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述要|重審考據之學——淸代學術的表與裏

詳見 預告網頁。記的很少

陳鴻森

我是個詩人,厭惡平庸和俗氣,我的詩是社會抵抗詩,我的研究也是一種抵抗,抵抗流行的學風和研究,不管是精神上或方法論上。我的研究和史語所、台灣學界當前的學風完全相背,一輩子逆風而行,但想想一棵老樹,如果不是久經風霜,怎麼會有自己的姿態?

但有一個傾向,我喜歡闡幽扶微,所以會刻意去編一些重要而長期被忽略的學者年譜。這些學者大多沒有詩文集,要稽考他們的行實特別不容易,我把它當做攀巖活動,希望這些年譜的編輯能為他們續命。

這本論叢在多數人看來,也許都是一些枝節的考證。但對我而言,想看到山頂的風景,這些攀爬訓練是不可或缺的。這些論文就是攀爬過程中,我流連所見的一些景觀意趣。沒有這些常態性的考證訓練,就沒有登高的腳力。我無意攀登峰頂,我只是隨興的在清代學術這座連緜的大山裏,探索一些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原生態景觀,如是而已。

吳飛

陳先生的硏究:

  • 糾正清史稿儒林傳的年代錯誤
  • 重新挖掘很重要但被遮蔽的人物
  • 破除長期的定論,如乾嘉流派

陳壁生

梁、錢的三百年學術史,梁立場:今文,以復古爲解放;錢:宋學,近代學術導源於宋。到今天並沒超過他們。

未來清代學術史的兩個突破方向:

  1. 經疏之學。將經疏理解為經學史,而非學術史。以此來討論清代經疏的得失、經疏的思想理論問題
  2. 人物考察。細緻考察生平、文獻、思想,再去認定思想派別

陳先生的硏究:

  • 還原成活生生的人
  • 重新表彰失蹤者:阮元掠食性的學術生態鏈下,被遮蔽的人物
  • 樵夫精神,細緻入微

把人看做活人,可以彌補以書為中心研究的不足

董婧宸

學者如欲治說文,我奉勸先讀王氏句讀,因為簡明而不偏詖;次讀王氏釋例,可以觀其會通。段注呢?他是這門學問的老祖宗,我們不能不敬重他,但不可為他意見所束縛。桂氏義證,擺在旁邊當顧問,有疑義或特別想求詳的字便翻開一查,因為他材料最豐富。其餘別家的書,不讀也罷了。(用我的方法,三個月足可以讀通說文)——梁啟超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靖

震生休寧,受學婺源江永,治小學、禮經、算術、輿地,皆深通。⋯⋯弟子最知名者,金壇段玉裁,高郵王念孫。玉裁為六書音韻表以解說文說文明。念孫疏廣雅,以經傳諸子轉相證明,諸古書文義詰訕者皆理解;授子引之,為經傳釋詞,明三古辭氣,漢儒所不能理繹。其小學訓詁,自魏以來,未嘗有也。近世德清俞樾、瑞安孫詒讓,皆承念孫之學。……世多以段、王、俞、孫為經儒,卒最精者乃在小學,往往得名家支流,非漢世凡將急就之儕也。凡戴學數家,分析條理,皆㐱密嚴瑮,上溯古義,而斷以己之律令,與蘇州諸學殊矣。——章太炎訄書·清儒

陳先生的硏究:

  • 編訂逸文
  • 年譜
  • 考訂史實:圖

學術交遊的研究:一筆爛賬的朋友圈中,究竟哪些是有學術交流、學術思想的互動?有哪些又是萍水相逢、逢場作戲?要在學術關係的網絡中,深入挖掘真正有意義的思考,不能僅僅是平庸的、事實的羅列。

小大之間的平衡:整體的學術格局、學術氣象、乃至學術的高峰;個體的學術探索與學術細節。整体的學術脈絡是怎祥的?細節中的交往又是怎樣的?如何深入挖掘學術發展線索,準確把握學術史的脈絡?

陆胤

什麼是學術史?朱陸,漢宋,今古——思想還是學術?

  • 深入一代學術的內部而貫通之
  • 以人物境遇爲中心
  • 當代學人基於前修經驗的精神反思和自我表逹。

避免「沒有學術的學循史」或「沒有人的學術史」

陳先生的硏究:

  • 制度環境的參證
  • 史傳書例的援引
  • 辨偽過程的呈現:文章圖窮匕首見。
  • 人物心態的揣摩。揭示「清代下層知識人(生員層次)普遍的生存困境」。

李霖

陳先生有次說:三家詩,王先謙改陳喬樅基本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