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筆記|大誥

言順文王命,不敢不從卜,必伐叛逆。這篇沒什麼好說的,總覺得太啰嗦,很有僞古文的感覺。漢書卷八十四翟義傳王莽「依周書大誥」的。中華書局,弟 3428 葉。對照王莽的解讀,再看鄭玄、僞孔的,會有很多發現,最明顯的就是句讀很多不一樣,甚至還有衍字的。爲程元敏先生莽誥、大誥比辭證義尙書周誥十三篇義證,臺北:萬卷樓 2017 年。
在鄭注闕如的情況下,王鳴盛會唯漢是從嗎?
孫星衍把王莽的解釋畫成今文。而且更多採納王莽的說法。感覺尙書的經學,由於沒什麼體系,已經很不「經學」了,更多象小學。
近九十年尙書洪範作者及著作時代考証與新證大誥沒有被任何文獻引用過,除了王莽的。這說明存古情況可能很好,因此閱讀難度很大。

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

管、蔡叛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奉成王明,興師東伐,作大誥。——周本紀和魯世家對一下

申屠剛近則召公不悅,遠則四國流言。四國謂管、蔡、商、奄也。後漢書卷 29申屠剛傳第 1012 頁〔李賢注應該是根據僞傳,而申屠剛也許加上的是淮夷?〕

成王旣得金縢之書,親迎周公。周公歸,攝政。三監及淮夷叛,周公乃東伐之,三年而後歸。東山

三監,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爲武庚監于殷國者也。前流言于國:公將不利于成王。周公還攝政,懼誅,因遂其惡,開導淮夷,與之俱叛。此以居攝二年之時繫之武王崩者,其惡之初,自崩始也。黜,貶退也。

三監,管、蔡、商。淮夷、徐奄之屬皆叛周。黜,絕也。將以誅叛者之義,大誥天下。

武王既崩,管叔、蔡叔與紂子武庚三人監殷民者,又及淮夷共叛。周公相成王,攝王政,將欲東征,黜退殷君武庚之命,以誅叛之義大誥天下。史敍其事,作大誥

下云「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啓代殷後」,又言「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此序言「三監叛將征之」,下篇之序歷言伐得三人,足知下文管叔、蔡叔、武庚即此三監之謂,知三監是管蔡商也。漢書地理志云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是也。邶以封紂子武庚,鄘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先儒多同此說。〔那麼鄭玄的霍叔從哪冒出來的?爲何要去掉武庚祿父?〕

三人雖有其分,互相監領,不必獨主一方也。史記衛世家云「武王克殷,封紂子武庚為諸侯,奉其先祀為武庚,未集,恐有賊心,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傳相之。」是言輔相武庚共監殷人,故稱監也。序惟言「淮夷叛」,傳言「淮夷徐奄之屬共叛周」者,以下序文云「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作成王政。」又云「成王既黜殷命,滅淮夷,作周官。」又云「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並興,作費誓。」彼三序者一時之事,皆在周公歸政之後也。多方篇數此諸國之罪云「至于再,至于三」,得不以武王初崩已叛,成王即政又叛,謂此為再三也。以此知淮夷叛者,徐奄之屬皆叛也。

君奭序云「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於時成王為天子,自知政事,二公為臣輔助之。」此言相成王者有異於彼,故辨之。相謂攝政,攝政者,教由公出,不復關白成王耳。仍以成王為主,故稱成王。

但此黜乃殺其身絕其爵,故以黜為絕也。周公此行普伐諸叛,獨言黜殷命者,定四年左傳云「管蔡啓商,惎閒王室。」則此叛武庚爲主,且顧微子之序,故特言「黜殷命」也。

後案逸周書作雒解云「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殷臣。」⋯⋯偽孔欲立異,止言管蔡,不及霍叔。然則霍叔無辜矣,何又于蔡仲之命則云「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齒」乎?

