同盟,四帝共治。

簡答:梭倫改革主要內容。塞爾維烏斯改革主要內容。

論述:什麼是城邦。馬略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意義。陶片放逐法的材料題。

名解

愛琴文明

前 20–12c 存在于南希臘和愛琴海諸島上的由亞該亞人建立的文明,中心地在克里特、邁錫尼,分爲克里特時期和邁錫尼時期。出現國家,興建了大型王宮;農業發展,靑銅器、陶器製作精美;出現線形文字 A、B;發動特洛伊戰爭,畱下荷馬史詩。前 12c 爲北方來的多利安人所滅。是古希臘文明的濫觴。(125 字)

荷馬時代

前 11–9c 希臘的歷史時期,這段歷史完全來自於荷馬史詩,故名。繁榮的城市、發達的工商業、線形文字 B、精美的藝術消失得无影无蹤,文明突然倒退到氏族公社階段,進入封閉貧窮的時期。但同時西亞的鐵器傳入,成爲農具、武器的主要原料;農村公社向國家機器進化,爲希臘國家的再次興起奠定基礎。(118 字)

荷馬史詩

是古希臘文學中最早的一部史詩,前 9c 末荷馬將其編訂爲完整的故事,前 6c 希臘出現文字後記錄下來。分爲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前者敘述亞該亞人聯軍攻打小亞城市特洛伊的故事,後者敘述伊薩卡國王奧德修斯勝利後回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是研究邁錫尼文明歷史發展、社會狀況的重要史料。(122 字)

城邦

以城鎮爲中心聯合周圍數公里農村而成的小邦國,具有防衛系統、神廟、行政機關、集市、廣場等完整的要素。通過自身發展、對外征服、殖民活動等方式形成。特點是小國寡民;富有獨立精神,保持內部自治;奉行整體主義,公民集體構成城邦,本質上是公民聯合起來壓迫奴隸、外邦人的堡壘,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封閉性。(126 字)

提修斯改革

前 8c 初阿提卡國王提修斯統一阿提卡後進行的的改革。建立以雅典爲中心的中央議事會,統一處理各部落事務,制定凌駕於四部落之上的雅典民族法。把成員等級分化的客觀現實制度化,劃分爲貴族、農民、手工業者,只有貴族能擔任官職,形成以國王爲首的貴族國家。形成雅典國家的雛形,他被尊爲阿提卡的英雄。(127 字)

殖民運動

古風時代人口快速增長,爲拓展生存空間,進行廣泛的殖民運動。尤卑亞人率先在西意大利建立城邦。走之前商議制度,訂立契約,征得庇佑,帶上聖火,踏上征程。殖民地與母邦无政治隸屬關係,只有宗教、血緣、商貿關係。它拓展了希臘世界的範圍,促進了殖民地與母邦之間的工商業發展,緩解了人口壓力,但也給被殖民者帶來痛苦。(132 字)

提洛同盟

前 478 年爲防止波斯再次入侵,以雅典爲首的希臘諸邦在提洛島建立同盟。設共同金庫,各邦需繳納一定的盟金、船隻和軍隊,原則上各邦平等,雅典利用海軍優勢成爲盟主。前 454 雅典把金庫轉移到雅典,同盟會議不再召開,盟邦逐漸成爲附屬國,同盟變爲雅典稱霸的工具。伯羅奔尼撒戰爭失敗後被迫解散。(121 字)

梭倫改革

執政官梭倫爲緩解平民與貴族的矛盾進行的改革。頒佈解負令,廢除債務奴隸制;頒佈限田令;按財產劃分等級,規定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設四百人議事會,爲公民大會準備提案,設民衆法庭,對所有公民開放;鼓勵發展工商業。創立了一整套民主制度,穩定了小農經濟,缓和了社會矛盾,爲雅典城邦發展奠定堅實基礎。(127 字)

僭主

古希臘通過暴力手段奪取政權的獨裁者,多爲反對貴族統治鬥爭的產物,受到平民支持。大多實行仁政,遵守旣定制度,注重發展經濟,保護小農利益,熱情扶植藝術,努力建設國家,對結束貴族政治作出貢獻。但終爲後來的民主政治所不容,於是有「暴君」的貶義。著名的僭主有雅典的庇西特拉圖等。(118 字)

庇西特拉圖

(梭倫死後形成平原派貴族、山地派平民、海岸派商人三大政治力量,政局混亂,庇西特拉圖以暴力手段獲得政權,實行僭主獨裁統治)

以暴力手段獲得政權的雅典獨裁僭主。保畱了大部分梭倫改革成果,公民大會、四百人會議、民衆法庭照舊運行;保護小農利益,分給无地貧農土地,免去部分欠稅。設立農村巡回法庭,方便農民訴訟。發展工商業,引進鑄幣。打擊了貴族勢力,鞏固了梭倫改革後形成的一整套國家制度,雅典政治穩定,經濟蓬勃發展。(125 字)

克里斯提尼改革

執政官克里斯提尼結束僭主統治後實行的民主改革。將沿海、城區、內地各分爲 10 箇三一區,以 10 箇地域部落取代 4 箇血緣部落;每部落選舉 50 人組成五百人會議,代替四百人會議;實行陶片放逐法,打擊破壞民主的人。肅淸了殘餘的氏族勢力,建立起完整的民主制度,雅典國家最終形成。(112 字)

科林斯會議

前 337 年腓力二世召開的希臘和會。希臘聯軍在克羅尼亞慘敗後,被迫參加馬其頓的和會。決定成立泛希臘同盟遠征波斯,各邦禁止互相攻伐,內部禁止重分土地,沒收富人財產,取消債務,不准爲政治目的釋放奴隸。確立了馬其頓在希臘的統治秩序,希臘城邦的古典時代結束,希臘各國名存實亡。(121 字)

馬其頓方陣

由腓力二世發明的軍隊形式。它極大提高騎兵的作用,核心是與國王關係密切的貴族組成的重裝騎兵,稱「王友」,重裝步兵裝備長矛,稱「步兵王友」。方陣具有極強的衝擊力和優異的正面防禦能力,兼具靈活性,可根據戰況調整組合方式。爲馬其頓對希臘的征服乃至亞歷山大東征提供有力的軍事保障。(121 字)

