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問篇第三十二
一、行微、忠信。
似乎舉了兩箇相反的例子,楚莊王對自己滿意,實際上危險,伯禽之傅對波琴滿意,實際上周公批評。楚莊王:「今以不穀之不肖而羣臣莫吾逮,吾國幾於亡乎!」
伯禽的美德:「爲人寬,好自用,以慎。」但周公說:歸道非由寬厚,自用見其窶小,均者之氣,非大君之量;慎,則不接士,則淺。十人、三十人、百人,是什麼人要周公執贄而見呢?厚以待士:這裏的士應該也指公卿大夫。「上士吾薄爲之貌,下士吾厚爲之貌。」
繒丘之封人問,「心瘉卑」「施瘉博」「禮瘉恭」。
多其功而不息,息爲惪之誤。「爲人下者,其猶土也」孕育萬物的思想。
「親賢用知」的思想。
最後一段應是漢人整理時加的評語。說孫卿很賢。「闔閭擅強」把闔閭說成不好的。「觀其善行,孔子弗過」
哀公第三十一
「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爲非者,不亦鮮乎」
庸人、士、君子、賢人、大聖的區別。庸人,「心從而壞」,不知道要幹啥。士:富貴不足以益也,卑賤不足以損也。雖然知道的不多,知道自己要幹啥。君子:有仁義思慮明通但不伐不爭。賢人:行中規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傷於身」卽康德所謂其準則能夠成爲普遍立法。大聖:「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卽類似上帝,「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識,百姓淺然不識其鄰」,日用而不知。
「其政好生而惡殺焉」
提醒哀公應當憂思的事情,「焉而」讀爲焉能。入廟門而思哀,聽朝而思憂。退朝見諸矦子孫而勞。見虛而亡國之懼。「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
紳:大帶,委:周冠,章甫:殷冠。
「資衰苴杖者不聽樂,非耳不能聞也,服使然也」這段話啥意思
健、詌、口哼。知識與道德的關係,信愨─知能,明主任計不任怒。
車是四匹馬……民本思想:「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東野畢之馬,求馬不已,就跑了。
法行 三十
日用而不知「禮者,眾人法兒不知,聖人法而知之。」
曾子。「無身不善而怨人」……不慎其初,追悔莫及
曾子。魚鱉黿鼉……「無以利害義」
「君子比德」於玉,仁、知、義、勇、情、辭。
曾子。無仁、敬、信的人,必不會與他仁、長、信,「失之己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
「夫子之門何其雜也?」
君子有三恕、三思
子道二十九
似乎這一篇講君子修身的多。
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義不從父」的意思是,「不幸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
「鄕者君」「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封疆出現了!
友的重要性,「君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何爲而無孝之名也?」
「禮,居是邑,不非其大夫」猶若、猶然、油然,舒遲貌。「奮於言者華」所以「君子知之曰知之」「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可謂明君子矣」
「君子,其未得也,則樂其意,旣已得之,又樂其治」
宥坐第二十八
第二十卷乃記傳雜事
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人有惡者五」
先教化「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邪民不從,然後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世之陵遲亦久矣,而能使民無踰乎」,因爲「亂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墮焉」
似乎戰國後期的儒家多強調生生之德?「夫水,大徧與諸生而無爲也,似德」義、道、勇、法、正、察、善化、志。
「吾語女」也很常見。出現關龍逢這箇人。餓其體膚勞其筋骨:「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多矣」「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志不廣」
廟之北堂:所以居主。北葢皆絕的原因是貴文,不是因爲沒有良木。北葢是啥?
卷十九大略第二十七
此篇荀子雜錄之語。
重禮:「隆禮尊賢而王」以下皆禮也:「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天子外屏諸矦內屏」奉上:「天子召諸矦,諸矦輦輿就馬」山冕─玄冠─裨冕,珽─荼─笏,雕弓─彤弓─黑弓
王者先仁而後禮。
如果不時宜、敬交、驩欣,雖指,非禮也。
禮者其表也,廢禮,「故民迷惑而陷禍患」
「禮之生,爲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這麼說來,結合其他的,荀子把庶人也納入禮。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存哀。
親迎之禮
能治家則能治國:「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於國家也」
禮以順人心爲本。禮還有飾的作用。
「仁之差」「義之倫」「禮之序」。
「仁義禮樂其致一也」,接著說了三者的邏輯關係。
與公羊穀梁同:貨財曰賻,輿馬曰賵,衣服曰襚,玉貝曰唅。
天子要注意禍福。
爲何把田獵早晚的禮和治民的禮放在一起呢。
拜、稽首、稽顙
幾大關係,君臣不得不尊……
朝廷上之禮:「朝廷之美,濟濟鎗鎗」
「諸矦非問疾弔喪,不之臣之家」「寢不踰廟」
「夫婦之道……君臣父子之本也」「親迎之道,重始也」
幾句禮的重要性。
「和樂之聲……君子聽律習容而後士」
子視父若不言,坐視膝,立視足」
「文貌情用,相爲內外表裏」
得道卽可──「春秋賢穆公,以爲能變也。」
「不富無以養民情」倉廩足而知禮節
要多問賢人。──也反映戰國士階層興起
法家思想的:「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類」
管仲……野人,不可以天子大夫
「義勝利者爲治世,利克義者爲亂世」不與民爭利
「天之生民,非爲君也。天之立君,以爲民也。」
「以賢易不肖」
「先王之道,則堯舜已」崇堯舜
後面很多關於教、學、文的
敏于學:「君子之學如蛻」
「君子隘窮而不失」子困於陳蔡
重師:「教而不稱師者謂之倍」「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
「博學而無方……君子不與也」
「學者非必爲仕,而仕者比如學」
「……焉可息哉」死了纔能息
小雅「疾今之政,以思往者」
「非其人而教之,齎盜糧,借賊兵也」
子夏不事驕君:「爭禮如蚤甲而喪其掌」
匹夫交友:「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重始慎始:「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
信
曾子傷泔之傷人。
「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
「多言而類,聖人也。」
不可變三王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