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明末,傳教士湯若望來到中國,帶來了西方的曆法。淸代,康熙皇帝極好西學,一時大量天文曆法人才得到重用。淸代學者也比以往更加注重天文曆法在經學硏究中的運用,許多經學家都兼通曆算。
劉歆在
在經學的視野下,曆法不僅僅是曆法,曆法本身就是經學的一部分。郜積意就說過,鄭玄對周初年數的安排不能僅僅用今古文來畫分,他的
硏究內容、關鍵問題、創新之處、硏究方法
我目前想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文本閱讀與寫作:
- 錢大昕
三統術衍 有什麼重要意義? 三統曆 在劉歆的經學體系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淸代學者的曆學主張怎樣體現著他們的經學主張?在
三統 與殷曆 之間,鄭玄和劉歆之間,淸代學者怎樣取捨? - 結合學術史發展脈絡,討論各家學說背後的成因。
創新點:
- 對
三統曆 在淸代學術中的影響進行全面梳理。 - 從曆筭的角度拓展經說分析的路徑。
- 更好理解尙書學中的諸多疑難年代問題。
硏究方法:
- 【比校與對讀】將各家經說進行對讀,撰寫筆記,通過文本細讀發現問題。
- 【曆法計算】通過計算,重建經學家的推演過程,檢驗他們的推論是否出現了問題。
- 【經說分析】將曆法結果與具體的經說分析結合起來,討論曆法計算如何被納入學者的經說分析之中。
學術史回顧
我們要從如下幾方面回顧已有硏究:
- 曆法與社會、政治、文化有何關係?
尙書 與周初史事緊密相關,現在的先秦史硏究者對周初年表有什麼成果?- 秦漢時期的早期曆法硏究現狀如何?作爲早期曆法代表的
三統曆 ,極受經學家重視,對它有什麼硏究? - 兼通經學與曆學的學者有什麼成果?對淸代經學家的曆學硏究有什麼成果?
曆法概論
江曉原
新城新藏
劉洪濤
曲安京
周初紀年問題
世紀之交,夏商周斷代工程湧現了很多成果,包括武王伐紂在內的周初年表是一大焦點。本文在此不再總結這一系列硏究的情況,僅略述近十餘年來的硏究概況。月相名是紀年的關鍵問題,因此也一并陳述。
- 彭林
武王克商之年硏究的糾葛 對歷代克商之年硏究的情況進行疏理,並討論了這些硏究的得失。淸華大學學報 2001 年第 4 期哲社版 - 黄荣武
周易革卦中的武王伐纣日——戊子说质疑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2004 年第 3 期。認爲武王起兵日爲癸巳,而非江曉原社科版 回天 所說的戊子。 - 馮時
西周金文月相與宣王紀年 認爲殷商開始已用朔作爲月首。初吉並非月相系統,可以在一月中任意一日。宣王紀年要比傳統認爲的後移一年,在前 826 年。宣王以前爲亥正,宣王中晚期以丑正爲主。考古學硏究 ,2006 年六 - 尹松鹏
□公簋铭文“唯王廿又八祀”与西周年表 認爲中國歷史文物 2010 年第 5 期尙书·洪范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與周师逾孟津和克商同在文王十三祀,与克商同年。並重新構擬了周初年表。 - 蔣玉婷
西周金文中月相相關名詞硏究情況及一些疑問 對月相討論的學術史進行了疏理,大致可分爲四分說、定點說、點段說中山大學硏究生學刊 2011 年第 2 期社科版 - 尹松鵬
西周武王紀年上文獻曆日與天文曆表出現完全合曆 疏理了考古與文物 2013 年第 3 期三統曆 、僧一行的排曆,不合於天文曆表;認爲近代學者的硏究存在的問題是不淸楚傳世文獻用的周曆、殷曆還是夏曆,對月相名稱不淸楚。作者認爲□公簋與傳世文獻的紀年系統能夠吻合。旣死魄爲廿七、廿八日,朔日爲初一。傳世文獻中,商末周初用的是夏曆。 - 武家璧
周公廟肜祭卜辭及其天象与年代 根據晉侯蘇鐘,認爲死霸、旣死霸爲望日。殷都學刊 2013 年 - 葉正渤
