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是把雙刃劍(廢話一篇不用看)

大二上公選課自然科學教授講壇期末作業,命題作文,又是一篇垃圾中的垃圾。水課一門,不過請了很多大佬來。

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對生產力的推動越發重要,科技產品的運用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人們在享受著現代生活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卻可能忽視了科技進步帶愛的危害。形象地來說,科技進步是把雙刃劍。一下,我將從三箇角度出發,結合典型案例,談談我的想法。

人與自然

現代大工業的發展爲人們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產品,人類越發享受著物質生活。然而,這種生產方式帶來的是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我們若不善待地球母親,她同樣會懲罰我們。以下我舉倫敦煙霧事件的例子。

1952 年 12 月 4 日至 9 日,倫敦上空受高壓系統控制,使工廠、居民燃煤產生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整箇倫敦城被黑霧所籠罩,白晝猶如黑夜。這幾天中,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平均含量是 0.57ppm,總懸浮顆粒物含量平均達到 1400μg/m3,在最嚴重的一天里,空氣中二氧化硫的平均含量是 0.69ppm,總懸浮顆粒物平均達到 1620μg /m3。與現代標準比對,總懸浮顆粒物平均含量和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分別超出了 5–19 倍和 12–23 倍。1 在大霧持續的 5 天時間里,倫敦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持續上升,許多人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據英國官方的統計,喪生者達 5000 多人,在大霧過去之後的兩箇月內有 8000 多人相繼死亡。據事後統計,4 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越多 4000 人。45 歲以上的死亡最多,約爲平時的 3 倍。一周後因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心臟衰弱死亡者,分別爲事件發生前的 9.3 倍、2.4 倍、5.5 倍和 2.8 倍。兩箇月後,又有 8000 多人陸續喪生。2

這是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的典型案例。當前中國的霧霾狀況與那時的倫敦頗爲相似,雖沒有這樣嚴重的事件,但我們仍然不可忽視。只有減少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爲子孫後代留下一箇更美麗的地球。

人與人

距離,是古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的主要障礙,古代社會世界各文明區域基本上獨立發展。而近代以來,隨著電報、電話乃至互聯網的發明,人們之間的交往變得越來越方便,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世界變成了「地球村」。

當今社會,人們最離不開的東西非手機莫屬。它不僅提供了瞭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更極大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微信、QQ、微博讓人們不需要像從前一樣寫信來往,情感可以實現實時交流。但這也帶來了非常矛盾的問題。在虛擬世界中,人們無話不說,甚至在夜深人靜時,可以對一箇素不相識的人傾訴自己的衷腸。而當親朋好友聚會時,大家在簡單的寒暄之後紛紛拿出了手機,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化解餐桌上的尷尬。與陌生人社交之後,大家紛紛互相加微信,可離開之後卻似乎沒了什麼作用,別人的聯繫方式只是默默地躺在手機的通訊錄里。

更寒心的是,年輕人對手機的依賴與老一輩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極大的矛盾。年輕人工作繁忙,好不容易回趟家,卻與父母相談甚少。父母想與我們溝通長短,卻被我們面對手機的沈默所拒絕。這種希望的落空,給他們帶來的是多大的難受。

面對這種情況,我認爲,我們應盡量做到對傳統人際關係的回歸。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可忽視,它是人作爲自然生命的慰藉之一。科技給我提供了手機這一更便利的交往方式,可手機畢竟只是工具,而非目的。這樣的倒置只會使我們接住科技帶來的禍患。

人與社會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令人矚目。海鮮含孔雀石綠事件,蘇丹紅鴨蛋事件,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皮革奶事件,地溝油事件,瘦肉精事件,台灣塑化劑超標事件,硫磺熏制毒生薑事件,湖南鎘大米事件……這些食品安全事件不斷挑戰著公眾的下限,不僅對國家經濟造成巨大損失,更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隨著科技的進步,食品造假變得越來越容易,無良商家爲了攫取更大的利益無所不用其極。其中的倫理問題越發擺在人們面前。

就拿地溝油來說,它完全可以變廢爲寶。經過分離後,由於包含脂肪酸,可以成爲製造肥皂等日用品的原料,也可用於生產生物柴油,且這種柴油燃燒充分,可大大緩解空氣污染問題。事實上,我國早已形成一條回收、提煉、加工、銷售地溝油的完整產業鏈,這一過程凝結著大量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只是由於他們的初衷不是爲了改善環境、高效利用資源,而是爲了賺取商業利潤,使這些毒害產品流向了不改流向的地方。3

我們利用科技進步,可達到不同的目的,但這種目的是否道德,需要每箇企業、商家、科技工作者需要認眞思考的問題。

小結

科技進步是把雙刃劍,我們要處理好它帶來的問題。當今中國,加快發展集約型產業,發展科技主導型產業,提高資源利用率變得刻不容緩。只有減少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爲子孫後代留下一箇更美麗的地球。

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我們要把握好理性和本能之間的張力。科技進步固然帶來不少便利,可也不能因此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在處理人與社會關係的問題時,要著重思考新形勢下的倫理問題,因爲倫理問題是關係到人類尊嚴所在的問題。


評論

2018-12-25@夏天人类简史里有一个观点,我觉得有点儿道理,作者认为技术的进步,其结果并不是会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而是让更多人以更糟糕的状态活下去。


  1. 金博文:1952 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原因探析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年 2 期。 ↩︎

  2. 張庸:倫敦煙霧事件環境導報,2003 年 21 期。 ↩︎

  3. 參見馬懷玉:我國食品安全中的科技倫理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2010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