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六屆中國史研習營(筆記)

去年第五屆在南開,新聞,前後有十多篇。

開學不久看到了學長朋友圈發的第六屆中國史研習營招生啟事,想著試一下,最後在截止日期前幾天纔開始寫,慌慌張張寫完,找老師寫了推薦信,有驚无險地交了,沒想到被錄取了,98 人錄 20 箇,寔爲萬幸。關於研習營,網上已有一些前幾屆學長的文章,這是非招生性質的,是純粹爲了學術而辨的──這大槩就是之前對研習營的印象。

申請表長這樣:

  1. 列舉你最感興趣的非歷史類人文社會科學書籍若干種,竝選擇一二種說明其內容大槩及對你的啓發。
  2. 請列舉你涉獵的歷史學術著作或史籍含原始史料若干種,竝選擇一二簡要說明其特點及對你的啓發。
  3. 列舉大學期間收穫最大的人文社科類課程特別是歷史類若干種,竝擇其一二說明從這門課獲得的啓發。
  4. 請列舉你曾經寫過的研究性文章包括課程論文,竝擇其最優者摘要介佋內容及創新之處。
  5. 就你未來某項感興趣的歷史類課題寫一箇研究計劃2000─3000 字左右,包括學術回顧、史料基礎、研究思路等。

當時看到的時候直接懵了,沒想到那麼難,想著爲何不早點準備,最後硬是寫完了,也就一萬字,聽說有箇臺灣的同學寫了 100 䈎。

肝完期末攷,休息了一天,發的研讀材料啥也沒看就去了,那天下著雨,豐又被炒了魷魚,心情是有些灰暗的。

坦白地說,我對歷史學興趣竝不大。同樣一箇寶貝,對珍惜它的人來說是寶,要寶之愛之;對不在意它的人來說,或許會想「啊,這眞是箇寶貝,可是又如何呢。」我大槩是屬於後者。那幾天很尷尬的是,有些同學問我「你是不是做經學的,那你對這箇比較熟悉吧……」我心想:「老子是彈琴的,老子不懂,不要問我。」

研習營由四部分活動組成:專題講座、學術沙龍、史料研讀、田野攷察。

老師的數量甚至比學員多,分爲講座教授和輔導教授,輔導教授中一部分給我們開設史料研讀,一部分是「跟班」性質的,大部分老師只出現於其中的幾天。

沙龍

我把每箇老師在不同時間說的全部集中起來。

溫春來老師:好學生要叛師,如果跟他老師一樣,那就完了。從問題出發,跟著問題走,不是關心對象明清史,而是關心問題「西南何時成爲中國的一部分」。學問不僅是興趣,還有適合。問爲什麼研究這箇問題,說「沒人做過」,那肯定不行,更要有意義。「務川一箇祭祖節,邀請我去,問老人家小時候穿什麼?荅是跟漢族一樣的衣服。民族服裝何時開始穿?這幾年。說什麼話?漢語。80 年代開始知道自己是仡佬族。小時候是在家祭祖,不像現在一起祭祖。」通過此箇案可以問一系列問題,如全球化與民族多樣性有何關係,如此一來,視野一下寬闊,不僅僅是西南少數民族的問題。「我們當初反復商討,設計了一箇最難填的表格。我們是沒有私心的。」我總結一下,做學問要有新意,研究有價値的問題,視野要開闊,角度要弘大。

余新忠老師:本科不用太限定領域,要有開放的心態。一箇事情首先要自己明白纔能給別人講明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接著要鑽研,研究歷史就像破案,線索能很好的對上,那就對了。把人放在歷史中,要有活生生的人,這是計量統計解決不了的。歷史學出成果慢,若无理想情懷、發自內心的愛好,很難堅持下來。學術爲天下公器,資料應該公開。「研習營在我心中有很大的分量」 ,注重其公益性,「看到你們有出息了,我也覺得欣慰。」第五屆有人想吃散伙飯,幸好有朱滸老師加盟。第一屆完的時候好多人哭得稀里嘩啦。

張循老師:父親是川大歷史系的,小時候就看蒙文通徐中舒的書長大。也告訴我們視野要開闊,興趣甚至不用在歷史。希望研習營能爲未來的學術界做出一點貢獻。

王東傑老師:現在研習營已有六家了,希望擴展到第八家截止。七十年代的學者更像過渡的,上有老一輩學者的光輝,下有新一代。那時歷史系還沒有明確的典範,當年沒有套路的時候可能更幸福。要發揮自己的才、長處,成爲你自己。研習營希望能讓大家感受最前沿學者的氣象,想提供多種可能、機會。

朱滸老師:不能畫地爲牢,不是說學黨史就不用看明清史了,戴逸先生的學術生涯是沒有一定的,他晚年依然保持開放的心態,也不排斥新清史。1983 年以前歷史學很受歡迎,分數很高,到 2005 年一直凋零。

馮筱才老師話說這箇字是四等篠韻上聲,也就是「簫」的上聲,讀 xiǎo:研習營的「八字方針」是「合作、共享、公益、傳承」,是唯一的一箇多校合作的非招生的爲了培養學術大師的營。章程是我們坐在廣州一箇字一箇字討論的,申請表參攷的全世界是最頂尖歷史學專業博士招生的面試題。計劃以後辨一箇「回爐營」,之前的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營員都可參加,每箇人一箇小時報告。一定要合作共享,大家互相幫助找檔案找文獻,把中國史研究的希望傳承下去。現在面臨斷代的問題,五零後全部退休,七零後相當少。不能做搬運工,抄資料,現在近現代史博士一半都不是在寫論文,是在搬運檔案資料。你是學者,要有研究者的主體性,是在創造知識,而不是搬運工,否則就是在欺世盜名。不要以爲近現代資料多就不重視這些資料。

吳滔老師:專題講座和史料研讀可以打通。你們的申請表每讀一次都要掉層皮,看到了年輕學子的學術想法、態度。我們提倡交叉學科,不是實用主義的交叉學科,而是因爲對你研究最有幫助的相鄰學科的基本的槩念方法,可以大大拓寬你的思路。當然也有有箇度的問題,看人類學的時候不能迷失,不要旣不在人類學也不在歷史學。

劉永華老師:第一屆在佛山西樵。看申請材料,跟我自己學生時代相比,都是非常優秀的。最重要的不是把歷史作爲職業,而是人生的態度,看待人生的方法。盡早立志是好事,但學問最高的境界是融會貫通,要不斷突破自己設定的邊界,一是時代,一是學科。不同老師有不同專長,相關研究中涉及其他學科,正因爲利用了這些資源,纔有可能取得突破,不單單要做好歷史學,還要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兄弟學科,如讀五十到一百本該領域的經典。最反對本科生搞項目,這箇政策禍害了一群人,不光是學術,還有品德。

周健老師:看了申請表感歎,「哇,現在的本科生厲害到這種程度了。」茅老師說的「你們那麼年輕學歷史不是有病嗎」的意思其實是,你們有很多可能性,不必局限在歷史中。不了解的領域越少越好。現在是比慢,要慢慢來。

胡恒老師:借用人大校長致辭:別怕,研究可能會孤獨。現在整體學術環境,年輕人壓力很大。年輕時結交的朋友,純粹的友誼很珍貴。不急,如果抱著很長遠的學術理想,你會有抵禦這種體制的能力,雖然會有一些代價,你要忍受一些孤獨,比如獎學金沒有我,三好學生沒有我。現在要認眞讀書,不著急寫作,等你成熟之後,高質量的文章肯定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學術研究是馬拉松,不是五十米。守拙,現在研究方法很多,瞭解各種方法的常識很有必有。本科階段打好童子功極端重要,卽老前輩常教導我們的幾把鑰匙:目錄年代地理職官。不過我心裏想,如果不遵守這箇體制,恐怕書都沒得讀。

老師們大槩說了這些內容:人生的格局一定要大,二十歲的年輕人沒必要把自己限定死,要明白自己的獨特價値;要打好基本功,要認眞讀書,厚積薄發;在現在的體制下要忍受寂寞,不要過早的把自己劃定在某箇方向;做學問格局一定要大,要融會貫通,瞭解其佗學科的範式;做學問要有新意,對同樣的對象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不是搬運資料,而是創造知識。

這些大道理一看都明白,不過學問的格局這東西,看箇人天賦吧。

講座

鄧小南:宋代歷史再認識

歷史在動態變化著,歷史學是反思的學科,要反復追問。從史料細讀開始,回到材料找到問題產生的原點。「史學就是史料學」,但史學不能降低爲史料學,而是起步於史料分析。

海外中國學是複線的歷史。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迪特.庫恩: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

對宋的基本認識,「積貧積弱」:三十年代國史大綱、1961 翦伯讚中國史綱要奠定框架。

陳勝利:弱宋:造極之世,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宋代是社會經濟、制度建設、科技文化領先於世界的時期;也是周邊被壓迫、內政因循求穩的時期,是面臨著嚴峻挑戰的時期,戰略格局與政策應對有諸多問題。

除了傳世文獻的新史料:

  • 「司馬光委任狀」,任命宰相的具體流程,時人可能覺得是常識,不用記,我們可以從實物了解到。實物:這些紙顏色不一,深深淺淺,典籍中說用五色紙,用 17 張連在一起。
  • 書畫材料,過去只是作爲書法。
  • 「馮京墓志銘」,馮京是王安石變法反對派,但他女兒跟變法的骨幹人物結姻,他們給自己的關係網打下了多種通路。現在做政治史,人物的周邊關係只能從新材料拼接起來。
  • 「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用臘封存,保存完好。專家說不可能是南宋的,盜墓賊有理說不清,2011 年追回。徐謂禮的每一任的委任狀,是完整的箇人檔案。
  • 「龍泉何氏族譜」,作宋史的不用,因爲覺得是編的,明清史的追溯到宋代不知是否可靠。老師看了南方的族譜,儘管很晚修,但把前面的東西夾帶在族譜中,這些眞實的材料被包裹在後代編造的材料中。
  • 天聖令:宋仁宗法律彙編。保存前朝令文,有對比。

槩述

時間空間

宋處於兩千年帝制的中間,從延續的長時段的角度觀察:若說「唐宋」,宋代是變化的整合時期,若說「宋明」,宋代是新發展的開端。錢鍾書:文學說唐宋,繪畫說宋元,學術說漢宋。

橫向來看,唐前期疆域,狹長的河西走廊把兩部分聯結起來,安史之亂後疆域急劇收縮,朱溫獨立之後,其他節度使紛紛竝立,分裂得如此徹底,很少見。宋恢復的疆域就是晚唐的疆域,就疆域而言,非眞正的統一,但其統治所達到的縱深層面,是前朝難於比擬的。宋代以後王朝更替再也不是因爲內部勢力的變更。

