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
国语
记录春秋历史,分国记言,是现存最早的国别史著作。记录周王室与鲁、齐、晋、郑、楚、吴、越七国,以各国与周室关系亲疏为编次顺序。上起西周中期,下讫春秋战国之交。以政治言论为主,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或以为左丘明编
论六家要旨
西汉史学家司马谈作,
裴松之
南朝史家,宋文帝以
通典
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唐杜佑撰,200 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等九门,每门之下分若干子目。全书条理淸晰,結構严谨,記載上自上古,下至天宝的历代典制沿革,兼记与此有关的言论,对唐代制度叙述尤为详尽,体现杜佑重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通典開刱了以制度为主题的史学修撰形式,扩大了历史研究和撰述的领域。
太平御览
北宋初年以国家力量修撰类书,
类书汇编同类型资料,供翻找查阅,起于曹魏时期
册府元龟
册府,帝王书库;元龟:大龟,龟可知未来,借鉴之事常谓龟鉴。宋真宗时期仿效太宗修撰大型类书之功,命王钦若、杨亿编纂。全书共千卷 31 部,汇辑上古至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故初名
通鉴纲目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史学家李焘仿
胡三省
宋末史学家,至死不仕元朝。深好
日知录
顾炎武反淸失败后隐居,积数十年之功,將讀書札記整理成書,不断修订,至晚年写成
廿二史札记
淸代史学家赵翼所著读史札记。与钱大昕
助教提示
二十四史
指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明有二十一史之目,淸乾隆四年又增
史记 ,汉 司马迁汉书 ,汉 班固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三国志 ,晋 陈寿晋书 ,唐 房玄龄宋书 ,南朝梁 沈约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梁书 ,唐 姚思廉陈书 ,唐 姚思廉魏书 ,北齐 魏收北齐书 ,唐 李百药周书 ,唐 令狐德棻隋书 ,唐 魏徵南史 ,唐 李延寿北史 ,唐 李延寿旧唐书 ,后晋 刘昫新唐书 ,宋 欧阳修旧五代史 ,宋 薛居正新五代史 ,宋 欧阳修宋史 ,元 脱脱辽史 ,元 脱脱金史 ,元 脱脱元史 ,明 宋濂明史 ,淸 张廷玉
五代史志
助教提了九成要考。
魏晋后,典章制度变化频繁,梁陈北齐周隋五朝史书均未设志,故唐太宗令褚遂良监修
五代史传
(没有志的五代史,上课没这说法啊,上课说的是五代纪传,可能只考传的部分吧。。。)
(1)唐代的修史工作
唐代大规模修撰前朝历史的工作,开始于令狐德棻的建议;第一次修史为唐高宗武德五年,诏修六朝史,历时数年而无成果;第二次修史:唐太宗设置史馆,贞观三年重新组织修史工作,因有两套魏书,取消修撰北魏史,全力修撰梁陈齊周隋,贞观十年完成,只完成纪、传,因此被称作五代纪传
(2)姚思廉
姚思廉,历官陈、隋、唐三朝。其父姚察,曾撰梁、陈二史,未完而亡,继承其父修史工作,在其父成果基础上,参考众家史著编成。
因梁武帝时期文教丰富,畱下许多资料,
两书之优点,用古文行文,一改六朝骈文;编次整齐。
(2)李百药
李百藥父李德林在北齐修国史,贞观年间以其父原稿参考其他史料完成。北宋以后渐渐散佚,
(3)令狐德棻
至北宋时已残缺不全,包含西魏、北周两朝历史,同时统观天下,兼述南北各朝的更替变化。收录了许多重要史料,如北周官制、西魏的府兵制度等;叙事简练;但多阴饰文辞,多仿先秦文体,往往过于文雅,华而失实,不能恰当反映北周当时风气。但也被质疑史料来源主要是
*
(4)
魏徵主编,颜师古、孔颖达等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唐太宗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因以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指导修撰
起居注(发展历程?)
