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筆記|卷六下(秦風)

秦譜

秦者,隴西谷名,於禹貢近雍州,鳥鼠之山

堯時有伯翳者,實皋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旣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鳥獸,賜姓曰嬴

伯翳——伯益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史記秦本紀

皋陶——大業

歷夏商興衰,亦世有人焉

周孝王使其末孫非子養馬於汧渭之間,孝王爲伯翳能知禽獸之言,子孫不絕,故封非子爲附庸,邑之於秦谷

惡來——女妨——旁皋——大几——大雒——非子

附庸:王制:「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附於諸侯,曰附庸。」周禮男國百里,則附庸又無百里矣。

至曾孫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國人美之,翳之變風始作

秦嬴非子?——秦侯——公伯——秦仲以字配國,附庸未得爵命,無謚可稱

秦仲之孫襄公,平王之初,興兵討伐兩戎,以救周平王。東遷王城,乃以歧豐之地賜之,始列爲諸侯

秦仲——莊公——襄公

襄公始爲諸侯,莊公已稱公者,蓋追謚之也。

遂橫有周西都宗周畿內八百里之地

地理志「初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则周之二都相接为畿,其地东西横长,西都方八百里也。

其封域東至迆山,在荊歧、終南、惇物之野

至玄孫德公又徙於雍云

襄公——文公——靖公——寧公——武公——德公武公弟——宣公——成公宣公弟——穆公——康公

秦仲——車鄰

襄公——驷驖小戎蒹葭终南

繆公穆公?——黃鳥

康公——晨风渭阳权舆無衣

襄二十九年左传季札见歌,曰:「美哉!此之谓夏声。」服虔云:「秦仲始有车马礼乐之好,侍御之臣,戎车四牡,田狩之事。其孙襄公列为秦伯,故『蒹葭苍苍』之歌,终南之诗,追录先人;车邻驷驖小戎之歌,与诸夏同风,故曰夏声。」如服之意,以驷驖小戎为秦仲之诗,与序正违,其言非也。

言夏声者,杜预云:「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故谓之夏声耳。」不由在诸夏追录,故称夏也。

車鄰

序:車鄰,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

正義 王肃云:「秦为附庸,世处西戎。秦仲修德,为宣王大夫,遂诛西戎,是以始大。」郑语云:「秦仲、齐侯,姜、嬴之隽,且大,其将兴乎?」韦昭注引诗序曰:「秦仲始大。」是先儒断「始大」为句。

有車鄰鄰,有馬白顚。未見君子,寺人之令

鄰鄰,眾車聲也。白顚,的顙也释畜云:「马的颡,白颠。」舍人曰:「的,白也。颡,额也。额有白毛,今之载星马也。/寺人,內小臣也。

/欲見國君者,必先令寺人使傳告之時,秦仲又始有此臣。

寺人——內小臣?

天官序官云:「内小臣,奄上士四人。寺人,王之正内五人。」则天子之官,内小臣与寺人别官也。

燕礼,诸侯之礼也。经云:「献左右正与内小臣。」是诸侯之官有内小臣也。左传齐有寺人貂,晋有寺人披,是诸侯之官有寺人也。然则寺人与内小臣别官矣。

此云「寺人,内小臣」者,解寺人官之尊卑,及所掌之意,言寺人是在内细小之臣,非谓寺人卽是内小臣之官也。内小臣之官与寺人之官犹自别矣。

若然,巷伯笺云:「巷伯,内小臣奄官上士四人,与寺人之官相近。」彼言「巷伯,内小臣」,巷伯卽是内小臣之官。此传言「寺人,内小臣」,而知寺人非内小臣之官者,毛、郑异人,言非一槪,正以天子诸侯之官,内小臣与寺人皆别,明传意不以寺人为内小臣之官也。巷伯所以知卽是内小臣者,以寺人作诗,而篇名巷伯,明巷伯非寺人。序言巷伯奄官,则巷伯与寺人之官同掌内事,相近明矣。巷者,宫中道名也。伯者,长也。主宫巷之官,最长者唯有内小臣耳,故知巷伯卽是内小臣之官也。

