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霖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19-01

豆瓣評分 8.2

李霖《宋本群經義疏的編校與刊印》述要

我對版本學不感興趣,也不懂,可以藉此書感受一下版本推論的思路方法。不過這部分我都沒怎麼記,在書裏。這本書的封面醜得無可救藥,中華書局應該專門聘請一位封面設計師,好歹學學三聯的封面。

第一章 宋人校刻單疏本考述

第一節 唐初五經正義成書始末

一、新訂五經定本並非出於顏師古。

二、孔穎達領銜貞觀十二年義贊170 卷————貞觀十四年到十六年正義180 卷

三、撰修一般一人一經,覆審則一人多經:說明撰修同時進行,覆審依次進行。

四、永徽二年 651 長孫無忌「刊正」正義

覆審和刊正更是在內容上的增刪和糾正,他們也是作者。作者假設現在的祖本都是永徽四年頒布的終稿。

第二節 北宋校刻唐人義疏並撰刻新疏

一、九經經注

到了宋太宗校刻正義,始有雕版。到了眞宗,加上其他的,形成「七經義疏」,十二經。

北宋國子監繼承五代田敏九經經注本印板,但是五代版本訛舛太多,太祖得金陵善本,太宗下令孔維、李覺「刊校」正義。眞宗景德二年 1005,正義加上七經義疏共十二經,即將完成,命杜鎬、孫奭校刊五代監本經注本尙書孝經論語爾雅,又命邢昺刊正。

經注和義疏的編校穿插進行,而非先後。

二、五經正義

⋯⋯

校刻程序

周易春秋毛詩銜名葉,依次:寫板者、勘官、詳勘官、再校

覆校

孔維全部進上的當年,李至請求覆校。

三、七經義疏的校勘、撰修、刊刻

「七經」:二傳、二禮、孝經、論語、爾雅。七經義疏也是沿襲前人而成。四種唐人,三種新疏。用時一年半,咸平四年 1001 完成。

四、泛論監刻群籍對閱讀的影響

北宋監刻一旦頒行,古寫本幾乎絕跡。北宋監刻經過反覆校勘,文本質量必定優於絕大多數唐鈔本。但現在無一留存。

第三節 南宋覆刻單疏本

一、高宗一朝大量覆刻北宋刊本。

第二章 北宋官校五經正義管窺

用殘存的唐朝本對勘宋刊單疏本。

第一節 從唐朝本到宋刊本

一、北宋校刻工作的劃時代意義

刊本比寫本穩定得多,有定本。可以想見,宋人並不能得到當年完美的永徽鈔本。

二、校勘方法體例

1

合刻本已加入南宋以降出版者的編輯加工,疏文也發生了變化。

優先選用南宋前期覆刻單疏本。情況最糟的是禮記正義,唐朝本最多,但單疏本只殘留一部分與唐鈔本不重合的。

2

以唐鈔本爲底本

3 異文分類

唐鈔本無一重複,兩個問題:究竟有多大代表性?北宋勘官是否見過此鈔本?

宋人的工作:消除唐鈔本的不穩定因素,對文本做出的更動。

人們總是把自己贊同的稱為原本,把自己反對的稱為誤本。

第二節 敦煌鈔本周易正義·賁卦校議

  • 因換行而誤重「爲」,如果底本㒳「爲」一在行末,一在行首,那抄手很容易察覺,所以重字是抄手失誤。

抄本的出文有些很隨意,但有些非常精確,把疏文具體解釋了什麼都標註的很清楚,勝過宋刊本。標示起止、摘錄原文兩種出文方式,各具功用;宋勘官規範了出文字數,統一爲標示起止。勘官也應當參考了具有「定本」性質的經注本。

