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復讎論是公羊傳 的一箇重要命題,在經學史上引發了大量討論,齊襄復讎事是其中的代表。首先還原春秋 經文所展現的歷史史實,再分析公羊傳 構建的復讎思想體系,進而梳理經學史上對一些重要議題的討論。春秋 經對齊襄復讎的一系列事件進行了簡單的勾勒,公羊傳 依託經文,構建了具有充分自洽性的復讎思想體系,後世經生在公羊傳 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主要有齊襄、復讎、紀季、紀侯等四箇議題。公羊 的重心不在還原歷史事實,而在依託歷史引申新義,對文本進行符合時代要求的詮釋,其思想无不與時代有著密切聯繫,也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關鍵詞
復讎 公羊 詮釋 大去其國
前言
先秦諸子之學都直面時代環境,思想家們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產生著深刻的溝通,他們的思想世界與其背後的家國緊密結合在一起。平王東遷之後,周室王權衰落,三桓分命以來,宗族集團日益強盛。不管是孔子,還是公羊子、子沈子、子魯子,都力求針砭時弊、揭露要害,以新銳的批判精神與創新勇氣挑起重任,力圖改變眼前的一片片廢墟。知識分子手无寸鐵,只能借助於刀筆,在竹帛里描繪王道重現的美好藍圖。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夫子立
復讎理論便是公羊儒應時而發的一大思想。全傳多次提及復讎,如莊四年經「公及齊人狩於郜」,之所以稱「人」,是爲諱與齊侯
本文將以齊襄公復讎一事爲案例,以具體的經學詮釋過程爲行文思路,展現一棵經學大樹的生長過程。首先根據春秋經的經文本身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歷史事實還原,其次考察
長期以來,學界對
春秋經本事
隱二年 九月,紀履緰來逆女。桓五年 夏,齊侯、鄭伯如紀。桓六年 夏,四月,公會紀侯於成。桓六年 冬,紀侯來朝。桓八年 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桓 九年,春,紀季姜歸於京師。桓十二年 夏,六月,壬寅,公會紀侯、莒子盟於毆蛇。桓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莊元年 齊師遷紀郱、鄑、郚。莊三年 秋,紀季以酅入於齊。莊四年 紀侯大去其國。莊四年 六月,乙丑,齊侯葬紀伯姬。
齊國吞併紀國的想法始於桓五年如紀,2此後紀國意識到了齊國的虎狼之心,通過兩種方式輓救危亡:其一,紀國與魯國本爲婚姻之國,紀侯屢次與魯會盟,尋求幫助;其二,紀侯將女兒嫁到王室,以求得周王庇護。魯桓公死後,新即位不久的齊襄公便趁機開始行動,一步步將紀國收入囊中。他先遷走紀國郱、鄑、郚三邑的居民,把這三邑收爲己有。魯莊公三年,紀侯的弟弟紀季帶著酅地投奔齊國,成爲齊國的附庸。莊公四年,紀侯把國政交給紀季,逃出國去,紀季投降了齊國,紀國滅亡。3至此,「齊襄公滅紀伐衛又服魯,幾乎成了桓公以前的伯主。」4
實際上,「紀侯把國政交給紀季,逃出國去」的說法完全根據
傳對經的詮釋
以下將選取第 9、10、11 條經文,分析
齊師遷紀郱、鄑、郚。
傳
遷之者何?取之也。取之則曷爲不言「取之」也?爲襄公諱也。何以書?大之也。何大爾?自是始滅也。5
秋,紀季以酅入於齊。
傳
紀季者何?紀侯之弟也。何以不名?賢也。何賢乎紀季?服罪也,其服罪奈何?魯子曰:「請後五廟以存姑姊妹。」7
紀季爲何要稱「紀季」?稱字是以之爲賢,爲何以之爲賢?因爲他能夠「服罪」。服什麼罪?何休注:「紀與齊爲讎……先祖有罪於齊」8,紀季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感到紀國的確應該爲齊國所滅以贖罪。而另一方面,紀季又希望延續祭祀,因而帶著酅投奔齊國。既稱罪,則是站在齊襄的立場上,它有意突出了一箇前提:齊襄爲了復讎而滅紀國是天經地義的,是爲了懲罰紀國的罪惡。
紀侯大去其國。
傳
