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進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不能以歷史的經驗去保證民主會永遠向前邁進
民主 democracy:人民 + 統治。共和 republic:公共 + 事務。這兩箇詞只是詞源不同,意思沒什麼兩樣。
引言
任何時候,只要有合適的條件,民主就能被獨立發明出來。希臘城邦聯盟的代議制度,沒有給當時和後世留下什麼痕跡。羅馬制度的缺陷:不能適應廣大的土地。十二世紀,義大利又出現了民選政府,新興中產階級爭取到了權利。文藝復興以後,民族國家出現,城邦納入民族國家這一更強大的單位中。但這些制度都缺乏這些要素:全國性的民選議會,以及從屬於中央政府的民選地方政府。我們今天認爲理所當然的代議制,在那時爲什麼沒人想到?
在北歐,六至十世紀,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自由民定期聚會,進行審判會議 the Ting。他们不曾了解希臘羅馬的制度,但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他們腦海。到九三〇年,冰島人創造了大型的國民集會。接踵而來的國王控制的中央官僚制削弱了議會。到十五世紀,瑞典發展出了現代代議制的雛形。在荷蘭,中產階級興起,等級會議也發展起來。
十八世紀,英國發展出了現代立憲體制。這些早期民主面臨的問題:一、地位、財富、知識、性別等各方面的不平等。二、議會權力很有限。三、民主觀念竝未得到認同,統治者非常記恨。民主的進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不能以厤㕜的經驗去保證民主會永遠向前邁進。我們不能期望仁慈的力量去推動民主,但也不會成爲自己無法駕馭的盲目力量的犧牲品。
理想的民主
要分清理想中和現實中的民主,前者對應價值判斷,後者對應經驗判斷。
何爲民主
民主不可或缺的五箇要素:
- 有效參與
- 平等投票
- 充分知情:每箇人有足够的機會來參與討論協商。讓公民能够勝任,就需要制度來保障。知情權旣是民主定義本身,又是民主的前提
- 控制議程:每箇成員都可以決定議程如何進行。假設讓財產多的人作爲主席團成員,那麼他們可以隨意掌握議程
- 公民資格
這是衡量民主制度的標尺。不過,不可能每箇民主制度都完全符合這樣的理想。
爲何要民主
廿世紀以前,大多數人都聲稱,非民主㪅優越。因爲「一箇年代久遠,但一直沒有消聲匿跡的主張」說:大多數國民沒有能力管理國家,如果把這些權力交給智慧的人,他們的生活會更好。這麼看是有效率的,但我們不能這麼做,因爲參與討論是理所應當的。民主的好處:
- 避免暴政:希特勒;蘇聯非正常死亡人數二千萬;紅色高棉屠殺四分之一人口。
- 基本的權利。權利是民主最重要的材料。權利必須要得到落實,不能僅存在於憲法中,否則就是專制披上民主的外衣。公民必須要理解這些權利,支持維護這些權利的機關制度。竝且,公民如果不創造普遍支持這些理想的政治文化,民主就不可能維持。民主更有助於維護人們的根本利益。約翰·密爾說,只有一箇人越習慣於維護自己的權利,他們的權利纔不會被忽視。
- 普遍的自由。只有民主纔能讓箇體有最大限度自我決定的自由,也就是在自己選定的規則下生活。對於團體要求我們服從的規則,我們有什麼方法加以選擇嗎?最簡單的想法是,所有人都服從這些法律。可是這樣一來,法律就沒有強制性,因爲我們自己服從自己。那麼立法應該遵循這一程序:在法律生效以前,所有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保證充分的協商談判妥協,擁有最大多數支持者的法律將通過。這是是所有可能中最公平的一種。
- 保障箇人利益。民主投票中,少數者的利益不是被傷害了嗎?實際上,不管是民主還是獨裁,都有人利益被傷害。民主制度的專制色彩雖遠遜於非民主制度,但是不能用別人更大的罪行來證明自己的正當。政策決定如果要在失敗的一方得到執行,還需要發展出普遍的認同感,先有的民主國家都發展出了這種意識。
- 自主的決定
- 只有民主制度纔爲履行道德責任提供了最大機會。承擔道德責任意味著我們在道德選擇上是自主的(例如我們大多數通過一項法律,我們需要對此承擔責任)
- 民主能使人性獲得更充分的發展。專制減少了公民空閒,使他們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不能考慮他人的利益,不能爲重要的決定承擔責任,不能與他人進行自由討論
- 只有民主政府纔能造就較高的政治平等
- 民主國家追求和平,兩箇民主國家之閒沒有戰爭
- 民主國家生活富裕,非民主國家總體貧窮。不僅因爲自由的市場經濟,還因爲政治干擾經濟的事情更少發生
爲何要平等
內在平等
平等是否是不言自明的?《獨立宣言》說是的。批評家指責這是空洞的辭藻,是僞善。人類的自然狀態似乎是不平等,而非平等。傑斐遜以後,平等觀念被許多人接受,好像平等是一箇簡單的事實。
內在平等:每箇人應當是平等的,運用於政府,就是政府應當平等考慮每箇人的福祉。這項原則的基礎:
- 宗教:大多數宗教都認爲教徒平等
- 反過來,如果政府應該優先考慮某些集團的利益,人們會同意嗎?