月相合西周金文月相詞語硏究 、考古與文物 2002 年第 3 期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硏究 、西周若干可靠的曆日支點 認爲初吉爲朔日,旣生霸爲初九,旣望爲十四日,旣死霸爲二十三日,方死霸爲二十四日,歲首爲建子。殷都學刊 2014 年第 1 期 - 黃懷信
再說西周王年 認爲克殷在前 1044 年 1 月 9 日,成王前 1043 年卽位,在位 32 年,則顧命在前 1011 年。齊魯學刊 2015 年第 6 期 - 张闻玉、江少華
从畯簋历日探讨西周年代 認爲若合朔時刻在兩日交會的時間段內,則「半日失朔」是很正常的,可能實際紀錄與曆法演算相錯一日。貴州大學學報 2016 年第 3 期社科版 - 金宇飛
西周諸王年代的新推定 涉及寶雞文理學院學報 2019 年第 4 期社科版 召誥 、顧命 的時間。 - 杜勇
武王伐紂日譜的重新構擬 根據古代文明 2020 年第 1 期武成 、世俘 、利簋 、天亡簋 重新構擬日譜:一月癸巳武王興兵;二月戊午師渡盟津,甲子決戰牧野;三月戊辰卽位於牧社,旋卽班師;辛未駐師管地,經略南國;乙未祀於太室山,封禪度邑;四月丙午返回鎬京,歷時 74 天。
這些論文討論了月相問題:
- 黃彰健
釋 武成 與金文月相——兼論晋侯□編鐘 及武王伐紂年 是一篇回顧性的文章,討論了劉歆、王鳴盛、俞樾、王國維、董作賓對月相的硏究。韓炳華歷史硏究 1998 年第 2 期從晋侯蘇鐘的斷代看西周金文月相詞語 徐鳳先山西大學學報 2008 年第 1 期哲社版 以相對曆日關係探討金文月相詞語的範圍 王曉鵬中國科技史雜誌 2009 年第 1 期西周時代的越、越若類日序初探 分析了「越」的一些用法。張聞玉、饒尙寬、王輝文史哲 2009 年第 4 期西周紀年硏究 貴州大學出版社,2010 年 提出月相定點,而非若干日。初吉是朔日。陳久金對西周諸王王年的最終修正意見 認爲西周的月首爲朏,卽現在概念的初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2017 年第 1 期自然科學版 或初二 ,旣望爲十八日,初吉大多指丁亥、甲戌、庚寅等吉利的日子。
早期曆法
- 張培瑜
中國先秦史曆表 齊魯書社,1987 年 的冬至合朔時日表根據現代天文方法編制,誤差在幾分鐘之內。西周後期廢朏用朔作爲月首,曆法從觀象進入推步時期。 - 陳峻誌
歲星與太歲之對應關係——以先秦至西漢爲討論範圍 提出漢武帝太初年之前多以歲星所在定歲名,其後多用太歲所在定歲名,說明漢武帝時仍處於太歲紀年法與歲星紀年法的過渡階段。華梵人文學報 第 21 期 - 郭津嵩
出土簡牘與秦漢曆法復原:學術史的檢討 對古曆的復原情況進行了完整的學術史回顧,這篇文章是我們目前瞭解秦漢古曆復原硏究最詳盡的窗口。汪曰楨、陳垣以殷曆推算漢初朔閏,並不認爲當時就是用的殷曆,只是出於方便。後來姚文田、鄒漢勳的思路與汪曰楨不同,他們是在擬合史料中的朔閏數據。現今古曆復原硏究人員依然採用的擬合思路。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硏究 第三輯,2018 年 - 李志芳、程少軒
胡家草場曆簡的重要價值 簡帛網 47.75.114.199/show_article.php?id=3499,2020-01-13 指出,「陳久金、陳美東兩位先生則結合古人硏究,以借半日法之方案,取元光元年十月小餘爲 394+470=864」「目前通行的工具書中,朱桂昌先生顓頊日曆表 據陳久金、陳美東二先生方案推定曆朔參數最爲準確。」
三統曆
這些論文對
- 劉美枝
試從漢代樂律思想略論樂律與曆法之關係 臺灣音樂硏究 2006 年第 3 期 - 戴念祖
律历志的由来——解密中国古代乐律与历法相关性的缘由 中國音樂學 2015 年第 2 期 - 黄黎星
漢書 · 律歷志对易律曆的融通与牽合 下 周易硏究 2020 年第 3 期
