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華喆

出版社 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18-03

豆瓣評分 9.1

鄭玄地位的升降——《禮是鄭學》讀後

用一天半時間趕出來的。一篇很水的讀書報告而已。大四上專必中國史學史期末作業。要求: 「不同話語體系下對歷史人物敘述的異同。可選擇一箇歷史人物,對其在不同歷史時期評價的異同進行探討。可參看劉浦江:太平天國史觀的歷史語境解構近代史研究2014 年第 2 期。 」
此篇爲排版示例頁面,有波浪線直線楷體小字等。

『今古文的差異失焦,因此鄭學能被接曹魏官方接受


華喆禮是鄭學——漢唐閒經典詮釋變遷史論稿一書,以鄭玄學術地位的升降過程爲主線,從經學內部敘述了漢唐經學史。

我初讀此書,以爲是在討論經學問題,繼而恍然大悟,這其實是從經說出發來討論經學史。經說䋣盛,不可勝舉,而作者選取的例證有唐寫本論語鄭注禮記子本疏義等,充分利用了新材料,發前人之所未發;從線擴展到面,又體現了作者以小見大的功夫。在研究笵式上,作者從表面的經說深入到經說背後的背㬌,分析注疏家爲何如此思考,注疏家的思想丗界是怎樣的,寫就這些注疏的目的是什麼;不再專注于經說的正誤批判,而是解釋經學家們各自的詮釋視角。

通過這樣的思惟方式,作者在經學研究中體現了其斷代史硏究的敏銳度。試舉一例,作者認爲康成之學是純學理性的,今古文的分埜隨著漢王朝的落幕而落幕,今古文的差異失焦,因此鄭學能被接曹魏官方接受見弟 91 葉。如此精準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

以下將以此書爲線索,綜合其他材料,簡述鄭玄地位的歷時變化及其動因。

皆拜

鄭玄在生時便已享有崇高的地位,後漢書鄭玄傳載:

會黃巾寇青部,鄭玄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謙接以師友之禮。建安元年,自徐州還高密,道遇黃巾賊數萬人,見皆拜,相約不敢入縣境。1

馮渝傑從黃巾拜鄭玄看漢末隱逸與地方秩序的重建2 一文論此事甚詳,他解釋這一現象時從道學的角度分析了鄭玄學說,下槪述之。

其一、讖緯之學爲鄭玄學術基底所在。鄭玄著作總計六十餘種,其中緯書有十餘種。鄭玄以帝爲天,提出 「六天」 之說。而 「六天」 說也是早期道教經典中的重要槪念,常見 「六天故氣」 對應 「三天正法」 的說法。最典型者如劉宋時道經三天內解經「……新出老君之制,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歸眞」 。雖然讖緯是早期道教的重要淵藪, 「然而自言神聖的道經文獻向來敘述模糊,往往不會提及具體的人、事」 ,因此難以斷言道教 「六天說」 是否受到鄭玄的影響。然二者共同享有讖緯這一思想資源, 「故此在思想深處亦存在交疊現象典型者如天神與星神的思想,當無疑義。 」

其二、鄭玄極擅易學。康成易學綜合運用爻辰說、卦氣說、爻體、互體等方法,構建了具有義理傾向的易學,具有卓著的易學成就。兩漢習亰氏易者甚夥, 「終漢之世,習亰氏易者,往往兼善圖緯及黃老之言」 華陽國志卷十中廣漢士女。而鄭玄亦精於亰氏易,他與黃巾太平道共享思想資源成爲可能。又老子中經 「陽九百六」 之法在早期道教中運用廣泛, 「陽九百六」 之法深受 「太一行九宮」 學說的影響,而闡述 「太一行九宮」 最力者卽爲鄭玄鄭玄亦尤善天文、歷算,被傳頌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此爲鄭玄具有超越學術之上的社會威望與神秘影響力的重要原因。

其三、鄭玄「太平」 思想也與黃巾有共通之處。太平道將東方作爲救濟的方位,這與作爲宇宙最高神的 「中黃太一」 相結合,論證了 「中黃太一」 讓救濟者張角在東方出現的理據。而將 「中黃太一」 換成 「昊天上帝」 ,張角換成周公,幾乎就可以變成鄭玄的學說。