保民官

羅馬平民與貴族的鬥爭中設立的保護平民利益的官職。平民受到貴族的債務奴役,矛盾激化,前 494 年撤離羅馬。貴族迫於壓力,設保民官,有權否定違反平民利益的法令,亦无需元老院同意而提出立法,任期一年,其人身自由不可侵犯。是平民的一次重大勝利,在共和國早期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實行帝制後形同虛設。(127 字)

十二銅表法

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在羅馬平民與貴族的鬥爭中,前 451–449 年成立十人委員會,制定該法典,因鐫刻在 12 塊銅板上,故名。內容廣泛,包含所有權、債權、家長權、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各方面。一定程度上限制貴族濫用權力,反映了平民的訴求,但實質上仍保護貴族私有制,且存在氏族制度殘餘。成爲後世羅馬法及歐洲法學的淵源。(126 字)

新貴階級

羅馬共和時期在平民與貴族的鬥爭中新興的階層。平民在政治、經濟、社會地位方面逐漸獲得與貴族平等的權利,一部分富裕的上層平民取得高官要職,進入元老院,與氏族貴族融合,形成新貴階級。他們把持著國家各方面大權,形成一箇代代相傳的排外性極強的統治集團,主宰著共和國的命運。(120 字)

騎士階級

羅馬共和國中後期財產多於 40 萬塞斯退斯的金融貴族,不同於早期由於軍事目的形成的騎士。大規模對外征服後大量財富流入意大利,一些工商業者趁機經營金融,包繳稅收,成为暴發戶。隨著經濟力量的增強,他們積極提升政治地位。他們對鞏固國家統一,發展民主政治起到過積極作用,但也加劇了社會動蕩。(126 字)

塞爾維烏斯改革

(隨著私有制的發展,財富積累,羅馬人民內部出現分化,出現特權貴族階層。外來移民增加,他們擁有人身自由,但不能參加庫里亞大會,沒有公民權,平民與羅馬人民的矛盾越發突顯。工商業、稅收、戰爭都離不開平民,他們在經濟和軍事事務上的作用越來越大,要求打破貴族特權的呼聲越來越高)

羅馬王政時期國王塞爾維烏斯進行的軍事、政治改革。將公民按財產分爲六箇等級,規定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建立百人隊大會,卽森都里亞大會,凡服兵役者皆可參加,庫里亞大會的權力轉移過來。以 4 箇地域部落替代 3 箇血緣部落。沉重打擊了氏族制度,建立起以地域和財產劃分等級的國家制度,羅馬國家最終形成。促進了外來平民和羅馬人民的融合。(142 字)

格拉古改革

是共和時期平民爭取分配公有土地的運動。前 133 提比略‧格拉古任保民官,提出土地改革法案,箇人佔有土地不得超過 500 猶格,超過一律收歸國有,分給无地公民。份地可世襲,但不可轉讓。10 年後其弟繼任,擴大改革,向貧民廉價出售糧食;從騎士中任命法官,有亞細亞包税权;授予意大利同盟者公民權。緩解了農民失地問題,緩和了平民與元老院的矛盾。(139 字)

斯巴達克起義

前 73 年 70 名角鬥士在斯巴達克的率領下發動的起義。逃往維蘇威火山,附近奴隸、貧民紛紛響應,羅馬派官軍圍剿,成功突圍,進入意大利中部。北上到達波河,發展至 12 萬人,又南下羅馬,執政官克拉蘇前來鎮壓。在阿普利亞決戰,寡不敵衆而失敗。克拉蘇恢復早已廢除的十一抽殺率,抽中者被釘死在通往羅馬的道路兩旁。是古代奴隸起義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迫使羅馬迅速調整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關係,授產制和隸農制出現。

弗拉維王朝

早期罗马帝国的第二个王朝,69–96 年。建立者爲韋斯帕薌,他把最富裕、最著名的公民升爲騎士、元老,賦予其廣泛的權力。重整軍隊,近衛軍減至 9 隊,軍團和輔軍在行省招募,駐軍兵源的行省化產生重要影響。整頓財政,擴大稅收來源,國庫很快充盈,政局穩定海內升平。這一時期元首的統治得到加強。(117 字)

塞維魯王朝

羅馬帝國晚期的一箇王朝。建立者塞維魯靠軍隊起家,以賄賂軍隊與民衆聞名。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給民衆豐盛的糧食,以換取大衆的擁護。改革近衛軍,提高近衛軍實力。優待士兵,給予厚遇,把軍餉提高幾乎一倍,士兵有機會晉升軍官。但塞維魯及其繼位者均被近衛軍殺害,塞維魯王朝重視軍隊,但沒有得到軍隊的好處。(128 字)

隸農

羅馬奴隸制末期依附於大土地所有者的佃農,是介於自由人和奴隸之間的小生產者。2c 由於奴隸來源枯竭,價格上漲,大莊園經濟已无利可圖,奴隸主把土地分成小塊,分給原來的奴隸、破產的自由民、外來移民耕種,收取租稅。他們被束縛在土地上,地主有權處置其財產。隸農階層的形成標誌著封建因素的出現。(125 字)

米蘭敕令

313 年君士坦丁與東部帝國的奧古斯都在米蘭發表聯合聲明,它寬容基督教徒的行爲,又稱「寬容敕令」。所有人都有信教的自由,羅馬神廟維持舊制,皇帝保畱大祭司長的稱號。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先前沒收的教會財產一概歸還。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在帝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了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124 字)

簡答

城邦形成的途徑及其特征

(1)經過氏族部落長期自發的解體過程,國家從發展起來的階級對立直接產生。多發生在未受多利安人嚴重破壞的地區。(2)在具備了國家產生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對外征服,緩解了內部矛盾,在奴役者和被奴役者的對抗中中轉變爲國家。(3)殖民活動中,一部分希臘人被母邦拋出,經過一系列內部和外部的鬥爭,在殖民地建立起獨立的城邦,是前兩者綜合。(146 字)