起居注起于何时,并没有确切的结论。至少在东汉,就出现了记录皇帝日常起居言行的起居注这一历史记录,但并不具体,今已全部佚失,
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居注的修撰逐渐明确化、固定化,北魏设置起居令史一职专门记录皇帝和宾客的酬对之言。隋,吏部散官和校书、正字修起居注,又设起居舍人。
至唐代,中书省下设立起居舍人,门下省下设起居郎,虽多有调整,但两者共同掌管起居注这一工作终唐一代没有停止。而唐代建史馆,以起居注为底本,以编年修
至高宗时期,起居注制度变化,掌起居注官不再预闻机务。武则天时期,针对此情况,令宰相每月撰写时政记,以皇帝临朝听政的言行为中心,记录朝政大事。虽补起居注缺憾,但存在虚美朝政的弊端;宰相公务繁忙不能保证按时完成;易容易受到朝政之影响,牛李党争便影响到时政记撰写。
元代以给事中监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官职,淸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
今流传最早之起居注为温大雅三卷本
晋书的编纂
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多有缺陷,唐太宗令房玄龄等修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没有帝号,
五代实录
五代时期,因战乱动荡,史学并不发达,但坚持修撰实录,很多直至宋初才修撰完毕。五代时期文官政治相对稳定,王朝更迭而文官系统很少变动,史馆档案文献保存完好,史馆的日常运作和史书编纂始终没有中断。加之皇帝和主政者重视修史,不進行干预,五代實錄要求地方报送文稿,基本得到实现;史官见识稍弱但修史热情很高,张昭远修史经历几乎贯穿整个五代。
新旧唐书的特点
(1)旧唐书
修史时材料短缺,多依赖官修唐代实录及国史。旧唐书前半部分质量高,主要以韦述
前半段列传都从家传;体例严整,唐末昭哀两帝记载详细。但撰写时间较短,比较粗疏,根据旧史,多有回护,也存在列传重复的问题,且在流传中多有残缺。
(2)新唐书
由于
新旧五代史的特点
(1)旧五代史
赵匡胤令薛居正监修,以五代断代为书,按照梁唐晋汉周的顺序写就。
(2)新五代史
欧阳修撰,尹洙等也有贡献,以私撰史书列入正史。本名
新五代史在纪传方面与旧五代史相比都有所创新,合五代十国于一书,具有通史性质。
欧阳修撰
但一味模仿
以前整理的旧问答题
宗周末年史学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宗周晚年,由于饥馑和变乱,传统的信仰受到了怀疑,神的威信动摇了。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央王室系统历史记述外,各诸矦国也有史官的设置,历史记载从零散的诗歌逐渐发展为按年代先后连续记载的编年的国史形式了;此外私人撰述也出现了。
史学开始正规化
春秋时期,天道、人道之间成为问题,人事越来越被重视。
战国时期,有了更为急剧的社会变化,没有传统身份的才智之士有较多的施展才能的机会。因而,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述就有了较为广泛的内容,而冲破了人贵族历史的局限,在历史观点上神意与人事的斗争、变与不变的争议,都比以往突出。
左传的史学成就与思想倾向
成就:
记事相当详细,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记事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学成就突出,善于描写战争。作者在描写战争的过程中。
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裁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思想:
可贵的“民本思想”,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把军事与政治联系起来一并考虑,并且往往把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看为战争胜负的关键。
对争霸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采取顺应历史趋势的态度。
先秦时期的史学观念
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的认识活动日益频繁,在此基础上,人们的历史意识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观念。如老子的“复古史观”、阴阳家的“历史循环论”、孔子及
在对历史功能的认识上,认为历史具有殷鉴思想、惩恶劝善、以史蓄德、预知未来的功能。
在撰述原则上,具有秉笔直书的传统,注重历史真实;提出了屬辭比事的技术要求;拥有考订史实的严肃态度。
