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是實驗科學興起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實驗是偶然發生的,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來源,科學家對實驗有著各自的認識
近代上
參考書:
- 科瓦雷《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
- 戴克斯特·霍伊斯《世界圖景的機械化》
- 《新物理學的誕生》
- 普林西比《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的定義:
- 康德:希臘假設證明,實驗方法的出現
- koyré《伽利略研究》1939
- Butterfield《近代科學的起源 1300–1800》,1949
- Hall《1500–1800 年的科學革命》,1954
- Kuhn《哥白尼革命》、《科學革命的結構》
- Gaukroger 1210–1685
哥白尼
1472 年,佩爾巴赫
1543 年,哥白尼 Copernicus
16 世紀
- 文藝復興
- 大航海改變了歐洲人封閉的宇宙觀念,許多科學家都參與了地圖測繪。
- 1450 年以後,古登堡活字印刷術傳播開來,帶來了信息革命,歐洲到處都是印刷機,有助於打破大學對知識的壟斷。印刷廠就是一箇知識中心,作者、工人親密無間,一同生產新知識。印刷術也掀起了恢復古典文獻的熱潮。
-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在精神和政治方面的權威,大大推進近代社會的世俗化進程。許多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如開普勒、伽利略、笛卡爾、牛頓,都受到了神學騷亂中所爭論的那些宗教問題的深刻影響。
醫學
- 美術方面,透視畫法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新風格。畫家急需瞭解人體的確切構造。隨著火器的出現,醫生要處理嚴重得多的創傷和灼傷。
- 1543 年,維薩理 Vesalius 編寫了近代第一本人體解剖手冊《人體的構造》,指出了蓋倫的很多錯誤。用水道解釋大腦的構成,否認大腦產生「精氣」。
- 1559 年,科隆博 Colombo 提出肺部血液循環。
- 哈維 Harvey 集大成,发现動脈和靜脈一同構成血液循環系統。通过解剖实验,发现心脏的左右各分为两个腔,上下腔之间有一个單向瓣膜相隔,只允许上腔的血液流到下腔。通过结扎实验,发现静脉血是心脏血液的来源,动脉是心脏向外供血的通道,证明了盖伦的静脉双向潮汐运动是错误的。他發現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体重的 4 倍,这么大量的血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由肝生產出來,惟一的解释就是体内血液是循环流动的。
- 帕拉塞爾蘇斯 Paracelsus 挑戰了傳統醫學,觸動了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的核心。他有著名的格言「毒性看劑量」,他用汞來治療梅毒。他也應當被視作科學革命的發起者。
哥白尼
哥白尼
地球存在自轉和公轉,但哥白尼還認爲有第三種運動,卽天球層帶動行星運動。他假設地球自轉軸在做圓錐運動,這樣纔能保證軸始終對準北極星。他還通過這種運動解釋歲差。哥白尼說太陽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坐在王座之上,統領著行星子民,這實際上是新柏拉圖主義神祕哲學。
但是他依然拘泥於圓運動,不得不繼續使用本輪、偏心圓,說到底,哥白尼體系堆砌了大量技術細節,一點不比托勒密體系更簡潔。太陽偏心地位於地球的運行軌道內,因此最好不說「日心說」,而是「日靜說」。最大的问题是恆星視差,這箇問題同樣難倒了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說。事實上,1838 年以前,從未有人證明過視差的存在。按照哥白尼體系,恆星的距離大到荒誕不經。
1551 年,賴因霍德 Reinhold 根據哥白尼原理编制了
在 16 世紀後半葉,天主教並沒有表示反對,反倒是新教徒公開反對。到 17 世紀,伽利略挑起了一場神學爭論,宗教人士纔開始公開反對哥白尼。這可能是因爲在印刷過程中他人加上了一句話:「致對本書中的假說有興趣的讀者」,表明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幻想,而非認爲事實上就是這樣的。
第谷
第谷·布拉赫
最重要的成就是對天空精確、持續系統的觀測。他製造了牆象限儀、渾儀等 20 架大型儀器,取得了最精確的肉眼觀測數據,精度一般都能達到 2’。他觀測了一箇超新星,通過視差確認了在土星天球之外,是眞正的星星,證明天不是固定不變的;他觀測了彗星,通過視差,證明彗星穿過了天球層,证明水晶球是不存在的——這動搖了西方天文學的支柱。他反對哥白尼日心說,論據是恆星沒有視差,這就需要恆星到地球的距離遠得不可思議,地球的週日自轉也十分荒謬。他提出了自己的體系,不用本輪就能解釋天體逆行。
開普勒
約翰納斯·開普勒
早年癡迷占星術和數字神秘主義,正是這些激勵著他的科學研究。他是哥白尼體系的擁護者。1596 年,
1609
開普勒的影響並不大,連伽利略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伽利略
阿基米德之後
1544 年,
格奧芬尼·巴蒂斯塔·班納帶蒂
西蒙·斯蒂文 Simon Steven
伽利略
天主教對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荷蘭眼鏡匠 Lippershey 發明了望遠鏡,1608 申請專利。王公貴族都把望遠鏡當作玩具。眞正利用起望遠鏡的是伽利略。1609 他製造了 20 倍望遠鏡。1610
這些成果使哥白尼的問題突顯出來,1611 年伽利略的名字就列入了宗教裁判所的黑名單。他卻在熱情地宣揚哥白尼學說,斷言他的觀測已經證實了
1616 年,宗教裁判所判定哥白尼學說爲異端邪說,伽利略只好默認。哥白尼學說成爲禁區,只能轉向其他科學領域。1623 年,新教皇烏爾班八世加冕,也是伽利略的老朋友。伽利略在烏爾班面前爭取重新研究哥白尼體系,但烏爾班要求他對托勒密和哥白尼體系持不偏不倚的態度。1632 年,
- 第一日:根據望遠鏡發現,批評亞里士多德的空間、運動觀念,天球、地球的差異。
- 第二日:地球的自轉,爲何不會飛出去,爲何東西向的運動不受自轉影響。
- 第三日:地球的週年運動。用金相的變化反對第谷體系。
- 第四日:支持哥白尼體系的證據,對潮汐的獨特解釋。
歷史學家有很多看法:
- 早已沒人再持這種觀點:是科學眞理和愚昧宗教的殊死較量
- 致力於揭示宗教審判所這種專制機關的本質
- 伽利略只是沒趕上時候,當時教會正被宗教改革弄得焦頭爛額
- 是教會爲了掩蓋和耶穌會等神學叛逆之間非常棘手的爭端,那些叛逆和伽利略的原子論有關
- 這時烏爾班教皇在政治上遇到了很大的麻煩
- 伽利略失去了庇護人,不再是宮廷命官
人們常用這件事證明只有在民主制度下科學纔能良好發展,但顯而易見,很多專制社會也有很好的科學發展。關鍵在於要讓科學共同體保持獨立,只要政治當局一干預,就總是會阻礙科學發展。
1633 年,伽利略被移送到家中,年屆七十、半盲的他並沒有消沈,反而寫出了
- 第一二日:材料強度的問題。第一日:爲什麼無法建造百萬噸重的木船,還有例如物體的聚合、表面張力、液體本性、聚集和稀薄化、鍍金、火藥爆炸、空氣重量、關於無限的數學悖論、鐘擺搖動問題。
- 第二日:荷載懸臂的內應力,$強度 ∝ 橫截面高度^2$ ,但是對於工匠、工程師來說並沒什麼用,這粗糙的公式不如他們的經驗。
- 第三日:研究地球表面運動,推翻了下落速度與重量成正比的結論;在眞空,所有的物體都以同樣的速度下落,$v ∝ t^2, s ∝ t^2$ ,用現在的表達方式就是 $S(t) = \frac{V0Vt}{2}t$ ,還可以表達成,連續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距離成連續奇數比。自由落體定律的意義在於,這是違反日常經驗的;另外,有很多影響因素:重量、形狀、密度、介質等等,哪箇纔是問題的本質?
