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走向何方

大二下期 西方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作業。老師要求手寫,所以以下只是一箇大概的草稿。

古代

聖奧古斯丁

這座城被稱爲「永久的」,不是因爲它的存在延續了許多世代,但最後會在某箇時候終結,……這座城的所有公民都將不朽,因爲凡人也將獲得天使絕不會喪失的不朽性。

但是上帝要處罰墮落的天使,因爲它們自甘墮落,永久的苦難的對它們最公正的處罰,而其他對它們最高的善保持衷心的天使,上帝保證讓她們一道待在這箇永无終結的世界上,以此作爲對它們的忠誠的獎賞。

當我們被上帝的幸福和聖潔充滿,被造就爲新人的時候,我們自己將變成第七日。

我們只要說第七日是我們的安息日也就夠了,這箇安息日不會以黑夜告終,而會以「主日」的到來告終,主日是第八日,是永久的日子,它因基督的復活而成聖,不僅象徵著聖靈的安息,而且也象徵著身體的安息。到那時我們將安息和觀看,我們將觀看和愛,我們將愛和讚美。處在一箇沒有終點的終結處

波舒埃

人世上的各箇帝國就這樣地服務于宗教並服務于保存那些屬於上帝的人:這便是爲什麼這同一箇上帝……也同樣向他們預言了各箇帝國的順序。您已經讀到了這些地方,即尼布甲尼撒大王是要來懲罰那些高傲的民族的標誌,而尤其是猶太民族,他們對自己的創造者忘恩負義。您已經在他誕生兩百年前就聽說了居魯士的名字,他咬了重建上帝的人民並懲罰巴比倫的傲慢。

因而上帝──他有著利用各箇同的帝國來懲罰或考驗或擴展或保護他的人民的計畫──在願意使人知道自己乃是如此之可讚美的一項計畫的作者時,就向他的先知們透露了這箇秘密並向他們預言了他所決心要實施的事情。

康德的歷史哲學

首先,我將從康德講起,因爲在我心目中,康德的觀點代表著以下所有觀點的最大公約數。康德除了古典哲學的奠基人這一身份,還有一重很重要的身份,即啓蒙運動的集大成者。他用稍顯通俗的語言寫成回答這箇問題:什麼是啓蒙一文,爲啓蒙運動畫上了一箇圓滿的句號。眾所周知,啓蒙運動以理性爲旗幟,號召打倒宗教神學對人們精神的控制。而在康德的批判哲學體系下,「理性」一詞有了獨特的韻味,啓蒙運動有了整箇批判哲學體系作爲它堅實的後盾。落實到歷史哲學上,同樣如此。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一文是康德歷史哲學觀的集中闡釋,與其說是歷史哲學,不如說它是康德爲了啓蒙運動而提供的歷史依據。

這篇文章中,康德的核心觀點是,理性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因reason人類的歷史進程是「大自然隱秘計畫」的實現,最終目標是要建立對內的公民憲法和對外的國家憲法,它隨著人類的理性稟賦逐漸發展而確立,是理性歷時性展開的過程,源于人的社會性和非社會性的矛盾。這樣的歷史就被康德稱之爲「普遍的歷史」。以下,我將分別進行梳理。

作爲箇體的人類的行爲總是難以明晰的,就像動物一樣被自然規律所支配。每箇人都根據自己的心意追求著自己的目標,並且往往是彼此互相衝突的,他們卻不知不覺地朝著那箇自然目標邁進。這便是大自然的隱秘計畫,更是人類理性的必然。因此,康德希望找到一條像自然科學定律一樣精確的歷史定律,以此解釋那箇不爲人所知的自然目標。「大自然就曾產生過一位開普勒,開普勒以一種出人意表的方式使得行星的偏心軌道服從于確切的定律;大自然又曾產生過一位牛頓,牛頓便以一條普遍的自然原因闡明瞭這些定律。」大概康德自詡,現在大自然又產生了一位康德,康德便以一條普遍的哲學定律闡明瞭歷史發展的規律。其實他在最後一箇命題中是有這箇意思的,「命題九:把普遍的世界歷史按照一場以人類物種的完美的公民結合狀態爲其宗旨的大自然計畫來加以處理的這一哲學嘗試,必須看作是可能的,並且甚至還是這一大自然的目標所需要的。」這一目標是大自然所需要的,便派了康德完成這一使命當然,是康德自詡的

