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半球形的盖子,地是覆碗,形成两个同心的圓盖,天地相距八萬里
天文學
天文
干支。甲骨文就有完整的六十干支。月建。戰國出現太歲紀年。十二時辰。
圭表。至遲春秋時期就形成了用圭表測定二至的方法。表高八尺,圭長一丈三尺,漢代就已經在圭表上開溝渠。
曾侯乙墓漆箱蓋是最早的二十八宿記錄。
馬王堆帛書
天象紀錄。古代中國有最多最精確的天象紀錄。春秋的日食、彗星紀錄。秦漢時期天象紀錄趨於完備,出現太陽黑子
談天三家
蔡邕:
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日周髀,二日宣夜,三日浑天。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验天状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唯浑天者,近得其情。
宣夜說
東漢前期㕁萌:「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天球並不是一箇固體的實質,日月星辰都靠氣運動於虛空之中。李約瑟
蓋天說
渾天說、張衡
惠施:星斗附麗於天,降到地平線下之後就是比地低了。又說「南方無窮而有窮」。這都反映了人們對蓋天說的懷疑,渾天說已經發展起來。
楊雄難蓋天八事。張衡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張衡還提出五星運動快慢的解釋:「近天則遲,遠天則速」。認爲月食成因是月亮運動到了暗虛中。他測定日月視直徑是週天度的 1/730。
他還繪製了地形圖,流傳數百年。算出圓周率是 $\sqrt{10}$
魏晉南北朝
歲差:自轉軸方向不斷發生微小變化,使得冬至點在恆星閒的位置逐年西移。虞喜發現同一時節恆星的出沒比古代提前,說明太陽週年視運動一周天並非冬至一週歲,「天爲天,歲爲歲。」他的歲差是 50 年 1 度。何承天算出的是 100 年 1 度。祖沖之把歲差應用到曆法中。
北齊張子信在海島上利用渾儀進行了三十多年的觀測,發現了太陽五星運動不均勻現象。他提出了內外道對日食的影響。
古代星圖源於蓋天說的蓋圖。孫吳陳卓星圖綜合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圖,构成有 283 官、1464 颗恒星的全天星官系统。錢樂之製渾象就是用的陳卓星圖。
唐初王希明
敦煌星圖。唐中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圖,有甲乙本。用黑色表示甘氏星,用黃色表示石氏星。甲本分赤道北極兩部分,赤道採用投影畫法,按十二次十二月的順序依次排列,每圖有太陽位置、昏旦中星說明,基本沿用
宋代進行了五次大規模恆星位置觀測。
- 1010 年韓顯符新制渾儀,以冬至點起算,得到外官星位。
- 1034 年
景祐乾象新書 的結果保存在宋史 天文志 。 - 1049–1053 年周琮等鑄銅儀,
明天曆 記錄了這次結果,靈臺秘苑 收錄了 345 箇星官的入宿、去極度。 - 王致遠按照黃裳原圖,刻蘇州石刻天文圖。有三箇同心圓,表示北極常顯圈、南極恆隱圈、赤道,28 條輻線表示二十八宿距度。蘇頌
新儀象法要 也用的這次結果 - 1102–1106 姚舜輔等,記錄於
紀元曆 ,平均誤差只有 0.15 度。取代了一行的觀測結果。
郭守敬在 1276 年又進行一次測量,精度提高了約一倍。還測量了前人未命名的一千餘顆恆星。
沈括
沈括在司天監工作期間,推薦了衛樸進行改曆工作,1074 年修成
研究了隙積術,開後世楊輝、朱世傑之先河;會圓術求得弓形弧長近似公式,弧矢割圓術就利用了會圓術。他發現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凹面鏡成像實驗,發現交點內則成正像,焦點上不成像,焦點外成倒像。將紙人放在弦上,做共振實驗。探詢雁蕩山,提出流水侵蝕作用。到太行山,發現了螺蚌,推斷出曾經這是海濱。還用木屑、麵糊製作立體地圖,寫上山川道路,廣受歡迎。審校醫藥方面的錯誤認識。
郭守敬
王恂負責曆法計算,郭守敬負責儀器製造、天文觀測,王恂死後負責
在此基礎上編製了
他還主持了很多水利工程,勘測大運河;在大都西北修築白浮堰,解決通惠運河缺水的問題。他還提出海拔的槩念,以海平面爲標準比較大都、汴梁地勢高下。
儀器
李淳風黃道渾儀—一行黃道遊儀—水運渾天俯視圖—韓顯符銅候儀—皇祐渾儀—沈括熙寧渾儀—元
落下閎改進渾儀,重新測定距度。耿壽昌鑄成渾象,用以演示天象。東漢賈逵提到民間天文學家傅安製成帶有黃道的渾儀,比過去僅有赤道的渾儀更精確。
張衡造水運渾象:以空心銅球表示天球,上畫二十八宿、黃赤道。天球半露於地平圈之上,半隱於地平圈之下,天球繞天軸轉動。利用漏壺的等時性,通過齒輪傳動,每日繞地旋轉一週。
李淳風著
六合儀:固定的子午雙環、地平、赤道
三辰
四游:一個雙環加一個十字窺管。只需要四游就能觀測。
唐以前只有三辰四遊,李淳風創六合,由外到內:六合三環—三辰四環—四遊。
梁令瓚在李淳風黃道渾儀的基礎上設計黃道游儀,在赤道環和黃道環上每度打一孔,使黃道環可以沿赤道環移動,白道環可以沿黃道環移動。一行大力推薦。一行還與梁令瓚改進了張衡的水運渾象。
1031 年,燕肅發明蓮花漏法,使用漫流系統,在漏壺上方開孔,多餘的水由此溢出,消除了漏壺水位變化對流量的影響,大大提高精度。