- 第三日還提到一箇沿著斜面下落的物體,能沿著另一斜面上升到原來的高度,那時的速度就是初速度。
- 第四日討論了拋物運動,他認爲物體拋出後同時在做兩種運動:自由落體和水平慣性運動,水平距離與時間成正比,垂直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曲線的縱坐標與橫坐標的平方成正比。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慣性槩念,不需要推動力,亞里士多德以來的難題迎刃而解。伽利略慣性與笛卡爾牛頓慣性的區別是,伽利略是沿著地球表面的弧線運動,而非直線,這反映了科學家對圓的執著在那時依然揮之不去。
伽利略定律是運動學定律,而不是說明運動的原因。伽利略定律已由三箇世紀以前的 Oresme 等人闡述過,卽默頓學派 the Mertonians、計算學派 the Calculators,只是中世紀學者只是在猜測可能的抽象世界,而伽利略認爲他的規則適合現實世界。
人們常說伽利略是「實驗科學之父」,但不能把這一歷史過程簡單化,他做實驗不是爲了像陈词滥调说的證明假设、推導結論,而只是用來說明演示原理,說明實驗在實際科學活動中是多麼複雜,遠不是某種抽象的簡單程序,而最初原理如何發現的则無關緊要;也因此,他沒有提供數據,認爲這足夠了。伽利略用斜面代替自由落體,這樣可以延長時間,使時間可以測量,設計了精巧的水漏來測量時間。
- 比薩斜塔實驗的文字資料出現於家理論去世後 15 年,可能是後人杜撰的,他當時只是比薩大學的低級教授,還沒有形成定律的公式化表達,更不用說去證明。
伽利略之後
伽利略的學生,義大利數學家托里拆利 Torricelli
笛卡爾
對伽利略的審判嚴重影響到義大利科學的發展,義大利也始終沒有形成伽利略學派。伽利略在宮廷服務,沒有多少學生。科學中心北上,到了法國、荷蘭、英國,笛卡爾成爲接下來的領導者。
比克曼
1618–19 他在荷蘭服役時與比克曼 Isaac Beeckman 是合作者,比克曼日誌記錄了笛卡爾的合作發現。考察落體運動的前提條件是:重力是短促的拉力;物體一旦運動起來,只要不受阻礙,就將永遠運動下去。將一箇單位時間無限趨近於 0,就可得出下落距離與下落時間的平方成正比。這體現了新的慣性思想,取代了亞里士多德的基本原理。很遺憾比克曼沒有出版自己的著作。
笛卡爾
笛卡爾 Descartes, René 形容詞 Cartesian
笛卡爾形而上學認爲,物體的本質是空間的廣延,物理學是關於運動的空間形式的學說,是幾何的延伸;所以物理可以像幾何一樣,從先驗的公理中推出來,人的心靈構造了各種形式的物理學。物質和空間的同一性推出:世界是無限的;世界中到處都充滿相同的物質;物質可以無限分割;真空是不可能的。上帝在創世時,把空間分割成千差萬別的形狀和大小,再讓這些部分相互作用,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樣子。由此產生三類物質:微粒,小球,較大的物質單位,太陽就是大型球狀聚合物。上帝使所有運動的總動量
笛卡爾提出了機械論的世界觀,宇宙就像一臺巨大的機器,由力學規律支配,他沒有運用力學以外的概念。自然物體與人造產品之間沒有本質區別,走動的表和生長的樹沒什麼區別。這樣我們就能理解他的先驗演繹和經驗研究之間的矛盾:經驗只是一種手段,用來確定哪一種可能性能在自然中實現。
醫學方面,他將人體也看成一箇機器,所以醫學就是操作人體機器的知識。後人把生命體看成一箇物理化學過程,就是笛卡爾的自然延伸。
笛卡尔光学
笛卡爾對物理學的貢獻主要在於光學,他用演繹法給出了折射率與光速的關係。在他之前,荷蘭數學家威爾伯羅特·斯涅爾
他還研究虹的成因,主虹是兩次折射一次反射的結果,次虹是兩次折射兩次反射的結果。他把顏色歸結爲粒子旋轉速度的差異,旋轉最快的產生紅色,最慢的是藍色。
其他
法國修道士馬林·麥山尼
法國神父皮埃爾·伽桑狄
近代中
16–17 世紀,知識界有很多派別,如傳統的亞里士多德觀點、各種神祕學、機械論、原子论、實驗科學,在此基礎上用力、物質和運動來闡明自然界的活動。
实验科学
帕斯卡用压力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波义尔用空吸泵发现了密闭空气的体积与压强成反比。
布雷斯·帕斯卡
1657 年,馮·格里克 Otto von Guericke 馬德堡半球實驗。17 世紀英國實驗科學的中心人物羅伯特·波義耳 Robert Boyle 也去設計同樣的裝置,此後幾年,他用空吸泵做了大量關於氣壓的實驗,
18 世紀,培根實驗科學的範圍擴大到了氣象、博物、植物、地質等其他領域。這些學科主要用到儀器,去實地採集,製作標本,進行分類。
光學
17 世紀有兩本重要的光學著作:
- 1665 年格里馬第 Francesco Grimaldi
關於光、顏色、虹的物理數學 ,提出了衍射,這是光除了直進、反射、折射之外的第四種形式。他認爲光是一種細微分開的、速度極快的稀薄流體。 - 1665 年列文虎克 Leeuwenhoek
顯微術或放大鏡下微小物體的生理學描述 ,發現了血球、精子等。他提出了光的波動說。 - 英國人胡克 Robert Hooke
顯微圖集 。1674 年,胡克的論文從觀察角度證明地球週年運動的嘗試 就已經表達了牛頓三定律,只是缺乏定量。胡克成为皇家学会的职业科学家,负责经办每周例会的实验。
惠更斯 Huygens
由於牛頓的威望,整箇 18 世紀,粒子說都是主導。1750 年前後,歐拉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捍衛波動理論,顏色不同是因爲波長不同;他還批評了牛頓的散射信條,認識到可以用玻璃的組合來消除色差。1729–58,消色差鏡製作成功,實用光學進入新時代。皮埃尔·博格开创光度学分支。
1729 年,皮埃爾·博格
化學革命
16 世紀,金丹術很快從江湖術士轉向研究古代文獻,新柏拉圖主義、諾斯替教、卡巴拉神祕猶太教等理論形成一股浪潮,從義大利向西歐傳播。18 世紀的化學源於金丹術傳統,旣不是經典科學,也不是培根科學。
帕拉塞爾蘇斯 Paracelsus
17 世紀,人們開始探討酸鹼的相互作用,認識了強鹼氨水。布拉克指出強鹼和弱鹼的區別。18 世紀末,爲了生產硫酸、蘇打這些化工產品,發現了許多新的化學流程。
波義耳認為火是火微粒構成的。
1669 年,貝歇爾《地下物理學》提出元素分為三種,「油土」使化合物可以燃燒。燃素理論認爲,燃燒過程中,燃素釋放,與空氣相結合。用罩子把蠟燭罩起來,火焰會熄滅,是因爲空氣被燃素浸滿,阻止了燃燒。燃素說解釋了許多自然現象:燃燒是釋放燃素,呼吸是釋放燃素,植物生長在吸收燃素,消化是從食物中吸收燃素。到 1750 年,燃素說成爲公認理論。
Stahl
一系列新空氣的發現挑戰了燃素說。1756 年,布萊克發現「固定空氣」二氧化碳,確證是另一種氣體,打破了空氣是單一實體的觀念。尤其是汞在燃燒中增加重量,但按照燃素說,是在失去重量。盧瑟福發現氮氣,卡文迪許發現氫氣。
化学革命最重要的人物拉瓦錫 Lavoisier
但燃素說依然支持了相當一段時間,普里斯特利 Priestley 至死都堅持燃素說,他將氧氣命名為「脫燃素空氣」。堅持燃素說的舍勒也發現了「濁空氣」「火空氣」(1775),後者就是氧氣。
數學
17 世紀,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數學的重要功能,伽利略說:「大自然這本書是由數學的語言寫成的。」伽利略那箇時代的數學不能支撐這些定理的證明,他完全使用幾何推導,還不能用代數式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係。開普勒相信上帝創世時遵循了數學原則,並且人類心靈也可以掌握這些原則,人在演習數學時,就是在回想已經在自然界中物化了的上帝思想。笛卡爾也深信,數學的槩念與證明,能應用於世俗科學,體現在次序和測量兩大原則。
這一時期成就最大的是符號代數、解析幾何、微積分。直到 19 世紀,代數纔開始用於列公式。微積分的發明不能簡單歸於牛頓和萊布尼茨。積分的很多問題,如曲線長度、曲線圍成的面積等等,從古希臘就出現,很多都已經解決。微分的很多問題在 17 世紀初就已解決。牛頓–萊布尼茨的偉大之處在於提出了積分是微分的逆運算,引入通用符號,正式建立了微積分。希臘人就已經有不可分量的槩念:立體是平行橫截面的總和,平面圖形是平行線段的總和,直線是點的總和。17 世紀,又出現了無窮小量的槩念。
天文学
- 卡西尼 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
1625–1712 1671 年,第谷之後的大型天文臺巴黎天文臺開始運作,卡西尼領導了它。發現四顆新的土星衛星和土星暗環,確定木星、火星的自轉週期。 - 首任皇家天文學家弗拉姆斯蒂德 Flamsteed 和助手編製了
不列顛星表 Britannic Catalogue,1712 出版、1725 年修訂,用希臘字母標誌各星座最亮的星。他的繼任者哈雷根據牛頓力學預報了 1758 年的哈雷彗星回歸。哈雷還測定月亮的週期約 19 年,改進月球表。 - 奧勒·罗默 Ole Rømer
