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三日
用了四天,把
四月廿五日
別人發來這個: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蜀天琴王,乾坤领袖。 乘风归去十余载,凌云直上,青冥际、骑箕尾,日月可鉴。 王公华德,已登道岸,桃李天下。 今逢百年华诞,落月屋梁,相思颜色;暮云春树,想望丰仪。
以杳以冥,先生音讯何在?
改成:
蜀声燥急,若激浪奔雷: 臨古堰,蕩蕩流水; 登峨眉,巖巖高山; 暢神人,格于上下; 刺韓王,一去不返。
琴者情也,有指下故事: 聽夜雨,剪燭相譚; 忆故人,九曲绕腸; 結醉渔,踏歌晚歸; 友猿鹤,深林傳聲; 泛洞庭,氣蒸波撼; 望瀟湘,煙霧繚繞; 誦普安,愛十方民; 紉佩蘭,慕王者香。
五月十日
首屆「環太平洋青年琴人音樂會」。說到在美國,亞馬遜買琴郵費 $100,也蠻便宜了。
五月十一日
牧鵝先生的
六月廿四日
一琴友:
我说怎么川派的佩兰一股袍哥味,就听到个清,其他全是江湖感觉,喻老那是在黄桷树下打麻将,结果浙派这边才是佩兰.
八月十日
乾坤琴社網路雅集,我彈
甲 一听柯老师的
梅花三弄 ,就被这动静相安,刚柔相济的节奏所折服,在这节奏的变化中体会到梅花不畏严寒的次第绽放,也在柯老师怡然自得的弹奏中,感受到梅花的傲骨和柯老师的修养[ThumbsUp][ThumbsUp][ThumbsUp]乙 琴在小柯的手上就像运用自如的画笔,行云流水的书法笔,那样从容、流畅、自由!心、手、琴完美的融合为一体,膜拜! 甲 说的好,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丙 一直以来,小柯师兄平时虽然默默,其实是我们琴社最有实力的。这两年师兄对
神奇秘谱 全部重新打谱,以己感悟重修,才有了这首梅花三弄 。听琴如现人,师兄心境非常澈彻,一是内心清澈,二是对古文字方面研究的透彻。我说下琴,网上不管中央音乐学院叫兽还是所谓民间传承的大家,梅花三弄都被弹得像古时青楼助兴般的曲子,要怎么热闹就需要繁复的过场,所以这是此曲悲哀的缘起,用的手法是密密点点的指法来堆砌。完全没有意境留白,就算整曲听完也白纸一张,完全广播体。哈哈,好开心,今天柯师兄的梅花,真是古意盎然,一脉清流,梅花终于不用很辛苦的密密麻麻扑面而来了;而是先闻其香,再听其声,很安静的散落之声。听此曲可见师兄意境已到可拾花闻香境界了。如果师兄在右手指力上再有收放圆融,左手再有气息绵绝,这首梅花会是传世佳曲。多听师父梅花的弦外之音[ThumbsUp]丁 初秋炎日听梅花三弄,添了一分凉意,太好听了😄😄😄[ThumbsUp][ThumbsUp][ThumbsUp]
老師 小柯同学此曲意境有了,整体章法比较紧骤(不紧不慢,张驰有度),起承转合一脉相通,尤以结尾歇得非常好,如果在曲中分派一些更好,曲中所缺的就是对比与歇息。右手指力较好,得声已有弹性,声音已有送的感觉,这两点正王爷不同凡响处。我们要理解王爷的金石之声不是铮琶之音和脆钢之声,当然这也的确是个难题。
彈
柯师兄的琴声内容之丰富简直与年纪相悖。简直太棒了[Rose][Rose][Rose][Rose][Rose][Rose][Rose][Rose]
全网最優誇誇群。學長:「這幫人是彩虹屁成精了吧。」2333
老師語錄
越讲所谓的规范,越死板。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当然都能理解都能趋于高妙超尘脱俗,大师就不是大师了。今天还在玩味德师所评千人一面千手一曲的道理,其实中国的都是一以贯之的!德师在世时,时有人称其为大师的,德师总说自己不是大师,语言笑貌总是那么自然而然,超脱旷达,这是他的人也是他的琴!
往往只会刻钢板字和认钢板字的大骂写草书的乱写,烧写,不规范。就像有人请陈子庄评画,陈说画得很好,特别松树,如果把枝叶剔了就可以打家具修房子了[Grin][Grin][Grin]
予以为,初涉古琴当以严实为重,后则以情入琴,致高则物我两忘,即使亦不可执着,还有更高境界,作为追求,是一生一世的幸福!
