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鈔|李零:三代考古雜談

文研院年度榮譽講座。直播 推送。視野宏闊,提綱挈領。以下內容基本上是 ppt

司马迁论三代

史記以《世本》類為基礎。世本有八種,現在也沒定本。《五帝本纪》只是个引子。实际起点是三代《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夏、殷有世无年,“三代”以周为主。

西周封建,以“殷东国五侯”为核心(见保尊、保卣),即齐鲁晋卫燕。齐魯封于夷,卫燕封于殷,晋封于夏。“三代”變成五大占领区。东周,《十二诸侯年表》以周年、鲁年为纪年标准,“十二诸候”是齐晋秦楚,加宋卫陈蔡,加曹郑燕吴,包括上五大诸候。

战国,《六国年表》以周秦为纪年标准,“六国”是“三晋”加楚燕齐。

王国维论三代是从地理入手。他的《三代地理小记》(《国学从刊》,1915 年)是写于日本,全书凡十篇。沒有夏。禹貢是夏,王國維沒用。顾颉刚定《禹贡》为战国文本。顾去世后,刘起釪定《禹贡》为西周中期文本(据□公盨)。禹貢具有西周的地理視野。

罗泰批评“中国考古的历史学取向”,考古所开会,有人不同意。其实此说出自他的老师张光直。张光直说,假如史语所当初不是挖殷墟,而是挖史前,结果可能大不一样。但中国的历史选择有中国自己的历史背景,也有中国自己的道理。

國家

“家”代表“私”,“国”代表“公”

自从人类走出“伊甸园”,迈向“文明”,“公”与“私”就是一对欢喜冤家。中国传统语汇,“家”代表“私”。“家”代表“私”(私有制),“国”代表公(公权力)。如古书上的“公家”就是“官家”。国家既是维护私有制的工具,也是调节公私矛盾的工具。《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就是讲这个基本事实。

几千年来,人与人的“和谐”、国与国的“和平”是靠国家暴力来维系。良渚文化為什麼沒有了,除了天災,維穩成本過高。国家和国家暴力的出现是“文明”出现的基本标志。

考古學家:舊石器比新石器更平等,但國家之間更暴力,sanctioned violence 以公鬪禁私鬥。

国家概念不必照搬西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现代国家 Nation 不是欧洲起源,而是美洲起源。德国和意大利都命中缺“国” (Nation),乃有 Nazi。周锡瑞编过一本 Empire to Nation,该书的 Empire 是传统国家,Nation 是现代国家。西方学者多认为,现代国家都是打乱重组,属于“想象的共同体”,帝国都应解体。西方自治传统强,中国大一统传统强,不必方凿圆枘,生搬硬套。中国就是中国,传统国 家也好,现代国家也好,都以大一统为特点,既不是王国的拼凑 (United Kingdom),也不是自治州的拼湊 (United States),更不是 Schengen States 这样的国家(免检免签)。“大一统”代表世界主义,现在叫“全球化”。西方也有帝国,他们对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津津乐道,但其他地区的“大一统”,让他们一说,都很负面。

武王克商以后的西周绝非城邦国家或“瑞士奶酪”。它有天下共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见高青出士铜器的铭文);诸侯封建,也非完全自治;势力范围也很大,包括夏、商、周旧土,兩周之域已接近秦帝国。贝格利说,安阳是安阳文化,二里岗反而是帝国。若以此作标准,西周也是帝国。

中国“大一统”是靠郡县制。郡县制是逐渐发展,不是秦汉才有,也不是东周才有,而是西周就有。如西周金文中的郑县、丰县,都是王畿专属区,并非边镇。古人说,古代小国多以一同之地(方百里)为大小,秦汉时期的县就是以一同之地为常设规模,今天中国的县还是大体如此。中国不是没有自治,白治在县以下(乡镇村),与西方不同。西周尚未达于编户齐民,但王国维指出,它是中国帝制的源头。