其四、鄭玄爲漢末隱逸羣軆的代表。漢末隱逸群體對天命去留的關切,促成了民眾對隱逸的神秘化想象,以至興起更爲普遍的崇隱之風。 鄭玄作爲兼善讖緯與易學的今古文經學大師,也特別強調、慕求『太平』理想秩序,亦是屢徵不就的賢人、隱者,在社會上享有極高之聲望」 ,成爲救世的宗教神學教義的崇拜對象。 「黃巾拜鄭玄正好透視出漢末學術經學與信仰太平道的交融互滲狀態。 」

我們再回到禮是鄭學一書。弟一章以論語鄭注爲出發點,討論鄭學的特點。如 「君往視疾」 一例,漢代古注認爲臣子應該迻牀南牗,這樣君進入後可以保持南面。鄭玄認爲臣子當亙凥北牗,因爲他認爲君不應該進入室內,這又是因爲堂室承載了特定的禮學功能。可見鄭學具有彊烈的禮學理論色彩,而不考慮實際的禮學功用。

弟二章從探討鄭玄本身擴展開來,討論鄭玄與他同時期經學家的異同。對於馬融和鄭玄,作者通過五祀七祀的例子進行分析,指出馬融認爲五祀是七祀的一部分,鄭玄認爲這是周制和夏殷制的差別。馬融試圖消解矛盾,鄭玄使得經文名同而實異,構建除了周禮–夏殷禮–不合禮的龐大體系。

對於鄭玄和盧植,通過笏板的例子,指出盧植更加符合現實,鄭玄注重禮制的等級精神。又舉 「后」 一例,盧植解爲王后,鄭玄解爲君,盧植是單純根據字義來解釋,鄭玄欲將其降格爲諸侯之禮。盧植只是訓解經文,而鄭玄在注經之前已有對體系的完整思考。

作者又將他與蔡邕進行比較,蔡邕認爲月令是周代制度,鄭玄認爲是呂不韋所編。蔡邕是以古制證今制,爲漢家制度尋求合理性,鄭玄是以今制證古制,論證自己的經學體系。綜上,他的師友們多因襲前說,而鄭玄獨創新意,因而盛名不衰。

春秋經獲麟一節,經過公羊傳的精妙創作,具有了印證孔子素王地位的效果,孔子的悲泣變成了晚年自知其命而不得伸的愁苦憤懣。 「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公羊家積極論證漢得天下是天意使然,麟不再是爲孔子而來,而是爲漢德將興而來。 」 禮是鄭學弟 156 葉漢儒將麒麟等四靈與聖人聯係在一起,董仲舒將獲麟解釋爲 「聖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 ,走上了神秘化的道路。

鄭玄的獲麟說,未有公羊左傳那樣彊烈的政治色彩,未說是爲漢家立法。 「所以鄭玄經學以一種純學術的面貌出現在漢末,恰恰趕上了漢朝漸趨崩壞的最後關頭,於是當漢魏嬗代完成之後,政治局勢的改變使得傳統漢代經學失去了 「漢制」 這一現實焦點,被迫從歷史中退場,鄭玄經學也就順勢脫穎而出了。 」 禮是鄭學弟 174 葉

鄭王之爭

該書弟三章將時代延伸到魏晉時期。 「直至曹魏明帝卽位,以高堂隆为首的㬌初制禮幾乎全以鄭玄經注爲藍圖,鄭玄學術對學政兩界的影響力也達到頂峰。 」 禮是鄭學弟 177 葉實際上,漢魏學者對於鄭玄的質疑一直不絕如縷,如孔融、王粲、虞翻等人,這些質疑在鄭王之爭中全面展開。

