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專書二種摘錄

大二下中國古代史下期末考試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三聯書店,2007 年。

第 5 頁。王安石在其靑少年時期就已立定志願,旣不要作只會寫些詩詞歌賦的騷人墨客,也不要作只會背誦儒家經典的庸俗書生。他已抱定了學以致用的目的,要爲他自身所處的社會和時代,肩負起他所應當承擔的歷史任務了。

慶曆二年進士及第,第四名,次年委派爲簽書淮南東路節度判官廳公事,卽揚州簽判。著淮南雜說

慶曆七年 1047 改任明州鄞縣知縣,在任近三年。

皇祐三年任舒州通判

嘉祐二年出知常州知州

嘉祐三年提點江南東路刑獄江東提刑

辭官歸江寧守母喪收徒講學

P60 弱冠之時立志「欲與稷契遐相希」,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神宗熙寧二年召他爲翰林學士時,說「經術者,所以經世務也,若不足以經世務,則經術何所賴焉」靑少年時期便執著堅持學以致用和經世致用的思想。

開源:「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關於節流的文章雖少,但他的確在一生堅持這一點「君子制俗以儉」「以有時之財,有限之力,以給無窮之費……」,p65 藉此可以揭穿宋徽宗、蔡京冒用新法的虛名,大搞荒淫無恥罪行的實質。

他在洪範傳中第一次提出反對天人感應的說法,他對於天人感應說的挑戰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但這種觀念早已深入儒生的人心,當時大家只會把王安石的思想看作異端邪說,羣起而攻之。

第二章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變法革新。第一節任翰林學士期內的王安石。

P68 神宗卽位不久上的奏章總結前五朝的概況,貫穿于其中的批評意見,是無處不在的因循、疲沓、苟且度日的萎靡氣局,因而鼓勵神宗「知人事之不可怠終,則大有爲之時正在今日」實際是想藉神宗這面大旗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P72 他還認爲「自祖宗以來,紀綱法度多因循茍簡,非變之不可也」

熙寧元年、二年神宗與王安石的幾次長談,兩人同心合契,神宗擢王安石爲參知政事。

王安石認爲變法的終極目標是富國強兵,這直接從先秦法家繼承而來。而當時普遍的輿論環境是「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而不在乎強與弱」

他認爲首先要「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然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p75 抑制豪強兼併,一是爲中下層自耕農免於受兼併之害而流離失所,二是爲將操縱物價壟斷居奇的特權收歸政府。但落實到各項新法,雖然有所觸犯大地主階層的特權和利益,但對於緩解因土地集中而產生的階級矛盾是不可能的。P81 司馬光:「民之所以有貧富者,由其財性愚智不同」,貧窮的人目光短淺,終不可能變富,如果奪去了富人的錢財,那有戰爭來臨時從哪兒取來經費?

P89 崇尙法治。他任參知政事後開始過問「議定刑名」,將部分司法權收歸中書。他的三經新義被正統儒家認爲是「濟其刑名法術之說」。他設明法科,司馬光上台後廢,認爲「夫禮之所去,刑之所取;使爲士者果能知道義,自與法律冥合」這便是禮治和法治之爭。

「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天變不足畏是一大精神支柱,因爲變法之初很多人以天變來恐嚇神宗,p98 保守派們四面圍攻,雷同一說,語義張皇,仿佛不把變法停止,就要出現天塌地陷的大劫了

「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天文之變無窮,人事之變無已,上下傅會,或遠或近,豈無偶合」

p100 王安石除了對太祖讚許,對太宗神宗仁宗都不甚滿意。

他提出要「法先王之政」

第三章

p112「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司馬光與王安石關於理財的爭論。

第四章

最能體現爲天下理財主張的是農田水利法,充分調動各階層人羣的勞力智力財力,涉及領導組織管理等方方面面。很多地方排除積水,得到良田,疏通溝洫,增加了收入,淤田,增加土地肥力,收到很好的成效。

興建疏浚了陂塘堤堰,修治河北諸河,退灘地,淤地四萬頃。

均輸法。

之前對於製造軍器的物資強行攤派,不管該地是否生產,也不管是否是生產的時節,地方政府對開封倉庫的儲藏量並不知悉,常常過剩而大量拋售,給富商大賈製造了機會。

均輸法一,充分利用東南六路的富饒物資,與生產不富饒的地區相互調劑,二,將富商大賈的「斂散之權」收歸政府,三,盡量在生產地採購,節省路費;四,對於非生產地的民戶,改繳稅款,不征收實物。