1644–1710 1676,發現木衛進入木星影錐的時間與卡西尼表有出入,從中他發現了光從木星到太陽需要 11 分鐘,解決了光速到底是有限的還是瞬時的問題。1727 年,英國的布拉德萊 Bradley 觀察到了週期爲一年的移動,他引入光行差來解釋。他還發現了週期 18 年的修正,卽地球章動。 - 布拉德萊的繼任者馬斯基林於 1767 年創辦
航海年曆 ,承擔了 44 年的編輯工作。繼任者龐德編製了精度更高的星表,有 1112 顆星,1833 年發布。 - 法國的拉卡伊在好望角觀測南半球星空,1763 年發表了有兩千顆星的星表。與德國的拉郎德合作,確定了月球的視差爲 57’15’’,地月距離 384,000km。1762 年發布新的太陽表。1761、1769 兩年,各國派出考察隊,用哈雷的方法觀測金星凌日,根据视差和開普勒第三定律,計算出日地距離,測得太陽視差極值爲 8’’多。
科學與社會
17 世紀開始,人們普遍認爲科學是有用的,有利於增進人類福祉,科學家也逐漸開始走向民眾。這種思想有幾箇來源:
文藝復興時期的法術和神祕學,相信人可以控制宇宙中無所不在的力量。
神祕學包括占星術 astrology、金丹術 alchemy、鬼怪學 demonology、占卜 divination、法術 hermetic、新柏拉圖主義神祕哲學 Neoplatonism、羅森克魯茨哲學 Rosicrucianism。神祕學是嚴肅的智識追求,體現了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通過構建協和關係,把人體小宇宙與外部世界大宇宙連結起來,世界之下隱藏著大量神祕象徵,通過修煉,可以掌握使宇宙悸動的力量。可以說,法術爲古典學復興和科學革命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動力。
金丹術、冶金、占星術等,這些技術對於貴族和政府是有用的。
這種思想在弗朗西斯·培根
科學開始走向民眾,在英國,1588 年樞密院設立了數學講座,有數學、天文學、大地測量、航海技術。1575 年托馬斯·格雷沙姆建立了格雷沙姆學院,包括物理、幾何、天文等七種講座,還爲倫敦市民開設了航海、船舶建造方面的講座。
1820s,法拉第創立聖誕節講座、週五之夜講座,延續到現在,為研究院提供了長期穩定的經濟來源。
科研機構
- 1560 自然秘密研究會,近代第一個科研組織。不久被教會指為巫術團體而取締。
- 猞猁學院 Accademia dei Lincei。成員包括伽利略、鄧玉函。
- 西門托學院 Accademia dei Cimento。宗旨:實驗、避免猜測、創建儀器、指定測量標準。1667《西門托學院實驗文集》最著名的是空氣壓力實驗,成為 17–18 世紀的實驗規範。
1662 年,在哲學學會的基礎上組建了皇家學會 the Royal Society;財政大臣說服路易十四,1666 年,成立巴黎科學院 the 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1699 路易十四對科學院改組,指定章程,更名為巴黎皇家科學院。皇家學會和巴黎科學院是科學革命的中心,開創了一種新的科學組織形式。新的學術交流形式:私人通信和學報也出現,皇家學會
皇家科學院採用亞里士多德學科體系,數學部:幾何、天文、力學、物理部:解剖、化學、植物學、博物學。會員三等:院士 24 名,準院士、助理各 20 餘名。大革命後,科學院一度被取締,現在是法蘭西研究院的一部分。當時的皇家科學院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科研中心 CNRS。
萊布尼茨致力於推廣科學院制度。來華耶穌會士也試圖在中國建立科學院。
1672 巴黎天文台建成。皮爾卡邀請卡西尼來主持。惠更斯發現土星環,卡西尼指出是雙重的;發現火星視差。丹麥天文學家羅伊默測算出光速 227000。
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家出現於第二次科學革命。科研中心從科學院轉向大學,大學前所未有的重視科研。德國是最早進行大學體制改革的地方,紛紛設立實驗室,設立博士學位,开设研讨会等学术活动;1876 年成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將研究型大學模式引入美國;醫院也重組爲醫學研究實踐中心。科學院也產生了學科門類的分化,比如林奈學會 the Linnaean Society
兩種傳統:
- 皇家學會:會員繳納會費,業餘愛好者,鬆散。英美沒有國立科研機構,大學、部委實驗室是科研中心。
- 皇家科學院:皇家資助,院士簽訂合同。組織精簡,院士是頂尖學者。是科學中心。
科學與技術
伽利略的大砲仰角射程表,看起來是科學運用於技術的直接證明,但可惜並沒有產生過絲毫影響,砲手和工程師已經總結出成熟的表格,伽利略的表實際上是參考了工程師的成果。在沒有科學計算的情況下,彈道學就已經很完備了。
繪圖也許稱得上第一箇科學化的技術,包含了三角、日晷、宇宙學、大地測量等知識。大航海時代,16 世紀的繪圖學很快就超過了托勒密等一切前人。摩卡托 Mercator
阿拉戈 Arago 測定巴黎的零度經線。1790 法國規定巴黎子午圈長度的 1/40,000,000 為 1m。
海航經度的測定比繪圖難得多,最開始有伽利略、卡西尼等用木星曆表確定時間。最終還是依靠精密計時儀器的發明。1760 年代,鐘錶匠哈里森 Harrison 使用了平衡錘來抵銷顛簸,再用均衡熱電耦來補償溫度變化帶來的誤差。只要將格林尼治時間和當地時間比較,就能得到經度。德國天文學家梅耶 Mayer 則通過月球天文表達到了同樣的結果。
即使是望遠鏡的製造,最開始也沒有理論支撐,反倒是望遠鏡促進了爆炸性的科學發現。
皇家學會曾成立了一箇委員會,專門從事實際問題研究,如航海、造船、植樹造林等等,但收效甚微。比如研究木梁強度,實驗結果和伽利略的計算不一樣,可工程師並不需要這些理論上的擔保。那時的技術對科學的幫助超過了科學對技術的幫助。
17–18 世紀,相繼開通了很多運河。最初的工程師一詞就指的是土木工程師。內河航運的蓬勃發展是海上貿易帶來的。船舶行業的標準化得到發展,桅桿、帆、滑車等零件都很快標準化,能夠快速維修。
當時的化工生產不是精確的學科,純度不夠,缺乏溫度控制。
18 世紀,科學家將新型儀器的生產交由專業製造者,一般工匠不能勝任,所以實業家開始了培訓制度,培訓「熟練工人」,他們需要接受專業培訓。
工程师瓦特、John Smeaton、锅炉工韋奇伍德 Wedgwood 成为皇家学会会员,並在
近代下
18 世紀相對前後平淡一些,主要是對科學的消化與吸收,科學在社會傳播,與工業、文化結合起來;遲來的化學革命。19 世紀:科學的世紀,各門科學相機分化形成,電磁學、進化論。
力學
科學革命給社會、文化、知識結構都帶來了極深遠的影響。18 世紀,科學先驅提供了認知世界的新方法,確立了人類理性,並且可以從科學擴展到一切領域,也就是說,啓蒙運動源於對科學革命的回應。
牛頓
牛頓
1669 年,26 歲的牛頓取得文學碩士後,成爲第二任盧卡斯 Lucasian 數學教授。由於教授職位的關係,他加入了聖公會,在 1670–80 年代早期認眞研究過神學。他不贊成基督教的正統教義,認爲三位一體只是早期教會的騙人把戲;他有一套自己不合主流的神學觀,認爲上帝把祕密奧義告訴給諾亞,又傳給摩西、畢達哥拉斯,又傳給了他自己。1713 第二版
1671 憑藉發明反射式望遠鏡,當選爲皇家學會會員。1675 年,他辭去了盧卡斯教授的職位,得以從宗教命令中解脫出來。此後的一段時間,他癡迷於金丹術,極力想研究出那些自然力量。1684 年,哈雷找到牛頓請教問題,隨後牛頓給他寄過去一篇短文
- 物質的量由密度和體積來量度
- 動量由速度和質量來量度
- 物體在靜止狀態或作直線勻速運動時保持原有狀態的能力
- 外力是改變原有狀態的力
- 向心力是使物體趨向中心的力。還有三箇向心力定義
運動定律:
- 若無外力,物體保持靜止或作勻速直線運動;
- 運動的改變和所加的力成正比,並且沿著施力的直線;
- 作用力總是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由此得到的推論:
- 同時受到兩箇力的作用,就將沿著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運動。
- ⋯⋯
- 第一卷抽象地討論了物體在自由空間的運動,給出了「確定向心力」的例證:一箇物體受到中心引力的作用,會遵從開普勒第二定律。接下來討論了一種簡化的情況,物體在引力作用下掃過一段長度相等的弧線。最終推導出,如果遵守開普勒第三定律,就有 $F ∝ \frac{1}{r^2} $ ,卽萬有引力定律。接下來則是在演繹這些命題。
- 第二卷討論在有介質的非自由空間中的運動,卽流體力學。這看起來和天體運動不沾邊,但實際上,笛卡爾認爲天體在漩渦中運動。他發現笛卡爾的以太體系完全站不住腳。
- 第三卷是牛頓最驚人的成就,將萬有引力應用於宇宙。第一次呈现了一箇令人信服的日心體系,他用非常可靠的觀測數據證明,所有的天體運動都遵循開普勒定律,天體的運動是由於萬有引力。已知地月距離是 60 箇地球半徑 radii,運行一週的時間爲一月,就可計算出月球在軌道上運動所需要的力;再根據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證明了地球重力就是使月球在軌道上運動的力。這樣一來,就把天和地統一起來,終於結束了從亞里士多德到哥白尼的爭論。