- 審慎:政府要審慎運用權力,因爲你不能保證你的團體任何時候都占據上風
- 可接受性:與你合作的團體,得到他們的接受
公民能力
在箇人事務上,我們經常求助於專家,但是在政府中不能類比,不能說讓政治領袖來支配重大決定是合情合理的。因爲:
- 政府需要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有道德判斷
- 決策需要權衡,達成決策需要有最合適的手段,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科學的範圍
- 統治國家不僅要知識,還要有抵抗腐蝕的能力。厤㕜給我們的教訓就是,不管他們多麼值得信賴,幾十年後,他們就會濫用權力。如果有箇人說「一、我更有知識,二、我更有品德,能够平等考慮每箇人的利益。讓我來當官吧。」柏拉圖說的「監護人」是民主理念最主要的敵人
那麼,只有我們自己來統治自己,卽所有服從法律的成年人,都有能力參與國家管理。監護統治原則不能被接受,故我們需要完全包容性原則:公民包括一切服從法律的人,除了暫住居民及不能自理的人。
現實的民主
多元統治
- 選舉產生官員
- 自由公正定期的選舉:要實現平等的投票,就必須是自由(不被報復)、公正(份量相等)的,要實現公民對議程的最終控制,選舉就必須是經常性的
- 表達意見的自由。自由的表達不僅意味著有權利說出自己的觀點,還意味著有權利聽到別人的觀點。如果一箇箇人、團體被剝奪了平等發言的機會,與有發言機會的人相比,你的利益無法收到同樣的重視。如果你不能發言,誰來代你發言?沈默的公民是獨裁者理想的臣民,卻是民主制度的災難。
- 多種信息來源。其中,必須存在不受政府,以及試圖影響公眾政治立場的團體控制的信息來源。如果政府或某箇黨派控制了信息來源,公民怎麼可能有效參與到政治生活中?
- 獨立的社團自治:在競爭中出現政治團體,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最早,人們認爲政治幫派會危害政治秩序,但是團體依然逐漸發展起來,發展成政黨。英國:支持國王的托利黨,反對國王的輝格黨。美國:總統亞當斯、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主張聯邦主義,副總統傑斐遜、眾議員領袖麥迪遜反對聯邦主義,組織起支持力量,以支持他們選舉。這就是世界第一箇群眾性的選舉政黨(名稱變化:共和黨–民主共和黨–民主黨)。
- 包容廣泛的公民身分。婦女獲得投票權:新西蘭一八九三,澳大利亞一九〇二,比利時、法國、瑞士:二戰後
有這六項制度的就是「多元統治」polyarchy,直到廿世紀纔正式在理論和實踐中確立起來。對於一箇小團體,不需要這樣健全的制度,依然可以很民主。十八世紀,權威觀點依然認爲民主只能在鄕鎭、城市這樣的小單位存在,代議制民主本身就自相矛盾。
獨裁者時常聲稱,他們的政權實際是一種特殊的民主,比其他類型都要優越。
根據規模的分類
代議制的起源竝不光彩,不過成爲了更加適合大國的制度,只要擴大選民基礎就可以。傑斐遜:「代議制度⋯⋯一項在孟德斯鳩等時代還聞所未聞的發明。」民主改革者激動地發現,只要擺脫傳統政治思想的束縛,把中世紀的代議制嫁接到古代的民主大樹上,就可以培育出新品種。
- 公民大會式的參與民主,人數範圍是多少?希臘城邦公民數量在二千至一萬,雅典極盛時有六萬,「公民人數太多,使得雅典作爲一箇城邦無法正常運轉」
- 在參與民主中,眞正能發言的,最多只有一百人,他們實際上就成了其他只投票者的代表。卽使是公民大會,實際上也是代議制度,竝且這些代表未經過選舉。在新英格蘭的鄕鎭會議中,平均參會率是百分之十九,發過言的占出席人數百分之三十七。
- 在代議制中,美國一箇眾議員如果和四十萬選民交談,每人談十分鐘,那他什麼事情也不用做了。
時閒與人數定律:一箇民主單位中,公民人數越多,公民對政府決策的直接參與就越少,他們也就越有必要把權力委託給代表。這是一箇無法擺脫的兩難問題。
根據憲法的分類
憲法的分類
不成文憲法:英國、以色列、新西蘭 成文憲法:二戰後制定的憲法多加入了社會與經濟權利
- 聯邦制 單一制
- 一院制:以色列,一九五〇以後,北歐五國、新西蘭都廢除了上院 兩院制