此淮夷內有奄,無徐夷。若費誓則有淮夷、徐戎,而無奄,本非一事。又東征只有一次,諸國無再叛事。

此篇本成王感風雷迎周公歸,歸而居攝以後之事。傳乃以爲卽居東二年之事,則在「未敢誚公」之前矣。〔這其實是根據鄭玄的安排來說的。如果根據一般的理解,傳的說法是沒問題的。〕

王若曰

王,周公也。周公居攝,命大事則權稱王。周公自稱爲王,則是不爲臣矣。大聖作則,豈爲是乎?〔還是不太懂傳和鄭的說法有什麼區別〕

後案引鄭王,謂攝也。周公居攝。命大事則權代王也。

稱成王命,故稱王。

周公稱成王命。

後案若如王肅及傳疏謂是周公述王命,則當如多士多方,先言「周公曰」,更言「王若曰」,此文不然,明「王」謂周公矣。

魯周公世家云……周公旣踐天子之位,則稱王作誥。鄭以王爲周公,是也。

翟方進傳周書大誥,作「攝皇帝若曰」,是劉歆等所爲,多用今文說,亦以王爲攝也。

所謂逸嘉禾文甚可疑:其文不類尙書,淺露不似西周文字,記事去書序尙書大傳遠甚,必劉歆等偽制⋯⋯故歆莽以前絕未見引。

「猷!大誥爾多邦,越爾御事

大誥道諸矦王、三公、列矦,于汝卿大夫、元士御事。應劭言以大道告於諸矦以下也。御事,主事也。

大誥猷爾多邦

及於御治事者,盡及之。

鄭王本「猷」在「誥」下。……此經云「猷大」,傳云「大道」,古人之語多倒,猶詩稱「中谷」,谷中也。〔不過兩箇詞性不一樣吧,不能簡單地進行類比〕

後案言以道誥眾國,于文爲便。

是繇與猷通。

考「猷」作句首語辭,多士多方篇亦有類例。宋林之奇全解有說。且據金文彔伯⿹戈冬𣪕「王若曰:彔伯彔,䌛!自乃祖考又有⋯⋯」

弗弔

不弔,師古不弔,不爲天所弔閔。〔顏師古 581–645,孔穎達 574–648,完全同時代的人。〕

周道不至。

後案𨑩字後人不識,無復用之。經典多以弚代𨑩,俗又省爲弔。……毛傳云「弔,至也。」

漢書五行志左傳「旻天不弔」,注「應劭曰:旻天不善於魯家。」……「弗弔天」當連讀,言此不祥善之天,降害于我家也。〔跟王鳴盛看法不一樣了。說顏注「皆于文義不協」那麼,顏師古應該是看到了五經正義?可是解釋爲何完全不一樣。跟王莽也不一樣〕

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

天降喪于趙、傅、丁、董。

言害不少,乃延長之。

「降害于我家」,謂武王旣喪。「不少延」,謂遭喪後又値三監之叛。

尙書介詞于槩不作於,今本作於悉誤。

四人爲禍於漢而天滅其身已非一日,故不得著「不少延」

天降喪於四人,又以擬武王崩乃天禍邦家,旣失經意,又病擬於不倫。

洪惟我幼沖人

洪惟我幼沖孺子,師古洪,大也。惟,思也。沖,稚也。大思幼稚孺子,

「惟」爲念,向下爲義。大念我幼童子與繼文武無窮之道。

凶害延大,惟累我幼童人成王。〔僞孔傳是「延洪,惟我」,結合翟義傳,看來漢人都是「洪惟」爲句。王鳴盛:「則知『延洪』之解出晚晉僞傳」〕

鄭王皆以「延」上屬爲句,言害不少,乃延長之。

後案毛氏奇齡據唐裴度中和節賜百官尺詩,連用「延洪」字,以爲唐人猶知古義。

釋詁云「鴻,代也。」鄭氏注康誥「乃洪大誥治」云「周公代成王誥」……周公言代我沖人繼無竟歷數之事。

周公未曾稱王,大誥「我幼沖人」乃成王自我謙稱。莽誣周公稱王,⋯⋯幼沖孺子謂劉嬰。

嗣無疆大歷服

〔看來都是最後一箇字斷句〕

當承繼嗣無疆大歷服事。師古當承繼漢家無竟之歷服,行政事。

子孫承繼祖考無窮大數,服行其政。

「卜世三十,卜世七百」,是長遠也。〔又似乎有八百年的說法?從什麼時候來的?難道是漢代儒生附會的?〕

魏三體石經作「鬲」。說文「鬲」或作「䰛」「㽁」,㽁形近歷也。〔找不到有什麼意思相近的〕

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予未遭其明悊,能道民於安,況其能往知天命!師古言不遭遇明智之人以自輔佐,而道百姓於安,葢爲謙辭也。道讀曰導。〔斷句爲「弗造哲,迪民康」,孫星衍:「或今文說也。」〕

