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
*褒貶之例,經傳排比,可作參考
當今經學研究不約而同採取平實態度,不像廖平「絕恢詭」。
P7子夏精於春秋:
P10左氏非春秋之傳。宋學兼采三傳,不守專門。
P16公羊災異。漢經學、五德災異讖緯各爲體系。有說經異而五德同,有五德同而說經異。
P21不能說公羊傳成於漢代就說是漢人思想。何休文本出自嚴氏顏氏,學自李育,李育自子都。荀孟多與春秋通。P26陳壽祺辨王制非秦漢書資料。
P27
P32春秋之志、道、義、旨、例、事、文、辭、法、制、教釋義資料。
P37證春秋爲孔子所作。陸淳
P60爲何作春秋:
P69
P72三科九旨:何休:新周故宋當新王;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內其國外諸夏,內諸夏外夷狄。宋氏:張三世,存三統,異外內;時月日王天王天子譏貶絕。五始:元年春王正月公卽位。七等:州國氏人名字子。六輔: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二類:人事,災異。
P76
P83春秋有義,則
P90撥亂反正,始於粗糲,終於精微。貴微重始,好微貴志。用詞條例。別嫌明微,嫌則別之,不嫌者當文自見,無須別之。
P93「紀矦大去其國」:大齊襄復九世之讎,然襄非賢者,滅國重於專封,假復讎以除罪,以責魯莊
P97
P101微言大義傳自口授資料。P104革命大義。舉漢代資料,微言必以口授。據王陽明重口傳例。
P107因文取義:文:十二公,義:張三世。事:崩薨卒葬,義:或書或不書,或日或不日。(一)同文見義,以春秋爲
P115況。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託」「假」「因事見義」,「魯隱非真能讓國也,春秋借魯隱之事以明讓國之義」元年春王正月之七義。
P129經權常變、相反相成。「旣庶矣則富之,旣富矣則教之」──「民無信不立」。「殺身成仁」──「不敢毀傷」。婦人無外事:婦人無出竟之事。「宋人及楚人平」,大夫遂事,春秋大之,奚由哉?經:卿不憂諸矦
P135祭仲知權。1.處變貴行權,處常貴守經。2.行權出於惻隱之心。宋人及楚人平,繁露: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3.應知權而行權。得其所處則皆是也。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伊尹之志猶祭仲之志。丑父不得爲知權。4.行權必在可以然之域。逢丑父設權生君,公羊恥之。5.行權之正,一曰時也,一曰義也。
P151春秋之例。
P160例從義起。禮與例的關係:
P169日月例何所自?皮錫瑞:春秋以爲天下有中外,矦國有大小,位有尊卑。大事
P172春秋之法。鄭橋顧棟高朱熹皆否認一字褒貶,非。
襃。「以其可襃而襃之」。襃的經傳資料。荀息可謂不食其言
p179譏<貶<絕資料。
假褒貶以示法。撥亂反正資料。「據事直書而善惡自見」:不盡然。
未踰年:父死未過一年。
公羊學引論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公羊把本體的性看作善,但具體的政治經驗中則有惡的一面。要靠制度完善人性,
p15左氏是意識形態化了的儒學。古文將天子與天同格:天子無爵,同號於天。古文通過循環論將君主制度永恆化。古文將君主神聖化,不可批判。而公羊:屈君而伸天。三世說、大同說。天子可貶,諸矦可退,大夫可討。
p20孔子加王心,達王事。公羊批判的重心不在箇人道德,而在社會公義。制度批判的含義:1、以制度規範人性2、以新制度批判與惡的人性錯綜複雜的舊制度
p24公羊批判的二重性:歷史性的
p30内圣外王
p79春秋当新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王者观诗以行天下庆让黜陟之权,故王政旣熄,孔子作春秋以继诗。“周失其道而春秋作。”
p87王鲁。目的:春秋当新王,方法:王鲁。春秋托事言义:大一统——隐公为受命王,王者无外——鲁为京师,王化自近而远——鲁先正己而后能治天下
p90为何王魯?或以爲孔子爲魯人,或以爲遠害。而是“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天道只有在經驗的歷史中纔能變爲王道。而魯史完整。三世書法不同,源於王義不同。
