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述要|重讀乾嘉學術

11 月 21 日 09:30,觀看人數:378。虞万里 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玉才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戚学民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到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潘静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活動通知

虞萬里:二王著作成因與方法

段玉裁的著作都有先後脈絡:校勘——音韻——經學——說文

王念孫也有內在的必然聯繫:廣雅疏證——讀書雜誌——經義述聞——經傳釋詞

《廣雅》保存漢魏經師訓詁「可據以證其得失;其散佚不存者,⋯⋯」《尚書》古注、《詩經》古傳,很多訓詁都在《廣雅》中。

在疏證廣雅的時候,已經開始做札記,開始經典證訛計畫。《經義述聞》的考證:《易》王弼、韓康伯、孔穎達;《尚書》孔傳、孔穎達正義;《詩》毛傳、鄭箋、孔疏。《讀書雜誌》:史部、子部。

根據廣雅「農,勉也」來糾正管子「耕者農農用力」、《呂刑》「農殖嘉穀」、左傳「小人農力以事其上」。已經有了這條札記,於是分別編到經義述聞等書。例子非常多。

從札記到經義述聞的雛形:經義述聞初刻只是一個草稿,寫一條刻一條,隨時徵求意見,進行更改。這種單葉刻本在清代很常見。《清代詩文集彙編》中單葉刻板:

1、林茂之《林茂之文草》8、金之俊《金文通公集》9、賈開宗《遡園文集》10、邱志廣《柴村文集》10、鄭二陽《鄭中丞公益樓集》10、陳弘緒《石莊初集》《寒崖近稿》《敦宿堂留書》《鴻桷集》《恆山存稿》11、張自烈《芑山文集》13、張晉彥《依水園文集》14、熊開元《魚山剩稿》16、王崇簡《青箱堂文集》17、李世熊《寒支初集》前数卷 18、刁包《用六集》19、閻爾梅《白耷山人文集》20、陳確《乾初先生遺集》

這些父子相繼的著作:臧琳、臧鏞堂、臧禮堂;張惠言、張成孫;江聲、江鏐、江沅;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劉師培;劉台拱、劉履恂、劉寶楠、劉恭冕;陳壽褀、陳喬樅

王國維隨口說了一句;劉盼遂:「凡有家大人曰者,皆石渠札記原稿」。這一公案庸人自擾。

《廣雅疏證》乾隆五三至六十年,十卷以下沒有標準。:

  • 案,今案,又案。震案,謹案,洪稚存案,念孫案
  • 案,引之案,今案,又案

王引之:尚書訓詁、周易⋯⋯也沒標準

乾隆六十年之後就標準明細。《讀書雜誌》:念孫案,引之曰

《經義述聞》:家大人曰,引之謹案

在兒子署名的書上,絕對不可能出現自己的名字。沒有這裏是念孫,那裏變成引之,反之。沒有一條。

正好在考試的時候寫了很多音韻小學的文章。

他的鄉試答卷,對音韻很熟悉,這是六七年之中的日課。

科舉考了五經小學,正中下懷,所以考中了。

讀書雜誌臨終前還沒完。後漢 21 條,非常少,還沒能做完工作。王引之直接把書出版了,沒有繼續下去。

虞萬里:把文本層次全部梳理清楚,可以釐清到底是誰做的。

劉玉才

西方的回歸古典與乾嘉學術異曲同工。通過語言文字的路徑,探究文本的生成、意義。文獻學要回歸方法意義。西方的回歸語文,是對理論的反叛。

「六經宗許鄭、百行法程朱」這樣意識形態的局限,乾嘉學者不能真正探詢文本本意。對鄭玄達到迷信的程度。問題意識的提出是轉折,經學向客觀理性的歷史學轉折,王國維顧頡剛的歷史學也建立在傳統學術之上。在傳統文獻基礎上附上新材料,走出乾嘉學術。–

〔這不跟我論文一模一樣嗎?崩潰⋯⋯〕

漆永祥

清儒自己的問題。他們的方法,周禮漢讀考等等,用得太過了。實事求是並不客觀。清儒不說道統說學統,也是問題。他們不研究佛學。不求格致之學,洋槍利砲面前埋首考據。

我們看到了大量的文本,阮元的文本我們看著很可憐。他們批評尚書監本,現在看來是很好的本子。

e 考據:逸文的垃圾和精華共存。清人文集點校本不過兩千種,整理情況也堪憂。還有很多無名學者躺在圖書館,有待發現。

談到基礎學科計畫。文史哲各自在做什麼都不知道,於是搭建平臺:古典語文學,古典文獻學。這些到底要做什麼?名詞的變化顯示出焦慮感。

我們如何超越清儒?三年結項,買房貸款,如何做學問?

