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尙書厤筭看王鳴盛的鄭學立場(摘要)

先挖箇坑,留作發表。只放一下詳細版摘要和荅辯建議。査重重複率是 0.3%

荅辯稿

全文思路。我論文大的主題是王鳴盛的經學思想,王鳴盛在治經方面遵從鄭玄,這是他治經最大的特色,這篇文章的著眼點就在王鳴盛對鄭玄的看法。整篇文章我分爲三箇層次,上面的層次,中間的層次,和下面的層次,王鳴盛對鄭玄的看法屬於中間這一層次的範疇。我首先從外縁性材料著手,從他的一些書信中找出他對鄭學態度的直接體現。接著,下降到下面的層次,通過一箇具體可操作的層面,進行系統性的曆算,對此進行審視。發現至少在曆法方面,王鳴盛對鄭玄的想法有些不明就裏,他在沒有鄭注可參考時用了劉歆三統曆來計算,但劉歆與鄭玄有衝突時,他又堅決反對劉歆,這就非常矛盾了。除了曆法,其他很多方面他也是一概反對與鄭玄不同的人。這樣,我們就回到了中間這一層次。最後的結語部分,我想上升到宏觀的層次,看一下王鳴盛對鄭玄的推崇與整箇清代學術的關係。

我認爲這篇文章的創新點有兩箇,一方面,是對經學家使用的曆法進行系統性的梳理,經過這種系統性的整理之後,我從中發現了許多有意思的結論。第二點,我對王鳴盛的漢學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瞭解了他什麼尊崇鄭玄,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

肰後我簡要介紹一下全文內容。第一部分我先梳理了王鳴盛的尊鄭思想,王鳴盛與惠棟亦師亦友,也繼承了吳派經學的特點。在他看來,只有漢人最接近經文產生的年代,他們最能理解經義,後世去古愈遠,則愈發偏離聖人立言之旨。因此漢學的出發點就是存古。他最高的理想則是恢復九經漢學,卽經書的漢代古注。

漢學的題中之義包含了家法。漢學與家法不可分開,漢學乃漢人治經方法,而漢人治經之核心在家法。王鳴盛認爲自己所處時代與經文相去已遠,如果對於古傳注隨意採擇,往往會背離經義,因此應該始終遵循一家之法,纔能不致於混淆。而他心中的家法,自然是鄭氏家法。因爲鄭玄生於漢末,能夠匯集眾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鄭氏家法,漢唐閒莫不以鄭玄爲宗師。所以王鳴盛認爲治經者應該以鄭玄爲宗,守鄭氏家法,這是金科玉律。不能尊鄭,就不能治經。

當肰,王鳴盛不只專守一家,他也讚許擇善而從。鄭玄自然是擇善而從的典範,他作爲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吸取眾家之長,以爲己用,一切以闡明經文爲要務,合則取之,不合則黜之,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鄭學,成爲通往聖人眞意的不二法門。可以說,正因爲鄭玄能夠擇善而從,纔更要專主鄭玄家法。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梳理了王鳴盛的鄭學立場。第二部分是通過系統性的曆算對此進行審視。我首先從錢塘寫給王鳴盛的一封信說起,錢塘提出,對於鄭玄殷曆,可用甲寅元積年,對於劉歆三統曆,可用丁巳元積年,這爲本文的推算提供了方法借鑒。我對尙書武成召誥顧命畢命等篇的系年作出梳理,分文王武王事、周公事、成王康王事三方面展開,分別討論鄭玄、孔傳、王鳴盛的系年,推算三統曆周曆殷曆乾鑿度曆的具體日期,對各家用曆情況進行分析。

最後我發現了幾箇問題,第一,僞孔傳用曆比較混雜,周曆三統曆殷曆都用過,但主要用周曆。或許這也能成爲孔傳是後起僞書的證據之一。弟二,王鳴盛主用殷曆,在有鄭說可參考的情況下,他用殷曆,在沒有鄭說可參考的情況下,他用三統曆。如在推算十三年克殷具體日月時,鄭玄沒有任何信息可供參考,王鳴盛全用三統曆

弟三,鄭玄注尙書用的是殷曆而非乾鑿度曆,鄭玄只是用的乾鑿度的積年,而在具體日期中,用的四分法而非八十一分法進行推算。

弟四,鄭玄認爲殷曆與經相合。我們可以從這幾篇中提煉七條事件,在這 7 條事件之中,三統曆都能與經相合,而殷曆能相合的只有 2 條。但我們又要注意的是,武成畢命兩篇,鄭玄沒有注,這也是清代學者認爲的僞造篇目。如果排除掉這兩篇,鄭玄看到召誥殷曆與經文相錯一月,因而說「二月三月當爲一月二月」,鄭玄改了經文,就是所謂「破經從曆」。這麼看來,殷曆便與經文全部相合了。