- 聯邦制都有司法審查。加拿大最高法院宣布違憲,議會可以再次投票,如果通過就可以推翻法院決定。而美國最高法院有超乎尋常的權力。
- 法官終身制:美國終身制雖可以與政治壓力保持更大距離,但大法官可能代表了陳舊的意識形態而阻礙改革 任期制:有了美國前車之鑑,德國、義大利、日本實行較長的任期制
- 修憲是否全民投票?瑞士與美國正相反
- 議會制 總統制:一七八七制憲會議代表爭論了兩箇月,纔找到解決方案。儘管現在美國人認爲議會制不可思議,但如果制憲會議再推遲三箇月,很可能就會實行議會制。因爲當時英國經歷著急速變化,行政權實際授予了首相和內閣,而非君主
憲法的作用
- 穩定
- 保障根本權利
- 中立,不偏袒任何團體
- 使領導人承擔責任
- 促成知情下的共識
- 有效統治:政府採取的行動得到公民的支持,在緊急狀態下尤其重要。發生重大爭端時,程序能避免僵局、逃避持續下去,鼓勵人們採取行動處理爭端。短期來看,獨裁政府或許比民主政府㪅能實現有效統治,但長期來看則讓人心生疑慮
- 明智的決策
- 透明公開
- 富有彈性,能適應變化
三類國家
- 廿二箇老牌民主國家
- 廿世紀後半葉建立的民主國家
- 曾建立過民主,後淪爲獨裁、威權的國家
一箇國家的基本問題,多數不能通過憲法設計都到解決:一箇國家建立民主,與基礎性條件密切相關,否則任何憲法設計都不太可能保護得了民主。如果基礎條件多樣,有利條件不利條件都有,就需要一部精心設計的憲法,生搬硬套的憲法會導致民主失敗。
根據黨派和選舉制度的分類
- 比例代表制(荷蘭、北歐等):一箇獲得百分之六十票數的黨,也贏得百分之六十的議席
- 最高票當選制、相對多數制(英美):每箇選區或最高票的政黨獲得一箇席位。這樣可能贏得百分之六十票數的黨,會贏得百分之七十的議席。候選人只要贏得相對多數就可以當選,而不需要絕對多數。當政黨分布得越不均勻,這種制度纔越公平。在美國,對於非洲裔來說,比例代表制更加公平(美國人普遍厭惡比例代表制)
比例代表制容易促進第三黨的出現。最高票當選制利於維護兩黨制,且能放大執政黨的多數地位。而比例代表制中,穩定的多數派聯盟,能成功推行廣泛的改革方案。
憲法的構造可能性數量驚人:
- 大陸:議會制 + 比例代表制
- 英、加、澳:議會制 + 最高票當選制
- 美、六箇新民主國家:總統制 + 最高票當選制。美國已經在兩箇世紀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精妙的政治運行的藝術,別國很難照搬
- 拉美:總統制 + 比例代表制。拉美頻繁出現的民主崩潰,很可能是總統制 + 比例代表制在作祟
-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由選舉產生,總理由議會選舉產生
- 德、義、新西蘭:最高票當選制、比例代表制各一半
- 瑞士:聯邦議會選出七名委員組成最高行政機構
有利與不利條件
廿世紀,大量的民主建立,也有大量的民主被專制打敗,但廿世紀已經成爲人類民主史上最光輝的時代。法西斯、拉美的軍事獨裁,都曾建立又垮臺,最後列寧主義也突然崩潰。但民主的勝利竝未到來,擁有四千年燦爛文明的中國,至今未實現民主,它近㫷能否轉變成民主國家,前景也很可疑。還有非洲、東南亞、中東、蘇聯解體後的地區,也存在很多不利於民主的條件。
所有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政治、意識形態、經濟、軍事、國際關係等各方面危機,穩定的民主不會一帆風順地實現。
有利與不利條件
- 軍警控制在由選舉產生的政府手中。中美洲超過三分之二的政府藉助軍事政變上臺。而哥斯達黎加在一九五〇秂,民主政府總統取消了軍隊,使得該國成爲周邊地區的民主燈塔
- 能够代際傳承的民主信念和政治文化。只要敵視民主的少數人達到相當數量,就足以損害一箇國家維持民主制度的能力
- 不存在強大的敵視民主的外部勢力。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受到蘇聯干預,美國在廿世紀後幾十年對拉美的干預
- 弱小的亞文化多元主義 subcultural pluralism(語言、宗教、民族、地區)。每箇團體都與外界隔離開來,爆發文化衝突,波及政治領域。有什麼辦法:
- 同化(美國):移民來到美國是爲了實現美好生活,自身迫切希望成爲眞正的美國人。失敗的例子:土著、非洲裔、亞裔、南北
- 協商(瑞士、比、荷):決策需要獲得廣泛共識,多數統治原則一定程度上讓位於一直原則。這種協商民主 consociational 產生的條件:調節的才能、妥協、基本價值上一致、民族認同感、遵守民主程序的義務。黎巴嫩就是悲劇,一九五八秂由於內部壓力過大,超出協商民主的控制。威權體制下,隨著民主化進程的展開,原本被厭制的文化衝突會被點然。可以修改選舉制度,候選人只有得到了數箇文化群體的支持纔能當選
- 分離(瑞士):採用聯邦制。需要具有兩箇條件:文化群體實現了地域分離,他們有強烈的國家認同和共同的價值。 印度能長期維持民主制度似乎不可思議。有利條件:英殖民時期發展出的軍隊強調對選舉產生的文官的服從;帶領印度走向獨立、制定憲法的領袖全部終於民主信念;印度人民對於民主制度懷有強烈的感情;八成人民信仰印度教;每箇文化團體都是少數派,每派力量都很弱小,且散布在全國各地,而不是集中在某一地區,人們只能選擇團結
- 市場資本主義
- 法治
- 長期和平
爲何民主散布到了全世界?
- 上述對於文化衝突不同的應對模式
- 殖民主義瓦解,民族獨立運動興盛,主要極權政權崩潰,國際社會對民主化越來越多的支持
- 軍事獨裁難以應對現代社會的挑戰
- 市場資本主義擴散,中產階級隊伍逐漸龐大
市場資本主義
十九世紀中葉,市場經濟與民主制度都建立起來了。市場資本主義是民主的好幫手,但也可能嚴重損害政治平等,二者是敵對的共生。
爲何有利民主
市場經濟把地主農民轉變爲雇主工人,把僅能够維持生存的人口轉變爲有文化的市民,把精英寡頭壟斷資源轉變爲更爲廣泛的分配。
- 多元民主只有在市場經濟主導的國家中纔能持久生存
- 現代市場經濟一些基本特徵有利於民主制度,反之亦然
- 市場經濟能够以最高的效率進行生產,導致經濟增長,利於民主
- 它創造了追求教育、自治權、箇人自由、財產權的中產階級
- 市場經濟不需要強大的中央政府,沒有一箇政府能勝任此任務。「一箇中央計劃經濟意味著用醒目的字眼對政府領導人發出熱烈的邀請:你可以自由運用這箇經濟中的一切資源來鞏固、維持你的權力」
限定條件:
- 經濟增長和政治體制之閒沒有關聯
- 非民主國家同樣存在市場經濟。「在 21 世紀即將上演的重大歷史劇的結果將表明,是否中國的非民主政權能够抵擋由市場資本主義培養的民主力量」
爲何不利民主
- 不受干預的市場經濟是不可能存在的:
- 市場經濟許多基本制度要求廣泛的政府干預、法律保護
- 沒有干預的話,市場經濟會對一些人造成嚴重損害。「如果我不把廢水排入河流,別人就會這麼做。」如何減少損害,不僅是經濟問題,㪅是道㥁、政治問題。自由放任經濟 laissez faire 的反對者找到了有效表達不滿的塗徑,要求政府干預資本主義的人如願以償
- 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不平等,它將通過對政治資源不平等的分配而限制多元民主的民主潛力。(政治資源包括一些人所獲取的能影響他人行爲的任何東西:軍隊、金錢、健康、資源、地位、尊敬、威望、知識⋯⋯)公司內部管理機構是非民主的。公司利益的分配及不平等,這又助長了政治資源的不平等
未來的挑戰
- 經濟秩序
- 國際化可能擴大官僚的決策範圍,導致民主支配權的縮小。多元民主制附著了一箇非民主的過程:政治精英之閒的討價還價。隨著國際化的到來,獨立國家是否會把大部分權力移交給國際政府?歐盟更多的是各方的討價還價,而民主在這一過程中幾乎沒有作用
- 文化多樣性。文化認同運動興起。難民的持續增加
- 公民教育。國際化的影響。公共事務複雜性提高。信息爆炸。公民教育不僅需要學校,更需要公共的辯論、協商,需要方便獲得可靠信息的制度。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該怎麼辦?唯一的辦法是:予以加強
選舉制度最好的入門書:《國際民主與選舉援助研究所選舉制度設計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