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述要|馬楠:漢代今古文尙書

介紹 詳見此。目錄:今古文篇目,文本區別,學術傳承,後世所謂古文,正始石經,敦煌古文抄本。當然,都是我分的章節,不一定符合老師原意。

今古文篇目

  • 歐陽 經三十二卷,章句三十一卷。之所以章句比經文少了一卷,因爲西漢傳經,書序沒有注。比如毛傳,沒有詩序的傳,到了鄭玄纔有詩序鄭箋
  • 大小夏侯 經、章句二十九卷
  • 古文 經四十六卷,五十七篇:今文 29 +古文 16 +序 1= 46 卷。「魯恭王壞孔子宅⋯⋯書十六篇」移書讓太常博士。本來是五十八篇,東漢把書序拆分到各篇,所以少了一篇

熹平石經是歐陽尙書。熹平石經有「酒誥第十六」,所以可以反推一定有太誓第十。盤庚第六,中間有一箇圓點,可以推斷盤庚分爲三篇。可參考許景元新出熹平石經尙書殘石考畧考古學報1981 年第 2 期。

今天看到的別錄集中在子部,大槩因爲宣元時期經書篇目已經定型,不待劉向而校之。

今古文目錄尙書正義引鄭玄,有序號的是今文,加點的是古文:

  1. 堯典第一
  2. 舜典
  3. 汩作
  4. 九共 / 九篇
  5. 大禹謨
  6. 皋陶謨第二
  7. 益稷
  8. 禹貢第三
  9. 甘誓第四
  10. 五子之歌
  11. 胤征
  12. 湯誓第五
  13. 典寶
  14. 湯誥
  15. 咸有一德
  16. 伊訓
  17. 肆命
  18. 原命
  19. 盤庚第六 / 三篇
  20. 髙宗肜日第七
  21. 西伯堪飢第八
  22. 微子第九
  23. 大誓第十 / 三篇
  24. 牧誓第十一
  25. 武成
  26. 鴻範第十二
  27. 旅獒
  28. 金縢第十三
  29. 大誥第十四
  30. 康誥第十五
  31. 酒誥第十六
  32. 梓材第十七
  33. 召誥第十八
  34. 雒誥第十九
  35. 多士第二十
  36. 毋劮第廿一
  37. 君奭第廿二
  38. 多方第廿三
  39. 立政第廿四
  40. 顧命第廿五
  41. 費誓第廿六
  42. 冏命
  43. 呂刑第廿七
  44. 文侯之命第廿八
  45. 秦誓第廿九
  46. 書序

另外,漢代不認爲毛詩是古文:「又有毛公之學」漢書藝文志六藝畧詩類小序

根據推算,魯恭王得壁中書不是「武帝末」漢志六藝畧書類小序,而是景帝末。

今古文〻本區別

  • 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 酒誥脫簡一, 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漢志六藝畧書類小序
  • 推三家尙書及古文,是正文字七百餘事,名曰中文尙書後漢書劉陶傳

劉向認爲,今文二十九篇並不完備,古文更精善漢志六藝畧書類;出土的古文比口傳的今文更精善移書讓太常博士。但實際上,古文錯誤也很多:

  • 校古文晏子的情況中書以,如此類者多,謹頗畧椾,皆已定,以殺青書,可繕寫。晏子書錄
  • 本字多誤脫爲半字,以,以,如此字者多。戰國策書錄
  • 或字誤,以,以,如此者眾。列子書錄

  •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以出納五言,汝聽。皋陶謨
  •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來始以出納五言,女聽。史記夏本紀
  •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七始漢書律曆志敘傳

戰國文字中,很像,又訛爲

  • 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今予其敷,賢揚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魏都賦:優賢著於揚歷
  • 後漠書張霸傳:優賢不足
  • 謝承後漢書華松傳:優賢養民

訛爲腹心

  • 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湯誓
  • 匪台小子敢行舉亂,有夏多罪, 予維聞女衆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衆,女曰:我君不恤我衆,舍我嗇事而割政。女其曰:史記· 殷本紀

應該是史記錯簡了。

  •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髙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卽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肆髙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祖甲,不義惟王,舊爲小人。作其卽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鯨寡,肆祖甲之享國卅有三年。自時厥後……無逸
  • 周公曰:於戲!我聞曰:昔在殷王大宗,不義維王,舊爲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敢鰥寡,肆大宗之享國卅有三年。其在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亮,以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子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髙宗,久勞于外,爲與小人,作其卽位,乃有亮闇,三年不言。其維不言,言乃讙。不敢荒寧,密靖殷國,至于小大,無時或怨。肆髙宗之享國百年。自時厥後…… 熹平石經毋劮擬測

小結

荷馬史詩是鮮活的,存在於一次次誦讀表演中,在一次次表演中,文本固定下來,抹去了箇性。因此一些人認爲,先秦時期的經文都是口傳。但真的如此嗎?如果要流傳的越廣,越需要固定的文本。聲音通假未必是口傳的證據,文本訛變其實是傳鈔的原因。

現在看來,今古文各有短長。出土文獻的意義在於提供另外的文本可能,這是訓詁達不到的。

今古文學術傳承

文帝時,伏生九十多歲,說明伏生當秦博士時四五十歲,他的學術來源必定是戰國末。伏生就是聯繫周秦漢學術的渠道。尙書大傳荀子很吻合。

孔安國是武帝尙書博士,宣帝之前只有歐陽,歐陽、夏侯不分家,到了宣帝始立大小夏侯。所以孔安國是歐陽家,對壁中書,「孔安國以今文讀之」漢書儒林傳。古文出現之前,今文尙書已經傳承積累了七八十年,所以古文必定奠基於今文之上。古文基本上依附於今文,只有禹貢等少數篇目有自己的體系漢書地理志:「古文以爲⋯⋯」,就是古文尙書。古文對傳承線索很簡單,一箇是孔安國弟子,一箇是在中秘工作的人。