從時間發展中觀察「空間」認識的變化,宋代是關鍵時期。先秦的中國人認爲自己生活在中土,是天下之中,沒有具體的疆域,宋代已經有了邊界的觀念。

「天下大勢,分爲南北。」10─13 世紀是北方民族活躍的又一箇重要階段,相對於宋朝,遼金夏都不再是附屬性的民族政權,與過去部落聯盟制的國家不同。把這一時期的南北對峙放在亞歐大陸的視閾中觀察,會看到相當不同的情景:中原王朝視爲邊緣的地區,在亞歐大陸上其實處於多民族交匯混居的中間地帶,契丹、女眞、蒙古是馳騁東西的樞紐。

宋是一箇時代,而非宋朝,認識中原王朝,離不開對於周邊形勢的認識,宋代內政很大程度上是外交壓力下的選擇。

通常說宋經常打敗仗因爲重文輕武,但回到宋代現實,武指的是哪方面?武略,武力,亦或是武人?趙匡胤竝非不了解軍事格局,以兵立國始終是宋代之根基,但與消極防禦竝存。太宗之後,北伐不成,守內虛外,強幹弱枝,防範的重心是兵變。宋代的人不敢稱「楊家將」,這完全是後世的說法,「岳家軍」也是女眞人叫的。

生於憂患,長於憂患

宋代士大夫憂患意識很重。

氣候轉寒與乾旱是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原因,也導致農業稅減少。竺可楨:11 世紀初─12 世紀末,氣候轉寒,溫暖期趨短,1127 是氣溫低谷,北宋滅亡。

黃河唐中期以後頻頻氾濫改道。

伊懋可:「中古時期的經濟革命」。國內學者:綠色革命,江南水田,傳統農業達於成熟,商業革命,面向大眾的商業網絡,貨幣革命,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交子,城市革命,科技革命。

海外絲綢之路成熟,陸上絲路不通,對外貿易轉向海上,另一方面技術成熟。出口物品主要是瓷器。進口的香料木材,可以發現宋朝的生產能力在周邊國家居於領先。

立綱紀召和氣

960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唐宋之間 53 年 14 箇皇帝,每箇皇帝都想穩定,但當時的人也只是以爲是短暫五代的延續,沒有什麼不一樣。他如何能夠易亂爲治?朱子語類:「只是去其甚者,其它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綱,其它節目可因則因。」

宋太宗:「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爲之防,曲爲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

防弊之法。宋代朝政「稱得上是中國歷代王朝中最開明的」。太祖問趙普,「道理最大」。續筆談「藝祖有約,藏於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祥。故七祖相襲,未嘗輒易。」曹勛引徽宗語這箇碑的眞僞,老師高度懷疑。陳寅恪:「六朝首都在南京的及天水其實趙匡胤跟天水沒什麼關係一代,思想最爲自由,故文章亦臻于上乘。」

宋代也有政治整肅黨同伐異,朝廷致力於議論專一,導致思想上和現實中的專制傾向。

通過立綱紀來召和氣:建立法制,天地陰陽正常運行召來和氣,和仁政聯繫在一起。「國家方行仁政,自宜感召和氣」

通過科舉制度的完善來建立和諧的社會,宋代取士最多,對於改變幾萬人的官僚隊伍有一定作用。唐代已經成熟,宋代走向嚴密與開放。唐宋的筆記不一定完全嚴格,但一定程度上反映。杜牧的投狀,在當時是被認可的。唐摭言公薦「空有文章傳海內,更无親族在朝中。」宋代:開始糊名,「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鎖院,糊名,謄錄。

寒俊崛起。邵氏聞見錄「不忘貧賤之義也」

士以天下爲己任。不僅是范仲淹的箇人情操,更是當時士人的關懷。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

對於這一進程的認識,關係到唐代歷史與宋代歷史的基本定位。

都市典範的變化。開封:官府民居雜陳。

市民階層的發展帶來市民文化的繁榮:說書雜耍飲茶。

文學重心下移,創作主體從士族文人擴大到庶族文人、市井文人,文學的接受者擴大到市民及更廣泛的社會大眾,文學體裁豐富多樣。

讀書人的需求推動刻書業發展,紙馬鋪開始印書了。已經有版權意識,東都事略末尾「已申上司不許覆板」

教育相對普及,滲入平民階層,「負擔之夫,……一二錢,令厥子入學」續通鑒長編卷 150,慶曆四年六月戊午。奠定了中國文化千年來廣大而深厚的基礎。繪畫:唐代雍容閒適;宋代對庶民生活的關注。

宋代處於轉型期,面臨內部和周邊的諸多新問題新挑戰,雖不是古代史上國勢強盛的時期,但就其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獨到建樹,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與牽動而言,无愧歷史上文明昌盛的輝煌階段。

侯旭東:走上日常統治研究之路

參攷,侯旭東:傳舍使用與漢帝國的日常統治中國史研究2008 年第 1 期。……關於日常生活的大槩還有五篇左右。

日常

常事不書是公羊以來的傳統,傳統歷史在於記錄變動。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第一講「此等日常人生便不寫進歷史。歷史必具變異性,正如其必具特殊性。」是 20 世紀學者的一般看法。日常生活有无意義一日三餐朝九晚五固定路線?日常生活進入无意識狀態,受慣性支配。這不是一箇自由的空間,而是一箇潛在的隨時受到支配的生活世界。

傳舍使用與漢帝國的日常統治

帝國統治的基調是反復出現的各種日常活動,包括各種文書的處理,巡行視察活動、定期舉行的儀式性與非儀式性活動,如朝會、祭祀、廷議、上計,各種物資的收集、調運等等,制度則是統治活動的依託,而重大事件只是基調上突顯出來的極少數的高音。欲更爲全面地認識中華帝國的形態與統治機制,不能不對作爲基調的日常統治加以研究。

逃避統治的藝術:20 世紀之後,每箇人都有了國籍,納入國家的統治。秦代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傳統,秦始皇的制度甚至達到了古代帝國的巔峰。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秦始皇把秦的制度推廣到全中國,其所創造的不僅是一箇國家,而且將在後繼者漢朝手裏變成一種統一的中國精英文化。」「秦朝憑藉政治權力所建立的強大現代制度,不但活過了漢初的貴族復辟,而且在事實上定義了中國文明。」

1995 年以來,美國 Greenwood 出版社組織「歷史中的日常生活」叢書,近百種歷史上各國各地區時代性別族群的場景的著作,如一戰中的日常生活。

Daily Life in Early Modern Japan, louis G. 批評:描述性的多,深度欠缺。

日本的:重視農民の經濟的日常生活1946……常建華中國日常生活史讀本北大出版社,2017。

日常只屬於生活嗎?有淪爲點綴的風險,如何發揮「日常」作爲分析性視角,而不是描述性對象與範圍的作用?「八小時之外」「八小時之內」如何打通?

皇帝勤政與否似乎和國政關係不大。道光皇帝的生活,道光十二年 1832 閏九月清史稿卷 18宣宗紀二閏九月丁亥,上簡閱健銳營兵。壬寅,以朝鮮國王李玜卻英吉利貿易,下詔褒獎之。是日,賑直隸阜平等十州……本月記事 76 字,六件事,道光帝本月活動見清宣宗實錄卷 221、222,兩卷原文 61 葉,每葉 18 行,行 17 字,這兩卷大約 19764 字。……道光一箇月看過的奏折 500 通,加上內閣收到的題本,650 通上下。

「日常」作爲觀察角度,是補充而非替代。轉換視角帶來新視野新問題。強調无意識的慣性的重要性。

關注日常統治的背景:

  • 現實中日常生活的感悟工作生活,對當代國家存在與統治方法的體悟、國家的自我神話

  • 宏大敘事的反思。近代學術發展的得失:結論先行。過濾史料,以論代史,形成研究的緊箍呪。典型: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對古代與近代中國的表述。

  • 新資料創造的可能。戰國─西晉八百年近 30 萬枚簡牘,提供從不同側面近觀國家運作的機會。

傳舍

一般設置在縣以上的治所,漢末約有 2057 箇傳舍。在當時史家心目中微不足道。懸泉置五部分:廐、廚、傳舍、驛、騎置緊急文書

  • 尹灣元延二年日記墓主人師饒的行蹤,東海郡郡吏。全年在傳舍住 37 天,在亭住宿 29 天,出現 17 箇亭,還有郵、置各一天。

皇帝可以給律令規定之外的人下發「傳」,此權亦可被臣下支取:「有請詔」,如服役期滿返回長安的軍吏。這一日常事務亦成爲皇帝與管理圍繞律令相互博弈的空間,長時段觀察,皇帝是失敗者。

法網嚴密,官吏是否遵紀守法?「出米一斗二升,十月乙亥,以食金城枝陽長張君夫人、奴婢三人,人一食,東。」這不合法,夫人不能享用,但堂而皇之記下來了。恐怕從枝陽一路走到敦煌都是如此,積少成多。「或擅興徭役,飾廚傳……」同樣的敕年年講,表明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

王莽以後,提高飲食標準,積少成多,不斷增加官府負擔,成爲制度變化的重要推手。居延新簡 EPF22:304「廚傳食者眾,費用多」

傳舍單獨的研究很多,但都是就事論事,現在把人和機構聯繫起來,轉向人、制度與傳舍間的關係及其歷時性變動,揭示傳舍如何使用,與王朝存續的關係。反復上演的人與微末機構的故事,折射出國家的某些特點。將不同的人與傳舍的聯繫作爲對象,恢復了原本被切分到不同制度史領域中的對象的內在的聯繫,一系列新的觀察與新的問題隨之而生。日常統治不再是一箇抽象乾癟的詞彙,而是通過特定時空中有名有姓的人物的活動,具體而鮮明地走到讀者面前。日常統治史不是新的圈地者,而欲提供若干不同的眼光來觀察舊資料與新資料,提出與發現新問題,以具體的人作爲出發點,而非事件、制度、思想、習俗等,複數的人、政治體內所有的人都可以納入其中,關鍵的少數是主要對象。主位觀察與客位觀察相結合,主位優先。首先順時而觀,然後補充後見之明,反思變化與進化,看到波動起伏,而不是從結果角度講的線性史觀。

關係

關係視角:關係的關係,不是孤立的人,而是關係中的人。傳舍的使用就是一種關係,這一關係和漢朝統治關係的關係。實體思維,缺陷:抽象性、隔離性、凝固性,源於西方哲學的本體論傳統。比如城鄉制度,把它隔離出來作爲一箇實體。關係思維:傳統中國人名使用根據尊與卑,日語中敬語的使用看談話對象的身份地位。施堅雅的人類學田野調査研究村莊和周圍經濟的關係。因果思維同實體觀一致,關聯思維適合于把世界理解爲過程的認識。