1672 年牛頓發表第一篇論文,是關於光學的,提出光由許多光線組成,各種顏色混合成白色,並通過棱鏡實驗加以證明。爲了避免折射帶來的色差,他利用凹面鏡原理製作了反射望遠鏡,送給皇家學會,成爲會員。1704 年,牛頓剛當上會長,就出版了
1693 年,牛頓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他的科學創造就此終結。可能是由於他在金丹術上消耗了太多精力,最後發現是一場空,也有可能受到了重金屬的毒害,和萊布尼茨的爭論也激烈起來。
1696 年,牛頓來到倫敦,在鑄幣廠工作,1699 年升任總監,他的金丹術知識能夠直接服務於鑄幣廠。這也反應了社會環境在 17 世紀出現的巨大變化,大學不再是唯一的科學中心,到處都能找到適合於科學家的位置。1703 年宿敵胡克死後,牛頓一直擔任皇家學會會長,1705 年,女王安妮封他爲艾薩克爵士,他從此成爲了科學界說一不二的獨裁者。
牛頓之後
萊布尼茨
1745 年,伯努利、歐拉、達賽三人同時提出動量矩守恆原理
歐拉
1829 年,高斯提出最小約束原理。哈密頓提出最小作用量原理。
工業革命
18 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到來,人口從農業和貿易轉移至機械化、集中化、精細化的工廠;蒸汽帶來前所未聞的動力;煤鐵成爲標誌性資源。爲了滿足工廠的運輸需求,運河、鐵路等新的運輸體系出現,代替了马车。人类社会的形态再一次不可逆转的改变。有四点需要注意:新能源为工业革命提供动力,新的工厂组织成为工业革命的基本形态,新的金融机构,新的意识形态。
工厂、农业
1759,約翰·史密通發現上擊式水輪的能量比下擊式高一倍。18 世紀末,水輪尺寸逐步增大,達到 15 匹馬力。
英格蘭的紡織業最早實現了機械化。紡織工序非常多,各環節逐步改進了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爲了整體效率的提高,就逐漸實現了全過程機械製作。這也使得舊式分散的生產結構解體。1764 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紡織機有 8 箇紡錘,後來增加到 80 箇。1770 年代,阿克萊特 Richard Arkwright 研製了水力織布機,創辦了一批紡織廠,僱用了數百名工人,標誌著首批現代工廠的出現。此後他又發明了梳棉和紡紗的聯合作業。起初用水驅動,很快,蒸汽機提供了動力,工廠不必再建在水道旁。幾十年間,棉製品的生產效率提高了 200 倍。此外,針織機的發明與改進可以生產彈性大得多的針織品;軋棉機大大提高了原料棉的質量。
新機器是由標準化零件組裝而成的,零件的加工需要相當高的精度,因此新的加工方法,如車床、切割機、拋光機,就十分重要。1797 年亨利·莫茲萊發明螺絲切削機床。生產過程分解爲零散的步驟,每項操作用一臺專用機器完成。
人口迅速增長,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短缺。爲了克服壓力,出現了新變化,比如諾福克耕作制 the Norfolk system,四田輪作代替了中世紀的三田輪作,多出來的蕪菁讓牛順利過冬,提高了肉的產量。圈地運動提高了農業產量,也讓眾多農民失去土地,成爲潛在勞動力。
蒸汽机、能源
挖煤需要排水,爲了解決抽水問題,17 世紀末,薩弗里發成蒸汽排水機,並沒有用於動力。1712 年,商人紐可門 Newcomen 發明了第一臺實用蒸汽機,汽缸交替加熱冷卻,大氣壓推動活塞運動。原始蒸汽機的一切結構都與科學研究無關,都是一點一點嘗試出來的。18 世紀中期,斯密頓 Smeaton 和瓦特分別改進了蒸汽機。斯密頓將效率提高了一倍。瓦特的思路是將蒸汽壓至另外的容器中冷卻,這樣氣缸就始終是熱的。他還改進了傳動裝置,將拉桿的上下運動轉變成旋轉運動。瓦特的成功與營銷策略有很大關係。蒸汽机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推广了使用范围。
瓦特之後,霍恩布羅爾发明複式高壓蒸汽機,第一箇汽缸釋放出來的蒸汽在第二箇汽缸中進一步膨脹。1812 年「科爾尼鍋爐」用內部管道加熱臥式圓筒,燃燒氣體經鍋爐流入煙道,提高了燃料利用率。到 1850 年,蒸汽機功率已經有 40 馬力,當時風車水輪爲 15 馬力。蒸汽機的安裝地點不受水力風力條件制約。1804 年,特里維希克 Trevithick 製造出气压更高、体积更小的蒸汽机,本想用于工业生产,但老板都不愿意更换设备,最后才用于火车头。1814 年,斯蒂芬孫 Stephenson 推出了通用發動機。1830 年出現了第一條民用鐵路。鐵路大大縮短了旅行時間,降低了運輸成本,將城市和農村連結起來,催生了新型旅遊業。由於鐵路的進步,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廣大平原得到開發。
18、19 世紀,木材資源日益稀少,要用於造船、煉鐵、燃料、取暖等等,18 世紀初的能源危機讓鐵產量下降,眾多工業減產。
钢铁
1709 年,鐵匠達比 Darby 用焦炭代替木炭煉鐵,此後煤產量持續上升。煉焦用蜂窩磚石窯。後來,蒸餾器、箱式煉焦爐代替蜂窩窯,還能製取重要的副產品煤氣、焦油。焦炭的運用促使熔煉廠從山區遷回煤鐵產地,使得工業更爲集中。
1783 年,科特 Henry Cort 發明攪煉法,不停攪動生鐵,燃燒掉多餘的碳和雜質,變成熟鐵塊;再用軋輥反覆滾壓,把殘渣擠出去。通過這兩項革新,在整箇 18 世紀,英國的鐵產量增加了 10 倍,到 19 世紀中期,又增加了 40 倍。19 世紀前期,鋼產量依然很少,價格是鐵的 5 倍。1856 貝塞麥 Henry Bessemer 轉爐鍊鋼法出現,大大提高鋼鐵生產力。向熔爐內注入空氣,會發生猛烈爆炸,使雜質氧化,不到半小時,生鐵就變成了熟鐵。後來,西門子–馬丁的平爐法取代了轉爐法。19 世紀末,電爐得到運用,藉助電磁場的迅速變化來加熱金屬,取代了坩堝爐。1889 埃菲爾鐵塔是鑄鐵的標誌,帝國大廈是鋼的標誌。
鋼爲戰爭軍備提供了原料,19 世紀後期,英德法的軍備競賽促使高頻栓式步槍、新型子彈、潛水艇、自導魚雷等現代武器出現。1898 年美西戰爭美軍勝利,彰顯了新型砲艇的威力,是美國海外霸權的開始。俄國的工業化進程引來外國技術和資本,鐵路建設讓俄國在亞洲的擴張成爲可能。日本在 1854 年被迫對外開放,但始終保持了主權,1868 年明治維新標誌著封建政府統治的終結,到 20 世紀,已轉型爲工業經濟。
银行
資本和新的融資手段對於工業化同樣重要。17–18 世紀,出現了成百上千的私人銀行,貸款利率一直下降到 3%,1803 年倫敦證券交易所開始股票交易。
意识形态
1776 亞當斯密
交通
18 世紀,法國就已經建造了大規模的新型道路,在石塊路基上鋪碎石子。後來,英國工程師認爲石塊路基不必要,改用砂礫、石片、土修路。1830 年代,瀝青路和壓路機迅速發展。1844 年,約翰遜製成硬水泥,遠優於熟石灰和泥土的混合物。
內河航運也是工業革命的新特徵,連接內地製造業和河口城鎮。19 世紀,各類鋼橋、懸臂橋相繼出現。
1807 年,富爾頓的汽船在哈德遜河逆流而上 150 英里。1839 年,第一艘螺旋槳汽船阿基米德號試航。1900 年,汽船噸位佔比已經上升到 62%。
其他
陶瓷:18 世紀,開始用高嶺土製作真正的瓷器。18 世紀下半葉,在粘土中摻入少量耐火磚粉末,可以製成十分堅硬的陶瓷。
玻璃:17 世紀下半葉,發明改進了玻璃的澆注法,可以製造窗戶用的大塊玻璃。18 世紀,澆注法可以製造純淨沒有雜質的優質光學玻璃。
第二次科學革命
19 世紀初,第二次科學革命蓬勃展開,有兩箇趨勢:培根科學實現了數學化;經典科學和培根科學日趨統一,形成了物理學。
19 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
天文學
天文學家發現天體的力學問題根本不可能得到精確解。在處理三體問題時,必須要考慮相互之間的引力作用。
- 拉普拉斯 Laplace
天體力學 Celestial Mechanics1799–1824 全用微積分語言寫成,隻字不提上帝,以嚴格的科學方法陳述了天體力學的整箇學科。他還提出了行星起源的星雲說,卽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 - 18 世紀的天文學讓人們感覺已經達到了終極目標。不過赫舍爾 William Herschel
1738–1822 又開啓了新的時期。1781 發現天王星。發現了火星白色極冠的季節變化;測得了更精確的火星、土星自轉週期;推測銀河系是一箇圓盤狀星系。 - 又根據軌道不規則,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1846 年成功觀測到海王星。
- 賴興巴赫的子午環,取代了壁式四分儀。貝塞爾
1784–1846 提出了觀測者箇人的誤差,每年發表誤差修正表 。 - 19 世紀,開始編製精度 1’’的月球表;編製全球星表,多箇天文臺聯合編製;攝影術也加入了天文觀測;發現了穀神星等一系列小行星;發現了大量彗星。
參考:
- 知乎 @吕坚豪:天文望远镜类型及结构,2020-06-25
- 知乎 @远界光学 - 优觉 yojoy:天文望远镜发展简史,2018-09-01