p103孔子自己表示爲王: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言不用周道。天生德於予,桓魁其如予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p106聖王。素王。文王:隱公是託爲王者之隱公,而非真隱公,魯國是託爲京師之魯國,而非真魯國。“文王旣沒,文不在茲乎?”先王:相對門生而言。後王:相對堯舜而言。p121孔子爲王之義消失。
p123褒貶所據之制卽爲孔子新制。十二制:1、夏時制。周:建子之月十一月,夏:建寅之月一月。有矛盾,故在隱七、莊六、十二、十八、二十四、二十八、僖九、十二、十九、文十、成十一、襄四、六、十二、昭十八、二十一、二十八、定十、哀四書王三月。去周之正
P1372、改定嫡長子繼承制──嫡子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未卽位而死立弟,卽位而死立嫡孫
P1383、親迎制。隱二年“譏始不親迎”。合二姓之好,正夫婦之道。
P141三
P143周:貴戚之卿、異姓之卿。世卿世祿制,「信在大夫」:大夫專權。「譏父老子代從政也。」七十懸車致事:退休。
P147郊制。三卜不從
P151孔子將改制理想寄託於後世;公羊家欲將漢變爲孔子理想的王國,絕非「媚漢」。
P158天子一爵:貶天子。春秋前天子非爵,是神聖的存在,代天行政,神道設教。「天子僣天」:春秋時天子已不具有體現天道之義,故孔子貶天子。春秋中的「天子、天王、王」隨文而變,含譏義。荀子:天子只是勢榮
天子一爵與受命而王有根本矛盾,終不得以行。
P170天人感應。
P183夷夏之辨。「戎伐凡伯于楚丘」。夷夏以道德爲標準。「鄭棄其師,夷狄之。」「公追戎于濟西」。
P192經權說:守經而又權變。「實與而文不與。」:齊桓封杞。守經:不與懷惡而討不義。權:「宋人與楚人平」。
P206三世說:所傳聞世:據亂世,祥內畧外,大國有大夫小國畧稱人,外離會不書內離會書。所聞世:升平世,內諸夏外夷狄,小國有大夫,書外離會。所見世:太平世,譏二名,錄夷狄滅小國。
P212諸經中的三世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賈逵:「世愈亂而春秋之文愈治。」
P221大一統。以元統天;立元正始。以元統天:使歷史人文化、意義化。「元年春王正月」:元統天,天統王,王統天下。元確立了政治秩序合法化的形上根基。
春秋尊王,乃假尊周王以明大一統之義。從王伐鄭卽爲正,各自伐之不爲正。
P242通三統
P259大復仇。春秋本大惡滅國,此處善之。但齊襄是昬君,「何賢乎襄公?復仇也」。
弒君賊不討:公羊何氏解詁箋:「一人弒君,而不討賊,誅及一國臣子,所謂刑亂國用重典」
大復仇無視君主權威,體現儒家批判無道君主的精神。
P282余英時說漢代儒學法家化,錯。
p286大一統:制正月以統天下,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爲始。“大”是動詞。以神聖的本體規範政治秩序。
元年春王正月,
宋艷萍:公羊學與漢代社會
目錄:一、大一統(一)尊王(二)攘夷
二、受命改制
三、政治史觀(一)張三世(二)通三統(三)質文說
四、譏世卿選賢才重教化
五、天人思想
六、非常異議可怪之論(一)大復讎(二)經權說(三)可怪之論
七、重志
八、春秋書法(一)褒
(二)貶1. 貶滅人之國2. 貶臣弒君3. 貶與弒君4. 貶執賢君5. 貶禍國之人6. 貶喪用兵7. 貶夫人8. 貶以親者弒
(三)絕1. 絕君淫2. 絕誘討3. 絕國君見獲
(四)刺
(五)譏1. 譏違背禮制2. 譏世卿3. 譏貪利4. 譏與讎交5. 譏大夫之不善6. 譏改制7. 譏未盡子道8. 譏二名
(六)諱1. 爲國諱2. 爲君諱3. 爲賢者諱4. 爲中國諱5. 諱同姓之滅
(七)不忍言
九、春秋大義(一)春秋之始(二)平等(三)內外(四)討弒君賊
p62董仲舒:春秋仁義法,天道觀,人分三性,經權說,以仁義評判五伯,仁義乃治國之本
p75大一統適應漢初統治要求
漢書董仲舒傳,天人三策。
P82漢書儒林傳,公孫弘確立公羊獨尊地位。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春秋決獄。
漢代公羊學傳授考周桂鈿
p86眭弘傳。眭弘「漢帝宜誰差天下」,「大逆不道」被誅。
三世說其原皆自嚴彭祖顏安樂。西漢後期到東漢嚴顏二家立學官。
P89西漢後期。貢禹。民本的天人感應,批判政治弊病
孫寶。批判精神,公羊決議
郅惲。東漢再受命。復友讎。母以子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