靑苗法常平新法

當時常平倉調劑糧價、救濟災荒的作用名存實亡。

政府以低利率出貸錢糧,使農民可以及時從事耕種收穫,不再忍受兼併之家的高利盤剝。

需要借貸的民戶借得了靑苗錢,豪強的高利貸遂不可行,起到抑制兼併的作用。保守派攻擊目標之一,還款時必須交利息。王安石回答,此項政策的實行必定有許多損耗,若不加以補充,則難以爲繼。其二,兼併之家也必須和貧下戶結成一保,同樣要借貸靑苗錢。被認爲是奪富民之利以惠貧民。神宗識破了司馬光的詭計,堅定了靑苗法的決心。

免役法

原來的差役法:繳納賦稅之外要按戶等高低去官府服差役,實際情況是差役落到中下層地主階級和富裕的自耕農身上。負擔繁重,想方設法降低戶等,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影響。弊端嚴重,要求改革成爲朝野上下普遍的訴求。

使得一大批「力田之民,脫身于公」,回到農業生產崗位上去,更多的人「盡其力」,也就有更多的土地能「盡其利」

差役不再輪流應差,按土地數量交納免役錢,僱傭三等以上稅戶充當。官紳不再享有免役特權,也要交助役錢

但對於官僚地主、富商大賈的助役錢,數額很少,其實是不敢更大幅度的觸動其利益。

首先在開封府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司馬光等依然反對,認爲「自古以來,徭役皆出於民,今一旦變之,未見其利也」錢少了無人應募,錢多了百姓負擔重。

文彥博:「祖宗之法俱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

市易法

把富商大賈「開闔散斂之權」收歸政府,使物價穩定,小商販免於富商大賈的欺壓,使政府獲利。

設市易務。在開封府的推行收效很好,在全國推廣。有人反對說市易務管的太細。

但實際上,大姓人家 的商業活動受限,就轉向放高利貸,實際上只是轉移了一種方式,並未真正收到摧制的目的。

方田均稅法

北宋傳統政策是縱容肆意兼併,自耕農爲逃避繁重的差役,托庇于官紳之家,假冒爲他們的佃戶,這樣令稅收大幅下降。

重新丈量土地,淸查隱匿田產、假冒佃戶等現象。

進展緩慢

保甲法的目的一,對內維護社會治安;二,使其成爲募兵制向征兵制的橋樑,但並沒有起到作用。

每十家爲一保,輪流巡邏以防盜賊。

實質上他是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害怕勞動人民對于地主階層「報其宿怨」而有戒心,對客戶保丁有更多的限制。

對保丁進行軍事訓練,僱傭兵的缺額不再補充,改由保丁充任,年歲稍久,保丁便可取而代之。

P197 違反了嚴禁民間傳習武技的傳統政策。

神宗只看到一些表面的好處:可以防禦盜賊,減少僱傭兵數量,節省費用,但神宗並未與王安石在終極目標上取得共識。

將兵法:選用具有作戰經驗的將官,專門負責對某一地區駐軍的軍事訓練,以改善僱傭兵的素質。

P234 用「天變不足畏」破除人們對天人感應說的迷信,用「祖宗不足法」破除成規舊章對人們頭腦的束縛,用「流俗之言不足恤」排除來自社會的糊塗議論的無謂干擾。但不可避免的成爲脫離社會,脫離人民羣眾的人。

神宗雖然認可王安石的看法,但很多事情並未照辦。如洮河之役,招討工作成功,但神宗說「羣疑方作,朕亦欲中止」,正是神宗有意要使「異論相攪」以互相制約。

P253 王安石之所以能成爲北宋一代傑出的政治改革家,是因爲他旣有「貫穿經史今古、不可窮詰」的學術根柢,又有多年宦游各地,考察積累的實際經驗,融會貫通,使他有了超越一般腐儒的超越同時代人的見解。

上任之初,神宗對王安石追求的堯舜之治心嚮往之,「治道無以出此」,對他毫無保畱的信任倚靠。

熙寧七年又展開一次關於天人關係的討論,這次神宗完全站在保守派一邊,深深刺痛了王安石,請求罷相,而神宗意識到那時真正能夠挑起國家大梁的只有王安石,不同意,無可奈何,只能答應,不到一年,又恢復其相位。這表明神宗與三不足的改革主張還相去甚遠。

在對待契丹西夏問題上,他認爲燕雲十六州民族複雜,缺乏凝聚力,正値西夏混亂時期,是攻取的好時機,但全然沒得到神宗的響應。罷相歸來時,王安石沒有察覺到,神宗已登極九年,他想的是如何把軍國大計的決策之權集中在自己手上,當然不願意再吸納王安石的建議。在保甲法和募兵制的問題上,神宗認爲募兵制度可以「彌亂」,王安石反對時,卻又「顧左右而言他」