進入 1850 年之後,天文學出現了新變化,開始用光譜來分析天體,出現了天文物理學。
光學
1800 年,托馬斯·楊不滿足於牛頓的解釋,主张振動理論。光是縱波,由極其稀薄的以太振動組成,顏色取決於以太的振動頻率,創立了紅綠藍三色理論。他設計雙縫實驗,發現了干涉條紋。馬呂斯支持牛頓的粒子說,他假設光粒子不對稱,存在極性,提出「偏振」槩念。菲涅爾 Fresnel 提出光是橫波。根據彈性理論,橫向振動不可能在以太這種稀薄的介質中產生。他證實互相垂直的偏振光不能產生干涉,只有兩組波產生相互作用,纔會出現干涉。定量計算了圓孔障礙板形成的干涉花紋,和實驗結果相符。他還研究了晶體的雙折射,區分了單軸晶體、雙軸晶體,爲晶體光學奠定基礎。
双折射是光束入射到各向异性的晶体,分解为两束光而沿不同方向折射的现象。并且,两束光为相互垂直的线偏振光。
- 光學可以參考這箇專欄 知乎 @Tyalmath:探索
光譜分析和化學產生了未曾預料的聯繫,每種元素燃燒時都發出特有的光譜。夫琅和費 Fraunhofer
光速測定方面,1850 年,傅科在室內測定了光在空氣和水中的速度,發現空氣中大於水中,這證明牛頓理論是錯的。另外,傅科做單擺實驗,證實了科里奧利力。
1842 年多普勒–斐索原理:根據物體趨近還是遠離,觀察者的頻率會升高或降低,用於雙星观测。通過對各種波長輻射能分佈的研究,1893 年維恩位移定律:具有最大輻射能的波長與絕對溫度成反比,因此隨著溫度的升高而移向短波。
19 世紀,光學儀器也取得了極大發展。1874 年,赫爾姆霍茨、阿貝研究了顯微鏡分辨率與口徑的關係,以波動說爲基礎,說明了光的波動本性決定了分辨率有極限。
不可見光:1800 年,威廉·赫歇耳發現紅外線,紅外線熱效應最強。後來發現紅外線和紫外線與可見光的區別只是波長不同而已。
熱力學
與同時期高度發達的力學不同,18 世紀的熱學還堪稱原始,只知道區分熱的強度,熱質槩念占据主导。1742 年,由瑞典安德斯·攝爾修斯確定以水的冰點和沸點作爲百分溫標。布拉克
19 世紀,熱力學作爲全新的學科逐漸形成,和进化论一道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的看法。傅立葉 Fourier
- 工质为理想气体,且只与两个高低温热源交换热量。1、工质接触高温热源,发生定温膨胀;2、工质脱离高温热源,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系统继续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3、工质接触低温热源,发生定温压缩;4、工质脱离低温热源,发生绝热过程,外界对系统做工,进行压缩,体积减小温度升高,回到第一步。整个循环为可逆过程,对外输出功率为正循环,相当于热机;也可逆循环,外界对系统做功,相当于制冷机。
1840 年代,很多科學家已經獨立提出了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羅伯特·邁爾堅信能量在相互轉換過程中不會有損失,宇宙的總能量是守恆的。將移動活塞和固定活塞下面的空氣升高相同溫度,所需熱量的差值就是機械功。克勞修斯 Clausius
電磁學
1600 年,吉爾伯特
- 1729 年,斯蒂芬·格雷將物體分爲導體和絕緣體。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做風箏實驗,引發了爭論:是否可以人爲干預作爲上帝意志的自然現象。
- 1785 年,庫侖創立了庫侖定律,卽電荷間作用力的定律:同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名相斥,异名相吸 $F = k\frac{q1q2}{r^2}$。
- 18 世紀,起電機逐步改進,裹著汞齊的橡皮中間,是可旋轉的大玻璃圓盤,附有電梳、電容器。電容器
蓄電瓶 大約發明於 1745 年,俗稱萊頓瓶或克萊斯特瓶。伽伐尼 Galvani 發現了青蛙腿通電收縮的現象。1800 年,伏打 Volta 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電池,產生了流動電,電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幾組鋅板、銀板浸泡在食鹽溶液中。 - 通過電解,戴維和伯奇利烏斯逐漸確立了化合的電理論,認爲化學元素是電荷相吸的結果。
- 安培製造了導線「螺旋管」;提出在磁鐵中,電流沿環路流動,各環路與磁軸垂直;他試圖像牛頓一樣提出電學的數學公式。
- 1827 年,歐姆提出了歐姆定律,用數學公式確定了導線電阻與長度、截面積、材料的關係。
- 1820 年,丹麥的奧斯特 Oersted 偶然發現了電和磁之間的關係,證明了電流的磁效應,發現了電動機原理。1831 年,戴維的學生法拉第 Faraday 發現電磁感應,在實驗中,發現電源接通斷開的瞬間會產生電流;把磁鐵插入一箇閉合的螺旋線圈,會產生電流。他發現鐵屑在磁體周圍排列成一定的花樣,便把電磁效應想像爲空間的畸變,假設在磁體周圍有很多力線,創立了場的理論。同時,美國人約·亨利也發現了和法拉第相似的現象,可以看到在科學史上,相似的故事屢次發生。法拉第還創立了很多術語:電極、電解質、離子;法拉第電解定律:單位電流所運送的離子重量和該元素的原子量與價數之比成正比。他還認識到電解質對電荷作用力的影響,庫侖定律就變爲 $F = \frac{1}{ɛ}\frac{q1q2}{r^2}$ 。他發現了法拉第效應:光沿磁力線通過時,偏振面的旋轉角度最大。由於他數學不好,沒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 麥克斯韋
1831–1879 把法拉第定性的電磁觀念數學化,用麥克斯韋方程來描述場。其中有兩箇方面在確立世界觀上有重要作用:1、電磁波的速度是常量 c,於是他假設承載著光和電磁波的其實是同一種介質,光是自動傳播的電磁強度平衡的週期擾動。2、電磁波可以人爲生成。 - 此後,約翰·克爾發現了磁光效應和電光效應。
- 1887 年,德國人赫茲發現用感應圈可產生電磁波,並存在反射衍射,這些都符號光學定律,把電磁光熱四者看作一體的觀念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美國的湯普森爵士成立英國皇家研究院。
化學
1808 道爾頓 Dalton
1811 年,義大利的阿弗加德羅 Avogadro
19 世紀出現有機化學。化學家使有機物燃燒,根據吸收燃燒氣體的不同來確定碳、氫、氮、硫的比例。很多實驗證明,大多數有機化合物都是碳氫氧組成的。1815 年,呂薩克指出,CN 基團在一種化合物轉變爲另一種化合物時基本不變;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 Liebig
對碳水化合物的分析: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山梨糖分別都提取出來,費歇爾提取了甘露糖;探討蛋白質和嘌呤的本質,發現咖啡因、可可鹼都是嘌呤的衍生物;建立起多肽的複雜結構圖。
立體化學方面,人們早已知道晶體對光線的影響。1848 年,巴斯德論證了結晶的光活性是一種分子性質,分子結構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光活性。1874 年,提出四價碳原子位於四面體中心,四箇化合價指向四角。
18 世紀以後,實驗室的儀器也有了很好的發展,引入了新型收集分析氣體的裝置、蒸餾分餾裝置,引入了溫度計、比重計、天平、顯微鏡等等,伏打電池提供了電解方法。超顯微鏡的發明促進了對滲透作用的認識。牛奶、煙霧是典型的懸濁膠體。通過使介質中電荷消失,可以促使膠體沈澱。
生物學、医学
地理大發現使博物學進入了全球時代,對南美、印度、東亞的博物學收集數不勝數。
基歇爾 Kircher 在羅馬學院的博物館。
1802 年,「生物學」這箇術語出現,也開始在實驗室中研究生命的化學和生理過程。1830 年代,施萊登 Schleiden、施旺 Schwann 提出細胞理論,確認細胞是動植物新陳代謝的基本單元。貝納德 Bernard
德國人維爾斯塔特發現了葉綠素與正鐵血紅素的密切關係。1912 年馮克命名了各種維生素。
進化論
1859 年達爾文
一
科學革命的變化之一,是加強了科學與基督教世界觀之間的溝通,自然神學認爲可以通過觀察上帝在自然界的宏偉創作而領會到神的安排。18 世紀,植物學、博物學、地質學等經驗性研究非常火熱,相關知識激增,但科學家的自然神學情節並沒有消退。18 世紀,面對爆炸增長的自然知識,林奈
1795 年赫頓 Hutton
二
1800 年前後,發現了大型脊椎動物化石,人們到這时纔相信地球上有很多滅絕了的怪異動物。爲了協調這些新證據和
在達爾文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了物種變化的觀點。拉馬克 Lamarck
- 拉馬克:結識盧梭,一起去採集標本
三
達爾文
他回來後看到了馬爾薩斯 Malthus
1844 年,錢伯斯 Chambers