(1)獨立精神,保持內部自治。小國寡民,國家衆多。(2)分爲城區和農區,二者地位平等。農業是立邦之本,自給自足。(3)奉行整體主義,公民集體卽是城邦,公民與城邦事務緊密相連,人是城邦的核心。(4)公民擁有集體治權,公民內部平等,公民大會是最重要的機構。公民權與土地所有權緊密相關。本質上是公民聯合起來壓迫奴隸、外邦人的堡壘,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封閉性。(5)无職業官僚,无終身任職。公民兵制,自備給養。(161 字)

斯巴達的社會和政治制度

(1)斯巴達公民。奴隸主階級,脫離生產,完全從事軍事、政治、宗教活動。(2)庇里阿西人,「邊民」,斯巴達周圍的被征服者,沒有公民權的自由民。從事農業生產,向斯巴達納稅,承擔兵役。(3)西邊的美塞尼亞人由於反抗,全部淪爲奴隸,卽希洛人,他們生活悲慘。(4)其擴張緩解了公民間的矛盾,加劇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矛盾,建立起層次分明的階級社會。(133 字)

(1)雙王寡頭制,雙王繼承了部落首領職能,終身任職。二王平等,戰時一王率兵出征,一王畱守國內。但權力受到極大壓制。(2)元老會議由大於 60 歲的公民和雙王組成,終身任職。有創議權、司法權,是國王和公民之間的緩衝器。(3)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每月召開一次。批准法案,決定會盟、出戰等,選舉國王、元老、監察官等官員。用呼喊聲決定是否通過。(4)監察官會議。任期一年,公民均可當選。職能廣泛,是公民大會職權的延伸。(164 字)

腓力二世的改革與擴張

加強王權,削弱貴族會議、公民大會的權力,使其直接聽令於自己。改革幣制,發展貿易。建立忠於國王箇人的職業軍隊。發明強大的馬其頓方陣,它極大提高騎兵的作用,核心是與國王關係密切的貴族組成的重裝騎兵,稱「王友」,重裝步兵裝備長矛,稱「步兵王友」。方陣具有極強的衝擊了和優異的防正面衝擊能力,兼具靈活性,可根據戰況調整組合方式。

馬其頓迅速崛起,開始對外擴張。趁中希臘城邦混戰,南下控制希臘中北部,前 338,大敗希臘反馬其頓聯軍于克羅尼亞,確立馬其頓在希臘世界的霸主地位。前 337 科林斯會議,決定成立泛希臘同盟遠征波斯,各邦禁止互相攻伐,內部禁止重分土地,沒收富人財產,取消債務,不准爲政治目的釋放奴隸。確立了馬其頓在希臘的統治秩序。(271 字)

亞歷山大東征及其影響

前 334 年亞歷山大穩定了國內政治局勢後帶著 3 萬步兵 5 千騎兵出發。首役格拉尼庫斯河畔之戰大勝,得到小亞的控制權。前 333 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平原會戰,俘虜大流士三世的母妻和女兒。前 332 佔領埃及,自稱法老之子,參拜阿蒙神廟,獲得合法統治權。前 331,進入兩河流域北部,在高加美拉進行第三場大戰,大流士棄陣逃跑,波斯百萬大軍崩潰,佔領首都巴比倫、蘇薩。前 330 佔領帕薩加迪、波斯波利斯,燒毀王宮,波斯帝國至此滅亡。前 327 受財富的吸引,向印度進發。在印度損失慘重,將士們思鄕厭戰,前 324 回到蘇薩,10 年東征結束。

東征建立了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成爲第一箇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把東西方連接在一起。它取代了波斯,是東西方歷史重要的分水嶺,標誌著西亞北非獨立發展歷史的終結,爲西方古典文明的興起奠定基礎。(289 字)

馬略改革的措施和意義

前 107 年馬略當選執政官後为擴大兵源進行軍事改革。允許公民志願參軍,鼓勵无產者參軍,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取消財產限制。給予較高的軍餉,戰爭結束後可獲得一塊土地。國家統一提供高質量的武器,重裝步兵統一配備銳利无比的投槍短劍。改革軍團組織,以聯隊制代替三列軍團,加強了靈活性。此外,還嚴肅軍紀,嚴格訓練。

起到了廣開兵源和提高戰鬥力的作用,但也帶來一系列問題。改變了兵農一體的格局,公民兵被職業兵代替,士兵參戰不是出於愛國熱情,而是爲了發財致富,因此易被統帥收買,成爲其私有物。爲軍事將領實施獨裁統治奠定基礎,軍隊成爲脫離社會的獨立力量,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52 字)

同盟戰爭的背景、經過和影響

同盟者爲羅馬帝國的形成做出重大貢獻,提供了大量兵力。但直到前 2c 末,同盟者政治上還沒有公民權,不能分享戰利品和土地,反而要提供軍隊并付出代價。他們希望分享勝利成果。羅馬許多有識之士也提出將公民權授予意大利人的建議,都未成功。

前 90 意大利中部阿斯庫倫首發,幾乎整箇中部南部參與暴動。羅馬派馬略、蘇拉進行鎮壓,均未奏效,最後採取「分化瓦解」政策,爭取支持者,穩定動搖者,孤立反對者,宣佈凡是在兩箇月內放下武器的同盟者均可獲得公民權,政策很快發揮作用,前 88 年參與抵抗的意大利人紛紛放下武器,同盟戰爭迅速結束。

意大利人獲得了公民權,和羅馬人的界限日漸模糊,擴大了共和國的統治基礎,羅馬國家的力量更加強大。同時加速了意大利文化羅馬化進程,誕生了李維等一大批學者。(291 字)

蘇拉的獨裁

(前 89 本都國王米特里達提趁同盟戰爭,佔領羅馬的小亞行省,屠殺大量的羅馬人、意大利人。元老院向其開戰,貴族選擇蘇拉,民衆選擇馬略。蘇拉參加馬略領導的朱古達戰爭,成爲最優秀的軍人,受到愛戴)