劉歆對知識體系的改造一直是焦點問題,那麼
- 徐建委
劉歆援數術入六藝與其新天人關係的創建 討論了劉歆整個學術體系對五行、數術、災異的融通,「劉歆甚至爲了使律曆合於其五德系統,不惜更改夏代之年數」,以實現「完美的人文、歷史、宇宙的統一性建構」。文學遺產 2014 年第 6 期 - 康宇
神學觀念影響下的漢代天文學發展 自然辯證法硏究 2014 年第 7 期 - 乔治忠
左傳國語被劉歆竄亂的一項鐵證——歷史年代學家劉坦之說申論 ,北師大學報 2016 年第 3 期。指出劉歆將社科版 左傳 、國語 中的石氏星經 歲星體系改爲自己的三統曆 體系,通過改名等方式,增强王莽執政的正統性、神秘性。 - 孫艮陶
試論三統曆對太初曆所作的易學詮釋轉向 指出三統概念建立在漢代元氣論基础之上,融入律呂、五行等觀念而成,論證天地人的內在關聯。曆法的各參數都與周易建立起緊密聯繫。周易硏究 2017 年第 1 期 - 程蘇東
史學、曆學與易學——劉歆春秋學的知識體系與方法 指出,劉歆認爲中國文化硏究 2017 年冬春秋 是史官修史傳統的延續,這與董仲舒、司馬遷認爲的述作傳統完全不同。劉歆將曆學視作春秋學的題中之義,據此構建起一套精密的解經體系。在這套體系中,「曆數」不僅僅是知識體系,而是具有順應天道的形而上意義,三統曆 就是用來解讀春秋人事的必備知識。 - 任蜜林
讖緯與古文經學關係之再檢討——以劉歆爲中心 指出,哲學動態 2019 年第 7 期世經 以春秋 、易傳 爲依據,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排列帝王世系,緯書的五德終始觀念受到世經 影響。劉歆的三統說也影響了緯書。
這些論文從數理層面探討
- 李文林、袁向東
論漢曆上元積年的計算 在新城新藏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上元積年的由來。科技史文集 第 3 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年,N091 3 - 楊帆、孫小淳
觀測、理論與推算——從〈三統曆〉到〈皇極曆〉的火星運動硏究 指出中國科技史雜誌 2017 年第 1 期三統曆 火星會合週期採用六段式劃分,與現代模型比較,還比較粗疏。
經學與曆學
- 劉坦
1910–1960,民間歷史年代學家 論殷曆紀年 作爲 1955 年寫成的文章,已經廓淸了許多重要問題,比如史學月刊 2016 年第 7 期殷曆 並非殷代曆法,自漢代以來就沒有一個完整體系;上元積年源於圖讖,距離殷曆產生已經過了四百餘年;乾鑿度曆 與世經 殷曆相矛盾等等。 - 魯實先
劉歆三統曆證舛 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叢書第二種,1965 年, 指出三統曆違背經文之處。幼獅學誌 第 2 卷第 3 期 1963 年 7 月 - 郜積意
兩漢經學的曆術背景 北大出版社,2013 年 是很好的硏究,與本文直接相關的是第三、四章。劉歆根據三統術和典籍記載,完全可以客觀推算出伐桀伐紂的確定年數。武成 與顧命 衝突,但是劉歆沒有改動武成 經文以遷就曆術。在左傳 中,也有經文與曆術不合的例子。在日食分野上,劉歆認爲經傳不準,三統術無誤。至於鄭玄用曆問題,在月令 中,由於曆術背景不明晰,鄭玄不明確主於殷曆或三統曆。而對於周初年表,鄭玄用殷曆進行編排。又以此結論爲基礎,探討了孫星衍、陳喬樅、皮錫瑞對金縢 今古文的看法,實際上應該從殷曆的視角,而非今古文的視角來看待鄭玄對周初史事的認識。引申開來,周禮 是鄭玄禮學的基礎,相比從今古文來討論鄭玄,分析他的立論基礎,纔能更好地理解鄭玄。 - 鄭玄推算經書用了乾鑿度曆。對乾鑿度曆的硏究方面,有張齊明