圭表:爲克服表端因陽光散射而造成的模糊不清的問題,沈括提出了「副表」,蘇頌發明「望筒」。郭守敬發明「景符」,立四丈高表。刑雲路六丈高表,測得回歸年長度與理論值僅差 2s。
1088 年蘇頌、韓公廉水運儀象臺,將水輪、齒輪係、控制機構、計時器、渾儀、渾象集成一箇整體機械系統;由桿系、秤漏等構成的「天衡」,相當於近代鐘錶的擒縱機構。水輪在漏壺均勻水流的推動下、天衡的控制下,保持均勻速度轉動,同時驅動計時裝置、渾象、渾儀。渾象運行速度和天體視運動一致;渾儀的四遊、窺管隨天運轉。
測天 | 演天 | 水運 | |
---|---|---|---|
李淳風 | 璇璣玉衡、渾天儀 | 渾天象 | |
沈括 | 璇璣玉衡、渾儀 | 渾象 | |
蘇頌 | 銅候儀、渾儀 | 渾天象 | 渾天儀 |
曆法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東漢初期,李梵、蘇統發現了月行遲疾、「一月移故所疾處三度,九歲九道一復。」
祖沖之明確提出了交點月的槩念,與今測值密合。五星會合週期的誤差也大大減小。
何承天爲解決「合朔月食不在朔望」的問題,創立定朔。劉焯
張冑玄
一行
明代,吳伯宗、李翀翻譯
明代天文數學沒有什麼建樹,只是有保存勾股弧矢古術的功勞。比如唐順之善回回曆法,但不知「最高」,只說是歲差累積造成的,「讀
朱載堉
徐光啓
李之藻
徐光啓沒後,李天經
清代一共行用過四套
黃宗羲
徐發
梅文鼎
梅文鼎相信消長,比如袁黃的新法將回回立成融入大統之中,梅文鼎評價「竟削去最高之算,又直用大統之歲餘,而棄授時之消長,將逆推數百年已不效」
孫梅瑴成,官至左都御史,肄業蒙養齋。參與明史曆志天文志的編修。天元術明代以後失傳,他提出就是西法的借根方。
李光地
閻若璩
張雍敬
陳厚耀,早年師從梅文鼎。李光地將他引薦給康熙,康熙問了他一些問題,涉及測影、蒙氣差等問題。後來入南書房、淵鑑齋,反覆問難,康熙親授,學問日進,後來授予他京官。將梅瑴成召來,和他一起在蒙養齋修書。著有
惠士奇,惠棟之父,
何國宗,禮部尚書,重要的工程都參與了:曆象考成、考成後編、數理精蘊、儀象考成。康熙年間測定各地北極高度。隨乾隆出征準噶爾,測定里差。錢大昕對他是後輩,和他談算卻津津不倦。一般人以所學匿不吿人,他卻唯恐人不知,有梅文鼎遺風。
江永是這一時期少有的極推崇西法的人,
盛百二
錢大昕。
褚寅亮與錢大昕相互交流多年,勘正了
錢塘。論方圓周徑,創 3.16 之法,與秦九韶暗合。
- 宗動天 primum mobile: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motion or action.
數學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籌算就已很普遍,是世界上最早的十進制。
籌算:大概宋代引入了〇。宋代又形成了一套新的數碼。I II III × ○上一橫 T π ×上一橫。假分數:上行整數,中行分子,下行分母。孫子算經就有小數,宋元更是廣泛運用小數。
秦漢
- 方田:田畝面積
- 粟米:比例問題
- 衰分:比例問題,按等級分配
- 少廣:開平方開立方
- 商功:工程體積,人力安排
- 均輸:按照人口物價路途比例分配稅收、人力。
- 盈不足:二元一次方程。每人 A,多多少,每人 B,少多少。岳麓秦簡就有,九章算術第七章。對於數據不足的,任意假設二數爲答案,即雙設法。實際上是線性插值,對非線性問題只能求得近似解。
- 方程:多元方程
- 勾股
魏晉南北朝
曹魏西晉數學家劉徽
祖沖之:算得圓周率到第 7 位,這相當於九位數字運算 130 次以上。祖沖之密率 $\frac{355}{113}$ 是 1000 以內整數的最佳漸近分數。
祖沖之與戴法興的曆爭,戴法興說祖沖之是「誣天背經」,祖沖之用實際觀測的事實來駁斥,說「藝之興,因代而推移」,不可一味「信古而疑今」。
隋唐
顯慶元年
初唐王孝通
李淳風等注釋
劉焯創立等間距二次內插法,一行不等間距二次內插,徐昂宣明曆的内插公式。
中唐韓延
宋元
宋元數學是中國傳統數學的頂峰。
增乘開方
- 一元方程都叫開方。
九章算術·少廣 提出開方、開立方。劉徽創造方一次項 、隅最高項 、廉方到隅之間的項 等術語。 - 北宋賈憲
九章算法細草 將「增乘方求廉法」推廣为「增乘開方法」,創造釋鎖法,繪有「開方作法本原圖」,將二項式 $(a+b)^n$ 展開式係數自上而下列出等腰三角形。關鍵是在得出根的某一位得數後,以該位得數自下而上遞乘遞加,每低一位而止,求減根方程。更加機械化。 - 秦九韶在此基礎上發明「正負開方術」,將增乘開方法推廣至任意高次方程。五百多年後西方也得出了魯斐尼–霍納法。
垛積術 高階等差數列的項數、和數互求。
- 始於沈括隙積術,設上底長寬 a b,下底長寬 c d,n 層,$S=\frac{n}{6}[(2a+c)b+(2c+a)d+(c-a)]$
- 朱世傑
1249–1314 四元玉鑑 1303 是最高峰。先按照求和公式列出高次方程,再用正負開方術求根。書中各種垛的排列成體系,後者爲前者的落一形垛,前者的前 n 項之和是後者的第 n 項。已經暗含三角垛的一般公式 $\sum_{r=1}^n\frac{1}{p!}r(r+1)\dots(r+p-1)=\frac{1}{(p+1)!}n(n+1)\dots(n+p)$ 。此外還有四角垛、嵐峰垛。 - 朱世傑招差公式的各項係數依次是各三角垛的積,與現代公式一致。郭守敬用招差術計算日躔月離。