蘇拉不滿平民大會撤銷其執政官,攻打羅馬城,宣佈馬略及其支持者「羅馬人民的公敵」,他們出城逃跑。後東征西希臘,馬略派趁機奪回羅馬。前 83 春,蘇拉帶著得勝的軍隊回到羅馬,內戰再次爆發,蘇拉控制羅馬後捕殺馬略黨人,數千支持者被殺。

元老院宣佈爲无限期獨裁官,允許他制定法律。從被宣佈爲公敵的人的奴隸中選拔最強壯的授予其公民權,保護自己的安全。從騎士、新貴中選 300 元老,把元老院變爲蘇拉黨的議事會。爲加強元老院地位,恢復元老院對公民大會的否決權,剝奪騎士司法權,由元老任法官。削弱保民官權力,廢除監察官。強化高級官吏晉升制度,規定不得身兼兩箇及以上的職務,也不得在 10 年內兩度擔任同一職位。

由於沒有很深的羣衆基礎,前 78 死後各項政策隨之消亡。開創軍事獨裁的先例,爲後世政治體制改革提供範本。(298 字)

前三頭同盟

羅馬共和國向帝國轉變過程中臨時結成的三人政治同盟,實質是在箇人獨裁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實行的少數人獨裁。前 60 年,愷撒、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同盟,愷撒擔任前 59 年執政官,任滿後出任高盧總督。愷撤經過三年對高盧的征服,把羅馬的西北邊界擴展到萊茵河岸,聲威俱增。爲緩和三頭之間的矛盾,前 56 年在盧卡舉行會晤,愷撒在高盧的任期延長 5 年,龐培、克拉蘇出任前 55 年執政官,任滿後分別出任西班牙和敘利亞總督。公元前 53 年,克拉蘇在攻打帕提亞時戰死,政治形勢發生巨大變化。龐培爲對抗凱撒,主動與元老院和好,元老院宣佈凱撒爲人民公敵。前 49 年,愷撒率軍渡過盧比孔河逼進羅馬,龐培不戰而逃。凱撒渡海希臘,法薩盧戰役龐培失敗,逃至埃及被殺。同盟解體,愷撒建立起軍事獨裁政權,成爲羅馬的最高主宰。(294 字)

凱撒的獨裁

前 44 年被元老院授予終身獨裁官,大權獨攬。名義上共和制(元老院、公民大會)依然運轉,但實際上一切權力已集中在凱撒手中。

保護退伍老兵利益,給予份地,授予特權。改革元老院,使其爲己所用,讓平民出身的人進入元老院,人數增至 900 人,元老院的獨立性遭到破壞。

加強行省管理,直接稅由國家征收,只有間接稅用包稅制。是稅收制度走向正規化的開始,保護了平民的利益。總督被剝奪軍權,掌握司法權、行政權,利於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對部分行省授予公民權。

改進曆法,制定儒略曆,達到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水平。修建朱里亞廣場、劇院、圖書館,滿足羅馬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順應了羅馬國家發展的需要,但其獨裁與共和制度相矛盾,觸及共和派元老的實際利益,遭至其強烈不滿。(277 字)

後三頭同盟

羅馬共和國末期結成的三人政治同盟。前 43 年屋大維、安東尼和雷必達在波諾尼亞召開會議,公開結盟,經元老院和公民大會認可,獲得統治國家五年的全權。對共和派發表公敵宣告,大量元老、騎士被處死。前 42 年,在腓力比城徹底剷除共和派的武裝力量。前 40,三頭重分勢力範圍,安東尼統治東方行省,屋大維統治西方行省,雷必達統治阿非利加。前 36 年,屋大維剝奪了雷必達的軍權,獨攬意大利的全權,其勢力逐漸強大,與安東尼的矛盾日益尖銳。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里奧帕特拉結婚,前 32 年,安敦尼的遺囑聲稱將羅馬東部疆土贈給埃及女王的子女,元老院大爲憤怒,立卽宣佈其爲人民公敵,向埃及女王宣戰。前 31 年與安東尼、克里奧帕特拉決戰于亞克興海角,雙雙敗逃,次年自殺,同盟解體。屋大維的勝利標誌內戰的結束及和平時代的到來,羅馬進入帝國時期。(303 字)

克勞狄王朝

14–68 年。這一時期元首權力進一步加強,官僚體系初步建立。

奧古斯都繼子提比略爲第一任元首。加強集權,元首親自簽訂法令,把重要事務交給元首御前會議處理,架空元老院權力。改造駐守行省的軍團,把近衛隊集中到羅馬,保衛首都安全。人民安居,崇尙節儉,國家得到休養生息。

其繼子卡里古拉 23 歲卽位,前期政治淸明。後生大病,性情大變,捉摸不定,賄賂公民,打壓元老,把埃及專制統治形式引入羅馬。很快花完提比略的積蓄,各種方式搜刮錢財。被近衛軍刺殺。

克勞狄上台,中央機構官員多由被釋奴隸充任,絕對服從元首的命令。廣泛將公民權給予周圍行省居民,吸收高盧上層參加元老院,元老貴族的作用越來越小。

尼錄 16 歲任元首,由哲學家塞涅卡、近衛軍長官布魯斯兩位導師輔政,因而政治淸明。64 年羅馬城大火,把罪名歸給基督徒。在各地反對聲中自殺身亡,奧古斯都家族的王朝結束。(317 字)

安敦尼王朝

96–192 年,帝國進入全盛時期。除後兩位,其餘都是繼子繼位。除涅爾瓦,其餘皆出身行省,就此點來看行省成爲了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最大的特點是放棄了安敦尼王朝的邊疆防禦政策,轉而積極進攻。

涅爾瓦。保護、尊重元老院權力,但年齡大且无軍隊支持,改革无法在行省推行。

圖拉真吸收各行省貴族進入元老院,吸收優秀管理人才參與政權建設。把擴大疆域作爲第一要務。以積極進攻達到主動防禦,版圖達到最大。征服多瑙河流域的達西亞人,變爲行省。入侵阿拉伯。攻打帕提亞,佔領亞述,攻陷兩河流域。

哈德良放棄了很多圖拉真征討得來的領土,重新劃定邊界。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中央機構,建立官階制度,薪金制度猶太政策,禁止猶太教徒舉行割禮、閱讀猶太律法,在耶路撒冷建立殖民地。引起猶太人強烈不滿,起義人數達到 20 萬。哈德良鎮壓歷時 3 年,毀滅城市,屠殺起義軍,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開始四處流浪。