而不能爲智道,以安人,故使叛。先自責。〔斷句爲「弗造哲迪,民康」〕

格爲至,故可爲來。亦爲往,漢書作往也,言不能前知天命

大誥無「予」,承上省文。⋯⋯成王甚謙己身不克到達明哲也。

音疏呂刑『兩造具備』,史記作『兩遭具備』,史記以詁訓代經文也。⋯⋯」江、簡說是。尙書文侯之命「造天丕愆」,偽孔傳訓遭。唯撰異曰「⋯⋯蓋今文尙書作遭,非以故訓字代之也。下文『予造天役』亦作『予遭天役』,馬云『造,遺也。』遺字正遭字之誤,用今文注古文也。」敏案:漢世傳本尙書未見作遭者,馬融本亦作造訓遭,今文本果作遭訓遇,則殊乖敬義,段說非也。〔?在說什麼???〕

已!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

熙!我念孺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所濟度,

言祗懼。

敷賁

奔走,師古言我當求所以濟度之,故奔走盡力,不憚勤勞。

我求濟渡,在布行大道……言任重。

陳行天子之政,〔看來「賁」解爲大〕

「敷」疑衍文。

敷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

以傅近奉承高皇帝所受命,予豈敢自比於前人乎!師古前人謂周公。鄭注考工記云「傅,近也。」漢誥求其通俗,重疊訓釋之。

前人,文、武也。

又陳文武所行之事

予不敢于閉,天降威用

天降威明,師古「威明」猶言明威也。〔似乎「予不敢于閉」斷句,上接「茲不忘大功」,「閉」解作比?孫:「比與閉聲相近。」〕

天下威用,謂誅惡也。

王者征伐㓝獄,象天震曜殺戮

「予不敢閉。于天降威,用寧王,」〔標點錯誤〕

韋昭注晉語云「閉,壅也。」若君奭云「遏佚前人灮。」

寧王遺我大寶龜

用寧帝室,遺我居攝寶龜。〔很有意思!這裏似乎是寧王之後斷句,「用寧王」是「用寧帝室」的意思!看來寧王解爲文王有可能是鄭玄的新解??〕

受命曰寧王,承平曰平王。時旣卜,乃後出誥,故先云肰。

安天下之王,謂文王也。……疑則卜之……言卜不可違

言卜吉則當行,不可違卜也。〔原來是說的「行」,而不是「不行」〕

後案洛誥云「伻來毖殷,乃命寧」……兼文武,故鄭彼注云「周公謂文王爲寧王,成王亦謂武王爲寧王,此一名二人兼之。」

大傳大誥傳云「……聖人謀義,不謀不義,故謀必成;卜義,不卜不義,故卜必吉……是以聖人謀則吉,戰則勝。」

寶,魏石經作𠍙。

紹天明,卽命。」

太皇太后以丹石之符,乃紹天明意,詔予卽命,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

曰:「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

反虜故東郡太守翟義,擅興師動眾,曰「有大難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靖。」師古「西土」謂京師也,言在東郡之西也。

周民亦不定,其心騷動,言以兵應之。當時京師無與應者,鄭言妄耳。〔非常有意思,孔穎達之事隨便說了箇理由,「當時在京師怎麼可能有周民叛亂」,就糊弄過去了。鄭玄爲什麼這麼說呢?當時成王已經迎周公反了,可能鄭玄說的是這之前,周公還「有罪」的時候〕

