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包容(髙二水文)

一篇課堂練習

海納百川方成其大,山累千石纔成其高。人只有免於狹隘纔能減少自身的局限,只有包容萬物纔能跳出束縛。

我們從孩提開始便在接受新鮮事物,這一時期孩子對外界毫不設防,這也許是出於學習的本能吧。父母的撫養方式成就了孩子最初的世界觀,比如,若孩子哭鬧時父母便上前勸慰,孩子也許學會了愛別人;若父母在一旁旁觀,孩子便學會了堅強。從此,我們便開始以一定的眼光看待世界。通過在學校最初的學習,我們找到了一定的價值取向誰沒在看過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的故事後堅定自己的理想呢。幼稚的我們會去堅持自己認爲對的。

幸好這一切發生在孩提時期。作爲一箇包容的人,你也許會發現幼時是自己最固執的時期,你也許爲這份小小的堅守打動,但它確是幼稚的。我們不能因現在已有的價值觀念而感到滿足,那會使你停滯不前。人生的修行是不斷改變自己觀念的過程,從小孩因爲一塊糖而吵鬧,到癌症患者爲自己活著而欣慰,這便是修行。這其實無所謂好壞,這是一箇變化的過程,能順應變化就是好的:一箇大人還爲一塊“糖”而爭吵,豈不可笑嗎?

可這簡單的道理在現實中便隱藏得極深。許多人是狹隘的、不包容的。很多人會有意地排斥一些自己認爲不對的。比如對傳統文化,他們就認爲落後,應該摒棄,不要說這像政治課本中的內容,它確是存在可他們其實並不是真正意識到其中的弊病,只是不瞭解而未發現其中的美罷了。看,一不小心便成了狹隘的人。從另一方面,當人滿足於現在的某種狀況時也會出現排斥。很多青少年也許爲自己的理想感到崇高,可這是基於自己的經濟基礎,想一想,那些山區的孩子,他們的理想可能只是走出大山。覺得那很低級嗎?可把你換到那樣的環境,也許會是同樣的結果。

那包容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我不得而知。也許是度量,可這有時只是一種性格而非清醒的認識;也許是樂於接受,可這也許源於無知。我只知道,能包容纔能進步,狹隘終將爲世拋棄。


老師評語 47
到文章最後纔提出疑問,有點新穎。但運用論據時,大多採用打比方、舉例子,顯得有些單一!

我現在評 老師「穎」都寫錯了,左邊寫成了「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