所謂的「大自然」是「一種更深遠、更根本的創始性的自然,即作爲『存在者整體意義上之存在』的自然,這種生命性的自然構成天地間一切事物的源泉和動力。狹義的自然物件、連同主體建構它們的能動性能力,至作爲存在者的主體自身都是作爲『生命』『存在』的『大自然』的湧現物和生長的成果。」我們需要注意到,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康德稱之爲「大自然」,其他幾位思想家有「天神」「天意」「人道」的稱呼。當然,這幾箇概念不能畫上等號,但他們在各自的體系中的地位是可以大致等同的。

第一條命題是,自然稟賦必定會充分地合目的地被發展出來。自然是完全合目的的,任何被創造物都有其存在的使命,就像一切器官都被合目的地創造出來,每箇器官都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爲了機體的良好運行這箇目的。而人作爲世間唯一的理性存在者,自然便要求人類將理性不斷地發展。一方面,人類服從于普遍的自然法則,就像動物一樣;另一方面,人類也會服從自由意志的法則,因而具有道德形而上學的合目的性。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由這兩種力量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在這條命題中,康德將他的道德形而上學觀念搬到了歷史發展的動因上,只不過那是共時的,而此是歷時的。

第二條命題是,人類的自然稟賦就在於將理性充分地發揮出來,但這種理性的發揮是在全人類的層次上而非箇體的層次上。康德的歷史理性觀念是建立在人類全體的基礎上的,他認爲箇體是混沌的,當理性顯示于全體時,它才是明晰的,但是即使是這箇全體,也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使命。而在這一條命題上,康德的意思是,只有當一箇人壽命爲无限時,才能將理性的稟賦全部發揮出來,因此要求每代人把自己的啓蒙傳給下一代,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知識的傳遞是啓蒙思想家極其重視的一點,類似的闡述在孔多塞那裏也有出現,第 156 頁史表「凡是人們以同樣的腦力、同樣的注意力在同樣的一段時間內所能學到的東西,都必然地會增多,而且人人都可能獲得的每一門科學的基礎部分都在變得越來越擴大」

第三條命題是,大自然要使人類只配享有這種幸福,即憑藉超出動物本能的能力創造出來的事物。人類沒有動物強壯的四肢,鋒利的爪牙,卻睿智與善良,能獨立創造出完滿的美好生活。大自然從來不做徒勞无功的事,它將理性賦予人類,則必定要求人類全身心地發展這一稟賦。這正是人類高貴的尊嚴所在,是區別于動物的地方。祖先辛勤地勞動,只爲將自然的目標那座建築建得更高。作爲理性存在者的箇體終將死亡,但這箇物種卻永不停息地發展。

我們驚異于前人的勞動,驚異于他們未嘗想在自己生活的世代便達到臻于完善的境界,同時,我們也繼承著前人的事業,爲後代構建更加雄厚的基礎。大航海時代的探險家歷經艱險,甚至獻身于航海事業,開闢了新航路,把世界連爲一箇整體,後代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繼承了由此引發的商業革命的遺產,從此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製造業迅速發展,生產力大大提高,掀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人類歷史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抗日戰爭最終取得勝利,看似是那八年的事情,其實更深厚的基礎可以追述許久。如果沒有辛亥革命,那經濟基礎難以得到改觀,如果沒有民主思想的傳播,那中共的力量難以發展壯大。一切功績都是建立在前人艱苦奮鬥的基礎上的,後浪推著前浪,不斷向大海湧進。這正是人類獨有的高貴尊嚴。

