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曆志筆記|晉書

天文上

儀象

張衡渾象有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吳國王蕃傳乾象曆,依據乾象造渾儀,獨特之處是刻度:「古舊渾𧰼以二分爲一度,凡周七尺三寸半分。張衡更制,以四分爲一度,凡周一丈四尺六寸一分。蕃以古制局小,星辰稠穊,衡器傷大,難可轉移,更制渾𧰼,以三分爲一度,凡周天一丈九寸五分四分分之三也。」

他說:

他的周天 365 145/589 就是乾象的數據。北極出地36度。冬至去極115度少強,春秋分去極91度少強。

黃赤道是正圓,天球是圓球:「分黃赤二道,相與交錯,其間相去二十四度。以兩儀推之,二道俱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是以知天體員如彈丸也。」

論天三家,其他四天論。隋書和晉書基本上差不多,晉書比隋書多了葛洪的一段:

故桓君山曰:“春分日出卯入酉,此乃人之卯酉。天之卯酉,常値斗極爲天中。今視之乃在北,不正在人上。而春秋分時,日出入乃在斗極之南。若如磨右轉,則北方道遠而南方道近,晝夜漏刻之數不應等也。”——大概是說天上的方向以北極為中心,太陽出入在天的南方,南方的路途短,所以晝夜不等。

後奏事待報,坐西廊廡下,以寒故暴背。有頃,日光出去,不復暴背。君山乃吿信蓋天者曰:“天若如推磨右轉而日西行者,其光景當照此廊下稍而東耳,不當拔出去。拔出去是應渾天法也。渾爲天之眞形,於是可知矣。”然則天出入水中,無復疑矣。——不是很理解蓋天應該怎麼動。

天文中

史傳事驗

日蝕

從黃初以來的日蝕。此外還有日暈、黑子、黑氣。——可能黑子和黑氣程度不同?

律曆上

正聲調法之類

律曆中

曆法淵源。作者的意圖是接續司馬彪的工作,從黃初開始。說鄭玄建安元年受乾象曆,加以注釋,有什麼依據嗎。後漢鄭玄傳說注了乾象曆,但沒說時間。

黃初年間關於劉洪月行術的曆議,許芝說用了四十多年,發現「失一辰有奇」。徐岳說劉洪在「兩儀郭間」測量弦望,他認為不應該用「兩儀郭間」,而應當在昏明測量月亮位置。(「兩儀郭間」是什麼?後漢書稽疑 > 《续汉书》志第二 律历中p3025)徐岳列舉五次日月食,說乾象比黃初疏。

黃初真實《三千》黃初乾象乾象消息我乾象
二年221六月廿九日戊辰14:38辛強+二辰半申半強+一辰半強9331
三年正月丙寅朔申北16:48酉弱+半辰午少-二辰少弱-一辰強3934
三年十一月廿九日(黃初為三十日)庚申西南維15:44未強-半辰未初-一辰近中天4102
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221-08-21甲申00:45月加子強,入甲申日+六辰月加申+二辰+一辰0487
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乙巳日加丑、月加未223-01-05丙午03:00丙午日,月加酉強+二辰強月加巳半-二辰-一辰0904

注:+表示後天,-表示先天。「真實」指徐岳所記錄真實發生的時間。三千:《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頁1005,月食不是開始時間而是望的時刻。將徐岳記錄和真實天象比較,日食都是食甚時刻,月食似乎是食既,而非食甚時刻。月全食的時長一般在3.5小時左右。——我的乾象和當時的計算對不上。「檢十一年七月十六日望月蝕,加時在卯,到十五日四更二唱丑初始蝕,到四唱蝕旣,在營室十五度末。」(宋書律曆志中,頁262)說明月食的加時應該指的是食既時刻,而非食甚時刻。

月食說「日加丑」什麼意思?月食日月相望,太陽位置就是正對著月亮位置。

郞中李恩議:“以太史天度與相覆校,二年七月、三年十一月望與天度日皆差異,月蝕加時乃後天六時半,非從三度之謂,定爲後天過半日也。”

不知道這個半日之差又是怎麼算的。

董巴說:顓頊:正月朔旦立春,殷曆:十一月朔旦冬至為「元首」,也就是建子。說法和一般的不同。他說顓頊、堯舜、夏曆都是「建正於孟春」,這是「得天」。

一個細節:

武帝踐阼,泰始元年,因魏之景初曆,改名泰始曆。楊偉推五星尤疏闊,故元帝渡江左以後,更以乾𧰼五星法代偉曆。

接下來是乾象曆。

律曆下

魏尚書郎楊偉上表。沒說什麼。景初曆取名的原因:改元是大事,比如太初,所以叫太初曆,如今改元景初,所以應該叫景初曆。

劉智正曆。——跟宋書比,多了「正曆」的名字,沒有「何承天云“悼於立意”者也」。宋書也沒有杜預長曆、通曆、姜岌。

杜預春秋長曆。「漢末,宋仲子集七曆以考春秋,案其夏、周二曆術數,皆與藝文志所記不同,故更名爲眞夏、眞周曆也。」咸寧年間,李修、卜顯造《乾度曆》,杜預說遠勝《景初》。

永和八年,王朔之造通曆。

姜岌新曆說考春秋三十六得三十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