阪有漆,隰有栗。旣見君子,並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

興也。陂者曰阪下,濕曰隰。/又見其禮樂焉。/耋,老也。八十曰耋。

興者,喻秦仲之君臣所有各得其宜。/旣見,旣見秦仲也。並坐鼓瑟,君臣以閒暇燕飲相安樂也。/今者不於此君之朝自樂,謂仕焉而去仕他國。其徒自使老,言將後寵祿也。

阪有桑,隰有楊。旣見君子,並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

簧,笙也。/亡,喪棄也。

駟驖

序:駟驖,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園囿之樂焉

始命,命爲諸侯也。秦始附庸也。

園囿

有蕃曰园,有墙曰囿。园囿大同,蕃墙异耳。

囿者,域养禽兽之处。其制诸侯四十里,处在於郊。灵台云:「王在灵囿。」郑駮异义引之云「三灵辟雍在郊」,明矣。孟子对齐宣王云「臣闻郊关之内有囿焉,方四十里」,是在郊也。

园者,种菜殖果之处,因在其内调习车马,言游於北园,盖近在国北。地官载师云「以场圃任园地」,明其去国近也。

三點不同:一、園有藩籬,囿有墻。二、園種菜殖果,囿域養禽獸。三、園去國近,近在國北。囿在郊,其制諸侯四十里。

但看下文,「遊於北園,四馬旣閒」,在園中也有馬。正義說是調習在園中,狩獵在囿中。

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於狩

驖,驪。阜,大也。/能以道媚於上下者。冬獵曰狩。

四馬六轡,六轡在手言馬之良也。/媚於上下,謂使君臣和合也。此人從公往狩,言襄公親賢也。

駟驖 傳:驖,驪。檀弓云「夏后氏尚黑,戎事乘骊」,则骊,黑色。驖者,言其色黑如驖,故为骊也。

六轡?八轡? 每马有二辔,四马当八辔矣。诸文皆言六辔者,以骖马兩側的馬内辔纳之於觖,故在手者唯六辔耳。聘礼云:「宾觌,总乘马。」注云「总八辔牵之赞者」。谓步牵马,故八辔皆在手也。大叔于田言「六辔如手」,谓马之进退如御者之手,故为御之良。此言「六辔在手」,谓在手而已,不假控制,故为马之良也。

公之媚子

能以道媚於上下。

媚於上下,謂使君臣和合也。

媚训爱也。

卷阿云「媚于天子」,「媚於庶人」,谓吉士之身媚上媚下,知此亦不是己身能上媚下媚者,以其特言「公之媚子,从公于狩」,明是大贤之人能和合他人,使之相爱,非徒己身能爱人而已。文王四友,「予曰有疏附」,能使疏者亲附,是其和合他人,则其为贤也。

谓之媚子者,王肃云:「卿大夫称子。」

奉時辰牡,辰牡孔碩。公曰左之,捨拔則獲

時,是辰時也。冬獻狼,夏獻糜,春秋獻鹿豕羣獸。天官獸人文,「羣獸」爲「獸物」/拔,矢末也。

奉是時牡者,謂虞人也。時牡甚肥大,言禽獸得其所。/左之者,從禽之左射之也。拔,括也。舍拔則獲,言公善射。

獸人還是虞人?

文引自天官獸人,獸人依時獻獸。注云:「狼膏聚,麋膏散。聚则温,散则凉,以救时之苦也。兽物,凡兽皆可,献及狐貍也。」

則說是虞人。地官山虞云:「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及弊田,植虞旗于中,以致禽。」然则田猎是虞人所掌,必是虞人驱禽,故知奉是时牡,谓虞人也。

下句言「舍拔则获」,此是猎时之事,故知是虞人奉之也。

左之是佐車?no

王制云:「佐车止则百姓田猎。」注云:「佐车,驱逆之车。」得不以从左驱禽,谓之佐车者,彼驱逆之车,依周礼田仆所设,非君所乘。此「公曰左之」,是公命御者从禽之左逐之,欲从禽之左而射之也。此是君所乘田车,非彼驱逆之车也。逐禽由左,礼之常法,必言「公曰左之」者,公见兽乃命逐之,故言「公曰」。

拔——矢末——括

传以拔为矢末,不辩为拔之处,故申之云「拔,括也」。家语孔子与子路论矢之事云:「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益深乎?」

遊於北園,四馬旣閒。輶車鸞鑣,載猃歇驕

閑,習也。/輶,輕也。獫、歇驕,田犬也。長喙 hui 曰獫,短喙曰歇驕。

公所以田則克獲者,乃遊於北園之時,時則已習其四種之馬。/輕車,駆逆之車也。置鸞於鑣,異於乘車也。載,始也。始田犬者,謂達其搏噬,始成之也。此皆遊於北園時所爲也。

四馬——四種之馬 夏官校人「辨六马之属: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驽马。天子马六种,诸侯四种」。郑以隆杀差之,诸侯之马无种、戎也。此说猎事,止应调习田马而已,而云四种之马皆调之者,以其田猎所以教战,诸马皆须调习,故作者因田马调和,广言四种皆习也。

