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姿勢
握管 四指中節握管,沈著有力,書誥勅牓疏。
道出漢代使用握管法的實情與緣由,即這種執筆方法具備『沈著有力』之特色,故便於在朝廷、廟堂等嚴肅場合之用。倉頡執筆爲握管法可以推測,將造字之祖的執筆方式亦想象與定格爲握管之法,以示握管法爲正統。而單鉤雙鉤法亦有用,爲民間、文人的一般性執筆法。
夫書之妙在於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執,其要實指虛掌,鈎擫訐送,亦曰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也。世俗皆以單指苞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每作一點畫,雖有解法,亦當使用不成。曰平腕雙苞,虛掌實指,妙無所加也。
韓方明所言『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執』,其間『雙指苞管』易明,可以判定是指食指與中指並列鈎筆,韓方明所言『世俗皆以單指苞之』,即是說當時普遍流行的是單苞式的執筆方法。現從唐代遺存的繪畫作品中的執筆圖像可知,儘管韓方明認爲單苞法『力不足而無神氣』,提倡『妙無所加』的『雙苞』法,然而其時的主流執筆法還是單苞法。盧攜在
用筆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斂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凡用筆,以大指節外置筆,令轉動自在。然後奔頭微拒,奔中中鈎,筆拒亦勿令太緊,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細要也。皆不過雙苞,自然虛掌實指。
永字論 雲:以大指拓頭指鈎中指。此蓋言單苞者。
上節言大指與中指在中間相對,食指
劉兆彬:
其实从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大约不必因此过于纠结。单苞执笔法和双苞执笔法都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清卞永譽
參考文獻:
劉兆彬:
孫超:
隸變
西漢早中期隸書字體初成,還保留一定篆書結構,比秦隸進化一大步。基本完成由篆入隸的蛻變,結構由縱勢變爲橫勢。線條波磔變化更加明顯。風格多樣,不夠規範。分
從書寫方法來看,古文字依靠單根線條進行組合,古隸開始向筆勢連貫的結體過渡。包山楚簡等線條形態明顯帶有大篆的形體特徵,起筆粗重,收筆尖細。但結體上以縱長爲主,直線多於弧線,這是對大篆筆法的破壞。天水秦簡筆法多爲對「篆引」筆法的簡化,橫畫的線條飽滿而均勻,折筆最爲顯著。睡虎地秦簡的出土,看到了隸變的新面貌。大多數字的書體樣式和諧統一,線條也按筆勢的運動方向組合,這表明隸變已進入文字體系的全面改造階段。
成熟的秦隸橫畫己不再向右呈圓弧狀,這是由於筆的平穩橫移,雖還不是一波三折,但這一橫,簡潔而古雅。里邪秦簡的橫畫甚至已有「蠶頭」的筆法出現。橫平竪直的筆法基本形成,折筆法開始普遍使用,用筆提頓明顯,轉折處由圓變方,這些都表明,筆法的逐漸成熟與秦古隸形體的成熟幾乎是同步的。隸變中有兩種關鍵的筆法是識別隸書成熟的標識,一是方折 ( 直折) 筆法,一是波碟筆法。馬王堆帛書寫於秦漢之交,如
第一,在漢字發生隸變的起始階段,戰國時期的六國金文和秦文字一樣,也以積極的姿態、各種各樣的方式直接參與了隸變,它們或調整字形,呈現與秦文字一致的隸變步調,或另辟踢徑,形成自己獨特的隸變風格。第二,隸變是整箇漢字系統由象形系統到音義符號系統轉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屬於同一文字系統的六國金文和秦文字,共同承擔起了漢字由象形系統到音義符號系統徹底轉變的歷史任務。第三,由於諸侯分治、地理隔絕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六國文字隸變的規模與程度和秦文字不同,比如上面所舉六國金文與秦漢早期隸書發展形態吻合的例子,在六國銅器銘文中只是局部現象,還不是普遍存在。六國銅器銘文中還有相當數量的文字形體仍保持著較濃的篆意,其中禮器銘文尤爲突出。從如上數據的比較中可以看出,無論是隸變字頭數與總字頭數的比例,還是隸變形體數量與總形體數量的比例,六國銅器文字比秦文字要小得多,這說明六國銅器文字隸變的規模遠遠不如秦國銅器文字。再就隸變的程度來看,六國銅器文字的多數隸變還僅局限於筆畫的平直化和筆畫的刪減,後期隸變中出現的偏旁大量混同現象還沒有成規模地出現,漢字的組織性和系統性尙未遭到嚴重破壞,隸變還處於發生和發展的初級階段。
