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旣黜殷命、滅淮夷,還歸在豐,作周官
〔可是武王不是遷到鎬京了嗎〕
傳黜殷在周公東征時,滅淮夷在成王卽政後〔那麼孔傳認爲東征還沒還政〕
疏據金縢之經、大誥之序,知黜殷命在周公攝政三年東征之時也。
檢成王政之序與費誓之經,知成王卽政之年,奄與淮夷又叛。
武王旣以遷鎬京,今王復在豐者,豐、鎬相近,舊都不毀,豐有文王之廟,大事就豐宣之故也。
惟周王撫萬邦,巡矦、甸,四征弗庭,綏厥兆民
傳四面征討諸矦之不直者,所以安其兆民。十億曰兆,言多。
疏多方……與此「滅淮夷」而「還歸在豐」爲一事也。年初始叛,五月卽歸,其間未得巡狩於四方也,而此言「撫萬國,巡行天下」,其實止得撫巡向淮夷之道所過之諸矦爾。
六服羣辟,罔不承德,歸于宗周,董正治官
傳六服諸矦奉承周德,言協服。還歸於豐,督正治理職司之百官。
傳周禮九服,此惟言六者,夷、鎭、蕃三服在九州之外夷狄之地,王者之於夷狄,羈縻而已,不可同於華夏。
周爲天下所宗,王都所在,皆得稱之,故豐、鎬與洛邑皆名宗周。
後辨閻若璩曰:周禮治官,專制天官冢宰,非可泛及。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傳思患預防之。疏易旣濟卦象辭也。
疏治,謂政教。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矦伯
傳內置百揆四岳,象天之有五行。疏五行佐天,羣臣佐主,以此爲象天爾,不必其數有五。後辨甚無理,疏曲爲附會。
疏百揆,揆度百事,爲羣官之首,立一人也。四岳,內典:「四時之政,外主方岳之事,立四人也。」……牧,一州之長。矦伯,五國之長。
庶政惟和,萬國咸寧。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傳言不及唐虞之淸要。
疏則唐虞一百,夏商二百。禮記明堂位云「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者,禮記是後世之言,不與經典合也。〔這也太扯淡了吧,能不能找箇走心的理由〕
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傳自古制法,皆明開官司,求賢以處之也。
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
傳敬勤於德……不能及古人。言自有極。
仰惟前代時若,訓迪厥官
傳順蹈其所建官而則之。不敢自同堯舜之官,準擬夏殷而蹈之。
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傳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者。
後辨周禮地官序官疏引鄭志云「成王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此必周官之逸文,偶見於緯書或書大傳,趙商卽據以爲問,而作僞者遂採取入之。……若因此遂謂今周官爲真本,卽趙商所見,則大誤矣。
至「燮理陰陽」語,本之漢書丙吉傳……丙吉爲丞相,道逢牛喘,吉止問之,曰「三公典調和陰陽,職所當憂」。……僞作者不通西漢時三公。〔這一節很精彩〕
官不必備,惟其人
傳三公之官,不必備員,惟其人有德乃處之。
後辨太公爲太師。太公罷,周公由太傅遷太師。周公薨,畢公繼之。若召公,成王時官太保。……所以不載周禮者,古者三公多繫兼官,惟六卿是實職。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傳孤,特也。言卑於公,尊於卿,特置此三者。
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傳副貳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敎,以輔我一人之治。
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
傳天官卿,稱太宰。
疏鄭玄云「變冢言大,進退具名也。百官摠焉,則謂之冢;列職於王,則稱大。冢者,大之上也,山頂曰冢。」〔從不同角度來說〕
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
傳布五常之敎,以安和天下眾民,使小大皆恊睦。
疏鄭玄云「擾,亦安也,言饒衍之。」
後辨閻若璩曰「周禮十二教與唐虞五教,名數迥別不應,成王訓迪教官,不以本朝職掌,而迺遠引上古之制」
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
傳以和上下尊卑等列。