从简单片段到史事著作。其中包括有文采的作品。
编年史发展同时出现多种史书体裁,为后世史学发展奠基
刘向刘歆在史学上的贡献
刘向刘歆二人对汉宣帝以前的浩繁的典籍进行艰苦卓绝的整理,保存了古代丰富的史料。首创校对学,大大恢复了古籍的真实面貌。
刘向编
确定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广集众本,保存异说,开创了写叙录的范例。
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图书目录分类体系,发展了学术分类观念。
为后人认识古代学术提供指导
摆脱神学观点支配,具有进步倾向。
其史学思想,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实事求是的进步性和实录精神
汉书怎样改造了纪传史体
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它打破了以往史学中没有断代史的记录,把纪传史体引上发展的坦途。纪传体断代史限断淸楚,包容量大,便于编写和阅读,容易满足修史者褒贬前朝的著述要求,便于总结经验教训。
对史记中的体例进行改造,去掉“世家”。以帝王为纪年标志,确立帝王-本纪形式,创
开拓了多种专史领域。在拓展纪传史体容量、扩大史书记事范围方面做出重大突破。
谈汉书的博洽
它体现了国家职能。礼乐志、刑法志、地理志对后世影响最大。它们通过对西汉国家结构的描述,反映了大一统的时代特征;通过考察地方民风,为统治者因俗而治提供依据。其中刑法志、地理志系汉书首创,地理志详述古今地理沿革,是古代地理书的开创之作。汉书还首创了百家公卿表。
社会经济也在汉书中有所体现。食货志、货殖传在汉书中均有系统的论述。货殖传与史记相似,但有自己的风格;食货志是通史,结构完整,集古代经济思想家的精华,教育性强。
学术文化在律例志、天文志、艺文志中也有所体现。
此外汉书中还有关于民族历史的介绍,可谓博洽。
说汉书的宣汉和正统思想
汉书中宣汉思想是其书写的重要出发点。断代为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突出汉朝功德。在内容上全书也对汉家功德进行了系统记述,在书中占了很大比例。
书中正统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第一,书中的历史观上具有强烈的正宗色彩和传统观念。五行志的建立落实汉代的阴阳学说,将五德与自然灾异、统治者功德联系在一起,并结合史实对阴阳学说进行解说。在天人关系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成分,以人事为主,批判“天”。(2)第二,全书站在统治者角度为其出谋划策,而不是如
汉纪的价値
荀悦
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汉献帝以班固
对史学本身有系统的认识。认为史书是“古之令典”,对史学的性质与任务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史学是治理国家的参考,重视史学的借鉴作用;明确提出了史书的内容与编写原则,对于史书的撰写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最后,书中体现了“通于天人之理”、“达于变化之数”、“故能达于道”的历史思考,在天人关系、盛衰成败变化之理、社会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成就和特点
成就:
陈寿
特点:
史部独立,摆脱了作为经部附属品的地位。
设立专职史官,不再兼管天文历法。
史部著作数目骤增。
编年纪传两体并重。纪传体与编年体各有所长,不可偏废。
史学与门阀政治相结合。谱牒之学得到发展
经学玄学化,佛、道等宗教兴盛。
民族史的撰写呈现繁荣。
后汉书 的思想价値
范晔的历史评论,是
(1)对东汉的治乱得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人才论
(3)历史观上有朴素唯物倾向
(4)史论显示了他对东汉学术史的兴趣和见解
宣扬儒家正统思想亦应为
简述初唐史学兴盛的原因和官修史学的成就和不足
原因:
政治方面:
(1)经历了社会动荡,政治分裂后,人们需要从历史上吸取教训。
(2)长期民族间的斗争和人口大规模流动,为历史撰述提供了丰富的新内容。
(3)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4)政府重视,官修史书多。
思想文化方面:
(1)史学自身长期酝酿发展的结果。
(2)经学的玄学化,佛、道等宗教的盛行。推动了关于中外交通和域外情况的撰述。
(3)思想领域中“天下大同”、“天下一家”观念形成
建立官修史书制度。设专门的史官。(1)对于本朝史,重视本朝的起居注、日历、时政记、实录。(2)对于前朝史,设立史馆,重臣监理,史馆撰修,形成工作程序。
成就:
此时期官修史书数量众多,在“二十四史”中所占比例很大