輶車——輕車——駆逆之車 夏官田仆:「掌设驱逆之车。」注云:「驱,驱禽使前趍获。逆,御还之,使不出围。」然则田仆掌田,而设驱逆之车,故知轻车卽驱逆之车也。若君所乘者,则谓之田车,不宜以輶轻为名。且下句说犬,明是车驱之,而犬获之,故知是驱逆之车,非君车也。

鸞鑣——鸞在於鑣——異於乘車 冬官考工记云:「乘车之轮崇六尺有六寸。」注云:「乘车,玉路、金路、象路也。」言置鸾於镳,异於乘车,谓异於彼玉、金、象也。夏官大驭玉藻经解之注皆云「鸾在衡,和在轼」,谓乘车之鸾也。此云「鸾镳」,则鸾在於镳,故异於乘车也。鸾和所在,经无正文,经解注引韩诗内传曰:「鸾在衡,和在轼。」又大戴礼保傅篇文与韩诗说同,故郑依用之。蓼萧传曰:「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笺不易之。异义戴、毛氏二说。谨案:云经无明文,且殷、周或异,故郑亦不驳。商颂烈祖笺云:「鸾在镳。」以无明文,且殷、周或异,故郑为两解。

小戎

序:小戎,美襄公也。備其兵甲以討西戎。西戎方彊而征伐不休,國人則矜其車甲,婦人能閔其君子焉

矜,夸大也。國人夸大其車甲之盛,有樂之意也。婦人閔其君子,恩義之至也。作者敘外內之志,所以美君政教之功。

小戎俴 jian4 收,五楘 mu 梁辀。遊環脅驅,陰靷鋈續。文茵暢轂,駕我騏馵 zhu。/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小戎,兵車也。俴,淺。收,軫也「收,轸」者,相传为然,无正训也。轸者,上之前后两端之横木也,盖以为此轸者所以收敛所载,故名收焉。。五,五束也。楘,歷錄也。梁輈辀者,辕也,輈上句衡也,一輈五束五楘是辕上之饰,故以五为五束,言以皮革五处束之,束有歷錄历录者,谓所束之处,因以为文章历录然。历录,盖文章之貌也。/遊環,靷環也。游在背上,所以御出也。游环者,以环贯靷,游在背上,故谓之靷环也。贯两骖马之外辔,引辔为环所束骖马,欲出此环牵之,故所以御出也。脅駆,愼駕具所以止入也。「胁驱」者,以一条皮上系於衡,后系於轸,当服马之胁,爱愼乘驾之具也。骖马欲入,则此皮约之,所以止入也。阴,揜轨也谓舆下三面材,以板木横侧车前,所以阴映此轨,故云揜轨也。。靷,所以引也靷者,以皮为之,系於阴板之上,今骖马引之。何则?此车衡之长唯六尺六寸,止容二服而已,骖马颈不当衡,别为二靷以引车,故云「所以引也」。大叔于田云:「两服齐首,两骖雁行。」明骖马之首不与服马齐也。襄十四年左传称庾公差追卫献公,「射两軥而还」。服虔云:「軥,车轭也。两轭叉马颈者。」是一衡之下,唯有服马二颈也。哀二年左传称「邮无恤说己之御云:『两靷将绝,吾能止之。』驾而乘材,两靷皆绝」,是横轨之前别有骖马二靷也。鋈,白金也释器云:「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鐐。」然则白金不名鋈,言「鋈,白金」者,鋈非白金之名,谓销北白金,以沃灌靷环,非训鋈为白金也。金银铜铁总名为金,此说兵车之饰,或是白铜、白铁,未必皆白银也。续,续靷也。/文茵,虎皮也茵者,车上之褥,用皮为之。言文茵,则皮有文采,故知虎皮也。刘熙释名云:「文茵,车中所坐也,用虎皮,有文采是也。」。畅毂,长毂也言长於大车之毂也。骐,骐文也色之青黑者名为綦,马名为骐,知其色作綦文。左足白曰馵释畜云:「马后右足白,骧。左白,馵。」。//西戎板屋地理志云:「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故秦诗云『在其板屋』。」