當他感覺到神宗的思想見解和他相去日遠時,儘管他在去畱之間經常發生心理鬥爭,但一直委曲求全,想把距離拉近。但當他聽到那道虛假的「熙河探報」後,纔真正感受到他全盤戰略的破滅,而且已無可挽回。

異論相攪的家法:神宗有意把保守派畱在朝中。唯恐大權旁落在某一派系手中,總是並用政見不同的人,重用諫官御史,使之相互牽制。有意將司馬光畱在中央,文彥博一直穩坐樞密使位置。

王安石變法之初,就對皇親貴戚的某些特權頗有裁損,招致他們的不滿,而以高太后爲代表。神宗逝世後,高太后便連續起用大批保守派人物。

P276 王安石「力戰天下之人」

靑苗法收取息錢,市易法收取息錢,募役法則于應用雇値之外收取二分寬剩錢,這些能否遵循「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原則,也是一箇很大的問題。他用於廣儲蓄、救災荒、興田利,使得反對者無法非議。

之前很多吏胥都沒有俸祿,他們靠貪贓枉法、訛詐勒索爲生。王安石增吏祿,使他們每箇月都有工資,雖然增加了一部分開支,卻減少了吏治問題

政府聚積了大量的財物,但由於北宋朝廷的懦弱,這些錢財散寸在各州縣

两宋财政史

汪圣铎

中华书局,1995 年

第二章·熙丰改革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王安石新法及其所造成的财政增收

1、王安石理财新法

宋初以来依靠增加禁榷改善财政的尝试宣告失败,也造成商业萎缩,商税的减少;减少花费也失败。

王安石认为发展生产改善财政状况,“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所以供天下之费”上仁宗皇帝书王临川文集卷 39;“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王临川文集卷 75

变法措施:

均输法,较之前代,规模扩大,把行均输法之权下放给发运司

免疫法:推行困难,熙宁二年提出,四年冬施行

保甲保马将兵法:体现恢复宋代以前制度的倾向

2、新法造成的增收与节支

免役法:带来增收最大,表现为免役宽剩钱。永乐大典750 和宋会要·食货65 记载。支出方面,规定的补助灾年并不多见,多被当作平司就地封存

市易法:收入不及靑苗、免役;为避免小吏舞弊而加吏禄的费用从市易法收入中,如免行钱抽取,实际裨益不多

农田水利、方田均税法:田税并没有增多迹象

保甲等,影响很难用数字体现,却有增支节用之效。本为省兵,但军事行动很快开始,效果就逐渐无法看到了

均输法:不见记载,大约提出不久便名存实亡

实际增收中,免役靑苗最为突出,这些收入不归入三司、户部,大部分就地封存

第二节·略

第三节·王安石新法的失败和新法以外的增收措施

1、新法的问题与弊病

没有起效的表现:“新法没有起到预期的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财政收入的增加没有获得预期的幅度,更没有递增的效果。”P62 反而危害生产

靑苗法:靑苗钱散给富豪,富豪转贷贫下百姓,官吏贪污。苏辙栾城三集:“吏缘为奸至倍息”。无抑兼并之效,有增加赋税之实

免役法:重税,本意是帮助生产,实际影响生产

榨取现钱,必须在丰收之际一起出售,压低价格;造成钱荒

农田水利法:水利不易直接衡量,给与弄虚作假之机会。“岁坏民田庐,而朝廷不知”长编拾补卷 6 引编年备要

以上,损害很大。一下,裨益有限

靑苗,人民输八分或十分之息,朝廷得仅二分之息,中饱私囊,地方官府挪用。散多聚少的现象

最失败的是均输与市易

田税不见增长新法危害正常生产;商税较之变法前也不好均输等侵损正常收入

2、新法以外的赠敛措施

与新法关系不大,略

主要是出卖度牒、变钱楮之法、变茶法、变盐法、增矾课,征免夫钱等

第四节·财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三司权力的削弱,被户部取代;财政进一步集权和相应地方财权的缩小