易緯·乾鑿度與“甲寅元”之争 ,該文論述了曆元背後的政治觀念、東漢曆爭的過程,分析了乾鑿度曆的卦、爻、策分配法,指出國學學刊 2016 年第 1 期乾鑿度 非常粗疏,“甲寅元”雖然合於圖讖,但在曆法實踐中卻無法落實。漢代,天文、曆法是易學體系構建最爲重要的知識來源,同時這種經學化后的知識又反哺於曆法實踐,爲曆法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提供合法性的經學依據。林金泉易緯乾鑿度的曆法與積年 完整復原了成大中文學報 2016 年 9 月第 54 期乾鑿度曆 ,認爲乾鑿度曆 雜糅了殷曆、三統曆、顓頊曆。 - 郜積意
經學與曆學的貫通——春秋朔閏表與經文曆日考證 認爲秦漢間用顓頊曆,行「藉半日」法;重新考訂殷曆、周曆、魯曆上元積年;考訂了春秋曆法的諸多問題,顯示出重新以魯曆推排春秋曆表的宏大想法。學術月刊 2020 年第 1 期
淸代經學與曆學
- 盧仙文、江曉原
淸代學者對經書中有關天文學的硏究 以各經爲順序,疏理了淸代學者對經文中有關天文曆法的硏究,囊括淸代大部分相關著作,提綱挈領,非常全面,可以作爲「總目提要」參考。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6 年第 6 期 - 陳志輝
乾嘉學者以古曆推算史事年代的實踐及其意義——以李銳等人對〈召誥〉日名問題的硏究爲中心 分别對上海交大學報 2017 年第 6 期哲社版 尙書正義 、王鳴盛、江聲、李銳的推算進行疏理復原,發現李銳對周初年數的推算更像是重構了鄭玄的推算。作者還提出,李銳重新確立的以古曆推定年代的硏究範式對後來學者產生了重要影響,羅士琳、李善蘭、汪曰楨都用類似方法進行考據。
淸代天文曆法
另外,還有關於淸代曆算家的硏究:
- 任瑞芳、徐傳勝
李銳調日法思想探究 可以作爲瞭解李銳調日法的途徑。西安电電子科大學報 2007 第 1 期社科版 淸代學者對西方天文曆法的闡釋與發揮——江永〈翼梅〉硏究 內蒙師大科技史碩士論文,2006 年 - 陳雪
淸代前中期天文算法類文獻作者群體硏究 遼寧大學中國史碩士論文,2015 年 可參考硏究綜述部分。
小結
與本文直接相關的旣有硏究,是郜積意
而在論文具體寫作方式上,陳志輝一文對我具有參照價值。
從曆學切入,可以更深入瞭解經學家理解經義的思路。
文獻調查
古籍
以下是淸代尙書學著作中與曆學相關的部分,按照大型叢書的順序排列:
下爲淸經解
- 錢塘
1735–1790 溉亭述古錄 「寄王西莊先生書」「周初歲朔譜」「武王卽位改元考」「周公攝政稱王考」卷七百一十七
下爲淸經解續編
- 閻若璩
1636–1704 古文尙書疏證 第五第六第 3 冊,第 117–118 頁 ,第十九,第 127 頁;第六十七六十八,第 149–150 頁;第八十一之八十四,第 166–175 頁;第一百一,第 203–204 頁。 - 宋翔鳳
1777–1860 尙書畧說 二武王伐殷年,伯禽受命年,卷三八五,第二冊,第 516 頁 - 宋翔鳳
尙書譜 卷三八六,第二冊,第 522 頁 「三統術之年數皆附會損益以遷就其術,漢人已言之,不足憑也。」 - 丁晏
1794–1875 尙書餘論 ,第 3 冊,1365 頁 周初年數。 - 陳喬樅
1809–1869 今文尙書經說考 ,卷一〇九三,第 4 冊,1040 頁 周初年數。金縢 年數問題,卷一〇九九 1088 頁。第 1091 頁認爲哉生魄是三日。卷一一〇三,1101 頁。卷一一〇五,1110 頁:三統曆與大傳。卷一一一〇,11126 頁顧命
下爲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書類
- 王建常
1615– 書經要義 卷一堯典,大量討論天度第 43 冊 295 頁 。武成 討論月相第 333 頁。召誥 「此五日必會集臣庶」第 352 頁 - 左眉
桐城人,乾隆间拔贡 尙書蔡傳正訛 、堯典 討論授時歷精度。第 478–479 頁。討論曆元,卷五,第 510 頁 ;「陽曆陰曆」第 515–516 頁 - 姜兆錫
