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2 第二次 歷史的文本性與文本的歷史性
一、歷史的文本性
歷史以文本爲載體,而文本不等於過去,使歷史文本的客觀性受到質疑(後現代史學)。
具體原因:
1.歷史文本帶有作者箇人的情感傾向與作者箇人所處時代的時代特徵;
2.在流傳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誤傳和遺漏現象;
3.作者不可能對歷史事件作全方位的記述;
4.作者寫歷史文本可能帶有有箇人目的。
二、文本的歷史性
1.文本具有時代性;
2.文本的二次構建(不同時代的人對文本有不同的理解)。
三、啓示
1.從各箇方面分析與思考歷史文本,不盲從;
2.不可否認史學客觀性:可通過對比最大程度接近歷史眞相;
3.後現代史學使我們注意到歷史文本的語言特色與作者的情感傾向,以此推知作者的寫作思路與寫作目的。
△ 後後現代史學:是對後現代史學的反思。試圖在科學與藝術中間找到一條折中的道路,以此重建史學信仰。
思考:「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20151108 第三次 軸心時代
閱讀篇目:
1.雅斯貝斯
2.劉家和
3.劉家和主編
附:編輯部十一月會有兩次編輯培訓。
1、開場討論
軸心時代是否源於文化下移使平民思考者增多?
時間集中,緯度集中,爲什麼?
初始時間爲何如此模糊?
……
2、對軸心時代這一概念的質疑
軸心時代的概念實際是站在現在的角度提出的,它強調那一時代對現在的重要性,就目前掌握的資料而言可適用於三箇地區:古印度,古希臘,中國。
印度:軸心時代產生的佛教現在在印度極爲衰落,反而在世界其他地區大行其道,而在印度流行的印度教源於軸心時代以前。
中國:從西漢開始便只能看到孔子時代以後的著作,誰又能說孔子之前的時代沒有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
3、兩箇例子
(1)「圖騰」的產生:先民在歷史發展的某箇階段有了理性的覺醒,但還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的理性,即不能把作爲理性存在者的自己和自然界的本性區分開來。中國古代「北狄東夷南蠻西戎」之說也許不是以華夏爲中心的看法,而正是當時歷史現實的寫照:中原人民率先發展出了完全的理性,和四方的少數民族區別開來。
(2)從「德」字含義的演變看「天命觀」:商:上帝降德,符合天命既是德;西周:強調治國之道,要順應民心才能合於天命,才是有德,歷史理性與道德理性結合在一起;東周:德字有了當今意義上的「道德」的含義。
新聞稿
瀚案:不知道是誰寫的,這文筆,也太沙雕了吧。原發布于學院網站。
2015 年 12 月 4 日 20:30 分開始,在教二樓 302 室進行了春秋學社編輯部第一次工作會議。
春秋學社的社長領編輯部部長宣柳早早來到教室,用多媒體器材爲此次工作會議預先進行準備工作。預定時間左右部員們陸續到場,他們分別是:陳盼、崔泰、劉澤元、歐雪薇、王敏、徐思琪、鐘影、吳昕璇、柯琪瀚(此處並不是按照到場先後順序排列的而是按照人名首字母排序)。編輯部全員到齊,無一人缺席會議。
會議開始後,宣柳部長逐箇詢問部員們對上周安排的
關於排版細則,部員們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諸如注釋上標、圖表標題、段落格式等等。宣柳部長在幫助部員們解決了一系列問題後,用自己的一篇投稿文章
簡短的總結後,宣柳帶領大家參看
最後,部長給部員們佈置回去後的一周作業:自己在下週五之前按要求編輯好另外一篇「練手文章」,屆時發給部長檢查。
隨後就散會了,時間約爲 22:2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