第四條命題是,人類發展出這種稟賦的動力是「非社會的社會性」。此條說的是推動理性發展的手段、方式。人類總是趨向于群居,具有社會性,因爲這樣才感到自己不只是動物,而是具有智識的人,人們能夠團結成爲整體,從而形成民族、國家,以便戰勝各種災禍,延續人類的生存。但同時人類有私欲,有自己的安排,因而具有非社會性,人類通過對抗,喚醒了人的力量,使得人類在榮譽欲、統治欲和佔有欲的推動下,邁出了從野蠻到文明的第一步。社會性與非社會性的矛盾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人類的本性是要求和平安寧,但是這並非大自然所願意看到的。爲了實現它的計畫,大自然要求人們遠離舒適的狀態,互相鬥爭。在這看似不合理的安排中,人們會在不情願、不經意之中向那箇目標走去,面對災難,人們重整旗鼓,因而也就推動了自然稟賦更進一步發展。災難並非惡神的干擾,而是睿智的造物主的安排。

這便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戰爭是箇魔法師,它雖然无情地摧殘生命,破壞文明,但又有人類所意想不到之處。二戰讓末日審判、世紀末恐慌的情緒蔓延,卻又催生了現代藝術,結構主義、超現實主義爭相迭起。馬列維奇的幾何圖形顛覆了人們對繪畫的認識;第三國際紀念碑使想像力突破束縛;康斯坦丁的神秘主義具有返璞歸眞的旨趣;包豪斯主義開現代簡約設計理念之先河。靈感在戰爭之後反而迸發,文化在戰爭之後反而昌盛。又例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運用了在克裏米亞戰爭中才第一次投入使用的蒸汽鋼甲艦,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震撼,自此方才眞正意識到了鋼鐵戰艦的威力,開始眞正地發展物質文明,掀起洋務運動,不久後中國第一艘自己製造的蒸汽動力船黃鵠號便問世了。海灣戰爭中,美國顯示了精確制導武器、軍事資訊技術的威力,中國便開始努力追趕,開始大力推進軍事現代化資訊化建設。戰爭是一種最爲明顯的「非社會性」,其體現的效力也是最大的。

第五條命題是,人類歷史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要建立普遍法制的公民社會。這要求人們之間有最高度的自由,因而每箇人總有最徹底的自由、最徹底的對抗性,然而這種自由卻有著最精確的規定,使人與人可以共存在這一箇社會裏。因而「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最高任務就必須是外界法律之下的自由與不可抗拒的權力這兩者能以最大可能的限度相結合在一起的一箇社會」。換言之,「社會性與非社會性」的鬥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 手段,而歷史的頂點,則在於「社會性與非社會性」的精妙平衡,那是一箇高度秩序化的社會。

第六條命題是,命題五的問題是最困難的、最後才得以被解決的問題。爲何困難?每箇人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時,需要一箇主人。因爲「他對他的同類必定會濫用自己的自由的;而且儘管作爲有理性的生物他也希望有一條法律來規定大家的自由界限,然而他那自私自利的動物傾向性卻在盡可能地誘使他要把自己除外。」矛盾的是,這箇主人只能是人,而凡是人總是又需要另一位主人,即使是像民主政治主張者所說的那樣,依託于一箇主人集團,也需要一箇剛正无私的最高首領。

命題七。國內的完美的公民憲法的確立需要依靠國家合法的對外關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就像人與人一樣,具有不合群性,想強迫另一箇國家,使他們進入公民狀態。即大自然通過戰爭,「脫離野蠻人的沒有法律的狀態而走向各民族的聯盟」。這種像公民憲法一樣的國際憲法帶來的效果便是「每一箇國家,縱令是最小的國家也不必靠自身的力量或自己的法律,而只需靠這一偉大的各民族的聯盟,只需靠一種聯合的力量以及聯合意志的合法決議,就可以指望著自己的安全和權利了。」戰爭的目的是建立這樣的共同體,當无法維持時,又會爆發新的戰爭。最後的理想狀態是,內部有公民憲法,外部有共同的約定和立法,人們便會自動的維持其公民共同體的狀態。在達到一箇完美的狀態之前,人們要經受種種苦難,人們會經歷戰爭,但這也促使我們去挖掘一條定律來處理各箇國家由於自由而產生的彼此之間的對抗。我們可以發現,這一命題是命題五向整箇國際領域的擴展。我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古希臘各國家在接連不斷的戰爭中形成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薩斯同盟,達成一定的穩定狀態,然而這種同盟本身也是具有不穩定傾向的,最終兩箇同盟相繼解散,進入希臘化時期。