相對於春秋篆文,六國金文那些有隸變趨勢的文字形體平直化、方折化的特點還是很明顯的,雖然其中也有書寫工具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漢字形體發展自身引起的。隸變過程中,漢字彎曲的筆道改造爲平直的筆畫時,橫筆與竪筆相交、折筆拐彎時必然會呈現方折的特點,換句話說,方折化是伴隨著筆道的平直化產生的,是筆道平直化的必然結果。方折化應該是六國金文隸變過程中的形體特點,只不過是方折程度與普遍性不及成熟隸書罷了。
隸變的實質是漢字打破原有的以物象爲描繪對象的篆體字形系統,建立新的以詞的音義爲表示對象的字形系統的過程。早期漢字形體的構造依據的是物象,是直接表示物象,間接表示詞的音義,所以形體才是象形的篆體,當漢字形體不再表示物象,而是直接表示詞的音義時,才會發生隸變,即字形不再象形,不再是篆體,因爲沒有了物象這一依託對象。但是由篆到隸是漸變過程,篆體經歷了象形和亞象形兩箇階段,亞象形即字體表面象形,實際已不再像物象,即以象形的體態直接表示詞的音義,如「女」商代金文作,象女子端坐形,到春秋金文時作,雖還是篆體,但已經看不出是什麼了,進一步發展就是隸書,因爲不再表示物象,就沒必要再費時費力地畫篆體,也自然會發展成可以快捷書寫的隸書。
社會背景。信息交流更加頻繁,導致文字的使用更加廣泛。繁復難成的篆書已不能適應文字應用的需要。文字使用中求易、求簡、求快的要求日益強烈,爲了適應這種形勢發展的需要,各國在周代文字的基礎上都程度不同地發生了「隸變」式的簡化運動。
書寫材料的變化。竹簡比較窄,一般爲僅能寫一箇字的寬度。爲了在有限的空間內寫更多的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本來爲長方形的字壓縮成扁平形。相較而言,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由於是寫在較寬的材料上,其形狀不管是長方形也罷還是扁平形也罷,只要字形基本統一就不至於浪費材料,而在寬度僅能容納一行字的竹簡上寫字卻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壓扁字形。到西漢,政府的規範化使得成熟隸書最終形成。
關於正俗問題,王貴元:在建立新的字形系統的過程中,由於處於自然演化狀態,呈現出的是多途探索、多種改造方式並現的面貌,即同樣一箇字形成分在便於書寫的原則下或者這樣改造、或者那樣改造,使得同一箇單字出現多種形體。在當時,這眾多形體都是新體系建立過程中的探索形體,也即都是漢字形體正常演化的結果,並無主次、正俗之別。
參考文獻:
楊加深:
盛詩瀾:
付爽:
王貴元:
樊俊利:
蘭亭論辯
蘭亭序出自晉書王羲之傳。爲何不見於昭明文選。唐傳奇。蕭翼賺蘭亭。唐太宗時期監察御史,接觸辨才,辨才看到蕭翼的王羲之尺牘,酒醒之後和尙辨才發現蘭亭序不翼而飛。
太平廣記收何延之蘭亭記,「於是,蘭亭眞跡葬入昭陵」癸丑,丑是描過的,周汝昌:壬─丑,前面加一箇癸。嶺,本來有山,王羲之沒山,後代都沒山。後面竟然有濃淡。王羲之信天師道。當時豪門不理政,用寒門官吏,利用寒門架空豪門。師衛夫人、張芝、鐘繇。
蘭亭詩,公推王羲之寫序,一定會說別人的思想,因此會有不是他本人的思想。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王羲之的蘭亭詩是典型的玄言詩,達觀超然;但蘭亭序感傷死生是儒家的看法。矛盾好解釋,興盡悲來。其實這首玄言詩造語清新,也歌頌了人的感物寄懷,是積極向上的精神,不同於玄言家的超脫淡泊。文心雕龍明詩:嗤笑徇務之志,崇盛忘機之談。
人是矛盾的。
二、蘭亭論辯
1973 年出版文物出版社
李文田第一箇說蘭亭序應該像爨寶子碑一樣。很可能是康生在推動。已經定論,郭沫若是唯物主義,反對的就是唯心主義。後來發現書法太難,就轉向海瑞罷官。
論點二:蘭亭字跡應與魏晉墓誌相近。「銀鉤鐵畫」。五十年代看到的新疆三國志晉人寫本,和蘭亭很不同。
論點三:蘭亭中感歎人生內容的爲僞造。
論點四:蘭亭文字和智永相似。最可能的造僞者是智永。
王羲之的幾大災難:梁元帝,兩大愛好,一箇是道德經,一箇是王羲之手札。「文武之道,於斯盡矣」,與其落到北虜,燒了一大批手札。
隋煬帝船翻了
1125 靖康之難,宣和殿的書畫。
章士釗弟子高二適,高二適駁斥郭沫若,沒有一家刊物敢發表,章士釗找到毛主席,修書一封,告訴郭老
高二適
2、陸平原集也有相似的情況:臨河序──蘭亭序
章士釗
郭老駁議,理屈詞窮。
東晉高崧墓誌,這箇字楷書風格。書法俊秀,刻工精湛,罕見的東晉銘刻書法佳作,匠氣少。樓蘭殘紙和王羲之草書很像。南帖與北碑梁啟超飲冰室:南帖爲圓筆之宗,北碑爲方筆之祖。
四、蘭亭技法
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