天元術
- 立某某爲天元一,列出兩箇等價天元式,二者如積相消,得到一箇開方式,用正負開方術求解。金元北方數學家對天元術很熟悉,最早的記載是李冶
1191–1279 ,測圓海鏡 正冪在上,負冪在下,益古演段 正冪在下,負冪在上,此後一直沿用。 - 天元術是半符號化的,從此高次方程有了規範的求解程序,方程理論擺脫了幾何思維。
- 四元術可以解多至四箇未知數的多項式或方程,利用消元法,逐漸減爲一元方程。
四元玉鑑 是唯一一部著作,包含二三四元數十題。列出天地人物四元,常數居中爲「太」
線性方程組
一次同餘式
- 又称「韓信點兵」「鬼谷算」「隔牆算」等。
孫子算經 提出了簡單同餘方程組的解法。之所以受重視,是爲了解曆法的上元積年。 - 秦九韶
數書九章 大衍總數術,包括三部分:諸問數的定義、不互素的「問數」化約爲「定母」的方法、大衍求一術。 $衍數 G × 乘率 k ≡ 1 (mod 定母 A)$ 在 A G 互素的情況下求 k。利用同餘方程組的傳遞性,將問題轉換爲 $kg ≡ 1 (mod A)$, $G ≡ 奇數 g (mod A)$ 。將 g 置於右上,A 置於右下,左上置天元一,g 與 A 輾轉相除,直至右上餘數爲 1。
勾股容圓 通過勾股和圓的各種相切關係求圓的直徑,
明
商業數學得到發展。吳敬
珠算廣泛運用,比籌算更方便。宋代大概已經出現算盤,楊輝、朱世傑已經有了大量口訣,與現在基本一致,元代已廣泛運用。1592 程大位
顧應祥
淸
1646 年,穆尼閣到南京傳教,帶來對數,薛鳳祚從他學習,後來編成
1690–1721 梅瑴成等編成
方中通
項名達
李善蘭
李善蘭和艾約瑟合譯
地學
春秋戰國
- 山海經:山經分東西南北中 447 座山 26 列。
- 禹貢
- 管子地員:土壤的土色、質地、結構、孔隙、肥力
秦漢
馬王堆地圖三幅: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實測地圖。地形圖:正方形,長沙國南部,有河流、山脈、居民點、道路,有較統一的圖例
魏晉南北朝
地記編纂盛行,如
畿服經 、地理書 等等。魏晋裴秀
223–271 ,傳統地圖學的奠基人,他認爲漢代以來的古地圖大多簡陋,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編製禹貢地域圖 ,確立了科學的製圖原則「六體」,除了經緯線、投影法尚未涉及,其他平面地圖繪製的重要原則都提出了。- 分率:統一的比例尺;
- 準望:各地的方位關係;
- 道里:各地水平直線距離;
- 高下、方斜、迂直:逢高取下,逢方取斜,逢迂取直,根據實際地理狀況求水平直線距離。
北魏酈道元感到以往的地理著作都失之簡略,而且上古的情況已經很渺茫,希望把歷史上的地理變遷記錄下來。
水經注 賦予地理以時間的深度,賦予歷史以空間的眞實。全書體例嚴謹,以「過」「逕」嚴判經注;以河道水系爲綱,詳細記錄了一千多條河流域內的地形、物產、沿革、人物、戰役。東至朝鮮,南至越南,西南至印度河,西至安息,北至流沙。強調親眼所見的科學精神。三國桑欽著 的體量二十倍於水經 ,水經注水經 ,是地理學著作的典範。還保存了很多已經佚散的古書;收錄大量石刻,考證了一些流傳的碑文錯誤。梁代
地鏡圖 是利用植物尋找礦產的肇始。
隋唐
賈耽
李吉甫
顏眞卿
唐寶應年間竇叔蒙
宋
圖經到了宋代,文字部分不斷增加,到南宋,地圖與文字常完全分開,圖經名不副實,便改名「志」,隋唐以來的圖經到宋代開始向地方誌過渡。最著名的有北宋初期樂史編
继承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的体裁,记述了宋初十三道范围的全国政区建置。所载政区取制于太平兴国后期,可补元丰九域志 、舆地广记 所不载,是考察北宋初期政区建置变迁的主要资料。其所载府州县沿革,多上溯周秦汉,迄五代、宋初,尤其是对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政区建置,较其他志书详尽,可补史籍之缺。府州下备载领县、距两京里程、至邻州的四至八到、土产,县下记录距府州方位里数、管乡及境内山川、湖泽、城邑、乡聚、关塞、亭障、名胜古迹、祠庙、陵墓等,篇帙浩繁,内容详瞻,是研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
鄭樵
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西征,著
宋代重視地圖繪製,也有很多地圖保存至今,還有三幅石刻地圖,
1133 年杜綰
明
方志大大增加,現存方志八千多種,明代近千種,清代五千五百多種。方志保存了許多科學史料,有關山川、水利、物產、天文等方面,可以補充正史之不足。例如日食紀錄比正史翔實,一些太陽黑子的紀錄補正史所闕,也可與正史互相印證。方志中氣候、地震等資料也很有史料價值,現代已經編成了一些資料彙編,對於氣候史的研究非常重要。
徐霞客從 21 歲到 54 歲幾乎年年出去考察,足跡遍及全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岩溶地貌學研究,認識到廣西的山峰是石灰岩被流水溶蝕造成的,正確解釋了溶洞、鐘乳石、石筍的成因。指出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對河流侵蝕作用有很生動的論述。討論了高度緯度對氣候和動植物生態的影響。