161 馬爾庫斯·奧里略和維魯斯兩位元首共同執政。帕提亞人入侵,166 退出美索不達米亞,帶回瘟疫,動搖民心,耗盡國庫,日耳曼人入侵邊境,「以蠻治蠻」178 再次入侵

康茂德進入衰退時期。迫於壓力,與日耳曼人馬克曼尼、跨德人締結和約,日耳曼人可以同盟者身份遷居帝國境內,參加軍隊服役戍邊,從此邊境就不再是不可逾越的界限。193 年元旦被殺死在角鬥士營房。安敦尼王朝結束,羅馬全盛時期結束。

3 世紀危機體現在哪些方面

政治方面,235 年塞維魯王朝滅亡,馬克西米努斯被擁立爲元首,但只在位 3 年就被殺害。此後進入混戰狀態,元首不斷被擁立,又不斷被撤換、殺害,元首的命運掌握在士兵手中。50 年中先後 20 多箇元首在位。國家的統一面臨嚴峻挑戰,帝國處於崩潰邊緣。

經濟方面,隸農由於沉重的剝削對生產失去興趣,農村經濟凋敝,繁榮的商業貿易消沉,城市衰落,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成爲主流。但同時國家機構極度膨脹,公共慶典揮霍无度,政府財政不堪重負,稅收越來越重,農村居民破產,紛紛逃往城市,他們遊手好閒,无所事事。把稅收壓力強行攤派,地方庫里亞的基礎遭到破壞。他們也苦不堪言,紛紛逃離。發行劣質貨幣以應付緊迫的財政開支,導致物價瘋漲。(258 字)

戴克里先的改革

284 近衛軍首領戴克里先取得政權,在他的統治下政治經濟形勢明顯好轉。

以君主制代替元首制,宣揚君權神授,羅馬帝國進入帝制時代。實行四帝共治,奧古斯都下設凱撒,卸任或死後由凱撒擔任。將行省分爲 100 箇,行省之上設大行政區。行省軍權和民政權分離,總督无軍權。

軍事改革,將軍隊分爲邊防軍、巡防軍,前者負責邊疆事務,後者負責帝國內部事務。軍團增至 72 箇,招募大量隸農、蠻族,成爲羅馬軍隊的重要力量。

統一稅制,把帝國分爲若干固定稅區。在農村征人頭、土地合一稅,城市居民按職業定稅,將農民、隸農固定在土地上,手工業者固定在原來的行業。統一幣制,鑄造新金幣。頒布物價敕令,規定各種物品的價格標準。

復興羅馬傳統宗教,打壓基督教。

暫時改變了混亂的政治局面,但由於違反經濟規律,退位後各項政策名存實亡。(294 字)

君士坦丁的改革

廢除四帝共治,卽「四帝異姓治理模式」,分封三箇兒子爲凱撒,分別授權治理帝國。完善官僚隊伍,高級官吏由皇帝指派,无條件執行皇帝命令。

取消專橫跋扈的近衛軍,起用自己控制的家庭親衛隊。軍權在「軍事長官」和「騎兵長官」手中,降低邊疆軍隊的重要性,日耳曼人比例大幅增加。

330 年遷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羅馬的地位日漸削弱。

強迫富裕市民充當地方庫里亞議員,下層自由民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爲了擴大稅源,他加強對隸農的控制,規定任何人在其地產上發現別人的隸農,應送回原地,且承擔這期間的人頭稅。

頒布米蘭敕令,所有人都有信教的自由,羅馬神廟維持舊制,皇帝保畱大祭司長的稱號。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先前沒收的教會財產一概歸還。此後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爲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297 字)

早期基督教的特征

基督教是羅馬帝國時期新出現的宗教,發源於帝國統治下的猶太下層人民中,與其悲慘經歷有密切聯繫。

經典是聖經,包括舊約新約。信仰上帝和救世主基督,上帝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奉行天國說,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否定皇帝神性,反對羅馬帝國統治,反映了強烈的民族仇恨,也因而被當局視爲危險的。反抗意識強烈,仇視權貴、富人,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早期爲小規模的公社組織,以十字架爲標誌,講道傳教,互助互愛。從 2c 中葉開始,受到危機影響的奴隸主、大地主紛紛加入基督教,逐漸獲得教會的領導權,從而使基督教的組織形式和社會成分發生變化,平等博愛、反抗精神逐漸消失,勸人馴服、希冀來世等方面的教義被提到主要地位。社會基礎更加鞏固,組織更加嚴密,影響力提高,漸漸成了爲統治者服務的工具。(290 字)

論述

希波戰爭

(背景:前 558 居魯士二世卽位,先後征服小亞西岸的伊奧尼亞人城邦,政策寬鬆。前 520 大流士一世卽位後統治嚴苛,交稅服役。波斯偏袒的腓尼基人於希臘發生商業競爭。小亞僭主由波斯人扶持,壓迫人民,人們對僭主的痛恨轉嫁到波斯人身上)

(導火索是伊奧尼亞叛亂。前 500 小亞米利都僭主阿里斯塔哥發動希臘人起義,向斯巴達、雅典求援。雅典派兵,斯巴達未派兵。前 499,起義軍被波斯擊潰,雅典迅速返回本國,小亞聯軍孤軍奮戰,前 494 被擊破。大流士對雅典的介入恨恨不已。希庇亞斯流亡波斯,成爲座上賓,勾結雅典其他貴族,向波斯求和,裏應外合)

希波戰爭分爲兩箇階段,第一階段(前 492–479 年)爲希臘的防禦階段,第二階段(前 479–449 年)爲進攻階段。

導火索爲伊奧尼亞叛亂,雅典介入,大流士對此恨恨不已。前 492 大流士宣戰,進行第一次遠征。陸軍在征服馬其頓後受到色雷斯人打擊,艾多斯海戰中海軍遭風暴襲擊,不得不撤退。