魏明帝於㬌初元年頒布詔書,改正朔、曆法、服色,訂立郊祀、宗廟禮儀,是爲㬌初改制,而此事乃高堂隆首倡。高堂隆有明顯的鄭學背㬌,意圖以鄭注爲藍本進行禮制構建。鄭玄主張禘郊分離,圜丘祭昊天上帝,郊祭感生帝, 「周人圜丘祭上帝時以帝嚳配祀,在南郊祭青帝靈威仰時以后稷配祀,其中后稷是周人始祖,靈威仰是周的感生帝。 」 禮是鄭學弟 228 葉

這樣能爲周的合法性提供完美的詮釋,但用於曹魏時便行不通,因爲 「魏武帝曹操並不是后稷那樣的上古人物,他沒有感大人跡而生的傳說。 」 禮是鄭學弟 228 葉結果便是,高堂隆的改革只是與鄭玄形似而已。 鄭玄只是單純地在解釋經書文本何以如此書寫,他並不會去考慮他的解釋能否付諸實踐,這旣是由他的學術方法決定的,也是由他一介布衣的身份決定的。 」 禮是鄭學弟 229 葉王肅將圜丘郊祭合并,曹操爲太祖,郊祀就以太祖配天,圜丘與郊祭合併,宗廟五年大祭時,在曹操的太廟中祭祀始祖舜,以曹操配祀即可。這樣在實踐層面就很容易。

華氏又強調, 「傳統學術史硏究在處理鄭王之爭的問題時,往往容易受到學術史以外的史料影響,模糊學術與政治之閒的分際,用政治邏輯替代學術邏輯。 」 禮是鄭學弟 234 葉南齊書陸澄傳論 「王肅依經辯理,與碩相非,……外戚之尊,多行晉代。 」 蕭子顯認爲王肅得益于司馬昭的岳父身份,纔能夠取得如此高的經學地位。但實際上,這只是由於依靠鄭學形成的㬌初禮制具有嚴重問題,以至於後來學者對此深感不滿而造成的,當時禮學與禮制的調整勢在必行。在這箇時閒點上, 「王肅出來批評鄭學,隨後西晉以王肅禮學爲基礎構建禮制,這是學術發展的自然過程,並沒有很強的政治色彩。 」

作者緫結道, 「王肅與鄭注實際上各有側重取捨,我們與其認爲鄭王之閒是互相取代的關係,倒不如說王肅是在鄭注出現以後,意識到鄭注的問題所在,於是加以彌補。故此喬秀巖先生以爲鄭王之閒無優無劣,誠爲史家之卓識。 」 禮是鄭學弟 233 葉

按,喬秀巖論鄭王禮說異同3 提到了王肅對三年之喪祥、禫的看法。他提出後漢普遍實行三年之喪沒有依據,鄭玄二十七月之說實際上也包含了二十五月,在鄭玄看來,只有採取二十七月的說法,纔能將與此相關的一二十條經文全部解釋通。王肅認爲,二十五月大祥之後,哀情淡化,祥禫之別已不甚分明,因而他在實踐意義上將二者合而爲一。此外,王肅還對圜丘與南郊、昊天與五帝、大社與王社、地神與人鬼、二祧與親廟、祭天禘與宗廟禘進行合併。

喬本對鄭學解經方法槪述如下:

鄭玄解經,若遇同一箇詞或者同義、近義的詞,在經緯文獻的不同地方,含義、屬性、用法有所出入,甚至矛盾,通常作爲不同的槪念來理解。鄭玄力圖保存文獻語言的複雜性,爲此要求讀經者細分自己腦海中的相關槪念。不難理解,這樣細緻的分析只有在理論上纔得以進行,若移之於現實社會,顯得太過複雜,甚至不合理不合情。禮是鄭學弟 170 葉

王肅的考量則與鄭玄正好相反,以適應朝廷禮儀爲主要目標。

兩晉臆說的反叛

弟三章繼而論及兩晉多臆說。西晉建立以後,司馬炎依據王肅禮學構建祭祀、宗廟等國家禮制,與此同時,經書古禮與社會習俗之閒的矛盾越來越大。

兩晉學者爲如何溝通禮俗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其中也不乏歪曲經典以遷就現實的例子,於是產生了臆解經典的現象。……這些經典臆解不追求體係上的完備,只著眼于如何解決現實問題,割裂經文之閒的聯繫,於是鄭玄首當其衝,不斷受到質疑。禮是鄭學弟 273 葉