淸
利瑪竇 Matteo Ricci 帶來世界地圖,1602
康熙四十七年,開始測繪全國地圖,由白晉、雷孝思、杜德美等率領,從長城到北直隸,再到滿州地區。十年後
乾隆二十一年,命劉統勳、何國宗等前往哈密以西測繪。乾隆又令蔣友仁在
近代
注重對外國和邊疆地理的研究。魏源
西方人的地質考察。龐培烈在 1862–1865 年考察華北、長江下游,專門調查北京西山的煤礦,提出了「震旦上升系統」。李希霍芬 1868 年第二次來到中國,考察了中國大部分地區,撰寫了詳盡的書面報告,著有
章鴻釗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創始人,1913 年籌建中國第一箇地質研究所,培養了第一批專業地質人員,很多都成爲了地質部門的骨幹。
張相文編著了幾部重要的地質學教科書。創辦中國地學會及其會刊
1873 年,天主教會在上海設立徐家匯觀象臺,這是中國第一箇氣象站。清末,各地測繪局也逐步建立。
醫學
經脈
戰國的氣宇宙論和陰陽術數激發了對經脈的認識,心跳脈搏是氣帶動血液運動的結果。魏晉之際王叔和
望聞問切四診法。望:神色、舌苔,聞:呼吸、咳嗽、口氣、體氣,問:病史,切:脈象、胸腹硬塊、皮膚是否平滑。脈象:浮沈、虛實、遲速、滑澀、洪細。最早見於馬王堆帛書。
本草學
是藥物學、方劑學的基礎,研究藥物性質、功效、採集時間等。
神農本草經 是現存最早的本草著作,是戰國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收錄 365 種,記述藥物性味、產地、功效,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是無毒的補藥,中品是微毒,下品以毒攻毒。絕大部分藥效都是合理的。闡釋了君臣佐使的配比理論;提出四氣五味說:寒熱溫涼,酸鹹甘苦辛。- 陶弘景
神農本草經集注 改變了三品分類法,以藥物的自然來源和屬性來分類,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等七類,後世的分類法都是在這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 唐高宗時期,組織蘇敬、長孫無忌、李淳風等編修
新修本草 ,是第一部官修本草。分藥圖、藥經、本草三部分,收錄藥物八百餘種,詳細記述了性味、產地、功效。 - 北宋唐慎微
經史證類急備本草 ,集錄歷代本草源流、配伍禁忌。保存了許多失傳的本草文獻,文獻價值很高。直到本草綱目 都是本草學範本。 - 與
證類本草 相互發明的還有寇宗奭本草衍義 ,創氣味論。認爲看病需要看病人的虛實、老少、病期長短,不可拘泥成法。 - 李時珍
1518–1593 本草綱目 是集大成者,分 16 部 60 類,藥 1892 種,藥方 11096 副,圖 1160 幅。記錄了形態、性味、產地、功效、採集方法、炮製方法。走訪各地,採集標本,進行實驗,糾正了很多前人錯誤。在分類上,採用「從類而分,以族相鄰」的理念,按無機到有機、低等到高等的進化順序,是林奈之前最好的分類系統。化學方面,敘述了從馬齒莧提取汞的方法等等,這些都卓有創見。 - 清代,趙學敏
本草綱目拾遺 ,廣泛搜集邊防外紀諸書、傳教士所述,詢問藥房、親友、農民,並親自實驗栽培觀察。補充了本草綱目 所無的 716 種,訂正了錯誤。 - 1848 吳其濬
植物名實圖考 開現代植物誌先聲。分類仿照本草綱目 ,記載了形態、性味、產地、用途、藥用價值。經過他的細緻觀察實驗,糾正了過去書上的問題,比如把通脫木聰蔓草類劃到山草類。此書對現在也有參考意義,比如取中文名。
藥物學
劉宋雷斅
方劑學
研究治療方法、藥物方劑的配伍,有湯、丸、散、膏、丹等型態。
黃帝內經 是最早的中醫學著作,分素問 、靈樞 兩部分。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理論,各器官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人體與外部環境相互感應。利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疾病的生成、診斷、治療。提出治未病的思想,使人體正氣旺盛,不易爲邪氣所傷。提出君臣佐使理論,將方劑分成奇、偶、緩、急、大、小、重七方。也形成了初步的解剖學,對骨骼、血脈、臟器的描述基本正確。- 漢末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確立「理法方藥」原則理論、診療方法、方劑、藥物 。後人整理爲傷寒論 、金匱要略 二書,後者論述內外婦科。確立六經辨證原則來掌握病候實質,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大類;三陽病要驅邪,三陰病要扶正。收錄藥方三百多,對藥物的煎法、服法有詳細規定。治療方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邪在肌表用汗法,邪壅于上用吐法,邪實于里用下法,邪在半表半裏用和法,寒症用溫法,熱症用淸法,虛症用補法,積滯用消法 。 - 葛洪