1666–1745 書經參義 、堯典 ,第 43 冊 530 頁 ;泰誓 第 566 頁討論年數;牧誓 第 568 頁「二月四日也。」武成 第 569 頁「旁死魄,謂朔也。」康誥 「周公攝政七年之三月也。」召誥 第 585 頁:朏「蓋朔後三日」洛誥 第 587 頁:事蹟先後 - 程廷祚
1691–1767 晚書訂疑 卷下第 44 冊 44 頁 :伐紂日程。 - 龔元玠
1703–1784 畏齋書經客難 卷三畢名 ,第 44 冊第 128 頁 :西周年數 - 宋鑒
乾隆十三年 1748 進士 尙書考辨 卷四,第 44 冊第 213–214、219 頁 :伐紂年數 - 盛百二
1720– 尙書釋天 第 44 冊 - 戴震
1724–1777 尙書義考 第 45 冊 379–382、386–387 頁:天度。 - 趙佑
尙書質疑 乾隆二十九年 1764 卷上第 45 冊 ,「武成不須改定說」第 486–487 頁「康誥四十八字疏」第 512 頁,「周三王年數考」第 524 頁 - 李榮陛
1727–1800 尙書考 卷五,第 45 冊 ,重點關注!第 596 頁西伯勘黎考 文王年數。有關金縢 。大誥治錯簡考 接續宋人。第 604 頁「哉生魄」王鳴盛、劉歆、孔傳皆非。王鳴盛「抹之,蓋全以黨鄭,自蔽不知有經者也。」第 614-616 頁仲康五年日食考 用到了大衍,後來也在批評王鳴盛。第 629 頁三統曆偽泰誓武成伐殷年月考 - 梁上國
1748–1815 古文尙書條辨 卷二第 46 冊 第 369–372 頁反駁閻若璩王鳴盛;第 377–378 頁三統曆問題;第 380–387 頁:三統曆問題,越幾日,不包括第一日是正例,包括是變例。 - 宋翔鳳
尙書譜 第 48 冊第 395 頁 - 丁晏
1794–1875 尙書餘論 第 48 冊 第 833 頁周初年數。說古文經是王肅偽造 - 成蓉鏡
尙書曆譜 用三統曆來算,引用了錢大昕、李銳、陳懋齡、錢塘。續修四庫 第 50 冊、淸經解續編 卷千四百五 - 曾釗
虞書命羲和章解 同治二年 1863 第 50 冊 多疏解,少討論。多羽翼鄭玄。 尙書集注述疏 光緒二十九年 第 52 冊 第 369 頁康誥 有哉生霸討論,但也不新鮮。- 李銳
1768–1817 召誥日名考 第 55 冊
下爲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羣經總義
戴震
經考 第 172 冊 第 528 頁堯典中星 第 531 頁康誥酒誥都是在商所作。關於日數,「故五十七日,人以爲久,吾以爲速。」第 537 頁律曆志武成的真偽,今古文。雖然沒有曆法,但是涉及日期的義理。第 548 頁「閻若璩曰:嘗以曆上推⋯⋯乃知康成精於曆學。」第 629 頁「康誥酒誥梓材非一時辭也」第 634 頁顧命說 孔廣森
經學卮言 第 173 冊 第 274 頁武成日譜陳壽祺
左海經辨 第 175 冊 第 385 頁史記用今文尙書,兼採古今文介庵經說 第 176 冊 第 80-84 頁很多節都在說堯典的中星、天象。第 90 頁「三統厤偽言迭出」。第 91-96 頁三統三正的原理、來源「始誤於伏生」第 103-106 頁伐殷年月考!拜經堂文集 「用郭守敬法推幽王六年十月」邃雅堂學古錄 一定要看都是天文曆法何維棟
十六觀齋經說 「謂步自周者,步自周廟吿廟。以質明將事,故步必書朝。若解作步行,無論召誥武成,俱不可通。」經解籌世 「以三統曆及中西法推之⋯⋯不思中西法乃明以後曆術」九峰精舍辛卯集 「其生武王當在五十一二之時」
下爲續修四庫·子部·天文算法類
- 李銳
漢三統術 第 1032 冊 - 吳肅公
天官考異 第 1032 冊 - 徐發
天元曆理全書 第 1032 冊 - 江永
推步法解 第 1032 冊 - 楊光先
不得已 第 1032 冊 - 揭暄
璇璣遺述 以上兩本說得多算的少。淸初。 - 張永祚
天象源委 都是數字,值得看看。第 1034 冊 - 王家弼
天學闡微 第 1035 冊 - 鄒漢勛