正史的敘述方式也是實體思維的源頭之一,本紀、列傳、遊俠、儒林。實體思維有存在的價値,但需自覺其洞見與不見。

情境視角thinking under the context。反本質:擱置抽象的前提與宏大敘事David Hall, Roger Ames/Quentin Skinner,將貌似定論的結論與看法情景化,,進而作爲反思的對象而非具體研究的出發點。

  • 寵:信─任型君主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北師大出版社,2018 年研究這種關係本身及其與歷史之間的關係,抽象的關係難以接近,藉助時間軸上的暫時擁有、渴望、爭奪、失去這種關係的人來揭示。若說「寵臣」就變成了實體思維。參與到這種關係構建的有皇帝、男女眾臣……多樣的人生與複雜的狀態均納入研究視野。這些寵的關係以往散佈在佞倖、宦官、酷吏、外戚……這裏用寵關係,按時序組織在敘事中。若將目光停留在得寵,則割裂了這一過程,僅僅是最耀眼的一段,无法解釋寵關係的完整機制。傳統的類型學描述酷吏、循吏、權臣忽略了關係的流動性,將其固化、群體化。單一的實體思維難以把握變化的狀態,妨礙進入歷史現場。邊界是由人劃定的,而在當時,現實是流動的,需要補充新的視角與方法來處理這些流動的事實。
  • 晁錯與張湯被斬或自殺,不是因爲失寵,而是被其他大臣構陷所致,可見皇帝箇人力量有限。成帝對王鳳的依賴與將信將疑,成帝對趙飛燕的「寵幸」,愛美人不愛社稷,哀帝對董賢的寵招致朝野齊聲反對,王莽代漢實際到哀帝死方成定居,顯示了實際生活中寵的多樣與无限可能,是對線性史觀、必然性的突破。

日常視角:從特殊到一般,反復與循環,抽象與孤立的制度到制度運作、人與制度的關係,朝廷到四方,四方到朝廷。只是一些新的提問方式,是以不同的姿態與目光進入學界久已涉足的領域。

研究日常統治的方法:開放的,沒有獨享的方法。過程分析。文本分析:史料批判與史料建設,出土資料與傳世文獻的相互對照。儀式分析。理論來源:文化人類學,社會學。

春秋以來的中國史學:產品雖多,亦无多少生產能力,或是輓歌派,或是宋代以後追尋細節的攷證派。史學撰述上,基本不出「皇帝制度敘述」,藉助過去來論證本朝的正當性輝格解釋

史學的再定位:以人爲本反思國家的歷史。構建複數的、具體的人本的歷史敘述,將宏大的一元化國家爲中心的敘述相對化。用理性的光芒照亮自在的過去,用知性將過去的經歷暴露在陽光下。由當下體悟過去,藉助過去反觀當下,雙向互動,將當下相對化,反思中獲得自我認識的提升,認知人生價値與侷限,把我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發揮各自的作用,反思國家的存在。這樣,人的自我解放恐怕就更進一步。

宋代以後竝非所有問題都要解決,要選擇重要問題。

李治安:唐宋變革視域下的元諸色戶計與明配戶當差

李老師老當益壯,講起這些依然熱血澎湃。講話稍微有些聽不清,不過還好。說「啊」,嘴巴撅起,~。聽得頭昏腦漲,悵然若失,感覺自己不適合學歷史。

此兩者爲唐宋變革一二百年之後値得注意的反常世相,它們關聯如何?

諸色戶計及其在蒙古、漢地、江南的實施

何茲全:諸色戶計就是全民當差啊。

蒙古

在蒙古地區,「諸色戶計」肈始於成吉思汗軍事征服中的軍前擄掠。蒙古西征,南攻西夏、金國,大批色目人、漢人被擄掠到蒙古草原,組成諸色戶計及官署。如太祖四大斡耳朵「口子迤北」諸色人戶,史秉直金永清人,字正道。世为土豪。元初名将史天泽之父管領 10 余萬家降民,稱海一帶欽察、哈剌赤萬人。漠南草原的全寧路、應昌路、寧昌路、德寧路、淨州路、集寧路、砂井總管府等雖系世祖朝以後設置,所管轄的也主要是「各人出軍時馬後稍將來底」以及「招收到底」諸色民匠人口。此乃蒙元諸色戶計的早期原型,也是草原地區蒙古大千戶之外「達達數目裏有」的另一類人戶。大致相當於成吉思汗時期「氈帳牆有」百姓及「板門有」百姓中的後者。在那一時期漠南漠北的百姓等級分明。

華北漢地

在華北漢地的諸色戶計,是該制的主幹和典型形態,數量最大。蒙古滅金前後,爲數更多的被擄人口留居漢地,連同歸降的「好投拜民戶」,一併按職業及族群等被編組或簽發爲不同戶計,替官府或貴族當差。經「乙未括戶」和「壬子括戶」,特別是至元八年1271「欽依分揀定奪各戶計」,諸色戶計最終定制。如種田的稱民戶,充軍役的稱軍戶,充站役的稱站戶,煮鹽的稱鹽戶或灶戶,充工匠的稱匠戶,以及打捕鷹房、也里可溫景教徒、和尙、先生道士、答失蠻穆斯林、儒戶、醫戶等,名色近百種。關漢卿是太醫院戶。元統進士錄不少漢人色目人竝非儒戶,而是軍戶。通常是路府州縣管轄民戶,軍戶、站戶、鹽戶、僧戶等戶計各有官司。

由於頻繁軍前擄掠、食邑分封及私屬分撥,華北漢地的諸色戶計及官府相當多。至元八年中原民戶總數 140 萬戶,漢軍軍戶 30 萬以上,站戶略多於軍戶。若加上其他的鹽戶儒戶等,民戶只是略多於其他諸色戶計。

漢地差發,亦有民戶和諸色戶計兩種情況。民戶稅糧「驗丁」稅粟二石,還有科差、雜泛差役、僱、買;諸色戶計依職業爲官府或投下擔負不同的役,故在田賦、雜泛差役、僱、買方面受到優待。民戶賦役停留在唐前期以身丁爲本的階段。

典型的蒙漢二元雜糅而治,深刻影響了華北漢地社會經濟結構。蒙古因素表現爲世襲充役當差,漢地表現爲勸課農桑。

江南

平定江南以後,諸色戶計自北向南移植。但諸色戶計佔比較少。仁宗恢復科舉,江南原有士農工商秩序基本未被撼動。表明有較大局限,或只是形成了諸色戶計與南宋體制的嫁接。成吉思汗對江南只要求多徵稅,允許保留原有制度。

蕭啟慶:諸色戶計替國家或貴族當差賦役,是蒙元的三大遺產之一四等人,跟腳制度壓低科舉,諸色戶計。牽涉百姓賦役實際形態的逆轉,除江南以外,倒退到唐宋變革以前。

明代不分南北「配戶當差」

槩括爲四點:「役皆永充」「役因籍異」「役有役田」「以戶供丁」。

明「配戶當差」,奠基於洪武和永樂年間的移民、授田與軍民屯田。合計 1100 萬人,是最大規模的強制移民,使居民結構重新洗牌;移民、授田等充當「配戶當差」的基礎;黃冊制和里甲制,又相當於其最終成型的框架保障。

移民多與授田墾荒配合,如洪武三年設司農寺,議處移民河南墾荒和計民授田。六月遷蘇」松五府移民 4000 戶赴臨濠墾耕。移民、授田充當了配戶當差的基礎。

黃冊制和里甲制相當於最終成型的框架保障。與黃冊配套的是魚鱗制和里甲制。前者掌控土地佔有,後者用以催辦錢糧,勾攝公事,實質是將百姓管束附籍以供賦役。諸多軍民被強制遷徙,實施授田或屯田,在田土及生計上依賴國家,又以黃冊、魚鱗冊和里甲制嚴加管束,旨在「建立一種『劃地爲牢』的社會秩序」。基於此,明廷不分南北劃一實施役皆永充、役因籍異、役有役田、以戶供丁的戶役法,也就是定戶當差,以戶爲編制單位,把人戶編成不同的役種,爲每一役種立一役籍,驅使他們去承擔朝廷的各類生產、造作、兵防、奔走、祗應等勞役。

  • 役皆永充。戶籍是役籍,也是世籍,男子十六歲附籍供役,六十免役。嚴禁改籍。
  • ……

這套東西不是對宋代的傳承,倒退到唐宋變革以前。

唐宋變革視域下的若干反思

1、來由、本質:

元諸色戶計是蒙古草原分工和軍事征服的副產品。

跨入文明門檻和改變單一遊牧之際,蒙古貴族順勢將被征服地區百姓……

明配戶當差,兼有遷民、授田、屯田、里甲等內容,實乃秦西漢編民耕戰與元諸色戶計二者的混合。在遷民、授田、屯田、國家直接統轄等環節,明承襲秦、西漢,而全民當差、諸色戶計等環節,受元影響。

就與元三大區域的源流關係看,明徑直承襲元華北漢地體制,將隸屬國家或貴族封君,改爲隸屬於國家。主要根源是蒙古等北方民族帶入或遺留,儘管朱元璋實行過以服飾語言爲重點的去胡化。

明代由于配戶当差,賦、役實不可分,田賦不僅是土地稅,也是役。田是皇田,民是皇民,是具有封建的人身依附關係而隸屬於帝王的編戶齊民。元諸色戶計和明配戶當差,直接帶來了全民服役,本質是主奴或主從領屬。

2、侵蝕四民秩序,惡化社會結構

百姓不復爲秦漢軍功爵制下的編戶齊民,而是退化爲皇帝的奴僕依附民。「普天之下,盡是皇帝之怯憐口。」家臣奴役習俗遂推廣普及于全體百姓,百姓對官府的人身依附關係被再度加重。士大夫百姓統統退化爲「怯憐口」,又明初工商再遭壓抑管束,改變了市農工商較自由發展的走向,是逆轉之二。

3、君父至上與臣僚奴化的土壤

提供了君臣奴化所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將北方民族父權制主奴或主從領屬舊俗與儒家綱常糟粕相混合,造成政治文化層面以臣僚奴化爲代價的帝制獨裁。元明清是登峰造極的君主獨裁。專制制度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唐宋之際,道統與君統分途及道高於一切的理論頗爲盛行,很大程度上構成唐宋諫議制度和開明君主專制的製成。唐宋,孟荀「民貴君輕」「載舟覆舟」學說亦受到熱捧,幾乎是與道高於一切的諫議制度同爲朝野所重。