此群臣之兵車,故曰小戎。/游环在背上,无常处,贯骖之外辔,以禁其出。胁驱者,著服马之外胁,以止骖之人。揜轨在轼前垂辀上。鋈续,白金饰续靷之环。/此上六句者,国人所矜。/言我也念君子之性溫然如玉,玉有五德聘义云: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心曲,心之委曲也。憂則心亂也。此上四句者,婦人所用,閔其君子。

小戎 兵车,兵戎之车,小大应同,而谓之小戎者,六月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元,大也。先启行之车谓之大戎,从后行者谓之小戎,故笺申之云:「此群臣之兵车,故曰小戎。」言群臣在元戎之后故也。

車制相關 梁辀,辀上曲句衡。衡者,轭也。辕从轸以前,稍曲而上至衡,则居衡之上而乡下句之,衡则横居辀下,如屋之梁然,故谓之梁辀也。考工记云:「国马之辀,梁深四尺有七寸。」注云马高八尺,兵东、乘车轵崇三尺有三寸,加轸与轐七寸,又并此辀深衡高八尺七寸也。除马之高,则馀七寸,为衡颈之间也。是辀在衡上,故颈间七寸也。

兵车言浅轸长毂者,对大车、平地载任之车为浅为长也。考工记云:「兵车之轮,崇六尺有六寸,椁其漆内而中诎之,以为之毂长。」注云:「六尺六寸之轮,漆内六尺四寸,是为毂长三尺二寸。郑司农云:『椁者,度两漆之内相距之尺寸。』」是兵车之毂长三尺三寸也。考工记又说「车人为车,柯长三尺,毂长半柯」,是大车之毂长尺半也。兵车之毂比之为长,故谓之长毂。考工记又云:「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参如一。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注云:「兵车之隧四尺四寸。郑司农云:『隧谓车舆深也。』」则兵车当舆之内,从前轸至后轸,唯深四尺四寸也。车人云:「大车牝服二柯,有参分柯之二。」注云:「大车,平地载任之车,牝服长八尺,谓较也。」则大车之用内前轸至后轸其深八尺,兵车之轸比之为浅,故谓之浅轸也。人之升车也,自后登之,入於车内,故以深浅言之,名之曰隧。隧者深也。郑司农云「隧谓车舆深」,玄谓「读如邃宇之邃」,是轸有深浅之义,故此言浅轸也。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駠是中,䯄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 jue 軜。言念君子,溫其在邑。方何爲期,胡然我念之

黃馬黑喙曰䯄。/龍盾,畫龍其盾也。合,合而載之。軜,驂內轡也。/在敵邑也。

赤身黑鬛曰駠。中,中服也。驂,南騑也。尔雅有「骝白,駮」;「骝马白腹,騵」,则緌是色名。说者皆以骝为赤色,若身鬛俱赤,则为骍马,故为赤身黑鬛,今人犹谓此为骝马也。车驾四马,在内两马谓之服,在外两马谓之騑,故云「中,中服。骖,两騑也」。/鋈以觼軜,軜之觼以白金爲飾也。軜系於軾前。/方今以何時爲還期乎?何以然了不來言望之也。

俴駟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滕。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俴驷,四介马也。孔,甚也。厹,三隅矛也矛刃有三角,盖相传为然也。錞,鐏也矛之下端當有鐓。蒙,讨羽也。伐,中干也。苑,文貌。/虎,虎皮也。韔,弓室也。膺,马带也。交韔,交二弓於韔中也。闭,绁。绲,绳。滕,约也。/厌厌,安静也。秩秩,有知也。

俴,浅也,谓以薄金为介之札。介,甲也。甚群者,言和调也。蒙,厖也。讨,杂也。画杂羽之文於伐,故曰厖伐。/镂膺,有刻金饰也。/此旣闵其君子寝起之劳,又思其性与德。

蒹葭

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秦處周之舊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爲諸侯,未習周之禮法,故國人未服焉。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典也。蒹,薕。葭,蘆也。蒼蒼,盛也。白露,凝戾爲霜,然後歲事成,國家待禮然後興。/伊,維也釋詁,王肅:「維,得人之道。」。一方,難至矣。/逆流而上曰遡洄,逆禮則莫能以至也。/順流而涉曰遡遊。順禮求濟道來迎之。

蒹葭在眾草之中,蒼蒼然彊盛,至白露凝戾爲霜,則成而黃。興者,喻眾民之不從襄公政令者,得周禮以教之則服。/伊,當作繄,繄猶是也。所謂是知周禮之賢人,乃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此言不以敬順往求之則不能得見。/宛,坐見貌,以敬順求之則近耳,易得見也。