《剑桥中国上古史》用“二元叙事法”:考古自考古,文献白文献,两张皮。認為中國人考古和歷史混為一談,很不好。

地理

中国制图学讲“计里画方”,城邑宫室讲十字轴线(东西南北中),以方为主。五行数术家画四方五位图、四方九位图,一种是表盘式线图,一种用方格拼联,还有一种是大方块套小方块的靶向图(“畿服图”),都是以四裔环绕中心为特点。四裔趋中,每个点都是一个小十字。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小到大,由近及远,最后形成一个大十字。

夏商周平行论:柴尔德的“考古文化”理论:碳 14 发明前,靠地理、族群、器物排队。柴尔德的地理眼光受他的老师迈尔斯影响,受他遍游欧洲的经历影响,并和他四访苏联有关。族群考古是受科西纳影响,但他的族群概念主要是语言研究和考古研究,不是体质人类学的人体测量。

张光直的“夏商周平行”论,把夏商周的居地看作并行的三大板块。夏商周有征服关系,形成时间层次,但作为国族和地理概念,三者是平行关系。先商与夏有共时关系,先周与商有共时关系。

三縱一橫的大通道,周—夏—商,寶雞—西安—洛陽—二里頭—鄭州—商丘是橫向通道。

天下之中:从散点透视到焦点透视

《禹贡》九州以冀州夏爲中心。

豫西是夏地(晋南)的前出部分,郑州一巩义一偃师一洛阳是个依山靠河的走廊。商是从郑州向西,插入夏的腹地。

《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日: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洛邑也是个四方辐辏的中心。

夏商周起源地皆远离天下之中。一般说,远离中心,多比较单纯,比较原始,越靠近中心,年代越晚,成分越杂。二里头与尸乡沟同处偃师,成周洛邑在其西侧。三邑皆位于“夏代大十字”南北纵道和东西横道的交汇点上,属于夏、商、周共同拥有的中心。

湯武革命,文化差異大反而趨同,戰國文化發展水平都很高,反而趨異。

族姓

《西周族姓考》

古书所见族姓,与两周金文若合符节。族群考古,二战后成为禁忌,现在引起重视。姓氏是人类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族姓是周人的一大发明,有民族识别作用。女子称姓,男子称氏不称姓,用以别婚姻,通过联姻,形成更大的族群。兩周时期,有金文为证,夏遗民(如杞)为姒姓,商遗民(如宋)为子姓。但夏商时还没有这类姓。裘锡圭《说“女司”(提纲)》认为,商代的“司母”应合读,相当“女司”或“姒”,宋人確實是子姓,但商代沒有子姓。夏代女子以姒爲尊稱,商代男子以子爲尊稱,后来演变为杞、宋两国的姓。东周,妯娌相称,长者称姒,幼者称娣,姒是女子的尊称,男子,尊者称子,仍保留这类习俗。

《殷本纪》有“西伯昌、九侯(鬼侯)、鄂侯为纣三公”说。西伯是姬姓,鬼侯是媿姓,鄂侯是姞姓,自殷视之,皆蛮夷。其实,古书中还有姬姓之戎(鲜虞、中山)、姜姓之戎(申戎)、姞姓之戎(密须、南燕),说明当时的情况是夷含夏,夏含夷。赤狄之后曰隗氏,白狄之后曰鮮于,都是北朝胡姓,后世还在,很多就在北京。隗氏在今房山芦子水和大石窝,我们调查过。鮮于还有待调查。

五帝

《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

论中国传说时代以帝系为本,帝系以族姓为本。族姓是西周才有。族姓不是从帝系分衍,相反,帝系是族姓的整合。帝系是周初网罗夏商周三地古族,记其族源传说。帝系分周帝系和秦帝系。周帝系以黄帝、额项、帝喾、尧、舜为五帝。秦帝系以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少吴)、北方黑帝(额项)为五帝。

夏鼐不谈传说时代,苏秉琦是徐旭生的学生,他谈,他的学生也谈。他的区系类型说有族团说的影子。参看《中国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苏序(写于 1991 年)以龙山时代为五帝时期。韩建业《早期中国》以文化圈配传说时代。