第五點,鄭玄根據殷曆安排年數。武王崩後服喪三年,之後周公避居東都二年,是鄭玄的兩大獨特發明,學者往往論其過於詭怪。但通過曆筭可以發現,鄭玄以乾鑿度積年、四分曆法推算尙書歷年,這中閒的五年是不得不解決的問題。鄭玄並非刻意要發明新說,這些發明是他使用殷曆帶來的必然要求。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曆算。第三部分唯鄭,我們以前面的曆算爲基礎,分析王鳴盛的一些問題。王鳴盛爲鄭玄用易緯積年注尙書尋找依據,認爲讖緯也有七十子大義所在。而對於劉歆三統曆,由於多與鄭玄不合,王鳴盛非常反對,但他未找出劉歆與鄭玄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只能出於尊鄭的立場表示反對。而且又暗中用三統曆來推算伐紂日期,這些都顯示了非常矛盾的一面,這正是他缺乏系統性的考量造成的。不止曆法,其佗各方面,與鄭玄不同的觀點他都一槪反對,對鄭玄的尊崇到了偏執的地步,比如對戴震「橫被四表」的批評,就幾乎是意氣之爭。

結語部分,我以「寧道周孔誤,諱言服鄭非。」一句爲線索,描述了一下清代的學術頻譜。如果把王鳴盛作爲一箇點放在淸代學術頻譜之中,他唯漢是從的觀念正推動了漢學達到頂峰。

老師建議

  1. 引言,第一頁,應該寫上「引言」。參考文獻,古籍,廖平全集,勉強放古籍差不多,但余嘉錫放古籍肯定不合適。蓬廬文鈔,廬寫錯了。臧庸寫錯了。校點人,不用放在後面。最後要加句號。碩士博士論文的時候,比如甲子表,不是你研究的成果,就不用放在附錄。
  2. 第一箇應該談跟王鳴盛有關係的東西對吧,王鳴盛的尙書學,王鳴盛的尙書觀,那箇時代尙書的發展歷程,王鳴盛他的態度,不要太宏大。第三部分一定要跟尙書有關,曆算只是一箇例子對吧。
  3. 結語一般來說是對全文的總結和升華,但這篇不是很緊密。因爲你是從尙書曆算,不管是曆算也罷,還是王鳴盛的尙書也罷,這應該是主體,但你這塊緫結說的是乾嘉時期一些動態的情況,沒必要,如果花更多的篇幅談別的,梳理這句話,有點淡化了主題。就尙書談尙書,伱曆算說的很清楚了,那就在曆算的基礎上,說下王鳴盛的尙書學,在曆算之外,他在別的方面的解釋,也是對鄭玄的推崇,這樣的話,就更加深入。一定要緊扣尙書學,不要另起爐竃。
  4. 引言完了之後,很多都沒有做一箇比較概括,沒有作針對性的解讀。引言跟下一段沒關係了,有點分離。第 4 葉引文「漢人治經」,上面也沒自然過渡,下面也說下面的話。
  5. 「頻譜」這箇詞,是說譜系呢,還是學術脈絡呢。「鼎軍」,不太理解是什麼意思。表述,有時用西莊,有時用王鳴盛,有時用戴吉士,別人可能看不明白,你就用戴震。後記用的怪字太多了,這是你有意用的還是什麼
  6. 有點散,這在本科生論文中是通病,就是咱們寫論文呢,就有點寫散文,文學創作那種意思。但眞正從規範的學術論文來說呢,要收一下,比如你有些語言的表述,就有些口語化,按理說不應該出現。
  7. 寫的感覺像自己的讀書筆記,讓讀者感覺不太讀得下去,伱處理的核心的問題是什麼,一會跑到一箇具體的曆算問題,一會跑到鄭玄,你到底是寫王鳴盛,還是鄭玄,還是曆算,這是三箇不同的落腳點。你要考慮重心放在哪,要圍遶核心展開,每箇部分都沾一點,不太集中,可讀性比較糟。前面是從錢塘的疑問開始的,就應該緊扣他來展開。
  8. 淸初舉的是臧琳的例子,經義雜記的作者到底是誰,把這箇放在淸初,你覺得合適嗎。
  9. 前面介紹背景的旹候,尊鄭曆算唯鄭,邏輯關係不太清楚。設定層次的時候要讓別人從你的目錄裏面就能讀出你的邏輯關係來。
  10. 有些地方會不會有矛盾。尊鄭第三箇是從善,講到王鳴盛還是不錯的,尊鄭的時候也能從善如流,但最後的結論你講到他尊鄭很偏執,這就和從善有些矛盾的地方。
  11. 談他的曆算,主要是從尙書後案來談,還是包含了別的著作來談?這箇不很明確,從題目上來看,是從後案來看,但很多地方也引了他的文集蛾術編裏的觀點,所以這是與他整箇曆算有關,就不完全是後案。而且尙書曆算這箇題目,我讀的時候有誤解,其實不是尙書曆算,是王鳴盛對尙書的這種解讀時,曆算的觀點。就王鳴盛的尙書學裏面的曆算觀。一箇是題目,一箇是框架標題,咱們不是寫書,是寫論文。「曆算」不是很明白,尊鄭、唯鄭大家都能看懂,曆算是什麼意思呢。應該是「從曆算看他尊鄭」,這箇是可以的,但是你爲了對稱,好看。
  12. 㝡後一頁,把他在漢學上拔得特別高,因爲尊鄭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54 葉倒數第三段,「鄭學大旗,經過他的提倡……」這箇評價是不是有點高,還沒搞到那箇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