詩集傳 蒹葭未敗,而露始爲霜,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之時也。伊人,猶彼人也。一方,彼一方也⋯⋯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毛鄭所興者不同。

毛意「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是蒹葭茂盛但未堪家用,直到白露凝結爲霜然後堅實中用,歲事得成。以興秦國之民雖眾,未順德教,必待周禮以教之,然後服從上命,國乃得興。後之「伊人」爲周禮,爲得人之道。

鄭義則是蒹葭在眾草之中蒼然彊盛,但直至白露成霜,才成熟變黃。興眾民不從襄公政令,得周禮教之才服從。欲求周禮,當得知周禮之人。後之「伊人」則爲知周禮之賢人。

爲何所興不同?

?在毛鄭看來,「白露爲霜」喻禮成。因爲蒹葭在白露爲霜之前已成。故而鄭玄認爲應當是白露爲霜時「成而黃」。是根據自然物象與時間的對應作出的判斷。根據現實情況,下面的「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才更符合「蒹葭蒼蒼」時的意象。

白露爲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正義 八月白露節,秋分八月中,九月寒露節,霜降九月中,白霜露?凝戾爲霜,然後歲事成。谓八月、九月葭成苇,可以为曲簿飼蠶的器具充岁事也。七月云:「八月萑苇。」则八月苇已成。此云白露为霜,然后岁事成者,以其霜降草乃成,举霜为言耳。其实白露初降,已任用矣。此以霜降物成,喻得礼则国兴。下章「未晞」、「未已」,言其未为霜则物不成,喻未得礼则国不兴。此诗主刺未能用周礼,故先言得礼则兴,后言无礼不兴,所以倒也。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猶蒼蒼也。晞,乾也。/湄,水隒也。釋水:「水草交爲湄,謂水草交際之處,水之岸也。」釋山:「重甗隒隒是山岸,湄是水岸。」/ 躋,升也。/坻,小渚也。

未晞,未爲霜。/升者,言其難至,如升阪。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采采,猶萋萋也。未已,猶未止也。/右,出其右也。/小渚曰沚。

/右者,言其迂迴也。

詩本義 论曰:据诗序,但言刺襄公未能用周礼尔。/郑氏以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徳教日久,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案史记秦本纪,周幽王时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弑幽王,秦襄公将兵救周,战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卽有其地。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十二年,伐戎至岐而卒。子文公立,居西垂宫十六年,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又据诗小戎序云:襄公备其兵甲,以讨西戎,西戎方彊,而征伐不休,但言征伐,而不言败逐之。以史记及小戎序考之,盖自西戎侵夺岐丰,周遂东迁,虽以岐丰赐秦,使自攻取,而终襄公之世不能取之。但尝一以兵至岐,而卒至文公立十六年始逐戎而取岐丰之地。然则当诗人作蒹葭之时,秦犹未得周之地,郑氏谓秦处周之旧土,大旨旣乖,其余失诗本义,不论可知。

本义曰:秦襄公虽未能攻取周地,然已命为诸侯,受显服,而不能以周礼变其夷狄之俗,故诗人刺之。以诗蒹葭水草苍苍然茂盛,必待霜降以成其质,然后坚实,而可用。以比秦虽彊盛,必用周礼以变其夷狄之俗,然后可列于诸侯。所谓伊人者,斥襄公也。谓彼襄公如水旁之人,不知所适,欲逆流而上,则道逺而不能达,欲顺流而下,则不免困于水中,以兴襄公虽得进列诸侯,而不知所为欲慕中国之礼义。旣邈不能及退循其旧,则不免为夷狄也。白露未晞、未巳,谓未成霜尔。

終南

序:終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爲諸侯,受顯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以戒勸之

正義 ⋯⋯戒勸之者,章首二句是也,美之者,下四句是也。常武美宣王又常德,因以爲戒。彼先美後戒,此先戒後美者,常武美宣王因以爲戒,此主戒襄公因戒言其美,主意不同,故序異也。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

興也。終南,周之名山中南也昭四年左传曰:「荆山、中南,九州之险。」。條,槄。梅,柟 nan 也。宜以戒不宜也。/錦衣,采色也。狐裘,朝廷之服。

問何有者,意以爲名山高大,宜有茂木也。興者,喻人君有盛德,乃宜有顯服,猶山之木有大小也。此之謂戒喻。/至止者,受命服於天子而來也。諸侯狐裘錦衣以裼之。/渥,厚漬也。顏色如厚漬之丹,言赤而澤也。其君也哉,儀貌尊嚴也。

