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字形標準的小比較

之所以印刷體和手寫體要有區別,原因之一是手寫體可以通過筆畫的粗細來調整灰度,而印刷體則只能通過筆畫的位置安排來調整灰度。

前言

「字型」是臺灣「字體」的說法,「字形」是字的形態。現在有四種比較主流的漢字字形標準,分別爲台灣教育部版、中國國標版、日本版、韓國版。當然,還有越南版、香港版等等,這裏就不討論了。

關於這四種版本的前世今生,以後會陸續介紹,敬請期待。

這裏的字體,康熙字典字形中,「後」用的文悅康熙字典體,其他都是文悅古典明朝體因爲古典明朝的「後」進行了一些修改,與原版康熙字典字形有些差別了。其他幾種字形都用的思源宋體 regular 的四種語言版本。

正文

我們舉一些含量比較豐富的例字來說明:

Alt Text

「進」有兩箇關注點,(1)辶。韓版和傳統字形完全相同。最醜的當然是臺標,完全照搬手寫形體,佔據了巨大的空間,導致主要部件被壓縮,又擠又不協調。傳統字形類似隸書,上面兩箇點,折的豎畫較短,不會顯得很空。國標和日版有微笑的差別,在於國標的豎長一些,日版短一些,看起來日版的更協調,不會和隹的撇衝突,但既然這樣選擇了,最好要兩箇丶纔不會顯得空。

(2)右上方的點。韓版、日版和傳統字形相同,爲撇的形態,另外兩箇作正常的點。這樣應該是爲了平衡重心,作撇的話可以把右上角的空白補上。

Alt Text

「絲」有三箇關注點,(1)左邊的三點。手寫體都將絞絲旁寫作三箇點,國標、臺標都用手寫體,韓版、日版用傳統字形。

(2)右邊的豎。從字體發展的角度來說,豎是沒有那一鉤的,但手寫體中爲了美觀會加上鉤,古碑帖中比比皆是。韓版、日版用傳統字形。

(3)「幺」的上面。韓版、日版寫作點,國標、臺標寫作提。這裏我持保留意見,可與下面的「後」對照著看。

Alt Text

「後」有三箇關注點,(1)「幺」的上面是點還是提。康熙字典有自相矛盾之處,「絲」寫作點,而「後」寫作提,可能這是尙未成熟的地方。韓版、日版寫作點,國標、臺標寫作提。

(2)「幺」的折筆處是否直接相接。韓版、日版和傳統字形一樣都是斷開的,國標、臺標直接連在一起。這樣的問題是,撇必須加大傾角,導致中間有點空,而傳統字形則可以感到比較緊湊、結實。

(3)臺標最後一筆捺,竟然莫名其妙的出頭了,這種不必要的十字交叉會增加凌亂感。

Alt Text

「公」有兩箇關注點,(1)上面的捺。韓版和傳統字形一樣,都有一箇橫,臺標的橫短一些,國標是一箇孤零零的捺,日版則把起筆的頓筆也去了。至於爲什麼要加一箇橫,因爲起筆沒有與其他筆畫相接的地方,要增加一箇部件來彌補空白,比如「史」。箇人認爲日版改得最不應該,去掉了頭,整箇筆畫顯得太弱。

Alt Text

(2)厶的折筆。韓版、日版和傳統字形都是斷開的,國標、臺標都相接,同樣,出現了中間鬆散的問題。

Alt Text

可以和「公」的捺對照起來看。唯獨國標沒有加橫,爲了稍微正常一點,起筆的形狀非常憋屈,眞是難爲設計師了。不過有一點値得稱讚,起碼國標內部是保持了統一的,所有的捺都不加橫,有骨氣!

Alt Text

「姆」有兩箇關注點,(1)「女」「姆」的折筆處。韓版、日版和傳統字形都往下延伸了一點,國標、臺標直接轉折。和「後」「公」折筆不同,「姆」帶來的問題是,左下角會空出來一塊,導致重心不穩,整箇字有向左邊倒的傾向,而傳統字形稍稍伸出來一點,則有效地彌補了那一塊空白。

(2)「女」的橫。臺標將所有女字旁的橫都寫作了提,而提比橫要粗,因此在小字下整箇看起來非常打眼,而且最後還和「後」的捺一樣出頭了,眞是妙不可言。

Alt Text

「請」有兩箇關注點,(1)言字旁的點。韓版、日版和傳統字形都將點寫作橫,國標、臺標寫作點。這一點我認爲影響不大,只要內部能統一就好。

(2)青的下面。韓版和傳統字形寫作円,其他都寫作月。不知丹青,枉談漢字,這位作者以此大做文章,情緒激昂,我倒是覺得有點神經過敏了。這兩種寫法在古代的碑帖中都有,

「月」旁

既然說到了作爲偏旁的「月」,我們可以擴展來看一下。楷體的「月」旁有三箇來源,最多的是肉,其次是月,最少的是舟。

Alt Text
Alt Text

首先看肉。唯獨臺標把兩橫寫作了點和提,並且臺標固執的堅持了這一理念──「是肉就應該把豎寫成撇,放在什麼位置都不能例外。」

Alt Text
Alt Text

再看月。所有的字形都寫作了橫。

Alt Text

最後看舟。只有傳統字形寫作兩點,其他都寫作橫。這裏向臺標發問:既然你要區分月和肉,爲啥不把舟也加進來呢?

綜上所述,只有臺標把肉和月進行了區分。我僅提出我的一點看法:印刷字形是由手寫字形發展而來的,其變化的動因只能是爲了美觀,而不應有其他的考量。臺標的初衷是好的,但這樣的變化違背了印刷字形的發展原則。在古代的實際書寫中,「月」「肉」「舟」三箇部首全部寫作「月」,並沒有區別,所以印刷字形也不應有區別。

小結

通過以上極小樣本的比較,可以得出這麼一箇比較粗糙的結論:(1)韓國字形與傳統字形極爲接近,可以視爲傳統字形;(2)日本字形進行了一定的改動,但還是保留了大量傳統字形的風貌;(3)國標和臺標都與傳統字形差別較大,有些國標區別更多,有些臺標區別更多。

如果加上箇人的主觀判斷,那就是:韓國字形最好看!國標和臺標都很醜!!然而,在中國大陸,只能用國標嗚嗚嗚……

韓國之所以保留了傳統字形,是因爲:

韓國近代廢除了漢字,在上世紀漢字圈整肅風波中逃過一劫。近年韓國政府重新重視漢字,韓國沒有整肅漢字,而是沿用古籍上的字形,即傳統漢字字形。1

另外可以看看 談談台灣人使用統傳漢字的優越心態,這篇文章其他的都是正常思維江華老師最常說的話,不過有一點長知識了,臺灣人對簡體字的鄙視源於國民黨什麼都要和共產黨對著幹,眞是有趣。

在梳理的過程中筆者有一箇小小的想法:之所以印刷體和手寫體要有區別,原因之一是手寫體可以通過筆畫的粗細來調整灰度,而印刷體則只能通過筆畫的位置安排來調整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