最後,康德總結道,人類歷史的進程就是「大自然的隱秘計畫的實現」,第 15 頁最終狀態便是達到對內的公民憲法,對外的國家憲法的完美狀態。他還認爲這一計畫實現的時間非常漫長,就如日月星辰的運轉一般,我們雖不能完全掌握每箇行星的軌跡,但足以知道公轉歷程的眞實性,我們也知道,那一天終會來臨。第 17 頁啓蒙運動的原因:「當人們禁止公民以其自己所願意的、而由于別人的自由可以共存的各種方式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時,人們也就妨礙了一般事業的生命力,從而也就妨礙了整體的力量。因此,對箇人行爲的限制就日益爲人所摒棄,普遍的宗教自由就日益爲人所容忍」。第 17 頁康德在所處的時代中看到了希望:當前世界如此緊密的聯繫,「以致于其餘這些國家儘管自己並不具有合法的權威,但卻又由於其本身所受的危險的驅使而自願充當仲裁者」「每箇成員卻好像都已經受到一種感覺的震動,即他們每一箇都依存于整體的保全」。

康德的描述即使在全球化進程剛剛開始的近代也是很符合的。近代以來中英鴉片貿易一直是一大主流。中國將白銀、茶葉、匯票給英國,英國則將大量廉價鴉片運往中國,以鴉片作爲硬通貨換取中國茶葉,如此一來,英國便可以獲得大量廉價的茶葉,使工人的生活成本降低,資本家將省下的工資投入再生產,資本積累加速,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但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政府下令在地方徵收稱爲「厘金」的商品稅,因此茶葉價格上漲,資本家不滿利益受損,便向政府請願。因而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了天津條約以調節貿易關係。世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致于稍有變動便令鄰居們焦慮不安。

有學者這樣評價康德的歷史哲學:「這是在歷史領域中實現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不是從人類的觀點,而是從超越于人類之上的『神意』的角度來觀察人類史,但這種『神意』僅僅是人類觀察歷史的『引導或者指示』,而非歷史本身,如此所形成的『預言的人類史』就既不是自然史也不是神的歷史,而就是人類整體自由活動的歷史,這就突破了歷史決定論。」奥古斯丁認爲歷史發展的動力是善惡鬥爭,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不斷走向上帝召喚的過程,故歷史發展的一切都死上帝安排的,人類越進步越能達到上帝要求的理想境界。康德在歷史領域內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打破了這種歷史決定論。

歷史是否是進步的

維柯

維柯:新科學,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年

維柯在新科學第四、五卷集中闡釋了他的歷史哲學思想。他認爲歷史發展經過三箇階段,分別爲神的時代、英雄時代、人的時代,每箇階段都有各自對應的自然本性、習俗、自然法、政府、語言、字母、法學、權威、理性等等。

毫无疑問,他認爲歷史是進步的,因爲有天神的力量:「由天神意志安排的每種整體都是一種最好的永恆的自然政體」529 頁

他按照如下的方式論述歷史進步的方式。在英雄時代的末期,人類會走向腐化,會出現人民毫无約束的自由,這時便需要依靠天神的力量來使人實現蛻變。天神有三種措施:其一,第 534 頁。1104 安排一位獨裁君主,把每箇人的自由安排在在自然秩序之中,能使各族人民感到滿意。其二,1105 當人們「腐化到自然而然地成爲自己的各種毫无約束的情欲的最下賤的奴隸了」,追求淫逸生活的樂趣,這時天意就會按照部落自然法,將他們淪爲奴隸,使他們受制于比他們優秀的民族。比如羅馬由於淫逸,最後被日爾曼人取而代之。這體現的不是殘酷,而是自然的精神,天神只讓最適合的人來統治這箇世界。我們可以從這一點看出某種達爾文進化論的影子,天神只接受更好的,腐化墮落者會遭到无情拋棄,而這恰恰暗示了維柯對歷史是進步的這一觀念的堅信。其三,若繼續墮落,「535 頁。任何兩箇人都只服從于自己的角度,因而都不能達成協議,「眞正野獸化了」,這時天神就會採取終極措施,讓人類回到原始人的樸素生活,重新變得「眞誠而忠實」。這樣,「天意就把虔敬、信仰和眞理帶回到這批人中間,而虔敬、信仰和眞理這三項正是公道的基礎,也是天神的永恆秩序中,一切仁慈和優美事物的自然基礎。」他認爲歷史發展最好的狀態便是每箇人都有「虔敬、信仰和眞理」