肘後備急方 以實用爲主,藥方都是「易得之藥」「賤價草石」。包括急性傳染病、臟腑慢性病、外科、兒科、眼科等治療法。 - 孫思邈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他考慮到當時的方書卷帙浩繁,檢索困難,所以需要簡易實用的方書。他結合歷代典籍、五十多年的臨床經驗,撰五千餘方。促進了婦科、兒科的獨立。有关肺結核、霍亂、糖尿病、麻风、脚气、夜盲、甲状腺肿的描述和治疗等都有创见。在养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导引、散步、食治等结合。 - 宋代王懷隱
太平聖惠方 是最早的官修方劑書。
病理學
傷寒雜病論 確立六經辨證原則,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大類,掌握病候實質;三陽病要驅邪,三陰病要扶正。- 隋太醫博士巢元方受命總結前人經驗,著
諸病源候論 50 卷,論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狀,是中醫史上內容最豐富的病理學專著。例如疥瘡是疥蟲引起,傳染病的病因是「乖戾之氣」。
宋元四大家
隋唐時期醫療機構已經非常完善,隸屬於門下省的尚藥局負責宮廷醫藥事務,隸屬於太常寺的太醫署掌管政府的醫療,唐代有三百多人,分工精細。教學方面,在太醫署設醫學,分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
宋元時期中醫藥學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分科從唐代的四科增加到九科,再增加到十三科,有劉張李朱四大家,都在
- 劉完素
1110–1200 研究素問 ,注文兩萬餘言。當時傳染病盛行,他重視病因中的火、熱因素,主張從表裏兩方面入手,降心火,益腎水,提出一整套治療熱病的方法,稱「寒涼派」。他發展了運氣學說,指出運氣有常有變;重視臟腑虛實,根據氣候、體質靈活用藥。 - 張從正
1156–1228 繼承發展了劉完素的學問,認爲邪去身安,稱「攻下派」。主張用「汗吐下」三法:風寒初感,邪在皮表者,用汗法;風痰宿食,在上脘用吐法;寒濕痼冷,熱在下焦,用下法。 - 李杲
1180–1251 師承劉完素。認爲元氣是根本,脾胃是元氣之源,強調脾胃作用,創立以升舉中氣爲主的方法,稱「補土派」「溫補派」。 - 朱震亨
1281–1358 是劉完素的三傳弟子,傍通張李之學,進一步發展了劉完素的火熱學說,提倡瀉火養陰法,稱「養陰派」。
傳染病
明代傳染病學取得進展,形成溫病學說。
- 明初王履
醫經溯洄集 指出溫病與傷寒不同,開始突破傷寒論 藩籬。 - 明末吳有性
溫疫論 奠定溫病學基礎。認爲傷寒論 不適用於溫病。溫病由「戾氣」誘發,通過口鼻傳播,具有特異性,不同物種之間不相互傳播。
清代温病四大家:
- 葉桂
溫熱論 ,溫病學派創始人,從理論上概括了溫病的發病途徑,提出溫病由淺入深的四階段:衛、氣、營、血。診斷方法,發展了察舌、驗齒,以及辨別斑疹、白痞的方法。 - 薛雪
薛生白 湿热病篇 ,論述了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 - 吴瑭
溫病條辨 - 王士雄
溫熱經緯
明朝隆慶年間發明了人痘接種:
- 痘衣法:把天花患者的內衣留給他人穿,比較危險。
- 痘漿法:蘸有瘡漿的棉花塞入鼻中,比較危險。
- 旱苗法:將痘痂陰乾研細,吹入鼻中。
- 水苗法:將痘痂陰乾研細調水,蘸在棉花上塞入鼻中。發現改用接種多次的痘痂,就安全得多。
外科
- 華佗:長於外科手術,用麻沸散實施腹腔手術。如果沒有解剖知識,沒有防止大出血的方法,手術不可能成功。他還提倡用醫療體育鍛煉防治疾病,創造五禽戲。長於望診號脈。
- 晉末
劉涓子鬼遺方 主要是主治金瘡、癰疽、疥癬的方劑,是最早的外科方書。 理傷續斷秘方 841 是現存最早的治療骨折脫臼的外科醫書。需要先清潔傷口,檢查損傷,手法牽引- 元代官醫增設正骨、金鏃科,傷科發展到新階段。齊德之
外科精義 1335 強調外科病乃陰陽不和,氣血凝滯所致。診斷時要注意全身症狀,治療用溫罨、排膿、止痛法。 - 元代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爲骨科專著,對於麻醉有詳實記載,「草烏散」用曼陀羅花配成麻醉劑,根據年齡、體質、出血量調整劑量。 - 明代陳實功
外科正宗 是總結性著作。討論常見外科病一百多種,分門別類紀錄病理、症狀、療法、病例等。陳實功外科手術相當高明,完成了斷喉吻合術,設計了摘除鼻息肉的工具,還有頜骨脫臼整復法、腫瘤的記述,皮膚病的治療等等。
針灸
通過物理刺激穴位來治病防病。能夠產生回歸平衡的效應,不會矯枉過正。只有中醫產生了體系化的針刺治療方法。
- 魏晉時期皇甫謐
215–282 針灸甲乙經 ,是最早的針灸學專著,統一了過去的經穴紛亂。共有單穴 49 箇、雙穴 300 箇。說明了針刺深度、留針時間、艾灸時間。 - 王惟一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1027 ,統一了各家說法,設計了最早的針灸銅人,用於教學、考試,刺入穴位則水出。 - 滑壽
十四經發揮 1341 ,發展了金蘭循經 ,主張任督二脈各有專穴,對手足散銀三陰三陽十二經也加以疏釋。
解剖
- 1247 年宋慈