按序文,此詩是美也是刺。故而毛鄭皆以每章前二句爲刺,後一句爲美。章首句言「終南何有,有條有梅」,興君子有德,才宜有顯服,是爲戒。

有條有梅 释木云:「槄,山槚。」李巡曰:「山槚一名槄也。」孙炎曰:「云『有条有梅』,条,槄也。」郭璞曰:「今之山楸也。」

孙炎曰:「荆州曰梅,杨州曰柟。」郭璞曰:「似杏实酢。」陆机云:「槄,今山楸也,亦如下田楸耳,皮叶白,色亦白,材理好。宜为车板,能湿。又可为棺木,宜阳。共北山多有之。梅树皮叶似豫樟,豫樟叶大如牛耳,一头尖,赤心,华赤黄,子青,不可食。柟叶大,可三四叶一丛。木理细緻於豫樟,子赤者材坚,子白者材脆。江南及新城、上庸、蜀皆多樟柟,终南山与上庸、新城通,故亦有柟也。」

錦衣狐裘

箋:諸侯狐裘錦衣以裼之。

狐裘,朝廷之服,谓狐白裘也。白狐皮为裘,其上加锦衣以为裼,其上又加皮弁服也。玉藻云:「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注云:「君衣狐白毛之裘,则以素锦为衣覆之,使可裼也。袒而有衣曰裼。必覆之者,裘,亵也。云『衣锦褧衣,裳锦褧裳』,然则锦衣复有上衣明矣。天子狐白之上衣皮弁服,与凡裼衣象裘色也。」是郑以锦衣之上有皮弁服也。

正以锦文大著上有衣,衣象裘,裘是狐白,则上服亦白皮弁服,以白布为之衣,衣之白者,唯皮弁服耳,故言「天子狐白之上衣皮弁服与」,明诸侯狐白亦皮弁服,以无正文,故言「与」为疑之辞也。

玉藻又云:「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此笺云「诸侯狐裘,锦衣以裼之」,引玉藻为说,以明为裘之裼衣,非裼上之正服也。若然,郑於坊记注云:「在朝君臣同服。」士冠礼注云:「诸侯与其臣,皮弁以视朔,朝服以日视朝。」论语云:「素衣麑裘。」云素衣,诸侯视朔之服。聘礼云:「公侧授宰玉,裼降立。」注引论语曰:「『素衣麑裘』,皮弁时或素衣,其裘同,可知也。」然则诸侯在国视朔,及受邻国之聘,其皮弁服皆服麑裘,不服狐白。此言狐裘为朝廷之服者,谓诸侯在天子之朝廷服此服耳,其归在国则不服之。曾子问云:「孔子曰:『天子赐诸侯冕弁服於太庙。归设奠,服赐服。』」然则诸侯受天子之赐,归则服之以告庙而已,於后不复服之。知视朔、受聘服麑裘。此美其受赐而归,故言「锦衣狐裘」耳。

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

紀,基也。堂,畢道平如堂也。/黑與青謂之黻。五色備謂之繡。考工记缋人文也。郑於周礼之注差次章色,黻皆在裳。言黻衣者,衣大名,与绣裳异其文耳。

畢也,堂也,亦高大之山所宜有也。畢,終南山之道,名邊,如堂之墻然。崖/道之邊

詩集傳 紀,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寬平處也。黻之亞狀,兩已相戾也。鏽,刺繡也⋯⋯

黃鳥

序:黃鳥,哀三良也。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而作是詩也

三良,三善臣也,謂奄息、仲行、鍼虎也。從死,自殺以從死。

正義 文六年左传云:「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服虔云:「子车,秦大夫氏也。杀人以葬,璇环其左右曰殉。」

秦本纪云:「穆公卒,葬於雍,从死者百七十人。」然则死者多矣。主伤善人,故言「哀三良也」。

杀人以殉葬,当是后有为之,此不刺康公,而刺穆公者,是穆公命从己死,此臣自杀从之,非后主之过,故笺辩之云:「从死,自杀以从死。」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宂,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興也。交交,小貌桑扈箋:交交猶佼佼,爲往來狀也。黃鳥以時往來得其所,人以壽命終,亦得其所。/子車氏,奄息名左传作「子舆」,舆、车字异义同。传以奄息为名,仲行亦为名。笺以仲行为字者,以伯仲叔季为字之常,故知仲行是字也。然则鍼虎亦名矣。或名或字,取其韵耳。。/乃特百夫之德。/慄慄,懼也。/殲,盡。良,善也。