1858 年,他收到了華萊士 Alfred Russel Wallace 的信,華萊士也獨立形成了達爾文的那些思想。他感到不能再遲疑了,賴爾、約瑟夫胡克爲他在林奈學會安排了消息發佈會。這樣,達爾文和華萊士一同被認定爲進化論的共同提出者,但長期以來華萊士都被看作是陪襯。兩人後來一直保持親密的聯繫。
他通過「人工選擇」的例子來說明,狗和鴿可以在家養條件下產生那麼多變種,那麼自然界在漫長的時間裏當然足以形成不同物種。在變異、生存竞争、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結構最優的箇體會有更高的繁殖率,最能適應環境的个体最能生存下来,于是经过長期分化,導致物種改變。接著,他指出了自己理論的困難,如果沒有上帝,僅靠一點一滴的漸變,如何能造出鷹眼那樣完美的器官?蜜蜂如何能構築精密的蜂巢?他不厭其煩挨箇論證。最後,他提出了特創論難以解釋,但進化論可以說明的問題:化石資料,動植物的地理分佈,無用的器官……
四
他曾提到一箇地層形成的時間是 3 億年,這意味著生命已經進化了數億年,但物理學家根據地球輻射冷卻和太陽燃燒計算出來的地球年齡却遠沒有那麼長。在接下來的 20 年中,他有些妥协,承認自然選擇或許不是引起物種改變的唯一機制。他還承認了拉馬克的觀點,造成演化的因素可能同時影響到整箇群落,這樣一來,箇體變異就沒那麼重要了。
達爾文的難題在
別人評價達爾文:不聰明敏捷,抽限思維有限,記憶常常不準確,只是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有矢志不渝的愛好。
經典世界觀
在 1880 年代,經典世界觀最終形成。它有一箇絕對時空;有三種實體:物質、以太、能量。物質由原子構成,但當時人們對把原子結合在一起的化學鍵的本質依然一無所知。一切物质都有引力,牛頓定律把整箇世界囊括在內。光、輻射熱、電磁場都在以太中傳播。以太和物質相互作用,由能量來調節,能量有多種形式,遵從用數學公式表達的熱力學定律。在古代力學中,所有碰撞都是可逆的,但在經典世界觀中,熱力學第二定律给热量加上了不可逆的時間箭頭,宇宙最重走向「熱寂」heat death,所有熱量均勻彌散在宇宙中。
經典世界觀形成以後,古典自然哲學應該就壽終正寢了,但是當時有多少人完全接受,絕對不可高估。
現代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湯淺光潮 1962:科學成果數量超過 25%就是科學中心,義——英——法——德——美,每 80 年轉移一次。
第二次工業革命
1820–40 年,全球範圍的工業化迅速展開,首要領域是紡織、煉鐵、鐵路。爲支撐核心產業,服務業也發展起來。19 世紀後期,蒸汽機效率已經大大提高,水管式鍋爐取代了火焰管式鍋爐,壓力增加至 50 大氣壓。1900 年,英國城市化率達到 70%,但工廠規模依然很小,大多數企業只有箇位數的工人。
通讯
19 世紀纔出現的電學立即孕育了若干應用科學的工業,已經難以區分科學和技術。1831 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製成一箇在馬蹄磁鐵中間旋轉的銅盤。1837 年惠斯通 Wheatstone 就研制出電報機,摩斯也編製了電碼,1854 年倫敦–巴黎實現了電報通信,不久后又有了跨洲电报。1876 年貝爾在雷斯和伯利諾的基礎上發明電話,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纔挑戰了電報的地位,電線、交換站、接線員等基礎設施必須同步發展,這些就是科學家無能爲力的了。馬可尼 Marconi 剛獲悉赫茲證實電磁波的消息,就立即著手研製無線電報,次年獲得成功,並申請專利,組建公司,1901 年實現了跨大西洋的無線電報傳輸。
电力
1859 年,帕拉納特發明了較好的蓄電池,經過改進後用到了汽車上。1866 年西门子制成發電機。1860 年代,水力發電機出現,此後阿爾卑斯山的水力發電能覆蓋到義大利北部、法國。1882 年,曼哈頓開啓了商業照明,人類進入新時代。1883 年維也納博覽會展出了很多家用電器。1910 年以後,電開始作爲交通動力,消除了電站負荷的不穩定,開始有規律地運行。1920 年以後,由於冶煉等生產部門的用電,電力消耗不斷增加。
愛迪生的眞正成就在於他設計出了整套供電系統,包括發電機、輸電線路、變壓器、保險絲、儀表、開關、插座、燈泡,培養自己的工人隊伍來維護這箇系統。到 1900 年,僅紐約就有 30 家電力公司。羅斯福新政成立農村電力管理局,將電氣化擴展到鄉村。
電力的總體增長模糊了世界能源不平衡的問題,前十大發達國家消耗了全球近 40% 的能源,美國人均電力消耗比孟加拉國多 35 倍。
電氣化是如何影響社會變革的。大規模技術開始影響公眾利益時,就會牽涉到意識形態。例如列寧的宣言:「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上電氣化。」
汽車
1880 年代,內燃機出現。1882 年,拉瓦爾製造了第一台 汽輪機,1884 年帕森斯製成實用的多級汽輪機,1888 年開始用於發電。燃氣輪機出現後,1941 年惠特爾應用於飛機發動機。1886 年出現第一輛汽車,汽車的出現離不開優質鋼和燃料汽油。早期汽車的形制源於馬車,20 世紀初出現的磁石發電機、火花塞、蜂窩水箱、優質輪胎促進了汽車的改進。福特 Ford 改進流水線技術,现代工厂制度就此成熟,汽車產量大大增加,降低了價格,組裝一輛汽車的時間從 12 小時降到了 1927 年的 24 秒,汽車因此進入大眾消費的領域。他給工人極高的工資,以穩定員工隊伍。汽車是一箇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的配合,在福特工廠周圍聚集了很多附屬工廠,包括焦化廠、鋼鐵廠、水泥廠、玻璃廠、水泵廠。也孕育了技術創新:低壓輪胎、大燈、信號燈,還促成了各種產業:駕照、保險、廣告、路橋。汽車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了 20 世紀的文化形態。
泰勒在 20 世紀初開創了科學管理,精心安排每箇崗位的速度和確切動作。技術管理和系統工程已經成爲創新的重要部分。
拖拉機作爲汽車的衍生物,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結合其他要素,農業產能不斷增長。
化學工業
- 1810 年代出現了煤氣燈,不過頭二十年出現了不可避免的缺陷:漏氣、火災。隨著提純煤氣、氣密管道的出現,煤氣照明有了很大改觀。
- 有機化學原理確立以後,發展十分迅速。出現了對環狀有機化合物內每一碳原子的特殊性能的研究。第一項成果就是新的合成染料。出現了制备焦化副產品的化學工業。煤焦油的低餾成分是優質油漆料。1849 年以後,還從煤焦油中提取出來了苯、甲苯、萘等有機物,都是染料、藥物的基本材料,如品紅、甲基紫羅蘭。1856 年,英國化學家鉑金 Perkin 發現了一種人造紫色染料。1874 年,拜耳公司設立了第一箇研究部門,聘請了化學博士。在德國,隨著勞動細化,研究型大學偏重基礎研究,工業實驗室進行工藝實驗。
- 1859 年以後,石油開始大規模運用。石油成爲很多化工產品的原料,代替了脂肪、馬鈴薯等天然物質。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幫助克服了二戰期間天然橡膠的短缺。
- 1749 年,出現了在鉛容器中製作硫酸的方法。1789 年出現用食鹽製取蘇打的方法,製鹼的成本大大降低,可以生產純淨的玻璃、潔白的肥皂。這些新方法使得酸鹼的價格大大降低。
- 1881 年以後進入了藥物合成的時代,1899 年的阿斯匹林是解熱止痛劑。
- 催化作用的發現與運用促進了工業化學的發展。
- 19 世紀,發現氮磷鉀是植物生長最必需的元素,促進了化肥的生產。
食品
- 18、19 世紀有兩種重要的新食品:甜菜糖、人造黃油。食物貯存技術:脫水、罐頭、冷藏取代了乾、煙、燻。
- 19 世紀天然冰貿易很興盛。19 世紀後期出現人造冰。1877 年以後,出現跨洋凍肉貿易。冷庫也隨之建立。
- 農業機械化:1875 年以後開始使用聯合收割機,直到 1932 年充氣輪胎拖拉機,實現完全的機械化。
愛因斯坦
那時的物理學家依然想的是「拯救現象」save the phenomena,想法設法修補現有體系:
- 在從 1887 年開始的實驗中,美國物理學家麥克爾孫 Michelson
1852–1931 未能檢測到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運動,未能測量到光在不同方向上的微小速度變化。 - 1895 年,倫琴 Roentgen 發現 X 射線,讓科學家對傳統的光譜實驗程序產生懷疑。1896 年,荷蘭人塞曼發現了塞曼效應:用羅蘭光柵重做法拉第的研究,發現鈉光譜的黃線變寬了。洛倫茲據此提出了新的原子結構假設,預言有比原子更小的電子。1897 年,湯姆孫證明陰極射線
電流通過眞空容器產生的某種“射線” 是微粒,質量只有氫原子的 $\frac{1}{1840}$ ,應該如何把這一現象納入現有框架? - 1898 年,居里夫人命名了放射性,铀辐射违背了已有的物理学,推翻了原子不變性的槩念。
- 1887 年,赫茲發現光電效應 photoelectric effect:短於某一波長的光線照射某些物質,可以激發出電流。