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
傳平治王邦四方國之亂者。
司冠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亂
傳夏,司馬討惡助長物,秋,司寇刑姦順時殺。
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傳以倡道九州牧伯爲政,大成兆民之性命。皆能其官,則政治。
「六年,五服一朝
傳五服,矦甸男采衛。六年一朝會京師。
疏左傳叔向云「明王之制,使諸矦歲聘以志業,問朝以講禮,再朝而會,以示威,再會而盟,以顯昭明。……」說左傳者以爲三年一朝,六年一會,十二年而盟,事與周禮不同,……計彼六年一會,與此六年五服一朝,事相當也。再會而盟,與此十二年,王乃時巡,諸矦各朝於方岳,亦相當也。
葢以要服路遠,外逼四夷,不必常能及朝,故款言之而不數也。
後辨據秋官大行人,則六服分年來朝。近者每年一次,或二年一次,其餘各以遠近爲差。據今僞周官,則沒六年五服盡來朝,是五服總在一年內來,不必分年來也。……但叔向云「明王之制」,又云「自古以來」,明非周制。
閻若璩曰「禹貢五服,曰甸、曰矦、曰綏、曰要、曰荒。通帝畿在內。周禮六服,不數王畿,曰矦、曰甸、曰男、曰采、曰衞、曰要。又有九服,與九畿同,皆不數王畿。則矦、甸、男、采、衞、蠻、夷、鎭、藩,並無五服字。」〔說不管怎麼算,都沒有五服的說法〕
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于四岳
傳周制十二年一巡守,春東、夏南、秋西、冬北,故曰時巡。考證制度禮法于四岳之下。
諸矦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傳覲四方諸矦,各朝于四岳之下,〔這就跟堯典舜典差不多了〕
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
傳有官君子,大夫以上。
不惟反改,若二三其令,亂之道。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傳則民其信歸之。
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
傳凡制事,必以古義議度終始,
其爾典常作之師,無以利口亂厥官
傳無以利口辯佞亂其官。
蓄疑敗謀,怠忽荒政。不學牆面,莅事惟煩
傳積疑不決,必敗其謀。怠惰忽略,必亂其政。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臨政事必煩。
後辨「牆面」二字,若無論語,茫然不識所謂。〔跟有一條差不多〕
戒爾卿士,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後艱
傳此戒凡有官位,但言卿士,舉其掌事者。……言多疑必致患。
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恭儉惟德,無載爾僞
傳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驕侈以行己,所以速亡。
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
傳爲德,直道而行,於心逸豫。而名且美。爲僞,飾巧百端,於心勞苦,而事日拙不可爲。〔這兩句經文不太好翻譯〕
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
傳若乃不畏,則入可畏之㓝。
推賢讓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
傳厖,亂也。
舉能其官,惟爾之能。稱匪其人,惟爾不任。」
傳〔言選賢舉能〕
王曰:「嗚呼!三事曁大夫!敬爾有官,亂爾有政,以佑乃辟
傳公卿以下,各敬居汝所有之官
永康兆民,萬邦惟無斁。」
傳長安天下兆民。則天下萬國,惟乃無厭我周德。
成王旣伐東夷,肅慎來賀
傳海東諸夷,駒麗、扶餘、馯貃之屬。疏此傳言東夷,非徒淮水之上夷也。……此皆於孔君之時有此名也。
王俾榮伯作賄肅慎之命
疏成王卽政,奄與淮夷,近者尙叛,明知遠夷亦叛。葢成王親伐淮夷而滅之,又使偏師伐東夷而服之。……肅愼之於中國,又遠於所伐諸矦,見諸矦旣服,故懼而來賀也。
周公在豐,將沒,欲葬成周
傳己所營作,示終始念之。
公薨,成王葬于畢,告周公,作亳姑
傳周公徙奄君於亳姑,因告柩以葬畢之義,斥及奄君已定亳姑,言所遷之功成。
疏何休云「周公聖人……東征則西國怨,西征則東國怨。嫌之魯,恐天下迴心趣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