黃鳥止於棘,以求安己也。此棘若不安則移與者,喻臣之事君亦然。今穆公使臣從死,刺其不得黃鳥止於棘之本意。/言誰從穆公者,傷之。/百夫之中最雄俊也。/宂謂塚壙中也。秦人哀傷此奄息之死,臨視其壙,皆爲之悼慄。/言彼蒼者天,愬之。/如此奄息之死可以他人贖之者,人皆百其身,謂一身百死,猶爲之惜善人之甚。

詩集傳 言交交黃鳥,則止於棘矣;誰從穆公,則子車奄息也。蓋以所見起興也。

毛鄭比興稍有不同。「交交黃鳥,止於棘」於毛則爲:小小的黃鳥停在荊棘之上,猶如人死得其所。於鄭則爲:黃鳥止於棘是爲求己安,臣事君也是如此。如今穆公竟命臣從死,是非臣事君之道。——毛意「交交黃鳥,止於棘」反刺人不以正常的壽命終老,而爲君陪葬。鄭則以爲是反刺不得臣事君之道。——毛所刺是穆公破壞了人死亡的正常規律,鄭所刺是穆公破壞了君臣之道。毛意更自然,鄭意則圍繞後天的君臣之道。但後文只是可惜善人,鄭意或許和後文的聯繫更緊密一點?

到了朱熹,竟然直接理解爲「以所見起興」,黃鳥止於棘只是奄息從穆公,並無反喻批判的「刺」的意味。不受序文束縛,比興也不必費盡心思。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爲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宂,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防,此也。

仲行,字也。/防猶當也。言此一人當百夫。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鍼虎。維此鍼虎,百夫之御。臨其宂,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御,當也。

晨風

序:晨風,刺康公也。忘穆公之業,始棄其賢臣焉

鴥yu/jue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興也。鴥,疾飛貌。晨風,鹯 zhan 也释鸟文。舍人曰:「晨风一名鹯。鹯,挚鸟也。」郭璞曰:「鹞属。」陆机云:「鹯似鹞,青黄色,燕颔勾喙,向风摇翅,乃因风飞,急疾击鸠鸽燕雀食之。」。鬱,積也。北林,林名也。先君招賢人,賢人往之。鴂疾如晨風之飛入北林。/思望之心中欽欽然。/今則忘之矣。

先君謂穆公。/言穆公始未見賢者之時,思望而憂之。/此以穆公之意責康公如何如何乎,忘我之事實多。

詩集傳 婦人以夫不在,而言鴥彼晨風,則歸于鬱然之北林矣,故我未見君子,而憂心欽欽也。彼君子者,如之何而忘我之多乎?此與扊扊之歌同意,蓋秦俗也。

山有苞櫟,隰有六駮。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櫟,木也释木云:「栎,其实梂。」孙炎曰:「栎实,橡也,有梂汇自裹也。」陆机云:「秦人谓柞栎为栎,河内人谓木蓼为栎,椒榝之属也。其子房生为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说者或曰柞栎,或曰木蓼。机以为此秦诗也,宜从其方土之言柞栎是也。」。駮,如馬,倨牙,食虎豹。郭璞引山海经云:「有兽名駮,如白马黑尾,倨牙,音如鼓,食虎豹。」然则此兽名駮而已。言六駮者,王肃云:「言六,据所见而言也。」倨牙者,盖谓其牙倨曲也。言山有木,隰有兽,喻国君宜有贤也。陆机云:「駮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駮荦,遥视似駮马,故谓之駮马。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皆山、隰之木相配,不宜云兽。」此言非无理也,但笺、传不然。

山之櫟,隰之駮,皆其所宜有也。以言賢者亦國家所宜有之。

山有苞棣,隰有樹檖。未見君子,憂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棣,唐棣也。檖,赤羅也。

無衣

序: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興也。袍,襺 jian 也释言文。玉藻云:「纩为襺。缊为袍。」注云:「衣有著之异名也。缊谓今纩及旧絮也。」然则纯著新绵名为襺,杂用旧絮名为袍。虽著有异名,其制度是一,故云「袍,襺也」。。上與百姓同欲,則百姓樂致其死。/戈,長六尺六寸。矛常二丈。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仇,匹也。

此責康公之言也。君豈嘗曰:女無衣,我與女共袍乎?言不與民同欲。/于,於也。怨偶曰仇。君不與我同欲,而於王興師,則云: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戰。

