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爲備邊保民事 題覆備邊保民疏
句讀及翻譯見 文庫
小議宣府、大同的戰略地位 1
大同、宣府乃邊疆重鎭,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宣府、大同的戰略地位從一箇方面看,可以體現爲大同失守,則雁門、山西不可守,宣府失守,則北喜峰不可守。2 其時石亨鎭守大同,楊能、範廣鎭守宣府。楊洪父子等人之驍勇素有傳聞,「都人長幼一聞洪父子兵來,皆相與喜,」「一城得五百人以守,虜雖眾不能破。」3
大同、宣府易守難攻,面對洶湧的達人攻勢,固守城池的策略應該是非常穩妥有效且節省兵力的,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見。正統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戶部尙書陳循上書,認爲大同、宣府徒靠守衛,這未能讓驍勇善戰的楊洪、石亨等人充分發揮其價値,「善戰而使之守,猶善行者使之坐,豈不棄其所長乎。」況且達人向來憚懼石亨及楊洪父子,因而不敢攻大同宣府。若調至京師,則達人亦不敢進犯京師,「其虜畏憚吾手足,孰若畏憚吾心腹。」4 他認爲保全京師比保住大同、宣府更爲重要。
而于謙則針鋒相對。于謙向來有「社稷爲重,君爲輕」的觀念,5 保衛國家比保完皇帝更爲重要。此次他認爲,若楊洪楊俊父子調至京師,則大同宣府空虛,敵寇來往,如入無人之境,「邊關失守,則長驅直搗,有不忍言者矣。」後果不堪設想。胡仲倫亦反對此舉。認爲二將拱衛京師只不過是忠於君上,放任宣府大同而去乃是於社稷不顧。要求於宣府大同處「固御城池,整肅軍伍,晝張旗幟,夜鳴金鼓,伏兵要害,謹守扼塞」,語氣之急切躍然於紙上。孫循的主張看似很有道理,然變成空虛,相當於中原門戶大開,保全京師又有何益,達人同樣會侵擾其他近邊城池。後來,宣府總兵等還是被調回了京師操練。
從消極的一方面,若大同、宣府守住,即使達人深入腹地,我亦可斷其後路,如甕中捉鱉。達人雖覬覦京師,亦可對其有心理震懾的作用:「其代岢嵐等處雖曾有賊侵犯,終系腹里比入輒出,豈非懼我大同抄其歸路,而不敢久留乎。」朱謙因此建議各衛操備官軍,都分爲兩班,一班在邊,一班在本部,這樣大同、宣府可以保全,其本處的人民亦可全生,兩無所失。6
土木之敗,眾多城池陷落,後總兵又調回,宣府人心不寧。有人想棄城而去,羅亨信「仗劍坐當門拒之」,說:「敢有出城者必斬」7「設策捍御,督將士誓死守」。在人心潰散的情況下,他堅持安撫人心,將這座重要的堡壘守了下來。十二月十二日達人於宣府出沒,8 十七日達人六百逼攻大同,另有一千騎南下,紫荊、雁門、倒馬等關戒嚴。從羅亨信決絕的態度便可看出宣府、大同的戰略地位。
景泰元年春之後,也先先後派出了多路人馬進行侵擾。大同方面,有郭登與石亨兩條線路進行對抗。
當時總兵官郭登鎭守大同,負責大同三路軍隊中的中路。9 寇入大同境,郭登率兵追趕。至沙窩,破敵營,敵以數百騎迎戰,郭登奮勇當先,士兵跟著進軍,「呼聲震山谷」。追了四十餘里至栲栳山,斬首二百餘級,收復被掠奪的人畜八百餘、人馬器械以萬計。10 這樣重大的勝利令將士軍氣一振,「邊將自土木敗後,畏縮無敢與寇戰,」而郭登卻獨以八百人破數千騎達軍。
郭登不光驍勇無畏,亦很有謀略。四月三十日達軍數千突然擁至大同城下,郭登在城中設下埋伏,一面又率兵出東門與戰,假裝敗走,達軍見勢追入土城,伏兵突起,一網打盡。
此外,針對達賊,邊將還設計了偷襲等謀略。其時達軍駐紮在斷頭山,離寧夏不遠。三月二十四日石亨請奏「敕寧夏總兵等官,遣人覘探虛實,率騎直搗巢穴,則賊自遁。」11
石亨受鎭朔大將軍印,率領京軍三萬人,巡哨大同。二月十一日途遇敵寇,擊敗之。12
宣府方面,有楊能與朱謙兩路人馬進行對抗。
五月八日達人自隆門關入寇宣府,朱謙率兵追剿,駐紮在關子口。賊數千騎突至,但受鹿角所制拒馬的限制,不能靠近他們。發銃炮擊之。賊少卻,既而復圍,如是者四,明日謙擡營還軍,賊復來追。力戰卻之,官軍陣亡者百四十人。都督江福等率兵應援,又爲賊所敗殺,傷百餘人。
楊能則率京軍一萬五巡哨宣府,13 與朱謙相呼應。
經過上述一系列對達人的清剿,「中國勢遂振」。14
由於
題覆備邊保民疏 的寫作時間上景泰元年五月,針對的是北京保衛戰達人撤退後的一些戰事狀況,故我只選取正統十四年十月到景泰元年七月間的一些資料。 ↩︎英宗實錄 正統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英宗實錄 正統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英宗實錄 正統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 卷 33景帝登極守御 ,北京:中華書局,2015 年,第 485 頁。 ↩︎英宗實錄 景泰元年七月二十三日。 ↩︎明史紀事本末 ,第 485 頁。 ↩︎英宗實錄 正統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英宗實錄 景泰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明史紀事本末 ,第 487 頁。 ↩︎英宗實錄 景泰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張廷玉等:
明史 卷 173石亨傳 ,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第 4615 頁。 ↩︎英宗實錄 景泰元年二月十一日。 ↩︎明史紀事本末 第 487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