引用經注,不必字字相同,所以宋勘官面對唐鈔本的引文歧異,以定本經注本爲參照,與正義的定位契合。

宋勘官增加「彖曰」「象曰」以示區別

整齊句式:某者某也;故云某也。詞句也更為精要。

第三節 日藏毛詩正義·小戎蒹葭寫本校議

鈔本避諱只能判斷上限,而不能作為下限。

  • 「矛」作「予」,「畫」作「盡」,可能是抄手的個人習慣。
  • 「宜」可能誤作「其」,但「其」不易誤作「宜」,知鈔本當有所本。

宋刊本毛詩正義出文體例統一,應該是承襲唐鈔本

第四節 敦煌毛詩正義·思齊民勞校議

  • 出文末字與疏文首字重疊,所以是先寫墨筆疏文,預留出位置,再寫朱筆出文。

第五節 日藏韓奕江漢正義鈔本校議

  • P156 箋云「命將率遣士眾」,是武夫眾多,非止一人,不得稱「此武夫」。唐鈔本可能已誤作此,南宋十行本復該作此。倘非單疏本尚存天壤,此誤字將不復糾正。

此鈔本缺少大量文句,是正義摘編本。只有盡可能辨析鈔本的個性,纔能推測唐鈔本原本的內容,進而呈現宋人的校勘痕跡。

疏文與經注文的文字體系不同,較為忠實反映了底本用字的情形。

  • 唐人避諱之例:舊文則闕筆,撰述則用代字。

第六節 敦煌春秋正義·哀公校議

  • 鈔本「卑者先拜」——刊本「弔者先拜」:喪禮中,曲禮:主人拜賓,賓不宜荅拜。但是左傳:孔子作為喪賓「放絰而拜」。所以疏文:「卑者先拜」,孔子作為卑者向季氏拜,而非作為喪賓。「弔者先拜」:初見主人,先行拜禮。鈔本是尊卑有別,而刊本嫌與弔喪之拜相涉,不如鈔本高明。〔很好,很華老師的分析〕

鈔本出文情況:

  • 唯一一處明確的經注內容,與宋本比較,看似隨意,其實更加精確,與周易正義情況一樣。

宋本文本情況:

  • 此唐鈔本文字最精覈,說明唐宋異文不是由於鈔本不穩定,而是宋人依據經注本校勘的結果。

五經正義的唐宋差距

一些形式靈活而別具特殊功能的出文,在被規範的同時,也無意中喪失了原本具有的精確指示作用。

引經注,割裂正義自身邏輯,造成困惑。比如唐鈔本用古字,宋刊本與經注本一致。

編纂因素:比起千金要方玉篇在宋代的劇烈變動,五經正義的唐宋差距並不遙遠。唯一的創新:周易正義唐鈔本未區分經傳,宋刊本標明彖象。

第三章 南宋越刊八行本的編刊與遞修

八行本卽九經三傳沿革例所謂越中舊本注疏。

第一節 八行本刊行考

光宗紹熙二、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黃唐毛詩禮記合刊。該司之前已有周易尙書周禮。後來寧宗慶元六年 1200,沈作賓任兩浙東路安撫使,成左傳

周易、尙書、周禮

根據刻工重合度判斷前後。根據行款每行字數。只有尙書保留了長孫無忌上表,說明尙書可能是第一部合刻本。尙書、周易、周禮三部時間非常近。

最重要的經書遲至孝宗朝始覆刻,因為八行本已經有了。單疏覆刻本絕不可能根據合刻本來,因為錯誤情況不一樣。

毛詩、禮記

日鈔本毛詩注疏:行款與越刊本相同,格式高度接近。

左傳

論語孟子

第二節 八行本的編連

合刻本雖非中央直接主持,但也有強烈的官方色彩。

底本

左傳的經注、義疏底本都是監本。

兩種編連方式

書、詩、論、孟,周易、禮記:經——注——經之疏——注之疏

經注疏編連無不以單疏舊式為基礎

  • 唐人除了左傳五經正義:一章經文起止、經之疏——一句注文起止、注之疏。多數八行本將經文的疏文安排在章末,是最方便的辦法。
  • 賈公彥周禮疏:一句經文起止、經之疏——一句注文起止、注之疏。南宋合編注、疏,只要直接用經注全文替換單疏原出文即可,不必按照章節重新編輯:經——經之疏——注——疏,更接近單疏舊式。