兩晉學者必須面對禮學帶來的現實壓力,他們的關注點從調和五經內部的矛盾轉向使六經適用於現實生活。

面對兩晉禮學帶來的現實壓力,兩晉學者必須主動調整自己對經典的態度,所以他們有關經學的討論,已經由如何溝通六經之閒的矛盾,轉向如何使六經適用於現世生活。這種轉向 「是西晉建立之後統治集團的文化態度與文化政策決定的」 ,是在 「王朝政權與學者都開始重視禮的實踐意義這一背㬌之下展開的。 」 禮是鄭學弟 273 葉

那麼,這種 「現實壓力」 是怎樣的?華氏喆杜預新創 「心喪三年」 爲例進行了說明。杜預尙書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亮陰」 爲心喪。鄭玄認爲 「亮陰」「梁暗」 ,卽凶盧,高宗諒陰三年就是三年之正喪。他提出這一問題的背㬌乃是太子司馬衷楊皇后服喪的問題。據喪服,父在爲母服齊衰期,則司馬衷當爲楊皇后服喪期年,杜預提出三年心喪,顯然與此不符。實際上,楊皇后病故之時,司馬衷十六歲,立爲太子已近八年,但他一直生活在武帝身邊,大臣們對這位儲君知之不多,充滿疑慮。故而杜預提出這種說法, 「顯然是與武帝的一種默契,甚至很可能直接出自武帝的授意。 」 禮是鄭學弟 248 葉其中的深意在於,心喪三年卽 「亮陰」 ,爲太子不與大臣接觸提供了絕佳的理由。同時在這二十五箇月之中,太子心智將漸趨成熟。因此我們不難理解, 「當時爲什麼有人批評杜預『違禮以合時』,實際上杜預說爲母心喪三年的提出,在當時是有著深遠的政治謀畫在內的。 」 禮是鄭學弟 249 葉

杜預的說法雖受到朝中大臣反對,但心喪在兩晉南北朝一直沿用,對後世喪俗產生深遠影響。

値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研究方法體現了華氏「經學研究中斷代史的敏銳」 ,通過具體的政治史分析,揭示了學術思想產生的直接相關性動因。

義疏學的回歸傾向

進入南北朝以後,禮法問題表現得不再像兩晉那樣突出,學者又很快回到詮釋鄭玄的道路上來,南北朝義疏學的出現標誌著魏晉反鄭玄傾向的結束。

禮是鄭學弟四章對義疏學的諸多問題進行討論,但並未涉及義疏學向鄭學回歸的表現,我僅以雷次宗的喪服學爲例進行補充。

雷次宗生於東晉武帝太元十一年386 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 年卒於鍾山。少年時入廬山,師事慧遠和尙,4 與周續之同受,與宗炳俱受喪服經。皮錫瑞言雷次宗 「與鄭君齊名,有雷、鄭之稱。 」 5 雷氏之喪服學最著于當丗,著有略注喪服經傳

父爲長子。傳曰何以三年也?正體於上,又乃將所傳重也。庶子不得爲長子三年,不繼祖也。鄭玄不言適子,通上下也。亦言立適以長。此言爲父後者,然後爲長子三年,重其當先祖之正體,又以其將代己爲宗廟主也。庶子者,爲父後者之弟也。言庶者,遠別之也。小記曰: 「不繼祖與禰。 」 此但言祖不言禰,容祖禰共廟。6雷次宗父子一體也,而長嫡獨正,故曰體旣爲正體,又將傳重,兼有二義,乃加其服。自非親正兼之、情體俱盡,豈可凌天地混尊親也。7

案, 「父子一體」「世父母、叔父母」 之傳文,雷氏此正用此意。雷從鄭意,鄭玄「重其當先祖之正體,又以其將代己爲宗廟主也」 ,次宗曰 「體旣爲正,體又將傳」 ,兩者意思完全一致。鄭玄「言庶者,遠別之也」 ,次宗曰 「自非親正兼之、情體俱盡,豈可凌天地混尊親也」 ,意思也一致,不過發揮更遠。

