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
鄭欲擇土中建王國,使召公在前,視所居者,王與周公將自後往也。
傳召公以成王新卽政,因相宅,以作誥。
疏周公卽攝王政,至此已積七年,將歸政成王,故經營洛邑,待此邑成,使王卽政。召公⋯⋯恐王或將惰於政事,故因相宅以作誥也。⋯⋯周作公洛誥,爲反政於成王;召公陳戒,爲卽政後事。〔那爲什麼兩篇順序不顛倒一下〕
後案縱使召誥作于周公居攝七年,亦將卽政而未卽政也。傳乃云召公以王新卽政而作誥,疏力爲周旋,謂陳戒在卽政後,皆非也。〔看疏的解釋還是有些牽強,估計僞傳看到「成王」,就認爲已卽政〕
召誥
惟二月旣望,越六日乙未,
鄭是時周公居攝五年。二月三月當爲一月二月。不云正月者,蓋待治定制禮乃正言正月故也。
傳周公攝政七年二月十五日,日月相望
於已望後六日,二十一日,成王朝行,從鎬京則至於豐,以遷都之事告文王廟。告文王則告武王可知,以祖見考。
後案三統歷以召誥、洛誥爲一年內事,洛誥是七年致政時事,故亦以召誥爲七年,孔傳從之。史記襍采羣書,劉歆恐亦出揣測,皆不如伏生爲可信。〔洛誥還說太史公的可信,這裡就不可信了。〕
傳又言越六日是二十一日。疏又言是月朔是乙亥,望是己丑,旣望是庚寅。據經乙未溯之,皆不誤,鄭亦當同。
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
鄭於此從鎬京行至於豐,就告文王廟。
告文王則告武王可知。出廟入廟,不以遠爲文。
後案不以異邑相遠爲文,以見成王之恭也。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傳於順來三月丙午朏,於朏三日,三月五日,召公早朝至於洛邑,
厥旣得卜,則經營。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鄭汭,隈曲中也。
疏知此二月是周公攝政七年之二月也。
此年入戊午蔀五十六歲,二月小乙亥朔。孔云十五日即爲望,是己丑爲望。言「已望」者,謂庚寅十六日也。且孔云望與生魄死魄,皆舉大略而言之,不必恰依曆數。又筭術前月大者後月二日月見,可十五日望也。顧氏亦云:「十五日望,日月正相望也。」
〔還是很模糊的說法〕
水內曰汭。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
傳言周遍。
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
傳吿立郊位於天,以配后稷,故二牛。后稷貶於天,有羊豕,羊豕不見可知。
後案漢書卷二十五下郊祀志「⋯⋯周公加牲,吿徙新邑,定郊禮於雒,神明章矣。」據此知是吿郊位成也。傳以「牛二」爲后稷配天者,逸周書·作洛解云:「乃設丘垗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是以后稷配,故二牛。疏引郊特牲及公羊宣三年文,據彼知帝、稷各一牛也。傳又言「后稷貶於天」云云者,蓋經典所言太牢皆牛兼羊豕,言少牢則祇羊豕,惟郊天用特牲,專用牛,不兼羊豕,而稷則有異。郊特牲又云:「於郊,故謂之郊牲。用犢,貴誠也。」又禮器云:「禮之以少爲貴者,以其内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爲貴乎!故君子慎其獨也。」此皆言郊天特牲之事。又云郊特牲而社稷太牢,彼稷謂祭穀神,非此配天之祭,不得以爲說。今孔傳乃言稷有羊豕者,孝經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於明堂,同是配天之典。詩·我將序云:「祀文王手明堂也。」其詩云「維羊維牛」,是配食有羊,則亦有豕可知。又生民毛傳云:「古者必立郊禖。玄鳥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郊禖。」又云「從于帝而見于天」,則是祀天而以先祺配也,則配天者用太牢矣。以此推之,則后稷配于郊,當多羊豕,以少爲貴,故多爲貶也。經不言者,祭義云:「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是郊主于祀天,牛與天牲同而見之,羊豕非天牲,則不言也。又考鄭康成有南北郊天地分祭之說,此經「牛二」之解,傳疏旣云「帝稷各一」,有南郊自當有北郊。經但言「郊牛二」,意若專指祭天南郊,不及祭地北郊者,據下節,疏以爲省文,王商等說此經皆天地並舉。疏說得之。