1、三司户部之变

宰相权力变大

三司权力削弱:置三司条例司

2、财制上更进一步的集权

表现:上供和就地封存的财税的增加,公使钱的全面定额管理

第三章·北宋衰亡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新法的否定之否定

相对应的是财政制度的若干反复

1、新法的废而复用

根本原因:此时财政的情况,旧党又无法提出新的方法,新党借机攻击

2、新法推行在渡过危机后走向极端

推行中,减少税负,减少阻力的同时也减少收入

徽宗亲政后,蔡京等人的上台

第二节·蔡京的理财新法

1、继续推行熙、丰新法

主要是恢复平淮务,方田均税法的重新推行,方天法的推行时断时续,推行情况不同,影响难以评定,但影响有限,赋税只是局部地区、时间的增加

以下略

整理

陸芳卉幫我整理的。

北宋之积贫积弱,至宋中期已然越发显现,马端临云宋代“所以疲敝者,曰养兵也,宗俸也,冗官也,郊赍也”。面临这样的社会背景,文人士大夫救国救民的意识和通变救弊的精神被激发,如陈亮云“方庆历、嘉佑,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这种思潮在范仲淹庆历新政得到了实践,并于王安石更张。

王安石变法的重心在于改善财政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宋初以来依靠节用尝试均成效不大,他认为应发展生产以增加收入。因而王安石行均输法,“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由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行靑苗法,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并抑豪强兼并;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行免役法,职役由官府花钱招募,百姓出钱免役,专心生产;行方田均税法,淸查田赋;行市易法,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待时机转卖。于节支,王安石行保甲、保马与将兵之法,保甲法训练民兵,“民兵成,则募兵当减矣”,收束军费;保马法将官马给自愿养马的人户或保甲,免除服役,平时可自用,节养马之费;将兵法削减兵额,减少军员流动,军费也相对减少。此三法兼有强兵之效。

变法之失败,首要原因在于新法没有起到预期的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财政收入的增加没有获得预期的幅度。靑苗法中,靑苗钱散给富豪,富豪转贷贫下百姓,又官吏贪污,如苏辙栾城三集云:“吏缘为奸至倍息”,无抑兼并之效,有增加赋税之实。人民输八分或十分之息,朝廷得仅二分之息,中饱私囊,地方官府挪用,散多聚少。免役法带来增收最大,表现在免役宽剩钱,支出方面,规定的补助灾年并不多见,多被当作平司就地封存。然免役税重,本意是帮助生产,实际影响生产。市易法收入不及靑苗、免役,为避免小吏舞弊而加吏禄的费用从市易法收入中,如免行钱抽取,实际裨益不。农田水利法与方田均税法:田税并没有增多迹象,水利不易直接衡量,给与弄虚作假之机会。保甲等,影响很难用数字体现,却有增支节用之效,但军事行动很快开始,收效渐微。实际增收中,免役靑苗最为突出,这些收入不归入三司、户部,大部分就地封存。而且诸项新法收税要求现钱,农民必须在丰收之际一起出售,压低价格,也造成钱荒。外部,新旧党争日益激烈,势同水火,攻击新法,使得变法最大的支持者神宗慢慢动摇。

王安石身怀文人士大夫的救国救民的意识和通变救弊的精神,少怀报国壮志,

性格实在扯不出来了,你也自求多福吧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涉及对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问题。庆历新政的内容有十个方面,其中政治改革占了八个方面,,其中五条都是整顿吏治的,因而庆历新政是以吏治为中心的一次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二是军政方面的改革,三是教育改革,主要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学校等。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来讲,经济改革是核心,军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强国,教育改革是为整个改革选拔人才。王安石的新法虽然没有行政方面的改革条款,但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王安石启用了很多新人,罢除了一些因循守旧的官吏。

这个我也不知道,归纳自一篇论文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得失管窥

王安石的个人品德:少年时代便有经世致用之愿望,认为“若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所赖焉”,坚持学以致用,希望承担社会责任。

旣有“贯穿经史今古、不可穷诘”的学术根柢,又有多年宦游各地,考察积累的实际经验,融会贯通,使他有了超越一般腐儒的超越同时代人的见解。

措施方面:

抑制豪强兼并,一是为中下层自耕农免于受兼并之害而流离失所,二是为将操纵物价垄断居奇的特权收归政府。但落实到各项新法,虽然有所触犯大地主阶层的特权和利益,但对于缓解因土地集中而产生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能的。

崇尙法治。他任参知政事后开始过问“议定刑名”,将部分司法权收归中书。

农田水利法,最能体现为天下理财主张。

免役法首先在开封府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方田均税法进展缓慢。

保甲法对内维护社会治安,也使其成为募兵制向征兵制的桥梁,但并没有起到作用。

失败原因:不可避免的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羣众。

王安石变法之初,就对皇亲贵戚的某些特权颇有裁损,招致他们的不满,而以高太后为代表。神宗逝世后,高太后便连续起用大批保守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