盧梭

盧梭: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使風俗日趨純樸,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年。

論科學與藝術作爲盧梭的成名作,反映了他早期對歷史發展觀的看法,雖然很不成熟,論證不甚有力,但反映了他熱血的思想激情,在行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筆在紙上飛舞的景象。這是一篇「質」勝過「文」的文章,因此我在閱讀時重點感受的是他的情感、心緒,而非某種具體的思想。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毫无疑問科學與藝術是不斷發展的,這是一箇基本不用被懷疑的事實,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它是否帶來了人類的進步?盧梭從多箇方面進行了論證。

第 12 页他從一箇易於被人們想到的例子說起,「在藝術尙未使我們養成這種作風和教會我們說一種雕琢的語言以前,我們的風俗雖很粗獷,但卻是很自然的。言談舉止的差別,可以讓人一眼就看出性格上的差別。」自從有了繁瑣的規矩,「眞誠的友誼沒有了,對人的眞心敬愛沒有了,深厚的信任感沒有了。」從直觀上,我們便可以感受到道德進步所帶來的弊端。

在第二部分,盧梭主要從兩箇角度進行論述,一是「戰鬥力」。第 28 頁科學和藝術會使人產生閒情逸致,而這會導致奢侈之風。第 30 頁人奢侈之後,便「被許許多多无益之事敗壞了的心,是不可能上進到去追求偉大的目標的。」例如,中國的例子:第 16 頁「在亞洲有一箇領土廣袤的國家;在這箇國家裏,只要文章寫得好,就可以當高官。如果科學可以使風俗日趨純樸,如果科學能教導人們爲祖國流血犧牲,能鼓舞人的勇氣,中國人民早就成爲賢明的、自由的和不可戰勝的人民了。」還舉了埃及、羅馬、東羅馬帝國的例子,藝術一旦昌盛,便被蠻族征服。「法蘭克人之能征服高盧人,薩克遜人之能戰勝英格蘭人,不是靠別的法寶,而是靠他們的勇猛與赤貧。」第 32 頁「當生活中的享受愈來愈多,藝術一天比一天完美,奢侈之風到處蔓延的時候,人的勇敢精神便消磨了,軍中的士氣便瓦解了」第 33 頁「羅馬人承認:隨著他們開始喜歡繪畫、雕刻和金銀器皿與精研工藝之時起,他們驍勇善戰的氣概便逐漸消失。」

二是道德。第 14 頁「隨著科學的光輝升起在地平線上,我們的道德便黯然失色了。」第 35 頁科學研究對道德的提高更不利。「學校裏什麼東西都教,就唯獨不教他們做人的天職。」第 37 頁「如今,對於一箇人,不問他是否正直,而只問他是否有才華;對於一本書,不看它是否有用,而只看它是否寫得好」他發出呼喊,第 43 頁「道德啊!你是心靈純樸的人的所探討的最崇高的科學,難道非要花許多力氣並經過許多過程才能尋找你嗎?”