所以這兩種綴合方式只是由於單疏本體裁的不同。

賈疏:不管經有沒有疏,都完整寫出經注出文。八行本也對應替換爲完整的經注全文。十行本周禮將經文起止通通刪去,僅保留注文起止,這樣不如八行本貼近賈疏原意。

八行本周易周禮編連方式比尙書成孰。

春秋正義比較特殊,只疏釋一部分經注詞句:或置於一節之末,或綴於所釋經注之後。

第三節 八行本的標目與分卷

各經八行本的名字

尙書正義

經注本 13 卷,單疏本 20 卷,八行本 20 卷。八行本標目不單純,少部分作尙書正義,大部分作尙書注疏,甚至有尙書尙書注疏經義

周禮疏

名為「疏」,從單疏。賈序更多涉及經本源流,屬於義疏正文;孔序敘述修撰義疏的緣由經過,並非正文,置於卷首。八行本延續這一點。二十行本改作周禮正義序,有違單疏本初衷。——妙啊。但也有經注本的影響。

禮記正義

十行本在正義序後增加「禮記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

周易注疏

單疏本分卷迥異於經注本。

八行本把單疏本八論第一放到了卷首,與表序並列。這是取名「注疏」的原因。但分卷沿用單疏本。

毛詩注疏

分卷分類與單疏本差別巨大,依據鄭玄的正變分類。分卷以字數為據。分卷與經注本全同。

毛詩和周易一樣,把經注本正文沒有的放在卷前。

毛詩:經注本位——周易:雖受到經注本影響,但仍是義疏本位

八行本分卷優先考慮字數,十行本優先考慮舊類完整性。

卷四下、十二下開首,非一類之始,仍然用詁訓傳標目、大題。

論語註疏解經

八行本 20 卷,殘存後 10 卷。

八行本不僅標注家,而且疏家只題「邢昺疏」,沒有結銜。這不是單疏本原目。

  • 十行本與八行本標目、分卷、綴合方式無不相同,均無釋文,所以八行本可以參照元十行本。十行本卷首爲何序。

為何叫註疏解經?經注、單疏皆 10 卷,而八行本 20 卷,與魯論相符,每篇一卷。

孟子註疏解經

古本孟子七篇,趙岐分為上下篇。宋人偽托孫奭孟子疏,元刊十行本在孟子音義序基礎上,偽造孫奭正義序

孟子應該有單疏本:

  • 趙注在章末有章指,八行本放在了沒卷疏首,注文中已經沒有了。
  • 八行本正義序尙爲音義序原文。
  • 疏釋經注本卷一開首「趙氏注」的內容,本應在卷一之首,八行本誤置於卷首之末,恰可佐證單疏本的存在。推測單疏本中,卷首卷一沒有區分,越刊本編者混淆。

第四節 南宋浙刊義疏官版的貯存與遞修

王國維、汪紹楹、阿部隆一的研究。⋯⋯中間懶得看了,結論:南宋單疏本與越刊八行本重合的,都被後者取代,八行本與單疏本儀禮公羊穀梁爾雅配成浙刊官版十三經義疏,長期在浙江,遞有修補。元在宋國子監舊址設西湖書院,舊版紛紛充入書庫。朱元璋接手後,遷於雞鳴山,改名國子監南雍、南監。至嘉靖二十三年,書板亡失已甚,未再修補。持續四百年的浙刊被建刻十行本取代。

第五節 南宋浙刊義疏官版的補版文本

尙書

國圖本比足利本歷經南宋中期、元代修補精善。

八行本早於覆刻單疏本,並無因係關係,都來源於北宋監刻——若二本文字相同,則北宋監本如此。

宋修:

1、刊正原版明顯訛誤。

2、參校他本他書:失於外儀——參考閩中刻本作「外失於儀」

3、據他書校勘挖改

元修:多爲元修之訛誤。

總結

南宋中期補版,做了細緻的校勘工作,元代補版錯訛較多。但也要警惕南宋補版的過度校勘,比如據史記原文挖改義疏文本。

第四章 南宋建刻十行本述略

第一節

南宋中期福建出現十行本,附入經典釋文

十行本存世的只有毛詩左傳穀梁禮記淸覆本。

十行本有宋刻、翻刻之別,正德本多爲元翻刻。三十年代,長澤規矩也以足利學校藏本對照,確定正德本爲元代開彫,七十年代,日本學者訪臺,纔知道正德本的本質。現存宋十行本,有足利學校毛詩左傳,另有一部左傳分藏國圖、臺北故宮,國圖藏穀梁

十行本編纂有三種方式:

  • 經注本 + 單疏本+釋文
  • 注疏合刻本,如八行本+釋文
  • 釋音經注本 + 單疏本:元刊十行本公羊的宋刻底本,尙書毛詩周禮禮記左傳公羊穀梁

篡亂釋文並非始自十行本,在建刻附音經注本已如此。

⋯⋯

第二節 宋刻十行本的文本

阮本錯誤很多可追至宋刻十行本。南宋十行本影響最大,但文本最劣。

一、用字草率無例

繁簡混用。用字無例。篡亂經注本和單疏本用字體例:單疏本出文用經注古字,疏文用今字,而十行本全部混在一起。

二、

宋刊十行本錯字累累,甚至比元翻本還多。很多錯誤不易察覺,為害甚大:「詩人比句」——「此句」

三、

疏文底本:南宋覆刻?北宋監本?蜀本?根據一些偶然因素的重合,應該是南宋本。

第三節 十行本的編纂方式

疏內原有小注,十行本與正義正文混淆。

結語

八行本的編纂多爲義疏本位,說明編者認為經注只是閱讀義疏的參考。但是大小字的排版給讀者帶來的印象是義疏是經注的註腳。

南宋十行本,現存毛詩左傳穀梁,元覆刻十一種皆從宋十行本翻刻。

北宋監刻單疏本由於戰亂,在南宋初年已不多見,如今更不存片紙。惟周易有日抄本多部,或有出自北宋本者。南宋覆刻單疏本,除周易刊本一部、日抄本多部爾雅遞修本兩部公羊遞修殘本一部、日抄本一部傳本不止一部,其餘各經或孤本、殘本獨存周易尚書毛詩殘本、禮記零本,或僅存覆刻儀禮、傳抄本周禮殘本、春秋穀梁殘本,或渺無蹤迹論語孝經。尤其是五經正義或「六經疏義」,在中土極爲罕見,惟傳周易一帙,有少量修補;其餘各經僅在日本流傳,刊本尚書毛詩禮記皆無補版。與此迥異的是,公羊穀梁儀禮爾雅或歷經宋、元補版,或從遞修本抄寫、覆刻。可見在群經中地位最高的五經或「六經」單疏本,南宋時的印數似乎不多,後來幾乎從中土消失。而地位較低的公羊穀梁儀禮爾雅四經,反而遞經修補,不絶若線。

越刊八行本傳本的情況與公羊榖梁儀禮爾雅四經相似,多存在不止一部傳本周易尚書周禮禮記論語孟子,且傳存各經無不存在宋、元乃至明初遞修本。考察傳本刻工,並結合元西湖書院重整書目南雍志經籍考著録,可知越刊八行本群經與單疏本公羊穀梁儀禮爾雅配成一套官刊十三経義疏,南宋時版存國子監,元代在西湖書院,明初入貯南雍,並由歴任官府統一組織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