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諸篇摘錄

大一沈迷廖平⋯⋯

舒大剛楊世文主编廖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Z126-53/bnu14,第一冊

「其能匯通百家,冠冕諸子,摧馬鄭之藩籬,窺周孔之堂奧,而獨標新幟,扶墜起衰者,則唯近代經師廖季平氏一人焉」──蔡元培等

今古學考

卷上

漢藝文誌今古學經傳師法表

p14「歐陽經二十二卷」,點校者根據漢書改爲三十二卷,而漢書中華書局版改二十二卷爲三十二卷,這說明廖平看到的是中華的底本一樣漢初儒生達者皆齊魯,以古學爲異派,抑之,至孔壁出,好古之士復據此與今學相難。

五經異義今古學名目表

古號得於西京,今號加於東漢班固以後

五經異義今與今同古與古同表

鄭君以前今古諸書各自爲家不相雜亂表

鄭玄以前今古分明自爲一派

今古學統宗表

今學統宗沿革詳王制義證。今古皆分師說及以宗比附者。

今古學宗旨不同表

以孔子年齡劃分今古,今在魯齊,古在燕趙。今由鄕土分異派,古因經分異派。今秦以前無異說,故先秦已有雜派。孝經本無今說,春秋本無古學。

今學損益古學禮制表

爵位封地。出車。公卿大夫數量。幾內封國。選舉、世卿。巡守。

今學因仍古學禮制表

「今古相同,此孔子因仍周制不改者也」說明當時廖平以爲古學爲周制?

今古學流派表

魯﹣周禮,齊﹣國語,韓﹣左傳,緯﹣孝經,易尙書詩論語﹣易尙書詩論語。

兩戴記今古分篇目表

今古學專門書目表

今古兼用雜同經史子集書目表今古混雜的

公羊改今從古左傳改古從今表

公羊居近燕趙,有雜采,左傳屈於經,又不能不宛轉求通。

今古各經禮制有無表

祧廟,壇墠,明堂,太廟,禘,宗,原廟,遇,三公,六卿,監……

今古各經禮制同名異實表

今古各經禮制同實異名表

今古學魯齊古三家經傳表

伏生書爲齊學。魯易書漢初亡

鄭君以後今古學廢絕表

今學盛於西漢古學盛於東漢表

今古經傳存亡表

卷下

「於今古中擇其與漢制相同者,以便臨事緣飾經義」說經之道與議禮不同。廖平對鄭玄混殽古今:惜哉。許慎五經異義取捨古今不過爲漢制緣飾,至於家法不欲牽合。五經異義中僅有三條古今同,但「毀與不毀,經無其證,至於大綱,無或參差也」