「現在學者熱捧的孝道,那是泯滅人性的。還是要繼承優秀傳統。」

明「敢不哀陳于君父之前乎」「伏望皇上憐臣」之上奏大槩相當於宋代的八倍。

扭曲了君臣之義或俸祿僱傭,官僚士大夫蛻變爲綱紀之僕和聽候皇帝差遣的役,「君父」壓倒道統,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成爲元明清君臣及君臣關係的主宰,此爲逆轉之三。海瑞一方面罵嘉靖,獄中聽聞嘉靖死,嚎啕大哭。晚明士人心態很大變化。朱元璋大誥,明代隱居都要官方批准。「有身必有役」。

唐中期的問題:藩鎮,均田制租庸調制落後帶來的。南朝化與唐宋變革就是爲了糾正三大制度。不能對三大制度評價過高。

茅海建:康有爲與進化論

茅老師很有上海人的味道,挺強勢,很犀利。晚上吃飯,挨箇問男生英語怎樣,學的怎樣,女生都沒問,估計是覺得女生不適合做學術。「你要“研究”什麼」當然,他的“研究”是帶引號的,很反對現在本科生這樣。問我「你知道胡威廉嗎」「不知道」「看,華中師大的比北師大的厲害。」網上沒査到,可能不是這三箇字吧。說實話,如果茅老師不問,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

老師發了他的一篇論文草稿,筆記都在那上面了。

康有爲向光緒皇帝提出西化建議時的著作依然是經史之學,他說的民主是大同三世的民主,而非西方的人民主權的民主。

赫胥黎與斯賓塞對進化論的認知及運用有極大差異。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完整翻譯爲中文,遲至 1954 年。嚴復翻譯了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加上斯賓塞的思想,加上自我理解的按語,成爲天演論,1898 出版。但清末民初的人講進化論很不清晰,他們大多沒讀過達爾文赫胥黎斯賓塞著作。

梁將康學當作最高峰,將天演論當作次一級學說,與此期譚嗣同仁學相同。梁在知新報發表序言談到嚴復治功天演第一章提到物競。

答疑

康有爲戊戌以後過氣了,再受到重視是新中國以後,近年來特別火。

學術是一箇遞進的過程,需要慢慢積累。

希望思想史的精細化。老師是用攷據學、政治史的方法做思想史,批評做思想史的人模糊的說法。他們可以在三箇月寫出康有爲的書,「我三箇月他的文章都沒讀完」。

那時很多人是廣東人,音譯是廣東話。康有爲不懂英文,很可能音對不上。

一箇博士求職拿了二十篇論文,他老師有沒有那麼多都不一定呢。現在這箇階段離方法論還遠著呢。不希望你們現在就那麼積極地做這些“科研”寫論文。申請一箇學位,問你什麼構想,這些都是你想出來的,哪裏有歷史呢,剛開始就第一章第二章了,那有什麼價値呢。儘管這箇世道不允許你這麼做,但一箇好的研究必須這麼做,不要把自己變得非常老沉。我的講話可能和這箇研習營的宗旨背離,你是眞心熱愛去上船,還是是爲了一箇學位、一箇研究計劃。

大學階段最重要的是學語言,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英語,其他語言。全世界最好大學都是學語言,很少讓你寫論文。要學好外語,你學儒學經學,不和世界溝通,是在重走老師的路。

劉志偉:中國宗族研究

溫老師聽的可認眞了,劉老師是溫老師的碩士博士導師。中午吃完飯他就說還有事,先走了。劉老師很和藹,腿有點不好,廣東人說話竟然也一點臺灣味。對我來說啟發最大的一點是大小宗不同架構,畢竟我能聽懂的竝不多。

關於中國宗族的認識:

  • 普通人的常識
  • 文化人的說法:族譜製造的歷史
  • 歷史學者的說法:以族長權力爲核心
  • 人類學的觀察:矛盾的事實。Freedman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不認爲中國曾經是宗族社會,現在收縮到特定地區。魏特夫認爲中國南方的氏族家庭主義令人費解,是一種地方組織而非親屬組織。如果組織內部每箇成員差異很大,很難想象能依靠血緣關係維持。

90 年代以前說南方纔有宗族,現在山東河南山西也發現大量族譜。

問題:中國古代是宗族社會嗎?近世宗族是自古延續下來的歷史傳統嗎?如果不是,那近世的宗族社會是如何形成的?

人類學視域:家庭與親屬關係;系譜法則與社會結構:根據血緣組成的社會;崇拜及其儀式──觀察方式;社會分化,氏族社會不是均質的;資源控制;權力結構。

引向歷史視角的誤區。歷史學有另外的話語系統,負面的問題:

  • 文化本質主義。「中國文化就是如此。」典型: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西方是箇人主義,東方是宗法社會,以家族爲本位。
  • 王朝國家的歷史觀。一切從國家的形態制度權力出發。
  • 以觀念取代社會事實:卽使拿到了族譜,也用族譜的觀念來看。「用親情用孝道維繫宗族」
  • 缺乏分析方法。

中國宗族制度史敘述的脈絡:先秦宗法宗族──中古士族門閥──唐宋宗族制的破壞與宋元宗法復興──明清宗族社會的發展

由人類學的路徑引向歷史視角:宗族史的矛盾。把宗族本質化爲系譜性團體,但沒從繼嗣的系譜法則入手分析。從功能性團體的角度理解宗族歷史互相之間有機聯繫,但缺乏社會文化功能的分析。

根據歷史上學者的來講一套頭頭是道的理論,但和現實的難以聯繫起來。

現在的宗族研究其實沒超過呂思勉梁啟超,應該回到前輩獲得啟示。呂思勉中國宗族制度小史「貴族治人,需要團結。其位愈尊,所追愈遠。」梁啟超中國文化史「秦漢以後非宗法所能維持,儒家復衍其周代法意以立教……至今在社會組織上猶有若干之潛勢力。」

科大衛作爲文化創造的宗族核心問題:同質性社會的單系繼嗣群體如何可能成爲高度分化的異質性社會的組織?

Freedman 人類學親屬制度研究傳統與功能分析:

  • 家庭與繼嗣群體分家作爲繼嗣群體構成基礎
  • 單系繼嗣群的規模擴展的限度,最基本取決於生存空間
  • 單係繼嗣群的內部分化及其維繫的動力,之一是儀式
  • 不同的單係繼嗣群的關係
  • 祖先崇拜與儀式,服喪制度、祭祀儀式。
  • 婚姻制度對單係繼嗣群體的影響。以男性爲主體,妻子非常重要,女兒出嫁以後有那邊的親屬,非常複雜。
  • 政治權力與經濟控制
  • 作爲宗族憲章的系譜,通過追溯來表達現在的關係

由人類學引出歷史學問題:

  • 单系继嗣法則與古代宗法系統的關係。
  • 宗法如何衍變爲單係繼嗣法則宗法倫理的庶民化、小宗宗法與大宗宗法的混合不僅是簡單的改造
  • 國家制度經濟資源控制與社會權力地位獲得途徑如何爲單係繼嗣群成爲利益共同體提供機制
  • 祖先的歷史如何成爲當下的憲章文字族譜的普及、歷史敘事的模式

大傳: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

親親:親屬關係,喪服制度

尊祖:繼嗣關係,廟制、祖先繼嗣

敬宗:政治權力,宗法制度。張子全書卷 4「所謂宗者,以己之旁親兄弟來宗己所以得宗之名,是人來宗己,非己宗於人也,所以繼禰則謂之繼禰之宗」不同的宗對不同的祖。「宗」規範的是活人的關係,以祖爲依據。

收族:從王朝政治體制到民間社會組織

大宗與小宗。大傳:「別子爲祖,繼別爲宗。繼禰者爲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這是根本區別,而非嫡庶的問題。小宗宗法沒有宗,只有祖,直到高祖,大宗不能成爲祖。大小宗不是同一架構,而是不同架構的組合。在小宗下,這箇繼嗣群體只有五代。

宋明以後,我們今天看到的本質是小宗宗法,但又可以一直往上追溯,是大小宗的結合。

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

宗法制度庶民化,把貴族的引入民間。把喪服的女性抽掉以後就是小宗系統。

日知錄卷 14祭禮「歲始則祭始祖,凡五服之外皆與,大宗主之。……凡禮皆以義起耳。」宋明學者只要改制度就說這句話。

宋人的宗法制是在喪服的基礎上,把小宗法吸收進來編成族譜,把大宗宗法連上去。到明代尙未穩定,有人說不能再往上追。

蘇洵嘉祐集卷 14 譜例「蓋自唐衰,譜牒飛絕,士大夫不講而世人不載於是乎」

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跋尾卷第二後漢太尉劉寬碑陰題名「今之譜學亡矣,雖名臣巨族,未嘗有家譜者」

賀長齡清經世文編卷 66禮政十三陸耀祠堂示長子:若今世俗之祠堂,旣不與寑相連,神不依人,而又祀至數十世之遠。其旁親不問愚智,一皆奉主入祠,其子孫不分貴賤,居然執鬯主祭。徒廣其宮室,不以僭逾爲恥,此何足倣效乎。

那麼這一套制度如何越來越普遍?科大衛皇帝和祖宗

  • 齊民社會
  • 國家貢賦體制主導下社會結構里甲制在這箇制度下戶不可能大。戶籍的作用:社會地位,如何有戶籍?找箇共同祖先,進入那箇戶。
  • 家庭─家戶
  • 戶的性質的轉變:單系繼嗣群體的構成

小結:人類學研究傳統:從生育行爲、親屬關係解釋人類社會。功能主義人類學開啟了通過研究複雜社會的領域,拓展了研究視野和方法。複雜社會中文字運用國家力量,將功能主義人類學推到面對歷史的處境,同時也爲歷史學打開了人類學的視野。

有文字的傳統很重要,通過族譜的編撰、歷史的敘述,來制定現實關係的憲章。

答疑

學術永遠是開放的,說什麼學派就是自殺。

功能學派的很多研究都通向歷史。

口述史就是口述傳統的終結,把口述傳統變爲文字傳統,口述是當下狀態的表述。

鄭振滿:明清史的新認識

鄭老師的竟然可以和李治安、劉志偉講的連起來。鄭老師是莆田人,那就是閩東話,口音:內 nai 美 mai,北 碑 bai,水手 shu,f h 不分,v 變成 i,碰 pan。

鄭老師很多關鍵詞只提了一下,沒來得及細講。

「希望你們在我們的基礎上繼續」

中國與全球化

大航海

移民,物種大交流。病毒……在此之前有很多國際貿易。元代泉州地方長官是阿拉伯人。東亞有非常密切的貿易往來。

鄭和下西洋

明代有非常多這方面檔案,戶部把這些檔案燒毀,怕以後好大喜功的看到檔案又發動。現在只有水手日記。

主要活動在印度洋阿拉伯紅海東非,東非據說有不少中國血統。

歐洲人是加入已有的亞洲航海貿易系統,此前已有了非常長時間的積累。

爲了防止百姓出海變海盜,禁止出海,帆有限制。1860 二鴉簽訂……條約,規定國民出入境自由,出海兩年內回來,兩年內不回來回來就要抄家。但地方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條船三百人,審批過的只有二三十人,變成爪哇泰國越南華人。現在東南亞華人控制當地經濟命脈。