女子子在室爲父。布緫、箭筓、髽、衰三年。鄭玄凡服,上曰衰,下曰裳,此但言衰,不言裳,婦人不殊裳,衰如男子衰,下如深衣,深衣則衰無帶下,又無衽。8雷次宗縗者,當心六寸布也。在衣則衣爲縗,在裳則裳爲縗。男子離其縗裳,故縗獨在衣上,婦人同爲一服,故上下共稱也。9

案,雷氏認爲衰作爲上衣的含義是由當心六寸布發展而來的,男子由於衣裳分離,故衰卽是衣,而女子衣裳一體,故經但言 「衰」 不言 「衰裳」 。雷氏之文約,不可但據表面之文推其本意。其與鄭玄思想的承接關係清晰可見。

妾爲女君。傳曰何以期也?妾之事女君,與婦之事舅姑等。鄭玄女君,君適妻也。女君於妾無服,報之則重,降之則嫌。10雷次宗今抑妾使同婦,尊女君使同姑。女君於妾不得同姑之降,婦不降則應報,所以不報者,欲伸聖人抑妾之旨。若復報之妾,則竝后之誠意無所徵。故報之則違抑妾之義,降之則有舅姑之嫌。故使都無服,無重嫌之責。11胡培翬曰「降之則嫌」 之說,後人駁之者甚多。不知妾事女君如舅姑,所以朙尊卑之分,而女君究不得以舅姑自居也。若竟降之,則是視妾如子婦矣,而可乎?雷氏申鄭義極是。12

案, 「故報之則違抑妾之義,降之則有舅姑之嫌」 ,申鄭 「報之則重,降之則嫌」 ,如果報,則違背了抑妾的思想,所謂 「重」 ,卽是提高了妾的地位, 「竝后之誠意無所徵」 ,不能體現妾事女君的誠意。如果降而服之, 「則似舅姑爲適婦、庶婦之嫌」 ,就好像女君眞的是舅姑一樣,卽胡氏所說 「若竟降之,則是視妾如子婦矣」 。正如胡氏所云, 「雷氏申鄭義極是」

爲舊君、君之母、妻。傳曰爲舊君者孰謂也?仕焉而已者也。何以服齊衰三月也?與民同也。君之母、妻,則小君也。鄭玄仕焉而已者,謂老若有廢疾而致仕者也。爲小君服者,恩深於民。13雷次宗身旣反昔,服亦同人,蓋謙遠之情,居身之道也。然恩紀內結,實異餘人,故爰及母妻也。14

案,次宗釋傳文 「與民同也」 ,致仕者爲何爲舊君服與庶民同?致仕之後身份與普通百姓相同,出於 「謙遠之情,居身之道」 ,致仕者亦不能倚仗自己的特權。但在服侍君主的過程中與君之母妻也有了恩情,所以和一般的百姓不同,從情出發,要爲君之母妻服。鄭玄「恩深於民」 ,次宗對鄭玄說解釋得更詳盡。

由以上幾箇例子可見,雷次宗鄭玄多採取認同的態度,而又進一步引申鄭玄學說。當時的 「雷鄭之稱」 ,或許反映了人們對雷次宗回歸鄭學這一新的學術風尙的交口稱讚。

宋學批駁鄭學

宋明理學家批判讖緯,一再貶斥漢唐經學著述中所採擷的讖緯思想, 唐書禮志、鄭樵通志、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洪邁容齋隨筆、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黃震日鈔等文獻都認爲讖緯出於漢人的僞造,其內容則 「詭異駁雜」 。王應麟困學紀聞中,考辨緯說達四十九條。 」 15 劉浦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16 下槪述之。