西土人亦不安於此蠢動。見其亂,不安也。

𢧨,旣爲孔壁古文,故魏石經用之。〔孫也沒怎麼說鄭玄的說法〕

殷小腆,誕敢紀其敘

於是動嚴鄕矦信,誕敢犯祖亂宗之序。師古誕,大也。

腆,至也。段氏玉裁云「至也當爲主也」

腆,謂小國也。

腆,主也。〔看來這箇字大家都靠猜〕

言殷後小,腆腆之祿父大敢紀其王業,欲復之。〔很有意思,照理說「紀其王業」是件好事,但主體是殷就不行了〕

後案以厚與多爲小,古有反義,亦如治之爲亂也。

左傳謙辭所言「不腆」,小腆猶不腆,故云小國。〔還是孫的說法更猶證據〕

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

天降威、遺我寶龜,固知我國有呰災,使民不安,師古呰,病也。言天所以降威、遺龜者,知國有災病,當反,天下不安之故也。

鄭王知我國有疵病之瑕。

天降威者,謂三叔流言,當誅伐之。〔似乎經文是說降威給周邦,王肅說降威給三叔〕

曰:予復反鄙我周邦

是天反復右我漢國也。

道其罪無狀。

祿父以父罪,滅殷身亦當死,幸得繼其先祀,宜荷天恩,反鄙薄輕易我周家。〔緫筭說淸楚什麼意思了〕漢代正有「無狀」之語,葢言其罪大,無可形狀也。近代已來遭重喪,荅人書云「無狀招禍」,是古人之遺語也。

〔好有意思,

  • 公羊注疏卷二十五「以此注云治國有狀云云治國無狀云云凶儀云無狀招禍義亦通於比」,似乎不是這意思
  • 大日本史卷二百四十「嵩璘無狀招禍,不自滅亡。」
  • 三國志魏志卷九諸夏矦曹傳「作書與宣王曰:賤子爽哀惶恐怖,無狀招禍,分受屠滅」還有很多這些例子。似乎最早的就是這箇了。旣然說近代,那很可能這是承襲的六朝義疏,而非唐人的語氣?〕

後案宣十四年左傳華元曰「過我不假道,鄙我也。」

復反,猶云反復也。古文「啚」爲「鄙」,與「圖」字形近。釋詁云「猷,圖也。」或今文作「猷」,聲近祐。〔相比王鳴盛新的發明。這也引申得太遠了,腦洞不錯,而且也很貼合王莽〕

今蠢。今翼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寧武,圖功

  • 敉,音米,安定。

粵其聞日,宗室之儁有四百人,民獻儀九萬夫,予敬以終於此謀,繼嗣圖功。孟康民之表儀,謂賢者。〔王莽把「予翼」下屬,解作敬;今本上屬,解作佐〕

四國人賢者有十夫來翼佐我周,用撫安武事,謀立其功。

十人史無姓名,直是在彼逆地,有先見之明,知彼必敗,棄而歸周。〔這腦補得很好〕

後案大傳作「民儀有十夫。」翟義傳云「民獻儀九萬夫。」疑古文「獻」下有儀字。肰鄭論語注曰「獻猶賢也。」

弟 352 葉。十人,卽論語「予有亂臣十人」。僞泰誓疏引先儒鄭玄等皆以十人爲文母、周公、太公、召公、畢公、榮公、太顚、閎夭、散宜生、南宮括也。〔可是,疏說的是其佗邦國的十人〕

我有大事,休,朕卜並吉。」

我有大事,休,予卜并吉。

謂三龜皆從也。

以三龜一習吉,是言並吉

人謀旣從,卜又並吉,所以爲美。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爾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故我出大將,告郡太守、諸矦相令長曰:「予得吉卜,予惟以汝于伐東郡嚴鄕逋播臣。」師古逋,亡也。播,散也。〔「諸矦相令長」該怎麼斷句呢?〕

用汝眾國往伐殷逋亡之臣

肆,訓故也。……尹,正也。諸官之正,謂卿大夫。

爾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艱大。』

爾國君或者無不反曰:「難大,

汝國君及下羣臣不與我同志者,無不反我之意,云三監叛,其爲難大。〔似乎鄭意正好相反?〕

汝眾國上下無不反曰

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

民亦不靜,亦惟在帝宮、諸矦宗室,〔經文或許當作「民亦不靜」〕

四國不安,亦在天子、諸矦敎化之過。

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

於小子族父,敬不可征。」師古言爾等國君或有言曰:禍難旣大,眾庶不安,又劉信國之宗室,於孺子爲族父,當加禮敬,不可征討。〔王莽斷句作「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

後案傳以考爲成,翼爲敬,俱釋詁文。〔那麼上文僞傳解「翼」爲佐,此處解爲敬,是否合理呢?似乎王莽更好〕

王害,不違卜。」

帝不違卜〔王莽本爲「王不違卜。」這些地方鄭注闕如,不知道怎麼回事,可能差別太大,孔穎達感覺不合適,故意不錄??〕

若謂今四國不可征,則王室有害,故宜從卜。

廣雅釋詁云「害、曷,何也。」〔如果句讀是「王害不違卜」,那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肆予沖人永思艱曰:嗚呼!允蠢,鰥寡哀哉