- 黑體輻射 black body radiation 基爾霍夫輻射定律:輻射體的輻射能與吸收率之比僅取決於波長和絕對溫度,與物體性質無關。1884 年斯特潘 - 波爾茲曼定律 Stefan-Boltzmann law:黑體表面的輻射密度與絕對溫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 爲解决黑體辐射,普朗克 Max Planck
1858–1947 提出輻射的能量是一箇箇離散的量子組成,而非經典物理學所要求的無限連續分布。
1905 年,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光速最快,光速不變。一切觀測都是相對的,結果取決於觀測者的位置和運動速度。教科書說牛頓物理學是相對論的特例,但這種說法歪曲了歷史,模糊了那場變革的意義。牛頓 $F=ma$ 和質能轉換公式 $E=mc^2$ 的 m 是兩箇完全不同的質量概念,牛顿的质能不能相互转换,牛顿的速度也可以超过光速。
1915 年廣義相對論,連續時空取代了絕對時空。引力不過是物體引起空間彎曲的表現,行星繞太陽運轉不是因爲受到引力的吸引,而是在沿著彎曲空間的最短路徑運動。
電子和放射性的發現,使原子理論成爲關注焦點。1911 年,盧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宣布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轉。爲了解釋這種模型,產生了量子力學。
宇宙的时间跨度也为达尔文理论提供了证据。
- 玻尔 Bohr
1885–1962 19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曾与爱因斯坦就不确定性原理进行论战。互补理论在海森堡和薛定谔建立量子力学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 海森堡 玻尔的学生,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193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互补原理的指导下,寻求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各种具体对应关系和对应量,建立了矩阵力学。波粒二象性有兩種表達方式,海森堡 Heisenberg 矩陣力學,薛定諤 Schördinger 波動方程,兩者完全等價。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不能在同一时刻准确地测量到粒子运动的位置和速度。波尔去了美国,他留在了纳粹德国。
DNA
DNA 的發現產生了「遺傳學中心法則」:DNA 攜帶所有遺傳密碼,沒有任何生活經歷可以改變。
李森科事件 李森科提出小麦春化的概念,继而提出一系列遗传学理论,其实是早已被否定的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翻版。在斯大林的支持下,他将孟德尔主义、摩尔根的染色体学说划定为唯心主义的,相关遗传学家受到迫害,孟德尔主义被禁止在苏联讲授。1930–60 年代的“李森科事件”实质上是政治权威粗暴压制科学论争的悲剧,将苏联的遗传学、生物学引向了长期停滞的局面。此后拉马克便无人问津。
其他
飛機
家政機器
洗衣機、冰箱、洗碗機、吸塵器、燃氣灶、烤箱、榨汁機 ⋯⋯ 現代中產家庭誕生,不再需要僕人。家政革命也促成了女性解放運動。
住宅中,乾淨的飲用水、室內淋浴、沖水馬桶、電暖、空調、照明、電話 ⋯⋯ 工業化和現代經濟重塑了我們的生活。
娛樂
廣播電臺。1950 年代的晶體管讓收音機可以隨身攜帶,FM 技術推廣開來。
唱片機。
電影。
全球文化
人口,城市化。
貧富差距
小結
古代有三種模式,現代產生了第四種模式:科學、技術、政府、工業的全面融合。美國政府的科研支出有一半用於國防。冷戰之後,研發資金重點轉向了生命科學。科學的工業化:費米實驗室、強子對撞機,有一箇巨大的團隊。但是這些工程沒什麼實際用處,是希臘精神的傳人。
在牛頓時代,科學活動在組織結構上與亞歷山大大帝時期沒太大區別,如今,政府、跨國公司在前所未有的支持下,已經變成頭等大事。19 世紀,科學與技術建立了新的聯繫,越來越多的產業意識到將科學研究運用於技術和工業是完全可行的。
專題
科學與技術的關係
科学与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什么关系。亞歷山大的科學家研製出拋石機,總結出一箇經驗公式,用到了立方根,但沒有經過力学推导。羅馬的采矿、修路等技術非常繁榮,但科學方面几乎没什么说得出来的成果,大多數工匠也都沒沒無聞,沒有從文字、科學中得到任何裨益。
13 世紀,眼鏡出現,不過這不屬於光學研究的範疇,那時人們相信眼睛和物體之間的光線是直線,如果發生反射或折射,看到的就不是物體自身,而是幻象。即使是望遠鏡的製造,最開始也沒有理論支撐,反倒是望遠鏡促進了爆炸性的科學發現。
大航海时代来临,情况有所改变。16 世紀,西班牙成爲最重要的航海和地圖繪製中心,宫廷延聘皇家宇宙学家,負責研製航海儀器、繪製海圖。繪圖也許是第一箇科學化的技術,包含了三角、日晷、宇宙學、大地測量等知識,摩卡托的投影法必須依赖數學纔可能建構起來。航海經度的測定比繪圖難得多,最終還是依靠精密計時儀器的發明。1760 年代,鐘錶匠哈里森 Harrison 使用了平衡錘、均衡熱電耦來抵消誤差。
但实际上,大部分领域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情况。伽利略推导出荷載懸臂的內應力公式:$強度 ∝ 截面高度^2$ ,但是對於工匠、工程師來說並沒什麼用,這粗糙的公式不如他們的經驗。伽利略也有大砲仰角射程表,但实际上砲手已經總結出成熟的表格,伽利略反而參考了工程師的成果。那時的技術對科學的幫助超過了科學對技術的幫助。
工业革命后,工程师瓦特、斯密顿、锅炉工韋奇伍德 Wedgwood 成为皇家学会会员,並在
19 世纪后期以来,科学与技术终于走到了一起。1858 年蘭金
另外,技术发展水平也制约科学发展。马德堡半球实验,波义尔的空吸泵实验,以往認爲很簡單,但新的研究證明,製造這些實驗儀器本身就非常複雜,只有熟練的操作員才能正確使用。18 世紀,科學家將新型儀器的生產交由專業製造者,一般工匠不能勝任,所以實業家開始培訓「熟練工人」。
水利工程和文明的關係
全新世大洪水是許多早期文明的共同歷史記憶,治理洪水需要強有力的首領和龐大的人群,在這種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化中,新石器部落開始走向階級社會,比如中國在大禹治水之後,開始從三皇五帝轉向夏朝國家。不僅治理洪水,其他大型工程也會起到類似作用,比如英格蘭南部巨石陣、復活節島巨石像的建造,需要秏費數代人努力,動用了大量勞動力,因此需要食物來養活工人,需要有權威機構來收集分配食物。
农业革命后,能夠生產大量剩餘穀物的高效農業出現,由国王控制的集權機構出現,负责課稅、儲存和再分配,管理這些複雜的農業系統、水利系統,近東第一批文明就這樣出現。在埃及,水災後需要重新登記測量土地,以便徵稅,促成了更大的政治單位「水利省」的形成。法老們興建了眾多金字塔,連續不斷的工程建設將尼羅河氾濫期間農閒的農民動員起來,來維持河谷灌溉農業的經濟活力,強化國家力量。瑪雅地勢低窪,需要排水,在興修水利工程的過程中,瑪雅文明走向繁榮。
西欧自然条件优渥,在中世纪之前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因此一直没有东方文明那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火藥革命削弱了騎士和領主的軍事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用火藥裝備起來的陸軍海軍。隨著攻擊力增強,中世紀城堡不再堪用,新的堡壘耗費巨大。這種情況下,只有較大的政治實體能負擔越來越龐大的軍費,各國政府集權程度大大加高,稅收不斷增加,各國也紛紛開始軍備競賽——水利文明的特徵姍姍來遲,引發一箇接一箇歷史變革。
水力文明科学的发展遵循巴比倫模式,政府掌握技術的傳授,國家設有一些官位,由有學問的人掌握專業知識。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有不少官方機構,聚集著宮廷占星家、曆算家;埃及有「世風院」,負責與宗教典制、歷史相關的事宜,也有法術、醫學、天文學、數學等其他學問。只有在國家能夠供養一大批讀書人的時候,纔有可能誕生這樣的知識。
總之,在組織大型工程的過程中,國家力量得到空前強化,產生了稅收體系、政治架構,國家力量也保障了一批專業知識人的研究工作,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論近代科學是中世紀科學的延續
從中世紀科學發展到近代科學必須克服三重困難:經院學者对教會裁定的希臘经典亦步亦趋;低下的數學水平難以產生定量研究;人們還未認識到自然科學的本質,不知道怎樣從事科學活動才能认识自然。