洗冤集錄 ,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記述了解剖、驗屍、勘查現場、鑑定死因自縊、溺亡、他殺、火、雷、毒、病、壓、跌等等 、解毒方法等內容。但也收錄了一些不實內容:男人骨白、婦人骨黑等。元代有王與無冤錄 。乾隆初年刑部頒行律例館校正洗冤錄 ,確立爲官方驗屍規範。 - 王淸任
1768–1831 醫林改錯 ,發現古代醫書有關人體結構、臟腑功能的記載有不少矛盾錯誤。曾觀察了三十多具兒童屍體內臟,也進行動物解剖實驗。他正確區分了胸腔腹腔,指出橫隔膜之上只有心肺,記述了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糾正前人「行氣二十四孔」之誤。認爲思維器官是腦,發現視覺通過視神經歸於腦。但主流對其持鄙夷態度。
其他
晏嬰、子產說疾病與鬼神無關,而是自然界的陰、陽、風、雨、晦、明六氣引起的。扁鵲長於望診、切脈,綜合運用針灸、按摩、湯液、手術、導引等多種治療方法。他還有挑戰巫醫的理念。
1851 年,合信、陳修堂翻譯的
教會開設醫院、醫學院。
甲午戰爭之後,嚴復
科學思想
春秋戰國
天地不墜:
- 水浮說。
管子 地數 地是長方形。 - 氣舉說。
素問 五運行大論 地在太虛之中。 - 運動說。
管子 侈靡 「天地不可留,故動」
宇宙本原
- 陰陽五行
管子 水地 「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管子 內業 :氣是萬物本原- 老子:道
宇宙無限性
- 惠施:「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限可分。
墨經 「非半弗薪則不動,說在端。」
墨經
- 小孔成像
- 凹面鏡凸面鏡
- 槓桿原理
- 時間空間
- 平面、直線、圓的定義
秦漢
- 論衡:反對天人感應、讖緯。主張元氣說,天地是「含氣之自然」,元氣是客觀存在的自然實體,取消了天主宰萬物的神聖地位。反對董仲舒土龍至雨說,認爲雨是地氣上升凍凝而成。認爲雷電是「太陽之激氣」與雲雨一類陰氣「分爭激射」引起的。他認爲潮汐與月亮盈虧有關。
魏晉南北朝
- 玄學。何宴、王弼:「無」是宇宙的本原,「道」是最高的眞實存在。向秀、郭象:每箇事物都是「獨化」,是獨立存在的,自生自滅,彼此之間沒有聯繫。葛洪是道教理論的奠基者,他認爲「元」是宇宙本原
- 唯物主義。孫吳楊泉
物理論 ,認爲天地萬物都是由氣而生,氣是由水而生。裴頠267–300 崇有論 認爲「無」不能生「有」,一切事物都是他們自己生出來的,「無」只不過是「有」的表現形式。梁朝範縝神滅論 認爲萬物生成是由於自身原因,複雜的現象完全是自己在變化,忽然自己發生自己消滅,這些變化遵循天理,各安其性。「神卽形也,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不同的物有不同的質,比如木的質是「無知」,人的質是「有知」,質的變動有其自身規律。
隋唐
- 柳宗元
天說 、天對 :在王充元氣說的基礎上,論證了宇宙是由元氣形成的,不存在任何有意志的主宰宇宙的東西。陰、陽、天是由元氣生出的,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是陰陽對立形成的。日月運行星辰布列、晴雨山崩地震,都是自然現象,與神明無關。宇宙是無限的,無法衡量大小。 - 劉禹錫
天論 三篇繼承了荀子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他認爲整箇自然界都是有形的物質實體,不存在無形的東西,批駁玄學、佛道「空」「無」是宇宙本原的理論。而天是有形之大者,天體運動可以測量,這說明了數的存在;天總是在高處不會坍塌,說明了勢的存在。天與人都保有自己的特性,天不能干預人世治亂,人也不能改變自然規律。
宋
- 張載繼承發展了元氣說,把唯物主義提高到新水平。萬物本原是物質的氣,氣的聚散造成物質運動。運動必定有觸發,只能在於事物內部,內部對立的矛盾運動使萬物運行不息。
- 朱熹:理是宇宙主宰和萬物本原,理在氣先,氣是非物質的。認爲物質不斷從理中創生出來,又不斷歸於消滅。地的形成是氣團由於摩擦旋轉,渣滓向中心聚攏,淸氣形成天、日月、星辰,圍繞地旋轉,這把渾天說推向了新的理論水平。
明清
王廷相繼承張載,提出「理根於氣」說。「天地未生,只有元氣」。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是元氣學說的集大成者,認爲「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元氣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宇宙是元氣構成的物質實體。物質只有聚散,不會被創造也不會被消滅,比張載的物質不滅觀念更爲明確。
其他科學
氣象
秦漢時期要求地方上報降水。但標準的雨量器可能要到明代才出現。
風信器「俔」
濕度:懸土炭,一端懸土,一端懸炭,觀察平衡變化。
煉丹術
- 漢末魏伯陽
周易參同契 已經對煉丹理論作了較系統的闡述,已經掌握了不少化學性能。「胡粉投火中,色壞還爲鉛。」白色鹼性碳酸鉛燃燒,放出二氧化碳、水蒸汽,剩餘氧化鉛與碳、一氧化碳還原爲金屬鉛。 - 葛洪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同時,親自煉丹數十年,積累了豐富經驗,著有