顓頊曆考 成蓉鏡漢太初曆考 第 1036 冊 嚻嚻子曆鏡 可以看看序。第 1040 冊 - 汪曰楨
歷代長術輯要 古今推步諸術考 第 1041 冊 - 李銳
李氏遺書 第 1045 冊
下爲叢書集成續編·自然科學類 新文豐版
- 雷學淇
古經天象考 78 冊 - 陳懋齡
經書算學天文考 78 冊 - 江聲
恆星說 78 冊 - 王錫闡
王曉庵遺書 78 冊 - 梅文鼎
學曆說 78 冊 - 許伯政
全史日至源流 79 冊 第 46 頁開始說周了 - 陳澧
三統術詳說 79 冊、 只有算法部分,沒有世經。續修四庫·子部·天文算法類 第 1041 冊 - 成蓉鏡
三統術補衍 79 冊 只有幾頁,周公攝政五年過了直接就是春秋的了。 - 董祐誠
三統術衍補 79 冊 - 錢大昕
算術問答 79 冊 第 526 頁有武王克商的。與孫淵如書,討論太陰太歲。 - 朱駿聲
歲星表 79 冊 - 汪曰楨
歷代長術輯要 附古今推步諸術考 79 冊 - 成蓉鏡
推步迪蒙記 79 冊 - 成蓉鏡
漢太初曆考 79 冊 - 張其䎖
兩漢朔閏表,太初以前朔閏表 80 冊
下爲叢書集成三編·自然科學類 新文豐版
- 錢大昕
三統術衍 、三統術鈐 第 29 冊 阮元三統術衍序:怕人不明白,所以反覆引申。閏月不盡在歲末。太初年太歲在丙子而非丁丑。錢序:古厤至唐尙存。史記甲子篇是殷厤 。
其他
- 方楷
三統術算 衍 式光緒 14 年 1888,藤原集書 799 - 王鳴盛
1722–1797 尙書後案 顧寶田、劉連朋校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 - 孫星衍
尙書今古文注疏 陳抗、盛冬鈴點校,中華書局,2004 年 - 皮錫瑞
今文尙書考證 盛冬鈴、陳抗點校,中華書局,1989 年 - 王先謙
尙書孔傳參正 何晉點校,中華書局,2011 年 疇人傳合編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年 。
今著
- 魯實先
劉歆三統曆譜證舛 ,國科會叢書第二種,1965 年。 - 顧頡剛、劉起釪
尙書校釋釋論 中華書局,2005 年 - 陳夢家
西周年代考
工具
進度安排與論文大綱
時間 | 安排 | 主要內容 |
---|---|---|
2020 年 10–12 月 | 考察研究背景,撰寫開題報告 | |
2021 年 1–9 月 | 進行參考文獻的文本細讀,撰寫筆記 | |
10 月 | 整理筆記,形成全文思路,撰寫 | 研究背景、學術史綜述、研究意義 |
11 月 | 撰寫 | 清代的 |
12 月 | 撰寫 | 用 |
2022 年 1 月 | 撰寫 | 用古六曆推算尚書問題的討論 |
2 月 | 撰寫 | 用 |
3 月 | 撰寫 | 曆算爭論反映出的學術史問題 |
4–5 月 | 全文增補、修改、調整,準備荅辯 |
下僅附樣文一節,作爲本文寫作方式的參考:
顧命 月日問題
月相問題是解決早期曆法的極關鍵問題,「哉生魄」「旣死魄」等月相到底是什麼含意,一直是學者討論的焦點。但遺憾的是,這個問題到今天依然難以解決,「陳美東先生說,目前解決金文月相問題的條件還不具備,因爲出土材料本身沒有連續曆日足以得出月相的確切含義,已有的月相辭解釋都是一些假設」。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憑玉几。
【世經】成王元年正月己巳朔,此命伯禽俾侯于魯之歲也。後三十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哉生霸。〔師古曰:哉,始也。〕故
顧命 曰「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沬水」,作顧命 。翌日乙丑,成王崩。【鄭】此成王二十八年。