他们建立并健全了后一代为迁移朝代撰写“正史”的制度,使这一制度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保证关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记载不曾中断。
史学家羣体的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进一步强化。在历史撰述中接续前史的意识增强,“天下一家”的历史思想也日益成为主流。
突出地反映了史学家们在历史编纂方面的创新,他们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不断追求信史的精神,为后世史家树立了榜样。
具体成就:
修五代史:
不足:体现皇帝意志较多。个性鲜明的著作不易出现。
刘知幾
刘知幾
唐代史学家,曾任左史,撰起居注,参与
修史制度上,反对官修史书,提倡一家独断之学;
对史家史学素养提出较高要求;提出史家三长说,卽“才、学、识”。才卽才能,指掌握文献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的能力;学卽学识,指各方面的知识,史书内容、编撰方法都于此有关;识卽见识,史家的器局和胆识,包括撰写原则、史学公用。
在史书的体裁与体例上,提倡“六家二体”。“六家”卽尙书、春秋、国语、左传、史记、汉书;“二体”卽纪传、编年,并认为二体各有所长,不可偏废
在书写方法上,提出历史书写一定要直书,不可曲笔;他认为史官要有高尙的品德,不惜为追求历史真实而献身;要摒弃个人的主观好恶,客观全面评价历史。
在文字表述上(1)认为历史叙述关系到史书成就的高度;(2)他反对追求形式主义的文风,追求质朴、淸新、简明的文风,做到“文而不丽,质而不野”;(3)认为要将有特色的地方语言保畱在史书中,反映时代思想,增强史书的生命力;(4)此外他还认为文字表述不能盲目效仿他人,要敢于书写时代的语言。
刘知幾的思想有着反对传统思想体系的客观价値,其历史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疑古惑经,非议先圣。他反对儒家吹捧尧舜禹三代为黄金时代;对儒家经典的“四凶”予以反驳;以后代事例推断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之说不可信;指出孔子思想中的矛盾之处,指明
第二,驳斥阴阳灾异学说。他对天命论提出批判,认为应以人事为主,不应推及天命来论兴灭成败。
第三,古今形势不同,贵在因世变革。认为现在的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历史是前进的。
杜佑
他在政治思想领域对国家职能具有新认识,体现了他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之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性。
重视经济的作用。把民生放在重要地位,主张薄敛节用。
经邦、致用,是杜佑史学思想的核心。
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是杜佑历史观的核心。一是反对“非今是古”,从人口、地理等物质因素分析历史进化的“势”和“理”;二是主张“变通”和“适时”,以顺应历史进步的趋势。此外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历史的进程也合乎自然的发展变化。
他还具有非天命的思想倾向,认为历史的发展取决于人事、时势,在八典中完全删掉神说、迷信,只考察人事。
还有关于人才、军事、立志、法制、民主等可取的思想
\20. 通典的编纂成就和历史影响
成就:
全书共分 9 门,200 卷。记载自上古至天宝年间历代典制的沿革,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门之下分若干子目。
全书条理淸晰,机构严谨,以历代典章制度的历史演变、得失兴革为撰述中心,兼记与此有关的言论。
在内容和体裁上,以制度分门立目,讲求会通,重视议论。具有经世致用思想
杜佑综合经史及历代文集、奏议等分类编纂,内容丰富,对唐代制度叙述尤为详尽。
影响:
奠定了独立的制度史撰述的基础
扩大了历史研究和撰述的领域。
简评宋元时期所修正史
资治通鉴 的编写方法与史学成就
编写方法:
第一编纂“丛目”,标明事目,注出相关材料;第二“长编”,组编材料,润饰文字,进行附注考订;第三“定稿”,最后定编由司马光一人负责,进行细致删改。
有
史学成就:
明于治道,有益于借鉴。
详近略远,体例精当。在体例和材料安排上匠心独运,在记事方式和史书容量上都有突破。针对编年史记叙人事之不足,加入并叙、追叙、补叙,进一步扩大编年体史书的影响。
取材丰富,考订严密。除了历代正史材料外,司马光及其助手还阅读了大量文献,在成书时重要材料的搜罗基本齐全,并且经过了精密的考订,使得材料丰富而可信。对于不确定的问题,他并不贸然下笔,而是阙疑不写,体现了严谨的态度。
文字简洁,叙事得体。由于司马光的宰相经历和其自身的文学素养,全书具有温文尔雅,不枝不蔓的文字风格。