抱朴子 。金丹篇 利用無機物煉長生藥,如水銀、硫磺、雄黃、雌黃、矾等。利用硝石和醋的混合液來溶解金屬。還有用水銀、覆盆子中的氫氰酸來溶解金的方法。他還發現硫化汞經過煅燒,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分離出金屬汞,汞與硫磺化合,生成黑色硫化汞,升華得紅色硫化汞結晶。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的化工製品。仙藥篇 講菌類的作用。黃白篇 記錄了鐵對銅鹽的置換反應,在鐵表面塗抹硫酸銅溶液。 - 陶弘景
養性延命錄 講長生不老之術。 - 漢代已有丹砂煉汞的記錄。
唐代煉丹的進步是往定量化發展,不再像以往盲目配比。汞、硫磺製丹砂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100:19,這考慮到了煉丹過程中硫的損失。利用樸硝
煉丹設備有十多種,丹爐、丹鼎、水海、石榴罐、甘堝等等。
818 年梅彪
煉丹得到的化學藥物在醫學上得到廣泛運用,孫思邈
律學
見 律曆初階。
聲學
建築聲學:天壇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现代
竺可桢
席泽宗
中国科学社。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1915 年,留学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等發起,
中外交流
明代以前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鮮處於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分立的情況。百濟採用
唐代,新羅統一朝鮮之後,兩國關係更加密切,新羅的工藝品
曹魏時期,中日使者往來就達六次之多。唐代,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爲楷模建立天皇制國家。奈良時期
日本仿效唐國子監的教育制度,設立算學、醫學,規定了教材、學習年限、考試方法。奈良法隆寺從平面佈局到細部構造都是仿照唐代建築建造。奈良招提寺則是鑒眞與弟子仿效唐朝建築式樣建造。
唐代出口仍以絲織品爲大宗,瓷器開始出口,還有紙、工藝品。進口香料、藥材、珠寶、玻璃、紡織品、動植物品種,長安、洛陽、揚州、廣州都是外商聚集地,是重要的國際貿易都市。宋代,向國外輸出的主要是瓷器,其次爲絲織品、礦產。從東南亞到非洲,都出土有大量宋元時期瓷器。在歐洲可用中國瓷器換取等重黃金。
印度的位值制、土盤算術似乎受到了中國籌算的影響,分數、弓形面積、球體積、勾股、圓周率、一次同餘式等都有中國算術的痕跡。印度的天文學、數學也傳入中國,
印度的外科手術到 5 世紀已很成熟,白內障手術傳入中國,唐代有眼科專著
通過絲綢之路,中國一直與內亞保持聯繫。波斯已經掌握絲織技術,織造波斯錦。波斯錦的絲線加撚得比較緊,織法用斜紋,緯線起花,別具一格,中國也吸取了這種風格。
751 年,唐軍統帥高仙芝受到大事與諸國軍隊夾擊,大批士兵被俘,有不少造紙、紡織的工匠,中國的技術因此傳入中亞西亞各國。在薩瑪爾幹設廠造紙。
洛陽景教經幢:元和九年 814。
宋代對海外貿易十分重視,宋太宗開闢了四條海上交通線。南宋時通商的國家多達五十多國。政府還出台了很多保護外商的政策。廣州是北宋最大港口,南宋,廣州、泉州設立「蕃坊」供外商居住。
馬可波羅,扎馬魯丁,丘處機。
明初馬沙亦黑、馬哈麻:《天文書》、《回回曆法》。
數學:土盤傳入中國,還有很多阿拉伯數學著作傳入中國。高次開方求廉法、開方不盡時命分的方法、二項式定理係數等,都和宋元算書相同。1267 年,札馬魯丁進獻萬年曆,帶來托勒密
醫學:向朝鮮贈送
明末清初西法的傳入
- 方濟各會
- 多名我會
- 奧古斯丁會
- 耶穌會 天主教主要修会之一,1534 年西班牙的羅耀拉创立于巴黎,旨在反对宗教改革。仿效军队纪律,制定严格会规,教士嚴守戒律,无条件效忠教宗。明末清初传入中国,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非常重視教育,編製了近代第一部大學課綱。尊重學生、集體學習、研討班、卓越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學問僧。
利瑪竇允許中國教徒祭祖拜孔,埋下很大隱患,後來羅馬認為中國教徒不純潔。
- 北堂:法國耶穌會士所建
- 西堂:義大利
崇禎二至七年,在徐光啓、李天經領導下的曆局,聘請耶穌會士參加,編譯
急要事宜:
- 曆法修正十事
- 修曆用人
- 急用儀象:七政象限儀、列宿纪限仪一、平渾懸儀、交食儀、列宿經緯天球儀、萬國經緯地球儀、節氣時刻平面日晷、節氣時刻轉盤星晷、候時鐘、測候七政交食遠鏡。
- 度數旁通
明刊崇禎曆書現無全本,卷數不明。
自然哲學:
- 羅明堅《天主實錄》(1584)
- 高母羨:《辩正教真传实录》(1593马尼拉)
- 利玛窦:《乾坤体义》(1607)
- 熊三拔:《泰西水法》(1612)
- 阳玛诺:《天问略》(1615)
- 龙华民:《地震解》(1626)
- 傅汎际:《寰有诠》(1628)
- 高一志:《空际格致》(1633)、《斐录答汇》(1636)
- 南怀仁:《坤與图说》(1674)
數學:
- 徐光啓、利瑪竇:《几何原本》(1607)
