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寒暄說起(髙二水文)

一篇課堂練習

我們從小被告知要懂禮貌,別人幫了你要說「謝謝」,找別人幫忙要說「麻煩你」。後來我覺得那純粹是大人間的客套的東西,假得不得了,便一直對這些持抗拒之心。後來我知道「寒暄」一詞,便又覺得那更是假得不行。可當我真正遇見過去的同學時,纔發現只有寒暄一兩句纔有話說。

人們相互定下這種約定,也許就是爲了防止這種尷尬。在這種情況下是只有這種選擇的,大部分人的性情都不會讓我們不去理睬一箇過去的熟人,因爲我們不理睬只會讓別人覺得「那人怎麼不認人了,纔分別幾年,太有心計了」;若理睬呢?我們見到一箇熟人第一反應肯定是欣喜,基於這,纔會有上述情況。

我們很容易有「非此即彼」的邏輯,可雖能讓自己處理事情簡單化,可卻常產生誤解。那些熟人,對我們來說是處於一種不上不下的狀態,旣沒有價值,也沒有什麼感情可言,我們爲什麼還去理睬他們呢?只是讓別人貼上「他不是一下翻臉的人」這一標籤而已,可正是「不翻臉的人會理睬我」這一邏輯纔導致了上述邏輯。它本身就有問題:我和他在一起時都沒什麼話可說,分別幾年後又憑什麼理你?這麼想來,當遇見一箇「過去的熟人」,我們完全可以不理他。

我們總愛「貼標籤」,哦,那箇人很內向,很善良,很不善言辭。從今往後,不論那箇人做什麼,我們都能給他貼上這幾箇標籤。我們常說「那箇人變了」,其實就是他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給他貼的標籤。這會產生不快之意,也許是討厭,也許是驚訝、難受、恐懼。一箇人的特點不可能僅用幾箇標籤便得以概括,否則世界將多乏味。我想我們可以不斷地貼標籤,去體會不斷嶄新的別□帶給自己的驚喜與樂趣,而不是不斷地對比原來那幾箇標籤,那只會更累。

其實總是要做樣子的,不管是陌生人還是最親的人,那樣纔「近人情」,不管有沒有理。中國人不最講究「人情味」嗎?讓他人感覺舒服一些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