歐陽修論刪去九經正義中讖緯札子是宋儒聲討讖緯的標誌性文獻。 五經正義所載旣博,所擇不精,多引讖緯之書以相雜亂,怪奇詭僻,所謂非聖之書,異乎『正義』之名也。臣欲乞特詔名儒學官,悉取九經之疏,刪去讖緯之文,使學者不爲怪異之言惑亂,然後經義純一,無所駁雜。歐陽修全集附錄四,中華書局,1986 年,弟 1368 葉哲宗元年1086 年,太常博士顏復曰: 「凡乾讖緯及諸儒曲學,前古污朝苟制,諸子疑禮,道士醮祈,術家厭勝,一切刪去,然後大小群祀皆合聖人之制。 」 顏復上哲宗乞考正歷朝之祀歷代名臣奏議卷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弟 2647 葉直至魏了翁撰九經要義,始將讖緯之說刪盡,從此讖緯學成爲絕學。

劉氏認爲讖緯的消亡與中古時期知識體系的變化有關。 「唐宋以降,中國人的知識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科學與迷信逐漸分家,……此後數術的地位日益低下,只在民閒和術士中流傳,被視爲迷信的淵藪。 」 宋儒對讖緯的揚棄,經學與緯學的分家,就是在知識分化背㬌下儒學自覺的結果。

由第一節可見,鄭玄學術有深厚的讖緯淵源,這也構成鄭學在宋代受到批判的原因之一。

對於這一問題,禮是鄭學提供了全新的解釋視角。

鄭玄對於經書記載的矛盾之處,並不認爲其中哪箇正確,哪箇錯誤,而是所有經文都沒有錯,只是我們理解經文的方式需要做出調整。 「到啖、趙春秋學出現以後,學者就可以通過自我樹立『聖人之意』筆者案,上段材料中顏復就提到了 「聖人之制」 ,用一部分文獻來否定另一部分文獻。這其實又是另外一種解決經書之閒矛盾的方法。……於是改經思潮愈演愈烈。 」 禮是鄭學弟 394 葉

經典詮釋在中晚唐經歷了一次巨大的範式轉變,由對經文的演繹構擬轉向了對經書的還原 「大義」「演繹需要立足于文本的複雜多樣,是對於群經的橫向綴聯;還原則追求義理的高屋建瓴,是對於群經的縱深發掘。 」 禮是鄭學弟 395 葉

伴随着經典詮釋方法與範式轉變的完成,學者們也開始對以鄭玄爲代表的傳統就說進行聲討清算。到了北宋,

理學家不再滿足于象漢唐經學家一樣,追求在文字的解釋上左右逢源,而希望通過經書來樹立直指人心的德性,進而讓德性滲入到禮制乃至國家制度的方方面面,這恰恰是鄭玄乃至整箇漢唐經學,比之理學有所忽略的地方。……宋代理學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而鄭玄的學術影響則越來越弱,最終完全爲朱熹所取代。禮是鄭學弟 396 葉

至此,中國的學術思想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小結

鄭玄構建了龐大的經學理論體系,展現了經學的全新面貌;其學說注重理論性,游離于漢代官方政治背㬌,因而漢帝國崩潰後未受到波及。而鄭玄注重讖緯,與黃巾太平道共同享有思想淵源。他終身爲一介布衣,成爲漢末隱逸群體的代表。各方面的因素,使得他在世時便具有了超越學術之上的社會威望與神秘影響力。

西晉時期以王肅禮學爲基礎進行禮制構建,鄭玄地位一落千丈,而對鄭王之爭追本溯源,可以發現這是學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王肅取得獨尊地位的主導力量並非政治力量。

兩晉時期發明臆說,鄭學被學者瓜分得支離破碎,這是由國家政權注重禮制的文化政策決定的。爲了適應現實政治的要求,學者不得不對僅具有理論層面自洽性的鄭學體系作出調整與反叛。

南北朝時期,禮法問題表現得不再像兩晉那樣突出,學者又很快回到詮釋鄭玄的道路上來,義疏學的出現標誌著尊崇鄭學新風尙的開啓。唐五經正義是義疏學發展的頂點,此後義疏學走向衰落,學術思想萌發出新的生機。