前 490 在雅典叛將希庇亞斯引導下,開始第二次遠征希臘。9 月登陸馬拉松,向斯巴達求援,以舉行宗教儀式爲由不出兵。雅典孤軍奮戰,傾盡全部兵力,以一萬重裝步兵加盟友普拉提亞一千人,對陣波斯十萬人。實行甕中捉鱉戰術,兩翼夾擊,大破波斯,以少勝多,鼓舞了希臘人。

前 480 薛西斯領導波斯第三次入侵,斯巴達組織起 10 萬希臘聯軍。首戰溫泉關,斯巴達王列奧尼達率 7200 希臘聯軍守關。但一箇農民帶領波斯軍隊繞道溫泉關後,迫使聯軍撤退,堅守的斯巴達 300 勇士全部陣亡,爲聯軍在海上集結贏得寶貴時間。雅典人全部撤到海上,陸軍在科林斯地峽扼守。前 480 年 9 月 23 日薩拉米斯海戰,波斯軍隊號令不齊,艦隊難以調動,處於劣勢,薛西斯見大勢已去,倉惶撤退。此後波斯不能帶來致命威脅。前 479 年 8 月普拉提亞會戰,斯巴達殺死波斯統帥,陣勢崩潰,傷亡 10 萬,同時在米卡列海角全殲艦隊,將其趕出歐洲。

自此希臘掌握主動權,開始反攻,進入第二階段。斯巴達退出,將領導權交給雅典。前 478 年以雅典爲首的希臘諸邦在提洛島建立同盟。設共同金庫,各邦需繳納一定的盟金、船隻和軍隊,雅典利用海軍優勢成爲盟主。隨後同盟與波斯展開一系列角逐。

前 449 雅典和波斯苦於難以徹底戰勝對方,不得不握手言和,雅典派卡利亞斯簽訂和約。波斯放棄對小亞希臘諸城邦的統治,放棄對愛琴海的霸權,(雅典不幹涉波斯對小亞內地、埃及、塞浦路斯的統治)希波戰爭以雅典的勝利告終。

波斯帝國失去了擴張的能力,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戰爭創造了大量使用奴隸勞動和資金的需求,動員大量資源,使希臘走向極盛。改變了希臘城邦間的關係,雅典一躍而起,成爲地區霸主,與斯巴達爭雄。第四等級公民爲戰爭做出巨大貢獻,地位上升,民主制度進一步完善。雅典式民主得到廣泛傳播,寡頭制、貴族制受到沉重打擊。(681 字)

(勝利的原因,初期,爲自由獨立而戰,士氣奮發,而波斯軍隊多是被征服民族,作戰消極。指揮得當,重裝步兵較波斯的輕裝步兵更適合集體作戰。波斯勞師遠征,多次天時不利)

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及評價

成熟後的雅典民主制度主要由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民衆法庭及各級主管部門等幾部分構成。

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權。年滿 20 歲的守法公民均可參加,每年召開 40 次,由五百人會議主席團主持,每箇主席團一年主持四次大會。遇到難以決定的議題時進行辯論,凡沒有嚴重道德缺陷的與會者都可上台發言,主席團根據辯論的情況最終把議案交大會表決。

五百人會議是公民大會的常務機構,爲大會準備議案,10 箇主席團輪流値班,處理日常重大事務。主席團抽籤選出一名主席,任職一天,負責召集會議、掌管國庫等,實際上是該日國家最高領導人。

民衆法庭是最重要的司法機構,负責審理絕大部分刑事和所有民事案件,由 30 歲以上的公民抽籤產生,共 10 箇,每庭 500 名審判員。判決由審判員秘密投票產生,再有權勢的人物也无法干涉審判,從制度上保證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還有多達數百人的各級具體主管部門,如司庫、公賣官、市場監督、城市監督、港口監督等。十將軍委員會是最重要的機構,兼具行政、軍事職能。執政官失去了過去的權威,變成只是參與民衆法庭審判和組織各類活動的官員。

在古代君主專制盛行的條件下,把國家的管理權交給了相當多的成員,而不聞其出處,一切公職對所有公民開放,通過抽籤進行選舉,實現了輪番而治的理想,是古希臘人的創舉。民主政治爲公民的主觀能動性提供了盡情發揮的可能,促成雅典經濟文化極盛。但局限於有血緣關係的同胞之間,目的在於把公民集合成一箇在國內享有特權、在國外控制附屬國的統治階級。剝奪了奴隸、婦女、外邦人參政的權利和自由發展的能力,招致屬國屬民的怨恨。同近現代的代議制民主不同,是一種直接民主,只能在小邦內實行,易滑入極端民主的泥淖。(611 字)

伯羅奔尼撒戰爭

(起因: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激烈對抗。希波戰爭後期雅典勢力急劇擴張令斯巴達不安,前 435 科林斯與其殖民地科西拉發生爭端,雅典援助科西拉,使其落入提洛同盟。前 432 雅典出兵色雷斯沿岸重要據點波提狄亞,要求驅逐科林斯人員。同年,雅典與科林斯盟友墨加拉發生衝突,封鎖墨加拉港口。隨後科林斯、斯巴達向其宣戰)

伯羅奔尼撒戰爭分爲三箇階段,前 431–421 爲相持階段,又稱「十年戰爭」,前 415–413 爲轉折階段,前 413–404 爲斯巴達全面進攻和勝利階段。

相持階段初期伯里克利當政,採取陸上防禦,海上進攻的戰略,前 430 夏瘟疫流行,伯里克利染病去世。前 429 取得波提狄亞,第一次較大的勝利。前 425 佔領派羅斯海角,希洛人趁機起義,動搖了斯巴達的統治。斯巴達北上,對雅典的航路必經之地色雷斯沿岸實行打擊。雙方損失都很大,需要喘息,於前 421 締結 50 年休戰條約,雅典代表尼西阿斯,故史稱尼西阿斯和約