詩集傳 秦俗強悍,樂於戰鬥,故其人平居而相謂曰:豈以子之無衣,而與子同袍乎?蓋以王於興師,則將修我戈矛,而與子同仇也。其歡愛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蘇氏曰:「秦本周地,故其民猶思周之盛時而稱先王焉。」或曰興也,取與子同三字爲義。後章放此。

毛鄭意不同,所刺方式不同

按正義,毛意爲:朋友之間相謂:我豈曰子無衣乎?我冀與子同袍。興君與百姓同欲,故百姓樂致其死。至於王家於是興師之時,百姓皆自相謂: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匹,而往征之。——整句反刺康公用兵,不與民同欲。王肃云:「岂谓子无衣乎?乐有是袍,与子为朋友,同共弊之。以兴上与百姓同欲,则百姓乐致其死,如朋友乐同衣袍也。」王肃云:「疾其好攻战,不由王命,故思王兴师是也。」

鄭意則爲:康公平時可曾說過:你們沒有衣服,那麼我和你們同袍。以王法興師之時,方才說修治戈矛,我們共同去征伐仇敵。——在句意中刺。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澤,潤澤也。/作,起也。

襗褻衣近污垢。/戟,車戟常也常長丈六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行,往也。

渭陽

序:渭陽,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晉獻公之女。文公獻公之子遭驪姬之難未反,而秦姬嫁於秦國,姬姓。此秦姬以姓系於所嫁之国者,妇人不以名行,以姓为字,故或系於父,或系於夫,事得两施也。卒,穆公納文公。爲晉君康公時爲大子,贈送文公于渭之陽,念母之不見也。我見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卽位,思而作是詩也。

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

母之昆弟曰舅。/贈,送也。乘黃,四馬也。

渭,水名也。秦是時都雝,至渭陽者,蓋東行送舅氏於咸陽之地。水北曰陽,渭水之北。雍在渭南。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珮

瓊瑰,石而次玉。

正義 成十七年左传称「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惧不敢占」。后三年而言,「言之,至莫而卒」。服虔云:「声伯恶琼瑰赠死之物,故畏而不言。」然则琼瑰是赠死之玉,康公以赠舅者,玉之所用,无生死之异。丧礼饭含用玉,声伯梦见食之,故恶之耳。

權輿

序:權輿,刺康公也。忘先君之舊臣,與賢者有始而無終也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于嗟乎,不承權輿

夏,大也。//承,繼也。權輿,始也。

屋,具也。渠渠,猶勤勤也。言君始於我厚設禮食,大具以食我,其意勤勤然。/此言君今遇我,薄其食,我纔足耳。

詩集傳 此言其君始有渠渠之夏屋以待賢者,而其後禮意寖衰,供億寖薄,至於賢者每食而無餘,於是歎之,言不能繼其始也。

屋——具 or 宮室?

案崔骃七依说宫室之美云:「夏屋渠渠。」王肃云:「屋则立之於先君,食则受之於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馀。」义似可通。郑不然者,诗刺有始无终。上言「於我乎」,谓始时也。下言「今也」,谓其终时也。始则大具,今终则无馀,犹下章始则四簋,今则不饱,皆说饮食之事,不得言屋宅也。若先君为立大屋,今君每食无馀,则康公本自无始,何责其无终也?且尔雅「屋,具」正训,以此故知谓礼物大具。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于嗟乎,不承權輿

四簋,黍稷稻粱。

四簋——黍稷稻粱?周禮本該只有黍稷,但禮物大具,則應一簋一物。公食大夫禮四物皆有,但稻梁亦在簠。——調和,公食大夫禮是禮食,中是燕食,有差,故可。

公食大夫礼云:「宰夫设黍稷六簋。」又云:「宰夫授公粱,公设之。宰夫膳稻于粱西。」注云:「膳犹进也。进稻粱者以簠。」

秋官掌客注云:「簠,稻粱器也。簋,黍稷器也。」然则稻粱当在簠,而云「四簋,黍稷稻粱」者,以诗言「每食四簋」,称君礼物大具,则宜每器一物,不应以黍稷二物分为四簋。以公食大夫礼有稻有粱,知此四簋之内兼有稻粱。公食大夫之礼,是主国之君与聘客礼食,备设器物,故稻粱在簠。此言每食,则是平常燕食,器物不具,故稻粱在簋。公食大夫,黍稷六簋,犹有稻粱。此唯四簋者,亦燕食差於礼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