他者中的華人全世界挖出來的的黃金白銀特別是銀,都流到中國。

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改變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

一箇學者:清朝三分之一人口依靠美洲作物活下來

明清回教勢力一直向東發展。

參攷資料:弗蘭克白銀資本。卜正民非常有才華塞爾登的中國地圖。維米爾的帽子:17 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湯錦臺閩南人的海上世紀閩南海上帝國:南海文明的興起閩南人六千萬,本土只有一千多萬。李伯重火槍與賬簿:早期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與東亞世界軍事全球化。李伯重竟然是鄭老師大師兄

我們的火器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沒有拿出來作戰。

民間航海傳統

外來宗教與文化

國際政治與軍事

人口流動與城鎮化

明清疆域之別

有說法「如果中國有民族國家,那就是明代」東北承包給了建州女眞。

明清史研究要從流動性出發。

明初軍戶與匠戶

軍戶接近一千萬,大部分軍戶要到內地服役。明代最早的家族從這來。

明代中葉的流民

明中葉,可査的有戶籍的人口只有三千多萬,一半的人從原來的戶籍中脫離。明初一百年很多人破產,逃到別處,各行各業,大量流民。最典型的在秦巴山區。形成秘密社會,好幾次記載殺掉幾十萬人,還是趕不走,最後設立新的縣,讓他們土著化。清代白蓮教哥老會。白蓮教把清朝財政搞垮,所以屯練制度。孔飛力:近代國家起源於屯練。

清代邊疆開發
從軍鎮到市鎮

城鎮化,上海武漢天津。明代市民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城市和農村的不同?新的文化價値觀念等等。市在民國纔變成行政單位,古代沒有自己的土地,在自治化的過程中產生,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間。

參攷資料:趙世瑜說不盡的大槐樹:祖先記憶、家園象征與族群認同他希望寫出一箇邏輯。四川人都說來自孝感。什麼建構了移民傳說?施堅雅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城市和行政系統不一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內生。解放軍進四川的消息是生意人一箇一箇市場傳入的。顧德曼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域網絡與認同

政治體制的轉型

里甲體制與實物財政

朱元璋建立里甲制,共同承擔賦稅徭役,通過里甲攤派,政府需要什麼就下達命令。簿冊十年一次,但抄前面的,沒有重新調査。

根據需要進行徵派,沒有固定的數字。官手工業很早垮了,一直轉型,變成採買。

一條鞭法與白銀財政

田賦勞役全部折成銀子,變成政府記賬核算的財政體制。因爲商品經濟發展,大量白銀進入流通。其實唐朝就開始,元代垮掉一箇原因是通貨膨脹。

民間自治與政府授權

明前期地方官很多公共工程,一條鞭法後都沒了,嚴格限定每筆錢,各級衙門,各級官員工資算得清清楚楚。沒攷慮自然災害的費用,只攷慮到最基本的信息。地方官基本上做不了事情。萬曆到崇禎,地方財政砍掉三分之一,到乾隆,又砍掉三分之一。地方財政一直萎縮,政府職能一直萎縮。公共事務不是一族一村可以實現的,比如水利交通。政府沒錢,找地方士紳族長和尙來。

民辦社會事業,地方組織對國家政權發起挑戰。

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社會模式。

參攷資料:梁方仲明代糧長制度一條鞭法,他的研究很難超越。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鄭振滿鄕族與國家:多元事業中的閩臺傳統社會地方財政。

禮儀秩序的建構

宗法倫理與家族組織

禮儀下鄉。宗祧。程頤朱熹改革:拜祖先是人性的東西。帶到墓來拜。

里社制度與地域組織

朱元璋把先秦的撿起來,拜社稷。現在的葬禮,向土地神報告。

行善積德與公益團體
地方行政體系的儀式化

杜贊奇:現代民族國家的建設繞開了傳統社會體系。

中國社會的禮儀標籤

核心價値觀怎麼進入地方社會。爲何會有一箇統一的中國。

參攷書目: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科大衛皇帝與祖先:華南的國家與宗族明清社會與禮儀。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

點評人:每箇點背後都有一大堆學術史。這些都是明清史的基本問題。

永樂年間把程朱理學變爲科舉標準。朱熹:我們不需要國家,設計新體系,讓民間用禮儀組織起來,永樂以後變成正統,大家理直氣壯地去實行。如果沒經過地方長老直接找政府,先打。絕大多數案件沒判決,發回基層,在熟人社會中協商。爲何打官司?爲了引起重視。

中國近代國家的起源

楊奎松:解讀美蘇冷戰形成之際毛澤東一份內部傳閱的文字

楊老師沒口音,還很有些北京味,似乎是湖北人。涉及很多歷史背景。

1935 面臨滅頂之災,西安事變之後涅槃重生,抗戰東山再起,兩次大起大落,毛在第二次大起大落,包括第一次,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戰爭年代政治家的冒險精神很重要,不可能對所有情況一清二楚。這篇文獻清楚表明了毛敢賭的精神。

文本字面分析

關於目前國際形勢的幾點估計194604,中央政治局內部穿越,194712 印發。毛選中的:

〔以美國爲首的〕世界反動力量確在準備第三次世界大戰,戰爭危險是存在的。但是,〔以蘇聯爲首〕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過世界反動力量,竝且正在向前發展,必須和必能克服戰爭危險。因此,美英法同蘇聯蘇聯與美英法的關係,不是或者妥協或者破裂的問題,而是或者較早妥協或者較遲妥協的問題。所謂妥協,是指經過和平協商達成協議。所謂較早較遲,是指在幾年或者幾十年之內,或者更長時間。

二戰後无人願意再打三戰。民主力量指蘇聯。括號中是原文。換了順序,之前以爲看起來是蘇聯挑起的

上述這種妥協,不是說在一切國際問題上。這在美英法繼續由反動派政治的條件下是不可能的。這種妥協,是說在若干問題上,包括在某些重大問題上〔,例如在一九四六年曾經簽訂對意羅保匈芬五國的和約〕。但是,這一類的妥協在目前短時期內還不會很多〔沒有可能〕。美英法同蘇聯蘇聯與美英法的通商貿易關係則有擴大的可能。

反動力量不可能眞正妥協。

美英法同蘇聯之間的這種〔按民主原則的〕妥協,只能是全世界一切民主力量想美英法反動力量作了堅決的嗯哼有效的鬬爭的結果。這種妥協,竝不要求資本主義世界各國人民隨之實行國內的妥協。各國人民仍將按照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鬬爭。反動勢力對於人民的民主勢力的原則,是能夠消滅者一定消滅之,暫時不能消滅者準備將來消滅之。針對這種情況,人民的民主勢力對於反動勢力,亦應採取同樣的方針。

民主力量一定要鬬爭。

1950─1960 組織力量進行修訂的,文字有很多修改。對於研究歷史,不能用毛選。第四卷 1959 前後修改,是中蘇關係破裂的前期。

修改的內容:〔按民主原則的〕意味著美英法也承認蘇聯的原則。……結論:沒有實際性的變動觀點的修改。

關鍵詞:正面:蘇聯,人民,民主力量,鬬爭。負面:美國,美英法,反動派反動力量,戰爭。中性:民主原則,妥協。特殊用語:世界各國的民主力量=全世界一切民主力量=資本主義世界各國人民有時用於區別於蘇聯

美英法 194604

194608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美國是反動的,英法可以爭取的中堅力量,

蘇聯同美英法的妥協不等於各國人民要放棄對本國反動派的鬬爭。和平民主是主流,戰爭是負面。民主原則容易和人民民主混同,所以刪去。雙方都讓步纔是妥協。他的畫外音是中國不應停止對國民黨的鬬爭。

第三世界是中間地帶

原文文本字面意義解讀

邏輯:1不否認發生三戰的危險,但民主力量超過反動力量,危險必能克服。2美蘇在某些重大問題上不可能完全妥協,但雙方的妥協是必然的,只是遲早。3美蘇妥協不僅不影響各國人民鬬爭,而且民主力量只有堅持都最高纔能促進美蘇妥協,避免大戰。就引申到中國。

最核心的論點是最後兩句,不能因美蘇妥協和存在大戰的危險,中國就不革命了。任何政治人物的宣示,都有畫外音。他當時在陝北,跟各國共產黨都沒有太多聯繫,毫无疑問落點在中國。

毛撰寫此文的動機目的

文獻形成時間和形式分析:兩葉鉛筆手寫。標題:是估計。附註:內部傳閱,只有三箇人讀了:劉任康。時間:194604 傳閱─194712 印發。

爲何當時要估計國際形勢?爲何如此神秘?爲何過了一年多纔印發?

194606 馬歇爾干預國共談判,處理國共停戰問題。蘇聯佔領中國長城以北的東北,沒有介入美國的干預,國共 194604 在東北開始作戰,蘇聯等於進入了國共關係。194608 對四月的估計做了發揮,提出了更新更清晰的觀點,對美國記者講。如果作爲指示下發,是不能改的,如果對記者談話,有試探的意味,求得反饋。194712 開會肯定了這箇估計。

毛選的解讀:是針對當時對於國際形勢的一種悲觀估計而寫的。當時有的同志過高估計帝國主義力量,過低估計人民力量,在美蔣反動派武裝進攻面前,表示軟弱。

但這段引言竝不太準確。

1946 年 4 月底以前國內政治的基本形勢:19460105 馬歇爾調處,0110 停戰協定,長城以內戰爭停止;19460130 政協決議,準備實現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整軍談判,黨組織退出軍隊,中共中央 2 月初關於和平民主新階段問題的相關指示,放棄武裝鬬爭,實現議會民主,建立憲政國家。可見是中共歷史上唯一一次中共建立了軍隊又要交給國家。毛面臨的大背景:認同這箇大潮流,中共中央正在攷慮參加新的國民政府,中共中央準備搬到江陰。

國際形勢:戰後美蘇爭奪;斯大林選民大會演說;鐵幕演說;三國外長會議繼續。

什麼情況刺激毛必須攷慮重大政策的變動?整軍談判;較場口事件,國民黨內相當一部分力量反對政協決議,關於和平民主新階段問題能否實現値得懷疑;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蔣介石批評政協決議憲草決議;東北爭奪形勢逆轉,194602─03 蘇聯駐東北軍隊撤出,國共全面開打,一開始中共佔優勢,0418 長春四平爭奪戰中共失敗,林彪被逼到松花江以北,對毛的刺激非常大。1945 毛去重慶談判,回來之後 1013 報告,說无論如何,人民的武裝一支槍一粒子彈都不會交出去。

此文目的:是爲反對錯誤思想而寫的嗎?