  • 錢穆:「有某家之學」意思是有某家的章句。

歐陽尙書在東漢流傳有序,地位很牢固。

歐陽、夏侯有什麼區別?王充論衡:歐陽特別醇謹,所以不興盛。大夏侯批評小夏候「章居小儒,破碎大道」。比如:

  • 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歐陽家都直解作山腳:

  • 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
  • 舜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五帝本紀
  • 復令入大麓之野。論衡正說

而夏候突然冒出來另一箇意思,堯讓舜當「錄尙書事」這一職位:

  • 尙書者日:尙書曰:「四門穆穆,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言大麓三公之位也,居一公之位,大總錄二公之事,衆多并吉,若疾風大雨。論衡正説
  • 元帝報定國「萬方之事,大錄於君」。漢書于定國傳
  • 曰:納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公之謂矣。王莽傳張竦
  • 予前在大麓,至于攝假。莽改鑄錢書
  • 昔堯試舜於大麓者,領錄天下事,如今尙書官矣。桓譚新論
  • 納于大麓,維清緝熙。班固燕然山銘
  • 覽總大麓。後漢書皇后紀劉毅上書
  • 外則折衝,內則大麓。蔡邕李咸碑

最後運用越來越熟練,變成了地名:

  • 義莫顯於禪德,美莫盛於受終,故書陳納于大鹿。魏受禪表

另外,西漢張霸也有所謂百二篇古文尙書,不過是他自己瞎寫的,跟中書沒關係。

司馬遷的尙書

清代學者一致認爲司馬遷是以歐陽爲主體,雜采古文,很正確。民國說司馬遷是純正的古文,不對。

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滕諸篇,多古文說。漢書儒林傳

特別提到那幾篇,意思就是除了這幾篇,其他基本上都是今文,只有這幾篇加了古文。比如金縢

  • 金滕曰:「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當此之時,周公死,儒者說之,以爲成王狐疑於周公:欲以天子禮葬公,公人臣也;欲以人臣禮葬公,公有王功。狐疑於葬周公之間,天大雷雨,動怒示變,以彰聖功。古文家以武王崩,周公居攝,管、蔡流言,王意狐疑周公,周公奔楚,故天雷雨以悟成王。論衡類感
  • 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於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周公歸,作多士,作毋逸。作周官,作立政⋯⋯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旣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葬于畢,作亳姑周公卒後,秋未穫,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史記· 魯世家

金縢。今文:成王疑惑怎麼葬周公。古文:成王懷疑周公。司馬遷:「初⋯⋯」採用的古文。

後世所謂古文

在三國人心目中,馬融鄭玄就是古文說,這並不對。今天的偽孔傳是逐漸選擇累加形成的,經過了馬融–鄭玄–王肅的選擇,馬融面臨的還是以今文爲主體。馬融多從今文,鄭玄開始破讀,王肅、孔傳引用鄭玄。破讀並非今古文〻本的問題。

東漢古文:

  • 殷旣錯天命,微子作誥父師少師書序

歐陽:

  • 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史記殷本紀
  • 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於大師少師。……遂亡。⋯⋯於是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遂行。史記宋世家
  • 大師摯適齊⋯⋯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論語微子

夏候:

  • 禹治洪水,賜雒書,法而陳之, 洪範是也。聖人行其道而寶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師位而典之。周旣克殷,以箕子歸,武王親虛己而問焉。漢書五行志

鄭注:

  • 父師者,三公也,時箕子爲之。少師者, 太師之佐,孤卿也,時比干爲之,死也。

孔傅:

  • 父師太師,三公,箕子也。少師,孤卿,比干。微子以紂距諫,知其必亡。順其事而言之。

可見,鄭注、孔傳是把今古文合在一起。

東漢古文:

  • 黎民飢。汝后稷,播時百穀。堯典

今文:

  • 黎民史記五帝本紀徐廣曰:今文尙書作「飢」,祖,始也
  • 黎民漢書食貨志孟康曰:祖,始也。⋯⋯古文言阻
  • 馬融注尙書作,云始也周頌思文釋文

古文:

  • 黎民俎飢。鄭注:俎讀曰阻。阻,厄也。周頌思文正義引
  • 王肅、孔傳:阻,難也。

  • 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禹貢冀州

漢代都是位置的髙下:

  • 坤作墬勢,髙下九則。漢書敘傳
  • 若有渠溉,則鹽滷下溼,填淤加肥,故種禾麥,更爲秔稻,髙田五倍,下田十倍。漢書溝洫志
  • 馬融:土地有髙下。尙書釋文
  • 鄭玄:田著髙下之等,當爲水害備也。尙書正義

而到了三國,加入了肥沃的意思:

  • 王肅:言其土地各有肥瘠尙書正義
  • 孔傳:田之髙下肥瘠,九州之中爲第五。

正始石經

1922 發現了大塊正始石經。正始石經的古文的確和戰國古文有傳承,但來源不清楚。

敦煌古文抄本

敦煌所謂古文抄本,建立在漢代對古文的認知上和說文上,跟真的古文沒關係。多用說文本字替換漢人的古文。比如戰國文字中,基本沒有用耐表示能,漢代纔出現。

答疑

類文獻,記言是主要標準。

逸周書戰國以來認爲不是經典,所以沒有學術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