司马光的历史与社会思想
重人事,不重天命。认为应该治人而不治天,揭发方士的迷信活动,反对佛、道,反对正统之说、春秋笔法。
注意人心向背对社会的作用,指出民心是治乱盛衰的要素。尤其在对楚汉相争、隋唐战争的記述中,着重体现了民心对胜败的影响。
强调用贤、纳谏。认为品德比才能更重要,在“臣光曰”里面论述德才关系,主张君主重贤、纳谏在社会历史中历来受到重视,发挥着较大的功用。
重视綱常伦理秩序,维护上下等级秩序。对历史上的变法行为予以否定,维护祖宗之法以求政治稳定。
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特点
是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
将某一时段的历史内容分为若干大事,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详于记事,每叙述一事必求首尾完整,方便阅读。
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郑樵的史学观点
总体来说,郑樵强调一家独断之学,在书中阐发个人的理论见解。治学性格较为偏执,敢于否认和批判,但是治学严密性不足,考据功夫不扎实。其史学观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会通”思想。反对断代史,攻击
(2)提倡实学。提倡学问的实用性,批判从古至今把学术与社会割断、为学问而学问的思想。
(3)主张直书,反对任情褒贬的“春秋笔法”。
(4)反对灾祥学说。认为国家不应以忌讳论兴亡。
文献通考 的编纂特点与进步思想
编纂特点:
马端临
其门类和内容囊括了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勾画出了封建制社会的素描图景
融会错综。原始要终
究其通便,弛张之故
治乱兴衰不相因者,典章制度实相因者也
进步思想:
第一,对社会历史发展有总体的认识和科学把握。他以人心“公”、“私”划分“公天下”还是“家天下”的历史阶段,对世界本质、内在性具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封建与郡县是历史客观条件下的变化,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第二,对传统君主制的弊端认识深刻。让批判盘剥百姓的行径,批判帝王权力与百姓对立的状况;对宋代灭亡能够做出从制度层面的分析。
第三,对灾祥学说进行批判,批判将自然之异与人事相联系的做法。
27.明淸官修史书的成就
顾黄王的治史特点以及成就
顾炎武:
特点:(1)重视史学及“引古筹今”;(2)注意古今源流与近世国情;(3)偏重于政治、经济、风俗、学术文化等历史问题;(4)注重证据和调查。注重考证著作
成就:(1)著
思想:(1)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2)把国和天下进行区分。认为国指一家政权,亡国是改朝换代,天下包括民族、文化、精神、政治、社会秩序、纲纪等。
黄宗羲:
特点:提倡为经世而著述
成就:(1)作
王夫之:
特点:主要进行哲学思考,书中具有强烈民族情感;记述较多抗淸斗争,个人感情不够谨严。
成就:作
思想:(1)认为教化实行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在人的作为背后,客观态势在起作用。(2)强调历史客观性的同时,又强调人为作用。(3)具有强烈民族思想。(4)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
章学诚关注史学的精神和本质,史学的根本功能、作用,多理论创见。
提出六经皆史。(1)是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和阐发。揭示经和史的一贯性,通的本质。(2)为正确治学提供指导,提高史书的理论指导,经世致用的社会功用。(3)认为真正的学者应该“持风气”,而不是随波逐流“徇风气”(4)务考索(为考据而考据),腾空言(空谈)根本弊端都在于忘记史学的本质,卽与经的统一,史学是器,要传递道。
对史学特性的把握。(1)以事、文、义三要素把握史学,强调史学的宗旨在义;(2)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能以文害意
对史德的强调(1)刘知幾史家三长“才学识”,章学诚在此基础上提出史德,端正主导思想。(2)在刘知幾前秉笔直书,不曲笔为史德,章学诚则把史德提高到不掺杂个人主观意向。
推崇独断,成一家之言。(1)他批判官修史书(唐以后)缺乏创造力,史家独到见解。(2)他区别撰述与记注,从内在本质上对史书进行划分(而不是外在体例)(3)提倡撰述要有创造力、生命力,融入撰写者的思考、精神(4)史著应反映史家对历史的看法“别识心裁”
方志理论
(1)提出“志为史体”,对戴震提出异议。
(2)对于地方志的体例有所创新。
(3)对修志工作做了总结,并提出了指导思想。
(4)建议各州县设立志科。