大去者何?滅也。孰滅之?齊滅之。曷爲不言齊滅之?爲襄公諱也。春秋爲賢者諱。何賢乎襄公?復讎也。何讎爾?遠祖也。哀公亨乎周,紀侯譖之。以襄公之爲於此焉者,事祖禰之心盡矣。盡者何?襄公將復讎乎紀,卜之,曰「師喪分焉。」「寡人死之,不爲不吉也。」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九世猶可以復讎乎?雖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國君何以爲一體?國君以國爲體,諸侯世,故國君爲一體也。今紀无罪,此非怒與?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則紀侯必誅,必无紀者。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无明天子也。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然則齊、紀无說焉,不可以並立乎天下。故將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爲若行乎?曰,不得也。不得,則襄公曷爲爲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緣恩疾者可也。9
此處
綜合以上三條傳文可以發現,它們構成了一箇完整的復讎思想體系,互爲因果,互相論證。
後世經生對經、傳的詮釋
關於齊襄
齊襄是
第二類則針對第 一類看法提出反駁,他們從另外的角度指出了
第三類則綜合了前兩者,認爲齊襄固然有錯,
關於復讎
復讎思想與先秦典籍中多有論述,結合一些復讎故事和孔子思想來看,孔子是贊許復讎的,24但
一部分學者贊成五世復讎說,毛奇齡云:「恩怨以時,親遠則恩衰,讎遠則怨忘,故周制復讎之義不過五世,並无九世猶相讎者。」30他認爲血緣一旦遠去,就會逐漸減弱,讎怨也因而逐漸忘卻,故不可超過五世。唐文治認爲:「然謂復讎而可及於百世,其語失之過激矣。齊襄公時,周上有天子,未聞襄公有一言之質訴;其於諸侯,亦未嘗明宣紀侯之罪惡。……爲人臣而皆自爲,其弊何所底止?」他此處列舉的兩箇理由,雖然不見得有說服力,但大意就是在說過於偏激。陳柱解釋道:「吾謂先生之言,宜於救競爭激烈之世;公羊之言,宜於救柔懦无恥之俗。所感者異,所以救之者亦異也。」31陳氏的解釋較爲確當。唐先生身處民國革命之世,九州激蕩之時,軍閥四起,烝民沸騰,他的看法適應於當時的時代特點。
另一部分學者認爲百世並不偏激。王應麟說:「吁,何止百世哉!」32凌曙解釋道:「孟子曰『矯枉者過其正』,傳故極言之,雖百世可也。」33矯正的是什麼「枉」?陳澧解釋的較清楚:「公羊以爲賢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此蓋有激而言,未可以爲公羊病也。……深惡魯莊公不復讎,遂以爲賢齊襄公復讎耳。」爲了應對忘父之恥、不孝的種種亂象,
在筆者看來,有兩箇辦法彌合這箇矛盾:其一、百世復讎爲春秋制,五世復讎爲周制。周制以喪服爲限,五世之外恩義便希微了,這樣的復讎,對於讎人則无罪,對於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春秋之法,爲上无天子制也」34,春秋當亂世,臣弒君,子弒父,孔子力能救則救之,以伸張恩義爲最重要的目的,「上下无人,迫於恩義,疾痛之事可以爲之,此亦權變之意也」35,所以百世仍然可以。春秋愛人,而百世復讎之說是在鼓勵人們相殺,這是爲什麼?是爲了使人們停止相殺。爲何是在使人們停止相殺?「緣恩疾」是爲了伸張親親之義,故寧可矯枉以過其正,說百世可復,實際上在說有讎必復。親親之義得到伸張,則天下歸於有道焉。其二、「百世復讎」的讎爲國讎,「五世復讎」的讎爲家讎。爲何五世爲家讎?古
關於紀季
此後學者們的解釋都沿著董仲舒划定的兩條路走下去,一些經生認爲紀季「苞桑社稷,柱石國家,權輕重之義,別尊親之倫」39,有存祭祀之功,另一些認爲紀季實爲罪人。
前者,何休認爲稱字賢之,用存宗祀的功績抵消了出奔的罪過,贊揚其懂得權衡。40王闓運持同樣看法。41孔穎達引
針對一些質疑,經生們引用董仲舒的解釋,認爲紀季受到紀侯的命令而入齊,因而不以之爲惡。「夫亦曰彼有所使之者也。不然,使紀季自主之,方且罪之不暇,而又何賢乎?」45正因爲紀季與紀侯商量過了,所以才和「邾快以漆閭丘來奔,春秋書以叛」不同,46也與趙鞅不同,「趙鞅入於晉陽以叛,以无君命,雖有功不除其惡。」47紀季受君命,其行爲是合理的。48
