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達與完整(髙二考試作文)

高二下期期中考試作文。「翻開中國文學史,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這些詞壇偉人,一定會給你烙下深刻的印記。請結合他們的思想和創造,任選一人寫一篇文章,內容自定。」

從我現在的理解來看,一箇人的內心是否強大、人格是否完整,很大程度上要看他是否曠達。

何謂曠達?我想應該是對失的淡然,對不利條件的不拘泥,對不合心意的不強求。蘇軾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便堪稱典範。同行的避之不及和蘇軾的笑然視之便如爛柯與老木的差別。下雨了何必便是壞事,落溼了何必會顯得狼狽?我的徐行不正顯示出我的平靜與淡定,而避雨的人不正因爲想避免狼狽而落入我眼中的狼狽之態?如果說避雨更多是出於本能,而我在雨中行便是因爲我不同於動物,雨能與我心謀。能夠換視角看問題,說明你能超脫固有的視角,你也能趨於全面,趨於完整,能夠「一簑煙雨任平生」。

曠達還源於什麼?對條件的把握以及因此獲得的對不利條件的不拘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其實此事未來也不會全。蘇軾獲得是不對悲的寞落以及不對歡的沈醉,此兩點都謂曠達。世事的流轉不隨你一人而更替,而是背後支配你的條件。你對世界的改變其實只源於你對條件的運用,生活中的殘缺、不如意,多半是由於你的不明晰,你沒有能力達到之事卻強求,或是你想要的和你所改變的總是不相關。如果依始你便清醒,你自然曠達,且是與你成功的喜悅相重合的;若回過頭來纔領悟,則亦不失爲學到了什麼。由此看來,如果意識到了不利條件是自己固執地帶來時,你也不會怨天尤人,因爲它對別人也許是好的。

對於不合心意,最終不過對自己清白的汙陷,對自己事業的打擊。蘇軾被貶黃州遊赤壁時,他的百感我們怎能體會,只能從赤壁賦中察他的心態。他感到自然萬物因人的內心而改變,他必然欣喜於人的力量。泛舟顯出的是空闊無色,淡並不因此蒼白,因爲人的內心自由,自然萬物因人心而奐發出色彩,這是社會間的動盪所不能改變的,這是我們最強大的力量。蘇軾因此能「不知東方之旣白」。

最好的心態是曠達,最好的人格是完整。你所想的,別人不以爲然,你的曠達也許別人根本不會關注,別人也許會因爲自己比你過得好而暗自高興,然而你所擁有的是別人不具有的曠達,你因此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