故予爲沖人長思厥難曰:「烏虖!所犯,誠動鰥寡,哀哉!」師古無妻無夫之人亦同受其害,故可哀哉。〔斷句作「允蠢鰥寡,哀哉!」還是覺得這樣句讀更好,「哀哉」是感歎的,應該是單獨出現纔對〕

信蠢動天下,使無妻無夫者受其害

予造天役,遺大,投艱于朕身

予遭天役遺,大解難於予身,

造,遺也。疑「遭也」之誤。

我周家爲天下役事,遺我甚大,投此艱難於我身。言不得已。

後案是造、遭亦通也。

投者,說文云「擿也。」漢書作「解」。疑「投」本「挩」字,說文:「挩,解挩也。」

越予沖人不卬自恤

以爲孺子,不身自卹。師古言天以漢家役事遺我,而令身解其難,故我征伐以爲孺子除亂,非自憂己身也。

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

予義彼國君泉陵矦上書曰:「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矦於明堂,制禮樂,班度量,而天下大服。太皇太后承順天心,成居攝之義。皇太子爲孝平皇帝子,年在襁褓,宜且爲子,知爲人子道,令皇太后得加慈母恩。畜養成就,加元服,然後復子明辟。」師古辟,君也。

於我童人不惟自憂而已,乃欲施義於汝眾國……

卬,我;恤,憂也。

後案釋詁卬、身皆爲我。

綏予曰:無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寧考圖功!」

無勞於憂

經言寧,卽文王;考,卽武王。

釋詁云「儀,善也。」「綏,安也。」「毖,愼也。」「恤,憂也。」「圖,謀也。」言善爾國君……「愼無困于憂,不可不成就武王之謀績。」〔孫把寧解作武王〕

「已!予惟小子

熙!爲我孺子之故,予惟趙、傅、丁、董之亂,遏絕繼嗣,變剝適庶,危亂漢朝,以成三𨸷,服虔厄,會也,謂三七二百一十歲。〔1 會 70 年,是什麼曆?三統曆:1 會 3 終 27 章 513 秊〕

隊極厥命。師古隊,隕也。極,盡也。

烏虖!害其可不旅力同心戒之哉!師古害讀曰曷。曷,何也。旅,陳也。

不敢替上帝命

予不敢僭上帝命。師古僭,不信也。言順天命而征討。

魏石經作「」,隸作朁。說文:「僭,擬也。」「擬,一曰相疑。」是僭爲疑不信也。作「僭」者,今文;替,古文也。

天休于寧王,興我小邦周,寧王惟卜用,克綏受茲命

天休於安帝室,興我漢國,惟卜用,克綏受茲命。師古言天美於興復漢國,故我惟用卜吉,能安受此命。

明卜宜用。

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

今天其相民,況亦惟卜用!師古言天道當思助人,況更用卜,吉可知矣。

太皇太后肇有元城沙鹿之右,陰精女主聖明之祥,配元生成,以興我天下之符,遂獲西王母之應,神靈之徵,以祐我帝室,以安我大宗,以紹我後嗣,以繼我漢功。厥害適統不宗元緒者,辟不違親,辜不避戚。夫豈不愛?亦惟帝室。是以廣立王矦,並建曾玄,俾屏我京師,綏撫宇內;博徵儒生,講道於廷,論序乖繆,制禮作樂,同律度量,混壹風俗;正天地之位,昭郊宗之禮,定五畤廟祧,咸秩亡文;建靈臺,立明堂,設辟雍,張太學,尊中宗、高宗之號。昔我高宗崇德建武,克綏西域,以受白虎威勝之瑞,天地判合,乾坤序德。太皇太后臨政,有龜龍麟鳳之應,五德嘉符,相因而備。河圖雒書遠自昆侖,出於重壄。古讖著言,肆今享實。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師古洪,大也。烈,業也。

嗚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烏虖!天明威,輔漢始而大大矣。師古因此難更以強大。

今文「基」訓爲始,古文基或爲基業也。

王曰:「爾惟舊人,爾丕克遠省,爾知寧王若勤哉

爾有惟舊人泉陵矦之言,爾不克遠省,爾豈知太皇太后若此勤哉!師古言爾當思久舊之人泉陵矦所言,爾不克遠省識古事,豈知太后之勤乎?