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傳告立社稷之位,用太牢也。共工氏子曰句龍,能平水土,祀以爲社。周祀后稷,能殖百穀,祀以爲稷,社稷共牢。
疏〔社稷的兩種說法〕
後案作洛解云:「乃建太社于國中,其壝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舋以黄土」云云。正說此經立社之事也。經有社無稷,而傳云「告立社稷之位」者,疏以爲省文是也。旣以爲省文,則牛一、羊一、豕一,亦舉社見稷耳。考之禮,牛羊豕各一爲牢,又爲太牢。鄭注周禮·宰夫云:「三牲牛羊豕具,爲一牢。」韋昭注楚語云:「太牢,牛羊豕」是也。郊惟特牲,社用三牲,以多爲貶,已見上文。社牲如此,稷牲可知,故舉此見彼。作洛解但言太社,亦省文也。乃傳則云「社稷共牢」,夫社稷不可合爲一壇,豈容以一牢而祭兩壇乎?亂妄甚矣!白虎通卷上社稷篇云:「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爲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土地廣博,不可徧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封稷而祭之也。尚書曰:乃社于新邑。」又云:「社稷以三牲何?重功故也。尚書曰:乃社于新邑,羊一、牛一、豕一。」據此可爲舉社見稷之明證。疏乃曲附僞孔,援郊特牲以證「社稷共牢」。彼文云郊特牲而社稷太牢,考王制云「天子社稷皆太牢」,皆者謂兩壇皆用太牢也,豈共牢乎?傳疏非也。
〔又案日〕鄭康成以社爲土神,勾龍配社,是也;僞孔以勾龍即社,非也。社乃土神,勾龍乃人名,后土乃其所居之官。稷乃穀神,棄乃人名,后稷乃其所居之官。王者立社稷以祈福報功,勾龍、后稷皆人鬼,以勾龍有平水土之功,故配社祀之,后稷有播種之功,故配稷祀之,非即祀以爲社、爲稷也。此「社于新邑」即土神,而以勾龍配者,言社以該稷耳。傳直以爲勾龍,謬矣。又此傳之說雖誤,但旣以社爲勾龍,則知社非即祭地,而祭地别有北郊可知。〔人職分塗〕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矦甸男邦伯。
傳是時諸侯皆會,故周公乃昧爽以賦功屬役,書命眾殷侯、甸、男服之邦伯,使就功。邦伯,方伯,即州牧也。
厥旣命殷庶,庶殷丕作。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幣,乃復入,
鄭所賜之幣,蓋璋以皮及寶玉、大弓。
傳文不見王,無事。
疏其幣蓋玄纁、束帛也。⋯⋯此時所賜,案鄭注周禮云「璋以皮,二王之後享后所用。」寧當以賜臣也?寶玉大弓,魯公之分,伯禽封魯,乃可賜之,不得以此時賜周公也。
後案〔幣有什麼〕
錫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
傳召公以幣入,稱成王命,錫周公曰:「敢拜手稽首,陳王所宜順周公之事。」
誥告庶殷,越自乃御事:
傳召公指戒成王,而以眾殷諸侯,於自乃御治事,爲辭謙也。諸侯在,故託焉。
疏告庶殷者,告諸侯也。庶殷,通尊卑之辭,故民與諸侯同云庶殷,皆謂所受於殷之眾也。
嗚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
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
傳乃無窮惟美,亦無窮惟當憂之。
嗚呼!曷其奈何弗敬?
