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旣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
【傳】成王重周公所營,故命君陳分居,正東郊成周之邑里官司。
【疏】分別殷民善惡所居,卽
孔直云「臣名」,則非周公子也。鄭玄注
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傳】善事父母,行己以恭。
【後辨】〔說一通如何根據
命汝尹茲東郊,敬哉!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德。
【傳】正此東郊,監殷頑民教訓之。
往慎乃司,茲率厥常。
【傳】今往承其業,當慎汝所主,此循其常法而敎訓之。
懋昭周公之訓,惟民其乂。
【傳】勉明周公之敎
「我聞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傳】所謂芬芳非黍稷之氣,乃明德之馨。〔總覺得像戰國的話〕
爾尙式時周公之猷訓,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傳】汝庶幾用是周公之道敎殷民
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旣見聖,亦不克由聖。
【傳】凡人有初無終,未見聖道,如不能得見;已見聖道,亦不能用之,所以無成。
爾其戒哉!爾惟風,下民惟草。
【傳】汝戒無爲凡人之行。
【後辨】今但云風草,若猜謎者肰,豈非胸中先有
圖厥政,莫或不艱,有廢有興,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則繹。
【傳】無有不先慮其艱……出納之事,當用汝眾言度之。眾言同,則陳而布之。
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后于內,爾乃順之于外。
【傳】汝乃順行之於外。〔也就是從眾人和君兩箇角度來告誡無專〕
曰:『斯謀斯猷,惟我后之德。』
【傳】善則稱君,人臣之義。
【後辨】出於臣工自相告戒,則爲愛君;出於君之告臣,則爲導諛。
嗚呼!臣人咸若時,惟良顯哉!」
【傳】是惟良臣,則君顯明於世。
王曰:「君陳,爾惟弘周公丕訓,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
【傳】無倚法制以行刻削之政。【疏】倚附公法以行刻削之政〔孔穎達明確說了是周公之法,這就有意思,周公制禮作樂,難道還制了㓝灋?〕
【疏】君陳之智,必不及周公,而令闡大周公訓者,遵行其法,使光被於民,卽是闡揚而大之,非遣君陳爲法使大於周公法也。
寬而有制,從容以和。
【傳】寬不失制,動不失和,德敎之治。〔那麼法和制有何不同〕
殷民在辟,予曰辟,爾惟勿辟;予曰宥,爾惟勿宥,惟厥中。
【傳】惟其當以中正平理斷之。
【疏】汝惟勿得赦宥之,……不得從上意也。
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訓,辟以止辟,乃辟。
【傳】刑之而懲止犯㓝者,乃刑之。
狃于奸宄,敗常亂俗,三細不宥。
【傳】習於姦宄凶惡,毀敗五常之道以亂風俗之敎,罪雖小,三犯不赦,所以絕惡源。
【疏】孫炎曰「狃忲,前復爲也。」
言「三」者,「再」猶可赦爾。
爾無忿疾于頑,無求備于一夫。
【傳】使人當器之,無責備於一夫。
【疏】民者,冥也,當以漸教之。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傳】欲其忍恥藏垢。
簡厥修,亦簡其或不修。進厥良,以率其或不良。
【傳】善以勸能,惡以沮否。
惟民生厚,因物有遷。
【傳】人自然之性敦厚,因所見所習之物,有遷變之道,故必慎所以示之。〔這是荀子嗎〕
【後辨】成十六年傳:「民生厚而德正。」〔沒說到荀子〕
違上所命,從厥攸好。
【傳】人之於上,不從其令,從其所好
爾克敬,典在德,時乃罔不變,允升于大猷。
【傳】常在道德,是乃無不變化其政教,則信升于大道。
惟予一人膺受多福,
【傳】汝能升大道,則惟我一人亦當受其多福,無凶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