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旣黜殷命、滅淮夷,還歸在豐,作周官 。
〔可是武王不是遷到鎬京了嗎〕
【傳】黜殷在周公東征時,滅淮夷在成王卽政後〔那麼孔傳認爲東征還沒還政〕
【疏】據
檢
武王旣以遷鎬京,今王復在豐者,豐、鎬相近,舊都不毀,豐有文王之廟,大事就豐宣之故也。
惟周王撫萬邦,巡矦、甸,四征弗庭,綏厥兆民,
【傳】四面征討諸矦之不直者,所以安其兆民。十億曰兆,言多。
【疏】
六服羣辟,罔不承德,歸于宗周,董正治官。
【傳】六服諸矦奉承周德,言協服。還歸於豐,督正治理職司之百官。
【傳】
周爲天下所宗,王都所在,皆得稱之,故豐、鎬與洛邑皆名宗周。
【後辨】閻若璩曰: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傳】思患預防之。【疏】
【疏】治,謂政教。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矦伯。
【傳】內置百揆四岳,象天之有五行。【疏】五行佐天,羣臣佐主,以此爲象天爾,不必其數有五。【後辨】甚無理,疏曲爲附會。
【疏】百揆,揆度百事,爲羣官之首,立一人也。四岳,
庶政惟和,萬國咸寧。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傳】言不及唐虞之淸要。
【疏】則唐虞一百,夏商二百。
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傳】自古制法,皆明開官司,求賢以處之也。
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
【傳】敬勤於德……不能及古人。言自有極。
仰惟前代時若,訓迪厥官。
【傳】順蹈其所建官而則之。不敢自同堯舜之官,準擬夏殷而蹈之。
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傳】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者。
【後辨】
至「燮理陰陽」語,本之
官不必備,惟其人。
【傳】三公之官,不必備員,惟其人有德乃處之。
【後辨】太公爲太師。太公罷,周公由太傅遷太師。周公薨,畢公繼之。若召公,成王時官太保。……所以不載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傳】孤,特也。言卑於公,尊於卿,特置此三者。
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傳】副貳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敎,以輔我一人之治。
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
【傳】天官卿,稱太宰。
【疏】鄭玄云「變冢言大,進退具名也。百官摠焉,則謂之冢;列職於王,則稱大。冢者,大之上也,山頂曰冢。」〔從不同角度來說〕
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
【傳】布五常之敎,以安和天下眾民,使小大皆恊睦。
【疏】鄭玄云「擾,亦安也,言饒衍之。」
【後辨】閻若璩曰「
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
【傳】以和上下尊卑等列。
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
【傳】平治王邦四方國之亂者。
司冠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亂。
【傳】夏,司馬討惡助長物,秋,司寇刑姦順時殺。
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傳】以倡道九州牧伯爲政,大成兆民之性命。皆能其官,則政治。
「六年,五服一朝。
【傳】五服,矦甸男采衛。六年一朝會京師。
【疏】
葢以要服路遠,外逼四夷,不必常能及朝,故款言之而不數也。
【後辨】據
閻若璩曰「
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于四岳。
【傳】周制十二年一巡守,春東、夏南、秋西、冬北,故曰時巡。考證制度禮法于四岳之下。
諸矦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傳】覲四方諸矦,各朝于四岳之下,〔這就跟堯典舜典差不多了〕
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
【傳】有官君子,大夫以上。
不惟反改,若二三其令,亂之道。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傳】則民其信歸之。
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
【傳】凡制事,必以古義議度終始,
其爾典常作之師,無以利口亂厥官。
【傳】無以利口辯佞亂其官。
蓄疑敗謀,怠忽荒政。不學牆面,莅事惟煩。
【傳】積疑不決,必敗其謀。怠惰忽略,必亂其政。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臨政事必煩。
【後辨】「牆面」二字,若無
戒爾卿士,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後艱。
【傳】此戒凡有官位,但言卿士,舉其掌事者。……言多疑必致患。
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恭儉惟德,無載爾僞。
【傳】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驕侈以行己,所以速亡。
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
【傳】爲德,直道而行,於心逸豫。而名且美。爲僞,飾巧百端,於心勞苦,而事日拙不可爲。〔這兩句經文不太好翻譯〕
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
【傳】若乃不畏,則入可畏之㓝。
推賢讓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
【傳】厖,亂也。
舉能其官,惟爾之能。稱匪其人,惟爾不任。」
【傳】〔言選賢舉能〕
王曰:「嗚呼!三事曁大夫!敬爾有官,亂爾有政,以佑乃辟。
【傳】公卿以下,各敬居汝所有之官
永康兆民,萬邦惟無斁。」
【傳】長安天下兆民。則天下萬國,惟乃無厭我周德。
成王旣伐東夷,肅慎來賀。
【傳】海東諸夷,駒麗、扶餘、馯貃之屬。【疏】此傳言東夷,非徒淮水之上夷也。……此皆於孔君之時有此名也。
王俾榮伯作賄肅慎之命 。
【疏】成王卽政,奄與淮夷,近者尙叛,明知遠夷亦叛。葢成王親伐淮夷而滅之,又使偏師伐東夷而服之。……肅愼之於中國,又遠於所伐諸矦,見諸矦旣服,故懼而來賀也。
周公在豐,將沒,欲葬成周。
【傳】己所營作,示終始念之。
公薨,成王葬于畢,告周公,作亳姑 。
【傳】周公徙奄君於亳姑,因告柩以葬畢之義,斥及奄君已定亳姑,言所遷之功成。
【疏】何休云「周公聖人……東征則西國怨,西征則東國怨。嫌之魯,恐天下迴心趣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