以上兩點,我們可以輕易地舉出一些問題來質疑:其一,科學與藝術進步的確會讓人走向「文弱」,但這難道不是一種進步嗎?難道武力高強的野蠻人會比善於詩賦的文明人更進步嗎?關於第二點,他只談到了人們重視科學而忽視道德,但並沒有說科學進步會使道德水準下降。

孔多塞

孔多塞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其對未來无限光明的歌頌,其對理性的篤定。在緒論中,第 2 頁他說明自己的寫作目的:「自然界對人類能力的完善化並沒有標誌出任何限度,人類的完美性實際上乃是无限的;而且這種完美性的進步,今後是不以任何想遏阻它的力量爲轉移的」他認爲,只要宇宙的運行規律不發生改變,只要地球依然適合與人生存,只要人的理性和自然能力不發生改變,那麼進步就是人類歷史行程的必然特徵。而人類歷史進步的无限性則表現在,歷史的進步、人類的可完善性是沒有限度的」第 143 頁這箇時刻將會到來,那時候太陽在大地之上將只照耀著自由的人們,他們除了自己的理性就不承認有任何其他的主人;那時候暴君和奴隸、教士及其愚蠢而虛僞的工具,在歷史之中和舞臺之上以外就將不再存在」

孔多塞: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何兆武、何冰譯,2013 年。是作者臨死前的最後一部書,時間大概可定位 1793 年

第 41 頁他明確反對盧梭的觀點,「這些反對科學和藝術的誇誇其談,都是奠定在對歷史學的一種錯誤的應用之上;並且相反地,德行的進步總是伴隨著知識的進步」第 154「由人類的構成所必然產生的人類的道德善良,正像所有其他的才能一樣,乃是能夠无限的完善化的,而且自然界不是以一條解不開的鎖鏈把眞理、幸福和德行都聯接在一起嗎? 」

「我們對人類未來狀態的希望,可以歸結爲這樣三箇重要之點:即廢除各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同一箇民族內部平等的進步,最後是人類眞正的完善化。」

第 140 頁他對啓蒙運動予以高歌禮贊:「在歐洲,法國憲法的原則已經成爲所有氣蒙了的人們的原則。我們將看到它們在這裏傳播得太廣泛了、宣揚得太堅決了,以至於暴君們和教士們的努力已无法遏阻它們一點一點的深入到奴隸們的簡陋木屋裏去」

韓震略倫孔多塞的歷史哲學「啓蒙意識對理性本身卻抱有浪漫主義的信念,它以爲理性的光輝一到,黑暗就會消失,烏雲就會散去,偏見會一掃而光,社會從此走向理想王國。」“孔多塞相信,過去的進步必然導致現在的變革,現在的變革當然會導致未來的進步。人類的進步和完善在其發展中是沒有界限的,无限的進步是完全可能的。……這樣他又回到了 18 世紀的基本思路上去了:一切進步仿佛都是理性設計的作品,人們的思維水準決定了歷史發展的水準。”有些學者更是引申開來,將此形象的比喻爲「籠罩在神學陰影中」,如歐陽萍歷史進步觀中的神學陰影,他們的歷史進步觀並沒有完全擺脫基督教史學的影響,在一些方面還隱約可見歷史神學的陰影,這就是他們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恐怕也是當時時代的局限性。

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什麼

維柯

維柯將歷史發展的幕後推手稱爲「天神」,第 4 页 2:「天神意旨在這方面的安排所具有的理性就是我們的這門科學所要探討的主要課題。”

那麼天神具有怎樣的「理性」呢?我們可以舉出兩箇例子。1105 第 534 頁「這顯示出自然秩序的兩道大光輝,第一是:凡是不能統治自己的人就得由能統治他們的人去統治;其次是:世界總是由自然最適宜的人們來統治的。」這樣的歷史規律其實是由天意決定的。

第二箇例子是,與康德相似,維柯同樣提到「社會性與非社會性」的問題。第 4 页 2:「人類本性有一箇主要特點,這就是人的社會性」,但「爲著私人的利益,人們寧願像野獸一樣孤獨地生活著,也就是爲著這種私人利益打算,人們也沿著和上述不同的相反的道路走,不去過正義的人道的生活,不把自己結成社會而遵守人的社會性。他認爲,社會性與非社會性「才符合人類的眞正的民政的本性。」