戚學民

1

乾嘉學者現在看起來相當現代,他們有自己的理念,有媒體意識,掌握話語權,有合作意識。

常州揚州學派在儒林傳占很大部分,他們那時候才是主流。但我們現在的印象是梁啟超等邊緣人物。

淸人的考據已經做到了他們那個年代的極致。

2

清代政治對學術的影響。民國:乾嘉學術沒用。

清代鼓勵學術。禮學很重要,要文本細讀,要禮學研究,制禮作樂。

萬國來朝的畫,根據兵禮來畫的。

徐到穩:用語文學打開江永

戴震(學生:段玉裁、任大椿、王念孫、汪中、孔廣森、凌廷堪、焦循、阮元、錢坫)、程瑤田、金榜(學生:張惠言)皆其弟子,徽派開創者。他的一生很乏味,像康德。江永收入四庫的著作僅此毛奇齡,但是他對我們是生面孔,為何?

各個角度打開江永:

哲學

如果一個人進入哲學史,那其他學科也會重視他。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1934) 不研究江永,而研究戴震。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1966) 不研究江永,而研究戴震。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1975) 不研究江永,而研究戴震。史革新主编《清代理学史》(2007) 不研究江永,研究戴震。

江永对朱熹著作非常熟悉,他的《近思录集注》是《近思录》最流行的注本。戴震对宋明理学著作其实不熟悉。

思想史

花之安《性海渊源》(1893) 论述了中国人性论史的发展及其演变过程,清代只研究顾炎武、程瑶田。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37) 虽名为“学术史”实际为思想史:虽号称从宋学的角度来研究清代学术,但对江永非常冷淡。认为其乡贤惠栋对戴震影响更大。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 5 卷)》(1956) 强调启蒙,不研究江永。余英时《戴震与章学诚》(1976) 不研究江永,认为惠栋对戴震影响更大。

惠棟對戴震影響其實不那麼大。

周启荣《清代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以伦理道德、儒学经典和宗族为切入点的考察》(1994) 不研究江永。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001) 不研究江永。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2001) 不研究江永。

語言學

王力重視因聲求義。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等韵学’以黄侃四等定义为起始,高本汉依据江永《四声切韵表》而假定四等区别拟音为接续,进而罗常培、赵荫棠、王力等人的研究赫然纸上。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1981) 对江永音韵学很重视,对江永训诂学不重视,因为它对训诂学只重视因声求义法只重视段、王、郝懿行、俞樾、章炳麟。

周大璞编《训诂学初稿》(1987) 只在介绍戴震时提江永一次。

王宁《训诂学》(2004) 主张将训诂学变成词义学。

稳案:训诂学的“古代文献词义学派”处于笼罩地位。它的地位不变,江永的训诂学就不会受到重视。

文獻學

史學史

史學理論?跟西方比起來不行。那就歷史編纂。還有歷史考證

科技史

李约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 (1956) 基本上继承了韦伯关于儒学压抑商业和科技的观点,儒学因而被视为“现代化”(科技与商业构成基本指标)的对立面。

钱大听、阮元等人批评江永的“西学西源论”,现代学者普遍肯定。

钱宝琮对江永及其《翼梅》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江永继承了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成果,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語文學

徐到穩認為的禮學大師:鄭——朱——江永——孫詒讓。

吳派不重視禮學,他們重視的也挺模糊的。

《论语》中的《乡党》篇多涉礼制,江永为了帮助人们理解《乡党》,更为了度与他们研究经典的金针,以自己多年的礼学成果为基础,精心编写《乡党图考》一书。该书在清代中后期影响极其巨大:影响科举,从而刊印版本极多(清代就有 39 种之多);激发了大量仿效之作,开创了乡党学;也被仿作之外的论语学著作频繁引用。江永的《乡党图考》堪称以三礼解《论语》的典范,在清代经学史上非常重要,今日学界不应忽之。

潘靜如

章學誠比考據學者更傾慕三代,與其說他在顛覆經學的神聖性,不如說他更維護經學。

段玉裁的二十一經:他心目中的上古知識體系,這是考據學的思維,而非出於神聖化的信仰。考據學和章學誠殊途同歸,都在袪魅

金石學在乾嘉時代是顯學。

伏爾泰看不起博學派。但歷史意識要建立在考據之上。

討論

只有在比較中纔能明白自身的特點。

馬瑞辰的第一流著作,方法論還是經義述聞的。他們是否已經意識到了先秦是多語言環境。

清代人互相捧場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