天旣遐終大邦殷之命,茲殷多先哲王在天。
傳此殷多先智王精神在天不能救者。
越厥後王後民,茲服厥命。厥終智藏瘝在。
傳後王之終,謂紂也。賢智隱藏,瘝病者在位,言無良臣。
夫知保,抱攜持厥婦子,以哀籲天,徂厥亡,出執。
傳往其逃亡,出見執殺。
王匹夫知欲安其室,
後案觀禮記「若夫」鄭注,亦讀如字,疑古有此訓。今人讀爲扶,解爲虛字者,皆俗說也。
嗚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
傳其顧視天下有德者,命用勉敬者爲民主。
王其疾敬德。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今時旣墜厥命。
鄭面,猶迴向也。
傳視古先民有夏之王,以爲法戒之。
夏禹能敬德,天道從而子安之。禹亦面考天心而順之。今是桀棄禹之道,天已墜其王命。
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時旣墜厥命。
今沖子嗣,則無遺壽耇,
傳無遺棄老成人之言。欲其法之。
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謀自天?
傳其考行古人之德則善矣,況曰其有能考謀從天道乎?言至善。
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
傳其大能和於小民,成今之美。勉之。
王不敢後用,顧畏于民碞。
傳王爲政,當不敢後能用之士,必任之爲先。碞,僭也。又當顧畏於下民僭差禮義。能此二者,則德化立、美道成也。〔碞如果看字面意思,應該是要畏懼民心〕
後案山石參差不齊,象似僭差
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
鄭王皆以自爲用。
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時配皇天,
傳稱周公言。其爲大邑於土中,其用是大邑配上天而爲治。
毖祀于上下,其自時中乂。』
傳爲治當慎祀于天地,則其用是,土中大致治。〔把中解作土中,是否合適〕
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
傳當先服治殷家御事之臣,使比近於我有周治事之臣,必和協乃可一。
節性,惟日其邁。
傳和比殷周之臣,時節其性,令不失中,則道化惟曰其行。〔也腦補太多〕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傳敬爲所不可不敬之德,則下敬奉其命矣。〔那麼長一句連在一起,感覺不太對。應該「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
傳我不敢獨知,亦王所知。
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
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
王乃初服。嗚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
傳自遺智命,無不在其初生,爲政之道亦猶是也。
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歷年,
傳今天制此三命,惟人所修。修敬德,則有智,則常吉,則歷年。爲不敬德,則愚、凶、不長。雖說之,其實在人。
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
傳勿用小民過用非常。欲其重民秉常。
亦當果敢,絕刑戮之道,用治民。戒以慎罰。
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
傳順行禹湯有所成功,則其惟王居位,在德之首。
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顯。
傳王在德元,則小民乃惟用法於天下。言治政於王亦有光明。
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歷年,式勿替有殷歷年。
傳勿用廢有殷歷年,庶幾兼之。〔兩個是並列的〕
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
傳言我小臣,謙辭,敢以王之匹民百君子治民者,非一人。言民在下,自上匹之。
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
傳言與匹民百君子,於友愛民者,共安受王之威命明德奉行之。
王末有成命,王亦顯。
傳臣下安受王命,則王終有天成命,於王亦昭著。
我非敢勤,惟恭奉幣,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後案謂治民非一人,故傳以非敢獨勤解之。
大二殘廢筆記
p390營洛邑的旹間問題。
相:視
若:而,是
來:至
朏:月未盛之朙
攻:作
洛邑大小,考工記與作洛解合。
越,粵,于,審慎之詞
p393關於郊禮
社祭:配共工之子句龍
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
以社稷共牢,皆誤。
作:爲
p395以:與
關於寶物
旅:陳
疆:竟
休:慶
恤:憂
藏:臧,潛
p396瘝在:古文:在位之臣,病民者在位,俱非。今文:暫離室家
知:匹
保:緥
籲:呼
徂:在
執:迫脅
眷:顧
迪:攸
保:安
面:鄕
稽:考
自:從?
諴:和
丕:語詞
休:美
碞:巖,民巖:民險
p398自:用
服:治
休:慶
毖:慎
節:和
所:處
邁:行
介:近
歷,艾,久
延:長
p399生:養
貽,詒,傳
肆:故
永:長
用:以
殄:盡
戮:辠
顯:灮
恤:憂
丕:語詞
式:用
替:廢
讎:輩。稠:衆
友:有
保:安
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