- 利瑪竇、李之藻:《圜容較義》(1608)
- 徐光啓、利瑪竇:《測量法義》(ca. 1610)
- 利瑪竇、李之藻:《同文算指》(1614)
- 羅雅谷、汤若望、徐光啓、李之藻:《测量全义》(1630–31)
- 羅雅谷:《比例規解》
- 瞿式穀、艾儒略:《幾何要法》(1631)
- 穆尼阁、薛凤祚:《比例对数表》(1652)
- 安多:《算法纂要总纲》(ca.1690)
- 白晋、张诚:《几何原本》(满文抄本、汉文抄本,译自Pardies的Elémens de Géométrie)
- 《御制数理精蕴》(1723)对西方数学的系统整理与吸收
- 年希尧:《视学》(1735)
清初,汤若望删定为
第三部
- 儀器總說:62 件宮中儀器
- 皇朝禮器圖式
- 大清會典:10 件
自然哲學
羅明堅:天主實錄
傅蘭雅:翻譯 130 種。
上海廣方言館
格致書院
明末清初士大夫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
明末西法傳入後,士大夫大概可以分爲三類,一是完全遵循傳統,排斥西法;二是以西法爲宗,認爲中法多不及西法;更多的是中西兼學,沒有一箇很明確的立場。
明末魏文魁遵循傳統路數,作
徐光啓、李之藻跟隨利瑪竇學習,翻譯
第三類。黃宗羲吸收了西方科學的實證精神和方法,晚年甚至瞭解亞里士多德的靈魂學說和哥白尼的日心說;從根本上,他提出西學中源,希望借鑑西學以改進中國的傳統曆算;著有
入清以後,更多的算學家把西學與中學一道看成是完全合法的知識,沒有明確的取捨。陳厚耀早年師從梅文鼎,後來康熙親授,和梅瑴成一同在蒙養齋修書。梅瑴成和何國宗參與了諸多重要曆算工程,如
但也有堅持中西之辨的學者,如經學家孙星衍在斗建問題上专驳梅氏,指責梅氏通算法而不知稽古,認爲“斗建与中星古今不变”。
乾嘉學者與科學技術
乾嘉時期,古算復興,樸學家以古還古,用古曆推算古經。
- 乾嘉鼎臣戴震的學問涉及哲學、語言學、天文歷算、地理等方方面面,他的科學方法論,如公理演繹法,深受西學影響。
孟子字義疏證 吸收了利瑪竇天主實義 ,形成主客二元本體論、經驗主義認識論,將性理轉換爲血氣心智。原象 闡明天文體系,與經典相對照;迎日推策記 討論日月盈縮遲疾;在四庫館分校天文曆法,從永樂大典 輯出海島算經 、五經算術 。 - 乾嘉領袖錢大昕奠定了这一時期西學觀的基調,他對各史律曆天文志進行總體考察,勘正錯誤;
三統術衍 在疏證劉歆三統曆 上有首創之功。禮學家褚寅亮與錢大昕交流多年,勘正三統術衍 的問題。 - 焦循是戴震的後繼者,他用西方數學的符號演繹法闡發義理,構建了新的易學體系;用
幾何原本 對音韻訓詁、天文幾何進行重新闡釋。 - 李銳曾有遍注古曆的計畫,不過最後只完成了
三統曆注 、四分曆注 、乾象曆注 ,訂正了乾象曆 月行三道術的文本錯誤。 - 顧觀光復原古六曆,使古六曆稍具眉目。
- 阮元著
疇人傳 ,爲算學家立言;將數學升格爲實事求是之學,指出數學的實測精神與聖賢實踐之道完全相通,具有濃郁的道德實踐理性。 - 孔廣森将秦九韶方斜求圆术及
算经 求方亭术引申推衍,著成少广正负术内外篇 。 - 江永極崇西法,
翼梅 直接以曆象考成 的西方天文學爲理論基礎,認爲西法勝於中法之處頗多,他顯得與當時的學術風氣格格不入。他反對梅文鼎所主授時 的歲實消長,認爲實際上不存在,只是太陽最卑行太陽近地點進動 導致的;他堅決主張定氣注曆;推步法解 則是時憲曆 推步的入門教材。 - 李荣陛是經學家,地理著作佔了一半,注重实地考察,是徐霞客精神的延續;
尚書考 。
古籍中科技部分的校勘、考證、注疏。徐光启
西學傳入使得研究領域擴大,促使學者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在範圍、內容、材料、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迥異於傳統考據學的風格。
近代
- 早期改良主義:龔自珍、林則徐、魏源。魏源
海國圖志 「師夷長技以制夷」 - 洋務運動:「中學爲體西學爲用」,洋務派興辦兵工廠。
- 民用工礦企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
- 海軍建設消耗多成效差
-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翻譯了
地學淺釋 等。1862 設同文館,翻譯外國書籍。1866 設天文算學館,李善蘭爲總教習。
第一本介紹西方近代化學知識的書是 1855 年英國醫生合信
第三階段(1860–1900)
-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增开11个通商口岸,外国人在中国有更多的权利,总理内务府、京师同文馆设立,开展洋务运动,西学东渐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教会系统:广学会、美华书馆、益智书会、广州博济医局、上海土山湾印书馆
- 政府系统: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天津机器局、天津武备学堂
- 民办系统:商务印书馆、译书公会、时务报馆、农学报社
- 此外,教堂、学校、报馆、医院、海关、督抚衙门,也出版一些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