天神將自己的意旨賦予人類,使人類不得不接受這種規律。人類自以爲自己擁有自由意志,可實際上全是由天神賦予的。第 532 页 1101:「到了適當的時機,各族人民自己都要當家做主了,天意就讓先有一段長時期的平民對貴族的英勇鬥爭;鬥爭的目的是要把原由貴族們獨佔的宗教方面的占卜權推廣到平民方面去」。天神在幕後默默地操縱著人類社會發生的一切。

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維柯雖然在思想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其眞正的身份。與後來的啓蒙思想家不同的是,維柯從根本上將自己視爲神學家,他認爲宗教的地位高於哲學,因爲第 538 页 1110「只有宗教才能打動各族人民的情感,去做各種德行方面的事,也只有情感才能驅遣他們這樣做」。他認爲只有宗教才能推動道德的發展,「神的恩惠推動合乎道德的行爲來達到一種永恆无限的善」。也只有宗教確切的說是基督教,才能促進歷史走向不斷的完善。也正因爲這一點,過去有學者給他扣上了「歷史唯心主義」的帽子。

但他對「天意」的具體含義表達得很含糊,書中並沒與明確的提到。有學者指出:維柯的神意 概念實際上所表明的是歷史理性;這種形式的宗教神意史觀與實際的哲學理性史觀的特點,具體表現了宗教神意史觀向哲學理性史觀的過渡;他的歷史哲學是哲學理性史觀的第一箇歷史形態」這實際上是在說,維柯已經揭示了一種確切永恆的理性秩序,他的「天意」不是飄忽不定的上帝,而是確切的歷史理性,只是維柯尙未有自覺。

赫德爾

人類歷史哲學觀念,董老師資料

談到赫爾德的歷史哲學思想,最先想到的,莫過於他的一種整體觀念。又一種歷史哲學選段第 1 頁。開篇即說:「概括之无力,我的感受比任何人都深。」「誰曾留意到,一箇人的獨特性是多麼不可言說……誰曾留意到,任何一箇民族的品性有多深? 」第 179 頁。歷史的基本規律開篇點到,所有的事情「總是基於該地方的環境和需要,基於該時代的條件和原因、該民族的先天的或後天的性格」「人類能動力量active human powers在它們最確定的箇體形式中的普遍合作,支配著人類歷史及自然界中發生的一切事件。」第 188 頁歷史的複雜性。第 189 頁「大地上所有事物的短暫命運都植根于其本性之中,植根于他們居住的環境,以及他們天性服從的普遍規律之中。」

也就是說,總的歷史趨向取決於每箇具有獨特價値的箇體,同時也受到地理、歷史、傳統等特殊條件的影響,我們也可以說,歷史發展的動力也就是這些因素。他「提出了一種對整體的理解和欣賞,在其中,每一箇體的存在都有充足的理由」赫爾德強調多樣性,這與他同時代的啓蒙思想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觀點頁貫穿他的著作始終,以下我將稍作展開。

接著,他就「自然本性」進行展開,他認爲人類的自然本性便是「人性」人性或人的自然本性的目的「任何一種不僅僅是僵死的工具的東西,其目的必然包含于自身之中。」即,人的目的就是我們的自然本性,或人性。他堅持認爲,我們的自然本性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第 25 頁「人之本性的目的在於人性;爲此目的,神把人類的命運交在我們自己手中。」「爲此目的,神賦予我們精細的感官和直覺,理性和自由,微妙而持久的健康,我們的語言、藝術和宗教。在一切場境和社會中,人類心念所及、目標所向,都无非是他們所知的人性。」第 193 頁爲了實現我們的人性,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民族對人性有不同的理解「人們學會了分辨事物,裝飾性別,創造法律,發動戰爭,都是爲了每箇人各盡所能,獲得更快樂、更自由的享受。」歷史發展的動力也就是逐漸實現人性的過程。歷史的最崇高的用途第 197 頁歷史、環境都處在變動之中,但唯有理性是不變的,第 198 頁最後總結道:「人類的本質、目標和命運依賴于理智和正義。除此而外,歷史並无更高的用途」人類最高尙的事業便是按照這永恆的理性去行動。

