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的含義
許慎
根據郭沫若的見解,巠與經是古今字的關係,巠是經的古字,經是巠的今字,其字形「像織機之縱線形」,其意義卽爲今之所謂的經線。
從字形上判別,織機縱向的經線,是「經」字的本義。
根據
儒家經典,孔孟但言
「經學」的含義
「經學」一詞出於漢人,以儒家之「經」爲中心所形成的學術傳統,卽是經學,換言之,經學就是指研究儒家經典的學問。
歷來經學家對孔子的認識或有不同,但均尊孔子爲宗師,且都以六藝之學爲人文教養之科,以五經爲核心,「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
經學的含義,大致可以從以下幾箇方面去理解:
1.經學是研究經書之學
六經是經學研習的重點。六經在中國學術史上逐漸演變爲十三經,歷代對經典的闡釋分門別派,各有創獲。研究經書的內涵及其發展演變便是經學的主要任務。
2.經學是研究和弘揚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之學
弘揚儒家思想是經學的重點。
班固
「道」就是「天命」,「天命」是人與自然關係中所需要遵循的規律。經書是「天命」的載體,孔子是通達「天命」並見諸行事的聖人,他刪定的經書貫注了他的思想意旨,所以經學也就是弘揚孔子思想之學。
3.經學是研究治世之道與人生修養方法之學
經學是古人信奉的治世之道與人生教材。
3.經學是研究治世之道與人生修養方法之學
經學是研究孔子整理的
從六經到十三經
六經
「六經」,始見於
新出土之
六經的順序,今文家與古文家不同。
今文家對六經的排序方式與先秦子學的排序方式一致,以各書學習難易程度而定,認定的六經順序是:
古文家以
五經
今文學家認爲,
淸代邵懿辰認爲
七經
七經之說,起於東漢,有兩說。
一說出自
劉師培在
九經
「九經」之說,起於唐代。
唐宋科舉取士,皆用九經,名目則有所不同。
唐之九經,爲
宋之九經,爲
十經
十經之說,見於南朝梁沈約等人所撰
十二經
十二經之名,首見於
十三經
南宋時,於十二經之外,加上
今傳淸代阮元校刻
周易正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尙書正義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毛詩正義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 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注疏 何休解詁、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注疏 晉。范甯注、唐。楊士勳疏 孝經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注疏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論語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經學史
淸代學者皮錫瑞在
一、經學開闢時代,二、經學流傳時代,三、經學昌明時代,四、經學極盛朝代,五、經學中衰朝代,六、經學分立時代,七、經學統一時代,八、經學變古時代,九、經學積衰時代,十、經學復盛時代。
結合今人觀點,可以將經學分成以下八箇時期:
1、周代禮樂文明
2、戰國時代百家爭鳴
3、兩漢經學思潮
4、魏晉南北朝的經、史之學與「玄學」;
5、唐代經學統一與儒、佛之爭;
6、宋元明的「理學」思潮;
7、淸代的「漢學」與「宋學」;
8、新儒家。
經學史下的分派
經學分派諸說
1、兩派說
2、三派說
嘉、道間龔自珍分以漢學、宋學、淸學
周予同贊同三派之分,他說:「所謂『經學的三大派』這三大派都顯然自有它的立場和特色;就我的私意,可稱爲:一、『西漢今文學』,二、『東漢古文學』,三、『宋學』。」
3、四派說
以劉師培爲代表,他說:「大抵兩漢爲一派,三國至隋唐爲一派,宋元明爲一派,近儒別爲一派。」
研究經學史,不可避免地要對傳統經學進行派別劃分,而經學史上今古文、漢宋之爭又是分派所無法避免的。
所以,考慮到把內涵與時段結合起來劃分經學派別,我們可以把經學分成「漢代今文經學」、「漢代古文經學」、「晉唐註疏之學」、「宋明程朱理學」、「宋明陸王心學」、「淸代漢學」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所謂今古文的「文」,是指記載經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則指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古文字,卽大篆或籀書。
兩漢時期,今文經學盛行,當時各經博士均由今文經學派把持。
西漢末年平帝時期,曾設古文經博士,以與今文經博士對抗。
東漢光武帝又廢古文提倡今文經,但古文經仍在民間有相當的影響。
隨著今文經學研究日益走向煩瑣,其影響也日益衰退。
到東漢中葉以後,古文經學崛起發展,逐漸壓倒今文經學。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堪稱大師級的古文經學家,如賈逵、馬融、許慎等人。
値得提出的還有著名經學大師鄭玄,他本是馬融的高足,屬古文經學派。但他不拘泥于師說,也兼通今文經,並善於吸收今文經學中的一些學說,從而使古文經學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經學最終壓倒了今文經學。至此,從西漢末年開始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暫告一段落。
漢代的今古文經學派之間的鬥爭非常尖銳。
從表面上看,今古文之爭主要表現在文字及對經書義理的理解、解釋的不同。
一般來講,解經時,今文學派注重闡釋經文中的「微言大義」,而古文學派則注重文字訓詁;今文學派竭力把經書和天人感應相聯繫,特別是西漢時期,今文經學家爲迎合統治者的喜好,解經時喜歡摻雜當時流行的讖緯學說。古文學派雖然也未能完全擺脫神學迷信的羈絆,但反對講災異讖緯,注重實學。
從實質上看,今古文之爭其實是一場政治鬥爭。
今古文經學之爭實際上已遠遠超過了正常的學術之爭的範圍,而成爲政治統治的需要在經學領域的延伸。
魏晉時期經學的特點是以老莊解釋儒家經典,以王弼、何晏爲代表,稱正始之音。至南北朝,經學亦分爲南學和北學,南學多受玄學、佛學的影響,北學則繼承兩漢經學傳統。
隋唐時,經學走向統一,孔穎達等奉敕編撰
宋代理學形成後,著作多爲經注或經說的形式,藉以闡發理學思想。其中較有影響的有周敦頤
元代經學繼承宋儒傳統,有許衡
明淸之際經學復興,有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著名思想家。
康乾之時官修諸經,限制朱學爲主,後宗漢學。「乾嘉漢學」,注重考據,多爲私家著述。
淸代中晚期,今文經學得以復興。先是常州學派莊存與、莊述祖、劉逢祿、宋翔鳳等探討西漢今文經學,其後魏源、龔自珍以經術譏切時政,有力的推動了今文經學的發展。
淸末康有爲、梁啓超等維新派,受到四川今文經學家廖平的影響,借今文經學「托古改制」,行于一時;章太炎、劉師培等則治古文經,站在實學立場駁斥今文經學,是爲經學尾聲。
隨著淸王朝的覆滅,長達兩千多年的今古文經學之爭也隨之消亡。
今古文經學和宋學都對中國學術思想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正如周予同所指出:「因經今文學的產生,而後中國的社會哲學、政治哲學以明;因經古文學的產生,而後中國的文字學、考古學以立;因宋學的產生,而後中國的形而上學、倫理學以成。」
研究「經學」,當掌握下列幾項要點:
其一,經學就是指研究儒家經典的學術,以五經爲中心;
其二,經學是研究和發揚孔子思想的學術;
其三,經學是研究治世之道與人生修養方法之學。
經學累積了歷代學者理解和詮釋的智慧,從先秦時代、歷漢迄淸,各代經學家共同構成經學的傳統,代表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