与琴有缘是人生非常美好的事,不仅有美好的向往也有美好的感受,要感受每一步生活,每一步都有乐趣与成就,这就是不止看别人为之才乐,其实自己无时不刻不在生活的快乐之中。
弹琴就是交流,与琴交流与人交流与宇宙洪荒交流(并非不实的大话),每一句每一段在交流。
九月十六日
再怎麼發展,一定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九月廿五日
跟一同學:
——我还会很怕走弦的声音😂 有时候走弦声音特别大 ——只能儘量控制。用肉按弦,走的速度不要太剛。將摩擦聲和節奏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说起来,你会不会在一些时候故意增大摩擦声 还有把弦弹得打板啥的? ——偶爾用一下可以,釋放情緒
九月廿七日
給師弟改了一下介紹:
春晓吟 一曲,构思精巧,短小有力。以泛音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泛音前平和雅正,泛音后复有遒力,形成微妙对比。弹之若身在阳春三月,四处春和景明,生机勃勃。管平湖据自远堂琴谱 打谱,演奏者在此基础上微调。
十月一日
錄音有感:應該說,琴用力大小為的不是影響音量,而是音色。音量是什麼都遵循的,力大就大,力小就小,關鍵是力的不同要激發出不同的音色。
十月二日
回覆一琴友:
我一切都正常,非常感謝。祝中秋第二天愉快。說來慚愧,最近那篇〈釋指法卩〉已經是兩年前的了。不知道多久能繼續這項工作,但肯定的是遲早會繼續。按這工作量,應該能出一個小冊子。我也好久沒看臉書了,等等去看看~
十月八日
今天剪了指甲,但是琴聲非常好,五天之中只有一天這樣,琴共振非常充分。濕度 64%,溫度 22。
十月廿九日
聽了雨果新專輯。聲音一如既往自然客觀中性。底噪還是不小,-36 的水平,頻譜上清晰可見。看來我不用太擔心底噪的問題。音量在 -18 到 -6 之間。
對比了一下我的琴和彩鳳鳴岐的頻譜,他的明顯中高頻豐富,我的幾乎只剩低頻。難怪聲音悶,走音不靈敏,原來這纔是問題。
我以後要自己成立一個唱片廠牌!!跟雨果抗衡!
十一月一日
一老師告訴我,非常有啓發:
古琴是彈撥樂器,發出來的聲音,很容易會被彈琴人認知為顆粒狀的聲音,而意識不到音符的時間值。但是琴音的餘韻很長,彈琴的時候必須意識到,才能充分利用到古琴的這個優勢。彈曲子的時候,可以意識到琴音的餘韻,就可以像是長音樂器或者歌唱一般,去處理旋律線條。當可以意識到琴音的餘韻時,彈曲子時就可以從容不迫,旋律線條也會跟著綿密細緻地連貫起來,如同行雲流水一般。這是必須心中先有旋律線條,耳中聽得到餘韻,才可以達到的目標。判斷一個彈琴人水平高低的標準,這是最關鍵的原則。
一琴友告訴我如何上弦:上弦比標準音高4個,非常高,這樣慢慢就能降到正常音高。
十一月四日
整理孫老師對調學的修改。
梅瑴成有
十二月廿一日
古琴演奏者听到的音量最高爲 79dB,比较小的是 70dB。所以彈古琴不會對聽力造成任何損傷。但是這音量也比想像中的高,我以為只有六十多。也就是說,如果環境底噪 30,錄音信噪比大概是 50。
十二月廿六日
我想以後能寫一組古琴曲,名字就叫
商周 四重奏周秦 四重奏六朝 獨奏晉唐 二重奏唐宋 獨奏
四重奏是二重奏為主,另外兩個為輔。
前提還是要多彈曲子,學習基本語法。
關於古琴創作,應該從指法入手,那先排列出所有可能的指法套路,在一隻手中能產生多少基本搭配,再用這些組成和弦
十月
都說「二八定理」,在藝術評價中也適用。好和壞其實全靠那 10% 的細節。比如吹口哨動聽,靠的是音頭音尾的加花;寫字,使轉纔是關鍵;錄音機的好壞,主要看一瞬間的動態;彈琴的氣質,主要看吟猱和音尾。其餘的 90% 大家其實都差不多。
年度小結
複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