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有沒有價值,看十年後學者會不會把這書從自己的書架清理掉。
第一章
「天學」:天文。和「星占學」astrology 差不多。古代文明中,天文學皆產生於星占學之中,例外是希臘,現代天文學源於希臘。
第二章 哲學基礎: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
通天途徑見於
人格化的天。
天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童謠往往是亂世先兆,而童謠往往與天象聯繫在一起。
天子男女之間未能陰陽和諧,就會破壞天的陰陽和諧。陰陽之外還有四時。
第三章 天學與王權
什麼是究天人之際?為什麼史書只寫天學,不寫數學、物理、冶金、紡織、建築、醫學、煉丹術?這說明天學的地位極為重要。
歷代嚴禁私藏私學天學,有七條,都是在建國後不久發佈的。但士大夫談論天學卻沒問題。
天學家都是什麼人物?萇弘精通星占、曆法、樂律,任大夫,並非專職天學官員,倚靠他的知識積極參與政治,最終招來殺身之禍。子韋,裨灶⋯⋯
殷中宗時巫咸非常有名,後世成了巫的代稱。
重、黎絕地天通,斷絕天地間的通道,平民不得與天地溝通,壟斷於巫覡身上。重黎可看作絕地天通的家族。
羲、和與重、黎都是掌管溝通天地的。所以「乃命嘻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是說的通天事務,而非曆法。比如在班固眼中,「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
天文星占之學源於上古通天之術,太史觀星測候,不啻巫覡登壇作法。
羣巫交通天地之山爲「靈山」,後世天學家觀星測候之處爲「靈臺」。靈臺絕非現代意義上的天文臺。靈的意思和巫差不多。
據
天學儀器和鼎之類的禮器同等重要。
天象記載多非實錄,用現代天文學回推,算不出來。
陳勝模仿武王白魚入舟,丹書,說明這個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
天學機構兼掌陰陽數術,比如清初欽天監分曆
第四章 曆:性質、源流及文化功能
所謂「曆法爲農業服務」
,只需要考察七星與曆法的農業就好了。其中只有太陽有些關係,但是:
- 中國對太陽歲差的掌握很遲
- 二十四節氣與物候的關係比天文大得多
- 將節氣推到幾分幾秒對農業毫無意義
- 劉焯提出「定氣」
太陽運動速度不均勻,每節氣時間有參差 後,仍用「平氣」將黃道平分爲二十四分 排曆譜 - 曆法進步的節點,農業並沒有很大進步
古人對太陽運動的研究主要在於推算交食。
整部
曆法是為了:1、推算交食;2、推算行星運動,目的是爲星占服務。
日食是上天的警示,必須要預報,在日食發生三日前就要開始準備禳救活動。月食也要攘救,只不過沒日食重要。
行星天象的重要程度遠超日食。比如劉歆說「當太白星出乃可」,延遲政變,被王莽鎭壓。翟方進因為偽造的熒惑守心而自殺。
問題是,直接觀象即可,為何要預測?崔浩知道火星運動規律,又知道後秦政權情況,預言了後秦的滅亡。是為了預卜吉凶。
日常吉凶的狹義曆注,戰國就有,子彈庫
- 反支 傳世文獻最早的是李賢注,出土的有雲夢秦簡
日書 甲種「反枳」 - 血忌
- 十二直
早期曆譜雖有以上元素,但並無任何吉凶宜忌的結論,只是免除推算之勞,具體如何要從曆忌之書中查詢。原理:每天都有不同的神煞值班,该日行事應按照神煞的品性來。
曆譜到曆書的演變發生在 5 到 7 世紀。
九星術來源神秘,不知是不是張衡所說的「九宮」。
第五章 天學與傳統文化之若干重要方面
兩種星占學:
- judicial astrology 軍國星占學:亞述帝國,中國
- horoscope astrology 生辰星占學:前七世紀,迦勒底人,後進入希臘文化圈、波斯。文藝復興時期空前繁盛。
中國沒有土生土長的生辰星占學,八字和星占學沒有關係。
高手應該會精通曆法,預推天象,還要根據各類情報加以綜合分析甚至穿鑿附會。董因根據歲在大梁,預言公子重耳會回國。
「王氣」是符命的一種,能用來推戴勸進、煽動謀反。
一次日食,一些人「深頌莽功德」,於是王莽回到了權力中心。郭天信「見蔡京亂國」,就說「日中有黑子」,徽宗「甚懼」,免了蔡京。南宋末年內外交困,出現大彗星,臣民紛紛上書,矛頭直指姦臣賈似道。
玄武門之變,「太白見秦分」發揮重要。、
西漢末開始,大臣替罪以禳天變,到了曹魏力加革斥。
襄楷尖銳批評桓帝,但桓帝說「皆天文恆象之數,故不誅」。
預報日食而不發生,是值得慶賀的;發生了沒有預報,是大罪。古人計算不精確,這中間存在著調和餘地,象徵著道德的迴旋。
一些天意不以人事轉移,李淳風說太宗之後必定會出現女帝。
營建城市時同樣法天象地。漢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
第六章 起源問題與域外天學之影響
這章相對專業一些,中西天學對比,介紹了很多曆法的槩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