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改制考》部分摘錄

康有爲引那麼多書,看那些書的時候可以參考其解說

孔子爲制法之王考第八

p166 不爲人主,而爲制法主。孔子有歸往之實,卽有王之實。P167 不空生,必有所制也。康有爲認爲「王者之跡熄而詩亡」,廖平皆爲「而詩作」,大概亡是對的,但箇人立場不同,解得不同。自幽厲,孔子以爲周亡。自是孔子以春秋繼周,改周之制,以周與宋,同爲二王後。二王是什麼。三頌託王魯、新周、故宋之義,運之三代,傳之口說,卽史記:春秋口傳弟子大義因爲「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繁露三代改制:絀夏存周不懂。繁露:無爲而治者其舜乎」的意思是舜繼堯之道,新王只是改制不改道。

P170 以莊子、淮南子皆稱素王,知王號爲天下達尊。

P170 孔子質統爲素王,文統則爲文王,公羊傳的「王者孰謂,謂文王也」原來是這箇意思!文王旣沒,文不在茲乎」是孔子自稱文王。禮緯稽命徵「文王見禮壞樂崩」指的孔子。

P172 孔子後學引禮,皆孔子之禮,所稱先王,皆孔子。後面一大堆例子。

P173 荀子「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康說「荀子至尊孔子可謂極矣」

P173 繁露「王者必受命而後王」孔子受端門之命,是王者可受端門之命也是同一來源的說法。

P174「邾婁庶其鼻我」不懂。隱桓不過託爲王者之遠祖,定哀爲王者之考妣,齊宋但爲大國之譬,邾婁、滕矦不過小國先朝之影。而左傳則把這些當成事實。春秋夏商周三統亦託也。

P175「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孔子是繼周者。以春秋爲一代。

P176 公羊隱二年有「孔子知秦將燔詩書」

六經皆孔子改制所作考第十

章實齋謂集大成者周公也,非孔子也,其說可謂悖謬極矣!劉歆以周公奪孔子。孔子所作謂之經,弟子所述謂之傳,弟子輾轉口傳謂之說。觀墨氏所攻及儒者所循,可知爲孔子之辭。舉例看不懂。

P197 詩與春秋爲表裏和廖平一模一樣。

P197 堯典等文辭整麗諧雅,與乾坤卦辭一樣,皆純乎孔子之文,其他的都經孔子點竄。論衡的一句話是孔子作書的鐵案。

孟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康說,墨家也把書算作墨家的,而夷子仍說是儒者之道,說明書是孔子所作。墨家和孔子各自作定一書。

P199 士喪禮是孔子所作。

喪禮 P199 宰我質疑三年之喪,說明並非國家通制,而是孔子初創時的辯難。P200「高宗諒闇,三年不言,何謂也」說明並非當時制,且古時只有高宗一人這樣。墨子推崇禹湯文武,若三年之喪是先王舊制,則墨子不敢肆攻。舉晏子的例子,攻三年之喪。

樂 P203 墨子問「何故爲樂」說明樂是儒家的。

易沒看

總論 p207 列了一堆孔子作春秋。說莊子學出田子方,田子方爲子夏弟子。天下篇是在說孔子「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知天下」,莊子知孔子深,六經之大義皆賴莊生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