首先说明近代科学延续着希腊的研究传统。13 世紀,托馬斯·阿奎納將亞里士多德和基督教進行了偉大的智識綜合。亞里士多德自然觀重視經驗,刺激了自然科學的發展,长期占据着后来的科学观。16 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體系,不是爲了推翻希臘天文學,而是爲了使其更加優美。他的天文學沒有利用任何新的觀測資料,研究方法上的進步是運用了球面三角。第谷通過視差,確認了新星是眞正的星星,證明天不是固定不變的;證明彗星穿過了天球層,证明水晶球是不存在的;他反對哥白尼日心說,提出了自己的地心體系,这些都是沿着托勒密体系前进。開普勒早年癡迷占星術和數字神秘主義,提出了一種宇宙幾何結構,行星安放在五種正多面體上,这和柏拉图的思想有相似之处。17 世纪,西蒙·斯蒂文直接接續了阿基米德的研究,
其次说明数学水平制约了科学研究。伽利略完全使用幾何推導,還不能用代數式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係。開普勒三定律也只是基于观察的总结,直到牛顿横空出世才完成了数学上的论证。17 世纪,符號代數、解析幾何、微積分出现。18、19 世纪之交,拉格朗日
最后以实验为例说明科学家还不清楚科学研究的本质。17 世紀是實驗科學興起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實驗是偶然發生的,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來源,科學家對實驗有著各自的看法。吉爾伯特用磁體做實驗;帕斯卡把氣壓計帶到山頂;伽利略把球從斜面滾下,只是为了演示落体原理,说明实际科学研究是多么复杂;他也做思想實驗,思考從月球看地球是怎樣的;哈維解剖了無數動物,但沒有想著證明血液循環,只是爲了說明亞里士多德的「動物性」。培根認爲實驗的作用之一是爲歸納法增加新現象。顯微鏡在 17 世紀帶來了很多麻煩,觀察者描绘的可能是實際和臆想的混合。那時的科學家沒有對實驗方法形成統一認識,實驗並不是科學的必要組成部分。
综上所述,这三个方面都说明了……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希腊天文学
在希臘人和近代歐洲人看來,天文學家關心的是數學天文學,目的是描述;哲學家關心物理天文學,研究天文現象實際是怎樣發生的。開普勒提出天文學家也應該關注事實層面的原理。
四大發明與近代西方
13 世紀,火藥經過商路傳入阿拉伯。14 世紀,火藥、鑄鐵大砲、鑄鐵槍相继出現。15 世紀,火器開始在戰場上發揮決定性作用。火藥革命削弱了騎士和領主的軍事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用火藥裝備起來的陸軍海軍。隨著攻擊力增強,中世紀城堡不再堪用,新的堡壘耗費巨大。這種情況下,只有較大的政治實體能負擔越來越龐大的軍費,各國政府集權程度大大加高,稅收不斷增加,各國也紛紛開始軍備競賽——水利文明的特徵姍姍來遲,引發一箇接一箇歷史變革。
12 世紀末,水羅盤由海路傳到阿拉伯,輾轉進入歐洲,和军事革命一道推动了殖民主義和全球征服的興起。1443 年葡萄牙人首次使用 Volta 航海技術到了撒哈拉,1488 年到達好望角;1498 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首次到達印度洋。大航海改變了歐洲人封閉的宇宙觀念,許多科學家都參與了地圖測繪,制图学成为第一个科学化的技术。
隨著火器的出現,醫生要處理嚴重得多的創傷和灼傷。1543 年,維薩理 Vesalius 編寫了近代第一本人體解剖手冊。1559 年,科隆博 Colombo 提出血液肺循環。哈維 Harvey 集大成,發現了血液循環,提出動脈和靜脈一同構成循環系統。
造纸术经由阿拉伯、西班牙、意大利传到西欧。古登堡创制锌铅合金活字和油墨,改善了印刷质量;发明螺旋压机,提高印刷效率。1450 年以後,古登堡活字印刷術傳播開來,帶來了信息革命,歐洲到處都是印刷機,有助於打破大學對知識的壟斷。印刷廠就是一箇知識中心,作者、工人親密無間,一同生產新知識,掀起了恢復古典文獻的熱潮。
英國皇家學會和巴黎科學院
皇家学会:胡克,牛顿,哈雷。
巴黎皇家科学院:笛卡尔,伽桑狄,帕斯卡,惠更斯;拉瓦锡。
英国皇家学会:自由科学,最开始是精英阶层的自由聚会,做一些无意义的实验;巴黎学会:职业科学家。法兰西科学院的院士有固定名额,基本上死一个院士才能增补一个院士。皇家学会则是定时增补。
实验科学
实验科学萌芽于 13 世纪。牛津大學首任校長格羅塞特 Robert Grosseteste
17 世紀是實驗科學興起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實驗是偶然發生的,而非鐵板一塊,他們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來源,科學家對實驗有著各自的看法。吉爾伯特用磁體做實驗;帕斯卡把氣壓計帶到山頂;伽利略讓球從斜面滾下,只是为了演示落体原理,说明实际科学研究是多么复杂;他也做思想實驗,思考從月球看地球是怎樣的;哈維解剖了無數動物,但沒有想著證明血液循環,只是沿著亞里士多德的老思路,去證明「動物性」;牛頓透過棱鏡觀察光線散射。培根認爲實驗的作用之一是爲歸納法增加新現象;笛卡爾輕視實驗,主張從機械原理出發加以演繹,實驗只是在演繹的高級階段有一定作用,用來在多種理論中做出選擇。顯微鏡在 17 世紀帶來了很多麻煩,觀察者看到的可能是實際和臆想的混合,當時還沒有一套新的認識框架可以說明這些現象。那時的科學家沒有對實驗方法形成統一認識,實驗並不是科學的必要組成部分。逐漸,實驗終於開始被視作檢驗理論的工具,可以增強科學論述的力量。
科普与科技創新的關係
媒体是公众完成正规教育后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手段,而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这些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同样科学普及活动至少和科学一样久远。美国报刊第一次刊载“科学报道”是在 1690 年,而早期的科学家
也许称为“自然史学家”更恰当,因为“科学家”的英文单词是 1840 年英国学者惠威尔 (William Whewell) 在他的 也在积极地将自己的成果向公众传播,比如哥白尼的归纳科学哲学 一书中提出的新词天体运行论 ,伽利略的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以及始于 1826 年的皇家学院周五讲座等。而在 19 世纪晚期,美国已经出现了几本科普杂志,其中比较优秀的包括
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 和大众科学月刊 PopularScience Monthly 。科学家们认为作为科学家,科普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他们感到应该把自己拥有实用知识传播给公众,同时也意识到了科学研究需要公众支持,并且欣然地利用那个时代的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他们开展科学探索的故事,因为“倘若科学力图发挥其作用,科学至少需要从更加广泛的公众群体中获得理解。”同时科学普及还有精神上的作用,“将知识体系限定在小圈子里,会削弱哲学的精神,最终导致精神的贫瘠。”但是,随着科学的专业化和科学家的职业化,科学共同体开始形成,相伴而来的是科学的制度化;科学成为了有特定参与者、协定的规则和实践的活动,科学家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培养方案和自己的奖励制度,向“外人”进行科普就变得不受重视了;甚至有学界人士认为:面向普通人的写作有违他们肩上担负的“知识分子的使命”。
1985 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布的
公众理解科学报告 认为:每个人都需要理解科学……某些情况下,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将有助于其做出更好的专业决策。科学研究的成果最终要惠及社会与公众,同时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和支持是科学研究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来自于公共部门和私人基金会的科研经费,向公众开展科学传播越来越成为趋势和任务。
兰学 江户晚期,日本以唯一的贸易国荷兰为媒介,汲取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出现的新知识,更新了日本知识界的世界观,认识到了西洋文明的价值,使得西洋文明在日本顺利登陆扎根,为维新奠定基础。兰学诞生的标志是前野良泽、杉田玄白等人译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