特命久老之人,知文王故事者,大能遠省識古事,汝知文王若彼之勤勞哉。

天閟毖我成功所

天毖勞我成功所,孟康天愼勞我國家成功之所在。

  • 孟康是曹魏時期的,漢書音義

閟,愼也。言天愼勞我周家成功所在。〔和孟康說的好象,會不會是僞孔作者抄的漢書音義?〕

閟同毖,釋詁云「毖,愼也。」疏引作「閟」。毖同祕,廣雅釋詁云「祕,勞也。」

予不敢不極卒寧王圖事

予不敢不極卒安皇帝之所圖事。師古卒,終也。言我不敢不終祖宗之業,安帝室所謀之事。〕

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

肆予告我諸矦王公、列矦、卿大夫、元士、御事:師古肆,陳也,陳其理而告之。

我欲極盡文王所謀,故大化天下,道我友國諸矦。

馬融顧命云「誘,道也。」詩傳云「牖,道也。」疏云「牖與誘,古字通用。」

「肆予」之「肆」當爲今,釋詁文。漢書注師古曰……非也。

天棐忱辭,其考我民

天輔誠辭,天其累我以民,師古言有至誠之辭則爲天所輔。累,託也。

言我周家有大化誠辭,爲天所輔,其成我民矣。

後案漢書八十一卷孔光傳光日蝕對曰「曰『天棐諶辭』,言有誠道,天輔之也。」

〔接著王鳴盛說〕釋詁云「棐,俌也。」「諶,誠也。」

釋詁云「考,成也,亦言槁也。」案:槁爲犒勞之古字。下文云「天亦惟用勤毖我民」,孟康亦釋毖爲勞。考、勞聲相近,又與累聲相轉,則「考我民」謂勞我以民也。〔最後說箇累什麼意思?還是很能扯的〕

予曷其不于前寧人圖功攸終?

予害敢不於祖宗安人圖功所終?師古我曷敢不謀終祖宗、安人之功也

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

天亦惟勞我民,若有疾,

天亦勞愼我民欲安之

予曷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畢!」

予害敢不於祖宗所受休輔?師古言天欲撫勞我眾,眾若有疾苦。我曷敢不順祖宗意,休息而輔助之。

天欲安民,我何敢不於前文王所受美命終畢之?

畢與弼聲相近,同在韻書四質,疑古文本作「弼」。〔腦洞眞棒〕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艱,日思

順古道,我其往東征矣。我所言國家之難備矣

墨子、越絕、論衡俱以爲周公避居東土,馬鄭義同,葢今文說。……謂昔時往居東也。〔記得改我那句「避居東都是鄭玄的獨特發明」〕

〔網上有一篇尚書大誥之王爲周成王考

其中之「若昔朕其逝」乃指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於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

也太民科了。那箇人不看書的嗎?〕

若考作室,旣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予聞孝子善繼人之意,忠臣善成人之事。予思若考作室,厥子堂而構之;師古父有作室之意則子當築堂而構棼橑以成之。〕

以作室喩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爲堂基

後案肰則椽、榱、桷,一物異名。

後漢書肅宗紀云「不克堂桓。」注引尙書「乃不肯堂,矧肯桓?」疑桓是桓楹,今文「構」作桓也。陳壽三國志用「克構」字,則今文「肯」爲克也。

  • 吳志卷十三陸遜傳評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旣奇遜之謀略,又歎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抗貞亮籌幹,咸有父風,奕世載美,具體而微,可謂克構者哉!
  • 陳壽 233-297,西晉

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獲?

厥父菑,厥子播而穫之。師古反土爲菑,一曰田一歲曰菑。

其父已菑耕其田〔或許本來應該是葘〕

菑,謂殺草。故治田一歲曰菑,言其始殺草也。

  • 不耕田也。从艸、甾。曰:不葘畬。徐鍇曰:當言从艸从𡿧从田。田不耕,則艸塞之,故从𡿧。𡿧音灾。若从甾,則下有甾缶字相亂。甾,葘或省艸。

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

其父敬職之人,其肯曰「我有後,子孫不廢棄我基業」乎?〔鄭玄和王莽都把翼解作敬,只有僞孔是佐〕

其父敬事創業,而子不能繼成其功,其肯言我有後,不棄我基業乎?