約翰·哥特弗雷德·赫爾德:反純粹理性——論宗教、語言和歷史文選,張曉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年。

那麼,我們是如何根據自己的理性、本性來發展的?赫德爾這樣解釋:第 8 頁「我們的自然慈母也在精心打理這一切。她在我們心中布下多樣的傾向,但其中沒有哪一種可以統攝一切……自然把多樣的傾向布在我們心中……第 9 頁我羡慕並渴求與我本性相合的一切……每箇民族,都傾向于獨特的民族幸福的形式,在這箇演進過程中,一箇民族與另一箇民族間的距離被越拉越大」因而,他認爲在對待民族文化差異時,應予以尊重的態度「三、我們時代普遍的、哲學化的、博愛天下的語調,論及德性與幸福,總是把『我們自己的理想』強加于每箇遙遠的異邦,歷史上每箇古老的時代。但這種唯一的理想,能否作爲判斷、批評或頌揚其他民族和時代之風俗的不二標準? 」

歷史哲學思想選段。第 16 頁「雖然人類很容易想像自己造就自己,其能力的發展,卻是要依賴別的東西。」第 17 頁。「人是一種必須精心打造的有機體。固然,它被賦予了遺傳的稟賦和充沛的生命,……要學習如何調動它。理性是靈魂之觀察和運用的匯聚;它是我們人類教育的總和。」每箇人都不可能獨立成長,必定依賴于外在造就,「正因爲如此,人類的歷史必然是一整體,從最初一環到最末一環,是社會生活和變化著的傳統構成的鏈條,我們由此而得塑造。」在赫德爾那裏,「教育」意味著某種民族傳統,每箇民族的人受到本民族的「教育」。第 21 頁「傳統將他們攝住,塑造他們的思想,決定他們的形貌。他們成其所是,依著傳統、依著身心的塑造方式而成型。」進而「人類並非自我造就,但其本性中有高貴稟賦,如何頌揚亦不過分;

「然而這些稟賦的發展,必得神提供手段,」從這箇角度來看,「凡人肉眼不可盡覽,但每一箇自身又都是一箇整體,肩負神聖天意。」第 24 頁「人類成長之鏈,金色璀璨,環繞世間,串起每一箇人,最終達到天意之巔。赫爾德提到了「自然」和「神」兩箇概念,從文本來看,它們應該指的是同一箇物件。

第 184 頁另外提一箇閱讀過程中發現的有趣問題。他的一些言論似乎在針對康德:「這種哲學筆者案:指這種認識方式將首先突出地保護我們,以免我們將歷史上的事實歸結爲某種不可兼得力量的特殊的隱蔽的目的」因爲康德就說人類歷史是大自然隱秘計畫的展現。第 185 頁他認爲康德的看法有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將他大膽的 決定看作是某種更高力量的隱蔽的目的,將他的英雄業績歸功於他的幸運,那麼,我們就可能一方面把他最无意義最殘酷的行爲提升爲神的計畫,另一方面貶低他箇人的勇氣和軍事才幹。這樣,我們就剝奪了整箇事件的自然形式。」也就是說,按照康德的看法,歷史的意義會被剝奪。

赫德爾的思想是一體的,不管是其文學思想還是歷史哲學思想,比如「早在里加時期,在赫爾德匿名發表的關於近代德意志詩歌的斷想中,他就已經開始探討語言的意義以及語言和文學的關係,指出詩歌的創作和一箇民族的語言之間深刻的聯繫,提出理解詩歌應在充分瞭解這首詩歌所產生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之上進行,反對用任何僵死的標準來規定如何創作和解釋詩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其歷史哲學思想的相似性。

小結

通過第一部分的介紹,我們可以清晰的瞭解到康德認爲歷史是在不斷前進的。答覆這箇問題:「什麼是啓蒙運動? 」他認爲進步的標誌便是理性的不斷成熟,他振臂高呼:「要敢於認識!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 」22 頁他呼籲擺脫那種不經他人引導就无法運用自己理性的不成熟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成爲一箇眞正的作爲理性存在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