只是一箇估計,沒有確定的看法。毛澤東這箇人,他認定的事情他一定堅持,堅持到跟你吵架摔烏紗帽。他判斷不太確定而事情很重要,纔跟其他領導人商量。1940 秋國共軍事談判,要求共產黨退出黃河,中共計劃往南,蔣介石最怕往南,選擇是冀察,毛非常緊張,一直在分析判斷國際環境,當時判斷是蔣介石要投降,冀察是日軍最重要的後方,蔣介石和日軍夾擊,作爲交給日本人的投降禮。毛最後給共產國際發電報,問蘇聯看法,蘇聯表示反對達到西北西南,12 月收回指示,停止行動。如果毛那麼做了,後果非常嚴重,他想跟國民黨翻臉。1945 蔣介石連發三封電報要談判,前兩封拒絕,第三封聽了斯大林的電報纔去談判。

這件事更重要的背後還有蘇聯。

假如公開講,蘇聯會反對,對象竝不完全是黨內,竝不是什麼錯誤思想,大多數都是這種思想。194604 毛受四平失利的刺激,意識到軍隊必須保存下來。措辭竝不很嚴謹,是在著急焦慮的情況下寫的。

毛含混的提出了一箇多少有點想要區別於蘇聯的各國人民的槩念,還沒有形成中間地帶的觀念和槩念。

四箇月後,……

這些對記者談話邏輯基本通了,問題在於美對蘇聯發動進攻,美國必須要克服廣大中間地帶對戰爭的反對,旣包括資本主義,也包括亞非拉國家。這些國家的人民都反戰,美國單獨對蘇聯發動進攻是說不上的。結論就是,194604 毛的估計還僅是估計,是不成熟的感性認識。

毛澤東傳閱此估計的目的:想政治局領導提出尖銳問題:敢不敢打?毛澤東想法:對反動派不鬬不行,中共的鬬爭不會影響蘇聯。

教科書:19460620 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開始。實際上,長城內外是兩箇槩念,以內是美國範圍,以外是蘇聯範圍。1945 雅爾塔協定,美蘇密約,美蘇商定,蘇聯在對日進攻時可以佔領東北,東北特殊權益,中東鐵路、旅順港。蘇聯靠近北冰洋,歷史上一直找出海口,太平洋在朝鮮北邊有海域。19450714─8 月跟南京政府談判得到旅順三十年。美國要求國共兩黨停戰,也是劃定的長城以內。關內簽訂停戰協定,中共是否執行?0620 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194605 長春打下來之後,蔣介石在東北宣佈停戰 15 天,毛最後下決心報復。194606 上旬,中共在山東發動報復作戰,使得停戰令也被打破。到了這箇時候,不去打,軍隊被改編後,……

旣爲說服同志,也爲說服自己。可以想象,起草的不止一箇,

1942─1944 延安整風,目的是清楚蘇聯教條主義,在中高級幹部中很多在蘇聯接受教育,後來地位都下降,但畢竟是很重要的,如果毛的做法嚴重影響涉及蘇聯形勢,他們會不會跟他唱反調?

對毛澤東此做法的分析:

1雖然醞釀時多,卻只是初步形成,不十分確定。2從估計文本措辭:第三次世界大戰可以避免,美蘇關係不會破裂;妥協需要鬬爭,且不妨礙鬬爭,可看出毛只是想在道理上讓黨內最高領導人讓自己相信卽使和國民黨打起來,也不會影響蘇聯。從估計後相當一段時間政策調整可以看出,國內政治軍事形勢尙在波動,毛沒有做出重大政策改變。

周恩來董必武 1946 年底退出南京。

毛戰略決策變動的軌跡

0504 中共中央五四指示和平土改。兩者看起來无關,只有經過土改纔能動員農民,如果打起來,動員農民很重要。0520 四平保衛戰失利,6 月初毛醞釀發動報復作戰,下旬中原之戰打響。7 月中共發表七七宣言,抨擊美蔣,公開主張自衛。0930 周恩來宣佈國民政府進攻張家口就意味著破裂。1112 國民黨單方面宣佈開始國大。

8 月與斯特朗談話,中閒地帶,紙老虎,意思是只要敢打就能勝。0927 毛澤東致信中宣部陸定一,宣傳的重點是敢不敢打而不是能不能勝利。必須要給全黨全軍鼓氣,不能讓他們以爲會失敗。1121 內部講話,現在是否要達到蔣介石?19470120 周恩來等電示:對蘇聯戰爭危機已不存在,反蘇戰爭的叫嚻只是美國企圖獨霸世界,實質上美蘇矛盾在世界制度上雖是基本的,但不是主要的,美國反蘇已在減弱,四大家族亦在動搖。

毛自己對這段歷史的解讀

19461121 毛:七大時,我們估計日本投降後不克服蔣介石與中國的斯科比,則中國內戰不可免。

有許多人希望我們勝,但是害怕我們不能勝利,……第一位的問題就是要建立堅定的勝利的信心。

性格在領導人決策中的作用其實有限。決策必須要攷慮到失敗的可能。1949 以前毛是右傾的。毛主張游擊戰持久戰。凡是對中共不利,都是偏向右,對中共有利,偏向左。

黃興濤:槩念史研究──以「現代化」爲例

PPT 是碩士生根據他的論文改的。很多平舌讀成翹舌,這是東北話一些特點,但很明顯的南方腔,結論就是想學翹舌,但亂加。晚上吃飯 hongying 跟他一起,說「我就是北師大出來的,不會從你們這挖人。」八幾年那箇春秋「就是我們幾箇湖北佬一起辦的,找劉乃和老師題字。」這場講座,因爲突然得知要交作業,心神不寧,在趕作業,就沒認眞聽。

朱滸老師:1996 年隨他讀研究生,見證從傳統思想文化史學者變爲新文化史倡導者

陳旭麓辨「夷」「洋」,老師開始關注新名詞問題。

2000 年找尋新名詞研究的「歷史學合法性」

2002 年近代中國新名詞的思想史意義發微──兼談「一般思想史」問題從「語詞、槩念、話語」三箇層面把握新名詞問題。會後有人問知不知道槩念史,不知道。

和傳統漢學的異同:槩念史假定每箇具有轉型特點的歷史時期,都存在凝聚那箇時期豐富的歷史信息,反映和塑造那箇時代社會歷史特徵的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槩念。不僅要探討槩念內涵的演變,更要關注這些槩念的歷史運用,卽與政治社會文化發展變遷之間微妙深刻的互動與關聯。對歷史上重要槩念的研究,來增進整體歷史的認知。

1960─70 年代,槩念史確立。德國柯史萊克歷史基本槩念──德國政治和社會語言歷史詞典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2002 年。源自海登懷特。社會轉型時期的重要槩念,旣是對歷史現實之語言反映,也參與了對社會的建構和影響。由社會史的視角攷察槩念,通過槩念的研究來透視社會。對柯史萊克來說,槩念史最初不過是社會史的新開展,

基本槩念連通各種經驗和期待,從而成爲相關時代最迫切的焦點問題。基本槩念極爲複雜,富有爭議,沒有一箇政治行動、社會慣習能夠脫離基本槩念。

劍橋學派思想觀念史的改革──槩念史?

劍橋學派斯金納自由主義之前之自由的槩念分析從西方傳統思想史和觀念史的批判中發展起來。一方面不滿後者輕視觀念和思想的社會化唯獨,只囿於精英,另一方面,不滿後者歸根結底的哲學式路徑,批判不重視思想觀念的歷史性。

觀念史和槩念史的區別。

3、槩念內涵的模糊性、多歧性與競爭性:與後現代相通之處

4、批判與質疑:柯史萊克對語詞和槩念的區分過於簡單化。

革命:重大變革、暴力手段。

槩念史方法對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價値

是歷史過渡時期,複雜性絲毫不亞於西方。

1、通過槩念史研究攷察近代中國人思維方式與價値觀念的基礎性變革,有助於全面深入細微地解釋近代國人的思想世界

日本新名詞新槩念搭建現代思想平台。不僅豐富中國語言,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値觀念。

「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槩念。以往研究重視唯物辯證注意進化論等精英思潮,槩念史研究有助於實現一般思想史目標。

3、有助於生動呈現立體化的複雜歷史圖景

語詞:槩念的外殼。語詞的結構本身與槩念傳播的成效緊密相關。

近代化

yjuuqb中國知識界現代化理念的形成卽內涵演變……

確定現象──

現代化語詞和槩念在中國的最早出現與最初流行

modernity、modernize,18 世紀,modernize 指建築,到 20 世紀,二者的使用日益普遍,通常用來表示完全讓人喜歡或滿意的事物。

現代化槩念傳播開來的歷史契機與國家現代化的整體訴求

和前人對話。

現代現代式和現代性:現代化槩念流行的社會語言基礎

現代化槩念內涵之認知:代表性的闡釋與思攷

現代化

不同時代各有自己的現代性。一箇事情過去就有,而作爲槩念是最近出現,比如「宗教」「教育」

民國初年廣義的文化史。

「上帝」槩念的變化。西方的神學體系中,有一系列內涵。基督教的中文的槩念體系。要有整體性的轉化,不能單獨抽離,傳教士強行嫁接。

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和民國的現代化有何不同?八十年的的四箇現代化,56 年就有了。「中國特色現代化」,人類共有的:現代性。「現代」形容詞和「現代性」完整的體系的內涵。五十年代有人用,但沒有理論自覺。

史料研讀

馮筱才:表裏之間:報紙史料的讀法與用法

前面這些步驟方法講得很快,只記得下大槩。

步驟

通過有興趣的史料發現線索

史料攷證

史料背後的可能線索

文獻閱讀與線索史料之間的穿梭對話

如何發現問題:

何謂問題:超越某一局限史實的命題,具有延展性與普遍性。問題與文獻:不同的走向,有什麼問題,分析什麼文獻。

拓展史料

圍繞某一問題進行擴充,多元化搜集:檔案報刊

宏觀與微觀制度背景譜系異同

史料比較

史料分析。蔣介石日記是道德教科書,不一定是最隱秘的東西。

時序、類型化、表面實情

信息重組:史實、情節、故事。史料不一定與事實吻合。

報紙

信息的空間結構:結合表裏,探索因果,了解實情。要把信息分析爲立體的。知識的時間脈絡,注重連續性,打通現實,過去與未來。任何信息要放在一箇時間脈絡中。看─見─得:閱讀─透視─領悟。

關於史料的三箇看法:

  • 平等性,一切史料都是史料主體,從檔案到小說。竝不意味著一定要拿到最絕密的檔案。
  • 建構性,史料文本皆爲建構性的信息匯集
  • 線索性,文本信息皆可作爲了解歷史的線索

史料解讀的四箇關鍵要素:

  • 如何生產出來的。報紙,要知道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例如:入黨申請書是百度的,不是本人想法。
  • 名詞:術語、地名、人名
  • 制度:規章、慣習、潛規

報紙的特點與性質:

  • 信息的公開性:與大眾有關。
  • 非私人性,津貼與資金來源、幕後支持,政黨派系利益團體。更容易被認爲是公共輿論。但是報紙不是眞正的公眾輿論不排除某些報紙的某些階段在某些人手上有公眾輿論性質。一家百年老店已經是變化了數次東家。主要是爲政治宣傳服務,引導公眾思維的輿論工具。

報紙史料優勢

  • 信息多元化。提供大量具體人事線索與歷史細節。大部分細節都沒進入當今的歷史寫作。幫助讀者有效進入歷史語境,熟悉歷史時空語境。
  • 有的報紙連續性強,有利於歷史觀察,檔案是瞬間形成的。
  • 提供較多的「无意史料」*有些史料是有意的,有意識的告訴你什麼東西,如自傳。

與其他史料共有的缺點:

  • 特定立場、史料選擇性

利用報紙之前的準備:

  • 所有權者;創辦者出資者;編輯團體要搞清筆名是誰;預設讀者;創辦目的;出版程序;信息審査程序;信息之時空背景同一句話在不同時空下內涵不同;言論作者之身份與立場

不同類型報紙的利用:

  • 社論評論:最反映立場派系,最有立場的。
  • 廣告
  • 時事要聞
  • 地方新聞
  • 本地新聞,買來的通稿和本地採訪的新聞不一樣。
  • 副刊專欄:文學、電影、其他藝術
  • 商業信息:船期、米價、影訊

報紙信息及其遺漏:

  • 一般爲官方許可的信息。也有政治鬬爭:民國南邊報紙罵北方政府,晚晴報紙罵慈禧太后。
  • 對名人新聞的選擇性,避免訴訟。研究青幫在報紙上找資料,很難,也有有後台的罵。
  • 語言的「現代化」與「正當化」。高度現代化的語言產生了煙霧彈,讓人誤以爲中國已經高度現代化。女權主義者看到報紙上全是新女性,很興奮,但實際上那只是少數。爲了報紙的運行,僞造女性的投稿。具有迷惑性。
  • 社會新聞隱含的價値觀。1912 紹興那箇日報,突然報道很多淫僧淫尼,爲什麼?革命黨沒錢,爲了爭奪田產。
  • 現象描述爲主,少深究,內幕有限曝光。
  • 編撰人員的思想觀念決定信息色彩
  • 隱性權力結構的遮蔽

幾千種民國報紙,人們經常用的不過幾百種,大部分研究都是搬運工。

多元信息的複合體 vs 報道。應是前者的態度,從中抽出信息。

要作爲立體信息空間。

申報

名實·政治·人事——關於民初上海商人團體史研究的幾點思攷近代史研究2006 年第 4 期,江淮同鄉會:江北青幫組織。孟蘊華。「全國國貨偵査會」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之後銷聲匿跡,說明是爲了發財。大部分都是奇奇怪怪的團體。「漢幫志成公所」,看到一箇名詞都要去査,不能不知所云的用。它佔了上海轉運的三分之一,它不裝日人,你們不要燒我。還有跟寧波紹興人競爭的意圖。

抗戰後永嘉沒被封,上海的貨運都到永嘉,人口爆炸,花柳病爆炸。

報紙中想建構團結一致反日的畫面。「勸告國人切勿暴動」說明不是像報道建構的那樣井然有序。

上海下層民眾對五四運動的反應:以「日人置毒」風潮爲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05 年第 3 期,日人置毒的謠言,大家都不敢喝自來水,日本人被攻擊。

我唯一能感歎的一點是,老師竟然能像偵探一樣從一篇報紙挖掘出如此豐富的信息。

張循:七錄齋集

所有這些老師中,張循老師感覺最親切,一來是成都人,一來長得像劉江華,一來比較偏文。

  • 桐城派文章通順,讀多了感覺沒味道,因爲佗們知識不多。

每箇人做學問有自己的一扇門,什麼時候打開了就入門了,少數優秀博士稱得上剛剛入門。

不做筆記的讀書幾乎白讀,什麼都可以記,靈光一現的東西當時不記,以後就永遠錯過了。方法是箇別的,沒有一般的。朱熹:埋頭只管讀。你看到一家很看得順眼的,就把那一派全部拿來看,來模仿,然後再看其他的。

  • 如果一箇字在一篇文章中反復出現,說明很重要。

此篇爲明清之際學術轉變提供很好的證據。

  • 茅老師嘲笑的不是正兒八經的思想史,那是他年輕時候遇到的,現在不是這樣的。

文社因科舉而起,以切磋八股文。士子皆重視張溥的八股文。在當時,所有的思想學術跳不出八股文。清末封的清初三大家:顧黃王,明清易代時他們三十歲出頭。年輕時他們埋頭八股文,如果沒有很好的基礎,不可能一進入清朝就變爲大學者。很多現在的常識都是五四形成的,總體的是傳統文化的負面化。

首先了解作者。版本學的問題,不同版本間字詞上有不小的區別。

核心問題:史緒的史是什麼意思?史文是什麼?

張溥沒什麼學術思想,但比一般的士子高一些,位於中間,他們的影響力比顧黃王大得多。顧黃年輕時就生活在張溥之流掀起的「風」的影響下。一箇時代的風氣不是由幾箇精英,而是絕大多數人共同構成的。

閱讀古文最困難的是典故,目前還沒有典故工具書。張溥推崇明代前後七子,文必漢,詩必唐宋。楊雄班固的賦,提取出來作爲新的典故。

子常麟士也要給八股文作注,和注經近似。

毛舉:反義詞,粗略說─詳細說。

一義:一篇八股文。四書文、四書義。

「漢唐治經專家」,把八股文注和漢唐經學放在一起。當時明末就已推崇漢唐之學。「睋者異形」,經隨時變。

紀、譙、羅三箇人

「解經之難,徵事苦於論理」,理學家覺得道理最重要,陸九淵「先立其大」。

「史」的意思:八股文在徵事,明瞭典章制度。空言說理的就稱不上史文。

這和六經皆史是一箇脈絡的。那麼六經皆史的脈絡的文章應該有人攷。這篇文章透露了很多後面清朝的東西。

四字:薛、陳二人都給四書作注,四書人物攷、四書名物攷,可能是「四子」的錯誤。當時稱四書爲四子書。這是理校法。另一箇版本也是四字。

「正史所繇起也」

陳禹謨字錫玄。

凌遽:逼迫

是其一得:只以爲自己的事正確的。史記:武王輕劍擊紂。賈誼:武王看到紂王尸體,保護他的尸體。

呂梁碑文今天收在南宋路史,只有一句話,堯是黃帝的後代,舜竝不是黃帝的後代

始祖:八股文的開創者,明成祖太祖。嚴格意義上明中期正式形成八股。

「勲代」講不通。另一箇版本,「勲伐」,伐是彰顯、功勛。

薛越:荀子典故,看不上。

毫楮:寫作。

裛絡:繞來繞去。

夏炎:龍藏寺碑

中古史材料少,重視理論思辨。通鑒唐史最重要,秦漢不能看。通典會要六典。隋書的志是五代史的。先文苑英華,次全唐文,詩文使用要愼重。魏晉南北朝:文選玉台新詠樂府詩集全上古三代秦漢魏晉南北朝文不能直接引用,作爲索引。魏晉筆記:世說新語。唐人筆記:太平廣記。四大類書:眞正的是太平御覽。較早的類書:北堂書鈔,唐初:歐陽詢藝文類聚,唐玄宗初學記,都是文學的標準,不是物類分明,眞正分明的是白氏六帖冊府元龜是最重要的,秦漢魏晉價値不大,比唐大詔令集唐會要優先級更高。以上中古史絕大部分史料,一兩年全能看完。

秦漢:簡牘,魏晉南北朝:石刻吳簡,域外漢籍。

現在論文如果史料少,「跟編輯過不去」。

石刻首先是石頭,首先是看原石,次看拓片,「黑老虎」,次錄文。

唐代墓誌彙編幾乎每篇都有錯,他一箇人弄很難。全唐文很多碑文,清代人速度很快錯誤很多。

剪裱本把原來的順序全部打亂,主要用作書法。

龍藏寺碑錯字很多,不是異體。

中古碑額稱螭首。還是按傳統說法,下面是贔屓,有人說是龜趺,上面是贔屓。

金石學:金䪥琳瑯有錄文。金石萃編是極致,首推。Xx 金石錄:目錄,xx 金石記:有錄文,xx 金石志:很詳細。

清拓不値錢,宋拓最好。最後有「張公禮之」的就是宋拓。

東漢末期出現刺史,魏晉出現使持節。刺史在隋初是最高地方長官。

魏晉南北朝:州郡縣──隋代:州縣──隋煬帝:郡縣,隋煬帝的郡是州──唐高祖:州縣──唐玄宗:郡縣──唐肅宗:州縣──道州縣。唐代魚符。太師:三公。秦漢三公是宰相,隋唐三公什麼都不是,但是一品。

唐代官階:前三品正從,四品以後:正從裏面各分上下。北周:命。上柱國:勲。鄂國公:爵位,公爵。眞正幹活的時任官──職稱──。隋代出現散官──勛官──爵──贈官謚號

下車:地方官就職。唐代用漢代典,唐人最喜歡讀史記漢書。

張侃:救護遇險船隻

其實整箇都聽得迷迷糊糊,老師說了很多相關知識,而我一无所知。

帆船時代的國際通則中,海難發生後,當地人有救護的慣例,在法治和風俗之間如何協調?明清琉球朝貢貿易來往。

爲何處理得那麼嚴厲?是兵丁,有國家身份。清代幫兵制度。臺灣制度不同於大陸,衍生出套利機制,不同於正常的律令。道光年間,官方雖然說排斥海外船隻,但海外貿易已經很密切,彰化平原,閩南大量輸入輸出。

這條禁令沒有明確說百姓不能哄搶,原住民更沒禁。此時又遇到中外關係的調整。

附酬賞救護失事洋船章程

英國擬定的。以前是傳統的朝貢貿易處理方式。是獎勵章程,不是國與國之間確立權利義務的章程。正式章程出來之前,有一系列鋪墊。不是說英國船堅砲利就能爲所欲爲,有相當一部分依然在談判。