五帝传说是西周时期的“五族共和”。当时五族共戴一天,族源认同很重要。代排座次,夏在前,商其次,周最后。西周大一统,托梦“禹迹”,夏是老大,夏是四方之中,谁得夏,谁得天下,“祖宗大一统”先行,“夏”反而成为共名。

《山西考古断想》

广义的夏包括整个晋西南,狭义的夏与唐虞有别。传统说法,唐在临汾地区,虞夏在运城地区。唐是晋中到运城的必经之地,守着南北交通的隘口。虞在永济一带,是去陕西的交通要道。夏在夏县和垣曲一带,是去河南的交通要道。

文武图商,先取夏地,毕公有大功。魏出毕公,曾以安邑为都,占有夏地。夏有盐铜之利,后来居上,取唐虞而奄有三地,兼及河洛、嵩山一带,成为天下之中。后来商周都认同夏。夏与雅有关,是文明的代名词。晋,叔虞封唐是封于鄂,最初叫唐伯,燮父迁翼始称晋。封唐之前,先有霍,霍在霍山脚下,很近。晋封于唐,西部的吕梁山区很重要。晋都三迁,无出唐地。北赵墓地只是燮父以下九侯的墓地。晋的土著是夏、戎(怀姓九宗、赤狄、白狄)。赵属商遗民。

唐虞夏隐于晋史之中,夏史在晋史中仍有延续。研究唐虞夏,当从祁姚姒三姓入手。如晋六卿的范氏就是唐遗民(也叫唐杜氏、士氏、随氏),曾经迁于西土,后来住在随;浮山桥北的先氏可能与姒姓的有莘氏有关。清华简《系年》说,商汤生于唐,娶于有莘氏。虞,我们知之甚少。虞、芮、虢东迁,就是住在虞夏故地。

屈(疑在石楼到吉县一带)、蒲(疑在隰县、蒲县)、鄂(乡宁)就在山区。晋,初封于鄂,鄂在乡宁,为什么选在山地,可能与军事上的考虑有关,后来才搬到平地。曹大志把这一带与清涧李家崖放在一起研究,很重要。

近年,湖北考古大丰收。曾是南宮括伐楚,封其后于江汉的曾地,也叫随,第一代曾侯谏的夫人是媿氏。曾是商代舊名,为什么又叫随,可能随州发现的随、唐、鄂是一批南下的“山西干部”。

《太行东西与燕山南北》。参看张渭莲、段宏振书。

王国维讲成汤八迁,主要在冀南、豫北,兼及山东。其实商跟河北关系更大。如太行八陉连接山西和河北,是夏商通道。燕山南北有肃慎、燕亳。北京,北有辽西,东有蓟县、秦皇岛,西有张北、呼和浩特。夏与商隔山相望,晋东南是个交叉地带。西伯戡黎在这一带。商是沿京广线和陇海线向四个方向发展,北京到郑州是北线,郑州到盘龙城是南线,郑州到洛阳是西线,郑州到商丘是东线。郑州是商的“天下之中”。周灭商,封夏殷之后于杞宋。宋在豫东的商丘。张光直主商丘说,但只挖到宋,很多问题还值得探讨。

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于殷,设管、蔡、霍三监。管在郑州,蔡在上蔡,位于殷南,霍在洪洞一带,位于殷西(属于夏地)。周公东征,杀武庚,撤三监,先后封齐、鲁、晋、卫、燕,是为“殷东国五侯”(相当五大军区),全面占领殷地。齐是灭薄姑所封,鲁是灭商奄所封,属于占领夷地。晋封于夏地,先封唐,后遷翼,属于占领夏地。卫,先封康,后遷沫,在淇县,与朝歌有关,属鹤壁市。《诗经》十五国风有邶、鄘、卫,邶可能在安阳一带,鄘可能在濮阳一带。商丘封宋应在周公东征之后。杞、宋都是别封,不在原地。