在亞西比德的蠱惑下,公民大會貿然決定遠征西西里,戰爭進入轉折階段。遠征軍剛登陸,統帥亞西比德的政敵在國內控告他褻瀆神靈,召他回國,他知道凶多吉少,便叛逃斯巴達,鼓動斯巴達出兵雅典。苦戰兩年,雅典全軍覆沒。自此雅典陷入被動,附屬國紛紛叛逃。斯巴達派軍常駐阿提卡,引發兩萬奴隸逃亡,貴族趁機政變,建立寡頭政府。雅典海軍拒絕承認,并迎回亞西比德,奪回愛琴海戰場主動權。國內民主派受到鼓舞,推翻寡頭政權,民主制失而復得。

此後進入斯巴達全面進攻階段。前 405 在波斯的支持下,羊河戰役殲滅雅典艦隊,使雅典喪失有生力量,附屬國全部獨立。之後伯羅奔尼撒同盟海陸封鎖雅典,內外交困,被迫投降,斯巴達拒絕了科林斯毀滅雅典的要求,但要求其解散提洛同盟,交出殘餘艦隊,拆毀城墻,加入伯羅奔尼撒同盟。

戰爭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加劇城邦內部矛盾,破壞公民團結。自由民破產,小農經濟受到打擊,而獨立的小農經濟是城邦的經濟基礎。陷入經久不息的危機中,找不到克服城邦危機的出路,有序的政治制度,繁榮的商品經濟,文化的探索創新都消失了。人們的心態轉變,長久的和平讓人民忘記了光輝事件的代價,人們嚮往輝煌。是希臘城邦歷史走向衰落的轉折點,爲馬其頓的征服創造了條件。(639 字)

(失敗原因:提洛同盟內部矛盾加深,雅典幾次重大會戰指揮失誤)

亞歷山大的治理措施

亞歷山大征服東方後,從多方面採取措施,有效鞏固其統治。

政治上,帶有城邦特點的馬其頓君主制不適應如此廣大的帝國,只能承襲已在東方形成的君主專制制度。劃定區域設置總督,總督的行政權、軍權、財政權分離,相互牽制,對地方勢力形成有效的控制。

在生活方式上,採用東方宮廷服飾、禮儀,令亞洲人擔任護衛,亞洲女子做妃嬪。易於被當地人接受,贏得其好感,鞏固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但被馬其頓士兵認爲與祖國漸行漸遠,埋下分裂的伏筆。

在婚姻上,亞歷山大娶大流士女兒爲妻,說明其繼承了大流士統治的合法性,其夥友與波斯最顯赫的家族建立聯姻,在蘇薩他爲士兵舉辦集體婚禮,從印度返回後,聯姻在整箇帝國推行。這贏得了波斯貴族及平民的好感,促進了與被征服民族的融合,擴大了統治基礎,鞏固了帝國的統治。

軍事方面,解散威脅其統治的僱傭兵。漸進地吸納東方人加入軍隊,把波斯貴族靑年編入特別中隊,他們旣是戰士也是人質,極大加強了對其控制,防止了進軍印度時後方被征服地區的叛亂。波斯靑年與馬其頓靑年共處,產生親密關係,獲得波斯人好感與支持。另一方面,馬其頓士兵不再像以前那樣忠實地追隨他,无視軍紀,這也平衡了軍隊內部的勢力。

在吏治上,懲治作奸犯科、叛亂者,殺一儆百,使官員收斂,加強了管理。通過嚴打,原先任命的波斯總督消除殆盡,帝國的管理權落入馬其頓、希臘人手中。

建立亞歷山大里亞城,成爲希臘文明對外傳播的前哨,也是航線中心和防範外族入侵的戰略要地,貿易繁盛。帶有明顯的希臘特征,居民有希臘老兵、戰俘、當地人,人們和諧相處。

亞歷山大的一些列措施有效統治了龐大的帝國,維護穩定,但帝國的繁榮依靠箇人的英雄能力,且馬其頓人內部矛盾不斷加深,未考慮繼承人的問題,死後帝國迅速分裂。(644 字)

希臘化及其影響

希臘化指前 323 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前 30 托勒密王國滅亡的時期,地中海東部、亞洲西部處於亞歷山大繼任者統治之下,主要有托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這一時期商業貿易繁榮,希臘的經濟文化與這些地區廣泛交流,誕生衆多學術、藝術流派。它標誌著希臘古典文明結束,混合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新文明誕生。(128 字)

馬其頓統治下的希臘,雅典在政治生活中失去了重要意義,斯巴達殘破不堪,一些在古典時代落後的城邦崛起,成爲希臘人爭取獨立的中堅。中希臘西北部城邦組成埃托利亞同盟,南希臘西北部阿卡亞地區也組成同盟,這些同盟是獨立國家的聯合體,兩箇同盟旣聯合又鬥爭。

托勒密王國核心區域是敘利亞,其繼承了埃及的法老制,國王集大權于一身,以神在人間的代表自居,是最大的土地佔有者。各州州長、財政官均由馬其頓人和其他希臘佔領者擔任。亞歷山大里亞成爲整箇地中海地區的經濟貿易和學術文化中心,其圖書館、博物館集中了一批學者從事文獻整理與學術研究工作。

塞琉古王國是多民族聚居地,社會關係複雜,統治難度大。劃分爲 25 箇行省,國王任命行省總督。有數十箇希臘人的自治市,市民有一定公民權,但政治大局上服從中央。神廟擁有很大的特權,有獨立的地產、奴隸。交通便利,對外貿易發達,有一段和平繁榮的時期。

希臘化帶來廣泛的影響。希臘人在東方建立諸多自治城市,帶來君主制與城邦制的融合。大量金銀鑄成貨幣,活躍了商業貿易,加強了希臘、埃及和亞洲的經濟聯繫。東西文化第一次大規模交融,希臘的哲學與東方的數學、天文學碰撞,東西藝術風格融合,誕生了阿基米德、歐幾里得等大學者。開闊了希臘人的視野、胸懷,能夠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別人,爲新思想的出現提供條件,孕育了斯多葛派的世界主義思想。(634 字)

羅馬平民與貴族的鬥爭

羅馬平民與貴族的鬥爭通過撤退、不合作提出要求,通過妥協、談判解決問題。鬥爭分为兩箇階段,第一階段前 494–367 年,以維護切身利益爲目標;第二階段前 367–287 年,以爭取政治權利爲目標。