宋代以降學者對讖緯的態度發生翻轉,具有讖緯背㬌的鄭學亦受到影響。啖趙二人開啓了解經的新範式,從鄭玄「隨文釋義」 轉向解經者自己確立 「聖人大義」鄭玄的影響力逐漸淡去。

通觀鄭玄地位的升降過程,可以瞭解到,我們旣要關注政治史、斷代史層面的動因,也要關注學術發展自身的邏輯。同時,旣不可過分彊調政治背㬌的作用,也不可拘泥於 「學派」 「學術史」 的槩念,而無視背後起作用的政治史原因。


插幾句筆記

  • 皮錫瑞認爲南學歸於北學,但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南北學的差異有三方面,學術風氣,南學受到學影響,援引其他學說。文獻版本有不同。師承上,南學注重師承,北學肆意發揮,自創新說。到了劉炫,他注經不僅引用經說,更援引史書。用扎實的文獻之學破除傳統義疏學者的穿鑿附會之學。
  • 是純學理性的,今古文是以漢王朝的落幕而落幕,今古文的差異失焦,因此能被接曹魏官方接受。p95 馬融沿襲多於刱新,鄭玄立新論。
  • 五祀地位、時閒的不同說法。p100 腳註白虎通的版本問題。厲害啊!馬融:五祀卽五行之祭。五行之官爲五官。馬融解決了矛盾,五祀卽七祀。馬融嘗試消解矛盾。p105鄭玄:五祀就是在四郊祭祀五官之神,將漢儒舊說的戶、竃、中澑等歸入羣小祀。突然想到,鄭玄把不同之處分爲殷制與周制,我那篇公羊的是分周制與春秋制。鄭玄:周禮五祀纔是大神,不能把五祀和七祀混同,加上司命、泰厲就是周禮天子七祀羣小祀。周禮與禮記祭法不再有矛盾。對鄭玄的論證思路進行梳理。p117鄭玄將經變得名同實異,但隨之而來的是帶來了很多問題,要不是解決問題。p118鄭玄分爲周禮–夏殷禮–不合禮,這是他箇人的創造,不僅僅是今古文可以槪括。
  • 禮是鄭學p265 有 爲人後!

  1. 後漢書卷 35張曹正列傳弟二十五。 ↩︎

  2. 冯渝杰:从黄巾拜郑玄看汉末隐逸与地方秩序的重建文史哲2017 年弟 2 期。 ↩︎

  3. 喬秀巖:論鄭王禮說異同北亰讀經說記,臺北:萬卷樓,2013 年,弟 161–174 葉。 ↩︎

  4. 南史卷 75列傳弟六十五隱逸上,北亰:中華書局,1975 年,弟 1867 葉。 ↩︎

  5. 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分立時代,弟 170 葉。 ↩︎

  6.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 29喪服弟十一,王輝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弟 885 葉。 ↩︎

  7. 北宋版通典卷 88禮四十八 「斬縗三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本,2008 年,弟十八冊三十四葉,弟 252 葉。 ↩︎

  8. 儀禮注疏卷 29,弟 889 葉。 ↩︎

  9. 通典卷 87禮四十七 「五服成服及變除附」 ,弟十八冊二十七葉,弟 239 葉。 ↩︎

  10. 儀禮注疏卷 31,弟 935 葉。 ↩︎

  11. 通典卷 90禮五十 「齊縗不杖周」 ,弟十八冊四十九葉,弟 283 葉。 ↩︎

  12. 胡培翬:儀禮正義卷 22喪服經傳弟十一,彭林主編:儒藏精華編弟 48 冊,北亰大學出版社,2016 年,弟 1080 葉。 ↩︎

  13. 儀禮注疏卷 31,弟 944 葉。 ↩︎

  14. 通典卷 90禮五十 「齊縗三月」 ,弟十八冊五十葉,弟 285 葉。 ↩︎

  15. 周婷婷:宋學昌盛時代的讖緯學硏究懷化學院學報2007 年弟 7 期。 ↩︎

  16. 劉浦江: 「五德終始」 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中國社會科學2006 年弟 2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