本疏 周公居攝六年,制禮班度量,至此積三十年。鄭於 康王之誥 疏顧命 之注以居攝六年爲年端。毛詩正義·周頌·淸廟之什·烈文 【偽孔傳】成王崩年之四月始生魄,月十六日。【孔疏】志又云「死魄,朔也,生魄,望也」,明死魄生,從望爲始。故始生魄爲月十六日,卽是望之日也。
越翼日乙丑,王崩。
丁卯,命作冊度。
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
【鄭】癸酉,蓋大斂之明日也。【疏】鄭大夫以上殯斂,皆以死之來日數。天子七日而殯,於死日爲八日,故以癸酉爲殯之明日。
孔傳並沒有點明哉生魄的干支,不能確定哉生魄是否爲甲子日。經文將哉生魄和甲子分在兩句,就有可能哉生魄不是甲子日。孔疏爲了解釋這個問題,說「下云『病日臻,旣彌留』,則成王遇病已多日矣。於『哉生魄』下始言『王不懌』者,甲子是發命之日,爲洮頮張本耳。」孔疏也沒有明說哉生魄與甲子是否同日,但細讀文本,可能性最大的還是孔穎達認爲哉生魄就是甲子日。
閻若璩指出劉歆的錯誤:
以甲子爲十五日,推是月庚戌朔,是誤會經文,并曆法亦錯算矣。⋯⋯案
漢志 ,成王元年癸巳歲,正月己巳朔,壬申日南至,步至成王三十年壬戌歲,正月辛巳朔,甲辰日南至。以授時 法通漢三統曆 推算之,自元年正月日南至,至三十年正月日南至,中積一萬○五百九十二日○三刻二十五分,加氣應八日三十一刻四十分爲通積,滿旬周去之不盡,四十○日○三刻四十六分五十秒爲甲辰日南至,又置中積,加閏應二日七十一刻八十八分四十二秒爲閏積,滿朔實去之不盡,爲閏餘二十二日七十九刻九十○分四十八秒;以减冬至分餘一十七日二十三刻五十六分○二秒,爲正月經朔辛巳日;累加朔策二十九日五十三刻○五分九十三秒,得二月經朔庚戌日;四十六日七十六刻六十一分,三月經朔庚辰日;一十六日二十九刻六十七分,四月經朔己酉日;四十五日八十二刻七十三分,加一望策一十四日七十六刻五十二分九十六秒,得四月經望甲子日○日五十八刻七十九分;减去太陰疾差六十二刻七十一分,得四月定望癸亥日五十九日九十六刻○八分。則「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十五日也;「甲子王乃洮頮水」,十六日也;「越翼日乙丑王崩」,十七日也。益覺歆并哉生霸與甲子爲一日非是。尙書古文疏證 卷五上
閻若璩據
我們需要釐淸閻若璩的思路,他是在
錢大昕
是歲距入統積年五百六十四,積月六千九百七十五,閏餘十五,積日二十萬五千九百七十七,大餘五十七,小餘六十二。推得正月辛巳朔大,二月辛亥朔小
小餘二十五 。三月庚辰朔大小餘六十八 ,四月庚戌朔小小餘三十 ,四月望應在十六日乙丑小餘一十一 。今云甲子哉生霸,豈望以前已可生霸耶?
經複核,錢大昕計算無誤。劉歆認爲成王在位 30 年,根據三統術,是年入甲申統 564 年,閏在七月後,四月小,庚戌朔,十六日乙丑望,十五日甲子爲望前一日。劉歆說「死魄,朔也,生魄,望也」,而
周公攝政四年乃成王卽位之三年,
康誥 「惟三月哉生魄」,是歲積月六千五百六十七,閏餘十二,積日一十九萬三千九百二十九,大餘九,小餘一十五,三月大餘八,小餘二十。命日壬辰朔,加望策得大餘二十三,小餘一,丁未望。生霸,望也,望後一日謂之旁生霸,則望前一日當謂之哉生霸,故顧命 「惟四月哉生霸⋯⋯」先言哉生霸,後言甲子,甲子望爲月之十六日,哉生霸爲十五日,亦以哉生霸先望一日也。馬融⋯⋯某氏傳⋯⋯,竝非是。尙書曆譜 ,續修四庫 第 50 冊第 197 頁
成蓉鏡引用
錢塘討論了成王三十年
成王三十秊,
周厤 入丁酉部十四歲,大餘四十四,四月庚戌朔,世經 云「十五日甲子哉生霸」,顧命 以爲成王洮沬水之日也。殷厤 入丁酉部九歲,大餘十四,是秊周厤 閏餘十五,閏在七月後,殷厤 閏餘十八,閏在二月後。故殷厤 四月己酉朔,甲子則望後日也。所以止校一日者,閏有先後使然。溉亭述古錄 、寄王西莊先生書 ,淸經解 第 4 冊 846 頁成王三十七年。
