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章句集注》《孟子正義》部分摘錄

四書章句集注

仁義不求利而未嘗不利。

p202「賢者而後樂此」文王能愛其民,雖用民力,而民樂其樂

p203 不行王道但行小惠。

p205 程子曰:春秋以尊周爲本,孟子時諸矦能行王道則可以王矣。

「爲民父母」不恤其民必至率獸食人之流。

p207「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人引領而望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之不忍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p208「君子遠庖廚」未見羊則其理未形而無所妨。p209 不爲與不能。「天下可運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p211「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爲能」「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p212「奚暇治禮義哉」

梁惠王下

p213「今之樂猶古之樂也」「不與民同樂也」「今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p2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p215「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p220「王顧左右而言他」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希臘城邦??不是,只是字面上這樣的。「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爲民父母」

p222「一夫紂」

『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彫琢玉哉?

「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

p224「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無已:必欲言之而不止。

p225「茍爲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

p226 葢遷國以圖存者,權也;守正而俟死者,義也。

p227「吾之不遇魯矦,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公孫丑章句上

此章不熟悉,宜反復讀。

孟子的商代歷史。「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爲然。」

「我四十不動心」「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庶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公孫丑章句下

p243 三里七里,城郭之小者。「御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p244 辭疾而出弔,與孔子不見孺悲取瑟而歌同意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必有所不召之臣」

p246 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此則寡人之罪也」

p247「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哉」

「夫旣或治之,予何言哉」

p248「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椁稱之」「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沈同以其私問曰重看

p249「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而爲之辭」

p252 孟子去齊,「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夫天未欲平治天下」葢聖賢憂世之志,樂天之誠,並行而不悖者於此見矣吾未之學。

不及繆公畱子思之事,而先絕我也。

「予不得已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齊王天性樸實……皆以直告而不隱於孟子,故足以爲善。

滕文公章句上

p254「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夫道一而已矣」

「諸矦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p257 又說恆產恆心,罔民的問題。民父母

p259「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爲王者師也」

p262 君子野人之別:君子無小人則飢,小人無君子則亂。禹「雖欲耕得乎」「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重複看

p266 墨者二本,儒者一本

p268 滕文公章句下

「姪事吳王在溝壑」

孟子正義

離婁章句下

p582「先聖後聖,其揆一也」聖人殊世而合其道

p589「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此之謂三有禮焉」「寇讎何服之有」

p592「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君子見幾而作。

p593 君以仁義率衆,孰不順焉,上爲下效也

p594「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爲」藉交報仇是也。履其正者乃可爲中。

p595 如使賢者棄愚,則=不養其所當養,則賢亦近愚矣

p597 貴廉賤恥,乃有不爲;不爲非義,義乃可申

p598「大人者」「言不必信」父子相隱「行不必果」父母在不許友以死

p59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少小之心,專一未變化。孟子所謂大人卽易之利見大人也……大人以先覺覺後覺,以先知覺後知,不以己之聖而忘人之愚……惟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正己而物正。

p602「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學必根原,如性自得,物來能名,事來不惑。

p604「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不盡知,則不能要言之也。

p605「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p606「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不懂。蔽賢爲不善之實,猶養親爲孝之實,仁義爲善之實也。

p607 水不舍晝夜而進。「茍爲無本,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人無本行……不能久也

p612 衆民去義,君子存義也。「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仁義生於內,由其中而行,非彊力行仁義也。

言禹湯文武周公

p617「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p622「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五世一體,上下通流——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矛盾??

p625「是亦羿有罪焉」求交取友,必得其人

p628「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當自治以仁義

p629 當順其故,則利之也「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

p640 循禮而動,不合時人;阿意事貴……是以萬物皆流,而金石獨止。

p64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浩氣凜然:「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惟不若舜,可以憂也

p643「禹稷顏回同道」憂民之道同。

「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

p649 師賓不與臣同。其父兄,故去畱無毀;委質爲臣當死難。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所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矙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徧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爲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

萬章章句上

萬章章句下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p723「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仲尼天高,故不可階

p742「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p749「敢問交際何心也」「恭也」「子以爲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矦而誅之乎」

p756 孔子士於衰世,不可卒暴改戾,故以漸正之。「抱關擊柝」「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獨善其身之道也

p765「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不復以君命者,欲使賢者不答以敬,所以優之也。知賢之道,舉之爲上,養之爲次

p773 未爲臣則不敢見之,禮也。「爲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

p775 招禮:「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

p779 各以大小來相友,自爲疇匹也。

p782 貴戚之卿,謂內外親族也。異姓之卿,謂有德命爲三卿也「請問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

告子章句上

告子全成了孟子批判的對象

p786「以人性爲仁義,猶以杞柳爲桮棬」非人力,則人性不可以爲仁義——「帥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內仁外義,違人之端

p791 激之可令上山,皆迫於勢耳,非水之性也。「人之可使爲不善,其性亦猶是也」是以守正性者爲君子。

p793 性。惟人之性與善俱生

p800。重看,沒懂。仁義由內

p808「若夫爲不善,非才之罪也」天之生人,皆有善性,引而趨之,善惡異衢,高下相懸

p815 易牙,師曠,子都。「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謂理也義也」

p831 麰麥不齊,雨露使然也。

p833 非山之性無草木也。旦旦伐之而所習仍相近,則良心不易亡如此。「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爲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秉心持正,使邪不干

p837「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智也是生而相同的。「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p845「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p847「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p848「養其小者爲小人,養其大者爲大人」——是以君子居處思義,飲食思禮

p85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

p855「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p856 人之所自有者,他人不能賤之也。「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

p861「茍爲不熟,不如荑稗」

告子章句下

p867 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可言也

p871「夫人豈以不勝爲患哉?弗爲耳」「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