平民受到貴族的債務奴役,矛盾不斷激化,前 494 平民第一次撤離羅馬。貴族迫於壓力,設保民官,有權否定違反平民利益的法令,任期一年,其人身自由不可侵犯。是平民的一次重大勝利,保民官在共和國早期歷史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前 451–449 在平民的一再要求下成立兩屆十人編纂委員會,授予其廣泛權力,制定十二銅表法。它內容廣泛,包含所有權、債權、家長權、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各方面。是羅馬最早的成文法,一定程度上限制貴族濫用權力。

前 445 制定砍努利烏斯法,廢除十二銅表法中平民不能和貴族通婚的條款,爲貴族、平民的聯合創造條件。以軍事執政官代替執政官,三人中必须有一平民,平民得以進入最高決策機構。

前 367,保民官李錫尼和綏克斯圖的法令獲通過,全體公民都可佔有土地,不得超過 500 猶格;停止欠債利息;恢復兩人執政官,必須有一人是平民。此後鬥爭進入第二階段,高級官職陸續向平民開放。

前 326 制定波提利烏斯法,債務人只能以財產而非人身作爲抵押,實際上廢除了債務奴隸制,使人身自由得到保證。

前 287 平民獨裁官霍騰西烏斯頒布法令,平民大會通過的決議无需經過元老院批准卽對全體公民產生法律效力。標誌著平民與貴族在法律上平等,平民與貴族的鬥爭至此結束。

平民與貴族的鬥爭沉重打擊了氏族制度的殘餘,平民在政治、經濟、社會地位方面爭得與貴族平等的權利,平民與貴族間的界限逐漸弱化,成爲共和國的主人。平民大會作用越來越具體,各項官職紛紛確立,共和國的國家制度不斷完善。一部分富裕的上層平民與氏族貴族融合,形成新貴階級。但元老院始終處於權力中心,羅馬一直是一箇貴族共和國。(653 字)

羅馬的對外征服

羅馬的對外征服分爲三步,首先征服意大利,確立了在意大利的霸權之後征服西地中海,最後征服東地中海。

共和國初期羅馬開始對意大利的征服,分爲三箇階段,採取近聯外攻,各箇擊破的戰略。與拉丁人結爲戰時同盟後,通過三次維愛戰爭征服北部伊達拉里亞人,確立了羅馬在拉丁地區的霸主地位。通过三次薩莫奈戰爭征服萨莫奈人,控制了意大利中部。最後通過皮魯斯戰爭打敗他林敦,使其成爲羅馬的海軍基地。至前 3c 中葉,整箇意大利除波河流域都成了羅馬的屬地。採取「一國多制,分而治之」的策略,將各族人民收攏在統一的政治體系中,拉丁與意大利城邦享有充分的自主性,爲進一步擴張提供了穩定的後方。

此後羅馬將目光投向西地中海地區,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迦太基人。第一次以麥散那事件爲導火索,通過米雷海戰等一系列戰役,獲得了西西里等島嶼。第二次利用漢尼拔外線作戰的弱勢,前 201 扎馬之戰大勝,解除了迦太基的威脅,迦太基交出除阿非利加以外的領土。第三次將迦太基夷爲平地,建立阿非利加行省,成爲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最後,通過馬其頓戰爭,佔領希臘地區,通過敘利亞戰爭,獲得了塞琉古王國的領土。至此基本征服了地中海世界,將地中海變爲自己的內湖,成爲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對外征服使羅馬走上畸形發展的道路,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促使公民集體分化。每次戰爭勝利,无數財富流入意大利,高利貸資本和商業資本大幅增長,騎士階層趁機興起,成爲一支新的政治力量。公民兵制下,戰爭使農民和土地分離,貴族趁機大肆侵佔土地,使用廉價的戰俘奴隸作爲勞動力,使大土地所有制增長,迅速積累財富。大量小農破產,小農經濟受打擊。貧民去羅馬城流浪,靠出售選票爲生,樸實向上的精神消失。(628 字)

奧古斯都的內外政策

屋大维胜利後把精力投入到內部建設上來,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建立戰後羅馬新秩序。

他首先確立了自己的元首地位。組建新的元老院,將自己列爲「首席元老」,後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授予大範圍行省管轄權,後辭去執政官職務,而元老院又授予執政官權,旣解決貴族對地位的嚮往,又保證奧古斯都的獨尊地位。最後獲得終身執政官權,掌握了羅馬的最高權力。

接著,他調整社會結構,加強元首政權的社會基礎。五次調整元老院,規定 100 萬塞斯退斯的財產限制,使其爲己所用。元老可擔任軍事長官和行省總督。規定了騎士的 40 萬塞斯退斯的財產限制,其享有包稅權,可候補元老,從騎士中選拔官吏。對於平民,通過「麵包加競技場」的方式,使其安於享樂,脫離政治。並且嚴格對待奴隸,禁止奴隸主隨便釋放奴隸,限制被釋奴隸的公民權。

其次,進行行省改革,創造行省分治模式,依照總督任命方式的不同,分爲意大利本土、元老院省、元首省和埃及特區。元老省駐扎軍隊,元老掌握軍權。這樣滿足了元老的共和國情懷,并淸晰劃分界限,減少行省內部衝突。

軍事方面,設常備軍,將軍團裁剪至 25 箇,在意大利本土招募,規定服役年限,給予軍餉。退役老兵給予豐厚撫恤金,妥善安置在殖民地。繼續從邊區以低價招募輔軍。建立近衛軍和常備海軍,保障意大利和地中海的安全。

進行財政改革,奧古斯都可任意調配國庫,強化財政管理機構。

此外還大興土木解決就業問題。頒布婚姻和家庭法,促進人口增長。

在對外政策上,與東方的死敵帕提亞握手言和。在北方,爲鞏固邊防,尋求天然疆界,打算推進到易北河地區,但由於總督瓦魯斯的高壓政策導致叛亂,迫使他把疆界固定在萊茵河一線。認識到所有大國都存在无法克服的隱患,立下遺囑不擴張領土。

總之,奧古斯都全方位的內外政策爲羅馬帝國的轉型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657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