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 日
終於安定下來,開始寫字。放在桌子上就是舒服,感覺一下就好寫多了。不過床邊的桌子還是很難受。想著四年都在床上的小桌板寫字,也太辛苦了吧。上次的方法很有用,寶蓋頭的橫折那箇點,要多轉一些,大槩半圈。其他的只要四分之一圈就可。現在只剩豎鉤沒想好怎麼辦。橫折的豎的結尾,是逆時針轉。
看了下我們書法系的 畢業作品,排最後一箇的果然是寫得最爛的,我輕鬆秒殺。
7 月 4 日
今天竟然能寫得有模有樣。豎鉤好多了。寫豎的時候一定要腕動,如果只是指動,那根本拖不動。看來腕法也是很重要的。估計我原來一直懸肘,沒怎麼用腕法。豎的起筆,要向右走一些,同時逆時針轉,肰後向下行筆。這樣就能寫出比較鈍的頭。很多點是梯形,順時針下筆,走一段,然後出鋒,出鋒時不用轉。
感覺王老師楷書還是結合了很多柳體的,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李凱老師的字,就是唐人小楷和柳體的結合,別有一番風味。
7 月 5 日
沒記。
7 月 6 日
發現這桌子太難寫了,手肘根本沒地方放,只能手臂中部放桌上,這樣豎根本拖不走。試了下,如果手肘能放住,那豎就能寫得非常光滑。以後寫楷書還是手肘放在桌子上吧,草書再懸肘。
左點是順時針轉,懸針豎是逆時針出鋒。
7 月 8 日
帋的質量深刻影響到字的質量,不浸的,隨便寫都好看。把墊的書鋪開一點,手好放一些了,豎也能流暢一些。「輅」右上那一撇,有一些弧度,很細,那種感覺寫了好久。
7 月 13 日
終於知道怎樣寫出光滑的線條了:手肘放在桌子上就可以。難怪這幾年寫楷書一直很難看,因爲床上的小桌板根本沒地方放手肘,只能手臂放上,這樣根本沒法要。現在也必須身體斜著,勉強能靠對角線放上手肘,一手還要拿著字帖,簡直是在練功夫。這兩次寫到後面就非常稱心如意了。梯形點是這樣的:順時針下筆,逆時針行筆,逆時針出鋒。略加控制就能寫出完美的梯形。
7 月 14 日
今天寫著極度不爽,最後寫了幾箇草字,「靈」「軍」還不錯。
7 月 17 日
今天還不錯,很平穩,就是紙太浸了。撇,順時針下筆直接行筆就可以。
7 月 23 日
又看了下柳公權那箇行書,有些筆畫能看出他楷書的痕跡。還是唐人的字好,法達到了頂峰。
7 月 25 日
今天手很穩,我懷疑我有間歇性帕金森……「乃」的最後一筆,順時針多轉一些,就能形成下直上三角的形狀,肰後直接下來就可以。開頭一箇大頭的豎,順時針多轉一些就成了。柳公權眞是簡化字的先驅,什麼字都能少兩筆。
7 月 27 日
7 月 29 日
今天手不太好。辶眞是難寫。驚奇地發現豎鉤收筆卽使用順時針也可以寫出來??開始
8 月 1 日
今天狀態不錯,後面形狀都好。發現草書的「明」也可以像柳體一樣,用順時針左下切起筆。
8 月 11 日
新的純羊毫,挺小的,但寫的「大楷」。似乎沒上次那隻鉅長的羊毫好寫,可能是第一次,膠還沒開。似乎柳字的確是用極輭的羊毫寫的,否則寫不出那麼修長平整的線條。
8 月 16 日
用了有點洇的元書紙,並不好寫。懷疑自己神經有問題,有一半的機率手在抖。而且懷疑柳字是否轉筆,很多筆鋒不轉筆似乎更容易寫出來。
8 月 29 日
有一張紙,上半部分很好寫,筆畫輕輕鬆鬆寫得很到位;下半部分就很一般。看來紙是寫好字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是玄學。
9 月 2 日
今天狀態還不錯,現在問題是豎鉤的收尾怎麼出。還有很大的豎,開頭是一箇上下對稱的三角形,外加一箇正常的起筆,這到底怎麼寫出來的。
9 月 12 日
今天筆有點沒對,一直合不上,寫了一箇小時之後恢復了許多。看來寫豎也不是完全中鋒,而是正常的向右斜。
9 月 20 日
今天恢復了。
9 月 24 日
感覺現在基本上差不多了,再記一下基本筆畫,柳體就完成了。
10 月 3 日
東漢篆書碑刻
漢司空袁敞碑 ,東漢永元四年 (117) 立。1923 年春在河南偃師縣出土,1925 年爲羅振玉購得,現藏遼寧省博物館。袁敞碑 出土時因已斷缺,初不知碑主是誰,立於何年。經馬衡先生考證,始定爲袁安之子袁敞的墓碑。與袁安碑 字體如出一手。此碑以方折之筆作篆法,不失流暢,成爲此碑長處。是小篆書體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清鄧石如習小篆,從此碑獲益不少。
11 月 7 日
一箇月沒寫字⋯⋯終於開動,沒想到手幾乎沒生。
11 月 14 日
紙太洇了,寫的什麼破玩意。
11 月 27 日
我現在知道了,寫得怎樣全看筆紙賞臉。筆放了幾分鐘,乾一些之後筆鋒就合在一起,隨便一寫就跟碑上很接近了。大部分情況筆鋒合不上,寫得很爛。
12 月 4 日
今天三種墨混在一起,筆鋒竟然基本上都能合攏,就很好寫,不知道什麼道理。
12 月 10 日
12 月 30 日
寫了一篇發朋友圈。還是線條質量不行,只能有一半達標。有些筆畫一不小心就寫粗了。好想還是寫大了,小筆一寫大就吃力,還是要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