朝貢體制下,失事物資若漂到朝鮮越南,皇帝會特批給他補助撫卹。

早期領事制度之下,英國領事也可做美法德等他國領事。

1874 這箇章程以前的申報可以看到大量西方船隻。1856申報:英國一船隻在晉江圍頭灣擱淺,被搶,英國駐廈門副領事報案,如何處理,沒有明確規則。通過總理衙門一直伸張,如果斬首,不符合大清律令,若要交出來,沒法律百姓不肯,但英國人說受到損害,你們要負責。在鄉土社會,是鄉土行爲不是箇人行爲。兩艘商船要求兩村的人交出貨物,不執行,被英軍摧毀。其他國家跟著英國人武力攻打、簽條約。

拿獲安納船要犯審明擬辦疏

這些中外事件,中文材料不夠,1870 年代同光中興逐漸進入國際話語。丁日昌接觸過很多外國人,在中外關係的處理上有自己的想法。安納船之前丁日昌還沒上任。

稱之爲山的往往是島。閔浙交界的往往是打漁避風的无人島,漁民哄搶以後全跑了,不好找,所以這箇案件拖了很久。

漁民是结盟的、高度流動的,一旦出現生命危機,搶掠經常發生。漁民一般配有武器,道光之前東南沿海有很大的力量。

救護洋險船隻章程疏

雍正年間按保甲設澳甲澳:港口,每十里爲一段,官方積極投入救護。

與原來粗略的章程對比,他的處理的重點,如何有效調整內部管理措施。李鴻章全集也有安納船。地方事件如何上升爲國家意志。

討論條文的歷史層面,從丁日昌的角度看他怎麼制定。更深的層次:英國領事館英文材料,外國使節的反映,可能出現完全不一樣的結論:對於中國老百姓沒什麼實際效果。

曉諭兵民護救中外船隻示

國家意志如何體現在地方:告示不是停留在文本,而是到處貼,立碑,在天后宮,有一定意義。

酌擬沿海保險船隻章程折

同一章程在地方有不同的實施方式。

這些章程不能只看到側面,更應看作帝制體系走向近代體系的一箇環節。中國不是在原有傳統體系下運行,旣有連續性,也有很多不同。中國被動走向世界,是國際海洋秩序的一箇環節,用另外的姿態與外界進行接觸。丁日昌機敏地應對,去調整,思攷如何納入這箇秩序。轉化的過程是複雜的博弈。第一箇層面:傳統地方習俗不是法律可以輕易改變的,地方習俗與國際秩序的衝突成爲近代海洋糾紛的焦點。涉及到地方組織的再構造。其次,如何克服。需要條件、歷史時機。第三箇層面:回到中外關係史,面臨新的國際環境,政府官員採取怎樣的策略丁日昌李鴻章等

胡恆:大數據與清史研究:縉紳錄

前數字時代史學研究的數據使用

地理志的人口、土地、賦稅等數字,使用簡單的統計方法。具備類似現代數據庫功能的:正史方志的表,類書。梁啟超歷史統計學,梁啟超、丁文江:歷史人物之地理分配表

計量史學:把數理統計方法運用於社會歷史科學領域的新嘗試。1930 年代年鑒學派工資史研究。1960 年代計量史學興起。1980 年代定性與定量的論戰。後來衰落,最近重新興起。

沒有全面的數據的情況下很難全面統計,非常虛的資料難以支撐起一箇結論。

1980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

1980 年代「史學危機」,一箇表現「史學研究方法的單調、古板、格式化問題」,計量史學有局限,在經濟史作用大一些,政治史研究中作用小。

1986 陳春生最有代表性

賈樹新文心雕龍數據信息

1971─1973近代史研究所集刊魏秀梅三篇文章

主要集中在經濟史,人口數量、糧食畝產、度量衡、歷史地理、災害史。

1988關於軍事歷史定量化研究的問題反思定性定量的配合。

類似數據的工具書建設成效顯著。

歷史學宣言「一箇幽靈,短期主義的幽靈,正困擾著這箇時代。」研究時段越來越短,呼籲長時段歷史敘事的回歸;史學對政治生活的影響降低,吳晗的歷史學小叢書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而現在寫作專業化,脫離公眾,80 年代很多歷史學家當校長,文革的時候怕了,極力避免與政治掛鉤。

數據資源類型與發展

優勢:清代文獻是最好的試驗場。

  • 戴逸對清代文獻的總結:多、亂、散、新,非竭澤而漁所能覆蓋。
  • 傳統人研究「選精」「集粹」方法的局限性,需要資料庫建設、定量分析引入。
  • 系統性資料的存留,晴雨錄、糧價單、縉紳錄、官員履歷檔案、清末財政說明書,一兩百年的信息很全。一旦一箇枯燥的事情持續很多年,便能發現問題。糧價,用同一套工具處理同一套問題。財政說明書現在還沒人碰。

影響:

  • E 攷據,攷據學有興盛的可能性。
  • 箇性化圖書館的建立。
  • 史學門檻不再,史學仍然面臨危機。史學公共寫作者影響更大。
  • 資料鴻溝打破,但新的數字鴻溝正在形成。數據庫很貴。
  •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簡單的實證性文章不能顯現出天分。
  • 史料肢解更加突出,史學的貫通理解更難進行。進行檢索,不能對文獻有很深的理解。

縉紳錄文本及其特點

文陞閣。

武官是中樞全書。武官的少一些。

特點:

  • 連續性:乾隆以前只有零星的,此後連續。
  • 可靠性:整體而言可靠。
  • 全面性:上自京官,包括京師衙門的任職人員

實例

當時人:看哪些是老鄉,看何時退休。離京之前買一本最新的,時效性強。

最前的部分職官品級,職官缺額不怎麼變化。

清代政府非常精細,有一點接近現代政府的影子。

「山西省」,制度沒有省這一槩念,是俗稱。民國纔確立。

817 葉:

請旨:由中央決定,把請旨的地方羅列出來,就是清朝最重要的地方。

重要性:最要缺>要缺>中缺>簡缺。

交通要道政務紛紜民風好不好賦稅難以徵收。用四箇字加以槩括的是最要缺,三箇字是要缺。山西沒幾箇疲,人老實。

漢書宋書地理志有民風,此後都沒有。

會不會有某箇姓的人特別容易當官?朱的不容易當官。

官員任期大大縮短,一般三年,晚清一年多,顯示出了王朝衰敗的跡象。

清代政區分等與官僚資源調配的量化分析

人口擴張四倍,但官員、縣級數增加不多,好鋼用在刀刃上,以極小的官僚機構形成了有效的地方治理。官員數量一直保持在 13000 人,管 4 億人。縣、州、廳都是縣級。

「做政治史研究,要把自己想象成皇帝。」吏部銓選有很強的隨機性。

整理數據時,要建立在對制度史深刻的理解上。

「衝」的分佈與驛路走向基本一致。

「繁」的密度分析,江南最繁,此爲直隸順天府,直隸山東河南交界、成都,其餘省會。

「疲」1、江南重賦區,2、直隸,3、甘肅奉天錢糧不足,地方大,徵收成本高於賦稅,4、福建沿海、廣州府。可作爲錢糧徵收難度的替代性指標。

「難」民風,1、直隸,2、省會,3、江南、兩湖,4、苗疆,5、各省交界邊遠地區。南方人比北方人難治理,本土文化意識比北方強。

府級,要的比例高。縣,要的比例低。

有時有破格的,一箇「衝」就是最要缺。集中在邊疆,雲南貴州四川,有意識調配最精幹的行政力量到邊緣地區,升官快,和現在很像。

最要缺的分佈,雲南貴州,運河沿線,黃淮沿線。

成都平原全是中缺簡缺,四川是初任人員的練兵之地。

買官的人和科舉的人高度重合。掏錢買官的人多了,受到衝擊最大的是貢生。近 90% 以知縣身份退休。

京官都希望外放,不希望回京,外地有油水。

餘論

我們利用數據與社會學經濟學的本質不同:結合傳統的歷史背景、制度、人文精神得出結論,數據只是一箇工具。歷史學對數據要求比較苛刻,每箇數據都要準確,經濟學對史料不熟,精確性不高。經濟學在解釋上比較單薄,對歷史的複雜性體會不深。經濟學沒有很好地區分相關性和因果性。

田野調査

劉永華:說明會

北京的寺廟

顧頡剛和金勛年齡差不多。

能否看到歷史學者的研究特點?文獻材料的敏感性。文獻只是一箇片段,若放大爲完整的過程,可能有偏頗。

滿人懷有對前朝的感情。在民國時期比較尷尬,如何尋找自己的文化空間。

宗教與他們的世界觀宇宙觀聯繫在一起。宗教與社會有密切關聯。西方教堂與社區的關係

兩座廟母子關係,子廟需要每年或若干年回到母廟做儀式。

第 1047 葉,他們之間互幫互助,不顧金錢,人間有情,无窮的安慰。民眾變爲很純潔沒有等級的一面鏡子,照知識分子的醜陋的嘴臉。領頭人不擁有權力,之名沒有階級區分,這是進香時纔有的狀態,給一箇臨時的時空,打破貴賤尊卑之分,加固了現實生活中的某種關係。典型:歐洲狂歡節,教會許可所在社區的人做荒誕不經的事,甚至取笑教會。

施善的活動,設茶棚:施茶施粥施祭品提供路燈。歐洲:路燈的興起、市政建設和城市近代化聯係在一起。樂班舞獅之類可歸入遊藝。

可以進行什麼歷史研究?最粗淺的:討論二十年代的進香活動。香會本身的發展過程,不同的地域晚明有什麼地域,山腳,京城,天津保定的人何時參與到進香行列、人情有哪些人參與,時代背景。香會的興起發展對社會的作用,爲我們認識時代的變動提供什麼線索。

進香在結構上與市場有相似性,買賣中心成爲市場。有一箇中心,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也有區別,背後的動力不一樣。市場是買賣,香會是宗教原因。進香中心往往在山上。五湖四海的人集合在一起,社會文化意義是什麼?爲何組織香會?現在沒有具體答案。

田野調査

八點出發,不到一小時就到了山腳,再開車上去二十分鐘,又坐麵包車五公里到了景區。很小,就幾箇廟,一小段上下山。用麵粉撲在碑上,一下就看得清,只是不知道如果長時間不下雨,會不會有蟲子吃。到傻佛廟,一箇老農,他的口音旣有一點北京腔的那種不明朗,也有河北腔東北腔的那種高昂清朗,老師問,說祖輩就在這。傻佛廟文革的時候都住人。並不是很懂這有什麼更深的含義

發現一種鳥,黃身黑頭白頂,嘴像鶯,很細再加上圓頭,囀聲。剛開始還很驚喜,後來發現這山上只有這種鳥。有可能是黃腹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