三統 積年入孟統五百六十四歲後,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周厤 元餘五百四十五,入丁酉部十三歲後,與三統 同,甲子皆非望日。顧命 「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頮水」卽此日。劉歆以爲在望。案,此宜加周厤 五十七歲,入丁酉部七十歲後,則四月己酉朔,十六日甲子望,此卽四分元餘。周初歲朔譜 第 846 頁
李榮陛
漢歴志 云「成王三十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哉生魄。」書傳 云「始生魄,月十六日。」後案 云「鄉飮酒 義,月三日成魄。哉生魄是三日。」予按:魄者,月之體無光之處,朔日明始生,明生則魄死,故朔日爲始死魄,二日爲旁死魄,三日明益見,故從月出爲胐。說文 :「胐,月未盛之明」是也。而其魄之邊亦受映,霸然可見,故謂之成魄。然自朔至望皆爲死,踰望至晦皆爲生,生與成有别。馬融誤謂「魄,朏也」,王氏不能辨,反詆劉歆爲舛謬,固非矣。然十五日明極盛,魄全死而未生,歆窮於算,以此日爲哉生魄,亦非是,宜從傳解爲十六。惜傳未究歴法,不能指甲子爲何日也。三統 虛增七十二算,且日法用四分大強,不可通於古。考紀年 「成王三十七年乙亥」,下距至元辛巳二千二百八十六算,以授時法二四四七推之,得其年四月己酉朔,十六日甲子,合於顧命 。或據傳以詰云:十六日始有疾,不悅懌,卽
顧命 乎?解之曰:懌字,說文 無有,古文馬本作「釋」,云「不釋,疾不解也」,此義甚確。蓋疾之始不必記,疾不解而顧命,則必謹記其日。所以知甲子之卽在哉生魄者,下文「越翼日乙丑」根於甲子,「越七日癸酉」根於丁卯,而甲子上距哉生魄不言「越」,故知爲同日也。朔、望、朏、魄,史家紀以爲日宗,非此則甲乙無可綴。綴甲子於哉生魄,卽乙丑爲十七,丁卯爲十九,癸酉爲二十五,皆可知。古人書法簡而明,類如此。
劉歆說十五日望爲哉生魄,不全對,應該按照孔傳,十六日爲哉生魄。李榮陛又說
接下來他回答了我們開頭提出的問題,哉生魄和甲子到底是不是同日?李氏用書法回答這個問題,說若非同日,應該說「越幾日」,而且如果單說「哉生魄」,並不知道確切干支,所以哉生魄一定是甲子日。
這裏稍微梳理一下:
朔 | 十五日 | 十六日 | |
---|---|---|---|
三統曆 | 庚戌 | 甲子 | 乙丑望 |
周曆 | 庚戌 | 甲子 | 乙丑望 |
殷曆 | 己酉 | 癸亥望 | 甲子 |
授時曆 | 己酉 | 癸亥定望 | 甲子經望 |
李榮陛 | 己酉 | 甲子哉生霸 |
簡朝亮
哉,始,
釋詁 文。魄,說文 引作霸,謂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小月三日。釋文 引馬云:「魄,朏也。謂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今不從者,說文 云「朏,月未盛之明也,」漢至引古文月采云「三日曰朏」,如謂魄與朏同。何以召誥 言三日丙午朏,此又言三月哉生魄乎?召誥 之三月,非卽此作洛之三月乎?蓋魄與朏不同也。漢志 引劉歆三統 云⋯⋯禮記·鄕飲酒義 云:「月在三日則成魄」,蓋禮記 多漢儒爲之,故白虎通 與禮記 說同,未可執也。今以召誥 考之,周公三月十二日乙卯;至洛十四日丁巳,郊祀;十五日戊午,祭社;十六日哉生魄,初基作邑。尙書集注述疏 卷十五康誥 ,續修四庫 第 52 冊,第 369 頁
簡朝亮否定哉生魄卽朏,核心證據是
根據
事件 | 上元 140000+ | 公元 |
---|---|---|
伐桀 | 1480 | -1752 |
伐紂 | 2109 | -1123 |
成王元年伯禽侯魯 | 2125 | -1107 |
成王三十年 | 2154 | -1078 |
隱公元年 | 2510 | -722 |
僖公五年 | 2577 | -655 |
太初元年 | 3127 | -105 |
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