定本云「矧弗肯構」……檢孔傳所解,「弗」爲衍字。〔定本是什麼?〕

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寧王大命?

予害敢不於身撫祖宗之所受大命?

故我何敢不於今日撫循文王大命,以征逆乎?

顧氏以上「不卬自恤」傳云「不惟自憂」,遂皆以卬爲惟,但卬之爲惟,非是正訓。觀孔意,亦不以卬爲惟義也。

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

若祖宗乃有效湯、武伐厥子,民長其勸弗救。師古譬有人來伐其子,而長養彼心;反勸助之,弗救其子者,正以子惡故也。言湯武疾惡,其心亦然,今所征討不得避親,當以公義。〕

若兄弟父子之家,乃有朋友來伐其子,民養其勸心不救者,以子惡故。

湯武,周公自比;厥子,謂武庚也。

顏氏以「民養」爲「長養彼心」,非也。民長,葢長民者。勸弗救,謂相戒弗救其子。民長,指謂國君羣臣,言當從王討殷,勿救之。〔什麼亂七八糟的〕

段氏玉裁云「友作效者,友與爻形相近,今文友葢作爻說。今文家或云:爻者,效也,效湯武也。」

王曰:「嗚呼,肆哉

烏虖,肆哉!師古肆,陳也,勸令陳力。

爾庶邦君越爾御事。爽邦由哲

諸矦王公列矦卿大夫元士御事,其勉助國道明!師古道,由也。

爽者,方言廣雅釋詁皆云「猛也。」猛與孟聲相近,釋詁云「孟,勉也。」說文云「爽,明也。」明都孟諸,明、孟通字,是明亦勉也。哲者,釋言云「智也。」智卽明也。〔這牽連的也太遠了〕

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

亦惟宗室之俊,民之表儀,迪知上帝命。師古亦道也。言當遵道而知天命。

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

粵天輔誠,爾不得易定。況今天降定于漢國。師古粵,辭也。天道輔誠,爾不得改易天之定命。

於天輔誠,汝天下是知無敢易天法,況今天下罪於周,使四國叛乎?

後案王莽以「法」與「戾」皆爲「定」,疑法本定字。……古文法字與定相似,故誤也。〔總覺得王鳴盛不太注重語言修辭〕

  • 王莽儗是誰??哈哈哈哈原來「儗」通擬。

法字古作「佱」,與「定」相似。〔法爲何會這麼寫??看了下,之事說文的寫法,古代沒有這麼寫的〕

惟大艱人誕鄰,胥伐于厥室,爾亦不知天命不易

惟大囏人翟義、劉信大逆,欲相伐於厥室,豈亦知命之不易乎?

惟大爲難之人,謂管蔡也。

惟大爲難之人,謂三叔也。大近相伐於其室家,謂叛逆也。若不早誅,汝天下亦不知天命之不易也。

鄰聲近遴,說文「遴,行難也。」或作僯。

予永念曰:天惟喪殷,若穡夫,予曷敢不終朕畝?

予永念曰:天惟喪翟義、劉信,若嗇夫,予害敢不終予畮?

天亦惟休于前寧人,予曷其極卜敢弗于從?

天亦惟休於祖宗,予害其極卜,害敢不于從?〔師古把「害」都解作何〕

率寧人有指疆土,矧今卜並吉

率寧人有旨疆土,況今卜并吉。師古言循祖宗之業務在安人而美疆土況今卜幷吉乎言不可不從也。〕

循文王所有指意以安疆土,則善矣

指,疏三云「旨意」,皆作「旨」,知經文之「指」是後人所改。

肆朕誕以爾東征。天命不僭,卜陳惟若茲。」

故予大以爾東征,命不僭差,卜陳惟若此。

天命卜僭差,卜兆陳列惟若此吉。

白虎通誅罰篇云「誅不避親戚,尙書『肆朕誕以爾東征』,誅弟也。」又云「征猶正也,尙書曰『誕以爾東征』,誅祿父也。」〔那到底是誅弟還是誅祿父?斷章取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