p56 鄭君注禮記,凡遇參差,皆以爲殷周異制。王制、祭統,今學;祭法,古學。議禮之說多不可據,因爲材輯諸說以調停其間。

p57 今學全祖孔子改制之義;古學皆主史冊,周歷年久,多不免歧出。古學之祖:「吾從周」,晚年之言:「…樂則韶舞」。王制改周制,皆以救文勝之幣,因其偏勝,知其救幣也。公羊解詁以爲春秋有改制之事。列舉鄭玄以前今古不相雜亂。王肅子雍。作家語、孔叢,將今古不同之禮託於孔子說而牽合之,連鄭玄都沒有合王制、祭法。孔子之時應孝經屬行,行必從周,古學;春秋屬志,志有損益,今學,孝經已成,春秋未成,後世孝經論語春秋有今古學皆是比附而成。義理百世可知,今古同。異義所錄師說,半皆東漢註解家言,爲立門戶,多有附會。漢人經學,以先師壽終之傳爲貴。古學弟子疑魯弟子僞爲此言依託孔子,故篤守前說,與魯學相難。其實今學改者少不改者多,凡解經,茍今學所不足,以古學補之可也。雜家爲「不善學者所致」。戴記八十餘駁雜,漢人以其書出在古文之先,立有博士,遂同以爲今學。王制參用四代,多用殷制。春秋與殷合的例子。猜測孔子放伊尹從質而用殷禮。禮制:宗廟、禘祫、田稅、命官、製祿。「會同」是古學之證。司馬法爲王制傳,孔叢子今古之間。王制用殷禮,仲弓有啓予之助。孔子:人事日文,不能復夏制,天道尙質,用夏正。今學所改皆爲救弊。指明古學內部界限。無關禮制隨便爲之。易書詩論語孝經古今之分皆附會而成。孝經有不安,乃有今古異說,今學以附會自招也。五經異義,其稱某家說,那家多附會之談。p70 例子:書「五服」爲夏制,今古家各分別以王制周禮削足適履。書、儀禮無今古之分。魯書亡。漢初:魯齊古:詩魯詩齊詩韓詩毛詩春秋穀梁公羊左傳魯高堂生士禮,齊后倉,古周禮論語魯論齊論古論;今古:書齊伏生齊田何孝經齊后倉、翼。漢初古學不顯,公羊多古禮,故古學先於公羊大行;故公羊成書于先秦。•二伯:齊桓、晉文。疏家以爲穀梁爲漢撰,因爲「交質子不及二伯」而左傳有交質事,但實際上左傳的交質不是二伯之間的尊齊晉爲二伯不知道理解的對不對待考。p73 春秋去文從質,墨子學於孔子,有薄葬說,全用夏制未免偏激。七十子說禮未能歸入古今者,以禮記最爲繁雜難通。周禮與左傳毛詩同時,如左傳,但禮制有與左傳不合,先秦不爲今學所重。p75 儀禮經爲古學記爲今學。爲立學官人思立異,至同室操戈。廖平以鄭玄的地位自視。以文字義同強作今古異說穿鑿附會。古今異字,必係不能通假、有意改變者。二戴記有別經之記編入者。禮運三篇有經有傳當何爲一大傳。王制全與穀梁同。王制有傳文佚在別篇者。春秋改周從質,祗改大綱。p81 定王制的冥思苦想的經歷。儒林傳說「張蒼、賈誼傳左傳」其實是國語。駁左傳爲漢人僞造:1.漢人無此才 2.劉歆猶不能得其意旨 3.真是漢人著的肯定會加以珍視 4.曲禮漢初出,已爲傳記 5.西漢今學盛,不敢如此立異。以王制周禮有明文者爲正宗。先師說有明文之推例,後師無。五經異義採錄古今說,多非明文,純駁各半。p85 曲禮爲左氏之起文,亦如孟子爲魯學春秋先師之起文也。但傳授中久而訛脫,故相異。漢初古學世無顯達,因此不敵。叔孫通古文義。今學有利祿,古學爲孤芳。今古漢初皆有傳本傳授。史記多引古文尙書。周禮傳不知何人,當爲先秦。左傳:「娶元妃以奉粢盛」卽位的元年取元妃,婚爲祭。古學亦有三年不祭之說,今學亦有喪不廢祭之說。今古無分高下。文字小異當求其同。今古禘、祫、雩的區別。古對今只有少量的改動,其餘皆從古學。諸矦封大易爲亂,故王制改爲百里。兩漢全憑立不立爲黨,不問說。

p96 王制要在諸經中纔有生命。古學六卿今學三公,似乎對古學態度不好。

經話甲編

卷一

p173 通經致用非言施于有政:治經如治國,精粗微顯,參雜紛煩,萬有不齊。巨疑大難,百思不通。窮幽極渺,攬目振綱,積以年月,參以師友,然後雜亂有序,變換歸則,終始相貫,彼此不淆。以經範心,心與經化,然後其心耐勞知幾,包大含細,原始要終,舉天下之大不足以亂其神,舉事務之繁不足以擾其慮。人心淺薄,日趨苟安,于貨物且然,則固不必疑經學之日下矣。

卷二

p246 初學先看他的王制義證。曾子十篇「費隱」至「示諸掌」皆孝經說。漢宋皆未有聖人心胸。

王制集說

第五冊

p133 詩書禮樂爲平治之具,王制節目。王制,弟子記孔子制度。孝經內圣,春秋外王。王制主王者之製祿,周禮主三皇五帝之書?引管子說「爵」。「諸矦之下士」:以小國立說。

若評論加載不出,請關閉廣告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