卫地之北有邢,邢即八迁之耿,属于石家庄、邯郸一带。邢地之北有北燕。卫地以北,平谷刘家河、藁城台西、定州北庄子,都有商代铜器发现。

汧渭之间:西周的后院

陇山分陕甘:陇山以西是甘肃,陇山以东是陕西。岐以西、陇以东的汧渭之会是“西周的后院”。陇山,西有大骆,东有非子。非子与大骆同族,皆属赢姓西迁的一支。大骆是大宗,非子是小宗。大骆和非子的封地,中间有关陇古道。大骆与申通婚,守西垂,用以控制西戎八国中的绵诸、緄戎(犬戎)、翟戎、獂戎。非子是周人分土为附庸,与周通婚,关系更密切。西周的后院还住着姬姓的虞、芮、虢,姜姓的申、吕。缯(灭周者)从湖北迁来,可能也在这一带。

泾渭之间:公刘迁擯,古公迁岐

泾水上游有豳国。周人自邰迁豳,自豳迁岐,是沿泾水打来回。泾水上游有密须、阮、共。密须姞姓,简称密,是“文王伐九邦”之一。1967 年灵台白草坡出土“潶(?)伯”“□伯”铜器,前者不详,后者疑即“阮伯”。

六盘山分甘宁,六盘山以北是宁夏,六盘山以南是甘肃。陇东有庆阳、平凉地区。甘肃平凉与宁夏彭阳、固原、泾源之间有一条环路(萧关在固原南),即著名的回中道。泾源有秦回中宫遗址。彭阳姚河塬遗址出土西周甲骨,铭文与戎事有关,大概是个边防前哨。

洛渭之间:周室东迁的必经之地

洛渭之间是周投奔晋南和豫西的必经之地(古称西河之地)。晋、陕和晋、豫以黄河為隔,中有渡口,正像夏、商以太行为隔,中有陉道,互相来往。今黄河西侧,韩城、澄城、合阳、大荔一带有芮,是河西之芮(梁也在这一带,河东之芮在山西芮城)。山西一侧,“屈边秦,蒲边翟”(《晋世家》),与西河之地相望。

晋陕渡口(南段):柳林、吴堡间有军渡,清涧、石楼间有辛关渡,延川、永和间有永和关渡和铁罗关渡,延川、大宁间有马头关渡和平渡关渡,宜川、吉县有马类滩渡,韩城与河津、万荣间有龙门渡、芝川渡、汾阴渡、庙前渡、西头渡,合阳、大荔与永济间有洽川渡、大庆渡、蒲津渡,潼关、芮城间有风陵渡。

晋豫渡口:芮城、灵宝间有大禹渡,芮城、三门峡间有茅津渡,垣曲、渑池间有利民渡和济民渡。

總結

“中国”是个自我创造的過程,“中国”是个历史形成的概念。

  • 唐、虞、夏归于夏——“中”的形成:山西或晋南豫西的“小一统”
  • 夏、商、周归于周——“域”的形成:是地理意义上的“大一统”
  • 周、秦、汉归于汉——制度意义上的“大一统”

《殷周制度论》讲殷周异同,所谓“制度”,其实是“礼制”。王国维强调,周礼是“道德政治”,即“尊尊”“亲亲”“贤贤”。“贤贤”,这种秩序安排是以族姓为纽带。

  • 周:族群统一、疆域统一。周是大地域国家,走向帝国的开始,不是城邦国家。贝格利把早商的二里冈文化都叫“二里冈帝国”,周怎么会是“城邦国家”?
  • 秦: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成功;统一学术,失败;统一宗教,未完成
  • 西汉:统一学术,成功;统一宗教,失败。
  • 东汉:宗教多元化,形成儒、释、道三位一体,统治者找到对付“造反”的办法。
  • 最后,形成中国特点:国家大一统,宗教多元化,

唐曉峰點評

中國的地理體系不是經緯,而是郡縣體系,是世界上最嚴密的郡縣。周則用封國體系。先周怎麼解決?自然地理!這是李零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