後者以程端學爲代表,「諸儒皆賢紀季,謂其不得已而存宗社者何也?曰此惑於公羊之說與,未辨叔姬歸酅之義故也。夫紀季之於紀侯,親則兄弟,義則君臣,骨肉相守,死生以之者也。而先以邑入齊,斷紀侯之右臂,使不能守而去其國,謂季无罪,誣也。……吾故曰,使後世爲人臣而懷貳心者,紀季而已矣。」49紀季的叛變使紀侯陷入越發睏難的局面,不是忠臣所能爲者,他認爲「弟兄不得以屬通,則五廟非紀季所得奉也」,以存宗祀來賢紀季是說不通的。之所以賢他,「在禮諸侯之尊」,是因爲其體現了作爲諸侯國的祭禮的尊貴。50鐘文烝認爲「傳與左傳皆无賢紀季之義,惟公羊以稱字爲賢之,……服罪之說從齊襄復讎而起,本不可通於穀梁、左氏。」51他站在
關於紀侯
董仲舒以爲春秋褒揚紀侯,「率一國之眾以衛九世之主,襄公逐之不去,求之弗予,上下同心而俱死之,故謂之大去。春秋賢死義,且得眾心也,故爲諱滅。」紀侯自知力不能敵齊國,因而讓紀季帶著酅向齊服罪,同時,他誓與紀國共存亡,遂得以死國,54「此事穀梁記紀侯去,董書謂紀侯死,義小不同,其爲賢紀一也。」55一些學者認爲在議論紀侯時,董子用了
一般認爲紀侯自知必亡,不忍進行无謂的反抗而殘害黎民,寧願放棄君位也要保全百姓的生命,所以紀侯選擇大去其國,58「其仁心忠厚最爲春秋所賢者也」59。以紀侯爲賢的另一種說法是爲其傷慟。顧棟高認爲「大去」是憫傷之辭,「紀之圖全宗社至矣,不得已而去,无所失道,此與太王之去邠何異。大去,……其傷之也至矣」,「亦非張大紀侯也。」60朱尊彝引呂大圭言:「紀侯大去其國,聖人蓋傷之也。」61楊於庭 頁認爲說「大去」是「憫之也,善之也」62。紀國本弱國,受到強齊的威脅,輾轉求助,終不能免禍,聖人抱有萬分感慨。
此外還有諸多議題都有廣泛的討論,如魯國在這一事件中是否合宜63,具體的史實等等,限於篇幅,不可盡述。
結論
前兩箇議題都在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對齊襄的三類看法其實都認爲齊襄存在嚴重的罪行,贊成者認爲「
而公羊儒所闡發的思想,又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復讎思想便被漢家統治者視爲治國依據之一,在漢代乃至後世的政治舞台上展現著波拉壯闊的圖景,「闡述的意義對於後人的影響,早已超出孔子作
註腳
- 鐘文烝:
春秋穀梁經傳補注‧論經 ,駢宇騫、郝淑慧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第 19 頁。 ☍ - 參見毛奇齡:
春秋屬辭比事記 卷 1「來朝」條,四庫本。☍ - 參見童書業:
春秋史 第六章,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年,第 143 頁;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58 頁。☍ - 童書業:
春秋史 第六章,第 144 頁。☍ - 何休注,徐彥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 6,刁小龍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209 頁。☍ - 何休注,徐彥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 6,第 209 頁。☍ - 何休注,徐彥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 6,第 214 頁。☍ - 何休注,徐彥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 6,第 214 頁。☍ - 何休注,徐彥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 6,第 217─220 頁。☍ - 何休注,徐彥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 6,第 217 頁。☍ - 蔣慶:
公羊學引論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 263 頁。☍ - 俞汝言:
春秋四傳糾正‧提要 ,四庫本。☍ - 俞汝言:
春秋四傳糾正 卷 1,四庫本。☍ - 廖平: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 ,邱進之點校,廖平全集 第 6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 513 頁。☍ - 熊過:
春秋明志錄 卷 3莊公 ,四庫本。☍ - 王闓運:
春秋公羊傳箋 ,黃巽齋校點,長沙:岳麓書社,2009 年,第 215 頁。☍ - 皮錫瑞:
經學通論‧春秋‧論春秋借事明義之旨 ,周春健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年,第 389 頁。☍ - 王闓運:
春秋公羊傳箋 ,黃巽齋校點,第 216 頁。☍ - 劉逢祿:
春秋公羊釋例後錄 卷 2公羊廣墨守 ,曾亦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第 333 頁。☍ - 劉逢祿:
春秋公羊釋例後錄 卷 2公羊廣墨守 ,曾亦點校,第 340 頁。☍ - 劉逢祿:
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卷 6諱例第十四 ,曾亦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第 87 頁。☍ - 參見孔廣森: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 ,郭曉東、陸建松、鄒輝傑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 341─342 頁。☍ - 參見陳立:
公羊義疏 ,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年,第 458 頁。☍ - 如子崔爲子路復讎,孔子曰「行矣」。參見
孔子集語 卷 2孝本二‧26 ,北京:中華書局,2017 年,第 34 頁☍ - 阮元:
曾子注釋 卷 3曾子十篇 ,儒藏 第 180 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年,第 526 頁。☍精華編 - 徐廷垣:
春秋管窺 卷 3,四庫本。☍ - 厲鶚:
樊榭山房文集 卷 7,厲鶚集 ,羅仲鼎、俞浣萍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年,第 592 頁。☍ - 毛奇齡:
春秋毛氏傳 卷 9,四庫本。☍ - 陳壽祺、皮錫瑞:
五經異義疏證駁五經異義疏證 ,王豐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第 236 頁。☍ - 毛奇齡:
春秋毛氏傳 卷 9,四庫本。☍ - 陳柱:
公羊家哲學 ,李靜校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年,第 71 頁。☍ - 王應麟:
困學紀聞 ,欒保群、田松青、呂宗力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 901 頁。☍ - 凌曙:
公羊禮說 ,春秋公羊禮疏 ,黃銘、楊柳青、徐淵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 278 頁。☍外五種 - 劉逢祿:
春秋公羊釋例後錄 卷 2公羊廣墨守 ,曾亦點校,第 334 頁。☍ - 廖平:
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 ,第 513 頁。☍ - 這三條罪狀經生多有論述,如呂大圭:
呂氏春秋或問 卷 7,四庫本;劉敞:春秋權衡 卷 10莊公 ,四庫本。☍ - 參見蘇輿:
春秋繁露義證 卷 3玉英第四 ,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第 82─84 頁。☍ - 黃銘:
〈春秋〉學中的董何之異 ,乾春松、陳壁生主編:經學與建國 ,第 177 頁。☍ - 劉逢祿:
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卷 3褒例第六 ,第 87 頁。☍ - 何休注,徐彥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 6,第 214 頁。☍ - 參見王闓運:
春秋公羊傳箋 卷 3,黃巽齋校點,第 213 頁。☍ - 杜預:
左傳正義 卷 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第 221 頁。☍ - 楊於庭:
春秋質疑 卷 3莊公 ,四庫本。☍ - 陸淳:
春秋集傳微旨 卷上,四庫本。☍ - 凌曙:
春秋公羊問答 卷上,春秋公羊禮疏 ,第 239─240 頁。持類似看法的還有高閌:外五種 高氏春秋集注 卷 8莊公一 ,四庫本。☍ - 葉夢得:
葉氏春秋傳 卷 5莊公一 ,四庫本。☍ - 劉敞:
春秋權衡 卷 10莊公 ,四庫本。☍ - 劉敞:
春秋權衡 卷 10莊公 ,四庫本。☍ - 程端學:
程氏春秋或問 卷 3莊公三年 ,四庫本。☍ - 程端學:
春秋三傳辨疑 卷 5莊公 ,四庫本。☍ - 鐘文烝:
春秋穀梁經傳補注 卷 5,駢宇騫、郝淑慧點校,第 150 頁。☍ - 江愼中:
〈春秋穀梁傳條指〉注‧經篇 ,乾春松、陳壁生主編:經學的新開展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年,第 153 頁。☍ - 也有學者認爲
公羊 既褒齊襄,也褒紀侯,如黃銘認爲,「按照何休的講法,『紀侯大去其國』是爲齊襄公諱『滅』,不書『滅』,則紀侯在亡國之時表現出的善行被掩蓋了。但是紀侯還是需要被表彰的,春秋就通過『詭辭』以賢紀季的方式來賢紀侯。」黃銘:〈春秋〉學中的董何之異 ,經學與建國 ,第 178 頁☍ - 蘇輿:
春秋繁露義證 卷 3玉英第四 ,第 82─84 頁。☍ - 楊樹達:
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 卷 6「春秋繁露用穀梁傳義疏證」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第 361 頁。☍ - 江愼中:
〈春秋穀梁傳條指〉注‧經篇 ,經學的新開展 ,第 146 頁。☍ - 王葆玹:
今古文經學新論 第五章,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第 252 頁。☍ - 徐廷垣:
春秋管窺 卷 3,四庫本;葉夢得:葉氏春秋傳 卷 5莊公一 ,四庫本。☍ - 劉敞:
春秋權衡 卷 10莊公 ,四庫本。☍ - 顧棟高:
春秋三傳異同表 卷 12 之二,春秋大事表 ,吳樹平、李解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第 2291 頁。☍ - 林慶彰主編:
經義考新校 卷 170春秋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 3104 頁。☍ - 杨於庭:
春秋質疑 卷 3荘公 ,四庫本。☍ - 參見
春秋三傳異同表 卷 12 之二,春秋大事表 ,第 2292 頁;王夫之:船山全書 第五冊春秋家說 卷上,船山全書編委會編校,長沙:岳麓書社,2011 年,第 139 頁。☍ - 莊存與:
春秋正辭‧序 ,郭曉東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 3 頁。☍ -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二) ,九州出版社,2014 年,第 302 頁。☍ - 平飛:
經典解釋與文化創新──〈公羊傳〉「以義解經」探微 第三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97 頁。☍ - 簡逸光:
〈公羊傳〉〈穀梁傳〉從解經之作建立自身的經典意義比較 ,噶瑪蘭治經學記──春秋三傳研究論叢 ,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第 7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