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卷樓版。豆瓣上有篇很有意思的 日記:
今年年初,鄙人为了装逼为二手的经学家,从淘宝网买了本台湾万卷楼出版的乔秀岩著
北京读经说记 ,至今尚未开卷。今天下午,忽然接到电话,某派出所告知,据上峰指令,该书涉入青岛某重大刑事案件,须将该书缴没。遂赶紧从箱底找到该书,携至该派出所。一便衣民警同志说,淘宝的“木石典藏”网店,贩卖了大量伪台出版的、含有涉嫌颠覆圣朝之违碍文字的图书含漫画 ,青岛警方业已成功将该店取缔,青岛抓了俩,伪台抓了俩。于是该店所售图书,都将作为证据一体收缴赔了钱活该 。民警同志多次翻看了该书,认为该书是一本埋藏很深的反圣朝的违碍书籍,并对鄙人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教育:对乔氏在该书第一页提出的“现存据称为北宋版本的古书,往往是南宋版本”大意如此 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这是日本人对中国历史的荒谬和负面解说,用心险恶,并联系了日本教科书、日政府的二战历史观等重大政治命题,对鄙人进行教导:身为学生,要多看些正能量的书。鄙人唯唯而已。因为鄙人只是花了点冤枉钱,并无违碍事迹与言论,遂在接受批评教育后,当场放出。通过这件奇怪的事,我有了几点感想:
- 基层的干部群众警惕性是很高的,他们完全有能力发现并制止哪怕是在萌芽状态的颠覆言论,这令我感到很欣慰;
- 我自己还是太迂腐,也并不勤奋,非常惭愧,我觉得自己看破了脑袋,也看不出来该书有什么违碍文字,可见真正适合念书的,并不一定就是学校里摇头晃脑的腐儒;
- 我原本就认为,很多所谓违碍文字,正是因为“禁”,才有了市场,有些认知层次不高的人猎奇,就要千方百计地去搞到;如果有理有据有节地稍微放开一些,伪台所出的大部分颠覆言论,必然会被人民群众视为垃圾、狗屎而不可能在圣朝有什么市场,今天的事就是明白的证据。
唐長孺補。魏書禮志 2802 卷一百八之四。「君之所不服,子亦不幹服」
王永興補。魏書刑罰志。p2881
毛詩正義的歷程
唐五經正義統一了南北毛詩文本。北宋歷經散亡,又重新整理。到了南宋又丟了,但同旹唐代的各種抄本也因爲官方有確定文本而逐漸散佚,只能根據北宋官方的來整理。南宋越刊八行本是現在㝡精良的本子,不過毛詩的沒有流傳下來。越刊把疏散入經注文中,因爲南宋人已經漸漸不讀經了。同一旹㫷福建余仁仲又將經典釋文散入,刻了十行本,此版本㝡初刻成的旹候就有䥘誤,其實是通俗的經學讀物。疏的目的是爲了幫助閱讀經注。與黃善夫的史記三家注很象。而魏了翁的
如何理解晉代廟制爭議
刁協主張只立七帝,而賀循主張立六代,至於這六代到底多少帝,則不必在乎。這其實是恪守傳統制度和基於經學理論的思攷之閒的矛盾,而竝沒有過多的政治史意義。
周禮正義的非經學性質
孫詒讓語言精練,立論平實。黃以周禮書通故由著他自己完備的禮學體系,而且那旹的經學家都以建立體系爲己任。而孫詒讓就事論事,也不愛發表自己的看法。說如果經學家都像他那樣,那經學史不可能延續兩千秊。現在經學早已變成了一堆經過刪改的文獻,經學的意義也只有在經學史的學術背景下纔能體現。這句話眞是精煉。他也把文獻出處標的很清楚,這說明他的目標讀者不只是經學家。
經疏與律疏
六朝義疏目的是通理,打通經注之閒的邏輯和關係。如果理解爲是對經注的解釋,太過膚淺。律疏則注重實用性,多用來解釋適用範圍等。抄本象單疏本,刻本象註疏彙刻本。律疏揭示了律文的順序,訓詁與傳統經學訓詁不同,是現實主義的反映。六朝,北方開壇設講,民閒自有風評,南方則貴族之閒口耳相傳,六朝經學脫離了現實語境,爲學術而學術,走向了一箇極端,唐代以後沒有了這種環境,也就變㝵䋣雜荒蕪,唐代的五經正義刪去了六朝怪論,「感覺不到生機,令人鬱悶,既無追求理想的炫惑魅力,有無探索理論的治理刺激。平常穩妥,顯示普通,卻找不到㪅深層的哲學根據,讀者會感到莫名的不安。這種思想狀況或許可以說是中唐以後經學、儒學新發展的背㬌。」
書評:汪少華中國古車與名物考辨
經學注重的是普遍性,不可能說每箇房子都是按照那圖紙修㝵一模一樣。作者的文獻功夫不行,很多出處都沒深究,這樣厚重感不夠。許嘉璐說小學的根基是經學,如果脫離了這一語境,就不知道它存在的目的是什麼,這也是現代訓詁學的困境,不如叫「歷史語言學」。
喬本的風格眞的很像蕐老師,他們的文章也沒有過多的參考文獻,但讀起來就是很舒服。我爭取模仿這樣的風格。
迮鶴壽是箇神人,知網上沒一篇關於他的論文,也只有古籍庫有
忘了哪篇說了
古籍整理的理論與實踐
要分清版本和書的槩念。作者引用禮記中的一篇,但他也許不是錄的禮記,而是錄的敖繼公的,所以點校者不能根據禮記來改錄的敖繼公的。還有把盛德篇改成明堂篇的,其實孫星衍的概念中就是盛德篇,爲何要改。當代學術規範寫版本頁碼,以後都會變成垃圾信息,版本變化非常快。書和資料應該分開來,作者刪汰下來的,後人卻不忍,一同編入書中。合之兩傷,影印本保留原始信息,排印本便於閱讀。點校不能喧賓奪主,校勘記不是注釋。學者點校,常發揮自己的想法,但㪅應該尊重作者的想法。選了底本之後,凡有校改必須全部出校,可以保證恢復底本原貌。必須知道作者所引的版本,不能用當今通行本來改那旹的引文。不知訛誤的原因不能臆斷。往上校,往下校。
魏晉禮制與經學論讃
鄭玄重理論,王肅重實踐,理論只是其包裝。
閒聊啖趙陸春秋學
劉炫不涉及政治思想,仍是義疏學的延續,而啖派是政治人物,與純粹學理的義疏學不同。纂例、微旨、辨疑三書當前沒有好版本。
圖書館古籍的永恆與瞬閒
一本書的早㫷版本到後㫷成熟通行版本,作者可能有刪改,這其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轉變,很是令人興奮。
文獻學的具體與概念
同名異書,異名同書,同一版本的補板,不同版本。劉向劉歆在紛亂的竹簡中整理出一部部書,是空前絕後的奇跡。鄭玄從文本出發回到文本,清人從體系出發,實事求是與尊鄭必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